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蒋介石建立政权的过程具体是怎样的? 第1页

  

user avatar   shisi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蒋介石这个人在很大的争议,作为教员的对手,对他感兴趣的人尤其多,有从正面夸的,有从反面骂的。但客观的说一句,老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绝对算是能排上号的人物。


我在知乎上看到一个问题,问孙中山为什么选择了蒋介石接班。


很多人认为蒋介石能起来而且是很快就窜起来了,肯定是继承了孙中山,毕竟中山先生的威望实在是太高了,若不是他选定的人怎么可能成为国党的领袖。


首先声明,说是孙中山选了蒋介石当接班人还真是一个误解,当然了,这个误解可能也是蒋介石一直想要传达出来的,这样更有说服力,对全国人民都能有个更好的交待。既然不是孙中山选的,那他又是怎么上位的?今天这篇帖子就来讲下蒋介石是怎么在短时间迅速坐上国民党的头把交椅的,顺便也理一下国民党内部有趣的派系斗争。


壹 国党后进


大家可能是电视剧看多了,有种错觉就是老蒋在国党内部一直是种很牛逼的存在,一提到委员长就要立正那种。这在国党统治后期确实是这样,但是在前期的时候蒋介石的影响却很小,小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说一下,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并且召开国党一大的时候,一共选了24个中央委员,连当时作为共产党员参会的教员都拿到了候补委员的资格,都没出现老蒋的名字,至少在这个时期,老蒋在国党内的地位还处在很后进的位置。


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同张作霖谈判的时候突然去世了,但是谁来接班他并没有留下任何的交待,这就让谁是接班人这个问题变得比较敏感了。在当时国民党内部有资格接班的至少有三个人,汪精卫、胡汉民和廖仲恺,有的资料讲许崇智也是有希望的。


你们发现没有,这里面压根没蒋介石什么事,真就是要排他顶多也只能排在第五。这个第五是个什么意思呢,就是比赛只取前四名,后面的排位不比了,那么人人都可以说自己是第五,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前面那几个人都是很早就跟随在孙中山身边革命了,特别是汪精卫和胡汉民两人,在1905年同盟会成立起一直都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而且这两人在前期的关系还非常好。


当年汪精卫刺杀清廷摄政王失败被抓,胡汉民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营救,据说一天夜里他突然梦到汪精卫被处死了,嚎啕大哭甚至惊动了邻居。汪精卫对胡汉民的感情也是一样的,黄花岗起义的时候汪精卫听说胡汉民死了,直接哭晕了。


而蒋介石1908年才加入同盟会,1910年才在陈其美的牵线下谒见了孙中山,由于起步晚他很多事都没赶上,更没混进核心圈子。后来在筹备黄埔军校的时候才让老蒋当了校长,这让蒋介石很不爽,觉得自己不受待见,一气之下竟然跑了,后来在孙中山的亲自劝说下才勉强回来任职。老蒋的在国党内很多拥护者都是他黄埔的学生,为啥当时他不愿意去呢?这里要补充一下,国党内部是以党权为最大的,校长的上面还有党代表,当时是廖仲恺担任,廖的上面还有总理孙中山,所以校长只是个三把手。老蒋觉得当个校长委屈了,所以才负气出走的。


孙中山在北京去世的时候身边跟着的正是汪精卫,帮着草拟遗书的也是汪精卫,所以在汪的心中这个继承人毫无疑问应该是自己。


但是在广州还有一个大佬也很具竞争力,这个人就是前面提到的胡汉民。这时的胡汉民在广州是代行大元帅的职责,每次孙中山外出都是由胡汉民留守代行职责的,现在孙中山去世了,代元帅理所应当应该是要转正才对,这个想法在国民党内部有很多的支持者。


为了顺利接班,汪精卫在处理完孙的丧事后立马就跑到潮汕和许崇智、蒋介石以及廖仲恺开小会去了。这个时候老蒋作为黄埔的校长,手上已经有了军权,地位也提高了不少。这次小会的结果就是大家一致支持汪精卫接班,更重要的是当时苏联顾问鲍罗廷也是支持汪的。


等这几个人达成一致了,他们才一起返回了广州。


接下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汪精卫顺利当上了国民政府主席。在选主席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当时十一个人进行投票,最后汪以十一票当选,也就是说汪精卫怕自己落选自己给自己投了一票,在唱票的时候搞得他自己也很尴尬。


贰 崛起之路


汪精卫接班后不久,发生了一件大事,廖仲恺在广州遇刺身亡了。


廖仲恺可能大家不熟悉,这里简单介绍下,他是当时国党内部地位仅次于汪精卫和胡汉民的第三人,而且是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一直都支持国共合作,被称为是“左派”。廖仲恺死后,他的家人一直都与我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廖仲恺被刺这件事在国党内部引起了很大的震动,马上就成立了以汪精卫、蒋介石和许崇智为主的调查组,调查很快就有了结果,其中涉嫌的很多都是“右派”人物,这个右派是坚决反对我党的,刺杀廖仲恺就是因为他被认为和我党的关系太过密切,在暗中帮助我党进行很多运动。


在被捕的人当中有一个人叫胡毅生,这个人是胡汉民的堂弟。胡汉民是国党右派代表之一,堂弟涉案跟他有没有关系呀?这让很多人起了疑心,虽然汪多次表示应该跟胡汉民关系不大,但作为敌对双方有些话是需要反着来听的。果然,汪找了个借口讲要让胡汉民到苏联去商讨大事,顺利的把他给弄到莫斯科去考察去了,同时还把其他几个右派分子打发出了广州。


老蒋这个时候也没闲着,因为被抓的人有很多事粤军代表,所以他利用这个事顺利的逼走了自己的老上司许崇智,把老上司的部队编入了自己的黄埔军,实现了自己对军权的绝对控制。廖仲恺被刺这件事,老蒋实际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原来的二三把手都被逼走了,他实际成了仅次于汪精卫的二号人物,而且成了真正的军事领袖。


汪、蒋两人廖案之前接触一直也不是很多,廖案之后为了打击胡汉民两人正式结成了同盟,起初蒋介石对汪是非常尊敬的,言必称“汪主席”之类的,汪对蒋也是很推崇,慢慢的就形成了汪管党,蒋治军这么个局面。


不过俗话说“一山不能容二虎”,这两个人好了没多久就把矛盾摆在了台面上。


在廖案之后虽然一部分右派被赶出了广州在北京搞了个西山会议派,但还是有相当多的人留在广州,这些留下来的人趁着蒋汪之间的不和就干起了挑拨离间的事,后面就发生了著名的“中山舰事件”。


这个事说来也简单,这些留在广州的国党右派先是向蒋介石散播谣言讲汪主席从苏联搞了艘轮船要把他送往莫斯科去,同时又假借蒋的名义将中山舰调往黄埔,并跟蒋介石讲海军局局长李之龙擅自调动中山舰是要来抓他了。老蒋本来就对汪精卫有忌惮,现在又发生这些事更让他不安,所以就率先发动了政变,派兵把广州给戒严了,同时占领了中山舰逮捕了包含李之龙在内的很多我党人士,甚至把苏联顾问的驻地也给围了。


汪精卫得知蒋的擅自行动后,马上就想着组织反蒋同盟,但是这个计划在关键时刻被苏联给否定了,当时苏联方面和蒋介石进行过一次会面,觉得老蒋和其他军阀有很大的不同,革命估计还得靠老蒋才行,所以最后倒向了蒋介石。苏联方面对蒋的态度就是尽可能满足他的相关要求,针对他好面子的思想也可以多给他几个头衔,目的就是要争取蒋不要倒向右派。


蒋实际上是不在乎什么左派右派的,他主要合理利用两派的矛盾来巩固自己,所以他先讨好右派提出了要限制我党在国党内的权力,然后又以新左派的形象搞掉了几个有实力的右派并且拒绝了胡汉民的合作请求,争取了苏联的支持,这一手纵横捭阖玩儿得非常精彩。


就这样,汪精卫感觉没了苏联自己呆在广州也没什么意思就选择离开了,胡汉民随后也悄咪咪的走了,两个大佬同时都走了,蒋介石就顺利成为了国党内的一把手。


叁 站稳脚跟


蒋介石在1926年中就正式成了国党的一把手,这个时候只能讲他只迈进了半只脚,他为什么能在孙中山死后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就迅速从排不上号的小弟跃升为头把交椅?这里是有很多历史偶然性以及国党内部派系斗争造成的。


国党这个团体成分很复杂,有地方势力,有不同的学者,大家都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孙中山在的时候还能凭借自己的威望把各方势力压制下来,毕竟是他带领全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而且各派势力也始终是围在国党这面旗帜下的,你脱离了国党这面旗帜再牛逼也只能算个诸侯,不能掌握全局。


要想真正坐稳第一把交椅,那么你在国党内的地位必须得提升才行,为啥孙中山突然去世后国党内部首先想到的继承人是汪精卫和胡汉民?因为这两个人从同盟会成立之初就是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为国党的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两人在国党内的地位最高,你蒋介石参加革命晚呀,哪能有摘到什么好桃子。


后面发生了廖仲恺被刺案和中山舰事件,老蒋在里面左右操作把排在前面的汪和胡都给挤走了,所以才能暂时处在领袖的位置。


为什么是暂时呢?因为老蒋的资历毕竟是浅,国党内的元老对他的地位始终是不服的,参加革命这件事就是晚一年也大不一样,而且汪和胡只是暂时出走了,并不代表这两个大佬从此就告别国党事务了,虽然人走了但是属于他们的那一派始终有人还在圈子里,随时盼着他们回来的,这就是派系。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域排斥,孙中山是广东人,随着他起事的这个班底几乎都是广东人,国党政府最初也是在广东成立的,而老蒋是哪的?他是浙江的呀,广东的同志们怎么能轮到你一个浙江人来领导呢?所以,即便是老蒋暂时掌权了,很多关键的位置也得要广东人来坐镇,后来他一直主张要将大本营从广东迁出去也就是这个原因,要逐渐的把广东人的影响给消除掉。当然了,后来老蒋也在不断的提拔自己的老乡,像国党元老中的张静江、戴季陶,他的贴身马仔陈氏兄弟都是江浙人,军中的陈诚、汤恩伯、胡宗南等也都是江浙人。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蒋在头几年过得是比较憋屈的,加之老蒋这个人虽然控制着军权,但是打仗水平比较一般,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虽然有黄埔军,但是大仗基本不是他打的,而且一度进展缓慢,当时打得比较猛的是第八军的唐生智。看着蒋的作战水平实在不怎么样,唐一度想取代老蒋的北伐军总司令职位,让蒋很是痛苦。


这个时候汪精卫刚好从国外回来了,这让国党内对蒋不满的元老们很受鼓舞,论军队汪肯定是比不过蒋的,但是论在国党内的地位,他对蒋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汪回国的时候武汉已经成立了一个国民政府了,老蒋又在南京成立一个国民政府,两个国民政府互不承认,武汉这边就极力推汪与南京进行对抗,当时我党也是站在武汉这边的,因为汪是左派呀,一直主张是和我党联合的。


老蒋这边一直的硬伤就是在国党内的威望不如汪精卫,所以为了对抗汪只能去请胡汉民来合作,当然了为了表示诚意蒋在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著名的四一二事件,这相当于是给以胡为首的国党右派一个姿态,就这样顺利的赢得了胡的支持。


蒋胡联手后对武汉这边采取了经济封锁等措施,武汉差点崩盘了,但随后老蒋又吃了败仗,这下作为军事领袖的蒋威望全无,在桂系李宗仁等人的逼迫下辞职了,武汉和南京两边也暂时和解了,这件事叫宁汉合流。宁汉合流的结果就是老蒋下野了,权力又落到了汪的手上。


不过汪也没在位置上呆多久,他本来想独揽大权的,可是国党内又搞了个特委会限制汪的权力,老蒋瞅准机会又开始和汪进行合作,他帮汪搞掉特委会,汪推荐他又恢复了北伐总司令的头衔,后来我党不是在广州搞了一场大运动,国党内都把责任推到汪的头上,汪只能又出国了,胡汉民因为不爽蒋和汪又开始搞合作,早一步也气得出国了,这么转了一圈,国党内又只剩蒋实力最强了。


这里补充一点,我们看到国党内这些高层只要一下野就喜欢出国,这其实是他们的传统,自己先出去避避风头,让内部那些马仔随时关注着局势,一旦有机会马上又回来。蒋在宁汉合流之后他也出国跑日本去了。


重新掌权的蒋看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虽然军权在手,但是在国党内的威望还是太低了,只能依靠胡和汪其中的一方才有可能战胜另一方,所以他立马就和胡汉民进行了再次合作。


胡是铁杆的反我党人士,蒋在这个时候也是铁杆反我党人士,两人一拍即合,合作初期势头很猛,通过中原大战把几大军阀都打服了,蒋基本上又成了国党内最有权势的人了。


不过蒋和胡的合作是各有想法的,蒋是希望依靠胡的威望提升自己在国党内的地位,而胡的想法则是要把党权建立在军权的上面,简单的一点也要搞党指挥军队,这个显然是要动老蒋的蛋糕,两个人一直也是面和心不合,蒋这个时候连连取胜,心里开始膨胀了,他觉得自己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势力挑战胡在国党内的地位,所以在1931年蒋突然就把胡给扣了,自己已经不想再忍受胡了。


蒋没想到的是,虽然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无人能及了,但是在国党内他还是个弟弟。


这一扣不要紧,一下激起了国党元老的一致反对,最终形成了宁粤对峙。挺胡的这一派各种串联,对其他对蒋不满的人进行拉拢,那个时候已经混得很惨的汪精卫也加入了进来,一下形成了国党内汪派、胡派、太子派、西山会议派、地方势力派以及其他反蒋人士的大联盟。


这些人在广州成立了和南京对峙的广州国民政府,并给蒋下了最后通牒,这次的反蒋势力前所未有,除了少数几个粤籍人士外,国党内所有的粤籍人士都加入了反蒋的阵营。


后来九一八事变就爆发了,在全国人民都要求抗日的呼声下,宁粤双方暂时和解了,胡汉民被释放,当然老蒋迫于压力第二次下野了。


下野后的老蒋是真正清醒了,自己在国党内确实是个弟弟,绝对是不能脱离汪和胡单独搞事情的,在权衡利弊下他又暗中派人和汪精卫勾搭上了。为什么选择汪?因为汪这个人目前实力最弱,而且意志不怎么坚定,容易拉拢,果不其然汪又暗中投向蒋这边了。


宁粤对峙的后果就是蒋辞职,推荐了太子派的孙科上位。这个孙科虽然是孙中山的儿子,但是在国党内的影响不怎么大,汪、胡、蒋都不怎么支持他,而且这个时候蒋汪又开始了合作,蒋利用自己大舅哥宋子文财政部长的身份一起断了孙科的财路,逼得孙科只撑了一个月就宣布不干了。


蒋在汪的支持下,又重新上位了,并且意识到自己以前确实是太嚣张了,把所有的头衔都加到自己头上也惹人烦,而且在国党内要想同时对付汪和胡也不太现实,所以再次上台的蒋低调多了,把那些什么国府主席呀、中政院主席呀、海陆空总司令什么的职位都让给别人,自己就只搞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把军权抓紧就行,蒋委员长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


直到1932年,蒋的头把交椅的位置才算彻底坐稳了,之后虽然时不时也有反蒋的浪潮,但都动不了他的根基,特别是1936年胡在广州去世了,抗战爆发不久后汪又投敌了,蒋在国党内彻底没了对手。


这里说一句,蒋确实没看错汪精卫,这人确实意志不坚定。


肆 党权和财权


蒋为啥在后面能够逐步站稳脚跟?这跟他逐步掌握了两个东西有很重要的关系。


首先是党统地位,前面就已经讲了,国党的基本方略就是“以党治国”,从蒋和汪、胡两人的斗争就可以看出,为什么前期蒋必须联合一方才能打赢另一方?就是因为蒋在国党内部的地位没这两人高,虽然你有军权在手,但是在内部合法性上还是没人认同。


蒋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用的方法就是不断的和孙中山攀关系,塑造自己是孙中山继承人的印象。


这个很好理解,孙中山作为国党的创始人,他的继承人必须是最高地位呀。


还记得蒋第一次下野么,下野后他也没闲着,出国跑去日本了,一方面是去拉日本人的赞助了,另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去向宋美龄求亲去了。


宋美龄是孙中山夫人宋庆龄的妹妹,这么一来蒋就成了孙的连襟,成一家人了你还能说继承得不正统?


北伐军打进北京后,蒋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碧云寺祭奠孙中山的遗体,他修改祭文修改到午夜时分,作为总司令他肯定是担任主祭,蒋在他自己的日记里面写祭奠的时候哭得都快站不起来了,这是多么虔诚。


后来孙中山遗体葬到了南京的中山陵,蒋更是把中山陵当成了一种精神寄托,把他想成了太庙的形式,每次出征都要去“告庙”。现在蒋相当于给自己自降了一个辈分,你还能怀疑他继承人的身份?


蒋对学习孙中山的讲话,学习总理遗训、总理学说这些活动都是最认真和积极的。


除此之外,蒋还热衷痛斥总理叛徒,其中就包括汪精卫、胡汉民以及孙中山的儿子孙科,这些人都被蒋认为是叛徒,这些叛徒越多,他自己当然就越正统。


搞这么多事,老蒋的目的就是要确立自己在国党内至高无上的地位,拿到最重要的党权。


第二方面是财权,蒋在上海的时候就同江浙财阀们建立了深厚的关系,而且蒋有个优势就是他在上海搞过股票经纪,对经济的运行很了解,在国党内部又懂经济又搞军事的除他之外估计没谁了。


这些江浙财阀为什么倒向蒋?一是因为蒋本身也是江浙人,同乡嘛毕竟要多照顾,二是当时我党是要打土豪的,蒋是坚决的反动派,这些财阀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也是要找一个靠得住的保镖,蒋是最好的选择。


前面不是讲了,蒋跑去日本向宋美龄求了婚,宋氏在美国还是有些实力的,蒋在宋美龄的影响下后来还皈依了基督教,通过宋美龄的各方运作,蒋顺利和美国搭上了关系。美国一看这个人不错,还是个基督徒,正好要在国内找个代理人,就选他了吧。


由于这层关系,蒋获得了美国大量的援助,这也是其他人没有的优势,他的两个连襟宋子文和孔祥熙更是轮流当财政部长,这给蒋的上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为什么蒋下去了很快就能上来,正是因为其他人都搞不定财政问题。


伍 尾声


文章写到这差不多也快要结束了,简单总结下吧。


从老蒋的上位之路可以看出,国党在成立之初就埋下了隐患,由于当初为了推翻清朝的统治,什么人都往里吸收,后面又不能加强教育,所有的派系都有自己的利益,这些利益点往往还是冲突的,所以就只能搞内耗。


在老蒋全面掌权之后,他这一派的也分了很多系,管党务的CC系,管军事的黄埔系,管财政的宋家和孔家,管行政的还有个政学系。这些集团各自把持一方,互相支持又互相抗衡,表面上都是在蒋的大旗之下,但各自的小算盘打得比谁都精,就算是同样的军事下,也还有中央军和地方杂牌的利益冲突。


蒋是一个崇尚帝王之术的人,所谓帝王之术就是均衡和牵制,从一路走来就能看明白,纵横捭阖是他的强项,今天可以联胡,明天也可以联汪,太子派可以利用,地方实力派也能合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证他自己的权力稳固。


这个就像古代帝王一样,既要有奸臣也要有忠臣,全是奸臣不行很快就得倒台,全是清官忠臣也不行,皇帝自己天天被约束,烦都要烦死,只有两方势力互相牵制了,皇帝才能过得舒心呀。


但是蒋就是不考虑人民的利益,没有真正想着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最后换来的只能是人民的抛弃。


本文完,如果觉得喜欢就点个赞吧,更多精彩关注我的公众号“王十万”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电视剧《长沙保卫战》? 
  中国在上世纪中叶被俄罗斯吞并的领土有收回的可能么? 
  林彪何以能够迅速攻克锦州? 
  如果你穿越回清末,慈禧和光绪刚刚去世,你成为监国摄政王载沣,你会怎么做? 
  东北清末至近代,土匪的战斗力如何? 
  如何看待有人说满清误我中华? 
  如何评价黎元洪? 
  为什么蒋介石时期国民党努力模仿纳粹德国还有人觉得他们代表民主自由?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中华民国? 
  为什么民国的重工业比清朝还落后?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腾讯 2022 校招大厂薪资首发,白菜总包接近 40w ?
下一个讨论
福建莆田发生重大刑案致 2 人死亡 3 人受伤,警方发协查通报追凶,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 2025-01-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