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沈从文、老舍、巴金、冰心等大作家在建国后没有什么佳作? 第2页

           

user avatar   fu-kang-an-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九四九年以后,大部分现代作家就不再写作了。巴金只写了一个中篇《团圆》,后来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茅盾没再写什么,曹禺不断改写自己的旧作。只有老舍还继续笔耕不辍,是最成功的劳模作家,其中剧本《茶馆》成就最高。当然,他也写了很多今天看来艺术价值不高的作品。但是,众所周知66年,老舍自杀了。

题主问了沈从文,那就说沈从文吧。据香港《亚洲周刊》于一九九九年六月公布之“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经十四名来自海峡两岸、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美的作家学者评选,鲁迅以小说集《呐喊》名列第一,沈从文《边城》第二。沈从文早年北漂过得很惨,郁达夫去看他,送了他一条围巾(围巾是五四文人的必备装扮,围巾一围土匪就变作家了。某种程度上后来沈从文在《柏子》、《丈夫》等小说里也继承了郁达夫的“民族·性·郁闷”,并且在文学成就上超过了郁达夫。)埃德加斯诺编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集——《活的中国》时,让鲁迅推荐作品,鲁迅就选了沈从文这篇《柏子》作为中国小说的代表。沈从文是五四以来最特别的小说家,他跟所有人都相反。他认为乡村比城市好,说“我们乡村的妓女比城里的太太要高贵。”他认为旧的比新的好,旧时候的刽子手杀了头还要到庙里磕头,后来改枪毙了,把人一枪崩了就跑去喝酒,再无忏悔之意。

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最初提名沈从文的时候,曾到中国驻瑞典大使馆询问沈从文的情况,回复说不知道沈从文是谁。2019年过世的著名汉学家马悦然(同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里唯一一位懂中文的)曾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毫不避讳的说,87年-88年连续两年沈从文都进入候选人名单,要不是突然去世肯定得诺贝尔文学奖。那样,沈从文将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

第二次文代会时,毛主席接见沈从文,握着他的手问他多大年纪,说“你还不算大嘛,还可以写几年小说”。周总理也是鼓励他再写。


好了,下面进入正文——

1968年九月初,得到通知,张兆和月内将下放湖北咸宁“五七干校”。这对沈从文是很大的打击。这一分别,“是否还能见到,即不得而知了”。之后沈从文每个礼拜都要去探望一位故交旧友,仿佛告别仪式,有点今生再不相见的意思。

十一月一日,专案组一个军代表将抄家时没收审查的部分物品还给沈从文,计有:私人照片、文物研究手稿、工作记事本。其中文物研究手稿量最大,包括《服饰资料》改正稿,“感谢专案组为分门别类,编定号码,一包一包整理得清清楚楚……负责人之一问我,‘你怎么写了那么多?’我笑笑。……但是一看面前大包小包文稿,我却发了愁”。他发愁的是这些自己二十年工作积累的东西,恐怕不可能整理出来给后来者用了。“还有大量卡片却毁去了,有些材料是我自己感到无意义而毁去的。”

他还被告知,不发还的材料,包括书信、自存文学作品样书、文学手稿等,将由馆中“代为消毒”。“至于信件、作品,一律由馆中处理,我同意,不说什么。本想把英、日译文本还我留个纪念,也不说了。……这一处理,也可说把日前还妄想写得出新型短篇的希望,连根拔除。”

当时的情景,沈从文多年后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

一个军管会的“文化干部”,廿一二白白脸小伙子,却装模作样把我叫去,说是“一切黄色作品,代为消毒。无害的,你自己拿走!”见我沉默不语,便做成严肃神气说:“你以为我没有文化吗?不服吗?”这倒真是我从来还不考虑到一个问题。……他大致误认为我是什么高知,才这么缺少自信,因此我忙说:“你比我高明多了,政治水平、思想水平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我还算不得白专,卅年前写了这些黄色有毒东西,多亏得一一指出,你处理那会有错?”我赶忙把还我的一份破书乱稿,塞到预先准备的一个麻布口袋里,拖拖跌跌下了楼。

这就是沈从文了。

唉。




ps.参考文献如下


user avatar   zhou-ge-20-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要钓鱼吗?

钓上来卖的那种。


user avatar   fanshih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政治因素很多人都提了,我想说一下创作力因素。

一个非常现实的因素是,这些作家在建国后,都不年轻了。你以为写作只是动动脑子、动动笔就完了,只要有足够的素材就可以一直写下去,但事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写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写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一个体力活。

创作能否持续下去,涉及很多因素,很多人只提到了外部的政治,却忽略了这里面还有作者的身体状况、灵感、表达欲望等等。

我们需要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一个人的创作力是有限的,毕竟不是所有作家都像托尔斯泰和雨果那样精力旺盛。

世界上绝大多数作家的代表作品都在30-50岁之间完成:

托尔斯泰41岁完成《战争与和平》,49岁完成《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47岁完成《红与黑》,福楼拜35岁完成《包法利夫人》,雨果40岁完成《悲惨世界》(虽然《九三年》可能更好,但这部无疑是代表作),同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什么乔伊斯、卡夫卡、茨威格、海明威、马尔克斯、加缪等等等等。

他们这些人晚年也都在写作,但很难超越自我。这就好像你再给曹雪芹十年生命,他可能完成《红楼梦》,但你再给他五十年生命,他也未必能写出一部超越自我的作品。

茅盾37岁写《子夜》,老舍37岁《骆驼祥子》,沈从文34岁《边城》,(顺便一提,冰心算不上大作家,就算带上她,她的代表作也是青年时代写的)。

必须要记得,沈从文建国时已经47了,冰心49了,老舍50了,他们本身,实际上就已经过了创作的高峰年龄了。当然,老舍后来又在话剧突破了自我。小说后来《正红旗下》没写完,有点可惜,他可能是个例外。

我不是要给那个时代洗白,但是,这个客观现实不能被完全忽视。

举一个例子,张爱玲的代表作都是在二十多岁写的,她后来去了美国,没受迫害吧,也写了一些小说,但远没有先前的作品那么经典,逝世后出版的《小团圆》一度引起轰动,但要知道,绝大多数人是把这部作品当成张爱玲的半自传来看、去丰富史料的。

当然,如果没有那个时期,他们可能表达更自由一些,写出一些作品,比如沈从文,我也觉得他能写出好的作品,可你说他是否一定能超越《边城》,其实是个未知数。


并没有刻意反驳其他答主,时代的背景不容忽视,只不过,我希望大家也不要忘了年龄和创作力这个更本质的因素。


绿号《弹幕集》


user avatar   gu-hong-ying-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汪曾棋真正获得全国性声誉是在60岁以后,1980年《受戒》刊发,文坛震动,因为就当时的大环境与文学界的现实状况,似乎不太可能出现这样的东西。作品毫无做作,也没有任何拘束,描摹少年男女的情窦初开尤其爽朗,在当时这显然是个犯忌的题材,但他写起来不以为意落落大方。这里既没有几十年延续而来的“敌我”或者“阶级”,也没有当时时新的“反思”或者“解放”。究其原因,在于汪40年代的文学经验,以及其后三十年间始终未能真正成功被“改造”。他写的,一言以蔽之就是他所理解的“人性”,三十年世间沧桑,在他作品里了无痕迹。他不去回应那个时代,似乎也并不属于那个时代。
……
……
废名、沈从文对创作是有很大野心的,而且都有很大的毅力推进自己的工作,才能也足以相副。不过,到了共和国时代,虽然原因不同,但都不能不在盛年停笔了。汪曾祺的个性似乎相当随便,西南联大时期对学业没有任何规划,也许是想走作家这条路吧,但废名、沈从文开始写作时的那种努力在他身上是看不到的。而到50年代,意识流那一套自然得收起来,于是只能是“现实主义”和“民族传统”,虽然写得很少,但他却适应得很好,没有冒犯大环境却也不必太委曲求全。80年代以后放笔为文,虽有压力,但忌讳渐少,自然更可以游刃有余,以往的经验很好地调适,因而不必刻意地去张扬某种主张。


——王风《从传奇到志异》


再补充一个

我最早的创作是不值一提的,但也是不能不提的,因为那是属于我的历史,也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我记得我写的最早的作品是写一篇挖河的小说,写一个民兵连长早晨起来,站在我们的毛主席像前,向他祈祷,祝愿他万寿无疆。然后那人就起身去村里开会,决定要他带队到外边去挖一条很大的河流。他的女朋友为了
支持他去挖河,决定将婚期往后推迟三年。而一个老地主听说了这个消息,深夜里潜进生产队的饲养室,用铁锹把一头即将到挖河的工地上拉车的黑骡子的腿给铲断了。这就是阶级斗争,而且非常的激烈。大家都如临大敌,纷纷动员起来,与阶级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河挖好了,老地主也被抓起来了。这样的故事今天是没人要看的,但当时中国的文坛上全是这样的东西。如果你不这样写,就不可能发表。尽管我这样写了,也还是没有发表。因为我写得还不够革命。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的毛主席死了,中国的局面发生了变化,中国的文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但变化是微弱而缓慢的,当时还有许多的禁区,譬如不许写爱情。但文学渴望自由的激情是压抑不住的,作家们挖空心思,转弯抹角地想突破禁区。这个时期就是中国的伤痕文学。我是80年代初期开始写作的,那时中国的文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所有的禁区几乎都突破了,西方的许多作家都介绍了过来,大家都在近乎发疯地摹仿他们。我是一个躺在草地上长大的孩子,没上几天学,文学的理论几乎是一窍不通,但我凭
着直觉认识到,我不能学那些正在文坛上走红的人的样子,把西方作家的东西改头换面当成自己的。我认为那是二流货色,成不了大气候。我想我必须写出属于我自己的、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不但跟外国的作家不一样,而且跟中国的作家也不一样。这样说并不是要否定外国文学对我的影响,恰恰相反,我是一个深受外国作家影响并且敢于坦率地承认自己受了外国作家影响的中国作家,这个问题我想应该作为一个专门的题目来讲。但我比很多中国作家高明的是,我并不刻意地去摹仿外国作家的叙事方式和他们讲述的故事,而是深入地去研究他们作品的内涵,去理解他们观察生活的方式……
——莫言《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



这个问题有一个非常直观的回答,但是目前知乎正在维护,无法上传图片,所以简单说一下

我最近开始看小说,为了系统的提升自己,买了一套某宝标题为

『新中国70年优秀文学作品文库·短篇小说卷(共3册)(不同代际优秀作家作品集锦,王蒙、周立波、汪曾祺、韩少功』

的短篇小说集。


然后我从头到尾看完了第一本(建国开始到了80年代初),可以说是内心忍着不适看完了。

不是说写的不行,事实上单从遣词造句等地方说写的是极好的,但是除了少数的几篇,如汪曾祺的《受戒》。其余短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压根不说人话!

他们大都选自《人民文学》,每一篇都仿佛是写给机关干部和乡镇青年党员看的学习材料,两口子在家里的谈话都是组织工作,都是当时政治正确的套话,几乎每一篇都像是在看《牧马人》(牧马人是好电影,这里不是针对它),脑子里响着的是朱时茂老师用深情的朗读的语气诉说着感人肺腑的伟大情怀。

这些的短篇政治烙印太明显,明显是规整后的产物,这可归于时代特色,但更应该说是文人的无奈妥协,每一篇都像是为了宣传政策写的约稿。你看更早的鲁迅、萧红、张爱玲的短篇并不会有那种不适感。

风向是会变的,这些的短篇小说是根据当时的风向写的,仿佛有保质期的食物一样,仅仅是隔几年再看就有了明显过时的味道,如今再看更是别有味道——腐臭发霉的味道。

每个字,没个用词都不错,连成句子也通顺,但作为小说它的剧情几乎令人无法共鸣——这点让人无法接受


因为那里的角色大都没有烟火气,有的是样板戏味道的虚假感,两口子关在房间里说的是组织工作和端正思想,谈的是阶级斗争。你会无奈的发现他们的性格是鲜明的,也是脸谱化的,看多了你会受不了,我的天啊,这还是饮食男女吗?吃啥长大的?机关文书和大字报吗?

从大跃进到人民公社,从文革到粉碎四人帮。除了中间十年的断层之外其他的几乎每年都有,几乎是篇篇一脉相承的不说人话。压根没有人的七情六欲,看的人脑袋发涨。

我一直看到了文革结束,已经是粉碎四人帮了,结果风格还是几乎不变,就是结合当时的宣传需要,把组织工作的要点编成故事写出来……

如果不是这套书的编辑有毛病,就喜欢这种口味,那么就是那些年代只能流传这种文学。

用其中某篇(粉碎四人帮后)的说法:《牛虻》是黄书,主角流里流气的。我只看报纸上推荐的书,那些书才是无错的,不是报纸上推荐的书我冒不起这个险!

文学俨然成了危险品……


user avatar   you-zi-c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沈从文去搞服装史了。

冰心主要写了一些散文。

比较犀利的比如王蒙。小字辈。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这篇在今天看来平平无奇的小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文多不载。有兴趣的可以自行百度查看。

以下引至百科

作品影响

小说发表后,受到极大关注,出现了各种反应,有的工作部门甚至对号入座。《文艺学习》的主编韦君宜率先决定组织对该小说进行讨论。从1956年第12期起,《文艺学习》连续进行四期针对该小说的讨论,收到稿件1300多篇,前后发表25篇,参与者既有文艺界人士,也有党团机关干部。一般来说大学生和青年作家对小说持肯定态度。随后《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延河》等媒体亦参加了讨论。[15] [16]

1957年1月,中国作协党组组织了讨论会,与会的郭小川、林默涵等人认为小说是有毒素的。有人将其与《野百合花》相提并论。2月9日,李希凡在《文汇报》发表《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将讨论推向另一个阶段,他对小说的真实性提出根本性否定,指控小说对官僚主义的描写歪曲了现实,因为北京根本没有官僚主义。对于该小说的讨论,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自2月16日开始至4月,毛泽东先后五次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篇小说的态度:否定李希凡所谓“北京没有官僚主义”的论调;强调“保护”青年作家王蒙;强烈批评《人民文学》编辑部对小说原稿的修改。《人民日报》5月日至10日,连续三天刊登文学界关于《人民文学》编辑部修改小说时产生的问题的座谈,以及《人民文学》编辑部就修改经过所进行的详细说明。毛泽东的表态,使批判的对象转为《人民文学》和秦兆阳,王蒙暂时“化险为夷”,但是到了1957年11月,他被召回团市委参加运动,之后被补划为“右派”,其小说也随之成为“毒草”。[15] [16] [17]

里面的野百合花,作者是王实味。

生平如下

王实味(1906—1947年7月1日),原名诗微,笔名实味、叔翰、实微。河南潢川人。翻译家,还写过一些文学评论和杂文。曾在延安中央研究院文艺研究室任特别研究员。因发表《野百合花》等文章,1942年在整风中受到批判,同年十月被开除党籍,年底被关押。1946年被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1947年7月,在战争环境中被处决。据查,关于他是暗藏的国民党探子、特务一事,不能成立。关于反革命托派奸细问题,1991年2月7日,公安部《关于对王实味同志托派问题的复查决定》中说,“在复查中没有查出王实味同志参加托派组织的材料。因此,1946年定为‘反革命托派奸细分子’的结论予以纠正,王在战争环境中被错误处决给予平反昭雪。”


user avatar   zcw-gaizhi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这个:

另外说一句。您再这么钓鱼,只能钓到鲈鱼。。。。。


user avatar   shui-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对近现代文学这方面的了解程度不高,但看到一个答案,感到不妥,特为指正,以防大家受困于史料,却不能从中提炼合理的历史事实,被他人曲解。

为什么沈从文、老舍、巴金、冰心等大作家在建国后没有什么佳作? - 菜头会飞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047

大家阅读完全文后我做一个观点提炼和隐喻展示。

此文第一段,开篇第一句幸亏鲁迅死得早给论述定调。堆链接论据,说明主席不喜欢鲁迅这样的人出现。

首先批驳第一段。史料引用无误,但是故意省略了关键处,我贴出来给大家看看:

报上的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软些,软些,再软些”,要考虑一下。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结合起来。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到大,由近讲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很好。板起面孔办报不好。你们赞成不赞成鲁迅?鲁迅的文章就不太软,但也不太硬,不难看。有人说杂文难写,难就难在这里。有人问,鲁迅现在活着会怎样?我看鲁迅活着,他敢写也不敢写。在不正常的空气下面,他也会不写的,但更多的可能是会写。俗语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鲁迅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彻底的唯物论者。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彻底的唯物论者是无所畏惧的,所以他会写。现在有些作家不敢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们没有为他们创造敢写的环境,他们怕挨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他们本身唯物论没有学通。是彻底的唯物论者就敢写。鲁迅的时代,挨整就是坐班房和杀头,但是鲁迅也不怕。现在的杂文怎样写,还没有经验,我看把鲁迅搬出来,大家向他学习,好好研究一下。他的杂文写的方面很多,政治、文学、艺术等等都讲,特别是后期,政治讲得最多,只是缺少讲经济的。鲁迅的东西,都是逼出来的。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逼着学的。他是书香门第出身,人家说他是封建余孽,说他不行。我的同乡成仿吾他们,对他就不好。国民党压他,我们上海的共产党员也整他,两面夹攻,但鲁迅还是写。

主席整篇文章赞美鲁迅的行为,肯定鲁迅的贡献,并指出之所以当代鲁迅少一个可能是大环境,一个可能是作家自身问题,希望多出几个鲁迅这样的人。

到了该答主这就成了当代鲁迅少就是大环境,大环境就是写东西要坐班房杀头,而大环境是主席的原因,另外主席不希望出现当代鲁迅。

我想最权威解释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如果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会面临“坐班房”和“杀头”代价,我们确实没有理由苛责沈从文、老舍等作家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好的,优秀的作品。而且也不要以为老人家是在鼓励作家们去当彻底的唯物论者,老人家说这话的目的本质上还是希望作家们不要去当“彻底的唯物论者”,不要当“敢言的鲁迅”。

所以答主这属于断章取义,并得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

此文第二段,顺着第一段再次更有力的举证,主席虽然喜欢海瑞,但不希望出现海瑞,然后称之以矛盾的心情。

我继续批驳,这一段就好像对方根本没犯错,我非说他犯错了,然后说我不计较,我理解你也有难处。批驳的核心在于文中给的史料链接,不过答主明显没有一定的甄别史料的能力,看到啥就是啥。我给您贴全了。

这段主席说的海瑞的话无论是哪里出现的,全部来自于梅白这个人的回忆文章。所以这篇文章到底真实性如何是这篇答主文章的题眼。

我再贴几个引申链接。

梅白此人,第一,wg时期遭到迫害;第二,经常说话不诚实,被人抓住把柄。然后八几年跳出来写在《春秋》文章说主席私下里和自己说海瑞的话。我贴的两个连接,第一个,梅白说主席的诗词,部分由自己改的,这件事也是典型的,只有梅白自己说的。反正主席都去世了,你说是辣就是,不反驳。第二个,连王任重都看不下去说你梅白说的失实,我就想问问在座懂wg史的各位,王任重是扮演的什么角色,连他都看不下去。

到此,我想各位朋友已经心里有数了,答主言外之意是啥,所举的史料如何不充分也有计较。至于后面的第三段,给出了所谓大环境的问题:

另外,即使鲁迅先生还活着的时候,有关方面就对鲁迅有不小的意见,比如1959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党在文学战线忠诚战士冯雪峰就批评过鲁迅

言外之意,鲁迅活着的时候你们就容不下他,现在这个大环境,你们就更容不下他。这段属于完全的画蛇添足。实际上那个时期的“有关方面”既不代表政府,也不代表党,只代表不同的文学派系。答主煞有介事的说什么“党在文学战线忠诚战士冯雪峰批评过鲁迅”,好像冯雪峰是拿了圣旨批判鲁迅似的,是完全对近代文学史不了解的臆想。而且罗列的史料更是十分搞笑,我贴出全的给大家看看

冯雪峰喷的是鲁迅让他代拟写,自己觉得麻烦,人家高尔基秘书就全包了,高尔基签个名就行。到了作者这里就成了“有关方面就对鲁迅有不小的意见”的论据,按照网络语言,岂不是就这?就这?这屁大点事上升到政治层次,不管你服不服,我是服气了。你开批斗会也不能拿这个论据批斗鲁迅啊。

答主把文学家之间的思想论战庸俗化为各个文学派系拿着不同山头主义的圣旨,像泼妇站街一样对骂,是对当时的文学家的不尊重。我们应该承认当时的知识分子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也有更复杂的心理动机,但是人家也不是没有信仰和思想的,也不是完完全全的工具人。互相骂战不是全靠上头指挥的,也是凭心而论的。

话说回来,既然当时的大环境互相论战就不是上头授意并指挥的,那怎么证明随着时间演进,现在依然和当时的大环境一样也是上头指挥的呢?

后面的什么戏曲理论的我就更不擅长了,不一一反驳了。希望大家能更全面客观的看待史料,有自己的理解和鉴别能力。


user avatar   qing-zhu-27-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1:不知千手关叔在哪个圈子拉来的救兵自带一圈子大V点赞,但是讲真,给这种回答点赞,不嫌跌份么?


把《在一九二七年底回忆》当论据出发点,就不看看1933年出版的时候这书有邵力子和周佛海两位“党国文胆”做序?

而且当时的周佛海已经是特务组织复兴社的创始人之一了。

这么多年来黑郭沫若的不知凡几都没人拿这种东西当依据你们以为是什么缘故?

说一声孤证不立那是抬举了这本“书”的内容,还不如用周国平自吹自擂的那些孤证去黑郭沫若。




有头有脸的大佬 @千手关叔 挂我不@,私信探讨也不理,是因为知道春秋笔法太明显,只能忽悠忽悠沈从文粉丝么?

我就问三点:

1.关于地主文人

沈从文的《芷江县的熊公馆》你佬看过没?说一声“谄媚”是不是已经很宽容了?

左联不是没有拉拢过他沈从文,是不是他自己拒绝的?


他沈从文被批判可不是建国后的事情,而是他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候名声就已经臭了,人嫌狗不待见的是因为什么缘故?

总不能说那时候也是被人迫害吧。

要说是因为学历那也没人歧视鲁迅先生啊。

说到底还是他自己人品不佳。


2.关于郭沫若的“私生活”

和郭沫若不同,他沈从文脚踏两只船是自己说的“老子就是要享齐人之福老子就是这样牛逼的人”为证据的

我不能想象我这种感觉同我对妻子的爱有什么冲突,当我爱慕与关心某个女性时,我就这样做了,我可以爱这么多的人与事,我就是这样的人。

我寻思别说被泼了无数污水的郭沫若,就算是胡适胡兰成也说不出这么不要脸的话来吧。

不知你佬有什么别的我没见过的珍藏可以拿出来迫真论证一下郭沫若的私生活是如何的“更过分”的?


3.所谓“除了沈从文谁还歌颂农民”

我寻思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对社会底层和农民的描绘是写少了?

还是没有沈从文深刻?

莫非只有描写小桥流水渔妇唱和才算“歌颂农民”?



至于别的方面,比如说我认为他沈从文的作品没有什么思想性可言,不过是天赋文字技巧过人,风土刻画深刻罢了,如果你佬不满意这个定性可以看钱理群的文学史。

我说他建国后不适应新世界的环境和人民的需求,写不出东西完全是情理之中,更是谈不上什么外界迫害所致。

你佬如果不同意也可以陈述一下57年之前他受到什么“迫害了”,我印象里这段时间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之外是有工作成果的,可也没人拦着他不让他“歌颂农民”。

写不出来,就是写不出来了,如此而已。


user avatar   mao-tou-ying-3-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既然这问题下某些人夹带私货,那我就不得不先问一句,老舍是怎么自杀的你们心里没数么?

而且题主不说沈从文就罢了,沈从文还真就是个典型,他沈从文本身就是个寄人篱下攀附权贵的软骨头地主文人,到了新时代能自食其力就已经值得表扬了,想继续养尊处优脚踏两只船玩女学生写风花雪月?

这不是发梦么,包庇他沈从文性骚女学生的胡适也就是北京市图书馆馆长的水平,他要真能舍下安定的生活,大可以跟着胡适去台湾鼓吹“台湾是多么自由”啊,那边有的是需要他沈从文拍马屁的人,反正这种日子他也过习惯了嘛。


纵观整个民国时代,沈从文就是绝大部分没有参加革命的旧文人的样板,靠着笔杆子攀附地主统治阶级,然后就开始摇着洒金扇子,出入以老爷自居了。

这些人到了新中国必然是不得志的,因为他们的岁月静好,他们的风花雪月,他们的老爷太太的尊贵,通通被劳动人民扫地出门了。

那么让他们写革命热情,讴歌伟大的劳动人民,把自己放低在卑微的视角去描绘人民的创造力?

要了他们的命也做不到啊。


但是有人能做到,有人就能弯下腰,曲下膝,把自己匍匐在泥土中,去赞美和歌颂劳动人民,去为劳动人民服务。

毕竟这些人,他们的工作就是从一片废墟之中建造一个新的世界。

他们流血流汗失去亲人战友而努力追求的梦想眼看就要实现了,在自己双手的劳动之下实现,谁还有心思把注意力全都花费在摇笔杆子上。

也因此,当我看到这问题下还有迫真大佬辱骂郭沫若时候,几乎笑出声来。

郭沫若作为民国时代就和鲁迅先生齐名的顶级文人,就是典型的为了更伟大和高尚的事业而放弃写作这种小我。

他在新中国建立后从事的工作(中科院院长&中科大校长)哪里还有闲暇让他摇笔舞墨。

而沈从文之属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来就不曾有片刻能和郭沫若相提并论过,他写不出昔日当老爷时候的风月实属必然,又何足惜呢。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如此的简单:因为有能力写的大多在忙着重建中国,而写不出的这些要么是已经过了创作的年岁,要么就是适应不了泯然众人的身份罢了。




我看到这个问题时的第一反应和 @JoJo王颀 大佬差不多,首先的反应就是创作年龄问题,其次才是阶级落差导致的心态落差。

但是 @JoJo王颀 大佬既然详细的指出了根本性问题,我们也不妨延伸来探讨一下。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批文化人在求学阶段横遭动荡,好不容易成熟稳定了又遭遇信仰危机,这也是如今新一代国人对他们很多负面评价的根源所在,其实也不完全是他们的过错。

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文化人始终处于社会的高速转变中,想法一日三变,也难于静下心来长年于斗室中专注于思索、沉淀、提炼、雕琢。

而缺乏庞大的专业的创作人群作为基数,想要诞生出真正伟大的作家,和偶尔买一次彩票就清空奖池的概率差不多。

至少这是在我看来国内作家圈子青黄不接(虽然“黄”的成色还很不好)的主要原因。


但是,从90后逐渐成熟开始,中国已经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上升期,昔日的疑惑、不安、恐惧、自卑都被抛弃,民族的精神再次开始觉醒。

所以我相信,在90后和00后里,中国将会诞生新一代的伟大作家,他们会重新回头审视这百年来国人走过的路,经过的苦痛,犯下的错误,最终共同创作出属于中国人的新的史诗。


user avatar   JoJo-WangQ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沈从文1902年生人,经典作品《边城》是1934年作品。

冰心1900年生人,经典作品《繁星》《春水》是1921~1923年作品。

换句话说,这两个作家处在经典创作期的时候,沈从文32岁,冰心22岁。而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沈从文47岁,冰心49岁;这两个作家,早已经过了经典创作期了。

虽然的确有少部分极具天赋的作家,终生都处在经典创作期内;但你不能指望所有的作家都是这样。


再替题主举几个同时期的案例:

叶圣陶1894年生人,经典作品《倪焕之》是1928年作品。

钱钟书1910年生人,经典作品《围城》是1947年作品。

茅盾1896年生人,经典作品《幻灭》《动摇》《追求》是1930年作品。

张恨水1895年生人,经典作品《金粉世家》是1932年作品。

赵树理1906年生人,经典作品《小二黑结婚》是1943年作品。

周立波1908年生人,经典作品《暴风骤雨》是1948年作品。

林语堂1895年生人,经典作品《京华烟云》是1938年作品。

梁实秋1903年生人,经典作品《雅舍小品》是1949年作品。


综上可知,这些民国作家的普遍特点是1900年左右生人,1930~1940年即30~40岁时进入经典创作期。而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后,即50岁及往上后,基本再不出什么经典作品了。


再举几个当代作家的案例:

莫言1955年生人,经典作品《丰乳肥臀》是1996年作品。

高行健1940年生人,经典作品《灵山》是1990年作品。

余华1960年生人,经典作品《活着》是1993年作品。

王朔1958年生人,经典作品《我是你爸爸》是1991年作品。

余秋雨1946年生人,经典作品《文化苦旅》是1992年作品。

贾平凹1952年生人,经典作品《废都》是1993年作品。

刘心武1942年生人,经典作品《钟鼓楼》是1985年作品。


以上举的这些当代作家,在2020年时均健在。

你说为什么这些作家的经典作品都集中在1990~2000年左右;过了2000年,就没有什么佳作了?


除了少部分天才之外,绝大多数创作者都不可能一辈子都处于经典创作期内;无论这个创作形式是写作,歌曲,漫画或者影视等等。

根据上面我们举的例子可知,如果你想找1930~1940年左右时期的经典作品,你就要反推1890~1900年左右出生的作家;如果你想找1990~2000年左右时期的经典作品,你就要反推1950~1960年左右出生的作家。

那我们就找一下1920~1930年左右出生的作家好了:


柳青1916年出生,经典作品《创业史》是1959年作品。

杨沫1921年出生,经典作品《青春之歌》是1958年作品。

冯至1923年出生,经典作品《敌后武工队》是1958年作品。

曲波1923年出生,经典作品《林海雪原》是1957年作品。

杨子敏1929年出生,经典作品《红石口》是1975年作品。

雪克1919年出生,经典作品《战斗的青春》是1958年作品。

克非1930年出生,经典作品《春潮急》是1974年作品。

浩然1932年出生,经典作品《艳阳天》是1964年作品。

冯德英1935年出生,经典作品《苦菜花》是1958年作品。

金庸1924年出生,经典作品《射雕英雄传》是1959年作品。

古龙1938年出生,经典作品《武林外史》是1966年作品。


所以回到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沈从文,冰心等大作家在建国后没有什么佳作?

原因很简单:因为沈从文,冰心等那一批作家,在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年龄都在50岁开外,已经过了经典创作期了。


问这个问题,就好比问:

1954年出生的成龙,为什么在2005年的《新警察故事》《神话》之后,就没有经典的电影作品了?

1962年出生的周星驰,为什么在2005年的《功夫》之后,就没有经典的电影作品了?

1961年出生的崔健,为什么在1994年发布《红旗下的蛋》之后,就没有经典的音乐作品了?

1968年出生的许巍,为什么在2000年发布《那一年》之后,就没有经典的音乐作品了?

1950年出生的张艺谋,为什么在2002年执导《英雄》后,就没有经典的电影作品了?

1958年出生的冯小刚,为什么在2004年执导《天下无贼》后,就没有经典的电影作品了?


绝大多数的,稍微有那么一丁点儿生活常识的人都会说:年龄大了,干不动了。

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小部分人会大惊小怪起来:夭寿啦!2010年是个坎儿!这一年肯定被诅咒了!




           

相关话题

  不考虑史实,《三国演义》有哪些不合情理之处?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但他客观上伤害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怎么理解? 
  「我们篮球队真是 YYDS,投篮命中绝绝子,裁判特别无语子」,孩子满口网络语言怎么办?该不该纠正他? 
  为什么我会讨厌说岳全传中的岳飞? 
  龙是否真的存在过? 
  有哪些堪称人间绝句的诗句? 
  如何评价季羡林先生译作「罗摩衍那」?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文学价值在哪里? 
  如何看待普二丁和三体针眼画师的婚外情事件? 
  网文作家卡文的时候,都会怎么办? 

前一个讨论
肖战粉丝做了很多公益,怎么这么多人视而不见?
下一个讨论
残雪对文学的解读「文学的源头在西方」是否太过偏颇?她的理论站得住脚吗?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