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宋朝的「岁币买平安」是一项高明的政治策略吗?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这个事,甚至都不需要摆史实。就拿当下来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员额大约200万,军费大约1万多亿,人均费用大约是50~60万元。

如果现在美国过来说“你看中国你每年维持这样一支军队多辛苦,一万多亿都打了水漂了。要不然这样吧,你裁个100万部队,每年能省5000多亿。然后我也不多要,你给我1000亿’岁币‘就够了。只要你给钱,咱们就签个《中美互不侵犯条约》,我保证永远不打你。”

1000亿的“岁币”相较于5000多亿的军费当然少得多。但如果谁敢签这种条件的《中美互不侵犯条约》,保证能得到秦桧一样的待遇。

————————————————————————————————————————————————

评论里已经有人说宋朝拿岁币买平安,是经过了历史检验的。

但说这种话的人,估计是不太了解宋辽之间的真实状态。

澶渊之盟时,双方达成的协议是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

但是,到后来宋给辽的岁币是每年银20万两、绢30万匹。

这中间的10万银和绢是怎么出来的?

这话要说到1042年,当时宋辽两国达成“澶渊之盟”已经快40年。虽然在这段时间,宋辽两国的确无大战,但西夏也在这个时候崛起了,并与宋朝爆发了战争,使得宋朝损失很大。

此时辽国的皇帝是北国小懂王辽兴宗,他深谙“交易的艺术”。看到宋朝被西夏打得不轻,他立刻派兵在边境运动,说自己要开始攻宋。趁着宋朝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辽兴宗又派人去向宋朝索要瓦桥关南的土地。最后,宋朝不得不以再增十万两银和十万匹绢的条件,跟辽国重新达成了议和,也就是所谓的“重熙增币”。

最丢人的是,在澶渊之盟时,宋给予辽的钱是“岁币”,名义是“赠”——因为当时宋辽两国约为兄弟,“岁币”就是富哥哥给穷弟弟发的个红包。可在重熙增币时,辽国要求宋朝将“赠”改为“纳”——中国古代讲的是“称臣纳贡”,一个“纳”字,显然已经表明两国的关系不再是“兄弟”,而是“君臣”。

只不过,重熙增币相比于澶渊之盟,名气没有那么大,历史教材也不讲。很多人就冲着一句“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就真的以为宋辽两国在澶渊之盟后,就真成了好兄弟了。

其实从重熙增币这个事上可以看出来,宋辽之间的和平实际上极度脆弱,主动权并不在宋朝手上。如果辽国真的准备对宋朝发动攻击,宋朝也并无任何力量去阻止。这也就是摊上萧太后之后辽国万幸没出过什么过于优秀的明君圣主,否则单单靠几十万的岁币,能不能买来“和平”还真的不好说。

在我看来,宋辽“澶渊之盟”与其说是宋朝在花钱买平安,倒不如说是辽国发现了用武力进行讹诈,比单纯靠军事行动来抢劫的收益更大。在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的和平也更多地是取决于辽,而不是宋。何况,辽让宋加钱,宋就加钱,这种“和平”又真的靠得住吗?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讨论政治的时候,很多人并不了解政治第零定律,而这个第零定律在很多时候可以解决各种看起来很奇怪的政治问题:


政治第零定律:

所有政权的第一要务是维持政权的存在,因为所有不以此为第一要务的政权都在第一时间消失了


所以大怂的岁币政策,你要从这个政治第零定律来看。

大怂的岁币政策是不是维系了大怂政权的存在?

那它就是合理的



维持一支常备军,你以为宋太祖是怎么来的?


user avatar   larrynone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买到平安了吗?

买得徽、钦二位大神被请到北国去吃涮羊肉?

宋政权送钱给辽和金这样的强国我还能理解,特么连西夏都送“岁币”,这个我真心不能理解。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问一句:不交岁币肯定是会挨打,但是交了岁币能不能不挨打?如果能,那就交。

历史经验反复告诉我们会被打得更凶。


user avatar   bingo-liu-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年几十万岁币远远低于维持一支常备军的军费”当然是唬人的鬼话,因为……

因为岁币给了,你河北还是要放常备军的啊!难道你会因为给了岁币就不在河北放人形靶了么?你问问大宋官家这么干他放心不?

岁币节省下来的,是每年宋辽两国交战消耗掉的军费,这部分军费开支比什么岁币和常备军费可高多了,是真正意义上能要大宋官家命的东西——当然,这种绵延不断的战争状态一样能要大辽皇帝的命。从军事上来讲,北宋在太宗一朝连续北伐失败,到了真宗朝的时候两国征伐不休,宋辽两国互有胜负,虽然宋朝在整体上处于战略被动姿态,但辽国虽然握着战略主动权,却严重缺乏攻坚能力没法久留,双方互相反复放血,大宋仗着经济重心南移任你拳打脚踢我就是能抗,辽国仗着自己身轻如燕每次蹭蹭又出去,这就非常有病。所以在澶渊之盟开始之前,双方的最高统治者对这事都已经很烦了,而且已经通过各种渠道尝试过议和了。

帝再遣使如辽约和,弗许,于是募人汎海,赂女真及乌实等部叛之,二部不从。[1]
王继忠既见任于辽,从容进说曰:“窃观大朝与南朝为仇敌,每岁赋车籍马,国内骚然,未见其利。熟若驰一介,寻旧盟,结好息民,休兵解甲!为彼此之计,无出此者。”时太后春秋已高,颇然之。[2]

辽国的最高统治者无意将战争扩大为全面战争(这方面的一个有力的证据是萧太后曾经约束过下边人打到黄河去,平分中原地的建议),宋朝这边希望你赶紧别来了,双方都有求和的想法,但受限于现实情况(我要报仇/我要抢劫),暂时又没法达成和议,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澶渊之盟。

在澶渊之盟签订之前及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河北都有着极为复杂的边防体系。整个河北边防体系是以城池寨堡为支撑节点,以塘泺、方田、榆塞进行交通封闭,以大批禁军为主力作战部队、小股民兵为机动力量的一个大型防御体系——光一个塘泊工程就搞了多少年?而且关键是签订了澶渊之盟以后北宋依然在搞这玩意,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怕契丹人突然抽风打过来啊!

所以说你要是见到有谁说岁币抵消的是维持常备军的军费,那别犹豫,赶紧上去抽他脸!河北的人形靶一直放到北宋末年,战斗力全都消磨没了也不敢撤,你以为那玩意不花钱?你以为一个三十万就下来了?连塞牙缝都不够的好么?

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且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兵矣。河北岁费刍粮千二十万,其赋入支十之三;陕西岁费千五百万,其赋入支十之五;自余悉仰给京师。
自咸平逮今,二边所增马步军指挥百六十。计骑兵一指挥所给,岁约费缗钱四万三千;步兵所给,岁约费缗钱三万二千。他给赐不预。[3]

这是景祐元年的数据,换句话说这已经是“岁币买平安”成为常态之后的常备军开销了,就这开销,那三十万就是九牛身上的一根毛好不好……

顺便我在问题里看到了“按照这个逻辑,汉武帝集全国之力攻打匈奴好像是一种很蠢的行为一样。”,你看这不巧了么?你以为北宋时期的主流想法是什么?

嵗幣五十萬匹兩,比之漢世和單于,嵗尚給一億九十萬,西域七千四百八十萬,則視今與之嵗幣,未為失䇿。又後漢永初中,諸羌反,十四年,當時用兵用財二百四十億永和後,復經七年,用八十萬億,且前古帝王,豈忍以中國之富,填于盧山之壑,委于狼望之北哉!盖聖人重惜生民之本也,載在史䇿,非妄言也。[4]

顺便一提,西汉和亲政策前辈学人已经总结过了,大抵是以通婚为名义,每年提供财物——这话不是我说的,是钱穆、翦伯赞、吕思勉这些大佬的意见,大家的意见分歧主要在于岁遗这玩意到底能占多大比重,这玩意跟岁币有多大区别大伙自己琢磨吧,反正是:

顾汉所输匈奴缯絮米糵,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己矣,何以为言乎?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5]

所以你以为后世对汉武帝的主流印象是什么?是一代明君?是铁血皇帝?拉倒吧,你把哪个皇帝比作汉武帝,是要被收拾的

哲宗览奏,以为引汉武方先朝,不悦。落职知汝州。居数月,元丰诸臣皆会于朝,再责知袁州。未至,降朝议大夫、试少府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三年,又责化州别驾,雷州安置,移循州。[6]

所以我还是那句话,岁币政策本身没问题,用较小的代价换来了长久的和平,问题是……

你换了和平之后干嘛了?

真宗朝大搞封建迷信,封禅泰山,钱跟流水一样的花出去了。

仁宗朝三冗问题几乎到了爆发边缘,与西夏的战事让整个国家的经济几乎崩溃。

神宗朝稍有起色,然后就是持续不断的党争内耗。

所以岁币是换来了和平,可并没有换来你北宋皇帝抓住这个和平的有利时机整军备武积蓄力量,这是北宋整个体制的问题,不能单怪岁币——换句话说,要不咱们不要和平了,就跟辽国人死磕,磕到社会危机提前爆发,两个大朝必须死一个拉到,你猜统治者干不干?

以上。

参考

  1. ^ 续资治通鉴·卷十八
  2. ^ 续资治通鉴·卷二十四
  3. ^ 宋史·卷一百九十四·志第一百四十七
  4. ^ 三朝北盟会编·卷一·政宣上帙一
  5. ^ 史记·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6. ^ 宋史·卷三百三十九·列传第九十八

user avatar   zi-mu-nian-hu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挫宋一开始是想打过去,结果打不赢,无奈岁币买平安。

辽朝本想整个把挫宋抢了,结果吞不下,无奈只能收岁币。

但凡任何一边有绝对实力推倒对方,岁币这事就不会成。

后来金朝推了辽朝,又想吃了宋朝,结果还是吃不完,双方又谈岁币生意。

最后蒙古有实力了,还谈个屁,直接把金朝和宋朝都给吃了。


user avatar   meng-yu-ling-q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

老苏一写就是千古名篇,就是说这个事儿的

你为了让你的敌人不打你,你给他钱,他越富你越打不过,他就越打你啊

那句话怎么说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

一个道理

而且吧这玩意苏洵写的,到了王安石时代,你看教科书咋写的,冗兵冗员效率低下

真要像你听到的那个看法说的给钱就不用养兵了,王安石也不用费劲改革兵制了


user avatar   shu-shan-pu-t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事在北宋就有人反对了,还写了一篇千古奇文进行阐述,以至于我们现在的中学课本上还有这篇文章。

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这是苏洵写的六国论,在文中就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为了劝阻当时北宋的岁币政策:"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所以不管是当时的人看,还是现在的人看,岁币政策都算不上是什么好政策。如果敌强我弱,当做权宜之计还行,但你把它当成基本国策,贯彻始终,那真是没救了。

古代的文章千千万,名作佳篇也不少,到了今天我们的课本上还要学习六国论,这不单单是因为它的文采,更多的是一种态度,这说明我们的国家现在也是认可苏洵的观点:贿赂敌人并不会得到真的和平。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只有自己实力强大了,灭掉敌人或让敌人忌惮,才有真正的和平。


user avatar   feng-da-67-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年几十万岁币远远低于维持一支常备军的军费”

这句话总有一点“只要不找女朋友不结婚不生孩子每年就可以节省下来一笔养家的钱”的意思。

问题就在于,军队是干什么用的?

军队服务于战争,战争服务于政治,政治服务于什么?

经济。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和吴国在钟离这个地方打了一仗。吴国的卑梁和楚国的钟离相邻。两地都有蚕桑业,经济竞争激烈。两地的采桑女为了争夺桑叶资源爆发了冲突,引起了两地械斗。随后两地军队投入作战,逐次升级到了两国君王出动大军决战的地步。史称“卑梁之衅”。古人,其实今人也是,大多缺乏从深层的经济原因分析矛盾产生的能力,而仅仅以人性出发,认为这是“因无谓的小事而引起的争端和杀戮”,很多记载、评论,都以猎奇的心态,重点讲“两个泼妇”、“蝴蝶效应”、“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全然不着边际。

在古代中国周边世界里,从外兴安岭、贝加尔湖、阿尔泰山南北,一直到顺化、曼德勒、拉萨,这么广大的区域里,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广大市场一直都存在着。我们熟知的两条主要贸易路线,一个是陆上丝路,一个是海上丝路。丝绸之路是中原通往西北的重要商路,海上丝绸之路则是从东南沿海通往西亚的重要商路。然而这一区域的贸易路线不仅只有这两条。西南地区有赫赫有名的茶马古道。而且,早在汉代就有贸易路线将天竺商品输往蜀中。东北方向齐鲁通往朝鲜的海上贸易路线,东面江浙、琉球通往日本的贸易路线,也都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深入蒙古高原、西伯利亚、松嫩平原等地的贸易路线也非常繁盛。

除了个人野心之外,战争也与利益追求直接相关。表面上看,契丹进攻北宋,目的是为了掠夺财富,那么中原只要把财富给了契丹,契丹就不用进攻了。这就有点既然不给钱就不算嫖了,那么倒找就更不算嫖了的意思。然而这也就意味着北宋对贸易路线的控制至此就达到了一个绝对极限。无数的人讲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开了榷场,又把岁币赚了回来。但是他们似乎忘记了,原本压根不用把岁币赚回来。你给我交保护费,我在你这吃饭给钱,这钱还不是你出的?要是这样你都觉得赚了,那没说的,赶紧把你钱都给我,我能让你赚一个亿。北宋至此失去了发展机会。天底下还有人嫌自己钱多急着送人的?

宋朝失去了发展机会,那么在贸易路线上拥有了高于宋朝主导权的外部势力,就会反过来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寻找彻底控制整条贸易路线——针对北宋说,就是灭亡北宋——的崭新发展模式。

北宋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那么就只能坐等别人来掠夺他们的财富。人们批评北宋因为岁币而失去军队战斗力。这还是针对的表面现象进行的批评。其实宋军多少还是有战斗力的。问题不是宋军失去战斗力,而是宋朝只能坐等别人发展起来打他。既然没有能力压制周边敌人的成长,甚至还倒找钱,仅仅依靠军队来进行被动防御,那么直接结果就是周边必然会一轮又一轮的兴起军事强权,通过不断迭代更新军事能力,最终获得打破宋朝防御掠夺财富的机会。

宋朝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坐等玩家刷装备的宝藏目标角色。

岁币买平安?

翻译过来,不就是大声咩咩叫的大肥羊吗?

自古以来,这种短暂的盟约都被视为权宜之计,翻译过来就是“备战”行动。巴黎和会签订之后马上被称为“二十年的休战”。渭水之盟达成之后唐军马上对突厥进行了追击拦截。即便是白登之围结束以后,汉朝也开始着手针对内政问题进行调整梳理,在先后解决了宫廷势力、功臣集团、东方诸侯以后,硬是编组了比游牧民族还要强大的骑兵集团去游牧民族的老家打进攻。

北宋当时的正确做法,就应该是达成澶渊之盟以后,等辽军退去了,马上就进行内部整顿,然后拖延给岁币。等内部调整到位了,一毛钱也不给。甚至可以结合内部调整,打着送岁币的旗号将岁币运到前线,然后直接发给军队。这笔钱赏赐几万军队不成问题,足够打一仗了。


user avatar   MichaelChang10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北宋的澶渊之盟,其本身既没什么可吹的,也没必要去黑。但宋真宗本人,确实该黑。

澶渊之盟没什么可吹的原因,显然是因为这是一种均势下的选择,而不是谁事先设计好的。双方在互相看不到底牌的情况下达成的城下之盟,双方都有得失,所以跟“高明”二字是沾不上边的。所能讨论的,无非是这个选择到底对之后的事情发展的影响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或者说积极成分更多还是消极成分更多。当时的形势我在下面回答里写了,感兴趣可以看,不赘述。

没必要去黑的原因,就是很多人一看到这种疑似“拿钱买平安”就瞬间高潮,轻则认为不思进取,重则认为丧权辱国,这是一种带着有色眼镜的代入。

诚然,这样的事马上就能跟晚清的割地赔款联系到一起——我们民族经历的最近的屈辱时期,还能跟南宋的割地赔款又称臣的联系在一起,也能让持“崖山之后无中国”论调的人认为这次与敌媾和就是开端。

但是看具体情况:北宋作为五代时期的幸存朝代,立国之仓促,统一之难产,历代大王朝所未有。汉唐都是早早统一,二三四代都是治世到盛世,这个时期天下从动乱中恢复,休养生息,积累资源,逐步强盛。

宋代统一战争的最后两块拼图就是燕晋,也就是契丹和北汉,拿下晋就要跟燕直接对决,中间基本没有喘息,统一战争刚刚结束,就展开了与契丹长达二十五年的断断续续的战争。真宗已经是第三代了,北宋立国已经40多年还没享受过无战事的年头。

说媾和是“不思进取”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反而是因为宋太宗太“思进取”了,刚拿下北汉不作休整直扑幽蓟,才招致统一战争与对辽作战无缝连接,让宋朝一直不能从战争中解脱。而且太宗、真宗两朝并不只有契丹一个问题,还有党项、吐蕃、交趾和一直不安定的四川。宋朝没有成为六代是因为“祖宗之法”成功消除了萧墙之患、肘腋之患、藩篱之患,但虎狼之患还在,而且是前门有虎后门有狼。真宗是第一个享受到太平的——契丹媾和了,党项的李德明又很老实,然后他本该励精图治的时候,却去封禅?

在条件不成熟,又没有开挂的狠人的情况下,进取反而是一种赌博。但真宗后期国家终于得到了喘息,有了难得的富国强兵的机会,却陷入到天下太平的美梦中不能自拔,这才是最该黑的。到了仁宗中期,西夏立国,断断续续一百多年的宋夏战争又开始了,等于是宋辽战争与宋夏战争之间30多年的空窗期,正是真宗末期和仁宗前期,仁宗前期是刘后执政,所以这锅必须是真宗和刘后这两口子背!

说“丧权辱国”的说法,我在下面的回答里已经解释了,感兴趣可以去看,不再赘述。


总结起来,澶渊之盟并不高明,也不算屈辱,最大的价值就是给了我们一个中古时期出现的一种见仁见智的国际关系模式的范例。

澶渊之盟本身并不是不思进取,但宋真宗在天下太平之后不思富国强兵,开始迷恋道教、搞封禅闹剧,浪费了宝贵的历史机遇,才是后世不思进取的起点。




           

相关话题

  为什么司马光、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韩琦、富弼、文彦博都反对王安石变法? 
  岳飞带领岳家军能剿灭梁山吗? 
  联蒙抗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是不是现代稍微读过历史的只要是个人魂穿穿越到曹爽或赵构身上都能中兴曹魏/大宋? 
  赵宋的对外政策是出于何种原因实行的?如何看待这种政策? 
  《清平乐》中宋仁宗有没有后悔过将徽柔嫁给自己的表弟李玮? 
  岳飞的能力被高估了吗? 
  为什么宋代以后的诗大都是仿出来的呢? 
  南宋政府和汪精卫政府是一个性质,为啥许多人把自己代入南宋角色呢? 
  宋朝是否是一个被人们严重低估的朝代? 

前一个讨论
既然多数人的工作和本专业不对口,而考名校天坑专业相对容易,那么生化环材考名校后靠学校牌子去找工作如何?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女权问题严重,但女权运动却相对柔和?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