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汪精卫若不投日,历史地位会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le-shan-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某些人有个极为不好的习惯,就是对真正的英雄极为苛刻,却对一些败类汉奸卖国贼竭力为他们开脱。

如今网上流行为李鸿章洗白,说他怎么怎么不容易,怎么怎么开明;为慈禧翻案,为袁世凯喊冤,为汪精卫这样的人惋惜。

反过来,却又对真正的英雄吹毛求疵。指责岳飞是军阀;论证诸葛亮是权臣,不是忠臣;说霍去病太过跋扈,暗指卫青嫉妒霍去病,为了争权,有暗害霍去病的嫌疑;李世民嫉贤妒能,对李靖极度提防,搞得李靖只能每天大开大门自保;当然还有对教员的各种抹黑等等。

在这些人看来,英雄和伟人不能有丝毫的瑕疵,也不能有一丁点的缺点,他们必须是神,必须大公无私,纯洁无瑕。这种莫名其妙的标准一直延续到现在,搞得袁隆平用个手机,开个汽车要骂,钟南山的儿子用个名牌也要黑。

反而对于那些祸国殃民,窃国卖国的家伙,他们倒是非常的宽容,对这些人,他们的那些卑劣无耻的行为都视而不见,反而只要找到他们一丁点的亮点,一丝儿可取之处,就开始莫名的高潮,为他们不停的洗白。

比如李鸿章这样贪污几千万白银的家伙,居然还有人为他长篇累赘的辩白。甚至我还看过一个帖子,这位居然将李鸿章和林则徐相比较,而且比来比去,林则徐成了和李鸿章一样一丘之貉。真是黑白颠倒,指鹿为马。

至于汪精卫,做汉奸就不说了,这个是没法洗的。只要中华民族还有一个人在,他的卖国贼的名头就是摘不掉的。他本人的私德不好说,但他手下使用的一些人,就很有意思了。

比如陈公博,这是汪精卫的左膀右臂。有个帖子就写到陈公博。

“1934年春夏之际,无锡荣氏兄弟的申新公司遭遇了经济危机。这个荣氏集团的创办人为荣宗敬、荣德生兄弟,是我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其创办的纺织、面粉等21家企业,“在衣食上拥有大半个中国”,是享誉民国的“面粉大王”、“纺织大王”。

这样一家公司遭遇危机,背后是十几万工人及家属的生计,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实在堪称是民国东南半壁江山的大事。荣氏兄弟于是向南京民国政府求助,希望能得到贷款支持。

于是当时担任民国政府实业部长的陈公博,当即就开始打算盘,想乘着荣氏公司的危机,空手套白狼,吞并荣氏公司。陈公博由财政部以拨款300万元,以救助之名行蛇吞象之实,接管荣氏价值高达8000万的产业。好笑的是,陈公博最后之所以没有得逞,因为财政部长孔祥熙也跟他一样看上了荣氏产业,不想让陈公博的实业部独吞他们眼中的这块“肥肉”。

结果荣氏公司逃过一劫。”

所以汪精卫身边的人,其实和常大队长身边的人没啥区别,只是因为跟的人不同,斗不过他们,所以没那么显眼而已。这些家伙真的上台了,会和孔宋等人一样贪婪无耻。

这么一个玩意儿,你问他历史地位会如何?

他大概率连常大队长的一半都不如。

此外,希望广大的键盘侠们,对英雄多一些宽容,对败类少一些怜悯。分清是非,明白对错。让好人有好报,让坏人遗臭万年。

我们都是普通人,只有真正的伟人和英雄,才会将我们这些普通人放在心上,才会怜悯我们的痛苦,关心我们的命运,而那些极端自私的卖国贼、败类和政客,他们是不会关心我们的死活的,他们是一定踩着你的尸体上位的。你去崇拜他们,为他们洗白,是对你自己极度的不负责任。

如果有一天,当英雄的血因为你们的这种是非不分彻底冷却之后,为你们这种厚此薄彼完全心灰意冷之后,谁再会真心关心你们?



补充——---------------------------------------------------------

看了半天评论,发现很多人对李鸿章的争议是最大的。比如这位:慈禧(顽固)、袁世凯(恢复帝制)还有汪精卫(汉奸)没什么问题,李鸿章最大的标签是啥?卖国?有谁能讲一下他的错误吗?


就我个人来说,评价李鸿章,不能忽略政治责任这个概念。如今很多给李鸿章洗地的,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忽略政治责任这么一个词汇。这其实就是给后来的政治人物找失败后不承担政治责任的理由。没有失败的时候,这些政治人物可以在台上享受权利,风光无限,一旦失败了,那么就是外部原因,有人拖后退啦,国家整体实力太差啦,对手太强啦,实际环境不允许啦,等等之类,总之锅都是别人的,我有我的苦衷,我实在已经尽力了。

如果都是这样,那领导也太好当了,只享受权利,不承担义务,失败了也不被追究责任。这是所有政治人物最喜欢的。但老百姓会买账吗?当然不会。

这个世界,小到一个企业,大到一个国家,作为主要的管理人员,作为主要的负责人,你享受了那样的权利,就必须付出相应的义务,并且承担相应的责任。

当你作为一个企业的总经理,总是企业不盈利,不但不盈利,反而一直亏本,哪怕你这个总经理再看上去有能力,人品再好,苦衷再多,员工也不会买账的,是要骂你的。

国家也一样,一个国家总打败仗,总是赔款,民不聊生,腐败横行,作为国家的总经理,你处在那个位置,享受民众的供养,享受宰执的权利,自然就有改变这一切的义务,做不到,当然就要承担政治责任,这个责任,不但包括辞职免职下台之类的,也包括在你活着的时候要被人骂,死后要被人批。因为你专业就是干这个的,让国家富强,民众富足,是你的职责,本职工作干不好,却享受民脂民膏,老百姓不骂你骂谁?

就能力和气度来说,李鸿章当然有可取之处,任何一个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名字的人,都不是无能之辈,哪怕仅仅只是在史书里某个角落里被一笔带过的人,这些人都比我们这些普通人都强得多。

但对于政治人物能力的评价,不是根据你我和他们之间的差距来评价的。而是根据他们所处的位置,以及他们所能调动的资源和现实环境来评价的。中法之战且不论,甲午之战就是实打实的大败,而且还不是败给欧洲列强,而是败给了一个小小的日本。

在甲午之前,其实满清在世界上虽然总吃败仗,但还是没有如同甲午之后那样被世界看不起的,因为在此之前,满清对仗的对手是英法,那年头英法就是超级大国一样的存在,满清败给这两个国家,并不丢人,那时候全世界被英法暴打的国家不知有多少,哪怕是俄罗斯。何况中法越南战争还看上去打平了。唯有甲午败给日本,才令世界列强看清了满清的本质,才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对中国的掠夺。

李鸿章可以说有很多苦衷,可以说有很多扯后腿的人,翁同龢,慈禧,或者说广大的清流,可是他也是统治阶级的一员,而且他是这场战争的主要指挥员,最后打了败仗,割地赔款,扯后腿的人当然要骂,主要指挥员就不骂了,指挥员就没有责任?

当年的满清,是首先在军事上被列强打垮,继而在经济上被渗透,最后在政治上被颠覆。

一直到了甲午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才意识到,军事改革和经济改革其实都不顶用,唯有实行政治改革,才有可能救中国。

可是李鸿章至始至终,都在经济改革和军事改革里打转转,难道他心里真的不明白,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以李鸿章的聪明睿智,他当然明白。

为什么不做呢?

利益而已。他是统治阶级的一员,稳定是保有既得利益的最好手段。

说实话,我也不想说他死后为家人留下了多少银子,只就他这种在中国最关键的时代,在争夺国运的最关键时期的这种圆融自守,稳定第一的表现,就说明这个人只是一个极端自私的精致利己主义者,是一个没有任何底线,根本不在乎民众死活的政客。

这样的人,还有人帮他洗地,想做什么就很清楚了。

对于政治人物而言,马斯洛的五大需求前四大需求他们早就满足了,他们唯一追求的,就是最高层次的社会认可和自我实现。他们念念不忘的就是身前身后名,所谓史笔如刀,所以他们最害怕的就是死后被民众谩骂,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而这些人,却帮李鸿章把这个最后的遗憾都补齐了,让他们不再恐惧。

所以,大家拼命做官,只要做大官就行,反正也不需要承担责任。哪怕做得再差,死后也有人帮你洗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补充————————------------------------------

想不到这个帖子这么久了还这么热闹,再补充一下,不谈李鸿章,说说左宗棠吧,这是最近的一个帖子,真是令人唏嘘,做好人难,做好官更难。

就清廉而言,左宗棠常年领兵,经手的军饷以亿万计。仅仅是1872年到1878年,6年间左宗棠所经手的军饷就高达6000万两银子,几乎相当于清朝政府一年的全部财政收入。

而且他当了二十多年总督,每年仅养廉银一项就有两万两之多,可他临终时的全部家产,只有两万五千两。与他地位相当的李鸿章,“绝世时有私财四千万两”,其间的差距之大令人瞠目。

左宗棠一生为官,最后只给每个儿子留下了五千两银子,他给长子左孝威的家书说:”我家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虽屡申儆,不许沾染世宦积习,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节之势。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曹宜早自为谋。大约廉余拟作五分,以一为爵田,余作四分,均给尔曹,已与勋、同言之,每分不过五千两也。”

意思就是,在他那里,不给儿孙留下基本生活的钱财,实属不仁,但也没必要多留,一儿留五千两,足够过十年日月,要想有所富贵,自己努力谋求去。

当年李鸿章为与左宗棠争夺权势,暗中指示人弹劾左宗棠,诬告他从胡雪岩那里收取了大量贿赂。慈禧当时正全力支持左宗棠西北用兵,朝廷财力均倾斜在左宗棠那里,听到此说,不由地警惕担心起来,于是派人去西北查。

结果实在震惊,因为查到最后,原来不仅朝廷问左宗棠的钱到哪里去了,连左宗棠的夫人也在知道左宗棠一年俸禄有几万两银子,而家用才两百两后,就问过左宗棠,你的俸禄都到哪里去了?

左宗棠说,社稷艰难,都拿出来补贴国用了。所以最后朝廷调查的结果,已经不是左宗棠贪没贪的问题,而是朝廷欠了左宗棠多少的问题。

慈禧由此深为所动,最终下了一道懿旨,十年之内不准弹劾左宗棠。

左宗棠死后,嫡长孙左念谦,由世袭侯爵,官通政使司副使,在京城病亡,竟然贫困到不能收殓,最后还是同乡京官徐树铭、龙湛霖为之告帮,左家嫡长孙才归葬湘阴。

而左宗棠之子左孝宽、左孝勋,俱死,只余举人左孝同一人。至其庶子,尚不乏人。可是左宗棠子孙已无服官者。这是因为当时满清是可以拿钱捐官的,也可以相互保举,而左宗棠子孙没钱,又不屑于搞这种相互保举,所以没人做官了。

因此,左宗棠的清廉,虽然不比海瑞那种自苦到极点的清廉,但环顾当时满清诸臣,也是独一无二的。而且他比海瑞做的官大多了。

左宗棠一直在地方做官,但他也一度入主中枢,手握大权,也曾经想做张居正。

光绪七年(1881年),左宗棠收复新疆,从西北回朝的第三天,就被任命为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并管理兵部事务。

这个职务意味着左被赋予直接参与和决策中枢的政治、外交、军事诸要务的权力,这可是满清立国以来的汉人前所未有的。(后来倒有一个,就是袁世凯,直接了结了大清朝。)

当时中兴三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曾、李虽先后在向被视为畿辅重地的直隶担任总督,且曾国藩以一等侯爵高出左,李鸿章晋封大学士早于左,但曾、李二人终其一生也未得到入值军机、主持总署和参戎兵部而集三权为一身的殊荣。由此被李鸿章称之为“破天荒相公”。

但破天荒也不成。左宗棠进入中枢,一心想要大有作为,愤于朝中纲纪废弛,有心整顿,但遇到了极大的阻力,从议政王奕到内阁军机都不合作。

而左宗棠生性耿介,对官场那些弯弯绕根本不屑去做,因此被人极尽嘲讽,甚至编成打油诗和对联流传。清流领袖,军机大臣、吏部尚书李鸿藻就有这样一幅对联在京城传播:“细君爱听恭维语,独步京城豆腐干。”

这个对联意思,说是左宗棠有一个小妾,很会做豆腐干,左宗棠就拿这些豆腐干四处馈赠给京城的要人。这些人不是王爷,就是大学士,平时相互之间的馈赠不是名人书画,就是珍玩宝贝,忽然闯进来一个只送豆腐干的另类,自然觉得可笑,于是背地里都称左宗棠为“豆腐干中堂”。

左宗棠在京城的笑话层出不穷,而且他是不近人情出了名的。当日他收复新疆,返京叙职,两宫召见。太监依照惯例向左要陛见的关节费三千两银子,左是坚决不出,眼看就要闹僵,最后还是同行的李鸿章识大体,赶紧为他代出了。

后来陛见了两宫太后,奏对很合两位老太太的心意,慈安一高兴,听说他视力下降,就把先帝咸丰的遗物一副墨晶眼镜赏赐给他。谁知后来太监奉旨颁赐时,又找他勒索礼金数千两,左宗棠顿时大怒,转身就走,先帝的老花镜也懒得要了。还是李鸿章出面,好说歹说,还了个半价,才为左宗棠领到奖品。至于豆腐干中堂的笑话,早已传遍天下。

李鸿藻还有一首词,也是写左宗棠的,是这样写的:“军营弄惯入军机,饭罢中书日未西。坐久始知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

这是李鸿藻写左宗棠入中枢之后的神态言语,令人发噱。据说是由时任浙江按察使的陈宝箴传出来的,这位就是后来国学大师陈寅恪的祖父,有名的清流之一。他对郭嵩焘诵读之后,便流传开来。

李鸿藻可不是普通人,李鸿藻这人眼界极高,一向以清流自命,当年慈禧夺情,不让他给父亲守制,后来慈禧的母亲死了,他也不去参加丧礼,搞得慈禧也没办法。这位可是轻易不和人开玩笑的,他能拿左宗棠来打趣,实在是对他青眼有加,一般人他还不屑拿出来说呢。

这首词的第一句,“军营弄惯入军机”,是嘲讽左宗棠普通话说得不标准。左宗棠第一回朝见,皇帝问,能够早起不?他答:在军营弄惯。“弄惯”二字,是他湖南湘阴的土话。后来这事传出,就在朝中引为笑谈,说这左某实在是个土老帽。再加上他到处送豆腐干,更使得这一些文采风流,生活雅致的富贵中人都看不上他。

而后几句则是他在内阁被众人排挤之后的写照。左宗棠一向的秉直刚介,实在不喜欢朝中那种阳奉阴违、媚言诡诈,但这已经成为晚清政坛的痼疾。当时的内阁军机,两个字,一个因循,一个苟且。部堂寺院,也是两个字,一敷衍二颟顸。自朝中以至宫中,贪腐横行,流弊深重。人人都以豪奢富丽为荣,以清廉俭朴为耻。其弊之深,已经深入人心。

因此,左宗棠一心想“从新鼓铸”,可是面对着的只能是“成例具在,丝毫难于展布”,“有所建白,亦为同僚所尼,多中缀”的局面。而他又总是与人发生冲突,口无遮拦,这位在大庭广众之下放言无忌,指斥满人大臣目不识丁,还说旗人权贵多半不学无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犯了众怒,令满蒙籍的官员都对他恨之入骨。

最后左宗棠被内阁集体排挤,有什么事都不找他,只把他当作一尊菩萨摆在那里,以至于他每天在内阁无事可做,所以才有“坐久始知春昼永,八方无事诏书稀。”的感叹。李鸿藻这里虽然看上去只是打趣,其中也有嘲讽之意,而对于左则是无尽的无奈,和说不出的酸楚。

于是京城流言四起,都认为左宗棠只做得地方官,做不得京官。最后终于把他弄出京城,调任两江总督。所以这个破天荒相公,左宗棠前后只做了不到十个月。

再补充————————----------------------------

多说几句关于教员的。

其实这些年被抹黑最严重的是毛教员,多少人对他误解至深,反而是他一生的对手常大队长经常被洗白。

没有教员带领中国人民打了朝鲜战争,1962年中印战争,中苏珍宝岛之战等等,没有两弹一星,核潜艇,说实在的,中国哪里敢有底气在改开之后大规模裁减大军,和平发展。教员在国际领域至少为中国争取了百年和平发展的时间。

就工业化来说,如今还有很多人拿工业对农业的剪刀差说事,为工业对农业的压榨不平。

可是作为后进的农业国家,想要实现工业化,并且赶上先进的发达国家。原始的资本积累是谁也逃不过去的。

早期英法(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原始积累就是对外掠夺殖民地,黄金、白银、香料等等疯狂的掠夺,奴隶贸易、鸦片贸易,工业品倾销等等。这才有了英法的工业体系。但后面的国家都不具备这个条件,因为当这些国家醒悟过来的时候,全球的殖民地已经基本都在英法两国手里了,要想迅速工业化,就只能对内进行掠夺,或者说压榨。用农业来向工业输血。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一个具有高执行力的强大政府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后进国家,比如苏联,或者说美国。美国的南北战争,难道真的是因为黑奴才打起来的?我想真正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明白,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对农业吸血,北方工业化与南方种植园主的农业之间的矛盾激化。北方工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比不上英法,又贵得死,在国际市场没有竞争力。只好在国内实行高关税,卖给国内。可是关税是相应的,南方种植园主就很烦躁了,你高价卖这些国产的垃圾我也忍了,可是我的出口怎么办?生意还做不做了。不行,我要独立,我不跟你玩了。所以就打起来了。当然幸运的是北方打赢了,如果南方赢了,可能就没有了日后的美国。要是种植园主当家的美国,天知道他会比墨西哥强多少。所以说任何工业化都是血淋林的,不是对内,就是对外,无一例外。

当然这里说得比较简单,而且有些国家是半对内掠夺,半对外掠夺,比如日本(南洋和中国有多少日本的少女在用身体为国家赚取外汇,进行原始积累),德国,甚至俄国(不是苏联)。

中国工业体系的建立起自建国初期,当时穷成什么样子呢?有一个数据,1949年建国后,中国外汇储备只有20万美元。

钱到哪里去了呢?

1947年8月4日《星岛日报》刊载的一篇文章中,估计孔祥熙的财产足够中国抗战五年的经费,胜利后可充一年的经费。同年11月24日香港《远东经济评论》估计,当时中国私人和团体在美财产,达10亿至30亿美元。

所以中国要工业化,只能自力更生,当时工业体系一部分得益于苏联的援助,大部分是依靠农业对工业的输血。所谓三年困难之类的有政策上的因素,也有国家本身的实际问题。不管是是非非,好歹建起来了,而且体系齐全,这就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基础和骨干。也是国内改开之后的工业基础和建立外向型经济的底气所在。

而教员最可贵的,就是一辈子为人民说话,如今大家慢慢开始怀念教员,理解教员。



再补充————————-------------

哎,评论里真是群魔乱舞啊,比如这位Abraham:

我就想问您几个问题

如果把您放到李鸿章的位置您会怎么做?

如果您是满清饱读四书五经的传统文人您面对这种情况会怎么做?

如果您是在晚清政治腐败,国家动荡不安情况下掌实权的汉族官员您会怎么处理目前情况?

总结一下:作为一名接受传统儒家教育被统治者满族权贵虎视眈眈监控着的汉族高官,在面对本国经济生产力以及军事实力落后,而对手又强于本国几倍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历史人物评价不应该站在你现代人的角度来指点江山,应该将自己带入那个时代,根据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国际各角度,不带个人感情的进行探讨。

如果按你这个现代人角度来看可以说岳飞是封建主义爪牙头子,文天祥是封建地主帮凶,还破坏民族团结。

简直搞笑。

好吧,我就说说李鸿章作为“饱读四书五经的传统文人”,饱读四书五经的传统文人应该更有廉耻吧?知耻近乎勇。所以到底该怎么做?其实很简单,打了败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如果李鸿章真的是一个有血性和有廉耻的人,自杀以殉国。

如果甲午战败,李鸿章能用自己的一条命为这个结果负责,我敬他是一条汉子,结果呢?苟且偷生,不负责任,一败涂地。

鸦片战争,关天培牺牲了,尽管鸦片战争失败了,但关天培是英雄。甲午战争,左宝贵牺牲,尽管甲午战争失败了,左宝贵也是英雄。还有邓世昌、刘步蟾等等,哪怕是丁汝昌,我也认为他是英雄。

所以中国的文人无耻就无耻在这里,当年夏竦、韩琦文人领兵,好水川一战大败,包括任福在内的将卒六千余人阵亡(将校军官死亡数百人)。

韩琦闻讯后,立即下令退军,在半路中,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数千人,号泣在他的马首前,拿着旧衣、纸钱招魂,哭道:“你从前跟随招讨(指韩琦)出征,如今招讨回来而你死了,你的魂魄也能跟着招讨回来吗?”当时哀恸之声响彻天地,韩琦掩泣驻马,不能行进。

可是这事过了之后,夏竦、韩琦等人屁事没有。

甲午一战也一样,多少将士牺牲在战场,多少人的魂魄不能回来?战场失败的责任,李鸿章担当起了吗?因为军事失败,所以只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军事失败是因,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是果。作为战场主要指挥员,难道不应该负主要责任?

李鸿章这样的官僚,平时抓权揽权不顾一切,什么权力都要抓在自己手里,结果到了负责任的时候,就开始讲苦衷,讲有人掣肘,有人扯后腿了?

“作为一名接受传统儒家教育被统治者满族权贵虎视眈眈监控着的汉族高官,在面对本国经济生产力以及军事实力落后,而对手又强于本国几倍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

真是会帮李鸿章解释啊,怎么做?战败了,你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你可以用你的血洗刷你李鸿章的耻辱,既然忍辱偷生,那么就要承担这个责任,就要做好被人唾骂,遗臭万年的准备。

当年张自忠是怎么做的?在张自忠洗刷了自己的耻辱之后,谁敢说他不是英雄?


此外,关于对岳飞等人,作为现代人如何评价,我以前写过一个帖子,贴在这里吧。

如今对岳飞的评价不是高了,而是低了。

有人说岳飞是汉人,他抵抗的女真人其实现在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所以他不是中华民族的英雄,而仅仅只是汉民族的英雄。

可是,说实话,他们错了。当年的女真人南下,他们不是来建设的,他们是来抢劫的,在他们的观念里,从来就没有建设这一说,他们获得财富的手段,唯一的方式就是抢。

而岳飞所捍卫的,是通过辛勤的劳动,通过无数人智慧的创造,积累和获得财富的文明认同。抢劫对中华文明来说,是可耻的。中华文明无论汉唐,甚至是明清,其辉煌的文明都不是通过抢劫得来的,哪怕是向外扩张,也从没有以抢劫作为目的,汉朝对匈奴,唐朝对突厥,哪怕宋朝对契丹和女真,以及蒙古,明朝对后金,其本质都是防御作战。

中华文明从来没有觉得,抢劫可以致富,只有建设和劳动才能获得财富。而匈奴突厥,鲜卑甚至契丹蒙古满清,这些民族却没有这样的概念,他们进入中原,除了破坏杀戮和掠夺,从来没有建设。他们只有和中华文明彻底融合之后,才真正被中华民族所认同,也才真正变成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而这种文化上的认同,才是中华文明的基础和核心,对于中华文明来说,认同以孝义为根基的道德规范,认同以劳动致富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就是中国人,不看你是什么民族,岳飞保卫的正是这种文明。

所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岳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事实上,从现代意义来说,这样的认同感应该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竞争是人类发展的源泉,国家竞争也好,个人竞争也好,都是人类为了生存,自我发展起来的。但我们是人,不是野兽。人类竞争的目的是财富的增长,而不是通过破坏和抢劫不劳而获。

但自从大航海以来,没有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不是靠掠夺和殖民强大起来的。欧洲的那些殖民者贩卖黑奴,倾销鸦片,掠夺黄金白银,他们自己进入了所谓的文明社会,但留给殖民地的人们却只有死亡和贫穷。他们给全世界所有人展示了一种畸形的国家成功模式,就是战争和抢劫才能致富,认真劳动活该穷困。所以后来的美国和日本有样学样,在西班牙的殖民地和中国以及朝鲜的身上吸取血肉。所以掠夺和战争才成为了当时整个时代的主旋律。

但一战和二战也使得人们付出惨重的代价,军国主义和丛林法则给世界带来了数以亿计的死亡和杀戮。他们对整个人类的财富积累没有任何贡献,除了破坏就是杀戮。

对于有理性的人来说,这样的法则是不应该成为现代世界的主旋律的,可是很不幸,环顾如今的世界,依旧没有变化,最近世界各国在纷纷的向右转,极端民族主义者蜂起,贸易战、政治战、文化舆论战,一场又一场的战火其实已经燃起,唯一的是因为核武器的存在,尚未进入热战。

所以,岳飞所维护的那个文明,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讽刺,那个文明是一个真正发出呐喊:劳动者,劳有所得,抢劫者,不当得利。岳飞用自己的生命保卫这个文明,尽管最后他失败了,但他是真正的英雄。

不仅是中华文明的英雄,也是全世界所有赞成这个原则的人的英雄。

所以,无论怎么吹捧岳飞都不为过,他值得吹捧。




再补充——————————

看了一些评论,有人说这种翻案风仅仅限于营销号和自媒体,这就是扯淡了。

我贴几个帖子吧,看看学术界是什么样的。

人物评价是人物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物研究的基本目的之一,因此,晚清人物的研究自然离不开对晚清人物的评价。

马勇的文章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比较符合历史的实际,如对洋务派人物李鸿章、盛宣怀,维新派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和严复,革命派宋教仁等的评价就是如此。当然,他也指出在历史人物研究繁荣中存在的问题,历史人物评价的分歧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一些过分翻案的倾向。

姜涛的文章同样指出:在研究中,也曾一度出现过一些不和谐之音。主要是一些研究者在价值取向上逐步趋向文化保守主义实即政治的保守主义,从而反对近代史上的一切革命。对统治集团中的人物,有的研究者并不是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评价,而是做起“翻烧饼”式的翻案文章。

张海鹏在《中国近代史研究》一书中也认为:“在新时期中国近代史研究中,随着对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的认识的不同,尤其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史观、角度的改变,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有了极大的差异。以往被正面称赞、肯定的历史人物……往往受到批评,以往受到批评或者基本否定的人物,受到了称赞、颂扬。以往一些研究者在近代历史人物研究中,存在着对一些人物拔高的现象,或者评价过低,存在简单化的毛病。对以往人物研究的不足地方,予以纠正,是历史研究深化的表现。但对以往研究中过‘左’的地方,反弹过分了,出现了整个翻案的情况。”他认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翻案,集中体现在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慈禧等人身上。”

那么,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或所谓新评价,能不能称为“翻案”?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刘克辉认为,“翻案”说存在强化定论思维的弊端,还会使“两分法”成为人物评价中的准则。如果我们认可这种对“翻案”说的质疑,那么,我们又如何正确对待晚清人物研究中不同的评价观点呢?笔者以为,最关键的是,这种不同评价的观点是如何出来的?这里既有研究者的动机问题,又有研究者的方法问题。如果研究者出于别出心裁、哗众取宠或其他意图的故意动机,那么,他们在方法上也必然是有问题的,他们会无视对自己不利的史料,也不去进行扎实的研究,因此,得出的观点就难免有“翻案”之嫌,对这种观点要给予无情而严厉的批评。但是,如果研究者的动机是要对历史人物求得一个更为客观和更为全面的认识,只是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导致了不同观点的出现,这是学术争鸣所必需的。由此看来,历史人物研究和评价的方法论问题,成为晚清人物研究的关键。

李鸿章是学术界争论最激烈的人物。

关于李鸿章的“实事”,学术界的研究情况又如何呢?2002年,郑刚发表《近十年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研究综述》认为:晚清的洋务运动,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和改革开放,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李鸿章,又影响了这一运动的进程和结局。近十年来,史学界主要从李鸿章与近代政治外交、近代海防、近代企业、近代教育四个方面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较为客观、全面地论述了李鸿章领导洋务运动的是非功过与经验教训。

2007年,章育良、曹正文《近百年来李鸿章研究著作述评》分别介绍了大陆学者、港台学者和海外学者研究李鸿章的成就,得出结论说:近百年来有关研究李鸿章的著作无论是大陆、港台还是海外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既有综合性的人物评传著作,又有就李鸿章某一方面进行专题研究的著作。这些著作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历史上的李鸿章和学者眼中的李鸿章,客观上为人们认识李鸿章提供了多重视角,并将李鸿章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拓展和深化了对中国近代史的研究。

尽管如此,对李鸿章的“实事”研究并不是就完成了,就笔者所知,还有很多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如在政治上,李鸿章如何处理与各政治势力之间的关系,李鸿章外交思想和策略的具体演变过程;在经济上,李鸿章对近代税收制度和贸易制度的影响,他对近代化大交通建设的贡献,他对官督商办制度的建构的作用;在军事上,李鸿章处理和、战关系的客观条件和主观世界,每次重大的对内对外战事的军事战略思想的演变与联系;在社会文化方面,李鸿章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李鸿章与近代慈善事业,所有这些方面的史实都有待于探讨。即便是长期以来已形成的定论,似乎也有值得商榷之处。

如:关于李鸿章与《中法和约》,雷颐通过对史料的爬梳和分析,认为:在最后的谈判过程中,李鸿章被摒除在外,不得置喙,仅起画押作用,不应为此负责。

人们总是以为李鸿章在甲午黄海海战中执行“避战保船”的方针,并以此作为其投降卖国定评的依据之一,而许华则通过对最能反映当时战况的电报史料和相关档案进行分析,认为李鸿章和清政府当时都没有下达过“避战保船”的指示,所谓“避战保船”实际是清政府期望其戴罪立功的丁汝昌自己执行的主张。

至于其签订《马关条约》的问题,张凤翔通过仔细研读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向日本政府求和的有关史料,认为应当重新评价李鸿章在签订《马关条约》中所起的作用: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责任主要应当由腐朽的清政府承担(作为成员之一,当然有李鸿章一份);正是由于李鸿章在谈判中坚持不懈地努力,使清政府赔款减少1/3,奉天割地减少了近1/2;从总的方面看,李鸿章在马关谈判中的表现不但不应当受到谴责,反而应当给以适当的肯定。

如果以上诸说能够成立,可洗去加在李鸿章身上的一些冤案。李鸿章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由于关于他的“实事”太难以从总和上去把握,刘光永给他定性为“多面人”。刘光永指出:“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复杂奇特的人物之一,是一个由多重矛盾侧面组合而成的‘多面人’——他是屠杀人民的刽子手,却又是‘小民生计’的热心关注者;他是清廷妥协主义外交路线的忠实执行者,却又不乏拳拳爱国之心;他是清王朝的得力卫道士,却又是苦心孤诣的社会改革家;他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产儿,却又是‘西学’的积极倡导者;他浑身打满了旧时代的烙印,却又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起了创始人与奠基者的作用。”

再有关于方伯谦:

还有这样的新闻:

共识网于2011年7月刊登了名为“袁氏家族联谊会:致《建党伟业》编导的公开信”,落款日期为7月7日。

公开信中指出了两大疑点,其一是袁克定的人物形象严重错误,信中表示:“虽然影片中袁克定的戏不多,没有更多情节,但人物形象应该与本人相符。影片中编导错把袁克文当成了袁克定,这样的错误在这样一部史实片中出现是极不应该的,是非常低级的,也反映了对历史的不负责任。”其二是袁世凯从未签署所谓的“二十一条”,信中指出:“影片中编导指称袁世凯签署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袁世凯只是签署了《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和《中日关于南满即东蒙古问题条约》,这两个条约加一起也只有十一条,而且没有出卖主权的条款。”

公开信的结尾处称,“今天是‘七七事变’纪念日,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日’,袁世凯96年前担心和戒备的事情在74年前发生了,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人深思的。”

公开信还表示,“诸位编导,我们对您的作品提出指正,并不是仅对您及您的作品,而是希望还原那段历史,还那段历史以真实面貌,更加客观地展现历史人物。”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这个:

说胡适和吕思勉早就指出,岳飞只是一个军阀。

拿林则徐和李鸿章对比的是这位。


所以,所谓的对历史人物进行多面评价,并不是只有自媒体和营销号在胡言乱语,真正的起源正是学术界。然后再是互联网上跟风。

其实学术界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我是不反对的,也主张对历史人物进行还原,但还原历史人物不能一味的标新立异,是非不分,掩盖他们的主要功绩或者错误,反而去关注枝节,罔顾左右而言他。

补充————————-----------------------------

评论里带节奏的真不少,不得不说几句。

这位hwsr同学的言论真是有意思了,真是强大的逻辑。

“一旦失败了,那么就是外部原因,有人拖后退啦,国家整体实力太差啦,对手太强啦,实际环境不允许啦......所谓三年困难之类的有政策上的因素,也有国家本身的实际问题”

这是拿李鸿章和教员比。

呵呵,甲午李鸿章有很多外部原因,可是最后结果是什么?北洋一败涂地,李鸿章灰溜溜的去日本签署《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可是新中国三年困难之类,无论什么外部原因,再困难,条件再差,实际环境再恶劣,最后中国的工业体系还是建成了。

一个一败涂地,一个建立的工业体系使得如今的中国成为世界工厂。

你拿李鸿章和教员比?估计这是教员被黑得最惨的一次,李鸿章一个只要是外战就必败的无能之辈,和一个单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视苏联百万大军如无物,打得印度落花流水的百战百胜的军事家,有可比性么?

带节奏不要紧,杠精也无所谓,好歹有点逻辑。


补充——————————————

因为写了太多,本来不想再回复了,但有些人评论,真的让人无语。

比如这位今逢四海为家日:

是的,李鸿章是贪污,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李鸿章是个圣人或是英雄,但我也从来没有认为李鸿章是中华民族的耻辱,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与他是有关系,但又能占几成呢,我们不妨从中外两方面看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首先我们看国内,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出逃紫禁城,中途病死,随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再到慈禧掌握实权,直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这中间将近四十年,执政者从未想过为何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会败给西方列强,只是一味和文武百官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将乾隆的《敕谕英吉利国王书》视作标杆,在他们眼里,只是“唯独火器不及洋人”,在西方国家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仍维持着科举制度与小农经济考试内容仍是八股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民的科学素养与将士的军事素养始终得不到提升,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败北早已是注定的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日本用的是最新的战舰,而中国用的仍是十年前的战舰,而且在那样的背景下根本没有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水军,缺乏专业的军事培养,怎么能与日本的舰队抗衡,是的,李鸿章是没有管理好,但中国没有技术革新,只能再买更新的,更高吨位的舰艇,但清政府愿意花这笔钱吗,慈禧每日在宫中过着奢靡腐败的生活,每天想的就是怎么享受生活,怎么会拨钱给水军这个无底洞,这不仅是李鸿章的错,更是整个清政府的错。再看看日本,几乎同时被打开国门,此时的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举国上下众志成城,上至天皇,下至黎民,全都将自己的心力放在发展日本的军事实力中,这是一场属于统治者的对抗,日本的明治天皇和中国的慈禧太后的战争,显然,慈禧完败,一个甚至愿意从自己的内库中拨钱建设军国主义,而另一个则想方设法榨干国民来满足自己,这场战争的失败究竟谁的占比大已经很明显了,而在你的笔下,这场战争的失败全都是李鸿章的错,这真的是有点严重了。我们不妨看看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在两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总结经验,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他们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打开中国近代发展的开端,自此以后,中国人才慢慢意识到制度的落后,进而发展到思想上的落后,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落后,这难道不是李鸿章他们的功劳吗,他们主张“中学为用,西学为体”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不妨看看其他组合:西体西用,大清王朝做不到;中体中用,那中华民族可能会落得印第安人的下场;西体中用;那中国真的回到原始社会了。你永远都不能否认李鸿章他们为中国发展做出的那些贡献,他们秉持的是《易经》的“形而上着谓之道,形而下这谓之器”以及《论语》的“君子不器”,这本就是中华民族恪守的传统文化,这也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一部分原因,但正因为这种思想,又怎么能怪他们呢,至少他们在那种社会背景下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这是一万个汪精卫都比不了的,所以,请作者公正的评判李鸿章这个人,请不要将过盖过功,我就说这么多,最近时间比较紧,所以没来得及回复,见谅。

反驳:这样的说法和理由看上去很有道理,很能说服人,但这种说法明显是在偷换概念,故意以枝节掩盖主要事实。

首先,偷换概念,“我们不妨看看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地主阶级在两次鸦片战争惨败后总结经验,在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基础上提出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他们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们的所作所为正是打开中国近代发展的开端,自此以后,中国人才慢慢意识到制度的落后,进而发展到思想上的落后,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落后,这难道不是李鸿章他们的功劳吗?”

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个人的功劳吗?洋务运动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等,无数人为这个运动做出了自己的努力。要说功劳,李鸿章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份子。而且,我们谁也没有否认过李鸿章在历史上作出的贡献和功劳。

但甲午一战,《马关条约》的签订,从头至尾只有李鸿章。这是李鸿章当年自己主持海防的延续。

当年李鸿章和左宗棠海防和塞防之争,李鸿章是怎么说的?

李鸿章在《筹议海防折》中表示:“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复则心腹大患愈棘”。甚至说“新疆各城,乾隆年间始归版图,无论开辟之难,即无事时,岁需兵费三百余万,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危,己为不值”主张将国家重心偏向东方,也就是放弃新疆,弃车保帅。

还好满清没有采纳李鸿章的意见,但也没有放弃海防,主张海防和塞防并重当时全国各省大力支持北洋买军舰,后来南北洋之争怎么闹起来的?就是因为沈葆桢担任南洋大臣的时候,发扬风格,借给北洋银子买军舰,后来到期了北洋不但不想还,还想从南洋另外又搞一笔钱。但这时在位的南洋大臣是刘坤一,他不想当这个冤大头,就找人弹劾盛宣怀,南北洋就这么打起来了。

哪怕就是这样,结果是左宗棠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抬着棺材西征,收复新疆。李鸿章却在甲午一战,把整个国家的底裤都输光了。

至于你所说的,甲午“这是一场属于统治者的对抗,日本的明治天皇和中国的慈禧太后的战争。”

呵呵,按照你这个说法,李鸿章不属于统治者,他从头到尾就是慈禧的一个傀儡。你觉得这说出去谁信呢?

而且中日之间,既然你拿日本天皇对比慈禧,那么,怎么不拿李鸿章对比伊藤博文呢?

所以,甲午战败,满清的统治者都有责任,也包括李鸿章,而且李鸿章需要负主要责任,为什么?

一战覆灭了当时满清最主要的野战陆军和大部分海军,无能;

战败之后连赵括都不如,无耻;

因为军事上的失败,导致整个国家背负起巨额的外债,割让台湾、辽东等等领土,引起其他列强的轻视和觊觎,使得整个国家陷入深重的灾难之中。而李氏家族却积累了巨额的财富,过着奢侈的生活。更加无耻。

这样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根本无法用他在洋务运动中的功劳所掩盖,功是功,过是过,李鸿章的过,比他的功劳要大得多。因为他的失职和错误,给国家,给民族和人民所带来的灾难,比他的功劳,要多得多。

人是很复杂的,一个人在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面孔和行为,所以评价一个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要全面评价。但全面评价不代表无原则的和稀泥。评价一个人的一生,需要看他的主要错误和主要功绩。看他的主要错误是不是原则性错误。原则性错误是什么?就是这个错误对国家民族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国家和民族因此会付出巨大代价。

而我之所以提出政治责任这个名词,是因为政治责任就是社会责任的一种。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有自己的本质工作。

一个人,做环卫工,结果自己负责的地段总是清洁不好,是要开除的;

做教师,不认真教书,总是想着学生送礼,你觉得这个教师怎么样?

做医生,不认真给病人治病,搞出重大医疗事故,反而红包收了一大堆,你喜欢这样的医生吗?

做官也一样,自己行政范围内的事搞烂了,你说他上级不好,同事有问题,下级不配合。他也没办法。

你这样的甩锅可以推广到全社会,所有有具体工作的人都可以不负责任,所有做不好本质工作的人都可以有理由推脱。


至于李鸿章到底贪污多少,下面有个链接,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我只录其中一小段:

“李鸿章家族在当时的资产有4000万两白银,按购买力计算,当时1两白银约相当于今天1500元人民币(计算依据见后面),这就是600亿人民币(此处是谨慎算法,如果按财政收入占比计算,则李氏家族的财富将是以万亿计,分析见后面),这仅是他的家族,他的部下基本也是如此,只是钱没这么多,这么多钱是怎么来的?”

打了败仗,国家赔了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湾等领土,祸国殃民。而李氏家族的财富则以万亿计,没有任何人为此哪怕付出一丁点代价。果然做一个极端自私的精致主义者,一个大官僚就是好啊。以后只要当官就好,官越大越好,贪得越多越好,因为可以不用负任何责任,反正有人帮着洗地。



再补充——————————

好吧,补充太多,可是这位逼上门来了,还要我正面回答。


宁小猫:别的我不说,单讲李鸿章林则徐,其它人确实难辞其咎我同意。李鸿章失职了吗?没承担责任了吗?洋务运动的领头羊是谁?马关条约谈判桌上,受枪伤的是谁?事实上,晚清的很多士官大臣都是如此。很多人认为近代史是由于统治阶级的无能,但很显然,这些历史是写给初中文化一下的人的。随意去翻一些史料:林则徐流放后,道光帝派去广州的是两个心腹,亲侄子,他们把该做的都做了,输战争只能怪技术落后,至于为人,无论国内文献还是英国佬的回忆录,孰能讥之乎?再说林则徐。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看到了啥?去首都看看吧,他给道光帝的奏折都在博物馆里。原文不太记得了,大致意思是:英夷犬羊之辈,断不敢与我大天朝开战之类的云云。鸦片战争爆发后,不认真备战,还跟道光帝上奏折,说啥片板不留一人不活之类的云云,最后被掉锤,被流放。他虎门销烟的战绩能抵吗?最后,请正面回答我上一条回复的中心:历史是为时代,为统治阶级的目的,不断修正的。请你反驳,洗耳恭听。[不抬杠][不抬杠][不抬杠]

评论里写不下,干脆搬到正文吧。

本来不想和人辩经,因为一旦辩经,就会陷入纠缠不休的状态,不过这些问题可以回复你。

首先关于林则徐的眼光和见识问题,对,林则徐等等这些中国的士大夫是见识短浅,对西方一无所知,他并不是什么高明人物,但是,你要拿他和李鸿章比见识就很可笑了,为什么?

第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年,而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前后相差40多年,差不多相差半个世纪,你用半个世纪后的人见识,去和半个世纪前的人见识去比,你觉得这有可比性么?

第二、在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人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国门之前,中国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国的上层精英可以说完全对西方毫无了解。但在李鸿章的时代,中国经历了一次和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等等,开放了多少口岸?又建立了多少租界?这个时候的中国上层精英,对西方人的了解,是44年前的林则徐能够比较的么?

其次,因为林则徐禁烟,从而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你觉得林则徐禁烟有错么?对,林则徐是见识有限,不了解英国的强大,但他从中国利益出发,禁毁鸦片,如果你认为因为英国太强大,觉得林则徐禁烟也错了,那么,我们之间就没什么好谈的了。

就中国而言,哪怕英国再强大,哪怕中国再弱小,禁烟都没有错。
再从鸦片战争的开始,到林则徐被革职。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并根据英国外相巴麦尊的指示,远征军封锁广州、厦门等处的海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并于7月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作为前进据点。此时,中国沿海地区,除广东在林则徐督饬下稍作战备外,其余均防备松弛。8月,英舰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同时,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将临,同意南下广东进行谈判。10月,琦善署理两广总督。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
也就是说,林则徐是被英国人强迫革职的。而且在林则徐在任期间,他所负责的广东,并没有任何问题。他不存在失职的问题。
但李鸿章至始至终都是甲午战争的全权指挥员,哪怕是签订条约,也是日本人亲自点名的。
一个在作战时期被英国强迫要求革职,一个在战后谈判被日本指定充当全权代表。说实在的,仅仅从这点,拿李鸿章和林则徐比,真的是侮辱林则徐。

而且虽然当时是林则徐禁的英国的烟,但英国人却非常敬佩他,林则徐去世后,杜莎夫人蜡像馆还为林则徐和其夫人建了蜡像长期展出。你见过日本人为李鸿章修建什么纪念碑之类的吗?

敌人都尊敬的对手,结果你作为自己人,反而拿他和李鸿章比,你觉得有可比性吗?

至于你所说的,“林则徐流放后,道光帝派去广州的是两个心腹,亲侄子,他们把该做的都做了,输战争只能怪技术落后。”

这里有个帖子,你自己去看,

这些人真的把该做的都做了吗?

我帮你录一段:1841年,降职为四品的林则徐被派到浙江镇海听候谕旨。到浙江的林则徐积极参加当地的海防建设,想着戴罪立功。但事实证明,林则徐太过高估当时官员们的底线!
在林则徐撸起袖子加油干时,奕山在和英军对战的过程中吃了败仗,他不知道用什么借口为打败仗开脱,于是把所有的罪状都推给了林则徐。
就这样,林则徐又背负上了一层罪名。他所期望的戴罪立功,也变成了发配新疆。
1841年,五十六岁的林则徐被发往新疆伊犁,效力赎罪。
虽然林则徐背了所有的骂名,但他却没有一丝怨恨。在和妻子分别时,他还是心系这个烂到根的国家,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时候,钦差大臣爱新觉罗。伊里布看到林则徐受到惩罚,做了一个非常迷惑的事情。他带着鸡鸭鱼肉去慰问了英军,并对当时的将领伯麦说,林则徐已经被革职,两国将重新交好。
结果伯麦很无语地说:“林公自是中国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岂为仇林总督而来耶?”

还有,你不会对清军的印象都是从《火烧圆明园》里来的吧,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都还是用弓箭的?

这里有个帖子,告诉你,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基本都是用火枪火炮,没有用过弓箭的。

我帮你录其中的一小段:亲身经过浙东反击战的幕僚贝青乔,在其著作《咄咄吟》里记载清军的战前装备情况。
其中弓箭一项是这样的:“仆自入军中,仅于副将朱贵处,见弓二张、箭二房。
意思就是我自从进入军营之后,就没有见清军装备过弓箭,只在金华协副将朱贵(后在大宝山阻击英军时阵亡,不仅自己阵亡,其子朱昭南、朱玮男也同时阵亡。父子三人全部殉国,响当当的民族英雄)处见过两张弓箭、两壶箭,估计是朱贵自己佩戴的。
其他人上到将军,下到士兵,就没有人再配备弓箭了。

人家用的都是火枪大炮,”凡平夷大炮、轰天神火炮、劈山炮等器,大者八千觔,最轻亦五百觔。皆以小车乘戴,前挽后推。

你还真当满清是傻子?拿着大刀长矛和弓箭和英国人干?火枪对射其实清军还是能打几枪的,反而多次崩溃都是被英军用白刃冲锋打垮的。所以后来英军干脆不和清军对射了,上来就是一波白刃冲锋,清军就跑了。


最后,关于洋务运动的领头羊,呵呵,在曾国藩还在的时候,李鸿章何德何能做领头羊?

最早采用西方技术和设备进行生产的企业是安庆军械所,1861年由曾国藩创设于安徽怀宁黄石矶、安庆大观亭,是清末洋务运动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清政府创办最早的以手工制造近代武器的军工作坊。制造子弹、火药、枪炮。科学家华蘅芳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1864年迁江宁(江苏南京),改建为金陵内军械所。

洋务运动的发起是1861年1月11日,爱新觉罗·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了一项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1年辛酉政变后,慈禧重用洋务派,洋务派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

当然,我也不否认李鸿章在洋务运动中所作出的贡献,但洋务运动包括很多人,洋务派中央代表人物为恭亲王奕訢和文祥,地方代表人物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湘淮集团,此外还有崇厚、沈葆桢、刘坤一、唐廷枢、张謇等。

从理论上来说,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他以“本”“辅”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1896年四月,他在《匡时策》一文中说:“中西学问术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所以,李鸿章只是洋务派中的一份子,当然,他是起了主要作用的,后世很多著名的企业都是李鸿章创办的,但洋务运动的功绩,并不能掩盖他甲午之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过错。

如果办了几个大企业(还是拿国家的钱办的)就可以卖国,那么,这天下能合理合法卖国的会有多少?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事最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人们内心深处的道德标准,一件是头顶上的灿烂星空。

人的内心,如果连基本的道德标准都没有了,人也就不成其为人了。所以那些所谓的理性客观的道德家们、哲学家们、历史学家们,虽然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没有错,但哪怕是当代史,一些基本原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卖国叛国这种行为,只要有国家存在,就没有哪个国家的统治者会觉得这种行为是正确的。还有贪污腐化,历史再发展,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统治者敢公然宣称,这种行为合理合法。所以李鸿章洗不白。

社会会随着发展逐步改变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同时占据话语权的统治阶层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修正历史,但这种修正永远也不会触及某种原则,比如杀人、抢劫、偷盗、叛国卖国、贪腐受贿等等,一个社会的运转,是需要某种最基本的秩序和原则的,如果连这种最基本的原则都没有了,这个国家和社会就不可能存在。统治阶级不可能冒这样的风险,整个社会更不可能因此颠倒黑白。

再再补充————------------------------------

实在忍不住下去了,有些人真的很可笑,比如这位

小张无忌:合着打仗输了领导人就得自杀?否则就是不负责任?就是恶人?

还有这位:你说得输的这么惨还没死的将军,一战二战欧美一大把吧?咋就还自我歧视起来了[捂脸]

本来只想在评论里反驳一下算了,可是提出质疑的一个接一个,所以还是在正文里认真解释一下。

因为历代以来的儒家文化,都是标榜忠臣义士的,都是号召大家,不管将领还是士兵,不管官员还是士大夫,都要死战殉国。

而李鸿章进士出身,还是翰林,整日宣扬的都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个“中学”是什么?不就是儒家文化?忠孝节义,杀身报国,不就是这些文人士大夫整天对人灌输的么?你让前线将士都临死不屈,杀身报国。合着到了李鸿章的头上,就要拿欧美的价值观来比了。合着原来你那些忠孝节义都是忽悠别人的。

欧美的将军士兵在面临绝境的时候是允许投降的,你的儒家文化可是号召大家都要杀身成仁的。你号召士兵和前线的将军都要杀身成仁,以死报国,到你这里,李鸿章这样的就要学欧美标准了?真是玩得好一手双标。

所以,“合着打仗输了领导人就得自杀?否则就是不负责任?”这个问题本身就极其可笑,这也说明国内很多人脑子糊涂到什么地步。你要求别人殉国,要求别人“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结果到了你这里,就下意识的觉得,“义”不是要求我的,也不是来约束我的,搞半天这种舍生取义的把戏都是骗别人,骗傻子的。

一个人,你在道德上要求别人的时候,就说明你自己已经认同了这种道德观和价值观,你这样要求别人,其实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不然,你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有什么脸每天拿着“仁义礼智信”念经一样念个不停呢?

李鸿章如果不是儒生,不是孔孟出身,我自然不会拿儒家的规范去要求他,可是他是彻底的儒家门徒,他能当上官,能够飞黄腾达,靠的就是科举和儒家学说,结果到最后,你们却说,不要拿儒家的规范约束他,用儒家的价值观来评价他,天底下还有如此可笑的事么?

当年长平之战,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我说李鸿章连赵括都不如,难道说错了吗?


补充__----------------------------------------------------------

不想再回答某些人了,搞个粘贴吧,看某些人一心洗地的李鸿章到底签了多少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出卖了多少中国权益。如果这样的人还称不上卖国贼,那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卖国贼了。

据统计,李鸿章一生签订的协议如下:

1871年9月签订《中日修好条规》;1874年,签订《中日台事专约》;1874年签订《中秘通商条约》;1876年9月签订《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签订《李福协定》;1884年6月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85年4月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1885年6月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11月签订《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 1896年6月签订《中俄密约》;1898年6月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签订《辛丑条约》等。

这些条约里,除了《中日修好条规》之外,其他全部是不平等条约。算起来,李鸿章所签订的协议,一共向外国支付了赔款12亿两银子以上。当年中国从德国购买的旗舰“定远”号装甲巡洋舰,价格约140万两白银。12亿两银子,足可以购买857艘“定远”号装甲巡洋舰,组建20多支北洋水师。

评论里有些人说,李鸿章有苦衷,他还是爱国的,他也没有办法,造成这一切的是满清的体制问题,是整个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是为中国忍辱负重,为了中国签订了这些条约。

是啊,李鸿章真是伟大,有你们这些帮着洗地,帮着掩盖事实,帮着颠倒黑白,帮着进行所谓客观分析的人,什么人都会变得伟大,苍蝇也会变成英雄。

有人说我言词激烈,还有人说我过于感情化,我再次重复,我之所以发这样的议论,是因为如今真正的英雄被人一次次摸黑,败类和无耻之徒却一波波洗白。我们都是小人物,我们无力拯救自己,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谁对我们好,谁无视我们的利益,踩着我们的尸体上位,我们心里还是明白的,我们给不了那些真正的英雄什么,但最少我们可以缅怀、纪念和颂念他们,让他们的牺牲和奉献有价值。如果我们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么,谁还愿意去做英雄呢?谁来拯救普通民众呢?

靠李鸿章和汪精卫吗?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双照楼诗集》水平还是不错的,不投日,跟着走,汪先生历史地位不可能难看的。

但汪先生根本不该从政,完全不是那块料,都是陈璧君害的。

陈璧君搁现在,是个典型的PE,“老娘看上了你,还投了那么些钱,你现在要加倍给我吐出来。”

可见,当年的槟榔屿就已非桃源之地,资本主义早期“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的那种贪婪,如陈璧君浮肿的眼泡,放射出逼人的尸臭。

技术的风雅颂,哪里熬得过资本的贪痴嗔,兆铭一身如玉傲骨,为革命筹款,真的做到了出卖灵魂与历史价值,遗臭万年。

汪精卫传记电影的成功,会标出中国心理上的一大进步。

汪伪,真的是一言难尽而不言啊,从头到尾既没骗得过别人,也骗不过自己。据金雄白的记载,国务会议开到保境安民之类的地方,汪就会失态流涕,不能自己。

一个人的一生,要骗得过别人,还要骗得过自己,才算无憾啊。谋国者,战线长,破绽多,会更加地不容易啊。

M,是骗过了别人,也算骗过了自己;

CH,是骗不过别人,但骗过了自己。

W,是都骗不过去,梅花山里憋屈而死啊,可叹。


user avatar   yu-ye-71-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某些人有个极为不好的习惯,就是对真正的英雄极为苛刻,却对一些败类汉奸卖国贼竭力为他们开脱。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如果问题胡汉民历史地位怎么样?有没有陈诚、李宗仁、白崇禧高?

你怎么认为?


其实怎么认为都行,不同人不同解读。你可以认为胡汉民地位更高,毕竟国民党元老,曾经孙中山的左膀右臂;也可以认为胡汉民不过一政治花瓶,就是孙中山肩膀上而已,离了孙中山干啥啥不行,抬杠第一名,根本比不上陈诚们这种实力派。


汪精卫如果不投日,历史地位基本就是个长寿点的胡汉民了。同样孙中山的左膀右臂,同样离了孙中山后表现出了绣花枕头的真面目,几次政治折腾彻底体现出自己文章漂亮干事能力欠缺的问题,最终丧失所有政治资本,也不被绝大部分政治人物和几乎所有军队信任,最终沦为一个空有虚名地位的政治花瓶。

这种人活着时候,理论上的官位会高于陈诚们,实际上实权是远远没法比的。但反过来说,没有实权也意味着后来没什么有效政治行为,早期同盟会时代活动和跟随孙中山时候的行为就成了他主要标签,后期只剩下被蒋介石迫害这么个悲情角色了。

所以如果不投日,死后的历史地位,那就看不同人怎么评了。各人有各看法,但大体和胡汉民差不了多少的。


user avatar   xiu-ji-yi-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先说结论,如果不投日,汪精卫日后很有可能像李宗仁那样。

不投日,汪精卫在国民党内部也还是跟以前一样第二,会吸引一部分实力和蒋介石争夺权力,但他的性格大概率会输,直到熬到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下台,他会代替蒋介石和共进行和平谈判,最后落个好名声。但能不能活过70年代说不准。


user avatar   li-bu-xu-fa-tan-hua-l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老兄千万勿做这种假设,我看日本防卫厅编写的资料:

日本侵华期间,大本营一直有人反思招降汪兆明过早!

以至于日后与蒋五次秘密接触,蒋都表示不愿居于汪兆明之下而导致媾合谈判无法继续

汪先生迅速投日

是为了让某些人无法投日

这一点上,汪精卫是为中华民族立了大功的!真正做到了曲线救国!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是:这书呆子,被斯大林玩死了,从此一蹶不振。


user avatar   helanz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汪精卫,其实就是他投日才有了最高的历史地位!

毕竟中国历史上,能与秦桧比肩的汉奸,也就他汪精卫,汪兆铭莫属了。

因为他投日,而且正好日本人需要一个合适的的人来做那个位置,一拍即合下,汪精卫有了自己的历史地位。

还真是名扬千古太难,遗臭万年可是容易啊。

汪精卫这个人特点十分鲜明,优点很多,缺点也同样明显,

优点方面,那是要学历有学历,要能力有能力。缺点方面,那是一点不懂政治,一点没有立场。

汪精卫这个人,你要说他一点本事没有,也不对,人家还是有本事的。

汪精卫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举人,长兄也是举人出身,一门三代双举人也是很少见的。

别看小说电视上那些轻松就举人进士,甚至状元,探花的,古代考个举人真的很难的。

很多人考举人考一辈子,也不见得能中举,看看范进中举吧。

而汪精卫自己也不弱,广州府试秀才功名第一名,而他二兄和一个侄子是第二第三名,也就是一家三人占了秀才一期考试的前三名。

汪精卫的正式学历是日本法政大学毕业,那个年代,大学生金贵啊,何况还是留学外国大学毕业的。

而且汪精卫也确实有能力,一笔好字就不说了,孙中山遗言“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貌似就是汪精卫亲笔书写。

汪精卫的文笔功夫也是了得,也是,人家秀才第一名啊。而且写白话文也是当是的大家,孙中山的很多文章和条例等等早期都出自汪精卫之手(中后期宋庆龄也写了很多),比如孙中山的临时大总统就职演讲稿等。

辛亥革命前的大论战,汪精卫也是的革命派绝对的得力战将,那些文章都是一个系列一个系列的。

说白了,汪精卫就是孙中山的办公厅主任,是孙中山的笔杆子,老蒋则是孙中山的快刀子。

孙中山也很器重汪精卫,当做绝对心腹看的,从辛亥革命前就是孙中山的绝对核心成员,比老蒋可是早了很多很多了。

所以汪精卫在国民党早期,尤其是孙中山在世的时候,地位还是很高的,

1924年1月的国民党“一大”上被孙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后出任中央宣传部长。老蒋这时候甚至没有正式参会的资格,只拿到了一个列席会议的资格。曾经的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的教员,却是正式代表参加,而且被孙中山亲自提名为后补中央执行委员。

汪精卫职务的最高峰是孙中山去世的1925年。

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卫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兼军事委员会主席、宣传部长等职。

这是绝对的党政军一把手,还亲自管着宣传口。

虽然那时候的国民政府,只控制广东和广西的一部分。

不过汪精卫这个人,有一个天大的缺点,那就是不懂政治。

没错,汪精卫有学问不假,有能力不假,但是他不懂政治没有心机这就干不了领导的位置。

也是因为没有政治经验,所以不知道扶植和培养自己的势力,

导致他虽然高高在上,却没有根基。

何况,他当时下属中一堆人精一般的人物。

其中最强的,当然就是蒋介石了。

所以,第二年,没有任何根基的汪精卫就被老蒋一个小手段,被迫辞去一切职务,到国外考察去了。

反正清末民国初这些年,汪精卫除了一次站队站在孙中山这边是站对外,其他时候都站错了,

经常站错队,还经常揣摩不好领导的意思看不清形势。

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领导权的时候,汪精卫是最坚决支持袁世凯的,要知道他当时是孙中山的亲信。

孙中山要联共革命,老蒋都拍马屁的表示支持,汪精卫坚决反对。

老蒋要反共清理国民党左派的时候,作为中间派甚至没有派别的汪精卫却坚决反对。

有的能挽回,就灰溜溜挽回一下,

比如宁汉合流,折腾好几次,最后还是屈居老蒋之下。

有的则不能挽回了,

比如投日,那就是遗臭万年了。


汪精卫不投日其实也是逐步被新生势力淹没的后果。

毕竟,国民党其实从开始就是一个派系林立的政党,

而且派系利益高于政党利益。

汪精卫这个无根浮萍,自己是啥都干不了的,

只能找一个大树下面避雨,关键是谁要他啊,

谁愿意要一个资历比你老,能力比你强,曾经职务还比你高,最关键的是经常叛变的属下。

所以,逐渐被边缘化是肯定的,如果战事不利,

需要一个中央高级领导背锅的最合适背锅侠。

即便抗战胜利了,胜利后不提前退休,

顶天也是一个挂名的闲职了,了结此生而已。

汪精卫在政治方面,比蒋介石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李宗仁,白崇禧还有陈诚那也不是汪精卫能比的了的。

李宗仁是广西军阀地头蛇老大,后面有广西这个根据地(经济也许不行,但是打仗可是相当猛的),后来李宗仁经营安徽等地,也是控制了很对地方,人家经常能把老蒋搞下去的那种,后期更是得到了美国人的支持。

白崇禧是广西军阀第二把交椅,自己保定军校毕业,一大帮保定系的老同学故旧关系都不错,而国民政府的军政两届,其实就是保定系决定的啊。

陈诚首先是保定系的大员,自己还有一个土木系,而且陈诚是老蒋的亲信之一。

保定系出的国民政府要员可多了,蒋介石,白崇禧,李济深,陈诚,薛岳,张治中,傅作义,熊式辉、顾祝同、刘峙、薛岳、罗卓英、马法五、周至柔,陶峙岳,唐生智,蒋光鼐,邓锡侯,李品仙,上官云相,陈长捷,刘文辉等等。

就说军方吧。

国民政府国防部长白崇禧,国防部次长秦德纯。

国民政府参谋总长陈诚,参谋次长李树春。

这四位都是保定系的。

而国民政府行政院长(行宪前9人),除了老蒋,宋子文,孔祥熙这几位,孙科这位吉祥物(孙中山长子,行政院长做了28天),汪精卫也做过一段。还有陈铭枢和张群这两位保定军校毕业的。

所以啊,我就常说,要看民国,尤其是老蒋和国民党早起军队高层关系,

保定军校是绕不过去的坎,毕竟,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时期,高级官员一半多都是那所军校出来的。

而且保定军校毕业生是中央军和地方军阀都有,国民政府第一次北伐,指挥部高管全是保定军校毕业生,

可以这么说,北伐战争指挥部就是一个保定军校同学会。

蒋介石,张治中,陈诚(土木系老大),张群(政学系老大,老蒋保定军校校友,日本留学同学,还是老蒋的拜把兄弟,老蒋的首席幕僚)这些肯定是中央军系统的。

白崇禧(桂系二把手,也有说三把手的),黄绍竑(桂系三把手,也有说二把手的),刘文辉(湘军重要人物,四川王刘湘的叔叔,长期掌控西康省军政大权),傅作义(开始是晋绥军体系,地位也不低,后独立出去,其实晋绥军主要将领很大部分是保定军校毕业,其他还有杨爱源,孙楚,楚溪春等),商震(晋绥军二号人物)等等。

汪精卫在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的时候,发现一个人才,

这个人才是宣传口的奇才,虽然学历不高,只有师范学院毕业,也没出国留学过,以前工作是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

但是,这个人确实是个人才,口才了得,办事认真,讲究实事求是,

所以汪精卫卸任宣传部长一职的时候,推荐这个只有33岁的年轻人做了国民党中央代理宣传部长。

不过,汪精卫之后对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关心了,

毕竟,汪精卫留洋回来的,对这个人的学历有点看不起吧。

他并不是道,也不可能知道,

他死后几年,这个人站在北京天安门的城楼上,说出了那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名言。

所以说,有时候,历史,真的是有意思。

汪精卫对老婆还是很不错的,

而且从一而终,这点上,汪精卫是比老蒋要强的多的。

毕竟老蒋在感情方面,那可谓是花心大萝卜了,

最出名的就是老蒋当年休掉陈洁如的所发的誓言,苍天那个时候正好听到了。

这个誓言是老蒋1927年要娶宋美龄而不得不休掉陈洁如,当时当着陈洁如父母发誓,

蒋介石发誓以5年为限,必定恢复与洁如的婚姻关系,否则天打雷劈,放逐海外,永不回来。

当然,老蒋当着陈洁如的面发的毒誓多了去了,

比如追求陈洁如的时候,曾经持刀对着自己说:我定将用我的鲜血,为你写下一张永爱不休的誓书。

这段话来自《陈洁如回忆录》,

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应该是真的,因为为了阻止这本书出版,

国民党情报部门指使出版商高价购买书稿(陈洁如当时在香港生活比较困难),

直到老蒋和小蒋死后,才得以出版(即便出版后也被人大量买走,这些书很快就在市面上消失了)。

老蒋一辈子妻妾四人(明媒正娶的,手续不全的那些不算),而且多次休娶,

汪精卫则只有陈璧君一个妻子。

当然,这个妻子,怎么说,

当年成就了汪精卫,救了汪精卫一命,也给了汪精卫很大支持,毕竟岳父大人是马来橡胶大王。

后来也是陈璧君在汪精卫叛变,投靠日本人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有兴趣的网友,可以考虑关注一下这方面。

不过个人一些行为上的优点,是根本没法掩盖汪精卫投敌叛国的事实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能与秦桧起名的汉奸,汪精卫肯定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的。

所以,做人,不管官职大小,

总要有一个底线,总要有自己的坚定立场。

否则,就是下面这个结果。

遗臭万年!


user avatar   nai-ping-zhan-do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汪的基本问题和中国青年党相似。那就是他的经济基础在哪里?

当年重庆谈判的时候,有人问青年党的左舜生:“你们青年党,有那么多军官,没有自己的地盘,你们的钱哪里来的?”左舜生曰:“从中华民国来的。”于是被引为笑谈。正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短,青年党拿了蒋介石的钱,就不可能不成为蒋计国民党的附庸。

TG的经济基础在农村,在打土豪分田地,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蒋的基础在江浙买办和关税。汪的基础在哪里?钱哪里来?这个问题不解决,汪就进不了决赛。

汪也一样,拿谁的钱,就要为谁办事。汪精卫能拿谁的钱?要么是地方军阀,要么是外国人。地方军阀钱太少,不足以和TG以及老蒋对抗。然后……就拿了日本人的钱了。

如果汪精卫不投日,历史地位如何?那就是,无论在谁那里,它就是一个花瓶。这一点,其实投了日也是。


user avatar   liang-xiao-dong-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相关话题

  南宋政府和汪精卫政府是一个性质,为啥许多人把自己代入南宋角色呢? 
  如何客观看待杨靖宇的抗联在东北的作用? 
  从长沙会战的胜利和豫湘桂大溃败能不能说明老蒋有卓越的战略眼光? 
  如何看待抗战史研究者童屹立发布的微博~~研究得到1937年在华死亡的所有日军名录,共计36565人? 
  江阴海战对于航空母舰(特别是日本航母)发展意义有多大?为何航母发展史鲜有提及? 
  日本为什么不能像清兵入关那样横扫中国? 
  历史上有没有投日的抗日英雄? 
  二战时期,日本对待台湾很好,对待大陆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 
  从「花园口事件」的结果来看,这次行动是否是弊大于利的? 
  如何正确评价邱清泉? 

前一个讨论
2020疫情下的NBA总冠军含金量如何?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周震南发声?





© 2024-12-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