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中国麻醉医生「缺口大、猝死率高」这一现状?麻醉医生有多重要? 第1页

  

user avatar   jzysh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用昨天刚刚经手的一例病例,和大家分享麻醉医生的工作细节。

这是一例95岁的高龄患者,行股骨头置换术。

手术本身难度不大,对于关节骨科来说是常规手术,这个手术难在,95岁

尽管前一天的访视评估,患者看起来情况不错,没有明显的意识障碍,没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但长达二十几年的高血压病史、多发的颅内腔隙性梗死、轻度的阿尔兹海默症状和95岁的高龄等等,让我们对这台手术的麻醉倍加小心。

这个情况,我们可以选择椎管内麻醉,就是常说的半身麻醉,对患者的心血管影响比较小。但是,患者家属拒绝,且患者脊柱有一定的侧弯畸形,椎管内麻醉也十分困难。

无奈,选择全麻。


患者来到手术,我和另外一位医生一起接好监护,血压168/85,心率98,氧饱和度95%。

考虑到术中能够对血压进行最快的调控,也为在出血时可以尽快补充血容量,我们决定给患者放入一根中心静脉导管。

这根导管的末端直接留置在右心房的开口上缘,使得从导管给入的血管活性药物能够第一时间到达心脏,同时也能让在麻醉时,补充大量的液体,增加回心血量,从而保证血压和心脏功能的稳定。

穿刺置入导管的时候,小针穿刺脖子上颈内静脉时失败,一点回血都没有,探不到血管位置。我决定转为锁骨下静脉穿刺。

这个静脉的位置比颈内静脉更为固定,穿刺成功率更高。但这一穿刺,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一不小心,可能穿破胸膜,加上穿刺过程中对血管的损伤,可能造成气胸或者血气胸。

这对于这位95岁的高龄患者来说,无疑可能是致命的。

我右手拿着穿刺针,左手扶着注射器,将长达10公分的金属针尖缓慢从锁骨下刺入,右手保持注射器的抽吸,以便穿刺到血管时,血液可以进入负压的针管,提示针尖位置。

伴随着监护仪的“嘀...嘀...”声,针头半公分半公分的往里进。

一股暗红色的血液涌入针管——针尖进入了锁骨下静脉。

我熟练的将导丝从针管中放入,再顺着导丝置入导管,固定、连接,一气呵成。

中心静脉穿刺成功,这是第一道保险。

紧接着,我们需要进行动脉穿刺。利用留置针,将软质导管放入手腕的桡动脉内,从而连接传感器,显示实时的动脉血压。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最直接的监测血压情况,对血压的急剧变化进行监测和处理。

动脉穿刺置管不比静脉,动脉细,且管壁厚,穿刺过程中,容易因为动脉的“滑动”,导致穿刺不进,或者擦破动脉壁,在局部形成一个血肿,导致后续穿刺更加困难。

我左手摸着患者的桡动脉搏动,右手拿着留置针刺入动脉,心想着必须要一针见血了。

当看到针管涌入鲜红色的血液时置入留置针管,固定,连接,此时,患者血压173/92。

动脉压力实时监测,这是第二道保险。


接下来就要麻醉了。

因为患者禁食禁水一晚,我加快了补液的速度以补充血容量。紧接着,把麻醉药准备好。

可以预见的是,麻醉药因为有扩张血管、抑制心脏的作用,一旦给入,血压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但老年患者,无法耐受剧烈、长时间的低血压,过低的血压可能造成大面积脑梗、心脏缺血等严重情况。

我将升压药放在手边,看着动脉压力的实时变化,缓慢给入麻醉药。

此时,另外一位医生正在辅助患者的通气,随着麻醉药物的给入,患者的自主呼吸逐渐减弱然后消失,同事开始通过呼吸机手动通气,准备气管插管。

果然,麻醉药物给入不到一分钟,血压从170骤降到120,心率也明显减慢。我迅速给入血管活性药物,加快心率和血压。

血压仍在进行性下降,但心率逐渐加快,

我意识到,此时可能因为血管扩张,回心血量明显下降,导致血压降低,心率加快。

我加快了补液的速度,同时把事先准备的血管活性药物给入,保证血压的同时,降低心率。

老年患者,最怕心率过快。

心率一块,心脏的耗氧量就增加,心脏就更累。本来心功能就降低的老年人,更加无法耐受这样剧烈的变化,常常会发生心梗、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随着心率和血压的逐渐稳定,我的同事已经完成了气管插管,调整好了呼吸参数——患者进入到麻醉维持阶段。

短短15分钟的麻醉诱导,我的后背竟渗出一层汗——这样的高龄患者麻醉,大概是所有麻醉医生的噩梦。

术中我和同事一起调整好麻醉深度,保证血压、心率的稳定,同时做好保温、补液的内容。

突然,就在关节假体置入的时候,患者的心电图突然提示心律失常。随着心跳的不规律,动脉血压的波形也变得凌乱,动脉血压开始降低。

我们立即让外科停止操作,观察血压变化——仍在下降。

同事将升压药缓慢给入中心静脉导管,观察血压心率变化,

此时,手术室只有监护仪的“嘀...嘀...”的声音,整个手术室的人都看着监护仪。

术中患者的心血管反射一部分被麻醉药物抑制,因而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血压,整个身体的血液灌注都会出现问题。

而对于老年患者来说更是如此。

各个器官的耐受力已经接近极限,若是因为血压的剧烈波动造成器官的损伤,那么势必影响患者术后的康复,甚至引起并发症。

这也是麻醉学近年来提出的围术期概念,在手术的前,中,后,患者的身体机能和康复治疗均纳入麻醉管理的综合考虑中。

给了药以后,血压逐渐上升,心率也逐渐趋稳——“是不是刚刚压到血管了?”我对外科医生说。

外科医生继续手术操作。

手术过程中,我们必须和外科医生保持同步,手术台上的操作和手术台下的监护设备,都是我们要关注处理的问题。

好在外科医生给力,手术时间并不长,也没有明显的出血,2个小时不到,手术结束。

然而苏醒,也是问题。

老年患者的脑部功能已经有所减退,对药物的代谢也降低,苏醒常常延迟。

我们将患者转运到苏醒室,我的同事留在原来的手术间准备下一台手术,我则到苏醒室进行后续的监护。

“我建议转到ICU拔管,现在虽然肌力回来了,但我怕后续的呼吸抑制你们在病房处理不了。”我对外科医生说。

和ICU联系后,我们开始准备转运。

如果说麻醉开始的风险是手术的第一关,那么麻醉的最后一关,是苏醒。

老年患者的苏醒和拔管,需要充分全面的评估。一方面要保证患者的完全苏醒,意识恢复,另一方面,拔管后也要确保不再因麻醉因素造成进一步的呼吸抑制。

呼吸抑制,是指在麻醉后,因为麻醉药物残留或苏醒不完全引起的呼吸中枢抑制,患者常在麻醉后嗜睡,进而自主呼吸停止,严重的可导致窒息。

转运到ICU后,我和ICU的医生进行交接,充分沟通了麻醉中的种种因素,给ICU医生后续的拔管提供参考。

然后我回到手术室,开始下一台手术。

下班的时候去ICU,患者已经拔管,意识状态也基本恢复到了术前的水平,打算第二天转到普通病房了。

我换好衣服,出医院的时候才恍然已经天黑。


保证手术期间的患者安全,是麻醉医生的工作核心。

以前上学的时候,我的老师曾说

“好的麻醉医生,是让外科医生察觉不到麻醉医生的存在。”

大概这就是对麻醉这个角色的最好诠释了。

麻醉的工作,是让患者平稳的度过手术。因而,达到最为平稳、安全的手术过程,让外科医生整台手术能安心大胆的操作,是最为理想的麻醉状态,

自然伴随着最小的“存在感”。

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不被人理解的工作内容和与工作强度不匹配的薪酬,导致麻醉从来不是医学生的首选。

甚至在麻醉本专业的学生中,都仅有一部分最终选择从事麻醉专业。

麻醉医生的短缺,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在之前的回答中,我也详细的介绍过,

我曾用“同在一个战壕的兄弟”来形容外科和麻醉的关系,

在外科医生向疾病冲锋的过程中,是麻醉医生给予全程的掩护,保证患者安全。

而随着外科技术的快速发展、甚至内科的治疗手段中也逐步普及舒适化医疗的内容后,麻醉从业人员数量的短板逐渐凸显。

尽管国家已经从很多层面给予了政策支持,

但改变尚需时间。


在成长为一名麻醉医生的过程中,我曾聆听过许多大师的教诲,也见证他们在这个事业上的努力与奋斗。

上个世纪60年代的时候,在天安门国庆巡游上,曾展示长海医院完成的第一例球型二尖瓣植入手术的模型。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个模型的背后,是一名叫做王景阳的麻醉医生,在麻醉设备和技术都十分短缺的年代,完成了一台高难度的心脏手术麻醉。

麻醉,从来都是无名英雄的角色。

而今,98岁的王景阳老教授仍会时不时来教研室了解教学的一些事情,他随身带着的笔记本,仍然记录着很多他突然想到,或想要告诉后辈的一些观点。

他有时在学校里散步的时候,也有从他身边经过的、今年刚入学的00后麻醉本科生。

他们拿着新的《临床麻醉学》课本,学习着关于血压管理、气道技术的知识。


从王教授的那一台心脏手术麻醉,到昨天看到那位95岁的患者拔掉气管导管,

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麻醉好像变了很多,

却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user avatar   guan-li-yuan-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重要不重要不是舆论上怎么捧高,也不是行业有多大光环,更不是你的职责大不大。

而是这岗位的基本工作时间劳动报酬高不高、未来晋升途径除了卷有没有一个保底的躺平底线待遇保证。

你高了,你有了底线待遇,你就重要,因为大家眼睛可能会被蒙蔽,嘴巴会谈着主意,但脚不会。


user avatar   hu-yan-luan-yu-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汉族/华夏族自古以来就是伐山破庙,屠神灭佛的民族,砸个佛像而已,还重罪?我不给他定罪就不错了!


user avatar   xie-huang-r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user avatar   chen-zi-ya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元一九九六年,阿明大学毕业,妈妈可高兴了,炒了几个菜,爸爸卖了一瓶酒,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来了。妈妈问阿明,准备到哪里工作?阿明豪情万丈的说: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去,到深圳去,我要做新时代的青年,勇立潮头”。爷爷说:“做事要脚踏实地”。奶奶拿出一千块钱:“穷家富路,给你添个茶钱”。外婆抹起来了眼泪,叮嘱说:在外面不要忘了家,要常给家里打电话”。外公说:“在外要学会照顾自己,和同事好好相处”。妈妈红着眼,为阿明默默的收拾着行李。只有爸爸借着酒劲,康概激昂的说:年轻人就应该到外面经风雨,见世面。给他鼓劲说:燃烧吧青春,奋斗吧青年”!

阿明带着全家的希望,到了深圳,凭着过硬的专业素养,很顺利的入职了一家制造公司。在技术部门当了一名技术员。工资一万元。妈妈接到他的电话,觉得儿子工资过万,很是自豪了一阵子。阿明工作很努力,很快熟悉了产品,,钻研技术,改进工艺。第二年,成了技术骨干,他兢兢业业,对技术精益求精,管理层也很欣赏他,工资加到一万五。第三年工资加到一万八千元,他攻克技术难关,都是自己主动加班,都是不要加班费的,他的敬业,吸引了一个女孩的目光,本地人阿美。她很好奇,这个英俊的小伙子,不吸烟,不喝酒,没有应酬,工作起来不知疲惫,永远的斗志昂扬,永远的精力充沛。她们开始了交往。公司重视,同事敬重,同时收获了爱情,阿明的前途一片光明……

半年后,阿美带着阿明去见父母,带着水果,还有虫草燕窝,整整花了半个月的工资。阿美爸爸有礼貌的接待了他。但是她的妈妈,说了几句话,让阿明瞬间头皮发麻。妈妈说:“我们只有一个女儿,不想她受委屈,阿美很优秀,几个有家世的男孩子都在追求她,但她看上你,我们尊重她的选择,和你的父母商量一下,在深圳先把房子卖了”。阿明回到公司一打听,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一般的地段七八万一平米,好的地段十万一平米,十几万一平米……想到阿美,想到房价,好似一桶凉水从头浇下。他知道家里没有多少钱,但还是硬着头皮,给妈妈打了电话,妈妈告诉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岁数都大了,他们有个头痛感冒的,离不开钱啊!我和你爸爸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这么多年了省吃俭用,家里只有二十万的存款,要用你拿去吧!阿明说不用了,谢谢妈妈。

嗝了几天,阿明还想努力一把,又去见阿美妈妈。阿美妈妈听完阿明的话,冷冷的说:“我知道你家困难,我们不要彩礼,不要三金,要个房子不过分吧!”阿明说:“阿姨,我还年轻,我能奋斗,我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给我点时间”。阿美的妈妈说:“就算你一年不吃不喝,一年才二十万,十年两百万,在深圳也卖不到一个卫生间,我们等不起”。阿明弱弱的说:“阿姨我们可以先租房子的”,声音小的象蚊子嗡嗡声,最后阿美的妈妈说:“小伙子,女儿租房子住,我们丢不起这个人。阿姨知道你有理想,但理想不能当饭吃”,你爱阿美吗!如果爱她,就算给不了她最好的生活,也不要让她露宿街头,爱她就想着她过的幸福,爱她你就放开她,祝福她吧!

阿明无精打采的回到公司,再也见不到阿美,听说被她妈妈送进了一家外贸公司。他觉得生无可恋,提出了辞职。公司积极的挽留,经理去找他的时候,他趴在桌子上睡觉,喊他都不应。经理很恼火,说他不思进取。阿明怒目圆睁,“说你们去年每个人分红几百万,为啥没有我的?经理说:“我们都是股东,有投资就有汇报,你就是一个打工的,凭什么分钱”。阿明愤怒的说:“老子不凭什么,不伺候可以吧!”总经理去见他的时候,他正在玩游戏,王者荣耀打的飞起,总经理说他不可救药。董事长听了汇报,说他是颓废的一代。

阿明走了,给董事长留下几幅漫画,第一幅上面画着一个桃园,阿明的爷爷奶奶和许多爷爷奶奶们就在树下劳作,桃子挂满枝头,有些成熟的都碰掉在地上了,爷爷把桃子捡起来,放在框里,交给了集体。集体分桃子的时候,张家李家分的都是一样的,框框都是那么大,那么好。唯独爷爷和几个村干部分的是几框小一点,差一点的桃子。爷爷说: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是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桃子小一点又不是不能吃,我们不要谁要。

第二幅画画的也是桃园,爸爸妈妈和叔叔阿姨们在树下劳作,桃子伸手能摘,有的人趁别人不注意,摘下一个桃子,偷偷的放在口袋里。分桃子的时候,谁家人口多,势力大,和村干部关系好,分的都是好桃子。

第三幅画画的也是桃园,阿明和同事在树下劳作,桃子由于栽培技术的先进,桃树高大,枝繁叶茂,桃子挂满枝头,只是踮起脚尖才能够到小桃子,阿明站在凳子上,扬的脖子疼也只摘到了半框小桃子。看看董事长坐着飞机,指挥的下面的小喽啰,往大卡车上搬,一车接一车的拉,再看看总经理,坐着大G 也在一车接一车的运桃子。经理也整了两车,每个人都笑逐颜开,享受丰收的喜悦,只有阿明和他的同事,每个人提溜着半框小桃子,黯然神伤……




  

相关话题

  医学论文抄袭造假的医生会是好医生吗? 
  上海东方医院一医护人员哮喘发病,因急诊停诊转院抢救无效不幸离世,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如何看待顾骏在《中国教育报》的这篇文章《毕业生「薪资鸿沟」折射文科教育尴尬》? 
  医生在以医院没有床位为由不给病人办理入院,病人在院外发生意外该由谁来承担责任? 
  本科学历的医生被要求规培三年真的合适吗? 
  为什么当今世界的资本如此地偏爱金融、IT行业,而非传统工科行业? 
  为什么网传视频女子遭男子暴打扒衣拖行,视频上看起来很严重,但最终只是面部软组织挫伤? 
  为什么很多人劝人不要学医? 
  如何看待百万大V医生林小清为「甩锅」助理致歉,称「我有病,已经成瘾了」? 
  医院哪个临床科室处在技术变革的前夜? 

前一个讨论
世界上第一台发动机是怎么点火的?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懂自己的「血常规」,各项指标有什么意义?





© 2024-05-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