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朝和明朝为什么没有出现严重的外戚干政? 第1页

  

user avatar   pan-chen-53-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最主要原因在于,汉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类似于皇帝与贵族共治的政治制度,在西汉政权建立当初,汉高祖刘邦曾在晚年与刘氏诸王杀白马为盟,内容两条:

第一,国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汉帝国存在,大臣们及其子孙就永远享受荣华富贵)

第二,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保护了刘姓诸侯王和军功侯大臣们的利益)

由此产生了汉代著名的三大权力平衡,内廷、外廷、地方诸侯的制度。因为没有成熟的阶级上升渠道(例如科举制)大臣们通过察举制以及恩荫获得权力,大臣们的形成利益集团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丞相的权力过于巨大,汉武帝甚至不得不设立中朝与之抗衡,而到了后期,君主生于宫禁之中,能依赖的力量只能是外戚和宦官。

而到了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已达到巅峰,自然就不需要了。有成熟的体制内的力量供皇帝驱使,就没有必要用外戚的力量来体现皇帝的意志。同时另一方面原因在于,明清时期,吸取了外戚专权的弊病,对于外戚专权防的特别死,明朝君主的皇后多出于平常人家,这也和唐朝之后世家大族的衰落有关系。


user avatar   huai-you-bu-yi-62-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咱来模仿老朱的语气说说这个事儿:

奉天承运的皇帝教说与诸藩地面里的应有诸王每知道者:

俺听得说,恁每日日想着勾连朝中大臣相互嫁娶,么道那是十分不好勾当。恁每也想想者,古今中外这般勾连嫁娶的,进将来时,那个有善终?恁每做的事忒小见识,似这般好生无理之事,日后莫要再提。

今便着宗人府便行文书并出榜去与诸藩每知道,凡人受福受祸都是自己作来的,今后宗室子弟务要如法嫁娶,不许与朝中大臣往来。我制定的《皇明祖训》,恁每只当依我言行,便长远享福受快活。

钦此!

------------------------------------------

先说概述:

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在关于外戚干政这方面十分明智地要求后世子孙从平民中选取皇后及后妃的办法,原则上避免与贵族联姻,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外戚干政这一过往王朝频繁出现的政治危机。

当然,即使是有,也是在皇权占据压倒性优势的前提下,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而有意为之。比如:

  1. 老朱本人即为典型的政治强人;
  2. 无论淮西还是浙东集团都在他的强力掌控之下;
  3. 他安排子女与他绝对控制得住的淮西军事贵族集团相互政治联姻,乃是出于制衡浙东文官贵族集团的现实需求。

(以上内容防杠)

以下长文预警:


壹、明朝之前的政治格局:

明朝之前的政治格局更多的是皇帝与贵族(或世家大族)共治天下,有如汉唐至宋,皇室即与开国时出力的新贵族互相政治联姻以巩固其统治,这是由出于:

  • 王朝初朝,旧贵族集团往往具有强大势力,依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对皇权产生巨大威胁;
  • 皇室需要联合新贵族(或从旧贵族转化而来的新贵族)对旧贵族进行各方打击和分化瓦解;
  • 通过政治联姻皇室可以获得新贵族们的支持,以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帝位。

这在当时是个可靠的方式,这其中既有新贵族们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清算旧贵族的身家财产和稳固自己的政治地位等等必然对皇帝的决策鼎力支持的现实考虑,也有皇室出于为下一代遴选忠实可靠的智库资源和培养可靠的政治班底的长远考虑。

综合而论,一般来说,与新贵族联姻有两个明显的优势:

  1. 寻求他们的支持以巩固皇权;
  2. 为皇子寻求一个足够可靠的政治班底。

所以汉唐及宋朝的皇后们往往出身权贵,大多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如从汉至宋,皇后往往出自这些世家大族(或贵族集团):

  • 西汉的丰沛集团、东汉的河北集团、曹魏的谯沛、颍川集团、两晋的河内、侨人集团;
  • 南朝的侨人集团,以及从中分化出的政治实体,如刘宋的青徐集团、齐梁的兰陵集团、南陈的三吴集团;
  • 北朝的鲜卑-汉人集团,主要是北魏、西魏和北周,东魏、北齐则主要还是依靠鲜卑集团,但因为北齐大力鲜卑化等一系列不得人心的政策首先自乱阵脚,其后为华夏化的北周所击败及吞并;
  • 隋唐的关陇集团(脱胎自北周的鲜卑-汉人集团)和五姓七家;
  • 宋朝的中原集团。

但这也衍生出了新的问题,且隐藏其中的巨大政治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浮出水面:

1、新贵族站稳脚跟后往往形成新的利益集团并造成严重的权力冲突:

  • 由于新贵族占据着巨量的田亩土地和人口钱粮,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可避免地衍生出具有地方根基的世家大族和地方豪强(比如隋唐时期的五姓七家);
  • 皇后们则往往出身这些世家大族,那么对于皇室来说,如何制约这些拥有巨大势力的外戚们便成为他们一直以来极为费解的千古难题。
  • 事实上,从汉至宋这个问题不但没能彻底解决,反而随着生产资料的累增有逐年扩大化的趋势;

2、新贵族往往会在站稳脚跟后反过来威胁到皇权:

  • 在人均寿命普遍偏低的古典(先秦至陈)和中古时代(隋唐至元末),皇帝死得早的结果便是继位的小皇帝年纪太小,不足以主持朝政;
  • 这就需要由小皇帝的母亲(一般是嫡母,即太后)以垂帘听政的方式来参与决策朝廷的日常事务;
  • 太后们大多不懂政治,需要依靠父兄之类的外戚势力(就是那些由新贵族衍生出的世家大族、地方豪强)把持朝政;
  • 如此便极易形成外戚干政的局面。

3、新贵族集团会在权力斗争中逐渐架空皇权并造成社会动荡,直至王朝灭亡:

  • 实际上,无论汉唐还是宋末,外戚的权力均大到了一个极端,可以借太后的名义任命官员和决定皇位更替;
  • 外戚们内部也远非铁板一块,皇帝的母系和妻系外戚们勾心斗角的权力斗争时有发生(尤其在皇帝本身是傀儡,或者皇帝本身不掌握实权的情况下);
  • 实际上,这个问题直到宋末都未能彻底解决,反倒是因为宦官的介入(皇帝使用宦官制衡外戚)使得问题变得更为复杂和棘手;
  • 王朝最终也往往因外戚和宦官相互缠斗内耗,引起社会的剧烈动荡而最终走向灭亡。

贰、 明朝初建时的社会和政治背景

时间推移到了明初,这类社会结构、政治格局及形势又产生了变化:

1、随着社会结构的演变,世家大族势力逐渐衰落:

  • 世家大族大多在唐末五代十国乱世时被清洗一空,且终宋一朝均未能恢复元气;
  • 至元末即大体上已退出了政治和历史舞台;
  • 除了个别权臣之外(如宋末著名大奸臣贾似道),一般不再具有能威胁到皇权的能力;

2、明朝初年的社会结构与汉唐完全不同:

  • 与汉唐那种贵族共和式的中央集权制帝国有所区别,明朝是以平民阶层为主体的王朝;
  • 终宋一朝,科举制的进一步完善,使得平民百姓进去权力中心成为可能,而这在汉唐时期是不可想象的;
  • 平民百姓可通过参加考试被授予官职,从而获得政治资源和权力,实际上能力出众者拜相封侯的不计其数;
  • 平民阶层取代贵族阶层且获得了过去贵族阶层才拥有的政治话语权,比较先进的官僚政治在宋朝已经大抵上取代了传统的门阀政治,并成为官员产生、考核、任免的主要方式;
  • 朝廷也越来越依赖通过科举取士产生的人才,以相对科学且可持续性无与伦比的文官制度来管理国家的日常事务(而非经过早已过气的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强),文官政治在与门阀政治的对决中占据了压倒性优势。

叁、洪武初年的实际情况

老朱出身平民,在设计明朝的政治制度时大多参考了历史上各种可能威胁到皇权的事件,典型的比如:

  • 外戚专政,如两汉末年、隋代周等;
  • 功勋集团异军突起,如唐代隋等;
  • 宦官政治,如汉末、唐末的宦官专政;
  • 藩镇割据,如唐末的藩镇大乱斗;
  • 权臣大权独揽,如曹魏代汉、晋代曹魏、南朝(宋代晋、南齐代宋、南梁代齐、陈代南梁)、北朝(东西魏分治、北齐代魏、北周代魏)等;
  • 外族入侵,如五胡乱华、女真亡宋,乃至于元胡灭宋这样的身死国灭的亡国惨剧;

他就将一切可能威胁到皇室的因素全都考虑进去了,并作出了相应的安排以避免这类麻烦。

当然老朱本人并不担心外戚干政这类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因为:

1、 现实因素:

  • 老朱本人便是典型的政治强人,他活着时没人敢公开或暗地里挑战他的权威;
  • 也没人敢背着他图谋不轨,无论此人多么位高权重、出自淮西还是浙东集团;

2、主观因素:马皇后以身作则,从而彻底杜绝百年后新君登基时外戚干政的可能性;

  • 马皇后从来极力反和遏制任何可能对皇权形成威胁的外戚因素;
  • 马皇后在位正中宫后即谢绝了老朱对于马、郭氏外戚的封赏,并在老朱追尊岳父马公为徐王、郭子兴为滁阳王后极力劝谏老朱不要寻访马氏、郭氏族人来继承来爵位;
  • 马皇后从不过问政事,鲜有几次替李文忠、宋濂等求情还是出于亲情及尊师重道之考虑(李文忠是老朱的外甥,也是他的养子,宋濂是朱标的师父),为避免老朱走极端从而造成非常不良的社会影响;
  • 当然马皇后去世后老朱还是在走极端的路上渐行渐远了,文题无关不展开。

3、 客观因素:马皇后以仁慈贤良著称,且她的家庭出身不存在对皇权的威胁:

  • 马皇后的家族成员(包括亲生父母马公、郑媪,养父母郭子兴、张氏及义兄郭天叙等)在明朝建立之前均已不在人世;
  • 马皇后唯一存世的亲人(即养父郭子兴的小女儿、马皇后的义妹)郭氏还嫁给了老朱(即郭惠妃);

肆、 朱元璋的政治制度设计

老朱本人对于外戚专权向来深恶痛绝,他亲自制定了若干安排以彻底断绝外戚专权之可能性:

  • 老朱亲自制定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训,以避免在他百年之后新君登基时因权力不稳而造成外戚干政的杯具;
  • 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仅靠祖宗遗训未必能约束得了后世子孙,所以郑重其事地将从平民中选择后妃作为定制列入《皇明祖训》,并要求自孙辈起均要严格遵守;
  • 实际上这套制度也只是老朱为整体地加强皇权所作的安排中的一个细小(但很重要的)环节而已。

伍、朱元璋的深远考虑

至于老朱让他自己的儿女们与淮西集团联姻的特例,则有他自己的深远考虑:

1、与老朱一起起家的淮西集团是他能掌控的,且最为可靠的政治力量:

  • 由于能够威胁到皇权的世家大族大多在五代十国时被清洗一空,且终宋一朝均未能恢复元气,这使得皇帝不必再考虑通过与他们联姻的方式以获取其支持;
  • 大明起家的淮西军事贵族集团始终被老朱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老朱大可放心地通过让自己的子女与他们联姻以获取他们的支持;

2、老朱需要借与淮西集团的政治联姻让文、武官员互相掣肘,从而平衡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

  • 通过政治联姻增强武官的话语权,使文官集团有所制约;
  • 以武制文只是他设计大明政治制度的第一步,往上便是以锦衣卫监视文武官员;
  • 朱四则在这基础之上设了东厂,让东厂来监视锦衣卫;
  • 由是,一套完整的监督系统在朱四手里得以完善;

3、 老朱敏锐地意识到此时朝堂之上的各方势力与汉唐时期有了本质性变化:

  • 有宋一朝,通过科举选士选择文官,文武官分开的制度(以文抑武)已经比较完善了;
  • 皇帝总揽全局、文官司文、武官司武,各方各司其职的局面在宋朝即已大抵形成;
  • 出自帝系的王公贵族们往往不再参与指定朝廷指定的政策,及左右最终决策(这也防止了同姓诸侯图谋不轨的可能);

这也使得老朱不再担心朝廷最为头疼的三股势力(文臣、武将、宗藩势力)能够大到威胁皇权的地步。

当然事后朱四还是奉天靖难并成功夺取了皇位,但这纯属朱允炆听信了齐泰黄子澄这两个穷酸迂腐的文人的谗言而作死在先导致的恶劣后果,此为后话,文题无关不展开。

陆、朱元璋的应对方略

老朱将后世子孙选妃这一重大问题正规化、制度化,并巧妙地和明朝的制度设计有所关联:

实际上,外戚势力庞大以至于酿成外戚专政向来是老朱严防死守的对象,而对于子孙后世能否具有如他一般压制朝廷各方势力的能力,他自己心里并没有底儿,所以他制定了详细规则,使得后世子孙有前例可循,并能有所制约:

  • 天子家室:册封皇后、贵妃、四妃(初设德、贤、庄、丽凡四人,嘉靖十年增设惠、安、和、僖、康凡九人)、嫔、婕妤、昭仪、昭容、贵人、美人凡九等(明代宗初设皇贵妃未计入);
  • 太子家室:天子嫡长子册封太子,正妻册封太子妃,余置才人、选侍、淑女凡四等;
  • 亲王家室:太子外诸皇子封亲王,正妻封亲王妃;亲王嫡长子封世子,正妻封世子妃;
  • 郡王家室:亲王世子外诸王子封郡王,正妻册封郡王妃;郡王嫡长子封郡王长子,正妻封长子夫人;
  • 镇国将军家室:郡王长子外诸王子授镇国将军,正妻封镇国将军夫人;
  • 辅国将军家室:镇国将军长子外诸子授辅国将军,正妻封辅国将军夫人;
  • 镇国中尉家室:辅国将军长子外诸子授镇国中尉,正妻封恭人;
  • 辅国中尉家室:镇国中尉长子外诸子授镇国中尉,正妻封宜人;
  • 奉国中尉家室:辅国中尉长子外诸子授奉国中尉,正妻封安人;
  • 奉国中尉诸子皆永为奉国中尉,不再递降世系。

等等,均必须从平民中选拔。

这套制度有一个极大的优势:

  1. 如果人选来自位高权重的柱国大臣家族(无论文武),则必然导致外戚势力坐大乃至于威胁到皇权;
  2. 但如果外戚本来出身就一般,则不可能形成庞大的外戚势力,对于皇权的威胁也就无从谈起了。

所以,通过简单的以引入从平民中为诸子择妃的方式,老朱达到了朝廷各方势力互相制约且制衡的目的,可谓是一石多鸟,十分明智:

  • 一举解决了外戚干政这个历朝历代都令人头大不已且极其困难的问题;
  • 通过与大明起家的淮西集团之间的联姻,解决了武官在朝堂话语权较弱的问题;
  • 由于解决了武官话语权较弱的问题,使得淮西与浙东两大集团在朝堂之上得以形成互相制约、互相制衡的局面,巧妙地平衡了两者关系;
  • 并进一步通过以锦衣卫作为密探监视满朝文武的方式,确保没有任何一方胆敢对皇权发起挑战。

柒 结论

老朱在洪武元年即修纂《女训》(后列入《皇明祖训》)作为管理家族的实践标准。为防止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老朱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所以即使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们也大多厚待外戚,有女册立皇后者其父兄大多受封高官显贵(仅享受待遇但依然禁止获得实权),而选后、选妃侧重平民百姓,对外戚极其提防,是保证了终明一朝未曾出现外戚干政的根本原因。




  

相关话题

  如果再来一次,太平天国如何能成功? 
  明朝为什么要强令实行海禁政策? 
  为什么库图佐夫可以劝说沙皇放弃莫斯科进而最终击败拿破仑,而袁崇焕却因为把后金军引到京城而被处死? 
  如何评价明朝的赶苗拓业? 
  张居正的改革对明朝是好还是坏? 
  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盛世,与今夕相比何如? 
  明朝时候的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吗? 
  近代火器专家穿越到明末有没有可能量产燧发枪? 
  是因为当年清朝的入主,才让我们摆脱了黑暗的明朝,更快的进入稳定和平的时代吗? 
  袁崇焕是什么时候翻案的? 

前一个讨论
明治维新的必然性有哪些方面?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张璁?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