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在古代,知遇之恩是很大的恩情吗? 第1页

  

user avatar   man-yi-11-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把时间限制在古代,毫不夸张的说,“知遇之恩”是一个人乃至一个家族起死回生乃至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随便看看历史上有多少王朝的建立者是奴隶出身就知道了,如果没有君主的提拔和赏识,他们中的大多数最终也不过是作为大头兵战死沙场。

1.中亚古尔王朝的统治者穆罕默德·古尔,他终生没有子嗣,但手下却有大量的突厥奴隶,其中出名的就有四个:库特布丁、巴赫季亚尔、卡巴查、伊尔迪兹,这四个都是被卖到中亚的突厥奴隶。但是穆罕默德·古尔十分信赖他的奴隶部下,甚至公开表示自己的奴隶部下远胜于子嗣。而这四位部下也在主人死后瓜分了他的势力,在各地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而之后掌管北印度数十年之久的伊勒杜迷失当年也是被库特布丁买下的奴隶。

2.图伦王朝的开创人艾哈迈德·本·图伦,他就是出身于哈里发的突厥卫队,其父则是被萨曼人赠给哈里发的突厥奴隶,这个来自中亚的家族最终在埃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3.古吉拉特苏丹国的统治者穆扎法尔沙,其父倒不是奴隶,而是个拉杰普特人,就是因为帮助了图格鲁尔王朝的菲鲁兹沙,最终和兄弟一起被提拔为贵族。穆扎法尔后被任命为古吉拉特长官,建立了自己的苏丹国。

4.尤素福·阿迪尔——格鲁吉亚奴隶出身,被巴赫曼尼王朝日后的重臣马哈茂德加万从伊朗带到印度,成为外来派的大员,最终建立了比贾布尔苏丹国。

5.伽色尼王朝的建立者阿尔卜特勤,本身就是奴隶出身,日后提拔了同样出身葛逻禄奴隶的塞布克特勤,塞布克特勤的势力一度控制萨曼王朝。

6.更不要提埃及马穆鲁克王朝了,听名字就是奴隶卫队建立的王朝,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不再赘述。

7.伊赫昔迪王朝的阿布·米斯克·卡富尔,早年也是个奴隶,在奴隶市场上因表现得到穆罕默德·本·突格只的赏识,从黑奴变成了自由人,后期更是成为王朝的实际掌控者。

“知遇之恩”能提供的不仅是认可,而是一个更高的平台和更多的资源,上述这些人,虽然他们也绝非等闲之辈,但若无上级的提拔,恐也难有日后这般作为。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贵人所带来的机遇是多么重要不言而喻。


user avatar   kuoluo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春秋时,晋国有个人叫做豫让,是个智谋不怎么样,武力值也几乎为零的战五渣。


最开始给范家,中行家做家臣,但并未受到重用。

于是他就投效了智伯瑶,当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智伯对他还挺尊重,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



豫让以为遇到了人生的春天,结果好景不长,他遇上了春秋到战国的分界线——三家分晋田代齐。

智家作为晋国当时最大的家族,在向赵国进攻时,被赵襄子和韩、魏合谋灭掉。

消灭智伯以后,韩赵魏分割了智伯领地。其中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漆成饮具。



豫让决定要报仇,决定要杀死赵襄子祭奠智伯。

他讲:“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然后,把自己伪装成受刑的奴隶,潜伏在赵襄子的府邸里打扫厕所,准备趁着赵襄子如厕的时候刺杀他。

不料被赵襄子提前发现, 当场被认出来(此刻应该有那张图)豫让承认了身份,并且挥舞匕首要为智伯瑶报仇。

在场的卫兵抓住了他,赵襄子却没有让卫兵杀死豫让。

赵襄子觉得愿意为了没有子嗣的智伯瑶报仇,是一名义士,怜惜他,于是放了他。




事儿没完。

赵襄子把豫让释放了。可豫让继续图谋为知伯报仇。

他全身涂漆,化妆成一个生癞的人。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

看到他以后只是说:“这个人长像并不像我的丈夫,可是声音却极像,这是怎么回事?”于是豫让就吞下炭,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声音。

他的朋友看到他时对他说:“你这种办法很难成功,如果说你是一个志士还可以,如果说你是一个明智之士就错了。因为凭你这种才干,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那你一定能成功的。”

豫让听了这话笑了笑说:“你的意思是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旧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是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

今天我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阐明君臣大义,并不在于是否顺利报仇。况且已经委身做了人家的臣子,却又在暗中阴谋计划刺杀人家,这就等于是对君主有二心。

我今天之所以明知其不可为却要这样做,也就是为了羞愧天下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

凡吾所谓为此者,以明君臣之义,非从易也。
且夫委质而事人,而求弑之,是怀二心以事君也。
吾所为难,亦将以愧天下后世人臣怀二心者。




不久,赵襄子要外出巡视,豫让埋伏在赵襄子所必经的桥下。

赵襄子骑马走在桥边时,马忽然惊跳起来,赵襄子说:“这一定又是豫让。”

经派人搜捕之后,果然是豫让。因此赵襄子就责备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中行氏吗?知伯灭了范、中行氏,你不但不替范、中行氏报仇,反而屈节忍辱去臣事知伯。如今知伯身死国亡已经很久,你为什么如此替他报仇呢?”

豫让回答说:“当我侍奉范、中行氏时,他们只把我当作普通的人看待,所以我也就用普通人的态度报答他们;而知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也就用国士的态度报答知伯。”

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众人遇臣,臣故众人报之;
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于是赵襄子用怜惜的口吻感叹说:“唉!豫让啊,由于你为知伯报仇,已经使你成为忠臣义士了。而寡人对待你,也算是仁至义尽。你自己想一想吧,寡人不能再释放你了!”于是赵襄子就下令卫士把豫让包围起来。

时豫让又对赵襄子说:“据臣所知,一个贤臣不阻挡人家的忠义之行,一个忠臣为了完成志节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您以前已经宽恕过我一次,天下没有不为这件事赞扬您的。今天我到这里行刺,按理您应在这里将我处死。不过我想得到您的衣袍,准许我在这里刺它几下,我即使死了也没有遗憾了。不知您能否成全我的愿望?”



今日之事,臣故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虽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

赵襄子为了成全豫让的志节,就当场脱下自己的袍子由侍臣交给豫让。豫让接过袍子以后拔出佩剑,奋而起身,然后用剑刺袍子仰天长叹:“啊!天哪!我豫让总算报答了知伯!”豫让说完话就自杀而死。

豫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知伯矣。”遂优剑而死



所以,古人对于知遇之恩如何看重,大概就是

士为知己者死,

知伯以国士遇臣,臣故国士报之。




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从春秋到两晋,科举制度没有确立之前,古人,尤其是中下层贫民普遍缺乏上升渠道。

基于宗法制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几乎全靠血脉链接。

唯一的缝隙在春秋末期开始,社会生产力水平逐渐发展,行业增多,社会的变化也在增多。

家族面对的事物不再是族内可以解决的了。

由此,大宗族开始召集门客,社会较低的外族人也有了除了军伍之外唯一的上升渠道——依附于大宗族生活。



简单地说,那时候没高考,作为社会底层,你一生的前途都是因为“知遇之恩”才有,

这份恩情能有多大呢?



还有另外一点。

辜负知遇之恩的副作用太大,几乎没有人承担的起。

他所有的前途都是别人给的,那么他一旦辜负这个人,他在士大夫群体内的声誉将会毁了他的未来。

一个反面例子就是吕布了,丁原、董卓。董卓身死之后,吕布在社会上的声誉已经跌至负数,即便是勇猛过人也没有人愿意再信任他。

简单说,一个不忠不义的名声,

不是一个必须“依靠知遇之恩”起步的人能承担的起的。



所以,知遇之恩是科举之前,绝大部分人打破阶级的唯一渠道。(科举之后也是,座师房师制度,天子门生的说法也是知遇之恩的一种。)

辜负知遇之恩的风险又太大。


所以,知遇之恩可是非常大的恩情哒~


说回到一开始的故事。

豫让在范家与中行家都郁郁不得志,估计智谋点数也一般。

刺杀赵襄子两次未遂,估计武力值也有限。

但当年,晋国第一权臣智伯愿意以国士之礼相待豫让。

要么是智伯眼拙。

要么,可能就是看中了豫让这份“士为知己者死”的操守吧。


毕竟,国泰民安的时候能安邦定国的是国士。

家国破灭时,能坚守本心的人也是个国士吧。


以上。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你是真的不知道科举授官是人类组织史上最大的制度创新。

没有科举授官,平民实质上就是牲口。可能还不如牲口值钱。


user avatar   longwind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了你机会,成为了你所有“成功”的起点,这当然是很大的恩情了吧。

不是流行“思想实验”么?那么就思想实验一下,要是人家不知遇,你会是啥样子?两相比较,就知道恩情有多大了。

题外,这种恩情,显然要比得意时自以为的“GOD的恩赐”的恩情要真切吧。

简单来说,华夏教化之人,能够准确抽象“别人给我的助益”,所以能够正确评估“别人的助益于我的价值”,所以才如此重视“知遇之恩”。


user avatar   he-xue-yong-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种东西无关乎古代或者现代,只与人有关。

对有的人来说恩情需要全力报答,对另一些人来说,就是救命之恩也只当是放屁,知遇之恩是个啥?


user avatar   zhang-shuai-guo-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答案本来应该算是答非所问,但到现在都排到第二了,每一个点击赞同都表达的是对故意引战、炒作的厌恶与反对。流量很重要,但我真心希望知乎管理层不要盲目去相信某引战团队出来的成员,而是能够找到一条有别于新浪微博的发展模式…毕竟大股东也不一样。

不管是哪个团队…换个女性账号来提问不好吗?



我都快忘了我其实是金融银行话题答题者…


user avatar   bo-fei-li-ao-di-ya-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看法和 @重楼百尺卧玄德 一样,还是那句话:“邓艾被冤杀和有没有人恨邓艾是两码事”。为毛有人恨?因为邓艾不是money,不可能做到让人人喜欢。哪怕是润公都有人恨,更何况邓艾呢?无非是人数问题比例问题,不会做人的,恨他的人自然就更多。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恨他的人自然更多。

唐彬的话可能有夸大其词,但是大体上是符合事实的,总不可能陇右那群人要造反然后唐彬故意说他们不想反吧?什么?你说那是因为司马昭大军在这儿所以他们不敢反,那请问大军走了以后呢?有人反吗?秃发树机能反叛的时候有邓艾旧部跟着反吗?也没有吧?邓艾这么多的同事下属里面才几个申冤的?占比多大?刘虞边让死后一堆人给他报仇的,邓艾有没有人给他报仇呢?

至于杜预的话,未必就是因为和关系好才给邓艾说话,可能纯粹是因为看不惯邓艾被冤枉。

如果陇右想反却不敢立马反,那唐彬应该跟司马昭说需要留兵留将(而且还要是可靠的将帅)长期镇守才是;应该和司马昭说要提防陇右造反才是。为了讨好上司却隐瞒实情,要是出了事可是得不偿失啊!

再来从一个细节窥探一下邓艾对待手下是什么态度吧。

《三国志邓艾传》:使於绵竹筑台以为京观,用彰战功。士卒死事者,皆与蜀兵同共埋藏。

人家为国捐躯视死如归,你倒好,连场像样的葬礼都没给人家,反而把手下的士兵和绵竹战死的蜀兵一同筑了京观,可见你邓艾也没多尊重士兵嘛,感觉这能和唐彬说的邓艾平时不尊重身份低微的人对得上嘛。

还有一条记载非常微妙,不知道是否和唐彬说的话对得上?

《三国志董允传》:及邓艾至蜀,闻(黄)皓奸险,收闭,将杀之,而皓厚赂艾左右,得免。

也不知道邓艾的左右给邓艾说了什么话让邓艾放过了黄皓,不知道能否和唐彬说的“顺从者谓为见事 ”对得上?而邓艾任用这种受贿的人本身也能说明一些问题,要是诸葛亮这一类型的人会用这种贪污受贿阿谀奉承之人吗?毕竟诸葛亮“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呢。

总说唐彬无中生有,我看未必。

至于有人说由于邓艾很多事亲力亲为所以不会御下严苛,这未必吧?亲力亲为和御下严苛不矛盾的,给你们一条史料参考吧。

《陈书程灵洗传》:灵洗性严急,御下甚苛刻,士卒有小罪,必以军法诛之,造次之间,便加捶挞,而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众亦以此依附。性好播植,躬勤耕稼,至于水陆所宜,刈获早晚,虽老农不能及也。伎妾无游手,并督之纺绩。至于散用赀财,亦弗俭吝。


user avatar   sun-zheng-yi-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际上似乎并不承认夏朝的存在 却根据挖掘和荷马史诗确定克里特文化 是否是双重标准
user avatar   cao-xin-dong-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个词出《道德经》,和光同尘。

只有远高于常人的人才会考虑这一层。

如果自己明显异于一般人,那就是一般人眼中的异类,但是相对于一般人的异类是分两个层次的,一个是明显高,一个是明显低。

但其实,人只能分辨出比自己低级的人,比自己高级很多的人,一般人是分辨不出来的。举个例子:高中生能看出小学水平的题目的对错,但是看不出大学本科水平题目的对错,要是博士的那些题目,保不定连题目都看不懂呢,那就更看不出来好坏对错了,保不定还会想:博士就研究些这个?

所以,一般人其实根本看不透很多高人,或者说,那些能让一般人一眼看透的“高人”,要么是不够高,要么是人家故意让你看明白的,就是得让你觉得他是“高人”。至于他为啥得让你觉得他是高人,你自己想吧。

而真正的高人,需要普通人的认可吗?即使周围的普通人完全不认可他,也完全不影响他做个真正的高人啊。甚至有些真正高人的日常为人做事,甚至会让一般人觉得匪夷所思的不够聪明,甚至还会让人觉得他傻呢!他就是不想让你看破他罢了。“大智若愚”是什么意思?其实就是说有大智慧的人反而会行事更简单,没有平常人的很多弯弯绕绕的,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足够支撑他们不必弯弯绕绕的那么费尽心机才能成事,让普通人看起来却是有点“愚”了,“愚”是什么意思?心眼儿不够呗。其实人家是不必费那些“小心眼儿”罢了。

小隐隐于林,大隐隐于市。 山林中本来也没几个人,不用太费心思,好隐。你说在市井中咋隐,那必然是隐蔽掉自己跟常人的不同,让自己跟常人无异,这能省掉多少麻烦。这就叫和光同尘了。

所以一般人总觉得要去世外山林中寻高人,因为山林中的高人一般也就是住的隐蔽点儿,但是一般异象明显(山林中连个人都难得碰见,他有啥必要天天费心思隐藏自己的异象),好认啊!所以寻世外高人,难度在于找到他住的地方。

市井中的高人,天天在你眼前晃你也不见得认得出来。住哪儿无所谓了。


有友邻在评论区贴出了“和光同尘”的哲学理解(当然了,真正修道的人可能不这么解读。道长们请看到我的求生欲。 )。其实,“和光同尘”不就是一种看待世间万物或者说是与世界相处的方法论么?而且是达到一定高度的人才会有的方法论。只有达到“看到珍珠和灰尘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这种高度的人,才会知道如何让一粒“珍珠”如何做到看起来如同“灰尘”。 很多高人也并不在乎世人看待他是“珍珠”还是“灰尘”,因为在这种境界里,世人的目光完全不影响他如何去看待和理解这个世界,也不影响他自己的存在,但是做一粒灰尘可以避免掉许多麻烦就是了(毕竟做珍珠的麻烦是更多这是真的,麻烦多了,总是会影响到他自我修炼的… 总是要费时间精力去解决麻烦不是吗?有这点儿时间精力多修炼自己不好吗?)。有时候,他们选择成为“灰尘”,还是为了最后不做“灰尘”。

————————————

我又来了。既然说到了《道德经》,那就给大家推荐一本解释《道德经》很强悍的书:清朝黄元吉先生的《道德经注释》,中华书局出版。 如果能够细读此书,你会发现打开了一扇理解《道德经》的新大门。 当然了,对于一般人而言,细读此书的难度很大,因为这是一本纯文言文(而且是繁体字)的注释,引经据典,而且应该是从道家修炼丹道的角度来注解的。跟很多现代理解大相径庭,完全不是一个维度。 推荐给有缘人吧。

黄元吉 《道德经注释》第五十六章:

(节选)所谓 “得了手,闭了口”者,诚知得道匪易,讵容以语言耗其气,杂妄损其神,矜才炫能标其异,徒取恶于流俗哉?以故有道高人,塞兑闭门,养其气也;挫锐解纷,定其神也;和光同尘,则随时俯仰,与俗浮沉,如愚如醉,若讷若癡,众人昏昏,我亦昏昏,不矜奇,不立异,与己无乖,于世无忤也。

你看,我唧唧歪歪写了一千多字,黄老先生就这一小段就写的明明白白。人家黄老先生才是得道高人呢!

其实如果你了解道家越多,会发现“低调” “不张扬” “不立异” 是修道要义。所以很多真正修道而成的高人真的会做到让你看不出来的,多看几眼也看不出来那种。

一——————————

我又来了! 哈哈哈哈,因为我又有了一些感悟。

还是这个问题,我又想到了一个路径。

前面的回答是围绕:“真正的不凡人很可能不会让一般人一眼就看出他不是个凡人”。( 你看我措辞多么严谨。)这个方向展开的。

下面我再换个方向展开:“当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一眼看出哪个人不是凡人”。

那当然是努力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让自己的水平超越绝对多数的一般人,说白了,你自己当一个不凡人,只有自己经历了如何从一个凡人成为一个不凡人的路径,你才能看清到底什么样的才是不凡的人。 还是那个例子,只有你自己足够努力,上完了小学上中学,上完了中学考大学,再考硕士、上博士…… 你上中学的时候,看其他的小学生们,你就很容易分辨出哪个小学生比较优秀,哪个小学生干的那些事就不太行。等你真的自己能考上博士,就能够比较容易看出那些本科生、硕士生们在干的事情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也就是说,对于你自己有过切身经历和感受的事情,你才会比较容易判断这个事情到底是个什么水平,“一眼看清”。(我真是能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的例子说明白,这就叫深入浅出,哈哈哈哈,我好骄傲,我先插会儿腰)

记得看过一个视频,好像是一位道长,(他就是一位道长,还是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2021年9月,这位孟至岭道长升为北京白云观方丈)他说: 一般人不要考虑和光同尘的问题,因为,对于绝绝绝绝绝大多数人(道长用的词是凡夫俗子)来说,你就是个尘。(说到这里,请划上去看我这篇文的开篇第二句)

道长的视频在这里:zhihu.com/zvideo/133595

(我还特意去搜了为什么道教宫观的领导人也叫“方丈”)


其实,绝大多数的人都是普通人,就是个凡人,要想成为不凡的人,那中间必然是要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的。现在好多人喜欢看穿越剧,梦想着自己能够穿越,而且一穿越就是回去当当皇上、当王爷、当皇后、当公主、当娘娘…… 都是穿越回去当显赫的人物(这些显赫的人物也就是凡人里面比较不凡的了,只针对富贵权势这个方向的不凡),没看见哪个人想着穿越回去当个种地的、当个丫鬟(而且是一辈子丫鬟,没有反转的那种)这些普通人… 说白了,就是想着靠“穿越”来成为不凡的人。

而在现实中要成为真正的不凡的人,哪能有什么捷径呢。

就是要靠自己努力啊!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想要当一个不凡的人,就如同要当秀于林的那一木,必然要比其他那些林林林承受更多的风吹雨打,若是打雷,必然也是先劈这一木(谁让他独高呢,这也是道法自然的一部分),必然要承受远大于一般人的艰难。

“和光同尘”其实就是针对“木秀于林 风必摧之”的解决办法之一。其他办法呢?我想到的还有,若是这一木能修炼到长腿能跑,跑到一个跟他高度都差不多的林子里就好了(那就是从一个层次上的不凡变成了另一个层次的凡),或者跑去一个没那么多风打雷劈的地方也行。其实说白了,都还是要提升自己的能力,解决各种艰难险阻的能力。毕竟,一棵木要努力达到能到处跑的程度,跟人修炼成一个不凡的人,难度也差不了太多吧。

这些苦难或者说考验若真能承受住了,才有可能成就不凡的人。

————————-

还有一词,叫“鹤立鸡群”。

让人一眼就看明白的不凡人立于凡人间,就如同“鹤立鸡群”。

刨去落难不能飞走的情况,一只好好的鹤为何要立于鸡群中?(难道是图免费的鸡饲料吗?)

人有时候会有一种幻想,觉得自己变成了不凡的人,就自然而然会得到其他凡人的仰望、敬佩、供奉、乃至各种好处。

实际上呢?你看看中国人的崇拜观,就会发现,中国人崇拜的都是能办事的神仙,能给他解决问题的神仙,那些拜了不灵的神仙,早就被抛弃了。 “实惠”这两个字,是刻在血液里的。(此处用法这是个中性词,正是因为我们看中“实惠”,所以才能够真正做到绵延不绝 ,你们去看这位知友的文章,写中国的神仙们为什么这么负责任的,很逗 zhihu.com/question/4330

你以为的“鹤立鸡群”,一只不凡的漂亮的白鹤立于鸡群中,会自然而然地得到鸡群的崇拜、敬仰、主动奉献出鸡粮,白鹤自此过上了位高权重、食物无忧的快乐日子。

实际中的“鹤立鸡群”,很可能是这种情况:一开始的鸡群们比较懵逼,一眼看去知道那肯定不是个跟他们一样的物种,然后可能因为鹤的不凡外表引起一阵崇拜,然后呢?然后鸡们崇拜着崇拜着突然就发现这只鹤不能实现他们的任何愿望,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而且还抢占他们的资源,占他们的地方,吃他们的粮食。慢慢的谣言四起:那看那是什么玩意儿,腿那么长,脖子还那么长,毛还那么白,跟咱们一点儿也不一样… 还吃咱们粮食…肯定不是个好东西…然后这只鹤被边缘化、被群起而攻之…

另外,如果这只显目的独立鸡群的鹤真的成功的风光了,成为了被可以一眼看穿的“不凡鸟”,咱们可以猜猜那些崇拜鹤的鸡里面到底有多少想的是:怎么弄死这只鹤,好让自己取而代之… 成为万鸟崇拜的“不凡鸟”………

—————————

有一些知友在评论里说:我觉得高人是如何如何的… 我看出来的高人是如何的…… 我看啥啥就不是啥啥…… 我看不来的就不是…… ……

在这里估且把这种也称为“我执”吧,就是太执着于用自己的标准去评判别人,“我认为他是高人他才是高人”“我看不出来他是高人他就不是高人”……… 就是把自己作为评判他人的标准。

倒不至于非得评判这样是对是错,只是我觉得吧,这样子的思维方式,很容易让自己看不清真实的世界。

真正的高人,你识不识得出他,于他而言,有什么要紧。

虽然那个著名的“心动幡动,心定幡静”的故事深入人心,广受推崇,但那是让你面对自己的,不是让你认识外部世界的。

幡动或不动,与我心何干。

高人是或不是,与人看他何干。

——————————

最近对“和光同尘”又有一点儿感悟。是因为看到有网友叫“和光不同尘”(没有针对的意思,只是对此有感而发,而且确实见过好几次不同的人用这样的名字或者说这个话)。

其实我最先读“和光同尘”这个词的时候,跟取“和光不同尘”这个名字的网友的想法是差不多的。我们现在一般的理解里会把“光”定义为光明灿烂、比较好的那种东西,而把“尘”定义为比较微末无用、普通甚至稍显低级、有贬义的意思。基于这种理解,那么跟“光”“和”就是好的,跟“尘”“同”就是不好的。那么“和光同尘”的意思就是有点儿跟什么一样光明灿烂、跟什么一样普通那种意思。“和光”是褒,“同尘”略含贬。 在读黄元吉的《道德经注释》之前,我确实也是这么理解的。

但是怀着这种理解开始读黄元吉的《道德经注释》的时候,就会隐隐觉得哪里不对。 此书中数次遇到“和光同尘”,慢慢就理解到“和光”与“同尘”是完全并列的意思,就是“光”与“尘”并没有谁高谁低的意思,而是都是泛指那种数量极大的但是又细碎的普通的也是无处不在的那种东西。 光并不是特指那种光辉灿烂像太阳月亮那种光耀夺目的光,而是偏重指无处不在的那种光,就是“和光”的“光”的是指“无处不在,哪里都有,而且无形无色你感受不到但是又无处不感受的到”这个意思,绝不是侧重“光辉夺目、温暖灿烂”那个意思。

因为如果你对《道德经》有充分理解,那么就会体会到《道德经》是不扬强的,(可延伸到不立异,)反而是强调“柔弱”“普通”“自然”的功用,侧重“以弱胜强”“以柔制刚”这个层面。 但是强弱、柔刚都是二元对立又可互相转化的。《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说在一定的阶段,要保持“柔、弱、平淡、凡”这种,但是汇积到一定程度,则可发生质变,变成实际上很强大,用柔弱但绵长的路子最终达到强大的目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追求强、大、刚,因为强大刚的东西难以长期坚持,容易中途折断。虽然《道德经》一直说“道法自然”,自然界里当然也存在很多刚强大但是比较持久的东西,比如太阳啦、山川啦,但是《道德经》是老子写给人看的,重点就是“人”,人本身是个柔弱的东西,所以对人来说,重点就是怎么在柔弱中求长存。所以《道德经》中特别强调水的作用,水也是看似柔弱,但是可以滴水石穿、也可以积聚为海。

———————-

黄元吉《道德经注释》第三十六章:

……………劝学者,以柔以弱,立德立功,庶得神天之佑,自有仙人传授口诀。否则,最大事情,惊天地而动鬼神,纵是神仙,要皆不传者多。盖天机至密,天律最严,不可违也。庄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于君。使道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于亲。使道可与人,则人莫不与之于兄弟。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于子孙。而皆不可者何?诚以中无德而道不立,中无主而道不行也。” 合数圣之言观之,则知国之利器不可轻以示人矣。后世修士,切勿以大道为公,不择人而授,以致自遭天遣,悔之无及。斯殆有公而不公,不公而公之者,非下学所能参其微也。尚其懔之。

以上这段,其实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道家的不凡人(得道者)让一般人看不出来?” 还解释了很多诸如“为什么道家的很多本事(法术、变幻、等等)不随便给人看?”这种问题。

说白了,就是道家的各种“本事”是要以“德”立的,是要承担责任的,不能随便显摆给人看着玩的。 而至于说,有些得道者会四处传道让人看,那也是他的责任所在,但这个责任却不是每个修道者或者得道者都要做的。 每个人各承天道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要做的事情)。

说到这里,想起来有个学佛的朋友,经常说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 就是说,每个人在人世间,不管贫富贵贱,都有自己要面对的问题,需要他去努力解决。

我身边有很多学佛的朋友,或者说“号称学佛”的朋友。但是很多人,在我看来,是属于“着相”的,就是深刻执迷于一些表象的东西,比如每天磕多少个头、念多少遍经,经常指导别人你要这样、你必须那样,但是真的让他面临事情做选择的时候,你就会看清他的内心其实是背“佛”而行的。 而说这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功课”的这位朋友,非常平和,身上也没有任何叮叮当当的各种标志性的东西。 她说“佛在心中”。她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佛,当你内心澄明坚定的时候,内心的佛就会显现出来,保护你”。 我觉得,这才是慧者。

——————

今天想说一下“特别”这个点。

按照现代文化的标准,主流的说法是“每个人都是特别的”。所以现在每个人都在努力的让自己与众不同,仿佛这样才有存在感。

这个“与众不同”其实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但是最浅显的层次自然就是“外貌”与众不同。所以才会有这个提问“如何一眼看穿不凡人?” 其实这个提问的思维深处就是默认了不凡人的不凡首先体现在外貌等外在表现上。

但是与众不同的不同也是有很多层次的,最浅显的自然是外貌等外在的不同,一眼就能看见这个与那个的不同、这个人与大部分人的不同。而内在的能力、底蕴等等的不同,很多是需要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鉴别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真正的不凡人在外貌上的不凡很容易被人认可,而如果他们在外貌上无异于常人时,其思想和能力等内在的那些不同却很难被一般人看到,即使看到了也很可能被认为是“异端”、而不是更高层次的非凡。因为就像前面所说,只有达到博士或者更高水平的人才能鉴别博士的真假。小学生水平是鉴别不了高中、本科、研究生水平的真假的。换个例子就是:如果没有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学渣是看不懂学霸的试卷的,学渣根本就不知道学霸的水平。但是如果学霸的试卷上有了老师勾的红对号、红叉号,那就是随便谁都知道学霸的水平。但是很可惜,在现实社会中,根本不可能有谁在不凡人的身上划对错号,所以,一般人根本看不懂不凡人到底是哪里不凡了,一般人判定不凡人用的标准,就是他自己认为的标准。至于这个标准是不是真的对,那就很难说了(用学渣的标准去评判学霸?)

而现代社会鼓励“每个人都与众不同”这种想法,所以其实现在的人尤其是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是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成长的)都在潜意识里或多或少的认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诚然,每个人自然是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大,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群体,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就是个“人”罢了。有作为“人”的99.9%的共同之处,那剩下的0.1%的不同可能体现在各种方面。

毕竟,人是社会动物。诚然,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有不同,但是,你这个不同的人毕竟是要在人群社会中生存的,能够让周围的人接受你这个不同的“人”,这是一项很大的能力和本事。不凡人让自己能够在凡人社会中生存,首先得“和光同尘”。


user avatar   da-shi-13-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




  

相关话题

  如果中国是一个岛国,将会是怎么样的? 
  为什么明朝皇帝的庙号没有太宗高宗? 
  后人说的红楼梦描写古代生活的真实性有考证根据吗?谁提出的? 
  为什么在古代,太监大多不是好人? 
  为什么唐朝没有像西汉灭亡之后,留下很多的宗室来恢复唐朝呢? 
  如何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历史 ? 
  岭南五十万秦军为何坐视秦朝灭亡? 
  历史上有哪些装逼装得非常失败的人和事? 
  是什么人不承认元清是中国政权? 
  如果没有发生安史之乱,唐朝能征服吐蕃吗? 

前一个讨论
如果李成栋的广东全省反正能赶得上金声桓的江西反正,那么最后的结果会不会不会同历史上的那样?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明日方舟》新干员鞭刃的立绘?





© 2025-01-2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