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朝那些事儿》是不是有作者的个人情感夹杂? 第1页

  

user avatar   wenduh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来来,少年,正好最近在看这本书,先给你看看一段我的摘录,再回答问题。

人性至善

这之后的五年,纪姑娘的这个孩子一直在宫中生活,虽然他不能出去玩,但在她母亲、吴阿姨、张叔叔以及无数叫不出名字的内监宫女的照料下,他一直幸福地成长着——至少比他的父亲幸福。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孩子一天天地长大,而这些生活在后宫最底层的人们却没有发现,他们已经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成化六年到成化十一年(1475),整整五年时间,紧密森严的后宫中多了一个孩子,这一点,几乎所有的宦官、宫女、妃嫔们都知道,但他们却无一例外地保持了沉默,守住了这个秘密。 只有一个人不知道——万贵妃。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真实的史实,是发生在以争宠夺名、勾心斗角闻名于世的后宫中的史实。在这里,人们放弃了私欲和阴谋,保守了这个秘密,证明了善良的力量。 读史多年,唯一的发现是:几千年来我们似乎在重复着同一种游戏——权力与利益的游戏,整日都是永远也上演不完的权力斗争、阴谋诡计,令人厌倦到了极点。但这件事似乎是个例外,它真正地打动了我。 我们这个古老国度有着漫长的历史,长得似乎看不到尽头,但我却始终保持着对这些故纸堆的热情。 因为我始终相信,在那些充斥着流血、屠杀、成王败寇、尔虞我诈的文字后面,人性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

——《明朝那些事儿》

看完之后什么感受?你的内心是不是有些柔软的东西感觉被触碰到了?你是不是对人性又多了些新的看法?你对后宫和太监的敌意是否又少了些许? 是啊,血雨腥风的后宫,争权夺利的嫔妃太监,居然能万众一心,守口如瓶,抚养一个孩子到五岁! 不可思议,简直像是电影桥段。但,到底是不是真的呢?

看官方史书怎么说

《明史·本纪第十五 孝宗》

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祐堂,宪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纪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

看来是真的,但你看完会有感觉吗?不会,平铺直叙,并不能体会到什么伟大的地方。

那再来一个详细的

《明史 列传第一》

孝穆纪太后,孝宗生母也,贺县人。本蛮土官女。成化中征蛮,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至五六岁,未敢剪胎发。时吴后废居西内,近安乐堂,密知其事,往来哺养,帝不知也。

帝自悼恭太子薨后,久无嗣,中外皆以为忧。成化十一年,帝召张敏栉发,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死罪,万岁已有子也。”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帝大喜,即日幸西内,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使怀恩赴内阁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贺,颁诏天下。移妃居永寿宫,数召见。万贵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绐我。”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谥恭恪庄僖淑妃。敏懼,亦吞金死。敏,同安人。

再看完这段,我可以肯定明朝那些事儿说的是真的了。那现在你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比明史味同嚼蜡的记载更为震撼? 虽然也是不带感情的说事实,但通过划线的这些词句,你仿佛感受到老皇帝的惊喜,仿佛能看到张敏下定必死的决心透露皇子的消息的坚毅,仿佛能听到纪妃伟大母爱即将终结时的悲泣。


但,这能坚持看《明史》或者《明史 列传》的人能有多少呢?如果不是为了答这个问题,我也不会专门去翻这本书。那这么值得大家了解和纪念的张敏,这么伟大的人性光辉,能有几个人知道呢?


如果不是《明朝那些事儿》这么带有个人感情和煽动力的文字。


我一直认为,我们普罗大众读史,一方面是为了明智,一方面是为了淬炼我们的心灵。诚然,历史上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太多,但这并不能成为你憎恨世界,憎恨社会的理由。因为,历史上同样也有这么多真善美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寻和守护。但问题是这些真善美远远不如假恶丑容易让人接触到,正如一滴墨水可以污染整杯清水,而一滴清水却对一杯墨水无能为力。这就需要有人,把这些真善美的东西提炼出来,用强烈的情感包装,来让读者感受到。实际上《明朝那些事儿》也做到了。


当然,我并不是一味推崇写史带入强烈的个人情感,我只是说,这样带有个人感情的历史类文学作品,能给我们提供另一种不同的思考方向。至于你信不信,信多少,这当然取决于你自己。


当然,如果真的是追求那种学术上的,纯粹的历史记载,我建议你针对同一段时期或者同一事件,多找一些国家的史学著作来对比参考。而不是《明朝那些事儿》这样的历史通俗作品。


最后,对太监张敏以及孝宗小时候默默保护他的那些太监宫女致敬。


这世上一定存在着善良,值得我们为之奋战到底。




  

相关话题

  蒙古疆域的北端真的到达北冰洋了吗? 
  己巳之变时袁崇焕被满清潜越蓟西,那个地方真能潜越吗,地理是怎样的? 
  叶尔羌汗国在新疆历史中起到了怎么样的作用? 
  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任职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今天的维吾尔族如何看待阿帕克和卓? 
  抗战爆发后,日本为什么认为三个月就能够灭亡中国? 
  明军对抗骑射为主的八旗兵时为何不发展专以克骑的弩? 
  铁勒和丁零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与后来突厥和回鹘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希望可以详细指出? 
  成都为什么叫成都? 
  你曾经误解过哪些历史人物? 

前一个讨论
那些曾经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都有哪些后续发展?
下一个讨论
选美是对女性的歧视吗?





© 2024-05-0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