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现在网上大部分发言对郭沫若的风评转变为称赞居多? 第2页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像闹着玩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来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和一些故意装睡的人解释什么。但是今天突然接到大名鼎鼎的“已注销”邀请,只好给个面子回答一下了。

要说郭沫若此人,论学识,论声望,论能力,论骨气,论革命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中,都是名列前茅的。这样的人如果骂他的多,说明社会出了问题,如果夸他的多,说明社会正常了。

但是我先要反对一下,反对的是那些不知道怎么夸人的人。郭沫若是一个共产主义革命家,他忠诚的是共产主义信仰,你说他对某个人忠诚,这不是在夸他,是在骂他。郭沫若和毛泽东是朋友,无论是文学上还是革命上。之所以是朋友,因为意气相投,因为信任,因为感情好,唯独不是因为忠诚。

另外我还要反对一点,那就是光说好的,忌讳说坏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做好事的时候,也有干坏事的时候,而苍蝇往往会盯着那些坏事说,这时候如果你忌讳了,不愿说了,其实是中了苍蝇的圈套了。所谓人无完人,苍蝇们的伎俩就是非要立个标准说人应该得100分,你要反对苍蝇,不能说非要让某人去得100分,而是直接反对苍蝇们设定的标准,去NM的100分。

所以,虽然我是挺郭沫若的,但是我就非要说他的坏处,为什么不敢说呢?我要光明正大的说。

你说郭沫若找了几个老婆,人就找了,你管得着吗?你非要立个标准要找一个专一的人,对不起,郭沫若不是个专一的人,他又不和你相亲,他专不专一关你屁事?

你说郭沫若挖了定陵,好吧,虽然不是他挖的,你非要说他参与了,那就参与了吧,你要怎么着吧!就是一座墓而已,无非是封建皇帝的墓,有什么不能挖的?近代史上那么多老百姓的墓都被人挖了,革命家们结束了战乱,间接保住了多少老百姓的墓,怎么从来没有见你们称颂过?挖了一个封建皇帝的墓你们就如丧考妣了?这些人肯定还要抬出一些什么考古价值呀,什么文物呀之类的说辞来。人家挖定陵本就是考古,技术手段不完善也是考古,谁规定了弱国穷国没有技术的国家不准考古的?文物是应该保护,但是文物不是什么天王老子。说句不好听的话,只有大国、富国,文物才更有价值,而那些穷国、弱国,每天多少文物被毁你知道吗?要说保护好文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国家富强,美国没文物,一样文化自信。伊拉克、叙利亚到处都是文物,天天被轰炸,也没有见几个“文化人”因此找美国人拼命。得了吧,郭沫若因为考虑不周毁了几个文物,但是反对他的人有几个是真正为了文物的?明十三陵不过毁了一个,清朝皇陵还剩几个没被盗?他们毁了一个定陵你们就骂,他们保护了那么多陵墓为什么不见你表扬?无非就是一个借口而已。

文物确实应该保护,但是保护不等于不能动,谁也不知道技术什么时候能成熟,总要有人吃第一只螃蟹,所以吃一堑涨一智,之前没有挖过,挖一个来研究一下,失败几率本来就挺大的,所谓做得多错得多嘛。既然发现了技术手段不成熟,亡羊补牢也为时未晚,任何事情都应该能够容忍失败,只要失败之后能够改正,依然是有价值的。只有强大的文明,他们的文物才更有价值,一个衰落,甚至已经灭绝的文明,他们的文物也仅仅只有让“文化人”稀奇一下的价值了。如果说挖了一个定陵是损失,那么由此得到的经验教训导致对后来文物的保护,那就是价值了。郭沫若并没有自我标榜是一个文物保护者,你非要说他没有保护好文物,行吧,你把从晚清到新中国建立,所有的政治人物,特别是参与考古的政治人物全部拉出来,排个队,看看郭沫若能排第几,你要骂也别偏心,该挨着骂过来吧。

还有一些人说郭沫若拍马屁的。所谓拍马屁是一种蔑称,中立的说法应该是宣传。我就奇怪了,所谓文人,搞宣传难道不是本职工作吗?无非是宣传的谁,宣传的手段是否高明而已。不信?你找几个从来不拍人马屁,从来不搞宣传的文人出来。就算是某些文人自成一统,也不是不搞宣传了,只不过他宣传的哪一套还没有建立政权而已。比如鲁迅先生,他也搞宣传,只不过他生活的那个年代,他推崇的人们还没有办法夺取政权而已。

你非要说郭沫若搞宣传,是中共的御用文人,这称号估计郭沫若本人也会高兴的笑纳的,他本就是宣传部长嘛。他不但帮中共搞宣传,在需要的时候,也可以为极端厌恶的蒋介石搞宣传,这就是他的工作嘛。

恩,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就是WG问题。WG后来被认为是错误的,但是不等于这个运动从头到尾都是错误的。为什么会有WG,最初发动WG是为了打倒谁,由于历史的迷雾,我们现代人是很难看清楚的。不过事物之间总是有联系的,我们看看现今,看看某些无师德只认钱的老师,看看某些砖家叫兽,看看某些企业老总,看看前不久的阅文事件,不难发现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WG没有必要翻案,错了就是错了,但是我要说的一点是,并非所有走过了WG的人都是罪人。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不是说认为谁错了上去就是一刀,分歧总是存在的,在临界点之前,该放置分歧就得放置,该妥协就得妥协,有分歧也是革命同志嘛,在矛盾不可调和之前,就算是国民党也曾经合作过嘛。而如果到了临界点,矛盾不可调和了,突然上去一刀也不是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在这些方面,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是一样的,没有例外。不信你找几个从来不妥协,从来不搁置分歧的政治人物出来让大家看看。

本文开头说了,郭沫若此人,论学识,论声望,论能力,论骨气,论革命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你非要去论专一,论文物保护,论不吹嘘,论憨厚耿直,似乎没有人说过这些方面他很厉害吧。


user avatar   inversio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科大人路过看到这个问题。

郭沫若是中科大第一任校长,为妮可建立后的发展和吸引人才,乃至共和国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光这我就对他不会太讨厌了。

至于他的私德问题我不太关心。好像也就“特殊时期”有点,逆风入党的人不可能毫无名节的。


user avatar   zhan-yi-ro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被黑过头的不仅有郭沫若,还有吴晗。明定陵考古是有失败之处,但是很多人把后面“毁尸灭迹”的事都赖在吴晗身上。不过很多人把吴晗看做是罪大恶极,比盗墓贼还可恨,实在是太过了,明定陵出土报告很完整,出土的文物实际上还是基本保留下来的,这还是在后面保管不够妥当的情况下,这可比盗墓贼强一万倍。我主要不是想为吴晗辩护,而是想为新中国前三十年的考古工作辩护,很多人就拿定陵这事喷得是新中国初期考古一无是处。其实对比一下就知道,新中国成立前,晚清民国哪有什么正规军,文物都让欧美人“考古”去了,甲骨片、敦煌文书都流失了很多出去,中国现在保留下来的最多还是靠建国后挖的。改开后盗墓者的破坏和文物流失也远远超过前三十年,当然我不是想否定后来的成就,近四十年在新石器考古成就也很大,楚、秦、汉、吴简牍出土很多。

还有一点点想法,我很反对“把文物留着地下是最好的保护方式”这种说法,即使没有盗墓贼惦记也不一定就是这样。我觉得吧,现在之所以不挖帝陵,自然有保护技术不到位的因素,还有一点就是,帝陵相对其他墓穴遗址,更容易保护。毕竟十三陵你派几个人,外加附近村民就守得住了。像江汉地区的楚墓,宝鸡一带的周墓,等等,那么大地方你怎么守得住,文物出土全靠和盗墓贼拼速度,毕竟这些文物价值很高,考古队要一点一点挖,不敢破坏有价值的信息,盗墓贼专拿青铜器,效率可高多了。所以我们只有把有限的精力,投注到这些分散的遗址上。等哪天,也许是一百年后,新石器、夏商周那些星罗棋布的遗址搞得差不多了,说不定可以考虑一下挖帝陵,毕竟文物在下面也是会烂的,现在距晚明只有四百年左右,还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保留下来,再过两百年可就说不准了,期间碰上点地质问题更是麻烦。像秦汉时期的陵墓,也不能因为距离太远就想“就这样了”,我们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简牍是战国初期的,因为简牍只能保存那么久,过个几百年,秦汉陵墓里的简牍也该烂完了,所以我很在乎秦始皇陵里有没有海量文书啊!虽然可能现在已经烂完了,可是万一几百年后以后检测出来,大概是21世纪烂的就太可惜了,你看海昏侯墓里的竹简都烂成什么样了,这还是在南方更易保存的情况下。

一个关注考古的工科生如是道。


user avatar   lao-yue-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是:为什么现在网上大部分发言对郭沫若的风评转变为称赞居多?

我的回答是:因为现在网上大部分发言对郭沫若的风评称赞变多了。


欢迎阅读:


user avatar   ftd-200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文章:关于郭沫若、吴晗在定陵发掘过程中的角色对比

-----------------------------分割线,原答案写于2020年6月---------------------------------------


1.墙头草

原作者姓名:李斌

原出版物:中国学派

原文链接:中国历史研究院: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

郭沫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共长期的秘密党员,革命者是他的首要身份。
在南昌起义撤退途中,郭沫若由周恩来和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战爆发后,郭沫若秘密回到国内。其公开身份是无党派民主人士,实际上,他回国后就恢复了组织关系,是周恩来单线领导下的秘密党员。他以代号“K”缴纳党费,他的身份只有少数几个人知道,连他的夫人和孩子都不知道,这一身份一直保持到1958年重新入党。


2.郭沫若两性关系混乱,对于立忱始乱终弃

原作者姓名:李斌

原出版物:中国学派

原文链接:中国历史研究院: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

这个流言是从哪里来的呢?来自谢冰莹发表在台湾《联合报》1984年6月15日上的《于立忱之死——是郭沫若害死她的》一文。在这篇文章中,谢冰莹回忆近50年前,有一天她的闺蜜于立忱在医院,让谢冰莹去看她,谢冰莹以为是在普通病房,去了后发现是在产房做人流手术。于立忱流着眼泪告诉谢冰莹,这都是郭沫若那个大骗子害的。

3.因为郭沫若的批评,沈从文中途折戟,从文坛消失

原作者姓名:李斌

原出版物:中国学派

原文链接:中国历史研究院: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

郭沫若在1948年春天写了《斥反动文艺》,批判沈从文;
当时不止郭沫若,很多人都在批评沈从文。
沈从文有一点怕了,他在给丁玲的信中说他怕中共,怕民盟
而郭沫若此时的公开身份是无党派人士,怕中共,怕民盟,并不包括郭沫若。

除非沈从文未卜先知,知道郭沫若是地下党

4.郭沫若在十七年期间是表里不一、逢场作戏的两面人

谣言来自于伪造郭沫若的信件

原作者姓名:李斌

原出版物:中国学派

原文链接:中国历史研究院: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

这一流言主要来自于《反思郭沫若》这本书,该书由丁东编辑,作家出版社1998年出版。

阴谋论说,抄家专门把那些不利于郭沫若的书信全抄走了

5.郭沫若是跪舔却不受待见的可怜文人

原作者姓名:李斌

原出版物:中国学派

原文链接:中国历史研究院: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

跪舔权力的主要证据是《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这首在网上广为流传的诗歌。
主要传播途径是高晓松的《鱼羊野史》

目前没有证据能实锤这诗是郭沫若写的

6.郭沫若是发掘定陵的罪魁祸首

郭沫若是有责任,但是替吴晗背了黑锅

(详见本人文章)

7.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

鲁迅: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

但鲁迅对郭沫若有这样的评价:

鲁迅《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例如我和茅盾,郭沫若两位,或相识,或未尝一面,或未冲突,或曾用笔墨相讥,但大战斗却都为着同一的目标,决不日夜记着个人的恩怨。然而小报却偏喜欢记些鲁比茅如何,郭对鲁又怎样,好像我们只在争座位,斗法宝。

这就是鲁迅的格局,挑拨他们的关系,纯属小人行径;

8.《水调歌头》左右横跳

郭沫若写过两首《水调歌头》

郭老在是一名文人之前,更是一名共产党员


user avatar   zhou-an-xin-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网上有很多人有一种幼稚的观点:认为文学和政治是应当分离的。

要评价郭,有两点是要明白的。

1.郭是一个复杂的人,总的来说他的政治属性是大于文学属性的。他先是一个革命家,政治人物然后才是文学家。有的人觉得他是作为文学家掺和了政治,其实他是作为一个政治人物使用了“文艺”这一工具。

2.革命是狂暴的,政治是有立场的。文学要为政治服务,这是郭的观点,他也是如此践行的。

郭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dang史去看的,而不是说单一的去看他的文学作品或者某些言论甚至于那种不明不白的谣言。


user avatar   clue-71-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时代风向变了,而且某些舆论也在收紧。东风压倒西风。

而另一方面,郭沫若就像是个标签性的人物,似乎瞧不起他,就代表了对“公知”抱有同情,代表了不媚党,代表了要做讨厌的知识分子。所以老百姓们自然纷纷把他当成了自证清白的良药:我骂胡适,捧郭沫若,足以证明我是个如无为李爷或申鹏一样的平民爱国家。

这年头,做什么都不如做草根卖钱。

但郭沫若到底是好人坏人呢?

我个人很尊重毛主席,但我不觉得郭沫若代表了毛。就像你不能说杨丽娟代表了刘德华一样。

郭沫若的好坏,我是不想说。不过既然都喜欢用作品说话,那作为国学大师的郭老两首名留青史的水调歌头,倒是可以一探他的心路历程。

我很好奇,一个人为什么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能用同样的词牌,写出两首立场完全不同到这个程度的诗词呢?

你们说他是教员的死忠粉,不怕死,那他到底怕的是啥呢?不过你说他是粉丝我倒是信了,因为好像粉圈里有不成文的规则,就是对自己偶像的配偶往往黑到底。但这么一说前面那首却又矛盾了。

这真是个迷。

总有些自以为的文人,比如高晓松,用《毛主席赛过我亲爷爷》这种伪作来说郭沫若。我觉得的确不好,因为郭先生自己的原创作品已经非常的好,不需要给他瞎编。

我还是低估了一些不读书却又有脾气的粉丝。那还是再加上一首郭老的现代诗吧。古今两宜,真才子也。胡适的两只蝴蝶的确是比不了。

《献给在座的江青同志》

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你善于活学活用战无不胜的毛泽东思想

奋不顾身地在文化战线上陷阵冲锋

使中国舞台充满了工农兵的英雄形象

——————————

有人问我要出处,说实话,我搜集到的旧报纸截图里,还真有这两篇奇文的出处。也不算是出处,就是当时报纸登的,有一篇由于年深日久,已经掉色了,但幸好还能看到诗,郭沫若三个字也已经不清晰,但起码还看的了郭字,如果非得想赖,我建议你们说是郭敬明写的。当然看底下郭粉使劲浑身解数的狂赖,相信他们对这俩作品的真实性其实比我心里还有数。


user avatar   hei-an-zhong-de-guang-mi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老固然是个有很大历史贡献的人,值得这些称赞。然而现在网上风评变化的现代历史人物绝不仅仅是郭老,细心观察的知友能列出一长串名字。而这些名字最终指向了一个人,他才是根源。郭老之前主要因他而被黑,现在也因他而被称赞。

时代变了。

——————————分割线——————————

我们应该要客观地评价郭老,但是我发现很多答案包括我的都不自觉地把郭老和他绑定得略紧。矫枉还是不宜过正,还是分立地评价为好,不然也可能走上之前的老路。对不起。


user avatar   xu-mu-feng-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回答分以下几部分:

  1. 引子(旨在说明本回答的思路及为何将胡适拉出来做比较);
  2. 胡适与郭沫若的人生上半场比较(大致以1945年为界);
  3. 胡适与郭沫若的人生下半场比较(主要讲述两人自1945年至去世时的事迹,对郭沫若的大黑点「定陵挖掘」一事进行了简要梳理);
  4. 胡、郭二人学术成就的简单比较;
  5. 胡、郭二人的感情生活比较(考虑本回答的篇幅已经挺大了,本节单独成篇,主要对郭沫若「玩弄姐妹花」一事进行了简要说明,可在阅读完本回答后移步前往阅读,文末有链接)。
  • 我在本答案中引述的相关材料,欢迎诸位证伪。
  • 欢迎有理有据的质疑,我会尽可能与大伙探讨,若有不周或疏漏之处,敬请见谅;但抱着成见而来,或罔顾事实且大喊「我不听我不听」、或不摆证据却一味大叫「他就是那样就是那样」的言论,恕我不愿回应。
  • 本回答应该不会更新了,深切感谢各位朋友的关注。


————1.引子—————

这是非常好的事情:

证明民智已开的时代来临了。依托互联网,每一个有心的青年都可以就某一个课题进行思辨,都可以依托对于实证材料的检索与分析而得出个人相对理性的见解。

青史不容尽成灰,郭沫若郭老的生平,终于可以较为客观地呈现在青年们的面前了。

以个人的心路历程来看,我在青少年时期,基于叛逆的天性,加之无知而自认为有知的心态,对教学课本灌输之物持有天然的反感,并且,在地摊文学与公知带路党的双重荼毒下,乃生发出野史才有真相、公知很有良心的妄念。

只有在多读书、多思考、多经历人间的摔打之后,才肯回头发问:到底谁说的才是真的?

我要自己找答案。

为了回答题主的发问,我个人以为不能单讲郭老一人,还必须从他的同时代找出参照物来。正所谓「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两相对照之下,庶几可让我们看出点眉目来。

就拿大师胡适出来吧,恕罪则个。

胡先生与郭老,年龄相差仅一岁,活在同一时代且都是文化圈中的知名人物,如果拿来做比较,想必不算太突兀。

在两人身故之后,青年们对他们二位的风评,可谓有天壤之别:学术上,无数人以为胡先生才是真「民国大师」,著作等身;而郭老似乎就只有「毛主席赛过亲爷爷」之类的几首打油诗(此诗乃是伪作,已有相关辟谣)。而关乎二人人品之评价,相去之远,则更不可以道里计了:胡先生是风骨卓然的民国文人,郭老则是只会无耻跪舔的佞臣、负心薄幸的渣男。

就来说说他们吧。

主要讲讲他们的人生历程。


————2.胡适与郭沫若的人生上半场比较————

胡适,祖籍安徽绩溪,1891年生于江苏松江府(今属上海);1892年,郭沫若生于四川乐山。人的出生,由不得自己,且不做比较。

1910年,胡适考取庚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先入康奈尔大学读农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

青年时期,二人都曾留学海外,时间略有先后,术业各有不同,但求学路径似乎也差不太多。

可以说道的是,在赴海外求学之前,依托家庭之优势及出生之地利,据胡适日记可知,他在上海学会了很多花样:

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又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不到两个月,我都学会了。

青年胡适在国内的生涯,似乎比郭沫若要快活些,日记中记录「打牌」的频率,与常凯申记录早年在上海「炒股」的次数,差相仿佛。往后,胡适还会以老手的身份,时不时带萌新(如徐志摩等)下场玩几把,并且还敢酒后滋事打警察。

但谁没有年少轻狂的时候呢,就这样吧。

因为记录了胡适在出国前的生活,有知友建议我也记录一下郭沫若在乐山或成都的生活(最好也是喝酒逛妓院之类),但我暂时还没找到(欢迎诸位补充),仅依据年表补充一点内容:

1907年,郭沫若因反对教师专制,被学校开除,经斡旋后得免;1909年参加罢课,请校方及当地政府交出并惩办「打伤同学的肇事者」,被学校开除;1910年到成都读书,参加要求早开国会的罢课风潮,被学校开除(因故未实行);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回乡组织民团响应。

大致在同期,胡适的履历是:1904年,到上海入梅溪学堂就读;1905年,进澄衷学堂就读;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

这一对比,才发现两人从青少年时期起似乎就大不一样了:一个是革命者底色,一个是读书人面目。

1917年,胡适归国,任北大教授,26岁做教授,殊为不易。同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新文化运动,并且身体力行,发表了《两只蝴蝶》等著名作品。

两只蝴蝶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时,郭沫若还没有什么大作问世,曾试译《泰戈尔诗集》,因无法出版而中止。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中国的青年,终于按捺不住了,风云激荡的一年来临了。

这年,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社会改良,号召青年们埋头内卷。

时在日本的郭沫若,于福冈组织发起救国团体「夏社」,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及《炉中煤》等诗作。

为显公正,也节录郭沫若诗作之开篇一小段如下:

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1921年,胡适作《杜威先生与中国》,短文不过千余字,通篇尽是感慨,聊起了师长之主张,道出了情谊之深长。同年,郭沫若发表诗集《女神》,收纳约三年的诗作计57篇(含诗序)。按学界评价,《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此后几年,两人的经历大抵类似,同是办报、发文且参与社会活动。

1926年,郭沫若赴广州,期间结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7月,郭沫若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领中将衔。

同年7月,胡适开始为期近一年的英、法、美、日游学之旅。

1927年,来了。

是年,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胡适自1917年归国后即被尊为胡博士,但实获该学位应是10年后的事),与徐志摩等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于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礼上,结识常凯申。

也是这年,4月9日,郭沫若发表《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痛斥蒋介石「背叛国家,背叛民众,背叛革命」。后三日,「四一二政变」爆发,蒋公高举屠刀,杀同志,杀共党,此后约一年内,死亡人数以十万计。

5月10日,蒋介石发布《通知军政长官请通缉附共产之郭沫若函》;5月21日,蒋介石又发布《电令所属一体严密缉拿郭沫若一名,务获归案惩办》。

8月初,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任主席团成员兼总政治部主任,火线加入共产党,代号为K,在党员关系上与周恩来单向联系。

关于郭沫若参加南昌起义这一节,知友 @KekE 建议我在细节上再做些补充,我个人也以为郭沫若的行为无愧于大丈夫之举,鉴于 @明德先生 已有较为详细的描述,珠玉在前,我就偷个懒,引述相关段落在此:

1927年8月3日,身在九江的郭沫若得知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发动南昌起义后,当即直接从九江出发去南昌,8月4日,郭沫若在涂家埠车站候车时,遭到国民党兵的抢劫,皮带被扯断、包里衣物日记被抢劫一空,万幸的是,因为国民党兵看到他包里的勃朗宁手枪,认为不好惹,才躲过一劫——为此,乐观的郭沫若还写了一幅自嘲的对联:郭主任背腹面受敌,李秘书上中下俱伤。
8月4日晚,郭沫若达到南昌的昌北码头,眼瞅着大雨滂沱,江水猛涨,又无船只过江,怎么办呢?郭沫若决定——游过去!就在他们脱了衣服准备游过江时,贺龙派来接他的人到了:当晚,郭沫若见到周恩来等人,被即刻任命为宣传委员会主席兼政治部主任。

1928年,胡适创办《新月》月刊,并任中国公学校长。这年年初,郭沫若被迫化名逃亡日本。

1930年,胡适与罗隆基、梁实秋等人出版《人权论集》,不谈主义,只谈人权,呼吁「要铲除打倒的是贫穷、疾病、愚昧、贪污、扰乱五大仇敌」。后来,鲁迅先生还专门写了篇《出卖灵魂的秘诀》来抨击他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开篇就说:

几年前,胡适博士曾经玩过一套“五鬼闹中华”的把戏,那是说:这世界上并无所谓帝国主义之类在侵略中国,倒是中国自己该着“贫穷”,“愚昧”...等五个鬼,闹得大家不安宁。

同年,郭沫若写成《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开创了中国唯物史观派。

旅日期间,在日本宪兵及军警的监视下,郭沫若只得做做学问,乃潜心钻研甲骨文、金文,写成多部专著,跻身「甲骨四堂」之列。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胡适说「我情愿亡国」、「决不主张对日作战」。考其言论,由来久矣。早于1915年,他对于袁世凯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便大为激赏,在日记中说:

吾国此次对日交涉,可谓知己知彼,能柔亦能刚,此则历来外交史上所未见。吾国外交其将有开明之望乎?

后来,对于民众将签订《二十一条》的5月9日设为「国耻日」,胡先生又发表《提议废止国耻纪念》的演讲,说「这种机械的纪念,毫无意思」。

之后,对于日本侵占东三省,胡先生又恳切陈词「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

此时,郭沫若蛰伏日本,算是输他一着。

光阴流转,1937年到了。

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属于全体中国人的坚忍卓绝的抗日战争正式拉开大幕,四万万同胞,无人可以置身事外。

7月25日,郭沫若离别妻子和熟睡中的孩子,在花了近一天时间摆脱日本宪兵和警察的监视后,孤身潜回上海,之后筹办《救亡日报》。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回国?郭沫若以诗言志:

归国杂吟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月底,蒋介石发表讲话:「今即临此最后关头,岂能复视平津之事为局部问题,任听日军之宰割,或更制造傀儡组织。……此后绝无局部解决之可能。」

但胡适却有不同意见,于8月6日上长文给蒋介石:

我所欲陈说者,只有一句话,就是在应战之前,还应该做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

8月7日,蒋介石在国防会议上介绍了「某学者」的主张,被时任参谋总长的程潜斥为「汉奸」,蒋介石也表态说「日本是没有信义的」。

同年,于全面抗战之势已成的境地下,在周佛海家(他家有大型地下室),来躲空袭的顾祝同、朱绍良、梅思平、陶希圣、罗君强、胡适、陈布雷、陈立夫、张君劢等人常探讨时局。他们都对中日战争前景持「战必大败」之见,为有别于外头高调力主抗战的人士,在颇具调侃或讽刺意味的情形下,胡适为这个地下室聚会组织取名「低调俱乐部」。这个俱乐部,后来出了好些个汉奸。

1938年,胡适以大使身份赴美。在他四年大使之任上,对于中国取得美国之同情与援助,似乎并无明显裨益,驻美几年之功,似乎反不如蒋夫人的一趟美国之行。1940年6月,宋子文到了美国,一见面就对胡适说:「国内有人说你讲演太多,太不管事了。你还是管管正事吧」,之后,他又对蒋介石讲「际此紧要关头,亟需具有外交长才者使美」。

蒋介石也在日记中说(和胡适一样,他也爱写日记):

胡适乃今日文士名流之典型,而其患得患失之结果,不惜借外国之势力,以自固其地位,甚至损害国家威信而亦在所不惜。彼使美四年,除为其个人谋得名誉博士十余位以外,对于国家与战事毫无贡献,甚至不肯说话,恐其获罪于美国,而外间犹谓美国之不敢与倭妥协,终至决裂者,是其之功,则此次废除不平等条约以前,如其尚未撤换,则其功更大,而政府令撤更为难矣!文人名流之为国乃如此而已。

1942年,胡适卸任大使,但有鉴于国内战火燃遍,胡适乃在美国之自由土地上放飞自我,开展全美讲学大巡演。期间,他对中国学生讲话,内容大抵是:

要有自己的象牙塔……做学问不光是为了救国,学问是要给我们一生一点无上的愉快享受。

胡适做到了,他获得了美国26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学问做得甚好,「无上的愉快享受」想必也甚多。据胡适日记可查,在他卸任后留美的四年里,他每天的主要事务,要么是读书讲学,要么是喝酒聚会,要么是看戏看电影。重洋之外,那个烽火连天的中国,很少在他的日记里出现。

而在此期间,被解除了通缉的郭沫若,则在国内组织抗日救亡文化运动,先后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及《孔雀胆》等话剧作品,被学界认为是「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1944年,汪精卫死于日本,胡适在日记中写道:

精卫死在日本病院里,可怜。精卫一生吃亏在他以烈士出名,终身不免有烈士情结。

经知友 @驍梟鴞猇 提醒,此处引文不全,后面还有重要的几句:「……(汪精卫)性命不顾是一件事;所主张的是与非,是另一件事。此如酷吏自夸不要钱,就不会做错事,不知不要钱与做错事是两件不相干的事呵!」由这段文字,大致可知胡适虽然同情汪精卫,但并不认可其投日卖国行为。

1945年,日寇投降。

于国共和谈之际,胡适电告毛泽东,希望共产党「痛下决心,放弃武力,准备为中国建立一个不靠武力的第二大政党」。

放弃武力?血的教训还不够多吗?

中共显然不会答应。


————3.胡适与郭沫若的人生下半场比较————

1946年,胡适归国,任北大校长。同年,郭沫若自重庆去香港。

12月24日晚间,在洋人的平安夜,北大女生沈崇却很不平安,在大街上被两名美军士兵拖到操场上强奸了。

次日,是洋人的圣诞节,国统区诞生了一部号称要保障民众权利的《中华民国宪法》,由胡适在「国民大会」上向蒋介石递交。同日,中央社在警局的授意下,严令各报社不得报道沈崇案,「以免该女生自杀心理更形加强」

几天后,「沈崇案」终于捂不住了,一经媒体公开,即引发中国人的极大愤慨。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相继有约50万名学生参加罢课及游行示威,抗议美军暴行并要求「美军撤华」。

对于学生们提出的「美军撤华」口号及罢课主张,北大校长胡适在接受采访时称:

这是一个法律问题,希望能够早日得到合理合法解决。……这是东方特殊的道德问题,国人当然同具愤慨。学生间的开会游行,亦属理之常情,但不可罢课,希望能即日恢复,免废学业。

1947年1月,该案主犯皮尔逊被判刑15年。但不到半年,皮尔逊即被美国海军无罪释放。其时,学生已放假回家,再也组织不起来了。

7月,胡适在接受采访时鼓动内战,称「政府全力戡乱势所必然」,并说:

我的家乡绩溪,于抗战八年中毫无破坏,堪称世外桃源,胜利后共军到达三日,即将绩溪全部破坏。

他的家乡,在抗日战争中真的是「世外桃源」吗?

1948年12月,战局吃紧,胡适自北京飞抵南京。

1949年1月,中共发布经毛泽东修改定稿的电文《热烈祝贺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其中说到:

在这里有一件事要告诉你们:不论和战,战争罪犯是必须拘捕的。我们的八个和平条件的第一个,就是惩办战争罪犯。现在南京城内尚有头等战争罪犯蒋介石、李宗仁、孙科、何应钦……及其他罪大恶极的帮凶们,例如胡适、郑介民、叶秀峰等人,企图继续作恶。……一切在逃之战争罪犯,即使逃到天涯地角,亦须穷追务获,归案法办,决不宽恕。

1949年3月,郭沫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世界拥护和平大会布拉格会议;4月,胡适前往美国当说客,但船抵旧金山之前,国民党已拒绝中共24项要求,和谈破裂。

4月22日,胡适在美发表讲话:

现在重要之事实,则为中国政府已拒绝投降,此非仅四万万人民之命运所系,即全世界之命运,恐亦随之决定。

4月23日,红旗插上总统府。闻听此讯后,胡适说「不管局势如何艰难,我始终是坚定的用道义支持蒋总统的」。月底,胡适在美发表《共产党统治下决没有自由》一文。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建国后的头几年里,郭沫若多以中国文艺界代表的身份频频出访欧洲。究其原因,是中国当时在政治上被孤立、在经济上被封锁,但文艺界还略有机会与欧洲交流。郭沫若的出访,是为新中国争取发声的通道。

1954年2月,胡适自美返台参加「国民大会」,对国民党推举蒋介石为总统候选人表示「十二万分的赞成」,并说:

理由是国家处境艰难,除蒋总统以外,没有人比蒋总统领导政府更为适当,更能有效完成反攻复国建国的历史使命。

是年7月,胡适被蒋介石委任为「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4年6月,曾任「台湾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因不满排挤而被开除国民党党籍的吴国桢,在美国发表《在台湾你们的钱被用来建立一个警察国家》,怒斥蒋介石治下的「白色恐怖」。

所谓「白色恐怖」,是指为遏制中共在台湾扩散并阻止台湾民众追求民主,台湾当局先后颁布《惩治叛乱条例》《动员戡乱时期检肃匪谍条例》,由此开始了长达38年之久的政治迫害活动。据台湾司法院统计:在此期间,总计审理政治案件达7万件,无辜受难者达20万人,即以1950年代的前五年为例,就至少有四五千人被杀。

8月,为驳斥吴国桢「抹黑」台湾的言论,胡适发表《台湾有多么自由》,文中说道:

巡视今日的台湾,可以发现八九百万中国人在那里正受到最好的管理。这种管理是中国任何地方多少代以来都没有的管理———最自由、最有效,当然也是最诚实的……一旦合法居住台湾,并拥有警察局发给的居住证,他可以坐火车、公共汽车、飞机,或开小车、骑三轮,或到处转悠,自由如同在佛蒙德、堪萨斯或俄勒冈。而且,他可以干任何工作,只要他能找到,或者坐在一块岩石上,远眺大海,或者在轻柔的意大利乐曲声中边背诵诗歌,边品尝美酒。

1956年,郭沫若在多个职衔之外,任中央推广普通话委员会副主任、汉语拼音方案审订委员会主任。

同年,郭沫若参与定陵挖掘一事。下文链接内容,可以参考阅读,虽开篇一部分废话较多,但后半部分内容尚可一读,特别是相关材料的影印件很有价值。

定陵的挖掘,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个悲剧,也是郭沫若被后人指摘的一大黑点。关于此事件的始末,我在此简述一二:

1、1955年10月9日,时任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余心清,特约邓小平、李富春及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游十三陵,随行者另有吴晗、新凤霞等,合计约三四十人。

2、北京市副市长、身为明史学家的吴晗,于众人兴致高昂之际,在邓、李两位副总理面前对郭沫若说:挖掘长陵,搞个地下博物馆可好?大家一致同意。郭沫若对吴晗说,那你起草一份文件,报国务院批准吧。

3、几日后,吴晗起草文件完毕,报郭沫若审阅,郭沫若签了名。同时签名的还有范文澜、沈雁冰(茅盾)、邓拓、张苏都等人。

4、此后,经多位领导审议,挖掘方案最终由周总理拍板敲定,由吴晗牵头实施。方案原拟挖掘长陵(永乐帝朱棣之墓),但其时定陵因砌砖塌落而露出墓道(实为券门),抢救性挖掘势在必行,是以决定先挖定陵(万历帝朱翊钧之墓)。

5、1956年4月,吴晗主持召开会议,决定由中科院考古所负责挖掘,5月破土动工。1958年7月,挖掘工作基本结束,大部分出土文物得到妥善处置,但部分文物(如丝织物等)因专业性不足、技术不到位等各种原因而在短时间内氧化变黑,毁损不少。

6、1959年9月,定陵博物馆成立。同日,因该馆办公室主任指挥错误,工作人员与战士们一同将万历帝棺椁扔入山沟,后被当地农民分拣回去打衣柜或做棺材。

7、1966年,造反派来到博物馆,以打倒「保皇派」为名,将万历帝后等三具尸骸焚烧。

定陵挖掘的失误之处,不在于是否挖掘(误以为墓道已露,不挖不行),而在于经验不足而导致部分文物湮灭、因处置失当而导致棺椁丢失、因造反派的野蛮无知而导致尸骸被焚。

在整个事件中,郭沫若既非倡议者,亦非决策者,更非破坏者,主责不应由他背负。但在决定挖掘定陵这一环节中,他的确是参与者和居中协调者,应承担一定的连带责任。

1958年,胡适移居台湾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同年,郭沫若任中科大首任院长。

1960年9月,因不满蒋介石连任「第三届总统」,在台湾的《自由中国》发行人雷震被逮捕。

《自由中国》创立时(1949年),胡适曾撰发刊词并挂名发行人(后由其好友雷震接任)。该刊历来反共,且认定国党败走大陆是因为没有施行美式的自由民主,是以对台湾当局亦多所指摘。早于1951年,因该刊夏道平发表《政府不可诱民入罪》,台湾特务闯入该社逮捕编辑并留置特务监视。在此次风波中,胡适希望卸任发行人一职并表态:

……争取自由是应该负责的。我们在这个地方,话说错了,要负说错话的责任,违反了国家法令,要负违反国家法令的责任;要坐监的,就应该坐监,要罚款的,就应该负罚款的责任。

此次风波当事人之一的聂伯苓后来评论:胡适还有「要砍头的,就要去砍头」这两句话没有说。

雷震被捕后,胡适可能也做了些营救工作,但没有效果。当年10月,雷震被判入狱10年时,胡适正在访美,闻讯后躲了几日。11月中,胡适在台湾面见蒋介石,谈及此事,蒋介石说:「……这一两年来,胡先生好像只相信雷儆寰(即雷震),不相信我们政府」。胡适当即表态:「我在十一年前说的这句话(即:我始终是坚定的用道义支持蒋总统的),我至今没有改变。」

1962年2月,胡适在参加酒会时因心脏病猝发而逝于台北。消息传来,蒋介石在日记中记录如下:晚,闻胡适心脏病暴卒。后又写道:胡适之死,在革命事业与民族复兴的建国思想言,乃除了障碍也。

胡适去世后,蒋介石送去挽联一副:新文化中旧道德之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台湾当局在其台北旧居改建胡适纪念馆。台北李姓士绅捐地两公顷建胡适墓地与公园。

1978年6月,郭沫若于北京逝世,遗嘱将骨灰撒于大寨。

郭沫若在建国后到逝世前的这段时间里,作为虔诚的马列主义者、共和国的高级领导和主席的铁粉,他写了不少诗文用来歌颂祖国、人民和领袖。我个人以为,他有些作品似乎写得很不好,有些作品也似乎很有吹捧的意味,但他对于党、领袖、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是无可置疑的事实。经知友推荐,将 @明德先生 一文链接在此,供诸位参考: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身居高位的郭沫若,始终不曾动用手中权势去迫害他人。譬如,即便是在四人帮的多番授意与逼迫下,他也绝口不说周总理半分不是。

相比某些为求自保而出卖甚至蓄意构陷朋友的教授和大师,郭沫若在这一时期的操守,至少算得上是「洁身自好」。很有意思的是,偏是那些教授和大师,在动乱结束后,不少人反而成了四处喊冤的受害者。

而始终沉默着的郭沫若,是真正的受害者。

他的两个儿子,相继在这一时期自杀了。

郭沫若与于立群所生第四子郭民英,那时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1964年某日,他将家中的一台盘式录音机带到学校,与同学们一起欣赏古典音乐。不料,竟被某同学举报,说郭民英炫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郭民英的生活从此天旋地转,1967年4月,郭民英悄然自杀,死时一字未留。

第二子郭世英,颇有乃父之风,在文学上极有天分,他曾与朋友们组建了一个X诗社,创作了不少新锐诗歌。但坏就坏在这个X上,人不知其所指。1963年,有人举报X诗社成员离经叛道,公安部门介入后,诗社成员均交代了自己的「反动」思想。为此,郭世英一度被下放至河南的农场去劳动改造。五年后,在郭世英就读的北京农大,红卫兵绑架了他,私设公堂并大搞刑讯逼供,迫他交代X诗社旧案。

其时,周总理曾来中科院开会,会议开至凌晨两点,郭沫若多次欲言又止。两日后,郭世英自三楼破窗而出,死时双手仍被反绑,身上伤痕累累。于立群痛责郭沫若当时为何不向总理求救,郭沫若说,我也是为了国家好啊。虑及总理当时自身处境艰危,那天他开不了口。

郭世英死后,郭沫若将儿子们的日记一字一字誊写在册,整整写了八本。在他卧室的衣柜里,摆放着儿子的部分骨灰。


————4.胡、郭二人成就的简单比较————

毫无疑问,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白话文运动的领袖之一。在文学理论上,他有一定的引领之功,但在文学创作上,他实在没有什么亮眼的作品。

他曾说「但开风气不为师」,用来评价他最合适不过了:他曾开创了好多个第一(如创作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如话剧《终身大事》被誉为开山之作),但大抵也就仅止于「第一」而已。

在学术成就上,胡适稍稍拿得出手的是《中国哲学史大纲》,但写到先秦(上半卷)就结束了。他曾多次放出狠话要将该书完成,但有生之年也未写出下半卷,而他的另一大作《白话文学史》也只有上卷,时人讥笑胡适「善作半卷书」。后来,他的弟子冯友兰写出了《中国哲学史》,该书不论是完成程度还是学术价值,都胜出胡适不少,胡适一度还大为光火。

胡适在学界的声名只能算一般。唐德刚说「胡适之那几本破书,实在不值几文……连做个《水经注》专家,他也当之有愧」。章太炎说「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钱穆的评价则更刻薄,说他「是个社会名流式的人物,骨子里不是个读书人……以言以人,两无可取」。

郭沫若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暂且不说《女神》、《屈原》及《甲申三百年祭》等重量级文学作品了,仅就学术而言,单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便让他以唯物史观大家的身份跻身「史学五老」之列。而郭沫若在古文字研究上的造诣,更使他荣登「甲骨四堂」之首。在学术广度与深度方面,郭沫若的成就,远非胡适可比。

建国后,郭沫若之所以频频出访国外,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在欧美学界,郭沫若的成就得到广泛认可,他是新中国在文化上开展国际交流的一块金字招牌。即便抛开他的政治身份不谈,郭沫若也是国内仅次于鲁迅先生的文坛巨匠,更是蜚声中外的学界泰斗。

————5.胡、郭二人的感情生活比较————




              

相关话题

  鲁迅真的说过「远看一条狗,近看郭沫若」吗? 
  部分中国人推崇的「落后就要挨打」、「弱肉强食」是不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观点? 
  鲁迅为什么如此激烈的反传统? 
  为什么会有些人说「不懂政治的人不知道汪兆铭的伟大」? 
  胡适与鲁迅你们喜欢哪一个? 
  张灵甫为什么感觉名气比王耀武还大? 
  为什么清末有那么多人到日本留学? 
  很少听说南方的文化大革命? 
  清朝是统一国家,为什么在遭到列强侵略时却像一盘散沙? 
  为什么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之难后西狩不要求各地督抚护驾?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有些恶贯满盈的黑老大,年轻时杀人如麻,老了之后却会信佛信道?
下一个讨论
2020年中国GDP是否有望达到世界第一?





© 2024-04-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4-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