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方言词汇/用法貌似很土,但其实非常文雅? 第1页

  

user avatar   lu-hua-67-17-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说一些富阳话里很「文」的用词,用「普通话 - 富阳话」的形式列出

(感觉列的词已经超出「文」的范围了,单纯就是在那列些有趣的词)

今天/明天 - 今朝/明朝

时间 - 辰光

下午 - 晚半日

缘故 - 之故

蹲 - 伏

对(表示赞同对方) - 是话

特地 - 特为之

故意 - 特为是介

去年 - 旧年子

(打,吵)架 - 开交

找 - 寻

怀孕 - 耽身

看 - 张、望

(小孩)听话 - 惠

(小孩)不听话 - 拆

结束 - 告

老是 - 只顾

锅子 - 镬子

慢 - 儃

打雷 - 动雷公、动雷鼓

右手 - 顺手

左手 - 济手

从前 - 先朝、先场、先头

很好 - 上好

(女孩或小孩)漂亮 - 齐整

便宜 - 贱

擦 - 揩

站 - 企(隑)

边 - 岸

斜 - 笡

(人身材)高 - 长

相差 - 推位、推板

一大早 - 清早五更

深夜 - 辰更半夜

自杀 - 寻死

舒服 - 得过、乐惠

可怜 - 罪过

下(雨雪) - 落

淋(雨雪) - 浞

枪 - 铳

饿 - 饥

渴 - 燥

抓(痒) - 搔

(吃饭时)东西从嘴里掉出来 - 狼藉

玩 - 嬉

游泳 - 洗冷浴

房子 - 屋

玉米 - 御黍/六谷

接下来一个赞更新一个吧(


user avatar   lin-xiao-63-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古汉语的【巷】groongs,

在原楚国的扩展地域演变成 long,比如 湘语、赣语、江淮官话、吴语,这几种覆盖范围有大有小。孙吴时期又进入福建(后来的闽北语、闽东语)。

北方各国呢,燕国就是 hutong、hutuo;晋国就是 helang、helong;中原各国就是 gudong。


北京-东北话的 蚂楞(蜻蜓),

来自先秦燕国的 m(r)eeng(螟、螟蛉),-r-是词缀体,螟蛉是连绵体。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吴语:书蠹头。同“书呆子”。蠹,蛀虫,常被误写为“读”。白居易:“今日开箧看,蠹蠹损文字。”“呆”,工匠用语,表固定,不见于史书歌赋,且应读为 nge。

吴语:调羹。同“勺子”。调,烹饪;羹,汤。引申为,用于调羹之物。《新唐书 . 李白传》:“帝赐食,亲为调羹。”由此更引申为受皇帝礼遇。“勺”,本字“杓”。

吴语:新妇。子之妻,同“儿媳妇”。注:不是妻,是子之妻。《孔雀东南飞》(南朝见于文字)中反复出现。“媳”,清初起见于通俗小说。


user avatar   Ngra_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闽语莆仙话

普通话(释义) 莆仙话(本字) 莆仙话发音(国际音标) 文献
烧(水) 燃(然) nyɒ¹³ 初文为「然」,《说文》:烧也。
铁锅 tia⁴⁵³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说文解字·鼎部》:「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下酒的菜 hau¹³ 《国语·晋语一》:「饮而无肴。」
女性用的梳头匣子 减妆 kaŋ¹³ nuŋ⁵³³ 拣妆亦作「鉴妆」「减妆」「减装」,是古代妇女梳妆盒。《梦梁录》卷十三《诸色杂货》:“义有铙子、木梳、……减妆、墨洗。”
准备、置办 穷(窮) kʰɒŋ¹³ 《世说新语·豪爽》:倾荆、汉之力,穷舟车之势。
这里的「穷」是集结的意思,可以引申出准备、置办等意思。
冰凉 ʦʰiŋ⁴² 《说文》:寒也。
抽屉 kʰe¹¹ 放东西的箱子。
《战国策·秦策一》:「乃夜发书,陈篋数十。」
装(把物体装入袋中) 贮(貯) tieu⁴⁵³ 《玉篇》:藏也。
水煮 ɬɒ¹³ 《廣韻》汤煠。
梭子蟹 ʦʰi¹³ 《集韵》昨结切,音截。虫名,似蟹,生海中。
使人倒地,引申为干架、将酒一饮而尽等。 ɛŋ⁴⁵³ 仰卧。
《诗经·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或不巳于行。」
缚(縛) pɒʔ⁴ 《说文》束也。
解开(绳索、线、包装) tʰau⁴⁵³ 《集韻》他口切,音钭。展也。
堆叠 tʰɒ¹³ 相合。
《文选·扬雄·羽猎赋》:「天与地沓。」
遮掩 iŋ⁵³³ 掩藏。
《广雅疏证·卷四·释诂》:「揞,藏也。」
祭拜时用的酒杯 ʦœŋ⁵³³ 酒器。
《玉篇·木部》:「樽,酒器也。」
挪动 ɬyɒ⁴⁵³ 迁移、移转。
如:「迁徙」。《老子·第八章》:「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水少,稠。 kʰo⁴⁵³ 《唐韻》《集韻》苦浩切,音考。水干也。
泔水、猪食 pʰɔŋ⁵³³ 淘米汁,俗称为「洗米水」。
《左传·哀公十四年》:「使疾,而遗之潘沐。」
小儿周岁礼 tsø⁴² 小孩出生后满一周岁称为「晬」。
《集韵·去声·队韵》:「晬,子生一岁也。」
安静 tia¹¹ 《增韵》:静也,正也,凝也,决也。
买米 籴(糴) tia¹³ 《广韵》:入米也。
卖米 粜(糶) tʰieu⁴² 《说文》:出谷也。
倾斜 kʰi⁵³³ 倾斜不正。
《荀子·宥坐》:「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
kua¹³ 《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用手)提 掼(摜) kua¹¹ 《广韵》:掼,带也。
行走 kia¹³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藏(物体) kʰuŋ⁴² 《集韻》口浪切,音亢。藏也。
驼背 (⿰身叚) hɒ¹¹ 《集韻》虛加切,音岈。身傴貌。
ɬɛŋ⁴⁵³ 《正韻》所澋切,生上声。瘦也。
夜晚 ma¹³ 唐·王維〈藍田山石門精舍〉詩:「暝宿長林下,焚香臥瑤席。」
晒衣服 曝衫(暴衫) pʰɒʔ²¹ ɬɒ⁵³³ 「曝」初文为「暴」。
《战国策·燕策二》:「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如:「衣衫」、「棉衫」。明·张自烈《正字通·衣部》:「衫,衣之通称。」
逛街 lɛŋ⁴² 车轮碾过。
《广韵》:车轹也。
走路不稳 tɛŋ⁵³³ 《集韻》行疲貌。
膨胀 pʰɒŋ¹¹ 《玉篇》肨,脹也。
时候 时节 ɬi⁴² le¹¹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竖起 kʰyɒ⁴² 《汉书·卷一·高帝纪上》:「吏卒皆山东之人,日夜企而望归。」
香味 pʰaŋ⁵³³ 《说文解字·艸部》:「芳,香艸。」
pa¹¹ 分开、分裂。
唐·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霆雷 tɛŋ¹¹ lui¹³ 「雷霆」。
《说文解字·雨部》:「霆,雷余声也铃铃,所以挺出万物。」
潮湿的东西放到太阳底下或者火边烤干。 lɒ⁴² 焚烧。
《集韵·上声·敢韵》:「爁,火焚也。」
叼(着) kɒ¹³ 《周礼·夏官·大司马》:「遂鼓行,徒衔枚而进。」
铺开 tsʰy⁵³³ 《说文》:伸也。
错误 tɒ¹¹ 《集韻》直陷切,音詀。卖也。一曰市物失实。
招惹;冲撞 tʰaʔ²¹ 冒犯、干犯。
如:「触犯长上」。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记》:「婆婆耐不过,从头将打先生、骂媒人、触夫主、毁公婆,一一苦诉一遍。」
叫卖,吆喝 hœŋ⁵³³ 《玉篇》:大语也。


user avatar   redfuli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得瑟。

十来年功夫,这个从东北话引入的词汇现在基本上已经被普通话完全吸收了,词意不用再解释说明了。

但是在这个词席卷大江南北之前,我们家在这个词意下对应的说法是另外的读音——

diè xie

后面一个字读轻声。

确切地说,这个词在我们家通常指蹒跚地行走的意思,相对中性。由这个基本意引申,有一个“穷diè xie”的说法,跟现在通行的“得瑟”完全一样,有的时候,也会直接省用为“diè xie”。

我们家的说法为什么要单独拿出来说一下呢?

因为我们家是个特殊的移民家庭。

移民家庭往往是小的方言岛。

我祖籍山东诸城。民国初年,我的高祖父带着我曾祖父哥俩闯关东,置下了一部分田产。二十年代末,老爷子带两个儿子“荣归故里”,从诸城老家娶了两个儿媳妇,我爷爷生于九一八之后的1932年,属于统山东诸城血统。四十年代中后期,我爷爷和同是山东移民的我奶奶结婚。同是山东籍东北移民,我爷爷是第二代,我奶奶则是第三代。

这中间就有一个小的差异,即相对的,我爷爷家在语言上保留了更多的山东语音和词汇,而我奶奶的娘家已经带有一定程度的东北味了。毕竟,在现实生活中,语言是在相对稳定中不断变化的。

比方说,我奶奶说她“在家做闺女的时候”,她们家对父亲的日常称谓是“爹”,而嫁到我爷爷家后发现,这边对父亲的日常称谓还是按“关里家”的叫法,叫“爷”。我奶奶说她叫不习惯,就还是管老公公叫“爹”,结果是没用了几年,我爷爷他们兄弟姐妹以及众儿媳(我曾祖父哥俩没分家,到我爷爷那辈大家庭七个兄弟六个姐妹)都叫“爹”不再叫“爷”了。

你看,移民家庭的方言嬗变是很有意思的。

得瑟了半天我们家的情况,接下来逐步说回“得瑟”这个词上。不过还要先“痛说革命家史”:

五十年代初,我爷爷参加156工程,从辽宁沈阳调到了河北石家庄。我奶奶带着我父亲,也从辽宁开原搬到了石家庄。

请注意,这里出现了一个地名叫“开原”,是的,我现在填表填籍贯还填开原,我们家是从“小品大本营”迁出来的,迁出之后赵本山才出生。

这一点挺重要的,因为在赵本山小品横空出世之前,我估计绝大多数中国人像我一样,并不知道“得瑟”这个词。

而我们家落户的石家庄同样有点意思——它是全国第一个以普通话(不是北京话)为通行语言的城市。

我父亲上小学之前来到石家庄这座城市,说一口残存一点山东味的东北话。他的邻居玩伴,有说上海江浙味话国语的(家是上海那边调过来援建的),有说山东话的(山东援建的),有说北京话的(当年部里派下来的几户刚好是北京人居多),对面那条街上棉纺厂子弟,还尽是天津口音。但是等他们上学的时候,就已经基本上都变成了收音机里那种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到我这一辈,像大多数同龄的石家庄人一样,我们的母语就是普通话了。

语音好改,词汇呢?

石家庄没有通行方言,我们家的亲友结构决定了我在成年之前,语言系统基本没有受过石家庄一带土语的影响,我又是从小被奶奶带大的。结果是我从我奶奶那儿继承了一大堆到不知道是山东话还是东北话(开原话)还是满语词源的土语词汇。

比方说,“diè xie”。

同一时代,我父亲留在开原的那些堂兄弟姐妹,已经完成了彻底的东北同化。在他们的词汇表里,已经没有“diè xie”这个说法了,代之而来的是更顺口的“得瑟”。

又得瑟了半天,让我们再来看两次移民迁徙保存下来的“diè xie”这个词。

它应该写做什么呢?

蹀躞。[ dié xiè ]1.小步走路。2.往来徘徊。

这个词的本意是“马行貌”——马一颠一颠地蹿着走,以及围着一个点转来转去,叫蹀躞。蹀躞带,最初就是骑马时带在腰上的多功能腰带装具。

蹀躞这个词,在唐代开始引申为人的行动,在宋代有了“在事情、文字等方面费斟酌”的引申意,到明代又引申为“耸动”,到了清初山东人蒲松龄的笔下,已经用做“轻浮不庄重”之意了。

九十年代初,当我在中学古文里学到蹀躞这个词的时候(那时候得瑟这个说法还没有在非东北地区流行起来),我简直呆了。很显然,经过轻声的“diè xie”是念白了的蹀躞(口语中的轻声往往是对古汉语庄重词意的一种消解,比如玫瑰、玻璃,都有经过轻声而走下神坛的过程)。

而“穷diè xie”,那干脆就是趾高气扬不怀好意地徘徊——这恰恰就是现在大家都在用的“得瑟”这个词的本意。

所以,再有人说“得瑟”的时候,可以给他们得瑟一下得瑟的来历。


user avatar   MichaelChang10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场景来看,地方指挥官从远处看到的是这样:

实际上如果你是前排敌方骑军你看到的是这样:

如果你是步兵,你冲锋的时候看到的是这样:

你开心的跟伍长说你已经窥破了敌军弱点,所以选择了

这样和

这样。

军需官瞪了你一眼:我们是亚洲战场,哪儿他么有双手剑和塔盾这种玩意?然后把你武装成了这样:

你很开心的拨开了几个超长枪的杆子,贴近对方到了大概一米的地方,然后看到了这样:

一个竖劈,你架住了,你觉得自己帅爆了,然后你看到了这样:

你这次没那么走运了,只有用自己的头骨去尝试格挡对方的长戟,很遗憾,失败了。

下一个倒霉蛋看到了这样:

灵机一动,觉得对面的护甲等级是这样:


于是自信的把自己武装成了这样:

然后发射了箭矢,这才发现对面的防御等级是这样:

给个特写的话是这样:

你的武器对面感觉如同这样:


哦不好意思图错了

你很自信,蚁多咬死象。但是突然发现对面的投射火力是这样:

这样:

甚至是这样:

第三个倒霉蛋,也是最后一个,出来了,说,老大,俺寻思俺们可以这样:

它发射的是这样:

你觉得下令装填的时候自己是这样:

于是对面发现了你的炮兵阵地,他们是这样:

发射的是这样:

然后你变成了这样:

但是,鞑子败了,我们才得了个机会,不用再经历这样:

哦对了,别忘了黄石部队的抚恤金是这样:


对方的抚恤金是这样: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无法用家乡话谈恋爱」?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会把字母 L 读成「挨了」? 
  为什么长三角经济一直很发达,但吴语方言流行度却在方言里不高? 
  为啥好像广东人叫别人名字会用普通话? 
  将“忽略不计”说成“胡萝卜鸡”的是哪里的数学老师是哪里口音? 
  有哪些你一直以为是全国通用的词语结果是你们当地的方言? 
  为什么上海人大篇幅方言讲话中总夹杂一点普通话元素? 
  你们的方言相比以前发生了什么变化?比如音系上有何变化? 
  将“忽略不计”说成“胡萝卜鸡”的是哪里的数学老师是哪里口音? 
  如果中国按照人文地理进行行政区划,会出现哪些有趣的景象?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武汉市民在烈士陵园跳广场舞,称「人民快乐是烈士的期望」?
下一个讨论
美国性别平等程度是不是比中国好很多?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