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很多211大学来说,努力将综合实力达到985的水平是没有意义的。像@立党 说的在北上深建分院更没有意义。
真的。
学界和社会更多认可的是专业,而不是学校。比如上财是211,同济是985,现在上海外企招会计,他们认上财,还是认同济?同样,西工大是985,西电是211,西安的通信企业认西电,还是认西工大?国外也是这样的,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计算机,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这些专业在业界的评价往往高于该学校的全球排名。
说起学校比专业更能获得社会认同,这类学校很少的,每个国家就那么两三个。在中国,清北肯定是,复旦稍微可以,上海交大、浙大都很勉强。其他大学毕业,除了本地省份,根本不能给你在圈外带来多少认同。比如山东大学和西安交大差不多,除了各自的王牌专业,其毕业生去对方省份就业,相比当地普通一本,就业溢价不会高多少的。同样,行内学术研究也不会怎么在意你们大学全国排名。
所以个人感觉,211大学全面追赶985是没有意义的,在北上深投资也没有意义,因为社会和学界都不怎么会认可,况且大部分院校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投资。
我觉得最有意义的,就是先培养王牌专业,再培养王牌系,最后培养一个王牌院。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个人感觉靠谱的领域,应该是纯理论的理科,以及偏理论的社科,且这些领域国际化前景比较好,可以迅速被国内同行认同。
学校要超赶,肯定要改变现有的学术考核激励制度。如果要全面超高,就需要全校铺开,结果校长可能被迫下台的。另一方面,以专业、系、院为改革路径,可以通过新设机构,渐进式改革减少阻力。比如北大,也是中国第一个现代经济学院,国发院当年就是这样一步步来的。
先千金买马骨,要2、3个新星,再加上推行新的考核制度,只要当地政府不反对,这样很快一个系就建立了。对大部分211大学来说,北上广的一栋楼,够学校年薪60w,请10个该领域新星了。如果以纯理论研究为主,设备和试验要求比较少,那么新院系投入也已人员工资为主,这样学校的投资压力不大。
在一个校长任内,能培养出一个牛逼的系,比如武汉大学的图书馆学、同济的建筑等等,那么这个大学都好受益良多,校长的政绩也就很高了。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