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后期没有百家争鸣,理学地位根深蒂固。
泰州学派背后的新兴利益集团力量太过弱小,所以对中国影响很小,再加上鞑清前几代酋长大搞文字狱,那点微小的影响也被鞑子酋长扫平了。
徐光启等翻译运动那一派,人数在整个士绅阶层中都是少数,这群人在思想上层面上,最多是清代湖湘学派那一脉的经世派知识分子,本质大多还是理学,论思想深度远不如快摸到近代启蒙思想层次的泰州学派。
意识形态层面的玩意,说白了,核心内容无非是利益诉求,决定一种新思潮影响力的,从来都不是其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利益集团在国内拥有的实力如何。
中国在近代遇到的转型难题,从来都不是扯淡的儒家思想和封建制度之类,而是经济基础层面的困境,农业严重内卷,农业就难以走向资本主义化。前工业时代,任何体量稍大的国家都是农业国,大部分人口都是在从事农业生产,农业无法资本主义化,若是没有外力粉碎严重内卷化的小农经济,就不可能有上层建筑领域的改变。
像法国启蒙思想那样影响巨大的思潮,影响力大是因为其背后有强势的工商业资产阶级。
细看历史,从没有法国启蒙思想一出现就横扫欧洲,整个欧洲马上就革命了这么一回事,就算是法国本身,由于其和中国有类似的农业内卷的问题,法国没有强力的农场主资产阶级,工商业资产阶级能影响的人口不够多,所以大革命之后就反复地在革命和复辟,最终是工业革命传播到法国,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在机器大工业的加持下压倒了旧势力,才让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成功。
总而言之,说了这么多,简单点说核心原因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