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多数中国同学,只要上到大学程度的,多半是“视觉学习型”(Visual Learning Style)。而“听觉学习型”(Audio Learning Style)和“动作学习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的同学,一般会被我国这种教育体制淘汰掉。“视觉学习型”的同学,建立英语思维时,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扰,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过度到含义。成了“声音”—“字型”—“含义”的路线。应该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将“声音”和“含义”建立联系。 关于学习类型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说,我会告诉大家如何测试自己的类型和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如何调整语言学习,现在继续往下进入到“建立英文思维”的具体手段。 “感冒药再来一包” 小时候听江昆说相声,文革时有个草包医生给大家看病,无论病人啥症状,都一个方子,揪下一个!”这种感冒药在掌握外语时可不能用。每个人的现阶段水平,所处环境,资源情况等不同,解决方法当然不一样,但宗旨是一样的,就是参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制定解决方案。而设计方案是根据目前的级别高低而定。
我反复强调的一点是:人在学习生活工作的时候不能有太多的压力,如果一个人成长在有过多压力的情况下,这个人不能做好任何一件事。
学习外语就是这样的,为什么说我们读高中上大学学了那么多科儿没有一样是精通的。
因为我们的学习压力太大,我们长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应付考试提高写作能力,而不是听说能力。
这里以儿童学外语为例子,为什么说有的儿童几岁讲外语就可以讲得比一个大学生讲的好。
为什么说有的家庭的孩子可以掌握几门外语或者是说有些大学生可以掌握几门外语!
他们并不是有什么天赋,而是说他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没有压力。
他们从来不用为吃饭发愁,学费发愁,出国留学发愁买房买车发愁,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大脑思维和情绪一直处于乐观状态,能够积极的分泌一种多巴胺去不断地刺激大脑去记忆去学习。
这就是为什么说我们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小学毕业或者是说压力很大的人精通一门外语,这里说的精通外语,不是说一个人会讲100句英语1000句英语。
学习外语要尽量从小学习,这样进步的更快而且更牢固,母语式学习法,马云就是这样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二语习得与母语学习法不同!
为什么我们反复记忆单词反复几句子隔天就忘,甚至说不能产生永久记忆,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一直处于紧张高压的状态,而不是高兴欢乐的学习。
我还要强调一点,每个人都是一个天才,只不过他的父母没有去培养他。
我还不信马云生下来就会讲英语,朗朗生下来就会弹钢琴,姚明生下来就会打球,李连杰生下来就会练武术。
没有人培养你没错!
语言学家克拉申在他的五大假说当中也提到情绪是影响学习的关键因素。
如何学习英语英文介绍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1677039727251456
“学得”-“获得”之辩 什么是“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第二语言获得”,为什么说它与“学得”不同?关键在“获得Acquisition”这个字上。“学得”派认为外语靠理性学习,“获得”派认为语言能力应该是下意识自然获得的,理性学习不正确,尤其不能实现交流。这一字之争一直进行到今日。但此概念在进入中国时,居然被学术界翻译成了“第二语言习得”,恨得我经常口出恶言。啥叫“习”呀?子曰:“学而时习之。” “习”不但是“学”,还是“反复练”。这简直完全违背了“自然获得”的初衷。这两天一直在犹豫怎么能在此文中在谈到该理论的中文翻译时改个名字,但又能让专业人知道我在指什么就好。周末和母亲聊天,她建议我用“悉”字。“获” 即“悉”嘛,而且和“习”谐音。妙啊!老太太七十多可真不糊涂。在下就叫它“二语悉得论”了。老妈伟大! “学得”和“获得”的交锋从表面上看是关于外语是“学习”Learn会的还是通过自然“获得”Acquire实现的之争,但实质上是两条路线的斗争。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在50年代中以“国际语法”首先掀起了革命,冲击了结构语言学的支配地位,再由语言学泰斗克拉申博士(Stephen Krashen),在七、八十年代将SLA推上了顶峰。从此SLA所向披靡,在与传统派的许多较量中节节获胜,根据地从美国传遍了欧洲和世界。传统势力对老克的仇恨和惧怕使他们用劲各种手段攻击博士本人,甚至反动同盟们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网站叫作http://Krashenburn.com。现在已做灰飞湮灭,剩下个别遗老遗少把它搬到了“个人空间”中保存,估都计欠费上不去了。
如何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1677322213728256克拉申所创立的SLA,是当今世界影响最大的语言学理论。尽管他的很多理论至今存在一定争议,但它的先进性,合理性,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广泛得到认可的。许多目前先进的语言学成果,都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对他的语言学理论的了解,会让我们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对掌握语言的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很遗憾,过去我们中国的同学们几乎很少有听到过他的名字和理论的,甚至连有些外语教学工作者也没听说过他,以至于让许多“土棍”出来混世,这不能不说是我们长期闭门造车的恶果。
克拉申的理论朴实无华,深入浅出,初学者一点都不觉得深奥难读。在下到这里当然要介绍克氏的理论。大家读懂后,已经可以成为半个方法专家了,大家之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看完就已经能有答案了。
克氏理论 克拉申认为:简单来说,语言的掌握,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是在“可理解的”真实语句发生(即我们前面探讨的有效的声音,也就是可以懂意思的外语)下实现的;都是在放松的不反感的条件下接受的;它不需要“有意识地”学习,训练和使用语法知识;它不能一夜速成,开始时会比较慢,说的能力比听的能力实现得晚。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针对以上语言实现的特点来设计的。他的理论由以下五大支柱组成,被他称为五个“假说”。五个假说不分先后,但分量不同,下面一一说明:
学习英语经历!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16779687362723841.悉得——学得差异假设(The 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 成人是通过两条截然不同的途径逐步掌握第二语言能力的。第一条途径是“语言悉得”,这一过程类似于儿童母语能力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无意识地、自然而然地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第二条途径是“语言学习”,即通过听教师讲解语言现象和语法规则,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悉得的结果是潜意识的语言能力;而学得的结果是对语言结构有意识的掌握。 该假设认为,成年人并未失去儿童学语言的能力。克拉申甚至认为,如果给予非常理想的条件,成人掌握语言的能力还要比儿童强些。他同时还认为,别人在旁帮你纠正错误,对你的语言掌握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这一点中国同学值得注意。
2.自然顺序假设(The Natural Order Hypothesis) 这一假设认为,无论儿童或成人,语法结构的悉得实际上是按可以预测的一定顺序进行的。也就是说,有些语法结构先悉得,另一些语法结构后悉得。克拉申指出,自然顺序假设并不要求人们按这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悉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初学时的语法错误是很难避免的,也是没必要太介意的。
3. 监检假设(The Monitor Hypothesis) 一般说来,下意识的语言悉得是使我们说话流利的原因;而理性的语言学习只起监检或“编辑”的作用。换句话说,当我们开口说话时,话语由“悉得”系统产生,经“学得”系统监检后成为“真言”而吐露出口。语言学习的这种监检功能可能在我们说话或写作之前,也可能在其后。 在口头交谈中,人们往往没有时间去考虑斟酌语法。语法规则如果不是悉得而是背出来的,也用不上。但在事先准备的正式发言和写作中,语法的使用能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为演讲或文章增添色彩。 这一条可以说是克拉申对语法知识的用处做出的最大让步。
4. 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 输入假设也是克拉申第二语言悉得理论的核心部分。只有当悉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悉得。如果你的现有水平为“i”,那么就要给你提供“i+1”水平的输入。这种“i+1”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悉得者能有足够的理解输入时,就自动地提供了。克拉申认为,理解输入语言的编码信息是语言悉得的必要条件,不可理解的(incomprehensible)输入只是一种噪音。按照输入假设,说话的流利程度是自然达到的,是不能直接教会的。 对输入假设的理解关键点就是comprehensible input “i+1”。+ 1 就是在自己现有水平上加了“一点点”难度。换句话说,我们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点难度才提高的。其实大家寻找的答案,最主要的出处就在这一条上。我们之前对一系列误区的分析,很多都能从这一假设中找到依据。我们今后掌握的最重要的技术就是不断自己创造这一条件。稍后我们详细说明。 另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的概念,是在这假设里引入的。克拉申认为,无论成人或儿童,在掌握说话能力前,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沉默期,直到听懂的量达到一定程度而有足够的自信时,才可能说话。这一沉默期是正常的同时也是必要的。所以大家不要急着上来就想说,说的能力要来得慢,同时它是自然到来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https://www.zhihu.com/video/11616786348584591365. 情感过滤假设(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认为,有了大量的适合的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心理上的因素影响着他悉得语言的速度和质量。这些因素是:
1)动力。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2)性格。比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
3)情感状态。在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同样,心情放松和感觉舒适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显然学得更好。 这一假设有点偏语言教学经验谈,它的重要性也常被忽视。(后来人们通过实验发现,人在试图说外语而又说不出来时因焦虑而在脑部产生的电流,可以电死一只老鼠,可见学外语时的焦虑程度之高。) 可理解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后来语言学家又发现如果仅有输入条件而缺乏输出体系,学生就会听得懂但说的能力差。
广东话中有一句:“识听不识讲。”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于是斯韦恩(Swain)在1985 年提出了“可理解输出理论”,即在输出时尝试做一些高出他们目前水平的练习。因为输出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寻找合适的形式来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当他们碰到一些不知该如何表达其意思的困难时,就会去努力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以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新的规则,从对方的反馈中总结经验,最终形成比较稳固的体系。 这一理论是对克氏理论体系的补充。
本人认为到此,“二语悉得论”框架到此已经比较完整了。 前面这些讨论,一直是在学习语言方法的“战略”层面。大家最容易忽略“战略”而急着进入“战术”层。而战术上的偏差和错误可以弥补和纠正,战略上的失误会导致全盘皆输。下面这句话是美国西点军校学员必须背诵的:“Every Battle Is Won or Lost Before It Is Ever Fought.”大家仔细看一下,可以感到自豪了。这是中国古代军事战略家孙子的名言。 有了“二语悉得“的理论结构,就可以制定战术了。
聪明的同学这时已经自己独立做了,下面我帮大家搭个架子,并讲一些以往的经验和观察,大家可以共同探讨。对与学习者来说,可以按照制定出的战术具体实践,对于教学者而言,要根据正确的理念设计课程和教学模式。我们先谈学习者的战术制定。
实践篇 “先听说,不读写”
这是一个外国语言学家不太讨论(因为对他们来说是常识)而中国同学却常常误解问题,即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
对于中国同学来说,认为这四个方面的区别比较明显,而且我们常常把“听说”归在一类,把“读写”归在一类。这和中文的特殊性有关。中文的“听、说、读、写”是分家的,大家会“听说”交流后,并不会认字,要去“学习”认字。因为中国的汉字确实是需要通过“学习”的方法掌握,也就是主要用记忆的方法。不学习,汉字是无法掌握的(新的脑神经学研究还发现中国人在辩认汉字时大脑使用了特殊的区域,以后再给大家介绍)。
而英文,和许多其他的拼音文字一样,读音和文字是紧密相连的。会了“听说”,只要掌握了读音规律,拼写自然就会了。所以严格来讲,外国小孩上学不学习“认字”,而是学“拼音规律”。英文叫做Phonics。(我们有时翻译成“弗尼斯”。)关于这个规律,以后我再给大家详细分析。 我们已经明确了“建立英文思维主要是建立英文声音的思维”这个概念,结合“二语悉得”的理论,再根据母语掌握的规律,可以先明确这一理念:“先听说,后读写。”大家笑了,就这呀!早就听过这个老生常谈(Cliché)了,而且知道母语学习都是这个顺序。其实很多人并不真正明白它的含义,也不照着做。它的实际含义是叫你在你学会“听说”之前,不要急着学“读写”。所以本人说得过分一点,把它称为:“先听说,不读写”。
到高阶段再说。我把著名语言学家保罗•比斯勒博士(Pimsleur)的关于“阅读”应实现于“听说”的语言能力掌握之后的论述给大家参考:“Reading has been defined as "decoding the graphic material to the phonemic patterns of spoken language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mastered when reading is begun." To put it another way, reading consists of coming back to speech through the graphics symbols. In short, meanings reside in the sounds of the spoken language. Speaking a language is the necessary first step to acquiring the ability to read a language with meaning. ------Paul Pimsleur” 对大多数中国同学而言,主动回避“文字”更十分必要。
因为大多数中国同学,只要上到大学程度的,多半是“视觉学习型”(Visual Learning Style)。而“听觉学习型”(Audio Learning Style)和“动作学习型” (Kinesthetic Learning Style)的同学,一般会被我国这种教育体制淘汰掉。“视觉学习型”的同学,建立英语思维时,很容易受到“文字”的干扰,忍不住看文字,甚至先想一下文字,再过度到含义。成了“声音”—“字型”—“含义”的路线。应该避免想到字型,直接将“声音”和“含义”建立联系。 关于学习类型的问题以后有机会再说,我会告诉大家如何测试自己的类型和针对不同学习类型如何调整语言学习,现在继续往下进入到“建立英文思维”的具体手段。 “感冒药再来一包” 小时候听江昆说相声,文革时有个草包医生给大家看病,无论病人啥症状,都一个方子,揪下一个!”这种感冒药在掌握外语时可不能用。每个人的现阶段水平,所处环境,资源情况等不同,解决方法当然不一样,但宗旨是一样的,就是参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制定解决方案。而设计方案是根据目前的级别高低而定。
一般语言学家会把外语学习过程的能力阶段分为四到五个。简单点,我们分四个。
1. 早期(Early Stage)或初始理解期(Pre-production/Comprehension Stage)。
2.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3. 增长期(Getting Serious)
4. 高级期(Scaling Everest) 每个阶段情况不同,每个人的英语现有能力情况也很不同,应用的方法也不同。
一、早期(Early Stage) 如果单纯从零基础开始,早期(Early Stage)应该是一到两个月(由于英语与中文差异比与其他语言大,中国同学至少两个月,但也不应过长。我们的经验是一般中国同学会拖长时间。)具体实施方法建议如下: 大量使用视觉辅助工具,直接建立“画面”与“声音”在大脑中的“联系”。最典型的手段有两个,一个是“看图识音”(不是看图识字,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看图片的同时听与图片相关的英语声音;另一个是我们以前谈到过的“全身肢体反应”(TPR)。在这一时期,有几个严格的要求:
1. 避免使用中文翻译,充分建立条件反射;
2. 不要试图说英语,只练听力;(还在沉默期内);
3. 不要看任何拼写,把拼写的学习完全放弃;(不认识字母又和妨?)
4. 如果有外教参与,外教可多用肢体语言或用手画图协助这一过程,不要教课;
5. 不要怕听错,要放松和有信心; 这一过程结束时,应该达到1000个左右的词汇+短语量。(没问题,这个量大多数人在这期间内都达的到)。顺便说一句,以前学过一种外语的同学,再尝试这种方法时会出奇的快,而且发现跟以前学的其他语言一点不会混淆。
下面说明“看图识音”和“TPR”的具体操作技术。 看图识音(简单说法,实际原理还是挺复杂的) 为了“看图识音”,需要准备相当多的照片。要自己准备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因为科技发展到了今天,数码相机可以低成本,快速方便地拍实景照片,自己制作素材册。我见过有同学做照片集,相当不错,缺点是背景有些乱。比如要拍一辆车,就拍一辆普通车,不要把背后复杂的背景广告牌等都拍进去,画面信息太多不利于形成声音与图象的准确对应。拍了图象后还要想法加声音,还有按一套特定的原理排出画顺序和重复点。
如果有外国老师就好解决,但没有外教就不建议自己制作了,因为自己加声音有点难。所以我只给大家介绍使用原理和技巧,大家有兴趣的自己制作素材,嫌麻烦的去找这个软件“罗塞达石碑”。这个软件在中国没有销售公司,推荐它没有为商家宣传的嫌疑,(有同学有办法免费下载)所以这是本人唯一的为大家直接推荐的“英语教学产品”。其他的再好都不再推荐,大家如果明白了方法论,自己就会选择和判断了。
罗塞达石碑(Rosetta Stone)一词原指一块致使人类破解了古埃及文语言的特殊石头。1799年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他手下的一个士兵偶然在尼罗河河口的小城罗塞达附近,发现了一块石碑。石碑是黑色玄武岩,高 114 公分,厚 28 公分,宽 72 公分。这块石碑是公元前196年底比斯祭司为歌颂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即位而制作的。石碑上的文字非常奇特:上面刻的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中部是古埃及的俗体文字,下面则是古希腊文,用这3种不同的文字记述相同的赞美词。于是法国的埃及学家商博良在19世纪初用它做“钥匙”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用这个词命名外语学习软件真是很妙。 该体系的设计原理就是典型的“看图识音”,当然远不止“看图识音”这么简单就能概括它。目前已经有几十个语言的学习系统了。它的使用过程是:
1.程序会每次给四个不同的画面,大家猜测听到的“声音”可能是哪个画面。如果是真是零基础,有75%可能会猜错。但没关系,猜错了也是猜了,系统会给你一个回馈,让你知道是否对。正确的反馈声音美妙,同时出现一个小笑脸符号以鼓励;错误的话“嘣”的一声很难听,再给个小哭脸。猜错了换,最多四次,总会对嘛。大家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准备随时接受鼓励。
2.第二轮四个图象出现,会包含前一轮的一两个图象。因为你刚猜对过,所以有印象,用排除法,很容易猜到新声音对应的画面,然后进下一轮。
3.该程序会自动按一个科学的重复和替换次序,不断重复,变换和推出新图片。你会越猜越快,越来越会猜。关键点就是随时观察图象,把它和听到的声音一起印在大脑中。 但象所有的“单一”产品的通病一样,它把自己包装成一个“感冒药” ,试图用一个方法解决所有阶段的问题,当然是不可能的。而正是这一点,使它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以至于降低了它的信誉。
本人认为,它在我们说的早期(Early Stage)中使用,甚至到提高期的开始部分,它是非常出色的解决方案。当然,正是因为它所犯的毛病,所以有些问题,不应该完全按它说的做,而且开始阶段的“名词图片”太少了。另外大家在这阶段,不要试图说,同时不要打开字幕,把“说”和“阅读”练习部分统统跳过。大家最多在听时小声重复一下就好。再有就是大家不要“想中文”。(所以建议大家尽量不用中文菜单的界面,它可选用英文界面) 这样几十小时一个级就能完。大家一定不要拖,非得“全会”不可那就麻烦了。觉得70分以上就好了。第二级如果从零基础直接这么上来有点费力,但有一点基础的同学没问题。一共两个月,每天也就一小时吧,我们的(Early Stage)就成功了。(这要靠以前传统学法,非一年不可。) 不是零基础的同学也强烈建议过一遍该系统,把自己脑子里的只有中文解释而没条件反射的单词这样在脑子里加上画面,形成思维。这一过程的脑神经原理是赫博(Donald Hebb)提出的”Neuron Cells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大脑在同时接受到相关联的“声音”和“图象”刺激,会促使你大脑中的某个负责声音细胞和某个图象的细胞同时激发而同时将神经纤维结合在一起。(学术届对“同时”有争议,有人认为是一先一后。也有人反对该理论。但在语言现象上,支持还是挺明显的。) 如果是有外教的条件,外教应该是应用这一原理和流程,辅助学生实现这一过程。效果是一样的,只是跟真人稍有趣些。在这一阶段,无论自学还是用外教,都要用标准发音。听非标准音的时候还没到呢。
T. P. 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TPR“全身反应法”是上世纪60年代(那个语言学“火红的年代”)由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提出的。他分析研究母语实现的过程,倡导把“语言”和“行为”联系在一起,通过左右脑的共同协调训练建立语言思维,达到掌握外语的目的。具体实现方式是:通过语言学习者听到一个外语指令,用身体动作对它做出对相应的反应,从而使听者逐渐自然建立语言能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听到“Stand Up”就从坐位上站起来,听到“Touch your nose”就去摸自己的鼻子。应用更多的手势和简单实物教具,TPR完全可以展示动词的不同时态以及复杂的句子形式。 T.P.R是典型的符合二语悉得基本理念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体系。它的特点符合SLA的关于语言形成的各项假说和建议:
1. 主张学习者通过“可理解输入”先建立听力能力,不强迫学生开口说;
2. 降低学生紧张情绪;
3. 左右脑协调使用,共同实现语言能力(左脑负责接受指令,右脑负责做动作);
4. 模仿真实的语言环境;
5. 不教语法知识,也不急于学读写; TPR一般需要由有经验的教师辅导学生完成,特别是零基础者。但有一些基础的同学可以在学友之间甚至自己(先把指令录下)完成。
本人认为有一点基础的同学也要自己尝试一下TPR。通过TPR的经历,可以很好地帮助建立英文思维。所以同学们不要认为:我懂Stand up的意思,不用做了。知道你懂了,但可能它只是一个记忆中的知识或中文的解释,它还不是你思维的一部分。直到重复过几遍,最后能迅速对指令不假思索地作出反应后,才逐渐实现融入自己的思维。大家可以想象这对咱们今后听复杂句子的“反应速度”会有多么重大影响。 大家要注意“Response”的意思是作出反应,所以是听指令反应。最理想的状况是大家一起做游戏,听一个人发“指令”,大家都照做,要快,最慢的和做错的“出局”或“受罚”。 各国的对比实验和测试都表明,这种学习方式比传统外语教学方式效率高出几倍,还不用说它实现的是“外语思维”这一根本区别。 但是(大家已经开始习惯了这种思路了),任何单一的方法都有适用范围,不能又成了“感冒药”。
TPR的最大局限是很难表达抽象的事物和太过复杂的句式,甚至复杂的时态。如果勉强为之,理论上可以实现,但反到降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程度,甚至已经超出了它的基本方式。后期在TPR基础上衍生出的TPR-B,TPR-O和TPRS都有类似的问题。但这几个变种在我们的下一阶段“提高期”中可以应用,我们下阶段再做详细分析。
本人认为应用TPR的典型词汇应该在1000个左右,不能太多。下面给大家一个TPR常用500词和短句表中的100个,大家先体会一下,更全的表以后给大家,或大家可在网上找。当然最好的是自己根据自己的环境制作一个。 TPR WORD LIST: General Body Movements stand up,sit down,walk,stop,turn left,turn right,turn around,walk backwards,jump,hop, bend over,squat,walk 3 steps, 5 steps, etc., face ___ (face me; face the wall, face the door, etc.),lift up your right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lower your leg (left leg, right arm, etc.), shake my hand,kiss me (on the cheek!),make a fist,clap your hands,wave。 Facial things smile,cough,laugh,cry,sneeze,open your mouth,close your mouth,stick out your tongue,put your tongue back in,wink,blink,wiggle your nose General verbs you can use with objects where is, touch,show me,pick up,put down,put it back (return),drop, move,give me (give him),take it back,throw,catch,turn over (flip),put the _____ on (under etc.) the ______,push,pull, lift Kitchen table stuff cup, plate, bowl, knife,fork,spoon, napkin / tissue, dish,big round serving tray,tray you’d serve tea or coffee on,table,chair kitchen stuff pan, oven,stove,sink,faucet,counter,cupboard,refrigerator basic foods flour,sugar,bread,tea leaves,coffee grounds,rice,nuts,yogurt,candy, etc. drinks water,milk,juice,soda,yogurt (drinking),coffee,tea fruits/vegetables apple, banana, orange, plum, grapes, fig, dates, raisons, lemon,pomegranate,tomato, cucumber, zucchini, onion, carrot, eggplant, small eggplant,potato, garlic, parsley, lettuce, grape leaves, celery, mint,cabbage, etc.
大家已经能分析得出,“看图识音”和“TPR”正是婴儿掌握母语时所处的理想环境的“提纯”版。扔掉婴儿在语言环境中听到的一些“无效声音”(其实那对婴儿来说,除了熟悉语音外,也是浪费时间的。比如听到大人之间对话的一些内容等),优化了理解条件,同时提供轻松的氛围。所以从理论上,如果成年人能够应用这一系统,对一个新语言的掌握,不应该比婴儿慢。
这两个系统实际是有很多相重叠的部分,简单讲“看图识音”是从名词出发逐渐与“动作词”等结合,“TPR”是从动作词出发,逐渐结合动作中能够联系上的名词。其核心技术,就是提供“可理解的输入”让使用者通过“猜测”而非记忆来掌握。大家一定要时刻围绕着“猜测”这一核心技术,猜错了都是进步的过程(既然是猜,必然有可能错,否则就不叫猜),千万不要因为有可能猜不到就去看答案,那就又反回“学习”了。
举例而言:两个老师都要教学生学会door 和window。前一个老师不断 让学生重复This is a door. That is a window. 而后一个老师问学生Where is the door? 让学生猜。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两老师的教学方式不同,学生对语言掌握的机制天壤之别,实现的效果明显不同。(有的英语老师看到这儿该冒汗了。我曾经就是。)两个都是很优秀的系统,建议大家都尝试一下。 在这一(Early Stage)阶段,大家是在很直观的系统中进行的语言思维训练,在此系统下,一般以前的旧习惯和自己的母语干扰的程度比较小,效果显著,学生也比较“老实” 。
很快,“小学”神速毕业了,第一阶段PASS了,就要进入第二阶段“中学”阶段了。大家的思想快要开始“不老实”了,系统的控制力也会逐渐减弱,成长的“快乐”与“烦恼”都会同时大量出现。如果我现在是好的老师,更应该去引导大家,指出成长的道理和做人的原则,让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情况去分析和体会,而决不能说“用这个方法!你应该这样做!”好了,下面就把这些第二阶段的“原则”先发给大家,然后再“引导”吧。 提高期(Upping the Ante) Upping the Ante?这可是第四阶段的词。没办法,Greg Thomson用这个词代表第二阶段,看着喜欢,继续沿用。 经过两三个月的“图象+声音思维”训练,已经掌握了1000个左右的“声音”,它们会在很多英语句子中频繁出现,而且大部分是句子的“骨架”。虽然这时听整句子还不懂,但已经不再是完全莫名其妙的声音了。而且经过了TPR等条件反射式的训练,对很多“声音”的反应速度还是相当好的。这时,我们要开始提高了。
首先明确目标:
1. 要学会听懂单句子,建立整句的英文思维;
2. 达到能听懂简单的,可能是慢语速的整段英文;
3. 在提高期后期开始尝试简单“说”英语,实现简单沟通;
4. 开始引入阅读材料(不是学习如何阅读); 另外还有,很小声地说:“要了解一点英文语法。”我们先谈这一点,省得有人激动。再重申一遍:是了解一点英文语法,它的一些语法现象以及与中文的不同点。这是本人对语法知识在整个外语掌握中能容忍的最大限度,还是因为我们中文造成的。
我们中文的语法,是全世界各种语言中最简单的,这也是造成汉语是世界上好学的语言的原因之一。怎么汉语是世界上最好学的语言了?不是听说汉语天下最难吗?谁跟你说的呀?又是人云亦云的误区。大家可能认为中国文化丰富,语言古老美丽,想必很难。其实正相反,而是巧妙而简洁。
另外以前说汉语的外国人少,感觉一定因为它难学。其实并不是因为难,因为人家不爱学,中国太落后,学它没用。现在中国富强了,学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大家发现身边中文好的老外越来越多吧。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生活一年左右,就能把“生存汉语”掌握的不错,听着还不怎么犯错误。而一个中国人同样到了外语环境下一年,尽管以前还学过多年英文,对英语的掌握程度也比外国人低,而且还错误不断。这一现象,在与来华后许多掌握了中文的外国专家一起分析后,发现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
1. 汉语对话是世界上最好学的,只要你不太计较“四声”的准确度,那学中文对大多数其他国家的人来说,是最容易的。在美国和加拿大的中国同胞们,如果有机会接触摩门教的传教士(加拿大非常多。在街上看到两人一组白衬衫黑裤子的年轻人就是。他们教会要求他们为不同民族人传教使用对方的语言而不说英语),会对他们身在美国加拿大的英文环境下从零基础,仅用半年多就掌握相当流利的汉语交流能力感到惊奇的。当然他们一定会跟你说是上帝帮他们的。尽管要认中国字时可就没那么快了。
2. 外国人在中国能找到的语言环境非常特殊的而且是“非常理想”的,其中包含太多的通过语言环境自然掌握语言“有利条件”,而中国同胞在国外是很难找到的相似的环境。一会儿我们重点分析为什么会这样并重点分析这些条件是,看我们如何能“提纯”出比这更好的条件帮我们掌握语言。所以外国人来中国后,在中文环境中学中文比较容易。 听力内容设计 这一时期听力训练的材料准备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平时和同行讨论最多的问题。先把原则告诉大家: 关键还是要提供“可理解性输入i+1”。这时,材料最理想还应该是有视觉辅助的,最重要的是其新增内容的出现(+1)是在我们现有水平(i)下 “可预测”(Predictable)的。
文化的差异
词汇都是有引申意义的,一个词可以有好几个意思。虽然某个词,英语和汉语的核心意思可以对上,但引申意义就天差地别了。如果老外说的是引申意义,那么我们第一反应就会慢一拍。
比如wild,中文为“野性的”“狂野的”
但wild character呢?“狂野的性格”?
错,是“通配符”的意思。这里的wild引申成“野路子”、“百搭”了。纯粹是文化差异
我在欧洲留学3年,美国2年,根据我的观察我简单总结了4个点。
中国人学英语打招呼,万年 how are you。 其实有很多种,比如what's up (要回答not much), 等等
去开国际会议,中国来的盆友们喜欢的开场白:my name is xx, it is my honor to present.....错误是肯定没有,就是很听到外国的朋友这么说。可以说:I'm xxx, my topic is...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有一些习惯用语,英美不太一样吧,美国喜欢说you are all set, ..sort of.., in a little bit...听多了也就会用了。我们在国内学的比较书面,不太能接触到口语的部分。
2. 语调,口音。
这个不多说了,大家都有点家乡的味道。这个原因很多种,启蒙的时候或者是9年义务教育学习的英语,有的老师不太注意发音,所以我们学到的可能也不是很准确。(话说,我票圈有个同学是做幼教的,她分享了一个公司的幼教节目,教小朋友唱英文歌,我一听发音,emmmm,报辅导班要慎重!)
不过这也没什么,有一次我问一个专门培训presentation的美国讲师怎么看待别人有accent,他说 we enjoy accent. 也不知道真的假的。我们当时的team都是欧洲人,意大利味,法国味等等,谁也不在乎,能沟通就行了呗。
3. 节奏。
也就是连读,停顿。试试读 in an airplane 这个短语,中国人喜欢字正腔圆一字字分清楚,但是实际上这三个词放一起,辅音结尾+元音开头可以连读,例如 in an -> innan..
在读或者说一句话的时候,重点放在主要内容的词上,突出名词动词,弱化其他不重要的副词介词。举个栗子: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来自我最喜欢的傲慢与偏见)
不加粗的词是我认为可以连读 (it's a xx) 或者快速读的部分。大家可以自行找感觉。
4. 语法错误。
我们的母语和英文有两个很大区别:时态和单复数。这就导致思维习惯不太一样,绝大多数错误都出在这两个地方吧。说错了自己改一下再说一遍就是了。出国生活很多年的朋友也会偶尔犯错的。
国内教育比较不重视“说”的部分,平时训练的少,就比较难有突破。不过要大胆开口说!其实没人笑话你出错了还是你有口音,对方听懂你意思就行辣!
以上。
作为一个土澳留学生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先讲两个真实的例子:
(1)我有个同学 英专学生 无论是从口语 还是阅读 还是写作上都可以算得上是国内很多同学会觉得“英语很好”的类型 但是她在这边 依旧没有什么外国朋友 小组讨论的时候也不是特别能够融入 平时最常见到她讲英语的时候是面对中国人 面对local的时候却比较安静 这是第一个例子
(2)有一次和几个朋友出去喝完酒在餐厅吃宵夜 这几个朋友都是English Speaker 两个ABC 一个新加坡人 一个法国和东南亚混血还有一个泰国人 作为当晚那个局里面唯一的中国人 其中一个朋友就突然问我说 “为什么你的英语这么好?我认识的很多中国同学的英语都很差 我甚至不明白他们是怎么通过考试的” (首先题主的英语真的不好 很多时候还会犯基础的语法错误 写作得分也不高 但是沟通能力还算OK)然后这件事就开始讨论了起来 在场的所有人都有同样的一个印象就是 — 中国人(放在这个语境中或许说中国留学生更适合)的英语不好 这是第二个例子
通过这两个例子我觉得可以很好的回答这个问题了
第一是一个在国内英语绝对称的上好的人 她的问题其实就是普遍国内英专学生出现的问题 首先是对于自己英语水平的过于自信 其次是大量的套话 过分的追求流畅度和发音准确而忽略了语言必须包含的信息传递功能 语言是用来交流的 我从不否认流畅度和发音是“英语好”的一个评判标准 但是语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传递信息 这是很多中国学生所欠缺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印度的学生 发音一听就是一股咖喱味 但是local却更喜欢和他们交流的原因 我们的教育 一开始是从背模版和语法开始的 你去考过雅思就知道 十个人的雅思作文 连接词 承接局 甚至对于一些问题的观点 可能有8个人是一样的 这种模版用多了 你会自然而然的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中 比如上课回答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先说一句 “From my perspective” 或者 “In my opinion” 这种我不需要抬头 一听就知道肯定是个中国学生 所以这种套话和模版导致信息传递的冗长和无效 是现在中国学生学英语的最大障碍之一
同时 有的中国学生 因为大量的模仿外国视频 会出现很不合时宜且不合话题的 过分夸张的 肢体动作 和 讶异反应 这也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我承认 大部分的local会比较喜欢做这种事情 比如遇到一件小事情就会直接捂胸说一句 “OMG” 但是那是他们自身真实的反应 而我相信大部分中国学生从小是没有这种反应的 因此千万不要刻意地去模仿这件事情 因为是不是真实反应其实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在一个交流的状态中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真诚 和 有效 我们的中庸文化并不比外国的差 这种模仿很多时候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有的事情真的没必要那么刻意地大惊小怪的时候 你就平淡地把这件事情说好就可以了
第二个是我自己的例子 我当时回答的是 因为很多中国学生他们即便出来留学了 他们也只和中国学生一起玩 这种抱团行为在中国学生这个群体中最为明显 这就导致了很多时候 哪怕你出国留学了 你英语也不会好 甚至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全不讲英语 而且中国学生大多数是很害羞的 大部分并不敢主动去接触local或者其他的English Speaker 但是说实话 大部分的中国学生的paper是写的真的特别好 所以这就是他们为什么会得到高分的原因
其实我也是一个很害羞的人 我能认识很多不同国家的人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机缘巧合或者我还没有那么害羞 第二个是因为我本身跳舞 所以会参加一些社团活动 以及出去外面的舞室上课 所以多多少少接触的圈子大了也就不局限于中国人自己的圈子里了 我觉得这是一件特别好的事情
所以 过于自信 过于害羞 套话模版 跳不出圈子 这些都是中国学生学英语的很大的障碍 (另外有一个答主的观点说 同胞的打压 我也特别认同这一点 我就被很多英专的学生打压过 但是好在我有外国的小伙伴时不时的夸奖给了我很多自信 )
最重要的一点 一定要记住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的 这跟Hiphop说唱是一个道理 你技巧再多 押韵再好 词藻再华丽 你没有一个好的信息传导 那其实不能算是一个好的作品 你只有真正的把你想传达的东西传达到别人那了 你才真正的算是会了一门语言 至于其他的 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 都是建立在信息传递这个基础上的事情 中国的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本末倒置了
1. 障碍来自于中文是母语,中文和英文差别太大。如果不懂这两门语言,很可能把拼音这些东西带到英语里。完全乱来。如果都是拉丁语系的话,要容易很多。中文和英文,音和组合,全部都不一样。非常细腻的差别。中英文的特点不同。
2. 中国不是移民大国,老外很少。只能自己干学。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不是很大问题。
3. 假教育烂教育,害人不浅。什么李阳疯狂英语,什么口语一百句,什么韩梅梅李雷,包括什么新概念。完全违背了学习语言的系统科学。再加上考试,更是误人子弟。没有任何一个考试和英语本身有关系。包括托福。中国学生太听老师的话,多读多看多练,搞了很多名堂,什么英语角,找外教练习,都是无效的学习方法。也太能吃苦,什么背一万个单词。。。全是浪费了真正学习英语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有好老师,中国的英语会非常好,因为学习动力超足。
最近看到一个采访外国老师的视频,主要是问老师,在他们眼中,中国人说英语有什么与众不同?被采访者大部分表示中国人在英语方面很努力,但同时也很害羞,会过度在意发音,还要保证语法正确,结构正确,造成在英语表达时会想很多。
老师还提到,南美的学生(比如巴西)不如中国的学生学习认真,但他们很敢说,弥补了学习不投入的这个缺点,他们说起英语更加轻松、随意。
其实这与我们大多数人接受的英语教育是有一定关系的。
很多情况下,我们在国内很少有需要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小K之前文章也提到过,学英语上大家有千方百计,也很努力。
但没有英语环境,就没有反馈环节,只是停留在模仿与重复。
好比在黑暗里练习射箭,不断练习后,你的胳膊越来越有劲,引箭也越来越稳,可如果给你一个靶子,你是否能射中呢?无论练习多少年,大多数人心里还是没谱。
即便在国内有可以说英语的场合,我们又面临另一座大山,来自同胞的苛刻和打压。
开口说一门自己并不熟悉的语言,本身就需要很大勇气,可是很多同胞们并不把注意力放在理解对方意思上,而是集中在对方的发音、语法等等问题上。
对口音和语法的严苛可能导致心理障碍,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每次爆出XX名人用英语演讲,热搜上就会出现#如何评价XX的英语水平?#之类的问题。
绝大多数人的关注点会在发音上,如果发音不标准,那么几乎就被打入不及格行列。再就是语法,分析哪里时态不对,哪里用词简单,哪里句式过于单一。
当我们每个人都习惯用发音和语法来衡量一个人的英语水平时,我们自身也难免会受到来自别人类似的审视。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苛刻,成为很多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
这样的环境谁还愿意开口表达?其实,在国际合作越来越普遍的环境下,外国人并不会过多的在意我们的发音。
当然,这也不是鼓励大家不去注重发音,字正腔圆的标准发音是我们该追求的,但这不是衡量英语好坏的唯一标准。我们没有必要给别人的英语贴标签,更不要去在意别人给你的英语贴标签。
为什么有的人英语不好,说英语时漏洞百出却依然能够自信的交流呢?
就是态度。英语教育家 Marianna Pascal 指出“一个人用英语交流的水平,实际上与他们的英语水平没有多大关系,与他们对待英语的态度有很大关系。”
我们与别人交流,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意思,不会说排骨(ribs)你可以先表达猪肉(pork),不会说猪肉你可以用肉(meat)来代替。我们交流的目的不是表述论文,而是使交流持续。
听,说,词汇量
拿我自己举个例子吧。
没出国之前,我的英语属于那种开口都开不了的那种。也没有任何机会用到。后来需要出国工作,出国前我去新东方,想着培训一个月,一问,一个月要9k多,两天上一次课,这个事情发生在2010年。因为没钱,所以作罢,硬着头皮就那么出国了,目标菲律宾。
当时,菲律宾分公司只有三个当地人,我这个人又比较内向,但是这样也不行啊。就开始硬着头皮开口,从hello,how are you 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的往外蹦,那种感觉有时候跟便秘一样,你感觉用尽了浑身的力气,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找不到一个单词来说,然后就换成you know that I dont how to express it in english. 然后他们就知道我要表达的意思了。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要怕自己说得烂,你说一两个单词,他们可能就已经猜到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了,这就是交流,没有人会因为你的英语不好而嘲笑你。
当时这句话正好就被分公司经理听见了。他说,不错嘛,英语就是要多听,多开口,不要怕说得不标准,有些东西不会直接表达,就换个方式,用自己所知道的最简单的单词,哪怕是转个十八弯也行,来表达,慢慢就会发现自己进步了。
后来英语慢慢就从hello变成了elow,从how are you 变成了how r u,从yes变成了yep,从gun(哥屋恩)变成了move urself。
这些只用了2个月的时间。所有我做的就是听,说,扩大单词量。这2个月的日常呢就是:
1. 从住处坐吉普尼花几个比索到办公室(后来分公司经理把他的一辆车给我开,菲律宾和中国行车方式一样);
2. 中午从办公室去商场吃饭,吃肯德基,jolibee,还有kingburg,有时候吃阿三的披萨,有时候跑到苏州面馆吃炒面炒米;
3. 办公室工作,与当地员工交流,瞎扯;
4. 去业主办公室开会办事儿;
5. 去chinatown买东西;
反正都是很琐碎的事儿,感觉英语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没有费过多的精力。
所以英语最大的障碍我觉得有三点:
1. 当别人说英语的时候,自己很紧张,不断暗示自己,靠,听不懂咋办,啥意思
2. 当自己开口说英语的时候,不断的想,单词用的对不对,语法用的对不对,他会不会觉得我说得很烂,会不会笑话我;
3. 词汇量卡壳。
做好以上三点,我觉得说英语,完全是水到渠成的事儿,语言嘛,本来就只是一项技能,不是多么高深的研究,是个人都能学好的。
最后祝各位英语顶呱呱。
我自己现在跟着一些大佬学习词根词缀,希望自己能更上一层楼,由于兴趣爱好,开通了个人公众号“城市里的对岸”,分三块儿
1. 我的文章,
2. 我的英文,(回复李平武,童哥,吴全欢,获取英语词根词缀学习资料)
3. 我的小说。
感兴趣的可以关注我公众号,共同进步。
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中国的英语课本从来不假设学英语的人到国外生活的场景,而是假设歪果仁到中国来的场景。(美国的学中文课本也一样,只有日本的学中文课本不这样)
从前我爸因为跟苏联顾问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也客串过教俄文。他在受教师专业培训的时候,学到过一个中国外语教学的总纲领和方针:学外语的最大原因就是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的建设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成就。
因此,这个原则一直延伸到现在,导致学了十几年英语的中国人,到了美国,不知道“尿布”咋说,不知道“马桶盖上面有大便,麻烦给清理一下。”怎么说,更加不知道“我来姨妈了,上火,嗓子疼,长痘痘了,烦死我了,咋办捏?“这种英语八级的句子该咋说了。
语言从来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东西,它跟文化紧密链接,只学语言,害怕学文化就会被“资产阶级腐蚀”的陈旧观点非常可笑。美国高中开设的大学中文课不叫“汉语课”而全名叫做"Advanced placement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urse.“大学先修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美国人就不怕教中国文化会让美国学生受中国文化毒害。可惜美国初高中的中文课本仍然是以使用中文介绍美国文化给中国留学生为主导。跟中国的英文课本编辑思路如出一辙。可悲。
建议希望学好英文的童鞋,第一戒掉“背单词”的陋习!第二,用美国教美国人或者英国教英国人英语的课本学英语。
答主面对美国几百部下,可以用英语流利不打草稿训话四十分钟,就是实践了上面两条秘诀的结果。
每当周围人发现我们在学英语时就一定会有人跳出来说:别装逼啦!
每当我们尝试开口说英语时就一定会有人跳出来对我们口音纯不纯正评头论足。
......
似乎我们一做跟英语相关的东西都会被打上“装逼”、“媚外崇洋”之类的标签。
别人会这样说也不是无中生有的,学英语的面临的障碍有以下两个方面:
1. 背压抑的学习之心
2. 没有学习反馈导致自我放弃
现在我们来详细谈一谈。
一、被压抑的学习之心
在周围变相的压力下,每个人都在抑制自己想学英语的情绪,变相的学会了在学成之前千方百计隐藏自己的学习过程。
如果学成而归就把这个艰辛的学习过程描述的风轻云淡,似乎自己就是为学这样东西而生的;如果没学成,那也没人知道,最后也不了了之。
久而久之,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能学好英语都是因为天赋异禀,可是大家却忘了不是谁一出生就会走路,我们也是摔了无数跤才学会奔跑的。
二、没有学习反馈导致自我放弃
中国自古就有“班门弄斧”的说法,似乎不要在人前展露自己不熟练的一面成了我们的传统。
做任何事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事成前一定要低调,万一失败了就是众矢之的,所以国人几乎每天都活在这种压力下。所以要说国人说英语最大的着障碍是什么,那绝对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心理压力,导致自己无法获得真实的学习反馈。
仔细想想死背单词、羞于开口表达、对口音和语法过于苛求等等这些国人学英语存在已久的问题,归根结底其实还是在社会和自我压力下产生的。
我们越是有等学成再公之于众的想法,就越是向周围隐瞒自己学习的过程;越是隐瞒自己的学习过程,就越是无法获得我们学习的真实反馈;无法获得反馈,自然也就不知道自己学的怎么样,不能对自己的学习及时进行调整。
最后感觉自己学了好像没学一样,于是开始对学习自我放弃。
为什么自我反馈这么重要呢
反馈式学习听起来或许很虚,但是我举个栗子大家就明白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一个体验,第一次去朋友家玩时,不熟路,即使路程没多远,但因为不知道具体位置,只能是通过不断问路和打电话求助才找到。
而这个不断问路和打电话的过程就是一个接收外界反馈信息的过程,有了正确的反馈你才能及时调整前进的方向。
等到第二次去,轻车熟路的,不费什么时间三两下就到达了。这正是我们体验过正确的做法之后快速熟练操作的结果。
相反没有反馈会怎么样呢
没有得到反馈容易使人焦虑,我们用等人举一个例子。
平时我们跟朋友约好时间在某某地方碰头,结果自己到了朋友还没到,电话也打不通,信息也不回,即使只是在那里等了十多分钟,却焦急得仿佛过了一个世纪一样。
但是如果知道朋友的实时位置信息的话,别说十多分钟,等一个小时都没有前面等十分钟这么焦虑。这是因为没有得到外界反馈的我们是非常焦虑的,没有反馈就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将是未知的甚至没有意义的,朋友有可能来也有可能不来,是的我们陷入了两难。
而如果我们能接收到真实的反馈,就知道自己还要付出多少才能实现目的,看着一步步接近的目标,我们更愿意咬牙等待。
而我们的学习也是这样,学了这么久不知道自己离目标有多远,这还如何坚持,久而久之必然是放弃学习,因为摸黑走路的过程真的是非常煎熬的!
其实,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现状中,讲英语的人本来就各式各样,有Queen’s Accent,美加口音,澳新口音,印度口音,南非口音等等。实际上,即便是在同一个国家中,英语的口音也五花八门,这和我们中国的方言相似。现实中的当今政坛,各国政要在用英语发表讲话的时候,全都带有浓重的母语口音,比如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浓烈的韩语味道,但丝毫没有影响人家游走于世界,担任了十年联合国秘书长。
中国人总是因为怕自己发音不标准而不敢表达。于他们而言,「发音要标准」是一条不存在于大脑的观念。中国人好面子,每次第一句话就是Sorry,My English is very poor,别人都还没有注意到你英语不好,你就已经先给自己贴上了标签。这种心理暗示久而久之变成了心理障碍,有时候白白放弃了表达自我的机会,在职场上吃力不讨好。当今,在国际合作越来越普遍的当下,中国人反而应该多讲英语,不管你的英语自带武汉味还是北京腔,你讲的越多,外国人就越不会在意这种口音,甚至慢慢地获得认可和尊重。
当然,字正腔圆的准确发音当然令人羡慕,但绝对不是英语好坏的衡量标准,更加没有必要总是用发音去给别人的英语贴标签,鼓励别人勇敢表达也是为自己创造一个更加轻松和有利的英语学习环境。 语法和发音是一个道理。我们的理想当然是做到语法准确,可在现实中,过分偏执语法正确很容易成为一条绑在嘴上的透明橡皮筋,时时束缚着表达的勇气,慢慢地就失去了表达的欲望。事实上,外国人在交流的时候也常常犯语法错误。人们交流的时候,对于语言的容错率是非常高的。记得网上有个小游戏:把一句话中的字序打乱,完全不影响理解。同样,对话中,即便你一个个单词地说,不纠结语法,不执着发音,对方往往也能理解。
对学英语的朋友来说,英语提升最大的时刻反而是在沟通中学到的;某个发音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咱的外教老师口中纠正过来;某种意思的表达,在大家交流重复中找到最好的方式;最妥帖的用词,是在实际的英语语境中刻入了脑海。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你要踏出第一步——勇敢地表达自己,建立起对话,在对话中不断进步学习。不要害怕犯错误。
那么要怎么做呢
如何获得真实的学习反馈?
首先,我们要先克服自己的心理压力,不要去过多跟别人的经验对照自我,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要相信学习始终是一个细工慢火的积累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第二,不要害怕把自己的学习进度告诉周边的朋友,这样能更加坦然接受目前自己的状态,而且还能找到志同道合一起学习的人。或许会受到嘲笑,但是这更能让你看清自己在成长路上谁更愿意拉你一把。
第三,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去实践运用自己的英语,任何没有经过实际操作的理论学习都不足以成为你的经验,就如同前面举的例子,只知道怎么走是没什么乱用的,只有实际找过朋友家在哪,第二次去才能轻车熟路。
第四,任何人的经验只听一半,留下一半自我思考。每个人在诉说自己经历时或多或少会自我修饰,听取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就行了,留一点自己思考的空间,这样才不至于听风是雨,盲目而为。
对于好的英语总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且忍不住不犯这个错误。
比如我今天这么回答了吧,但是要是听到我爸和人说英文还是会忍不住要分析下主谓宾定状补他这句话该怎么说。而且我爸英语还不差,他六十多岁了雅思能考出 5.5 分来。
每次我告诉别人我做啥的,总有人说“你英语一定很好吧?”
“不不不,其实你不用英语很好就行了。”
很多人需要认识到,好的英语是没有上限的,而大部分人的英语只需要达到平均水准就行了。
另外别说英语自动和各种伟人政治家主持人电影电视演员比较,别人的英语口语很可能是前1%,照着他们比的话没几个人能在国外生活工作。
但是现实是有那么多人在国外生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