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美国通过所谓「香港自治法案」? 第2页

     

user avatar   man-zi-43-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跟去年通过的《香港民主与人权法案》相比,“香港自治法案”有一个非常鲜明非常突出的特点,也就是,“香港自治法案”不仅制裁个别在美国看来违反了他们法律的中国的国家和香港的地方官员,而且在“一级制裁”也就是制裁个人的基础之上,追加了“二级制裁”措施,也就是搞了个连坐制度,把跟这些官员存在着金融往来的银行,也列入了制裁名单,不仅有可能对这些银行进行罚款,而且有可能将切断这些银行与美国银行的业务往来,甚至是限制他们使用美元来做交易。

也就是说,“香港自治法案”不仅升级了美方对中国与香港的制裁措施,而且破例动用到了金融制裁工具,甚至是露出了要跟中国打一场金融大战的獠牙。

很显然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制裁措施,比如取消香港特别关税区地位与限制军民两用科技产品出口到香港,对中国与香港都产生不了多大的实际作用,甚至会反过来伤害到美国自身。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过去对其他国家进行传统贸易与经济制裁的时候,针对的对象往往是一些经济实力远远不如美国的弱小国家,但是,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第二大经济体,其抗击打能力是一般的国家无法比拟的。

尤其要命的是,根据港府统计,过去10年美国在香港累计赚取了近30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这就意味着,对香港进行传统的贸易与经济制裁,美国自身伤得会更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才会走到最后不得不挥舞金融大棒的地步。

这次“香港自治法案”的出台还呈现出了这么两个特点——

其一是,“香港自治法案”获得通过的时间是紧随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香港国安法之后,香港国安法是周二通过的,而“香港自治法案”则是在美国时间周四通过的,两者相隔不超过两天。在“香港自治法案”获得通过之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公开宣称,香港国安法第38条规定,非香港居民在境外针对香港实施该法规定的犯罪,也属该法适用范围,这一点是让美国人感到最为不爽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美国国会通过“香港自治法案”不仅是针对香港国安法而来的,而且是一种报复性的手段。

其二,美国国会通过“香港自治法案”的速度几乎是空前绝后的。这条法案在美国参众两院之间转了两个来回,也就是参议院先通过,然后众议院再表决通过了修改版本,最后再回到参议院表决一次,期间总共花费的时间居然不超过一周。这说明美国国会为了展示其介入香港问题的决心,是以紧急状态的名义通过此法的。

这件事情反映出,中美两国的博弈不仅已经进入到了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的地步,而且已经升级到了相互斗“法”的阶段。

另外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我们高度重视,也就是美国国会在拟定“香港自治法案”的过程当中,为了使得这个法案具有可操作性,相关议员曾经就相关制裁内容反复跟美国国务院和财政部等行政部门进行过密切的沟通。为此,白宫还罕有地提出过多项技术性修正建议。

这背后透露出的政治信号就是,第一,在这个法案的制订以及未来的执行过程当中,美国的行政部门与立法部门并不存在着相互抬杠相互制衡的现象,而是达成了一致意见;第二,白宫提出的修正建议,不仅使得这个法案具备了可操作性,更为关键性的是,它意味着这个法案是一定会得到执行的。再加上几天前,美国白宫已经通知在港的美资企业逐步撤离香港,它说明中美之间围绕着香港而展开的贸易战与金融战,已经不是会不会打的问题,而是已经进入了实战阶段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香港国安法的当天,白宫出台的制裁措施是,暂停而不是全面停止香港的特别关税区地位,同时象征性地停止美国军用技术对香港的出口,而不是永久性地取消香港的特别关税区地位,更不是直接向中国与香港挥舞金融制裁大棒。

这些都显示出,特朗普还是想跟中国做交易的,也就是以有限的制裁措施来换取中方继续执行第一阶段的中美贸易协议。为此,特朗普虽然提前挥舞起了制裁大棒,但落下来的时候却很轻,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堵住国会与鹰派政客们的嘴。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香港自治法案”的出台,意味着国会与鹰派政客们正在推着特朗普往极端的方向行走。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国一年从香港赚三百还是四百亿美元来着

只能说反华在美国已经到了政治正确的高度

高到为了反华能连钱都可以不赚了


user avatar   chen-mo-gui-su-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美英真是好老师。

恶心人的伎俩真多。

我们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讲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啥时候人大通过加利福尼亚关系法呢。


user avatar   li-ji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真的,筛查频率要是上来了,隔离的功效也就那么回事。

我们武汉从上周五到本周五,七天筛了六遍核酸(刚接到社区通知,今晚又要筛),等同于七天筛七次,而且是全市一起筛,对于应检尽检而不去检的人群,会赋予“灰码”,除了医院,哪儿都去不了,无处可逃。

筛到这种程度,隔离期的长短甚至于隔不隔离也就这么回事了。


user avatar   a-san-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老蓬这已经是很明确了:中国学生别过来,还要回来的话,我可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

理智的人应该想办法离开美国,而不是现在还心存幻想地考虑怎么过去。

诚然中美只要不打世界大战,最终还是会有和好的一天,也许就在大选后,也许三五年,也许等到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但这个过程必然需要付出很多的代价。

如今还试图往美国跑的学生,就有可能成为这个“代价”。

写了篇感想:

感谢你的阅读和支持,喜欢可以关注公众号“三叔看世界”,并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哦


犹记得早在3月份那会儿,当我发现欧美国家居然没有办法搞定疫情、进而开始甩锅给中国之后,脑海当中立刻写满了“第三帝国”四个字。

从那之后,我又写了不少文章警告还在美国的中国人,如果有条件就请尽量回来,最起码不要继续留在美国,否则犹太人曾经的遭遇可能就是他们未来的命运。

从那之后到今天,差不多也过去将近半年时间了。我看到很多原本计划在美国多留一阵子的人已经踏上了回国的飞机,甚至连14天隔离期都结束了。

各位,未来你们一定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庆幸。


历史上,第三帝国对犹太人下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在某篇文章里,我就相对具体地分析过希特勒上台之后,为何那些犹太人总是心存侥幸不愿意第一时间逃离,直到后来想走也走不掉的原因。

对于犹太人的种种束缚,总是乍一看好像没有特别严重,受害范围也不算大,但不知不觉之间,舆论已经形成了一种“必须消灭犹太人”的意识,犹太人注意到自己在德国成为社会另类,哪怕是街头小娃都会怒斥杀死犹太人。

历史上发生过的这些事情,如今都在美国一步步上演。

如果说之前中美之间打贸易战,还可以被理解为国家竞争的一种形式,那么从特朗普开始喊出“CHINA VIRUS”之后,就已经在强化一种中国人和美国乃至其他“自由国家”的人不是一个物种,中国就是在给世界带来灾难的意识。

大家不要觉得懂王看起来像是个小丑,但是当他利用自己强大的舆论工具来推广这个词之后,受众们就会逐渐接受这个设定,下意识地认定中国要对疫情负全责。

所以,特朗普顺理成章地将“中国负责论”写进了下一个任期的章程,毕竟铺垫完毕了嘛。

之后就是对“中国群体”的一种妖魔化宣传,方式大概可以有:

1.中国破坏美国安全(tiktok跟华为);

2.中国正在阴谋颠覆美国政权(拜登亲中论);

3.很多中国人都是来美国窃取情报的。

当网内网络上有不少人还在自满“哎呀,原来我们厉害到能够左右美国啦”的时候,站在普通美国人的立场上,会如何看待我们呢?

恶魔,一个似乎无处不在、无恶不作、无所不能的恶魔。

恰似从中世纪就被称之为撒旦伙伴,千百年来各种阴谋论层出不穷的犹太人。

可想而知,这些美国人走在街头,看见实实在在的“中国人”(可能只是亚洲人)时,心中将产生怎样的恐惧。

所以,当美国高层开始一步步将“中国人”从正常秩序中剔除时,遭遇到的阻力就会非常非常小,最终有了蓬佩奥的这段发言:

也有了美国部分高校赤裸裸驱逐中国公派留学生的现象:

你瞧,这两招乍一看温情脉脉,仅仅只是“考虑限制入境”,亦或者是仅仅只针对“公派留学生”,大多数在美中国人的利益似乎没什么影响。

巧合的是,历史上希特勒也曾经这么干过:

1933年,纳粹政府颁布法律恢复了对公职人员资格的限制。该法律试图将纳粹的反对者排除在外,这些反对者包括犹太人和政治反对派。公职人员必须提供关于其父辈和祖父辈宗教信仰的文件,证明他们属于“雅利安”血统。如果不能证明,就会被开除。

很多犹太人想了想,好像也只是公职人员才受到限制,他们做生意或者当个公司职员啥的又不受影响,怕个球?

等怕了,也晚了。


当前,疫情、经济萧条、大选等多重因素,导致了中美关系短期内不可能稳定。

甚至不排除在某些意外的状况下,发生擦枪走火,毕竟光看最近湾湾跟南海的局势,明天打起来都不奇怪。

乐观主义者可以认为,只要熬过今年困难期,明年一切就要恢复正常了。

但谁又能给未来一个明确的保障呢?

只要两国紧张关系骤然升级,普通人在大国对抗面前,必然是脆弱无力的。

今天也许还能想办法买到去中国的机票,明天所有持中国护照的人就有可能失去自由。

以中国当前实力,保障大陆范围(甚至第一岛链内)国人的安全,问题不会很大。

但距离能够将航母开到珍珠港甚至洛杉矶港的那一天,估计还有很长很长时间。

只是真有这一天,也就不存在中美关系紧张了。

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我们做出很多努力,甚至于很多的牺牲与代价。

而目前依然在美国的每个中国人,都有可能成为“代价”。

所以,哪怕是今天刚下飞机的人,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幸运儿,都可以为自己的选择而庆幸。

就算未来中美摩擦进一步升级,我们还是可以坐在空调房间里敲键盘,当个吃瓜群众。

当然了,那些想要继续留在美国的群体,也纯属个人自由。

毕竟1美元的炸鸡特别好吃,美国政府不管对自己做什么,“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嘛。


其他的随口答:

扎克伯格到底做了哪些恶?

历史上都有哪些突破普通人想象的真实事件?

外媒称印度国有炼油企业已停止从中企购买原油,你怎么看?

9 月 1 日美国新冠肺炎确诊 620万,新增100万确诊仅用22天,针对疫情目前美国主要在做什么?


user avatar   gu-ze-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


user avatar   liang-b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就变成了老赖么?

银行会收回你的房子然后拍卖,但因为是著名烂尾楼,所以会流拍,你就会欠上一大笔钱,享受到限制消费等等一系列措施了。


user avatar   li-mu-gen-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北京冬奥会开幕好几天了,精彩绝伦的开幕式还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大家心里都清楚,奥运会这种国际盛会,意义远远超出体育比赛本身。举办一次奥运会,本质上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全方位体现,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科技实力。本次北京冬奥会确实出现了不少有趣的新技术,我感兴趣的则是云上全息通信技术让光学相关的“黑科技”得以更好发挥,比如昨天一个叫做Cloud ME(云聚)的“全息显示仓”,让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出现在了2022北京新闻中心给全国观众拜年。

这个“全息显示仓”要实现的目标非常简单:让远隔千山万水(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北京、阿里巴巴CEO张勇在上海)的两个(或多个)人仿佛处于同一空间中进行交流。而且从实际的观看、拍摄与交流方面来看,对记者们来说,虽然两人都不在眼前,但效果上与他们俩站在面前几乎别无二致。

当然了,虽然新闻中名称叫“全息显示仓”,但实际上这是生活中广义上的全息,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物理意义上狭义的“全息”是衍射成像的技术,但目前的技术还远远做不到理想的动态全息显示,这是整个光学领域圣杯级别的高难度挑战。

此次堪称黑科技的“全息显示仓”虽然不是严格的物理全息,但在立体感与真实感方面远远超出了目前普通显示屏所能呈现的显示效果。可能还有小伙伴没看现场的视频,可以看一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73958962386739200

明明这是一个显示技术,官方的名称为什么叫“阿里云聚”呢?其实这是因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惊艳的效果,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不仅仅是我们看得见的面前的这款显示屏本身,还包括我们看不到的、尤其是云端的大量黑科技。

要能够实现我们看到的这么棒的发布会效果,至少有三个方面的“黑科技”:

(1)拍摄与显示的硬件设备

从现场的情况来看,发布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是一块一人多高的高清大屏幕,用于显示参加新闻发布会的两位嘉宾的实时影像,仿佛两个人都同时站在大家面前。

从官方透露的消息来看,拍摄端的硬件布置大概是这样的:

拍摄端在摄影棚内,有常规的灯光、交互提示用的电视屏。除此之外,还有一块不太常规的屏幕,那就是用于显示另外一个人的“显示仓”。而且这个显示仓的位置和角度是特意设计过的,使得望向屏幕中的人时,拍摄出来的视线恰好符合两人站在一起时的视线。如此一来,物品的交接才会显得如此自然。

(2)符合广播级稳定要求的实时通信网络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觉得,本质上这不就是个复杂一些的视频会议嘛,只不过级别更高、屏幕更大、清晰度更高、稳定性要求更高。非要这么说倒也没错,但是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什么技术,随着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的数量和难度可都是非线性陡增的。要想实现类似高规格发布会的万无一失,网络传输环节要实现的保障度是远远超出大多数时候的。

比如为了能够实现发丝级的“全息复刻”,拍摄的原始画面清晰度是非常高的,如果按照传统方式传输,将挤占大量带宽,极有可能遇到网络拥堵问题。阿里云聚这次采用了一种叫作“窄带高清”的技术,能够在节省50%带宽的情况下,仍然保障画面的清晰度。

另外,即便我们使用的是运营商最高带宽的宽带套餐,日常生活中还是难免会遇到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造成视频会议时的画面卡顿。平时会议稍微等一等倒也问题不大,但是对新闻发布会这种高级别会议,卡顿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为了能够在网络信号不好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画面流程,阿里云聚开发了“弱网抗丢包”技术,能够在80% 丢包下可提供流畅通话,同等丢包环境弱网传输效率提升65%,实现良好的实施传输效果。

(3)强大的云端算法与算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记者会现场的全息显示仓中,张勇与巴赫所处的似乎是一个封闭的空间,两个人的身后似乎有一定的纵深,墙上也有很自然的阴影效果,使得图像出现了较强的空间感。其实这种光影效果是计算机实时渲染出来的,起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是需要强大的算法与计算力的。

其实需要算法与算力的远不止视频的实时渲染。比如音频的处理,我们都有过在嘈杂环境下开会的经历,要想听清对方讲话是非常困难的。阿里云聚通过亿次通话数据验证和海量历史数据回归,实现了持续进步的多场景智能降噪能力。而这同样需要算法与算力的加持。

根据研究,要想实现流畅舒适的交互效果,延时必须控制在200ms以内。

也就是说,端到端的实时传输和处理,比如音视频转码、光影渲染、音频智能降噪等等功能,都需要在200ms以内实现,这需要高效的算法与强大的算力,靠拍摄或发布会现场的端侧计算机是无法做到的。阿里云聚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云处理+端渲染”技术,即通过实时通信与云上处理的技术结合,解决因端侧算力受限的难题。

其实可以看得出,这次的高级别新闻发布会算是阿里云聚的一次“亮剑”:连如此高要求的场景都能hold住,其他的应用场景更不在话下。很明显,这种“宛若就在面前”的显示与交互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很多其他的应用场合,比如远程教育、虚拟社交、远程VR操控等等。而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甚至只用它来开个远程视频会,都让会议显得更温暖了呢……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美国自 6 月 1 日起对加拿大、墨西哥、欧盟征收 25% 钢铁关税、10% 铝关税? 
  中国能不能用控制稀土出口制约美国? 
  六个月内中美在南海发生冲突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何看待香港警务处副处长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称「美国有侵略性DNA」? 
  如果希拉里在与川普的辩论中被骂死了怎么办? 
  FBI 局长说的 “美国没有绝对隐私这种东西” 会对美国造成什么影响? 
  如何看待共和党宣称民主党在佛罗里达选举中舞弊? 
  美国白宫宣布拨款 10 亿美元以控制肉、禽类物价,会带来哪些影响? 
  美国旅游签证被秒拒,26岁,女,单身未婚,再次申请该怎么改进? 
  美国的反智主义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李吟对新冠肺炎与留学生的言论?
下一个讨论
澳洲本地人对华人的态度如何?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