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斯大林格勒的德军有可能突围吗? 第1页

  

user avatar   wzsto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上条当麻

许多史学家、历史分析认为第6集团军不可能突围,无非是根据苏德双方战略态势、关键决策得出的结论。这些是合理的、讲道理的。但这些不是可能性、可行性分析。

我相信知友们大多做过PPT,台面上说就是讲解方案的可行性、可能性以及投入产出。实际上大家都懂的,那是画大饼,钱投(骗)入然后才能把不可能变成可能。实话实说,所谓的可能性可行性,对于甲方,就是遍历所有方案总得选一个,对于乙方,谁最不讲理谁就赢了。

不考虑小胡子的固执,保卢斯的盲从等等合理因素。把很多不讲理的因素给予考虑,以其组合各种可能性。我相信,这个集合里一定有一个结局,对于6集是个较好的结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有不少可选的战术方案,在某一时间节点改变选择,集合就会增大。同时,苏军同样会变,集合也同样增大。

先看看德军的变量因素。首先看被围的六集,它的变量有:

  1. 11月突围,即包围圈还没形成时,同时放弃伤员。
  2. 11月突围,即包围圈还没形成时,不放弃伤员。
  3. 12月中旬突围,与冬季风暴并行,放弃伤员。
  4. 12月中旬突围,与冬季风暴并行,不放弃伤员。
  5. 12月底突围。(此时伤员已经大部分空运送走。)
  6. 1月突围,鱼死网破也得一试。
  7. 固守。

顿河集团军群的变量有:

  1. 奇尔河、科捷利尼科沃、两线并进。
  2. 弃守顿河东面,即科捷利尼科沃防线,单线出击。
  3. 弃守顿河西面,即奇尔河防线,单线出击。
  4. 放弃地面救援,全力经营空投,等天气好转再救。
  5. 放弃空中补给,全力经营外围突破,双线并进。
  6. 放弃空中补给,全力经营外围突破,单线出击。

苏军的变量有:

  1. 坚持之前的土星行动规划,突破奇尔河、目标罗斯托夫。
  2. 不考虑奇尔河防线,先消灭被围的第6集团军。
  3. 主攻马内奇河,目标罗斯托夫。

一、首先,我们要分析6集被包围的形成过程、以及根源,才能更好理解以上各项的关键因素

事后诸葛亮分析说,希特勒最好的选择是:不主攻斯大林格勒,在斯大林格勒外围经营防线。主攻高加索的巴库。

这是上策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看看42年5月初的苏德双方的战线。

除了大卢基凹入部、勒热夫突出部,基本上是直线战线,这样的战线没有突出德军兵力不足的窘迫。

11月,北方集团的防线。

11月,中央集团的防线。

南方集团的之后战况,希特勒要求A集团军群进军高加索,同时命令6集拿下斯大林格勒,第4装甲集团军攻占阿斯特拉罕,它是巴库石油运输据点也是里海舰队据点。这样的战略实现的话,就可以实现从奥廖尔、沃罗涅什、斯大林格勒至阿斯特拉罕的平直战线,这个战线无疑是最短的,可以减轻德军缺兵的焦虑。

如果照事后诸葛亮的战略,不打斯大林格勒,为了保护补给线路,就得沿着顿河、马内奇河部署防线。即紫色部分替换斯大林格勒至阿斯特拉罕的部分。

可见,这个战线比打下斯大林格勒之后的战线,长得多了,会加重德军缺兵的窘境。

因为缺兵,在整个9月至11月的巷战中,德军不得不把顿河防线的大部分交与仆从军,希望集中兵力打下斯大林格勒后再改善。这也是苏军能包围并歼灭6集的根本原因。

再说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德国的后勤运输。德军进入苏联就得依靠苏联原有的运输设施:铁路、公路,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铁路资源。

从上图可以看出,苏联铁路的普及程度不均衡,西部、中部、西南部的铁路非常密集,东部也还行,北极圈以及西伯利亚缺少铁路线路这有情可原,但为什么东南部的斯大林格勒的铁路线变得稀薄、往南到高加索又变得密集?

原因就在于斯大林格勒附近水系多,顿河、奇尔河、顿涅茨克河都交汇于此,地质结构松软、不适合修建铁路。

苏联人不想投入精力修建东南部的铁路,德国人想修,这就需要打下斯大林格勒。

而且,进入斯大林格勒城市的铁路还是单行线。


从顿涅茨克到利霍夫、罗斯托夫都是双行线,从利霍夫到斯大林格勒就成了单行线,另一条线路、从罗斯托夫到斯大林格勒也同样是单行线。

单行线,借用本人的专业术语来比喻就是:堆栈。

堆栈里的队列是先进后出、后进先出。如果有两列火车进入单行线的斯大林格勒,前面一列火车必须等后一列火车卸完货离开后,它才能离开。唯一解决这个难题的办法也是打下斯大林格勒,才能利用火车站掉头解决堆栈难题。

冬季风暴任务的队伍分为托尔莫辛、科捷利尼科沃两个集群的原因,也是为了充分利用两路铁路资源从而达到足够补给——兵少又分兵为奇尔河防线埋下祸根。

空投给6集补给,火车在塔特辛斯卡亚站卸货,这里就是货运机场,方便空投。

奇尔河防线的霍利特集群需要的补给,在莫罗佐夫斯克站卸货。

南方集团军群每日需要25~30列火车补给,其中大部分是供给斯大林格勒的战斗群,少部分供给高加索。

斯大林格勒的铁路运输瓶颈导致许多状况。

第6装甲师11月14号从法国装车出发,到了12月8日才到达科捷利尼科沃。3800公里整整24天了,平均一天160公里,这是什么效率、速度——自驾游。

轨道巨炮、朵拉、本来是击破苏军城防的利器,它花了2个月才从德国运到斯大林格勒,组装好刚想显摆一番,苏军开启天王星反击,只得灰溜溜地逃跑,关键是这趟返程也得占用吃紧的铁路资源。

第6集团军进入城市巷战,为了节省运输资源——饲养牲口的草料,把集团军的牲口放养到顿河以西。这导致突围时,失去了行动能力。

空投飞机不够用(此时的北非战场也需要大量飞机空运物质)怎么办?把生产线上正在组装的飞机运到塔特辛斯卡娅,组装好后直接投入空运。可这些飞机零件运输同样让运输资源更吃紧。

空投的飞机可以组装,飞行员不能组装出来,怎么办?许多飞行教练、未毕业的飞行学员就这样出现在了斯大林格勒的上空,他们驾驶的飞机、不是缺个部件就是缺个功能,导致伤亡惨重。

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其实是一个PPT项目崩盘的过程。德军人力资源、后勤资源逐渐崩溃的过程。也很像、人的病患慢慢累积最后如山倒——第6集团军被围歼像极了癌变。

治病救人治病根,挽救项目保核心。

所以,论述集合中的每一项可行性,哪个能保护兵员、节约后勤才是正道。

二、被围困的6集,战斗力仍旧很强大,从苏军连续几天的收割攻势都无功而返即可确认。

23号苏军两个方面军在卡拉奇汇合、完成合围,苏军统帅部过了几天才确信自己包围了一整个德国集团军。苏军统帅部随后修改土星计划,以应对这一形势。

也就是说,苏军在11月25号以前并不重视被围的6集,6集有没有机会乘势突围呢?此时没有什么苏军变量,顿河集团军也不存在,希特勒也没有发布堡垒坚守的命令,突不突围完全取决于保卢斯一人。

6集可以坚守防御,并不一定意味可以突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御需要强大火力、坚固的战线,6集的弹药仍可以维持高强度消耗3天,但突围需要的是机动力。

6集有3个装甲师,分别是14、16、24;3个摩托化步兵师: 3、29、60;还有14个步兵师;剩下的是炮兵部队,第9高炮师、4个迫机炮团、3个重炮营。

德国步兵师靠双脚行走,迫机炮也同样靠牲口行军。机动力确实堪忧。失去炮兵,难以逾越苏军的多层构筑的阵线。

保卢斯给希特勒的电报就抱怨说,如果有那些被放养的牲口,他就尝试突围了。

也就是这句话,让希特勒突然意识到,保卢斯有自由行动权。

23、24号陆军总部的会议、以及曼斯坦因的建议。25号,希特勒才发布命令,6集成为元首直接指挥的堡垒部队。但这之前,保卢斯其实已经尝试突围了,不仅制定了“换位”计划,51军的军长塞德利兹库兹巴切,还真的去做了。

塞德利兹库兹巴切经历过德米扬斯克包围圈,不想再过一次吃不饱的日子,不等保卢斯的决定、自作主张就撤出战线。

他的想法很正常:叶尔佐夫卡无险可守,而且还在低处。苏66集团军如果开启进攻,他的3摩94步都难全身而退。撤到奥尔洛夫卡,依托梅尔特卡河、奥尔洛夫卡河,据险而守。也就是紫色变为红色。

23日晚,塞德利兹库兹巴切付诸行动了,他想偷偷地撤,不想惊动对面的苏军,步兵师把重型武器都自毁,然后撤出当前阵地。

3摩94步有两条道路可选,一条是先到拖拉机厂再往奥尔洛夫卡,另一条是捷径,穿过梅尔特卡河的河堤路。

对于步兵,这很好做选择的呀,选捷径。但这十公里的路是死路!

苏军66集也没闲着(苏军其实整个11月至12月都是利用夜晚建立新阵线),想趁夜突袭德军阵线的后方,切断德军的补给线。突袭部队与突围部队不期而遇了。

结果可想而知了,苏军有坦克、摩步。德军的3摩自己跑掉了,94师被拦腰截断。

94师没有了反坦克炮等重型武器,河堤路又不能变成防线,不对称的战斗致使94师不得不撤回原有阵地,损失大半。

这证明了一件事:撤退突围肯定是要放弃原有阵线以及失去防御工事,先得进行炮火准备或者反突袭准备,机动能力差的部队还得需要重型武器保护撤退路径。

此时的6集的机动能力如何?139辆坦克,突击炮34辆,反坦克炮322门,火炮535门,重炮270门,各种摩托车、后勤运输车等将近1万辆。但它们油箱都不满,因为补给一直处于不饱和状态。

坦克中121辆可用于突围,其他是固定炮塔。即80%以上有机动性。

3个摩步师,90%以上有机动性。

炮兵的各种炮,60%以上有机动性。(包括牲口)

保卢斯根据收集的数据大概估算了突围最远是50公里,而距离奇尔河防线的最近距离还有120公里。保卢斯的计划是从奇尔河方向、即西南方向,如果是选择南方突围,达到科捷利尼科沃需要190公里的机动力。

50公里机动力,是无法突破卡拉奇防线的(距离60公里),即使魏克斯从下奇尔同时出击也救不了6集。

如果放弃伤兵呢?

是的,这是一个办法,舍弃那些运载伤兵的卡车,它的油料可以匀给坦克、摩托。这样的话,可以延长20公里。甚至,可以让炮兵达到100%机动性,因为两种车辆都是1.5吨载重能力。

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同意突围方案,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魏克斯在21号将此报告给希特勒时,22号希特勒回复时,并没有表示反对,而是陆军总部讨论后再定夺。

最主要的是,苏军的补给、在一周的高强度消耗后、也处于紧缺状态,并不是苏军不想乘胜追击突破奇尔河,而是苏军同样需要喘口气。

未完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德国统一战争时期的将领?类似血亲王腓特烈. 卡尔这类的? 
  为什么苏军面对德军硬骨头损失很高,而盟军却能损失很轻微? 
  是T34那种廉价、规模化的坦克,还是M4谢尔曼那种泛用的和标准化的坦克更适合东线那种气候和地形的战场? 
  如何把宿舍装修成德意志第三帝国党卫军风格? 
  二战苏德战争是狗咬狗吗? 
  二战期间,如果德军在基辅歼灭苏军后,即向南突进,中部顶住苏军,苏联是不是必败? 
  苏德战争时苏联有没有把大口径火炮换装在美英援助的坦克上? 
  如果看待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南线突破点兵力是苏军的三倍却依旧输了库尔斯克? 
  二战东线德军和苏军都有哪些厉害的军级和师级指挥官? 
  如果希特勒不打苏联,把生产陆军的资源全都拿去生产v1v2导弹,跟英国死磕,能把丘吉尔逼下台吗? 

前一个讨论
厄利孔机炮的可靠性高吗?
下一个讨论
引进苏35是否沉重打击军迷(非军迷)对中国军事航空科技的信心?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