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国务院:改革土地管理制度,赋予省级人民政府更大用地自主权,会有什么影响? 第1页

  

user avatar   lizewei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3-16有更新

这种问题一般没啥人看,分享一下看法,欢迎圈内人讨论。


1.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该政策需要同时满足3个条件:
① 不在永久基本农田的范围内(耕地红线范围内);
②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总规范围内);
③ 农业用地。

也就是说把一些漏网之鱼的农用地,可以地方政府自行转性质。这种土地有多少呢?以经验值判断,应该不多。但也可以理解为,要想改变用地性质,可以不经过国务院了。怎么解读见仁见智了。


2. 试点城市可以征地及将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该政策需针对:
① 永久基本农田转为建设用地;
② 永久基本农田、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其他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土地征收审批;

需要满足三个条件:
① 试点省市内: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广东、重庆;
② 试点期1年内;
③ 实施方案需报自然资源部备案;

另外,国务院将根据土地管理水平综合评估结果,将连续排名靠后或考核不合格的试点省份收回委托。

这条很关键,试点地区可以根据需求释放部分土地,满足城市建设发展需求。可以留意一下后续落地项目,尤其是近郊地区。


3. 政策的尾巴

特别要严格审查涉及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的用地,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

总的来说,看起来像是中央放权,地方政府权限相对增加了,其实范围有限。目测对于市场影响不会很大。


2020-03-13更新:

① 关于深化超大城市群的建设:肯定有该方面考虑,但个人认为重点不在于此。征地和转性是利益问题,本人在广州,业务范围大湾区,农用地权属大多为集体,目前看转性需经过收储的,目前集体倾向于城市更新,愿意直接被征地的村集体不多。

② 市场影响,分享两句:
1. 土地供应是否增加?是,总建设指标仍收控制,但经济大省有指标但是没有土地的问题可以得到释放。预计1-3年内的短期不会有体现。因为土地转性及土地收储的流程即便简化仍需1-2年。
2. 是否影响地价?否,土地出让价格是按市场评估的,收地的价格和出让的价格的相关度不高。



2020-3-16更新:

文笔有限,文章难免有词不达意的地方,欢迎讨论。

1. 从政策面讨论一下,首先18亿亩耕地红线没放,但是这些耕地应该放在哪呢?本次政策对于建设用地的总规模没影响。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的建设用地规模,仍需要国务院审批。

2. 说说我的观点,城市被分配到了耕地指标,但是和城市发展现状有出入的怎么办?简单来说就是有建设用地指标,但是没有土地的城市,可以优化城市配置。拿广州来举例子,广州务农人员不多,但是仍有分配到耕地的指标,旁边盖高楼大厦,中间有块农田,显然不现实。

3. 长远来看,耕地总量不变稳定的情况下,建设指标是否能够有跨区域调配的可能?想必是有的。这次政策的重点在于,是否能够跨省调配建设用地指标。目前未明确,但个人认为可能性高,举个例子:目前对省市政府的考核在于GDP增长率,每个省市适合的业态因地制宜,比如强行让西藏发展金融业,广州发展畜牧业,显然不现实。同样因为地理因素导致产业结构不同,假如今年GDP增长的要求是6.5%,要重畜牧业和农业的城市达到要求,也不现实。所以权力下放可以有效优化城市发展的结构,往全国层面来看,日后可能会有跨省调配建设指标的可能。应该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要过分解读,就是以往的流程过于僵化,导致一些几亩地、十几亩地的小改动都要打包上报国土部,甚至还要副省长去国务院跟首长解释。这些改动无非就是道路扩宽涉及“一个花坛的宽度”的问题,造成了行政资源严重的浪费。国务院、国土部投入了大量精力处理一个省份上报的数百项、上千项鸡毛蒜皮。因此在近期的改革中,把相关权限下放了。

以上内容洗稿自人类玻璃心伤害委员会卡富尔主席。

自然条件良好、适合人类居住的大城市周边还没开发的农田基本上都是基本农田。这个改动近期不会对建设用地供应起到太大的变化。今后为了获得建设用地,主要还是以下方案:

1,新农村改造,“投入较大多的经济资源和政治资源把“一户多宅”和闲置的宅基地收回,促进“农民上楼”。集中出的土地或用于建设用地开发,或是改造为基本农田置换置换适合开发的城市周边基本农田。

2,改造低产非基本农田,置换适合开发的城市周边基本农田。

3,改造并开发不在非基本范围内的山坡农田。别的作用没有,修一坡小别墅还是可以的……


user avatar   sui-kuang-feng-q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算是洽到我的工作范围了,简答一波。

先说初步结论:此政策将直接扩大土地供应量。

土地市场经过近20年的发展,各地存量建设用地逐步减少,在18亿亩耕地红线的政策的限制下,地方政府想将一定规模以上的“基本农田以外的其它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必须报批国务院批准,这就导致了审批手续相当麻烦,大大制约了各地经济建设用地的使用和经济发展。

土地,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先决条件。

这一次的土地政策改革,明显是为地方建设用地进行松绑,这对疫情之下各地的经济复苏有着重要作用。

此政策下,主要受惠的包括三类企业:一是生产制造类企业,用地审批将更加简单;二是房地开发企业,土地供应量增加是直接受益;三是对土地有需求的其他行业,比如基础建设、物流仓储、专业市场、医疗教育、旅游业等等等。

但我必须要强调的是,受惠的行业会很多,但首先受惠的必然是房地产市场!

土地供应增加,意味着房产交易量将增长,交易变得更为活跃,量在价先,房价很有可能迎来新一轮上涨。

我国做事,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试点,如果对经济刺激的效果不错,估计很快就会铺开到全国,这次试点的几个省份的重点城市,估计房价要涨了。

按我最近对各种政策的观察,虽然各地嘴上还在吼着坚持调控,但身体已经诚实地重启了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手段,非常时期,非常之举,现在国内大批中小微企业因疫情倒闭、面对失业人数的大批增加。

我认为,放开房地产,当是当下对经济复苏一记有力的强心针,虽然副作用是房价进一步上涨,但解决疫情过后人民的吃饭问题,才是首要大事,房价涨一涨不死人,没饭吃却是真的的要死人的。


补充一下:每一次答文中只要谈到房价,评论区都相当热闹,如果说房价要跌,那评论区简直一片赞美大声叫好;如果说要涨,评论区各种针对且扣帽子,何必呢。

这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下来,难道房价还按的住?调控三年,意味着购房需求已经被硬生生压制了三年,而且疫情之后,大量的企业停工甚至倒闭,加上减税降费,税收大幅度减少是可以预见的,同时地方政府在抗疫过程中也是大量失血,各地政府日子有多艰难可想而知,网上嘴炮没有关系,但首先是你要在这三年调控中存了足够首付的钱。

另外,有确切的证据表明,随着全球疫情的爆发,可以判断,1-2年内疫情只会愈演愈烈,中国防控得力已成为绿区,世界上的热钱近期已经准备大批涌入中国,A股跌幅大大少于欧美股市,就是这些热钱的功劳,小部分进入的股市,大部分将会流向房地产,国内资产价格上涨几乎已成定局,关于这个事情,如果有合适的问题提出,我会仔细说说,这里就随口一提。

好了,就这样吧,还未购房的,自己多关注一下新闻吧,今年上半年,应是未来三年内最好的上车时机。


评论区太热闹了,统一回复一些知友的问题。

很是感概,买房置地实在是两千年来深深刻在国人骨子里的一种思想,所以在中国,房子始终是人民永恒的主题。

房子的问题,在中国古代生产力极低的时候,就是一个重要问题,无论是高官显贵、还是黎民百姓,建宅子、购田地就是一个家族终身奋斗的目标。

大唐盛世,便有“长安居、大不易”的谚语,并由此产生一个成语“居大不易”,而这个成语,一千多年后的今天,依然适用。

曾经好奇查了查宋代的房价,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北宋中后期,靖康之变前夕,汴梁一套普通小院的价格大约4-5万贯,即四千万到五千万钱,而当时的普通雇工(大约等同于我们现在的白领),月均收入3000-5000钱,当时女性无法工作,因此一个家庭要买套房,大概要不吃不喝工作800年...

这是宋朝啊,没有预售制度、没有银行按揭、生产力更不能同今天相比,房价居然也能推高到这个地步,原因就是:虹吸效应。这也是我举唐宋两代例子的原因。

虹吸效应在今天全世界都非常普遍,中小城市吸附县城或乡镇的资源、资金和人才,一二线城市又吸附中小城市的资源资金和人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当今人员流动性远高于古代,因此大城市虹吸的不仅是本省中小城市,同时也是在吸附全国中小城市的资源。

因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无论市场怎么发展,一二线城市的房价比三四线城市的房价更容易上涨,也更抗跌。这是客观规律!

所以评论区有问我一二线和三四线的区别,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你要买房,这个规律会对您会有一定的参考。

再说说购买力的问题,很多人提到两个问题“究竟还有多少人能买的起房”和“很多人已经有房了,还需要买吗”。

其实这两个问题有一定的交叉性,简单说说吧。

很多人说我买不起房,我认识的很多朋友也买不起房,这应该是实话,但这种说法不全面,因为你看到的是你周围认识的人这个圈子,并不能作为国人购买力衡量的标准。

我把购房能力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至少拥有1套房的情况,一种是现今没有购房的情况。

前者已经拥有一套房,要买房其实是相对容易的,因为可以把前面那套卖掉,不差钱;

第二种就麻烦点,因为从0到1是最困难的,但也不是买不起。各个城市房价不同,人均收入也不同,很难有准确的数据可以统计,但基本可以确定的是,只要你是该城市原住民,如果要重新买套房,其实并不困难。

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你不是原住民,却要在新的城市安家落户,这意味着你要掏一大笔钱,所以才有掏空六个钱包的说法,但即使如此,按当前房价,也很少有人在新的城市买不起,一般来讲,只要你和你的伴侣在新的城市工作5年以上,即使父母不帮助,也买的起。

因为,决定房价的不仅仅是所在城市,还有户型大小和地段。买不起大的,就买小的,买不起地段好的,就买地段差一点的,非要鼓着劲买别墅,那纯属和自己过不去。

你所要做的,不是考虑户型大小和地段好坏,而是先要至少有一套房解决生存所需,以后存的钱多了,再考虑小换大、差换好。饭,总要一口口吃。

所以,对于购买力这事,不是你钱有多少的问题,而是你心态的问题。在中国,人人都能买房,但不是人人都能买好房。

其次是需求问题,即究竟还有多少人愿意买房。

有个论点是中国很多人已经买过房了,因此这些人就不想再买了。呵呵,很有意思的想法,我只能说,图样图森破,建议相信这个论点的人,可以采访一下周围的有房一族,问问他们想法,我可以这里说个大实话,在中国,无论一个人有钱没钱,永远也不会嫌自己房子多,相反,绝大部分人只会嫌自己的房子小、房子旧、房子不方便,只要他/她一息尚存,就会永无止境的全力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刚需、改善型、二次改善型甚至多次改善型就是一切需求的来源。

上课结束,下次有空继续说。还有麻烦大家点个赞,那么多热烈评论,点赞也太少了吧,不习惯啊。


user avatar   V6.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据不可信,还有个原因,有关调查是什么调查?是哪个专业机构还是部门发布的?

数据来源有什么论文支持不?

—————————————————————————

评论设置了已关注才能评论。

我自己确诊过,所以不相信这个数据。

作为一个十大几年的老病号,来回复发,我已经过了有人为我发声就高兴的年代了。

因为他的目的未必是帮我,结果更是未必对我有益。

很多人说好多没去看过,那这9000万数据是咋来的。如果按照某个比例,这个数字岂不是应该更大?

我认识我们好几个医院的心理科大夫,门庭冷落,如果像这数据统计的,岂不是每天应该门庭若市?

我从来没有那种自己抑郁,全世界都有问题的观点。

有抑郁症治疗就好了。没必要总是呼吁和夸大。

————————————————————————

觉得数据有问题,我们单位大概有一千多人,我几乎都认识的。加上社会交往,加入了几个心理咨询的圈子,我身边确诊的人数不足五人。

我所在的四线城市,大概有四百多万人。但身边接触到的抑郁症患者很少。在心理学圈子里已经包含了很多有点问题,有的确诊,有的没有确诊的人。所以不知道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

按照统计,十几分之一的抑郁症。。。这个就很神奇。。。感觉有点哗众取宠。。。。这个周刊,你是认真的么?

因为这个数据感觉明显失真,所以也不知道该说啥。

不过抑郁症的诊断总觉得还是比较随意的,国内的心理学圈子也比较杂乱。之前有一次坐网约车,司机正好是我们这医院心理科的大夫,聊了一会儿,嗯,挺不专业的,开车的过程中,和媳妇吵了一路。。。。

倒不是因为他的斜杠职业,而是确实感觉不对路。

总体几年求医的经历,感觉除了精神病院没去过,其他的感觉都就那么回事。当然这方面和我所在的地区医疗水平有关。。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取消施工图审查? 
  房地产商这类企业可以被完全取缔吗? 
  如何看待碧桂园收购富力物业 100% 股权? 
  如何看待某小区「严禁带狗乘客梯请用货梯」,养犬女子投诉「被歧视」,物业道歉称「用词不当」并移除通知? 
  太原房价什么时候暴涨? 
  如何看待媒体报道「中梁裁撤三百人、传龙湖对内优化大龄高薪员工」?员工如何应对此次裁员? 
  如何看待 中国房地产占gdp的5.6%,美国为12.3% 这种情况? 
  如何看待今年 1 月全国 29 个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同比下跌 46%,环比下跌 37%? 
  对比北京出现新地王,李嘉诚为什么要在大陆房地产撤资?他究竟是怎么想的? 
  对决定一辈子单身的人,买房方面有什么建议吗? 

前一个讨论
如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我十分钟之前写出来的,会有人觉得它能成为千古名句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美国当地时间 3 月 11 日美股持续大跌,低点差点再次熔断?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