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明世宗嘉靖皇帝的“大礼议”为何选择将明仁宗朱高炽的牌位踢出太庙? 第1页

  

user avatar   zhu-wu-hao-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讲几个概念。

一、大明的庙制

按照朱元璋的定制,大明的庙制是九庙,而不是七庙。且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的时候,太庙里已经摆着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四个位置了,建文帝继位以后,加太祖、兴宗(即朱标)两个位置。靖难之后,朱棣移除了朱标的牌位,于是这时候就剩五个了。

自永乐至成化,明代按照昭穆制度排列祖宗位置,宪宗在位时,九庙已满(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于是孝宗继位,就将懿祖祧迁出去,把宪宗放入,并在太庙之后建立了祧庙,安放懿祖牌位,太庙牌位则毁去。武宗继位,把孝宗放入,祧熙祖。嘉靖帝继位,把武宗放入,祧仁祖。

所以一直有一种观点,是明代的太庙到嘉靖帝才开始祧,是不对的,事实上嘉靖帝之前就已经祧过两次了,嘉靖帝将仁祖祧出,也只是遵循惯例而已。

二、世宗的庙制改革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将长达二十余年、分好几个阶段的大礼议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嘉靖三年的、嘉靖六年的、嘉靖十七年的、嘉靖二十九年的均是同一个概念。其实不然,大礼议分成好几个阶段,牵头的自然是皇帝,但具体执行者则分成好几波,尤其是称宗祔庙(即嘉靖十七年以后的)的具体执行者为夏言、严嵩等,而并不是张璁、桂萼等人。

嘉靖初年,仅仅是在太庙旁边为兴献帝立了世庙,这是传统意义上的套路,无可厚非。但这个结果,张璁等人认为已经足够满足皇帝的需求了,但皇帝认为不够。

于是,嘉靖十三年,嘉靖帝下令更改庙制,将原有的九个变成七个(德祖也被祧出)。夏言奉旨拟定七庙名额,太祖庙居北这种,太宗庙则高于左三昭,仁宗是昭第一位,宣宗是穆第一位,英宗是昭第二位,宪宗是穆第二位,孝宗是昭第三位,武宗是穆第三位。实际上算下来这是有八个位置,当然说起来虚穆上位置待有功德之宗,万世不祧,而且兴献帝的世庙也不在太庙之中,所以符合周礼,没有问题。

接下去在世宗亲自主持、夏言严嵩等的掺和下,嘉靖十七年,在争取到兴献帝明堂制种“严父配天”的情况下,兴献帝成功称宗祔庙,称睿宗,与孝宗处于同一个庙室中(即昭第三位)

事情还没完,世宗为了寻求睿宗单独的位置,要求实行旧制度“同堂异室”。嘉靖二十四年新太庙成立后,世宗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即“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宪、睿,右四序仁、英、孝、武”。其中太祖、成祖万世不祧,其他按序列祧迁。这样睿宗也成功在太庙中有了一个位置。

嘉靖二十九年,出于对身后可能出现睿宗被祧的现象(事实上世宗担心并非多余,隆庆六年,穆宗祔庙前,就有人提出要将睿宗移到世庙;天启元年,光宗祔庙,也有人提出不要祧宪宗,而是祧睿宗。但均被否决,睿宗一直在太庙之中),世宗采取了一套匪夷所思的办法来稳固庙制,即用孝烈皇后的牌位预先占了一个太庙的位置,将来再把自己也塞进去。这里要说明一下,太庙中,帝后都是一起的,不是说太庙里只有皇帝牌位没有皇后牌位。其次,从惯例来说,如果皇后早崩,一般都是把牌位先放在奉先殿,等皇帝崩了,两人一起塞进太庙。世宗这个方式,严嵩和徐阶开始都不同意,后来还是被迫同意了。但要塞进去一个,自然要祧一个,那么按照顺序,太祖、成祖不能动,先祧的只有仁宗。

世宗通过皇后(英灵在线,此处手动狗头)的帮助,成功防止了身后自己亲爹被祧的后果。后世子孙严格按照世宗规定的庙制进行调整,比如穆宗祔庙祧宣宗,神宗祔庙祧英宗,光宗祔庙祧宪宗,熹宗祔庙祧孝宗。

三、大礼议的一些争论

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争论很久,旧的观点认为世宗是为了争权夺利(或者简单来说就是为了争取亲爹的位置)发动了大礼议。但近年来的观点,比如田澍老师的观点,则认为大礼议从根本上来说并没有问题,而且还因此启动了嘉靖初年的大改革。这里不去纠结嘉隆万大改革还是隆万大改革的问题,我们回归到源头去看一看大礼议。

正德十六年三月,朱厚照去世,高层以武宗的口吻发下指令,让“朕皇考孝宗敬皇帝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入继大统。按照遗诏规定,朱厚熜是以藩王长子的身份入继大统的,这与濮议就存在根本区别。宋英宗早年就被明确过继给仁宗,是仁宗的儿子,所以他是以皇子身份继位的,认法理上不是自己爹的濮王是存在问题的。但朱厚熜法理上的爹仍然是兴献王,要朱厚熜改认爹,那除非是武宗去世前代孝宗下旨,或者武宗去世后高层代武宗下旨均可,而结果却是让朱厚熜在法理上以兴献王长子身份入继大统,这就很尴尬了。

因为根子上就出了大问题了,自然后面杨廷和等就一溃千里,毕竟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回答。一是杨廷和说孝宗绝后,那问题来了,孝宗绝后了么?武宗难道是石头里蹦出来的么?二是朱厚熜要给孝宗当儿子,是礼仪上的规定,但回过头来讲,孝宗会在十六年前就考虑到自己的儿子不生小孩么,就过继兴献王的儿子么?更何况,朱厚熜出生于正德二年,孝宗早就死了,那孝宗是如何在这个孩子还没有出生的情况下就将这个孩子过继给自己当儿子呢?逻辑上说不通啊。

其实最佳的办法当然是给武宗过继儿子,但当时辈分比武宗小且还是皇室近支的孩子基本还是小屁孩,所以高层并没有考虑,结果下诏的时候又是自己给自己挖坑,最后大礼议皇帝全面胜利也很正常。

当然,本人尽管认同嘉靖帝认亲爹的做法,但并不代表本人是赞同兴献帝称宗祔庙的,这其实是世宗自行其是、独裁的后果,也是不为人所称道的。

四、结论

仁宗被祧是世宗出于保护睿宗牌位不被祧迁,先放皇后牌位占位置,最终成功的一个结果。严格来说,从庙制上(新的)来说并没有太大问题。但认真考量来看,世宗在认爹完成后,自嘉靖十三年开始一直到嘉靖二十九年,采取了相当多的办法,迂回反击,改变原有制度安排,充分展现了其独裁的一面。而嘉靖十三年至二十九年支持世宗更改庙制的夏言、严嵩、徐阶等,也并不能逃脱干系。


user avatar   zhouji-06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的前提表述,是不精准的。确切说,嘉靖帝肯定不敢也不能“踢”仁宗的神主(也就是问题中所谓的“牌位”),只能叫“迁”。前情是,嘉靖帝为了将其亲生父亲(生前系兴献王,死后追封为兴献帝)的神主升格为大宗皇帝(庙号睿宗)拥有配享明堂+祔庙的资格,而按照配享“严父之义”和宗祧“亲尽”的原则,不得不面临,剥夺太宗朱棣的配享资格,同时将世系较远的仁宗朱高炽从宗庙挪到祧庙的后果。为了不引起群臣反对,嘉靖帝将“太宗”升格为“成祖”并再次强调百世不迁作为补偿;又担心群臣复辟庙次,于嘉靖二十九年由方皇后神主预先替世宗占位,迁走了仁宗的神主。嘉靖朝在神主位次上的一系列操作,也导致了明朝太庙的规制发生了本质变化。

因此,解答这个问题应该细化为三个方面:

1. 嘉靖帝为何要折腾时为太宗的朱棣神主(取消配享)和仁宗朱高炽的神主(迁走)?

2.嘉靖帝为何要将太宗升格为成祖?

3.嘉靖后明朝太庙内的神主发生了一个什么实质变化?


我们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嘉靖帝为何要折腾时为太宗的朱棣神主(取消配享)和仁宗朱高炽的神主(迁走)?

当时,也就是嘉靖十七年,持续已经十几年的“大礼议”已进入第三阶段战役“称宗祔庙”嘉靖帝朱厚熜为了给他爹兴献帝(当时第一阶段已经从兴献王变成了兴献帝,第二阶段把兴献帝的神主供奉了一座专门的“世庙”)继续升格,变成称宗、祔庙(全四亲皆具之礼)、配享(希望在明堂由其父配祭昊天上帝),于是,需要在宗庙中硬生生挤一个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明代太庙在嘉靖九年前为九庙之数。庙内神主居中为德祖(也就是朱元璋的祖爷爷朱百六,在孝宗朝预备祧远亲三祖时被认为“视周后稷,不可祧”),然后是太祖(万世不迁,嘉靖九年迁德祖于祧庙,太祖居中直到明末),太宗(靖难后,朱允炆的建文年号被革除,本人自然无法入庙;朱标早逝,建文朝上庙号兴宗,靖难后也被革除,复称懿文太子。朱棣去世后上庙号太宗,也即之后的明成祖,在弘治朝确定百世不迁)、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共九庙。这其实不符合天子七庙的规制,这在孝宗弘治朝就引发过很深的争论。“时九庙已备,议者咸谓德、懿、熙、仁四庙,宜以次奉祧。”更激烈的观点交锋来自礼部的建议和吏部官员的奏议,一方是“德祖视周后稷,不可祧”,一方是“今请并祧德、懿、熙三祖,自仁祖下为七庙,异时祧尽”。三位远祖全部一次性迁走,太庙内只留仁祖到宪宗七位,才是正途。不过,弘治朝最后折中了各派观点,长留了德祖;祧了懿祖;熙祖、仁祖暂时留在太庙,由之后正德、嘉靖两朝开朝时“以次奉祧”。

到了嘉靖朝,本来庙数就已顶格为九,嘉靖帝在大礼议取得阶段性胜利后,重订礼制,重启同堂异室制和都宫别殿制的讨论(嘉靖朝经历了同堂异室制到都宫别殿制又恢复同堂异室制的纠结过程,这两种制度的最大差别就是皇帝神主是合在一起摆大屋分小房间还是搞成一个个单间受香火,前者省钱不气派,后者费钱有面子);且要给他亲爹加“睿宗”祔庙,又不愿和孝宗同庙异室,要单间。这里稍做说明。都宫别殿制下睿宗不进太庙时有单独世庙,和其他皇帝的庙并列,但进太庙却要和孝宗挤一庙;同堂异室制下睿宗的世庙很突兀,但进了太庙,就和孝宗各占昭穆分两庙了。嘉靖帝的反复纠结正在于此。

当然,在嘉靖帝心中,无论何种制度,最终目标还是希望他爹要进太庙,成为独占一室的正式皇帝。睿宗只要进太庙,就必然产生了远超庙数的问题。如果要遵循庙制,则嘉靖帝要面临的问题是:超过庙数的亲尽远祖必须要毁庙,然后神主迁到宗庙后面的“祧庙”去。

在嘉靖九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明朝太庙内皇帝神主数量是奇怪的“八个”,这是一个特例。嘉靖十年到嘉靖十七年的宗庙格局是:太庙[太祖、太宗(文祖世室)、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庙(睿宗)并祧庙四主(德祖、懿祖、熙祖、仁祖)。嘉靖二十九年到嘉靖四十五年的宗庙格局是:太庙(太祖、成祖、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睿宗、武宗)、并祧庙五主(德祖、懿祖、熙祖、仁祖、仁宗)。

按照顺序,太祖朱元璋的神主是不能动的,这是“太祖万世不移”的规制;那么按照七庙规制和明堂制度,顺下来要折腾的两位,就是当时称为“太宗”的朱棣和仁宗朱高炽。按当时情况,太宗虽“百世不迁”,但朝议认为应由太宗有极大功德可以配享明堂,但嘉靖帝认为应“严父之义”,不以功德论而以亲亲论,太宗已过七世,应由皇帝的父亲,也就是他爹睿宗配享昊天上帝。更进一步,既然睿宗已经称宗配享了,那理所应当就要祔庙,按照嘉靖帝恢复同堂异室制后好不容易拣到的“兄弟异昭穆”的规则,睿宗要和孝宗分别算一世,那么,睿宗的神主就不能和孝宗放在一起,要有自己的小房间——东首第四位,则仁宗朱高炽就要面临被祧的命运。

此时的嘉靖帝朱厚熜,不再是刚即位时那个十五岁的少年了,在反思“左顺门案”的背景下,嘉靖帝也学会了政治预判,这样的大动作可能会再次引发争论——生前没有做过一天皇帝的兴献王,要顶替功同再造的太宗皇帝配享,还要迁走正经为帝的仁宗祔庙。而且,在政治上更加成熟的嘉靖帝逐渐明白,迁走朱棣可能还会引发一场新的“大小宗”风波,这是靠小宗上位的他,不愿意再次面对的问题。

【左顺门案】:嘉靖三年(1524)七月,嘉靖帝命去除他爹"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中的"本生"二字,于是引发了反对皇帝过度尊崇亲生父亲的“哭门事件”。由于议礼派逐渐占据上风,护礼派群臣决定集体向皇帝进谏。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翰林二十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使三十人等共二百余人的庞大队伍,集体跪在左顺门外,大呼太祖高皇帝、孝宗皇帝。皇帝劝诫无效,遂采用暴力镇压。卸任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杨慎对众臣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在该事件中,受杖者一百八十多人,其中十七人被创死亡,另八人编伍充军。组织者杨慎、张原等实行廷杖。张原当时即被杖死,杨慎等或削职为民,戍配云南,他为此写下了著名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临江仙》。

因此,在保证他亲爹睿宗能祔庙的情况下,嘉靖帝必须另想办法。


于是,我们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嘉靖帝为何要将太宗升格为成祖?

具体原因我们可以在嘉靖帝朱厚熜自己亲自撰写的明堂或问》中找到线索:

问曰:太宗功兼创守,将何以报之哉?
答曰:我太宗当皇祖初定之中,又值建文所坏复兴起之,便是再创一般。今同太祖百世不迁此,乃报崇之正。然称号太宗未免无异于列圣,当以祖字列之,庶见其宜也,此人情之真焉。夫何谓古以祖有功而宗有德,令概以宗尊之,太宗所谓有功者焉可同宗称之,此当别之者也云。

在不能迁走当时称为太宗的朱棣又不让他配享明堂的情况下,嘉靖帝想到的办法是:必须要不断抬高朱棣的法统地位,使之拥有比“宗”更有具说服力的功劳和法统上的正当性。“当皇祖初定之中+便是再创一般+报崇之正”,无不显示朱棣的改天换地的再造之功和承接朱元璋的纯正法统。添砖加瓦的同时,必不会再去撼动朱棣的实质“大宗”地位——

从朱棣生前及死后仁、宣、英、宪、孝官方口径一致认定,朱棣是高皇帝和高皇后的嫡子,在朱标殁后,太祖所遗诸子中居长。(关于朱棣生母是否是高皇后,当时无疑,但明末流言纷起,“言之凿凿”,见《南京太常寺志》《三垣笔记》等说为碽妃,不过仅以牌位论,且是否诚如亲见,证据性不强,备此存疑)。

因此,嘉靖帝要做的,就是通过“由宗升祖”的操作,以安抚群臣意见,换取对他爹睿宗祔庙的支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朱棣地位的抬升,实现三个不能宣之于口的目的

(1)保证自己死后,不被文官集团反攻倒算,将他父亲的神主迁出太庙。

睿宗祔庙,是在嘉靖帝活着的时候。但他考虑等自己死后,就要挤走一个神主。届时嘉靖帝已撒手人寰,群臣如果想“复辟”迁走他爹的庙又当如何?为他们父子两代计,以及怕他死后难以掌握大局。人死如灯灭,谁又能保证他死后不会又出现一个杨廷和那样的权臣违逆先帝本意做出一些自己的安排,在称宗祔庙上搞出花样来?事实上,在穆宗朝、光宗朝礼部、太常寺都有人提出要迁睿宗,只不过都被压下去了。所以,他必须在这个谁迁走的问题上,让他爹没有机会被淘,又不加入“亲尽之争”以消弭隐患,最好的方法就是搞成类似周代的文武并存,把太宗升格为祖。他爹进,可以补宗位;他将来进,迁仁宗(在嘉靖二十九年,让方皇后给他占位,造成既定事实);他儿子再进,就迁宣宗(隆庆六年曾有官员提议不用祧宣宗,但继位万历帝还是按嘉靖帝的设计迁了宣宗,后详)。

(2)将他父亲挪入太庙后,就可以取消他父亲的“世庙”称号,将“世”字留给自己作为将来的谥号。

“世”字是美谥,对于朱厚熜而言,也有私心,他希望将来为自己独享。

他曾就其父享世庙之誉而无世庙之实说过一段话:“而‘世’之一字,来世或用加宗号。今加於考庙,又不得‘世宗’之称,徒拥虚名。”嘉靖帝在议礼上的连番折腾,本质是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

(3)不愿将世字留给升祖后的太宗,引发“明世祖”的统绪争议。

如将太宗升格为祖,就需要重新拟定谥号。当时,曾有意见将谥号定为“世祖”。

在谥法解中,世字虽原意为世代祭祀,但“统绪改换”之义,恐怕在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已经慢慢浸润为一种不是解释的解释了。汉世宗(武帝)、唐代宗(避李世民讳)、周世宗、元世祖,这些皇帝的上位经历,让世字多少都隐含统绪流转的意思。如果朱棣称世祖,则不得不重回本非大宗(朱标—朱允炆是嫡长)由小宗入嗣的争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朱厚熜没精力也不愿意横生枝节。

谥法曰: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在明代官方意识形态下,朱棣是“拨乱反正”的君主,将朱棣定为成祖,则庶几完美。


最后一个问题:嘉靖后明朝太庙内的神主发生了一个什么实质变化?

简而言之,因为“七庙”并非以“庙”而论,而是以“世”来论。

隆庆六年穆宗驾崩,讨论到祧谁的问题时,礼科给事中陆树德有一段著名的议论,很能代表当时的礼制正义:

「古者以一世为一庙,非以一君为一世,故晋之庙十一室而六世,唐之庙十一室而九世。宋自太祖上追四祖至徽宗,始定为九世十一室之制,以太祖、太宗同为一世故也。其后徽宗祔以与哲宗同一世,高宗祔以与钦宗同一世,皆无所祧,及光宗升祔,增为九世十二室。(指仁宗被祧后)今自宣宗至穆宗凡六世,上合二祖仅八世,准以宋制,可以无祧,但于寝殿左右各增一室,则尊祖敬宗,并行不悖矣。」

这段议论的核心观点是:

(1)古代(指明以前)太庙,以皇帝是否为同辈人,作为庙数的计算依据,并不以皇帝个数为依据

(2)明朝至今(指从洪武元年到隆庆六年)太祖成祖是两代人,是两世;仁宗不算了(于嘉靖二十九年已经迁到祧庙);宣宗、英宗、宪宗、孝宗+睿宗、武宗+世宗、穆宗,虽然有八个皇帝,但只能计算为六代人。

这个观点反映了嘉靖后太庙神主管理的核心思想:按世(代)不按庙(人)

前面已经大致提及,明代在嘉靖朝初(嘉靖九年迁德祖,则太祖追封的四位远祖均入祧庙),太庙内神主依次为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均为父子承绪,没有异议。

等嘉靖帝(世宗)搞定大礼议,在嘉靖十七年把太宗升格为成祖,把他爹升格为睿宗并祔庙。要注意,在嘉靖帝在世时,睿宗和孝宗是属于两庙。那时大臣对睿宗和孝宗谁也不敢强调因二人是一世而因在一庙。只能按两庙算。嘉靖帝自己曾对这次调整说:“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从嘉靖二十九年祧仁宗到四十五年嘉靖帝去世前,嘉靖朝的太庙,经历了从德祖迁庙、武宗入庙,到太宗升祖、睿宗祔庙再到仁宗被祧,其结局是“八庙无世”:太祖(1),成祖(2),宣宗(3)、英宗(4)、宪宗(5)、孝宗(6)、睿宗(7)、武宗(8)

等嘉靖帝驾崩成为世宗入庙(隆庆朝并没有祧宣宗,到万历朝才祧),人走茶凉,则朝廷又将孝宗和睿宗公开视为一世(俩人是一父亲兄弟),同理,又将武宗和世宗视为一世(从陆议中即可得出,隆庆朝已将武宗、世宗这对堂兄弟作为一世)太宗因升格为成祖,与太祖援周例为世室,这样才出现了符合规制的“九庙七世”:太祖(1),成祖(2),宣宗(3)、英宗(4)、宪宗(5)、孝宗+睿宗(6)、武宗+世宗(7)

明世宗后直到明亡,“按世不按庙”也成为明太庙的常规。

附:

万历朝《大明会典·今太庙总图》详细展现了当时太庙寝殿(主殿)供奉的“九庙七世”,即太祖(1),成祖(2),英宗(3)、宪宗(4)、孝宗+睿宗(5)、武宗+世宗(6)、穆宗(7)。仁宗和宣宗已经进入了祧庙。(注意:陆树德的议论是在穆宗刚刚殡天,在这张图之前,穆宗那时还没有祔庙。)


user avatar   ru-yu-26-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俄罗斯二十几年了,也去过其他国家出差,成年后还回国工作七年,应该有足够的素材回答这个问题。

国外的中餐为了迎合外国人口味改得四不像,欧美和俄罗斯的中餐大部分都是酸甜的,纯粹的中餐少,到是也能找到,就是少。

西餐也一样,虽说长个中国胃,就算在国外80%以上吃的也是中餐,但偶然也会吃西餐,法餐、俄餐都有些不错的菜式,其他各国菜式也有不少好吃的。

回国后偶然也会吃西餐,尤其是招待国外客户时,总结来说以下几点:

比较好的西餐厅,尤其外国人比较多的西餐做的还不错。

普通西餐厅或者咖啡厅、披萨店那就算了吧,改良后的西餐真不好吃,例如星巴克的拼接焦炭(黑椒)牛排、必胜客的烤饼底披萨,绝对和国外给老外吃的改良版中餐有的一拼。

顺便说一下大家争议的牛排几成熟,这个真没关系,是,按例牛排只有1/3/5/7/9成熟,但是到了中国就顺着中国食客意思来呗,愿意吃八成还是十成熟的就做呗,矫情啥。

我们也没说国外做的不地道的酸甜菜或者美国四不像的李鸿章杂烩就不是中餐。

继续吐槽某些矫情的人,真矫情中国普通西餐厅做的不地道,这就是给普通老百姓尝个鲜的地方,物美价廉,您自己不愿意吃的话去米其林、黑珍珠级别的西餐厅吃去呗,大部分都很地道,纠结老百姓尝鲜的普通西餐厅有意思吗?

为了秀下您吃过正经西餐的优越感,那您跟我比呗,咱报个吃过的外国菜菜名,也别只纠结于西餐,别拿普通没出过国的同胞开涮,否则只能显得您肤浅。


user avatar   huang-gua-da-xia-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麟之趾

(先秦)佚名

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

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相关话题

  明朝是如何战胜元朝的? 
  如何看待宋朝「濮议」和明朝「大礼议」,作为相似事件却有不同结果? 
  为什么很多网友对朱元璋都是负面评价? 
  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永乐大典》与《四库全书》的区别是什么? 
  如何评价《窃明》? 
  如果蓝玉造反,能打得过朱元璋吗? 
  明末崇祯怎么做才能挽救明朝? 
  朱棣和康熙谁厉害? 
  朱允炆到底去哪了呢?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不能绕开4S店,直接找厂家买车呢?
下一个讨论
回过头来看印度废钞,有什么不一样的发现?





© 2024-05-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