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身在他乡,我终于读懂了于勒叔叔的信
老师们更喜欢分析《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分析他俩的可怜、可鄙、冷酷、无情,我虽然也不喜欢菲利普,但还不至于讨厌。不过对于勒,我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理解他的做法,看出莫泊桑字里行间隐藏着的另一个故事。
一个人流落他乡,总会想起故乡的好处,想起家人的温情,总想着找机会回报家人。这其中既有乌鸦反哺的报恩心理,也有衣锦还乡的虚荣心理。
我刚离开家乡那几年,只要手头有了点钱,首先会想到给家人买点东西,但我如果真的留在家乡,在亲人眼中,也是个于勒一样的懒家伙。
于是,我就明白了于勒的第一封家信。那时候,他刚挣到钱,就先想到赔偿哥哥的损失。于勒本质上并不坏,在异国他乡,亲情成为他唯一的慰藉,他的第一封信,我感觉说的都是实话,都是心里话。
但第二封信中,于勒就明显说谎了,信上说: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一个人出门在外,如果对亲人体贴,往往会报喜不报忧的。我记得有一年工作太累,本想赶回老家寻找安慰,但当面对父母时,我还是强颜欢笑,把所有的委屈咽下去,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在于勒的这封信中,也读出了类似感觉。
于勒毕竟是个好玩的人,他未必有经营的手段,发了一点小财之后,可能很快又陷入窘境。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编出了旅行的谎言。旅行其实并不耽误写信,为什么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呢?而且还要强调“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这是一个很容易识破的谎言。
另外,如果买卖真的很好,为什么竟要在买卖好的时候“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而且,他不是已经算发财了吗?为什么后面还要说“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
这封信,应该是在于勒破产之后写的,也是他和家人的诀别书。在这之前他经历了什么,莫泊桑故意不说,把它留给读者猜想,这是小说家的狡猾之处。
“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于勒不好意思和家人联系了,却又担心家人牵挂,只好这样说。我反复品味着这句话,感觉鼻子酸酸的。
在下文中,莫泊桑借船长的话,对于勒的经历做了补白,也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于勒的心理:
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原来如此!这是一个游子面对故乡最后的一点尊严:如果不能衣锦还乡,那也不好意思再回去给家人添麻烦!
没有经历苦难的年轻人不会体味到于勒的悲哀,不能体味到于勒竭力维护的尊严。当我们把小说主题定为“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时,其实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简单解读,也是对莫泊桑这位短篇小说大师的浅层解读。
直到四十岁我才读懂了于勒,也许要到五十岁时,等到儿女成年、压力剧增的时候,才会进一步理解菲利普夫妇,理解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与尊严,敬佩他们在贫困中仍给孩子希望,敬佩他们在贫困中咬牙维持基本的尊严,对他们也报以同情和尊重。
其实原作结尾还有一段,不过初中教科书上似乎把这一段删除了
等到船快要靠近堤岸时,我心里生出了一个强烈的想法,我想再去看看我的于勒叔叔,想自己走过去,想向他说几句安慰的话、温暖的话。
但是,当时没有一个人再要吃牡蛎了,他早已无影无踪了,无疑地,他早已走到供给这种可怜的人做住宿之所的臭气薰人的底舱去了。
我感觉这段就已经在暗示,于勒可能已经认出了自己的亲哥哥一家,菲利普在躲着于勒,同样于勒也在躲着菲利普。很简单,正常情况下哪怕没有生意,正常的摊主也应该等生意来而不是收摊。这时候没有天黑,牡蛎船也没有开走,等一会肯定还会有生意来的,但是他没有等,而是直接收摊了。
原因也很简单,面对着眼巴巴等着他衣锦回乡的兄嫂,再看看自己这副模样,他有什么脸面过去相认呢?他对于自己这幅模样兄嫂会是什么态度十分清楚,所以他也只能躲下去了。虽说原作里菲利普不认自己亲弟弟,但是假如菲利普一家真的过去相认了,于勒怕是也不会认自己的哥哥。或许这也是亲兄弟之间共同的默契吧。
就像高赞评论说的一样,锦衣不夜行,无锦衣只夜行。家里人都盼着你衣锦还乡,结果你落魄至此,家里人会怎么看你?这点他自己也是知道的
大家好像只知道微博打拳厉害,很少有人说豆瓣鹅组。其实微博基本都是各种骂人的脏话比较多,你很少能看到打拳的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豆瓣鹅组就不一样了,拳师们交流经验的地方。
类似下图的事情很多,只希望锅男能把头从沙子里抬起来,把拳师当个人看,别把她们当成你脑补出来的弱智。
我理解里,因为中国发展太快了。
这说起来你们可能觉得离谱,但是事实就是这样。大量引入外资和外来技术开始后经济发展太快,在这种高速发展下做技术导向企业就是不可能的,你做技术带来的增长率远远赶不上加了外资杠杆的竞争对手的增长率。
哪怕企业真的技术强壁垒高能活过竞争,企业里的员工也必然要被大量挖角,因为员工在这种环境下理性选择也是赚快钱。2000年赚了1000万的和2000-2020每年100万收入的在2021比资产时前者几乎无悬念完胜的背景下,没人会有心思在一家公司搞什么技术的,必然都是想着快,抄,上,做出影响力,跳槽,收入翻几倍,下一轮。
等中国也一年增长两三个点,利率接近0,普通搞技术的可以30混到60的时候,这种公司反而会更容易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