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个本人经常接触到的—上海振华 ZPMC。
百度百科: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原名: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ZPMC)是重型装备制造行业的知名企业,为国有控股A、B股上市公司,控股方为世界500强之一的中国交通建设公司。振华港机已改名为振华重工,占领海洋领域。公司总部设在上海,于上海本地和南通、江阴等地设有8个生产基地,占地总面积1万亩,总岸线10公里,特别是长江口的长兴基地有深水岸线5公里,承重码头3.7公里,是全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重型装备制造厂。公司拥有26艘6万吨~10万吨级整机运输船,可将大型产品跨海越洋运往全世界。
作为远洋集装箱船上的海员,这几年去过的集装箱码头大概有几十个了吧,令我感到惊奇的是除了新加坡的某个港口用的Mitsubishi,以及在韩国釜山旧港看到的现代重工(?),其他我去过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港口,包括埃及、约旦、沙特、也门、吉布提、阿联酋、巴基斯坦、马来西亚、香港、台湾、澳大利亚……在它们的港口机械上总是能看到“振华”的字样。
上面三张图分别拍摄于吉布提、迪拜和墨尔本
让上海振华大出风头的一件事大概是在2013年的迈阿密港(以下文字和图片来自网络):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消息,当地时间3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迈阿密港口发表演说时,一阵风吹落了奥巴马身后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露出了带有汉字的中国品牌标志。
据报道,为凸显亲民,白宫安排奥巴马总统在海边的码头起重机下发表讲话。显然,白宫先期工作组也看到了作为总统演讲背景的起重机上有中国公司的标志,并将其用美国国旗掩盖。无奈天公不作美,一阵风吹来,刮落星条旗,露出了“ZPMC”(振华重工)的标志。
报道称,尽管该中国标志在大多数摄像机的镜头之外,奥巴马这场“推动美国经济”的演讲仍显得很尴尬。文章还调侃称,“白宫下一次应该使用更结实的绳子”。
为了让大家看的更直观,再补两张图~
嗯,就是她了。
No,no,no,
不是女王大人,
我说的是那些月季。
或者说,
由中国月季杂交出的现代月季。
毫无疑问地,中国月季在现代月季发展史上扮演着决定性作用。如今全世界花店里贩卖的‘玫瑰’,上至皇家园林,下至平民百姓后院里盛开的‘月季’,花瓣里几乎都有着中国月季Rosa chinensis的基因。而这种植物,原来只是生长在中国深山里的一种灌木,不知何年何月,被中国人养殖在庭院中,不知又过了多久,被评为了中国十大名花。1885 年植物猎人 Augustine Henry从香港入境,北上湖北,从长江到达宜昌,在那附近的峡谷中找到了这种花的野生种(中国月季Rosa chinensis var. spontanea),惊艳了世界,为中国月季找到了原生种的证据, 震惊世界<1>。在十八世纪末,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这种花期极长的植物就反复的出现在欧洲园艺家的庭院中,经过反复杂交,就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现代月季。
中国月季Rosa chinensis var. spontanea
在欧洲,蔷薇属植物都叫做Rose。也就是说月季,玫瑰,蔷薇等等balabala在欧洲都叫Rose,在中国rose出现之前,欧洲的rose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一年只开一次花。是的,就跟蔷薇属其他植物一样,玫瑰Rosa rugosa五月中旬开,蔷薇Rosa multiflora六月开...蔷薇属200余种植物,仅有月季一种是可以从春季开到夏季,再开到秋季。因此,大家可以想象,中国月季Rosa chinensis对于西方园艺者的重要性:他们找到了一种梦寐以求的性状亲本---花开三季。于是,浩浩荡荡的杂交开始了,紧接着就产生了如今名列世界四大切花之首的现代月季。整整推动了一个观赏园艺产业。
《埃拉加巴卢斯的玫瑰》
事实上,中国月季为欧洲蔷薇带来了诸多性状:
①多次开花,从初夏或 仲夏到晚秋(依靠气候条件);
②真正的红色,而不是 之前的深粉色;
③矮化灌木性状;
④黄色;
⑤新型香 气,如茶香等;
⑥较高的花心和较长的花蕾。<2>
如今,每年情人节,
无数情侣手上拿着所谓西方社会的爱情信物时,
他们不会知道,
其实这些所谓的玫瑰
都来自中国深山的那些小野花。
生活在欧洲,你总会发现各种各样的花园。
无论是大房子,小房子,前后庭院总要打理地干干净净,种上花草。
每一次,经过这些花园,
看到那些杜鹃、山茶、蔷薇、菊花、牡丹、芍药、石竹、卷丹、贝母、角蒿、翠菊、银莲花、铁线莲、马醉木、忍冬花等等等等
我不时会想,其实我们是老乡呢。
在那个植物猎人的时代,一波又一波的植物从中国运往英国。在那里培育,开花。今天她们开放在几乎每一个欧洲人的家里,
芬芳了不知道多少人的餐桌,
见证了不知道多少人的婚礼,
送走了不知道多少人的葬礼。
却很少人知道,她们来自中国。
Clematis armandii 由Ernest Henry Wilson从中国引入英国。
Rhododendron griersonianum由George Forrest从中国引入英国。
Lilium regale 由Ernest Henry Wilson从中国引入英国。
Primula pulverulenta由Ernest Henry Wilson从中国引入英国。
Clematis montana由Ernest Henry Wilson从中国引入英国。
等等等等
“China---Mother of Gardens”植物猎人Ernest Henry Wilson这么说,身为英国官方的植物猎人, Wilson比谁都知道现在欧洲庭院里怒放的花朵有多少来自中国的深山中<3>。英国,荷兰,法国等等国家,他们的现代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花。花,成为现如今欧美发达国家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跟象征,很多国人不惜高价从荷兰进口鲜花装饰室内,庭院。那些看似陌生的舶来品,却来自我们的乡野。
我们很喜欢往外看,觉得发达的国家都是好的。
殊不知,家里就有好多宝藏。
参考:
1.
The History and Legacy of the China Rose < QuarryHill Botanical Garden2.单瓣月季花的发现与历史 孟静
3.
中国——园林之母 (豆瓣)如图所示,国外叫它突击车
中国小型快速突击车日前出口法国,以优异的通勤性和便利的可维护性得到前线法军官兵的一致好评,且使用维护成本极低。据称法国国防部已追加了200辆的订单,其他北约成员国包括美国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购买意向。
说个冷门的。其实也算不上冷门,只是大多数人可能想不到。
那就是——
锣!!!!!!!
恩恩,我知道,你印象中的锣是长这个样子的。
不过你可知道,其实锣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最早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中国乐器】。
当它被搬上舞台,它是这个样子的——
中国锣有很多种类,不同地区、不同大小、不同音色……其中只有大锣被吸收到国际交响乐队中,作为常规的国际乐器。大锣的音色雄厚、柔和,余音延伸很长,回旋往复。锣边与锣心的发音又有不同,力度的变化幅度极大,“强奏会使人不寒而栗,弱奏也会感到恐怖。”(柏辽兹)
1791年,法国作曲家戈塞克最先发现锣的特殊音响效果,于是把它引入交响乐中。两年后,德国作曲家达尼埃尔·什塔伊尔德在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也使用了锣,这也被认为是中国大锣在西洋管弦乐中使用的序幕。
提到锣在交响乐中的应用,最广为人知的是在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中,一声锣饷,深沉悠远,余音绕梁。“……正是这唯一余音较长的锣声,将作品所表现的失望、悲剧的音乐形象更为感人地塑造了出来。让人好似亲眼目睹着那几经顽强反抗、挣扎的生命力,最后再也无法抗争而在悲叹中渐渐幻灭、消逝。这种难以言喻的巨大悲拗与绝望,仅那么‘tam’的一声,就如此震撼地浸透到每位听众的心中,让人发自肺腑地发出无数声惋惜的哀叹……”
锣的制作工艺有很大讲究。在当年制作工艺尚不发达时,锣在铸成后,先用气锤大致弄平,然后就到了考验制锣者功夫的环节了:要凭借师傅的眼力和手劲儿,反复加工调整。手的用力有弹性、有伸缩,经过多次尝试、望闻问切,才能成就一面好锣。因此,国外的交响乐团想得到一面满意的中国大锣,没那么容易。
所以,除了在音乐本身中的应用,交响乐中的锣还成为了“外交神器”。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第一面中国大锣是清朝时制造的,被德国德累斯顿交响乐团所使用。虽然这个锣只有60cm,并且已经破损,却还在坚持服役。后来,中央乐团送了一面新的大锣给他们,才让旧锣得以退居二线,颐养天年。上面那张图中的大锣是1973年中央乐团赠予美国费城交响乐团的,直径三尺,十分讲究,被费城交响乐团视为珍宝。当之无愧可以被称为“在国外饱受赞誉”。
知道了这些,是不是觉得原本不太惹人注意的锣,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现在,看上图,相信你可以在三秒钟内找出交响乐团中的锣~
References:
林矣之. 国际交响乐队中用的中国锣[J]. 中国音乐, 1981(1):48-49.
陈思逊. 中国锣与交响乐[J]. 北方音乐, 1995(4):28-28.
张雪媚. 从最早进入西洋管弦乐队的中国乐器“锣”说起[J]. 民族艺术研究, 1999(5):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