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就是非要让自己“说得好”。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的目的是看懂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英文论文,用外国人可以接受的simple English写论文,根本不是“好好说英语”。就算你当到教授,出国交流也没几次,况且本专业的东西一般都能说出来点,根本用不着奔着日常生活去。
而中国人很容易“害臊”。国际上有很多名人因为说不好英语而被广泛嘲笑,譬如说纳达尔,国内也有,譬如说雷军。但他们并不怵。
中国的“害臊”源于不自信(自卑),这根一百年来我们饱受欺凌有关,也跟早些年经济水平不高有关。
然而,当今中国已经是世界领先国家,中国人完全没必要再抱有这种思想。
首先明确一点,人的智力是由多方面构成的,如果我们相信世界上具有优秀数理能力的总是少数人,那么我们一样应该相信世界上具有优秀二语习得能力的人也总是少数。不能说外语很正常,能说外语才不正常。
其次,中国人说英语的要求不是多地道,而是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知识储备。
美国一个菜场卖菜的大妈,其英语水平就能秒杀中国英专学生,我们的优势是用英语承载自己的知识,不是英语本身。
树立正确的观念很重要。
看了很多回答,都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认同。
其实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不去张嘴,既不张嘴练习,也不张嘴交流。
很多人讲中国人说英语最大的障碍是不自信,是因为同胞的嘲笑和打压。其实不自信的一个重要根源是你没有足够的练习,你知道自己的现有水平很难流畅地与人交流。如果你掌握了高效的英语口语学习方法,制定理性清晰的目标,你是可以在一年里练出一口非常不错的英语口语的(张嘴练习,不是必须要找个人陪你练,自己一个人也是可以去练习的)。当你有了说流畅英语地底气以后,相信你的自信心会大大提升,用英语和别人交流也就不是那么难的事情了,也就自然没有同胞的嘲笑了。
因此,说到底,提高自身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才是王道。
那么该如何练习口语,提高自身能力呢?
发音、词汇和语法是提升口语水平必不可少的三大模块,具体方法和步骤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所有的不敢张嘴,害羞,紧张,怕被“打压”,底层都是自信和自尊心的问题。
既然你已经看到这里了,那你一定看到前面的一个高赞答主的回答了,核心观点说是因为:同胞的打压和苛刻。大意是在答主基础较弱的学习初期,由于发音不标准的问题被很多人嘲笑过,导致她在后续的学习中,尽管已经可以跟老外顺畅的沟通,但是只要有口语很好的中国人在场,她的流畅度立马打折。
我一万个同意,挑剔和苛责是不得体的,尤其是嘲笑就更加说不过去,这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这些态度,不但是在英语学习中,就算放在其他任何事情上,都不是一个礼貌的态度。
所以,关于这一点,答主的回答(上图)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因为她这里所说的,好像是,如果是把一个音发成了另一个音就可以嘲笑和责备一样,)不管怎样,一样的不应该,这个取决于身份和场合。或者是因为,由于她自己当时的自卑把“指正”曲解成了“苛责”。
而我真正想说的是,答主因为发音问题而烙下的心结,是如此之深。尤其是在口语学习初期,这种负面反馈让她的自信心大打折扣,以至于在她能顺畅的跟老外沟通以后,还是会被这件事情所干扰。
我十分的同意,语言的目的是沟通,只要能顺利沟通,发音问题,不需要太吹毛求疵。但是,在口语学习初期,打好发音的基础,就会让你的开头变得更加自信。因为你会不断的获得正向反馈,而不是打压。而这一点非常有利于你后续的学习和提高。
答主一年后雅思考到7.5是因为她强大的自尊心。因为,生活中最了不起的成就,和最让人沮丧的挫折,都来自对自己高标准的预期。
而且她下文中提到的这种下意识的反应(立马变得不流畅),我猜测,恰恰是因为她对自己现在的发音,还是没有自信。或者说她潜意识中认为,对方(在场的那个中国人)英文水平,或者说是发音水平在她之上。
我曾经看过社会心理学有个心理学实验:在一个学生社团里,优秀的撞球选手(在隐蔽观察条件下击中71%的选手)在有四位观察者来观看他们的表现的情况下,他们的成就会更好(80%的击中率)。而差劲的选手(先前平均击中率为36%)再被密切观察的条件下表现更差(25%)。
这是一种,有他人在场唤起的增强优势反应。
扎伊翁茨把这个规律总结为:唤起能促进优势反应。由于他人在场能引发唤起状态,所以,观察者或共事者在场,会提高简单任务(其优势反应是正确的)的作业成绩,但会降低复杂困难任务(其优势反应是错误的)作业成绩。
而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的原因有三点:评价顾忌、分心、纯粹在场。
好了,理论就讲到这里。所以我要说的是,我不是要鼓吹大家为了攀比发音,而盲目的花费更多时间在没那么重要的事情身上。我在告诉你,对于一些人来说,什么事可能是更重要的。
另外,我们要正确区分什么时候是“苛责,挑剔”,什么时候是“指正,建议”。
我一直认为,凡是主动提出意见或者建议的人,本身都是要承担巨大风险的。因为,接受“建议的人”的心胸,眼界,价值观本身,会决定他如何看待你的建议。所以我个人是十分珍惜那些,愿意真诚的给我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人。
当然这里要排除那些带有其他目的,或者习惯性,不分时宜的那些,打着“我是为你好”而借此满足自己口无遮拦的私欲的人。
当然,是苛责还是建议,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很多时候,你的自卑会放大甚至曲解很多东西。而这些曲解往往是你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投射。而这样的曲解,则是不公允的。
关于练习口语的方法论问题,相信大家都看了很多,我再来啰嗦几句:
送你的tips——练习发音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1、 一定要认识48个音标,并且会读,这个是基本功,就像你学习中文需要会汉语拼音一样的基本功
2、 不要用中文对英文进行注音。很多同学为了图方便就直接用中文给英文注音,这是十分错误,而且对于发音的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3、 语音语调同样重要。英语语调主要表现在句子重音和声调上,读法不同,意思各异。比如:she is a baby doctor,如果仅重读baby,意思是“她是儿科医生”,如果同时还重读doctor,则表示“她是没有经验的医生”
4、 学习发音的时候,一定不要急躁,要有耐心
5、 学好口语的四个主要方法:
(1) 认真模仿。首先要纠正不正确的单词发音,模仿并跟随老师多读。要跟着老师的资料反复模仿,多多练习,越逼真越好。
(2) 练习英文绕口令。绕口令一般是同一个发音在一句话中反复出现,多练习绕口令是为了攻克并掌握这些困难音
(3) 大声朗读练习。读英语一定要大声读,别害羞,不用不好意思,大声的朗读可以刺激自己的听觉器官,能听出自己读的对不对。以便更正错误的发音和语音语调。而且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听力。
我曾在知乎上被邀请回答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想学英语,但是怕被同学嘲笑,学校自己可以练习的地方,该怎么办。当然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未免有点可笑。
首先,你的学习动机的强弱,也就是你到底有多想学好口语,这个动力会帮你扫清很多困难。比如这种完全可以解决的,不是问题的问题。我当时在大学都到哪些地方朗读了呢:宿舍阳台(室外的,大冬天零下十几二十度,也依然会到室外),晚上没有自习课的教学楼楼道,图书馆顶层,以及任何能找到的建筑的废弃偏僻的楼道……起的早的话,可以到操场或者没人广场上朗读。
其次,心态问题。不要怕丢脸是学好口语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连朗读都怕丢脸的话,那么今后怎么敢面对面的跟老外交流。
最后,找到你的圈子。这一个英语学习的圈子,英语角,社团,社群,英语班。跟一群学习伙伴们共同进行英语交流的时候,会让你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突破刚开始的尴尬期之后,就会变得更自然。
(4) 一定要应用。学习最快的方法就是边学边用,尤其是外语学习,用一遍好过背十遍,要主动的用。找到任何你能找的渠道(上述提到的地方)去应用你的英语,因为学习口语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不要本末倒置的去追求其他的东西。
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合理的看待他人的评价,合理的控制自己的预期,并且不断地通过有效的练习,来获得正向的反馈,以增加自信。从此进入一个良好的循环当中。
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小歪口语”,查看更多口语学习内容分享~
客官,不要只收藏,点个赞再走吧~
英语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简单的语言,但是中国人学英语却是全世界最难的。我们学英语为啥总是磕磕绊绊。这跟中英文本身巨大的差异有关。
英语学习对于国人来说,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首先了解英语语言的规律最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人学习英语是最难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汉语与英语的语言根基差异很大,汉语可以说是距离英语逻辑最远的语言,因此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学习英语难度系数本身就很高;另外,中国英语教学者长期的不符合英语学习逻辑的误导式教学,也让学习者在很多学习方法上不切实际、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基础有哪些不同?对于中国人学习英语来说,这些不同又造成了哪些影响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
人类语言发展到现在,拼音文字仍然被证明是最有效率的,语音和文字是一体的:语音怎么说的,字就是怎么写的。比如cat,将每一个字母音——k、a、t——拼到一起就是它的发音。而 cat 在汉语中的对应词“猫”,如果没有人教过你它读作 māo,你是万万猜不出来它的发音的。
相比拼音文字,学习表意文字的汉语,其实是同时学习两种“体系”:语音一种,文字一种。直到汉语引入拉丁字母(即使用汉语拼音)之后,传播效率提升了80%。在此之前,中国文盲很多,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统一简便的注音体系,口语与书面文字脱节,学习难度大,普通人无法企及。
表意文字思维对中国人的思维影响深远,很多中国人在学英语时,通常最重要的表现就是,看到一个单词先想“这词什么意思”?
其实英语单词只代表它的发音,与语义无关。cat 只代表它读k-a-t,跟它是“猫”的意思无关。那英语的语义如何产生?由k-a-t这个音产生。用汉语拼音做类比。给你一个拼音 māo,难道你会先想“这个拼音什么意思?”你一定是先拼出来它的发音,进而再想这个发音是什么意思。英语的本质就是拼音,所以应该是同样的逻辑过程。英语的音、形、意是一个串联的关系:形——音——意。汉语则不同:音能产生意,形也能产生意,于是生成了并联的关系。
可以说,认知英语是拼音文字,望文不生义是学习英语的第一步。然而中国人恰恰不具备拼音文字的基本思维(音长、语调、协同发音等等),可是英语的音系又是所有拼音文字中最复杂的。
绝大多数文字都是字母名和字母音统一,且一个字母只对应一个音,唯独英语一个字母既有字母名又有字母音(这一点连母语是英语的人都承认,理解它是其童年最早的噩梦之一),同一个字母还对应很多音(字母a可以读ay、a、ah、o、or、i、uh)。讲其他拼音语言的人(法国人、沙特人、俄罗斯人等等)学英语尚且步履维艰,中国人就只能深陷泥沼了。
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曾创造ghoti一词,询问周围人此词的发音,大家皆言为g-oh-t-i,然萧伯纳说这个词读fish:laugh中的gh读f,women中的o读i,potion的ti读sh,那么ghoti读fish也是理所当然。萧氏用他自己的方式嘲讽了英语音系的“变态”。中国人的英语语音知识几乎是空白:不知道长音与短音的对比,不知道语调区间的应用,不知道“两元音不能相碰”的最基本规则……因此中国人的英语只能是学一个词模仿一个词,单个词发音准确性的到位率就存疑,遑论英语语音体系的建立与形成英语的语流了。
第二,英语是逻辑性语言,汉语是临摹性语言
逻辑性语言越到高的阶段越仰仗规律,越学越好学,而临摹性语言越高阶越重视约定俗成。比如“晒太阳”,是非常地道的汉语表达,但从语法的角度分析,谁在晒谁?如果翻译成英语,to bathe oneself in the sun,不仅要有反身代词,还要有介词的介入,逻辑关系非常清晰。中国人由于临摹性语言的思维,迷恋英语中的那些非通用表达的约定俗成——俚语,但这些对于理解英语的逻辑思维并没有太多帮助。
临摹性语言思维的另一个影响在于中国人对于词汇量的纠结。汉语由于没有完整的语法体系,说话像画画(古汉语尤其如此),因此辞藻的华丽成为判断汉语优劣的重要指标。于是,中国人会把这种思维方式带到英语的学习中,认为词汇的质和量是判断英语优劣的标准之一。这就十分本末倒置了。作为逻辑性语言,英语好坏的最重要标准在于语法是否精准、用词是否准确、句式是否规范——用“大词”还是“小词”几乎不在讨论的范围之列。
第三,高阶英语的语序和汉语语序其实有很大差异
中国人在学习英语时似乎从来没有纠结过语序问题,但是以高考为例,语法上的大难点很多都跟语序有关:修饰语后置(比如定语从句)、倒装句、复杂状语。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国人从英语启蒙阶段就将“英语语序与汉语相同”作为默认概念。英语是“主—谓—宾”语序,汉语也是(I play basketball. 我打篮球。);英语是“主—系—表”语序,汉语也是(He is always like that. 他总是像那样。);英语是“主—谓—宾—宾补”语序,汉语也是(They got their clothes dirty. 他们把衣服弄脏。)。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日本人那样,将“主—谓—宾”的语序作为英语启蒙的重要一课,因为日语的语序是“主—宾—谓”。我们的确要承认,初阶的英语语序与汉语十分相近,但也正是因为此,随着更加深入地学习,语序问题会越来越无法收拾。以定语为例:英语启蒙时的定语都是非逻辑定语,比如red、pretty、interesting。英语中的非逻辑定语都位于中心语的左面,中国孩子在熟练了red flower、pretty girl、interesting story这些词组的同时,也将“英语定语位置与汉语一样”的观念深深植入大脑,而且由于3—9岁(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最集中年龄)同样也是汉语学习的黄金年龄,因此这种错误观念会更加顽固,让很多孩子在潜意识中得出结论,所有语言的定语都是如此。可怕的是,英语实际上总的来说是定语后置的语言,前置的只有那些非逻辑定语,只要带上一丁点儿逻辑的定语,统统都会跑到中心语的后面——the boy in red、the girl looking pretty、the story that sounds interesting——等学到这种层级的时候,可以想象中国孩子会有多么地怀疑人生了,可是思维上能做出的改变已经极其有限了。
除了英语与汉语的语言差异外,中国长期以来的,不符合英语学习规律的教学方法,也给英语学习者产生了很多误导。国内英语教学是以应试筛选为主要目的,而不是为学习和掌握语言,这给很多学习者带来障碍。
比如英语的16个时态,中国人很少有能全部捋清的。英语的16个时态难度分为3级——现在时和过去时位于最难的级别;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现在完成时和现在完成进行时位于中等;其余10个最简单。
为什么现在时和过去时最难?
有格的区分,根据人称的不同,有am/is/are、do/does、was/were之分。
在否定式和疑问式中,需要将助动词从谓语动词中提炼出来(He doesn’t like you. What did they propose?)。4个中等难度时态只涉及格的区分(have/has done),不涉及助动词与谓语动词的剥离。剩下的10个时态二者皆无。
然而,英语启蒙却是从最难的几个时态开始的。这没有办法,因为最难的时态是最常用的时态。然则中国的英语教育者却鲜有对学生说“渡过这几个难关以后皆是一马平川”。
再以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举例:所有的母语英语学习者启蒙阶段都有过将went说成goed,将swam说成swimmed的经历。这是因为其先掌握的是规律,再经过个别的微调记忆特殊变化。中国的学习经历恰恰相反,先从180个不规则动词开始记忆,比较谁的记忆更适应随机乱序。英语的不规则动词180个左右,规律动词几万个,应该由规律到特殊,还是由特殊到规律,不言自明。
因此,中国人学习英语,并不单单是学习英语那么简单,同时也需要对作为自己母语的汉语有一定的了解。在了解汉语的语言规律的基础上,再去认识英语的语言规律,毕竟英语对于国人来说是第一外语。有了这个认知基础,再结合由浅入深,由普遍到特殊,有规律到约定俗成的学习方法,才能使英语的整个学习过程步入正轨,学起来更加简便有效。
内化的种族歧视(Internalized racism),或者说逆向民族主义。
最近花千芳叫嚣英语无用论,再次让英语教育进入我们的讨论范围。其实真正无用的,只是那种强调口音,试图通过学习英语,主动接受同化,甚至只学英语、不学其他技能,想靠出卖肉体和灵魂获得绿卡的,那种英语。这种自我仇恨和民族自卑,试图通过学习“高等”语言将自己同化掉的心理,不仅不利于学习英语,反而成为了我们开口说英语的最大障碍。但是反过来,将英语视为一种工具去学习,也就是我国应试教育所教授的哑巴英语,是超级、超级、超级有用的!这甚至是我们对于美国的一大优势——我们懂他们的语言,但他们不懂我们的语言。
所以花千芳之流的反对,显然是反错目标了。他这是典型的民粹主义——底层对上层压迫的自发反抗。但是这种反抗,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却很容易被上层利用。放到这件事上,就是被英语补课机构利用,取消公立教育中的英语服务,让接受英语学习变成有钱人的特有权利。没听懂的请复习一下高中政治里“自发”和“自觉”的区别,“自在阶级”和“自为阶级”的辨析。
最后,很多人说英语只是考试的时候有用。其实他们应该庆幸,英语在考试中有用。因为学习一项东西的过程是非常漫长的,大多数人根本扛不到有用的那一天,就放弃了。所以教育制度在学习中途,设置了各种考试,让更多的普通人,定期就能够得到反馈。很多人离开了考试,根本不懂得给自己设置定期的心理反馈,反而赖考试。如果真的没了考试,最该哭的就是那些没有天赋、不懂得自学的普通人。相关答案:
个人觉得,中国人说英语的最大障碍之一其实是主动词汇(Active vocabulary)比较缺乏。
网上经常看到很多学习和记忆单词的各种方法,有的声称能一天背诵上百甚至更多的英语单词,能在很短时间内将一个人的单词量扩充至上万或几万。这些单词在极大程度上而言基本都属于被动词汇(Passive vocabulary)的范畴,也就是说虽然看见后能认得并知道大概其的意思,但并不清楚如何在实际英语对话中正确熟练地使用。
对大量单词的一知半解经常会形成比较典型的中式英语,或者是很不准确的英语。明明想说的是某个意思,但搜肠刮肚表达出来可能是另一个意思,甚至自己都不清楚到底有没有表达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有时候哪怕听起来单词使用没有什么问题,语法也都正确,但单词可能并没有表达说话者本来真正希望表达的意思,这是对单词掌握质量不高导致的情况。
如果一个人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能看懂英语原文,那么以被动词汇为主的学习就是主要目标。但如果希望自己能开口说英语,那词汇学习必须提高一个层次,努力扩大自己的主动词汇量。
这些主动词汇中通常又包括Listening vocabulary和Speaking vocabulary。对于一般人来说这两部分词汇并不十分重合。比较典型的英语口语学习者往往是在最开始的时候能说一点儿简单的英语,但几乎什么都听不懂(也就是有一点儿Speaking vocabulary但几乎没什么Listening vocabulary)。然后通过一定的努力Listening vocabulary会大大超过Speaking vocabulary,也就是能听懂越来越多的英语,但讲起来还比较费劲,即使努力讲也讲不太好。如果不注意有意识地扩大主动词汇量,很多人说英语的能力可能就长期停滞在这个阶段。有的人甚至可能学了十几或几十年的英语,Passive vocabulary有一万多两万多,但Speaking vocabulary几百都不一定有,这在说英语时就是极大的障碍。
有意识地将自己的Passive vocabulary不断转化成Active vocabulary是克服说英语障碍的最重要渠道之一。为了提高说的能力,学习英语单词一定不能贪多贪快,需强调高质量地掌握英语单词。比如Get是英语口语中应用特别普遍的一个词,词义也非常多,在学习的时候可有意识地使用这个词来造句,50个不同意思的句子,100或200个不同意思的句子。如果能很快使用不同的意思造出上百句或更多,那么Get这个词才算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了Active vocabulary的一份子。
另外如果希望说出质量比较好的英语,提高沟通能力,也需要注意哪些英语单词主要是口语中使用,哪些是书面语,哪些是学术用语,这些都是高质量掌握单词的重要方面。
最大的障碍其实是:英文的表达方式有时过于僵化,意思相近的事务在单词上体现不出关联。
我刚出去的那会,自以为英语感觉是很好的。雅思7.5,词汇量2万左右,看美剧、看CNN之类的都没什么障碍。
可是,一到实际说话,立刻蒙了的感觉。
举几个例子:
1、第一天去超市买东西,算完帐了,服务员问debit? 我是怎么想也没想到他是在问我要用银行卡还是信用卡付帐。原来debit就相当于咱们这的活期银行卡。脑海里完全没有出现debit这个音。直到店员慢慢地问你要用什么方式来付钱。
2、刚到时买了一辆二手车,买保险时形容车前面的大玻璃上有一个石击的小点,我表达这块玻璃时说了半天的front glass, big glass,big transparent panel之类的,对方一头雾水,最后才明白是wind shield。然后这个小点,我先后说了small crack, small spot, little point, small hole之类的,老外始终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后来我用网上搜图片给他看,他说dint。这个dint他娘的就特指车身上的一个小坑。(评论区有人说dent。我现在感觉dint是长条形的坑,也就是压痕;dent是较圆的坑,也就是压印。保险上两个词一起用:dint/dent)
3、有一次车在停车场大灯忘关了,没电打不着火了,自己掀开前盖在看。一个老外走过来说:Want some juice?来点果汁?WTF。原来他其实是问我需不需要他来帮我打一下火,用导线把两辆车连起打火的那种。juice就是“电”的意思。我当时听了也是一头雾水。后来从网上论坛里面才发现juice还有这么一种用法。
总之,这种很细节的表达方式老外是张口就来的。刚开始不熟悉的时候很难想到。
这其实也往往是老外开玩笑时我们完全掌握不到笑点的原因。
话说老外词汇量能达到2万的也不多。
有一次和人聊到“孵”小鸡,incubate,这个词我们实验室常用,但是普通的老外听不懂,他们的表达直接是:egg becomes chicken。
有一次我说路上很多行人,pedestrian。老外也是一头雾水,搞明白后直接说:walker。
大多数“学了一辈子英语”的人从来没看过除了教材和专业相关工具书之外的任何英语书籍,尤其是英文文学,更是一个单词都没读过。
至今已经在英国与澳洲生活十一年了。对中国人讲英语的各种障碍感受颇深。最大的体验是: 如果在国外生活工作,工作对英语要求又挺高 --- 那种学好英语的压力是国内的人很难体会到的。我记得国内前几年流行一句话叫"我要用多少年的努力,才能和你坐一起喝咖啡"。中国人学英语,也是类似的体会:
比如说 -- 以中文为母语的你,首先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你得更努力,才能达到和其他国家学生一样的水平。
比如说 -- 你要接受一个很多人不告诉你的现实,就是在国外你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受到不少委屈。你最终会克服这一切,但即使克服了文化差异,你未必会喜欢自己那种全新的状态。甚至,你最后可能会决定倒退,对于有些文化差异明知故犯,只因为你不想失去真实的自我。
比如说 -- 即使你能把自己内心的感受用好听的英文口音、精准的词汇表达出来,外国人们可能也无动于衷,仍然无法理解你。这并不是因为你表达能力差,而是因为对方和你没有共通的生活经历,他们不能感同身受。甚至,有时他们根本没兴趣来理解你,因为你对他们来说不重要。
比如说 -- 你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思维习惯肯定和老外们不一样。在一个会议上,你的意见可能永远是最奇葩的那一朵花。你能否在经常感觉自己的观点非常孤立的情况下,还坚持一次次表达自己的观点,坚持去说服他们? 所谓的文化交流,发出中国人在海外的声音,实际上都体现在你如何应付那一个个孤独的场合。不是谈论什么中西文化差异,不是什么带大家一起过春节包饺子,而是最基本的: 你能不能坚持用自己的声音去影响这里的决策?
比如说 -- 你从小生活在东亚文化圈,有可能是在苛责批评战战兢兢中长大的;一个东亚文化圈长大的人,很难不带有一些天生的焦虑。而老外们从小是在鼓励个性的氛围中成长,所以更加自我,有些人很强势;即使那些不那么强势的老外,你也会感觉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坦然与从容。那么当你出国后面对他们,你能否在语言弱势的情况下,一点一点,学会与他们不卑不亢、坦然而又真诚地相处?当你在生活与职场中受到欺负时,你能否鼓励自己内心那个脆弱的小孩勇敢地走出来,大声地捍卫自己的权利?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在海外工作生活的人们,都会比较了解个中的辛酸。然而和生活中所有事情一样,只要你能正视现实,不再粉饰太平,你就已经走上了正道。
让你正视现实,不是让你放弃梦想。而是让你对自己宽容一点,对异国文化宽容一点;同时,卸下多年以来自己身上的重担 -- 不要再因为各种和英语母语者之间的差距,就严厉苛责自己;不要再因为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就责怪自己;不要因为职场升迁困难,就拿玻璃天花板来吓唬自己;不要因为和同事社交时插不上话,就痛恨自己无能。
你既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也无法改变自己在母语环境中的经历,甚至连彻底改口音都是件很困难的事。然而你追欧美流行文化、模仿外国人说话,以能最大程度地模仿英语母语人士而沾沾自喜,恨不得把过去在国内生活的几十年全部推倒重来。
你们知道我在国外最惋惜的是什么吗?我感到最惋惜的,是那些在国内时青春逼人、插科打诨的有趣灵魂们,出国后,似乎全都变成了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板一眼。那么多鲜明有趣的个人特质,全都埋没在装腔作势的洋姿势里。
其实内心深处是恐惧。比如说,害怕腼腆而又“老土”的自己不被外国人接受,只有装成讲一口流利英语的样子时才有安全感 --- 然后本地同学们一玩个什么考验英语单词的游戏,你又马上被打回原形。
因为你一直在用虚幻包装自己,所以生活永远会有打击你的机会,而且会一直打击到你趴下的那一天“我们真的永远不可能达到英语母语的境界,大家都散了吧”。
于是过了很久很久,你突然放松了,你想起了自己小学时看闲书,书上好多字看不懂,于是连猜带蒙地,你读错了好几个字。那时候,你非但不鄙视自己,还到处骄傲地宣传那些被自己读错的字。【所以下次再读错什么单词,你为什么就不能哈哈大笑就放过自己呢?】
你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总是上窜下跳,胡言乱语,故意用奇怪的腔调,把一些字句念得怪怪的。【所以你为什么就不能用搞笑的音调来讲些奇怪的英语呢?】
你想起了自己每天去见同学二虎的时候,问候的也从来不是“你吃过了吗”?而是直接拉上来就一记头皮。【所以你为什么每次见外国人,都拘泥于how are you呢?即使不能像小时候一样拉上来就一记头皮,总还能弄点其他有趣点的、没头没脑的开场白吧?】
你想起来以前上学时也遇见过不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同学。但你从来不玻璃心,你来我往说不下去了,你直接心里骂一句“二货”,就找其他同学玩去了。【所以你为什么现在总是要联想到“种族歧视”呢?为什么就不能在内心对那些冷漠而又不礼貌的人竖个中指呢?】
你想起来自己上学时也挺害羞,不爱举手发言;看到喜欢的男生,也总是假装没看见,不小心看见了还羞红了脸。但你学习踏实刻苦,也还是有男生喜欢这样害羞的你。害羞腼腆的你,和朋友们在一起时却完全是疯丫头。【所以为什么看到自信洒脱的欧美同学就自卑呢?为什么就不能暂时做回那个害羞腼腆的自己呢?说不定时间长了,等你自在舒坦了,你就会慢慢放开来呢?】
那时候的你,不完美,浑身都是缺点,有时让人恨得牙痒痒,有时让人长吁短叹“这丫头真没出息”。但那时候你活得舒坦,浑身上下都是生命力,脸上写满了真实。
其实,把英语说得像母语一样、融入主流社会,这全都是伪命题。在你的飞机落地于某欧美国家,你下飞机的那一刻起,你就已经生活在了那个所谓的外国。你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周围的本地人,本地人的一举一动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你;你融入他们,他们也在适应你。
你说着你那个版本的英语,就像你小时候说着你自创版本的中文一样。唯一的区别是:你小时候从不以自创版本的中文为耻,你嘲笑大人们说的一板一眼的中文;你现在紧盯自己英语上的每一点瑕疵,以学会那些一板一眼的英文为骄傲(特别是各种高端大词);在国内时,你吐槽各种被用烂了的网络语言网络梗,在国外时,你却诚惶诚恐地学习各种俚语,生怕自己不接地气。
当然,我也真的可以理解:欧美版本的隔壁同学二虎,和你在国内时的隔壁同学二虎,或许完全是两种画风。但小时候,面对隔壁同学二虎,你认为你俩之间的互动,充满无限可能;然而现在你面对欧美版本的二虎,还没开始说话,你的心里就已经开始设防了:他和我长得不一样,成长环境不一样,母语不一样,他可能还歧视我的亚洲面孔。所以呢?所以我只能把他当成外星人处理!外星人的话,只有两种处理方式:要么是敌人,要么是自己人,没有中间状态,没有无限可能。
其实说这么多,我的中心思想只有一个(省得你提炼中心思想了):你说英语最大的障碍,全都在你自己的头脑里。让我们具体看看,你都给自己设了哪些局:
。。。。。
虽然以上这些,并非全部和“说英语”直接挂钩,但其实或许是很多人随身携带的潜意识中的“背景音乐”--- 或多或少地都在影响你说英语的表现。然而脑中杂念太多,心思不纯,你就很难非常自然地去表达自我。别说英文了,即使是说中文,你脑中带着这么多思想包袱,到最后也只能导致你成为一个非常无趣的人。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对所有这些“标准”一笑了之,回归现实。你如果不想努力,坚持讲一口烂英文,以骚扰本地同学为荣,那也请继续;你如果想努力,发自内心想讲一口好英文,那也请继续;你如果突然又不想努力了,那么也请暂时逃离英文世界,直到你想念英文的那一天为止;你如果努力很久了,但还是感觉没结果,那请回头看看 -- 至少你已经比去年强了很多。
但关键是你不要忘记乐趣。无论是了解欧美国家文化的乐趣,还是排除万难学习一门外语的挑战所带来的乐趣,还是在生活中和欧美同学交流时闹不少笑话的乐趣。就像我平时做瑜伽时,老师常常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呼吸”;学英语时,不管你达到什么程度,对自己是否满意,都不要忘记“乐趣”这两个字。
还有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不要忘记自己。在异国他乡生活,有时为了适应本地文化,难免你会暂时出现一些性格上的变化。但不管你怎么变,永远记住 --- 只要你想找回原来的自己,你永远有机会找回那些失去的纯真。而你有趣的灵魂,那些凌驾于任何语言之上的个人特质,才是真正属于你自己的东西,才是你自信的真正来源 -- 不管你看起来是高冷、害羞、质朴、还是活泼。
( 非常感谢 @胡永浩 提供的优秀翻译!) 害羞。
在美国,只要你态度友好的,而且别人听懂你说什么,没有人会在意你的口音和语法。
所以尽可能的说英语,大声自豪的说出来。
- - - - - Shyness.
Nobody in America cares about your accent or grammar as long as you're friendly and they can understand you.
So 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you can. Speak it loud and pr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