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二战德军的“防御大师”莫德尔能力绝对比隆美尔强,为什么却不出名? 第1页

  

user avatar   Ekis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将两位德国将领指挥的集团军或集团军群一级的部队所取得的战功全都算在他们头上,再以此进行评价,这样的算法是极其片面和搞笑的。

举个例子,第二次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期间,隶属于第九集团军的冯.阿尼姆的第39装甲军在其防区内顶着上司莫德尔不断挪用军属预备队的前提下对当面苏军打出了1:10以上的战损比,这是否可以认为是莫德尔的功劳?

同样隶属于第九集团军,负责镇守勒热夫西端的莫德尔亲传大弟子,约瑟夫.哈佩的第41装甲军为了围堵苏军一个机械化军和一个步兵军竟被牵制了4个装甲师和2个摩托化步兵师,这算不算莫德尔的失误?

同样,第二次阿拉曼战役刚刚打响时隆美尔因其身体条件离职,职务由格奥尔格.斯图姆负责,在斯图姆因英军炮击心脏病发作死去后,非洲装甲集团军的成功和失败是否需要隆美尔负责?10月23日德军第164轻装师在英军第30军的炮击下溃不成军,当友邻意大利第102“塔兰托”师都还在坚守阵地时,这个师只有一个营还坚守在阵地,这是否说明隆美尔布防有问题?

同样隶属于非洲装甲集团军的第15装甲师,在10月23-25日的战斗中在没等到上级指示的情况下,自主分成两个战斗群,一部对一线被压制的第102,164师进行救援,另一部则以装甲团和装甲掷弹兵营为核心狠咬英第10军的两个装甲师,使其动弹不得,直接导致蒙哥马利“开局南北两开花”的“轻足”行动战略失败,被迫启动11月才发起的“增压”行动,这能不能说隆美尔算无遗策?

德军向来有“任务式指挥”的传统,允许下级在脱离上级控制的情况下也能充满攻击性和韧性,所以,脱离下级部队主官表现去笼统分析隆,莫二人的军事水平,是极其片面且缺乏常识的行为。

但是,如果我们从世俗的角度出发,有这样的问题就并不奇怪了,毕竟在很多人眼中,莫德尔以其防御出名,并被冠以“防御大师”之名;隆美尔则是以在德军中也堪称少见的旺盛攻击欲闻名,其在进攻战展现的天赋和风格在德军中无出其右,战役水平在整个大战中也不过两人能与其比肩,但这难道就代表隆美尔在防御上不如莫德尔?

答案是否。

莫德尔的成名战—“挫败朱可夫‘火星’行动”的第二次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固然有其军事艺术上的钻研价值,他重视收集前线情报,喜好建立绵亘一线,设置远多于魏玛时期德军官方指挥手册的纵深防线的习惯使苏军吃尽了苦头,但当我们从补给情况,兵力配置,防御部署等众多客观因素入手,将第二次勒热夫-瑟乔夫卡战役与隆美尔指挥的,同样时间点相近的1942年10月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相较,便不会觉得莫德尔有多了不起。

1.补给

在补给方面,隆美尔在1942年10月面临的局面是极度尴尬且紧迫的,尽管7月14日希特勒下令德国和意大利海军及其运输部门以支援北非战区为优先,但在8月份隆美尔得到的补给并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增加,反而比前一个月减少了43.5%,接近于一半的数量。根据统计,英国皇家海军在1942年8月在地中海击沉了总计超过5万吨位的船只,比7月份增加了44223吨位,在10月,为非洲装甲集团军提供补给的“巴鲁克”“特基思迪”“普罗塞比纳”号运输船先后被英军击沉,补给不济使得非洲装甲集团军弹药捉襟见肘的同时只存够了3-4日的作战储油量,以至于在10月26日第21装甲师和第90轻装师等“耗油部队”奉命调去北线时隆美尔还要斟酌再三,因为这些部队一旦去了北线,就没办法及时回援南线了。

2.兵力和补充

排开补给外,在人员和装甲的数量上,隆美尔也未能得到基本的补充,非洲装甲集团军的实力在7月达到巅峰后在8月迅速下降,该部在阿拉姆哈勒法岭战役损失惨重:

在8月30日至9月6日的8天内,非洲装甲集团军伤亡2910人(1859名德国人,1051名意大利人),其中553人阵亡(386名德国人,167名意大利人),38辆坦克和395辆运输车辆(三分之二是德国人的)和55门火炮。隆美尔在9月上旬的报告引用了这份数据,特别标明了自1942年9月以来突然上升的伤亡人数,希望这些损失得到弥补,但也未能如愿,据统计,八到十月非洲装甲集团军只收到了2000名补充兵。

3.布防

隆美尔从阿拉姆海勒法岭撤出后转攻为守,他将大部分意大利部队和所有德军步兵,摩托化步兵部队部署在一线构成一条环形防御,而强大的德军装甲部队则留在2-3线作为预备队。

北部防线由意大利第21军(第60“萨布雷萨”步兵师和第102“塔兰托”步兵师)和第164轻装师控制,后方部署着第15装甲师的战斗群;

中部由意大利第10军(第27“布雷西亚”步兵师,第17“帕维亚”步兵师,第101“的里雅斯特”摩托化师,第101师来自第20摩托化军),第90轻装师,第19防空师和第一伞兵旅驻守,后方有第21装甲师的战斗群支援;

南部则由意大利第20摩托化军(第132“阿里亚特”和第133“利托里奥”装甲师,第185“闪电”伞兵师)把守。这是很典型的的德军布防,除了没有兵力摆出“密集”的装甲师外,和莫德尔的并无二样。

4.兵力对比

根据10月19日和21日非洲装甲集团军报告,该部共有总计为48854名德国人(此处为口粮力量,实际力量要更低),54000名意大利人,273辆德国坦克,其中88辆为长三,28辆为长四,除此外还有289辆装甲和火力堪忧的意大利坦克。

PZ.Armee Afrika/Ia 0. 2684/42 g.Kdos., 19 Oct. 1942, BA-MA RH 19 VIII/27, fo. 312.
PZ.Armee Afrika/Ia X 2702/42 g.Kdos., 21 Oct. 1942, BA-:IA RH 19 VIII/27, fos. 336-7, esp. fo. 336, subpara. I.

此外隆美尔将集团军属的所有炮兵集中起来分为数个炮群部署在山脉后方,方便支援各个地区,并将各个机械化师的侦察营和工兵营分散部署在侧翼,观察英军的动向。自7月5日以来,德意军工兵埋下445458枚的地雷形成了纵深1-2公里的雷区,英军称之为“魔鬼的花园”,隆美尔用之以迟滞可能发生的大规模进攻。

非洲装甲集团军的对手是英国第八集团军,第八集团军无论是步兵还是装甲数量都远胜于德国人和意大利人,第八集团军下辖三个军,从北向南依次为第30,10,13军。

第30军下辖南非第1步兵师,印度第4步兵师,第9步兵师,第51步兵师和新西兰师;

第10军下辖第1装甲师和第10装甲师;

第13军下辖第7装甲师,第44步兵师,第50步兵师,波兰旅和自由法国旅。共计195000人和1029辆坦克,德意军和盟军的兵力比为1:2。

而空军方面,在“黑暗的九月”过去后,整个埃及战线德军只能分散部署JG-27联队的第二和第三大队,以及JG-53联队的第三大队,算上轰炸机的话,德军可用的飞机只有不到200架,而对面的英国皇家空军则有1000架以上,对比为1:5。

在补给状况良好,1942年9-11月便鲸吞了8万多补充兵员的中央集团军群(第9集团军为3万6千人)司令克鲁格制下,下辖1,5,9,12装甲师和大德意志摩托化步兵师在内诸多近高人权满员部队,对苏军可以排出一个集团军对面便有一个步兵师和一个装甲师“豪华”配置的第9集团军,同时掌握着绝对胜于对手的炮兵,空军优势。对于第九集团军拥有的一切,非洲装甲集团军可以说羡慕得眼泪流到肚子里。

在此期间,隆美尔自己的健康状况基本没有得到实质性改善。九月初,他的医生警告他如果他再不治疗就会“死在沙漠里”,所以他必须返回欧洲接受“长期疗程”,由东线调来的斯图姆接任他的指挥权。蒙哥马利则在隆美尔不在非洲这段时间敲定了进攻阿拉曼德军的计划—“轻足”。

这里简单写写第二次阿拉曼的过程:

10月23-26日是英军对德军阵地全面进攻的阶段,“轻足”行动开始后,英军起初借助其高效又猛烈的炮火取得了相当可观的进展,非洲装甲集团军新司令斯图姆便间接死于英军炮击。但英国人很快在隆美尔的雷区和德意军的纵深防区里放缓了脚步:

在北段,第30军在其456门大炮的支援下在一开始取得了较大进展,意大利第102“塔兰托”师和德军第164轻装师的防线很快土崩瓦解,但这两部各有一个团(第61步兵团)和一个营(第382掷弹兵团)仍如钉子一般钉在原地,使得第30军无法展开阵型,第10军的两个装甲师更是在雷区中不断遭到德军第15装甲师的反击,无法为第30军提供有力支援,第30军只得靠自己继续前进;到24日,第15装甲师发起的反击甚至夺回了第30军的前一天刚刚占领的部分阵地,但四处值班的第15装甲师同时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10月25日,该师仅剩31辆坦克可用。

25 Oct. 1942, BAIA RH 19 VI II/33 , fos. 33-4); Playfair, Mediterranean, iv. 37 ff.; Maughan, Tobruk and El Alamein, 665 ff.; cf. :-1ehring, Feldzug, MGFA, Studie T-3, pt. 8, 310 ff.; Rommel, Krieg, 244 ff.

在南段,第13军在其136门火炮支援下发起进攻,第7装甲师的130辆坦克在冲过雷区后撞上了意大利第185伞兵师和德军第1伞兵旅的防线,这些狂热的伞兵跟随第21装甲师和第132“阿里亚特”装甲师摧毁了90多辆盟军坦克,第13军不得不放弃对南段的进攻,转而向北寻求机遇。

可以说在隆美尔“挂机”,蒙哥马利发起“轻足”这段时间,由于隆美尔的防御部署极其有效(装甲师恰到好处的干涉位置和复杂的雷区),盟军未能取得多大优势,这段时间德意军损失2500人,英军损失5500人,英军坦克损失为120辆,德意军为170辆(德意军虽然在“轻足”行动取得防御成功,但代价是坦克数量迅速减少,隆美尔在26日只有300多辆坦克可用,英军并不吃亏)

到26日隆美尔回归后,非洲装甲集团军迅速展开了反击,隆美尔26日凌晨认为蒙哥马利主攻在北段,便将的第21装甲师在内的德意军装甲部队全部北调迎战。

事实证明隆美尔的判断并没有问题,蒙哥马利同时也利用25-26日的间歇期将南段第13军北调的同时将其机械化部队收入预备队,准备快速重新集结部署在北段,在11月2-3日发起代号为“增压”的第二次进攻行动。

27日,隆美尔开始反扑,但他面临的是前几日蒙哥马利一样面临的窘境,非洲装甲集团军分两路行动,第15装甲师和意第133装甲师为一路,第21装甲师和第90轻装师为一路发起进攻,旨在夺回被第30军夺去的第28号高地以西-北端阵地,隆美尔在其日志写到反击的进程

“非洲装甲集团军炮兵刚刚打完第一轮炮弹便被英国人的反击炮火悉数摧毁,而德军装甲师则被迫顶着皇家空军和炮兵的干扰下前进,随后便在英国步兵和反坦克炮的火力前止步不前。”

28日,在蒙哥马利命第30军和第10军对德军装甲部队发起反击后,隆美尔的进攻便偃旗息鼓,到31日,德军装甲部队被迫和英军围绕着北翼做焦灼的攻防战,隆美尔不断从南翼抽调第15,21装甲师,第90轻装师还可作战的部队试图遏制英军进攻的同时还需要夺回一些战略要地,这样的消耗战使得英军在兵力上的优势逐渐开始体现,事实证明蒙哥马利的放血战略极其高明且有效的,截止31日,第30军虽然损失了6368人,却依旧有4万多人,并俘获了3921名轴心国官兵,德意军的伤亡则更高;此外,蒙哥马利依旧有816辆可用坦克,而隆美尔只有289辆。等到11月2日蒙哥马利发起“增压”行动时,隆美尔的装甲师起到的作用在英军巨大的战略优势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虽说隆美尔指挥的防御战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不如莫德尔,毕竟他面对的对手和手上拥有的资源都不是莫德尔所能承受的。首先,盟军无论是部队质量,炮兵还是空军优势都远胜于苏军,西线将领承受的压力必然远高于东线将领,这是基本的不能再基本的常识。其次,用东线将领“身经百战”的“优越”来嘲讽常驻西线的隆美尔,是明显的军盲表现,想起1941-1943年常驻东线的党卫军“警卫旗队”师师长泽普.迪特里希对隆美尔有一句被很多军盲引用的对隆美尔的评价:

“隆美尔不懂装甲战,因为他从没去过东线,他只会在镜头前挥舞元帅权杖,高呼自己是非洲之王。”

可笑的在于迪特里希在诺曼底战役爆发后不久便收起了自己傲慢的态度,在6月以后他作为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长对隆美尔唯命是从,甚至表示自己会“跟随元帅做一切事”,完成了从傲娇大小姐到隆美尔铁粉丝的转变,其实这个转变并不奇怪,很多从东线回归的军官和迪特里希的态度都大致一样,不过在诺曼底打响后,隆美尔的一系列决策慢慢改变了他们的偏见和固执,也包括以前极度蔑视隆美尔,“隆美尔只配做一军之长”的发明者—西线总司令龙德施泰特。吐槽:这个过程完全可以做一个隆美尔为男主角的Galgame了。

在1944年底的阿登战役前,迪特里希被希特勒亲自任命为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负责阿登反击战的主攻位置,但他却立马表示:

“我当不了这个职务,元首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被希特勒驳回后他整日酗酒,将作战指挥一股脑推给自己的参谋长,随后,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便在阿登北肩角撞了个头破血流。迪特里希在1945年2月中旬率部重回东线后才稍微找到点干劲,毕竟作为德军一个四流将领(注意,不是三流,是四流),打盟军肯定是打不过的,只有回东线才能找到归属感,还能嘲讽隔壁那位也是从西线被一脚踹回来的原G集团军群司令,第6集团军司令赫尔曼.巴尔克。

同样的道理,在1944年6-7月,隆美尔指挥的诺曼底防御战,在对手占尽了制空和物质优势下他也只能是尽可能利用地形狭窄这一唯一的优势用装甲师尽量拖住英国第21集团军群的进程,莫德尔在“巴格拉季昂”行动后一系列拆东墙补西墙的止损的确也有观赏性,但别忘了他还有其臭名昭著的在华沙城下投入四个装甲师在内的部队却只能歼灭对手一旅的兵力,换句话说:

莫德尔的防御战操作,隆美尔做得到,但隆美尔的进攻战操作,莫德尔做不到。

总而言之,就算不提纳粹媒体作势和英美一系列宣传,光从军事指挥角度而言,用莫德尔来贬低隆美尔也可以说是相当滑稽。莫德尔强于隆美尔的地方应该是意志力,毕竟,英文字典一生黑啊。


user avatar   jiao-zi-you-fang-zhang-xia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莫德尔能力是不是比隆美尔强我不好说,但为什么莫德尔名气不如隆美尔,我这个军事小白倒能说两句。

第一是曝光率不一样。莫德尔不但出名晚,而且他出头的东线还挤了一大票牛人,中后期不说,前期都有三大主攻方向四个装甲集群,有风头也是集体来出。与之相比,狐狸在非洲长期当头,灯光打在他一个人脸上,当然就显得出尽风头。而且莫德尔因为名声不孚众望,在西线当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还得把龙德施泰德请出来装点门面,自己当幕后英雄,这与狐狸年少成名,后面也不断露脸相比,可是窝囊得多了。

第二是结局不一样。狐狸和曼施泰因有一个好,那就是他们离任的时候,局面还没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而坚持到底的莫德尔和古德里安则最终在西线和东线分别被锤爆了。虽说这种局面可算非战之罪,谁来也只能认栽。但毕竟落了个败军之将的名声,与之相比,狐狸和曼施泰因多少还能给人留点念想。


有的同志前面的答案倒还是有理有据,令人信服,但到了东线和西线的比较这种立场问题的时候,就又有点辣眼睛了。

看这浓郁的玛丽苏文风,我瞬间以为自己错点进了传说中的晋江。

即便不提这种与军事话题极为不搭调的文风,这段话也有一个很明显的事实错误。

我给大家捋一下思路,这位同志先引用一段迪特里希贬低隆美尔的话,然后又说迪特里希不久成了狐狸的粉丝。由此可见他当然是认为(或者他自己不认为,但要让别人认为)迪特里希贬低狐狸的这些话是在他成为狐狸的下属之前说的。这样就通过迪特里希前倨后恭的华丽转变反衬了狐狸,从而塑造出了一位魅力非凡的奇男子的伟岸形象。

可惜的是,迪特里希这些话是什么时候说的呢?实际上是在战后受审说的。

迪特里希在战后对西方审讯者公然说没到过东线的人不行,一点不给别人面子,可见这就是他的心里话。当然这样一来,那位同志苦心塑造的迪特里希改悔的故事瞬间就成了一幕滑稽剧:如果真像他说的那样。迪特里希先是个傲娇大小姐,后来又成了狐狸的粉丝,那为什么战后人家又成了狐狸的黑粉呢?唯一合理的解释当然就是狐狸后来又有什么让迪特里希三观尽毁的神奇操作,才让他反转又反转了的,这可真是反而贬低了狐狸。事实上迪特里希当时和狐狸说的客气话很可能只是客套客套,没想到人家真当真了。

在欣赏完了这出滑稽戏以后,我还是要给某位同志提个醒。既然军事史特别是德军和苏军史算得上是你自己的招牌。那你有在知乎上写言情小说的功夫,真不如好好把相关资料多查一遍,这样以后也会少冒点“苏军战斗力还不如国军中央军”的暴论。不过我是个有涵养的人,这些事看过也就一笑置之而已,不会给谁发军盲的帽子的。


user avatar   wang-shu-liang-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啥实质性影响,不过是政治上互相呕气而已。其实英国佬也不是真要收留港独们,就凭一万港币一张的申请表,从中就看得出:英国所谓的“收政治难民”不过是一场作秀而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们国内那些无脑支持自由人权的票仓们一个交代,傻子才会真无偿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对比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表现,以及我国政府做出的不同反应来看:英国更像是口头反华,但身体很诚实;土澳就是真一根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比如在华为上,英国就是反反复复,至今都没把话说死。在香港问题上,也只是头口声援,没一分钱和一个特工的出钱出力。更没有像土澳那样傻不拉几的在世卫带头要调查中国新冠疫情,反而与中国一起力挺世卫的权威。而且在汇丰事件后,伦敦金融城像没事人似的,继续展开各项与中国金融合作业务。总之,英国就是各种摇摆,看着反华气势很高的样子,但最后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以英国的外交能力,是不会出懂王式的失心疯与土澳般的无脑跟。我认为中英之间以后还会嘴炮不断,但最后该怎么做买卖还会怎么做买卖。毕竟英国是个信封“没有永远朋友只有永远利益”的势利眼,和谁过不去都不会和钱过不去嘛。




  

相关话题

  日本军歌湖南行军谱说的是啥? 
  如果纳粹德国打下波兰直接打苏联会怎么样? 
  法国战败谁该负主要责任? 
  如果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投降了,对二战的主要参战国和中国会有什么影响? 
  希特勒明明已夺得权力,为何还要发动战争? 
  这是什么炮? 
  二战时德国能达到最好的结局是什么?和美国二分世界? 
  为什么抗战时华北的发展远不如满洲国? 
  二战中撤退战指挥优秀的将领有哪些? 
  二战之后,日本和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美国有关吗? 

前一个讨论
假如二战当年三个轴心国都是德三的水平,轴心国会赢吗?
下一个讨论
总有人说儒家阻碍了中国现代化,我想知道儒家有这么大能耐吗?(先回答有或者没有)?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