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最强大脑》张雨萱,14 岁考入清华大学,18 岁直博清华数学系,真的吗?怎么做到的?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yu-hang-6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14岁上大学我觉得挺好啊

我只能是,羡慕极了

我13岁、14岁的时候求知欲特别强,为了去学更高年级的数学物理知识更是无所不用其极。在当时一个星期上不了几个小时网的情况下,我先是到书店翻看高中教材掌握了高中数学物理的知识点,然后去图书馆翻看微积分线性代数之类的高等数学。但由于没有人指引以及不能通过网络去找到有用资料,所以学习过程非常零散对学习线路规划也非常混乱。现在想想,要是当时可以天天上网查资料该多好啊!要是当时有人能稍微指点我一二该多好啊!

我之所以会这样感慨,是因为我初中阶段过得很不开心——因为我竟然需要偷偷摸摸去学数学和物理???有些时候晚上偷偷打开电脑看《费曼物理学讲义》害怕被父母发现???

当时父母和老师的逻辑是:我过分痴迷于数学和物理,会导致我文科成绩下降,这样我就考不上杭州最好的高中。所以我被迫花很多时间在去做语文阅读、英语阅读、英语完型——哪怕英语阅读能做满分也得继续练,因为英语需要语感,几天不练就会退步。虽然也不怪我的父母,他们只是希望我能通过最稳妥的方式上个好高中、好大学

在抽象思维发展较早、个人对学习有兴趣、来自外界合理的引导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下提前上大学、提前直博是可以做到的。所以,对她我只是羡慕,真的很羡慕在最富有求知欲的年纪,可以扎进知识的海洋里尽情享受

像你我这样的正常路径上来的学生,挑选未来的研究方向时就少了些试错机会多了些现实焦虑。毕竟我们最心无旁骛的时光奉献给了初三、高三


user avatar   tzar-x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中国的中小学学制是严重偏长的,有多偏长呢?苏联的义务教育是十年制,16岁就可以高中毕业,考大学。

第二,中国80年代初也是可以普通人16岁高中毕业考大学,我妈就是16岁考上大学那群人中的一员。

第三,考纲内容贫乏致使高考不得不从考察知识的掌握情况变成考察做题熟练度。这才是大规模衡水化的根本原因。

第四,熟练度竞赛是中式的political correctness,但是熟练度竞赛对培养顶级人才而言没有任何价值。上世纪60-70年代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已经证明了高难度、高速度教学可以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智力装置。莫斯科大学两任校长、数学大佬彼得罗夫斯基和柯尔莫哥洛夫在长达20年的教学实验里证明,通过严密的课程组织,使高级文理中学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前沿实现平滑过渡,是可行的,而且效果非常喜人。典型案例是莫斯科大学附属科尔莫哥洛夫科学中学。

第五,不光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学制偏长,高等教育学制也偏长。苏联没有硕士这个学位,五年制专家毕业后就可以直接攻读副博士(等价于今日的phd),就算不开绿灯整个流程八年一定能走完。我国如果不是八年一贯制,那么就必须最快4+5=9年才面勉强走完。

说实话,就当前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当今高考大纲为基准,文科群知识14岁之前学不完,理科群知识15岁之前学不完,那根本不能算好苗子。

人的寿命有限是客观事实,55岁之后的学者基本不会再有什么突破性的科研产出。如果25岁博士毕业,那么科研产出周期有30年。如果23岁博士毕业,那么科研产出周期有32年。如果各种学制安排不合理,把时间浪费在低水平重复竞争上,那么30岁博士毕业的人才,只有科研产出周期只有25年这么长。

一个有博士学位的学术民工,假设他的年均科研产出是值A,而且A这个值是学界中位数的水平,那么仅因为学制安排不合理,一生的总学术产出就要比美苏的博士少13%。一个人差十个点,一百万人那就差老鼻子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14岁考上清华,18岁本校保研的默默路过(对不起我没直博,有老师愿意让我直博但是我没去,我硕士毕业出国读博了)。

这个事吧,不是真不真的问题,是这在清华根本不是新闻,每年都能有好几个,甚至搞不好十好几个的问题。

我都没有上新闻的资格,因为我们那届我同班的比我小的一起高考的同学太多了。不过13岁那几个考得好的都上北大去了……

但在清华里我也不算啥特殊人才,我们班我是14岁,还有个同学15岁,好几个16岁的。你在清华里见着个高年级学长比你自己岁数还小简直不要太正常。

至于来源么,成批量生产的主要就是北京八中,东北育才,除此以外什么上学早的,插班的,跳级的,我们那年还有因为本地改学制稀里糊涂少上一年学的(小学初中5+4改6+3,义务教育莫名其妙少一年的),什么情况的都有。

你要说天才?我估计东北育才的有戏,我们北京八中的,看看就完了,北京高考难度低那点事大家都知道。说我们比平均水平智商高点,那谢谢您夸奖,是事实;说天才,就是瞎吹了。当然,不否认八中少儿班每届都会有那么一两个真·天才,但不是14岁上了清华/北大的就是天才(八少还没混到每届清北只能上一两个那么惨)。就这样。

这位小师妹不了解,只就题论题,选对路线14岁上清华是完全可能的。机遇+聪明+努力就可以了,没那么高不可攀,不需要是天才,也不需要多么打破规则的人脉(不过最好是北京户口),同样也不需要特别头悬梁锥刺股地刻苦(我中学自认为算是努力,但其实和人家普通中学很多学生比基本上是吊儿郎当),不过确实要求几方面都在中上水平就是了。

最后,顺便一说,看到有答主提到直博好不好的问题。这个分专业,分导师,具体情况会差很远。我不是数学系的,但当年我们系的情况是,最好的学生本校直博(本校最好的导师,要么院士,要么学术明星),其次的学生本校读硕(选不到最好的导师就不去耽误那么多年了),再次的学生跟本校普通老师读博,再次的外推——本科毕业直接出国的不在此范围内。所以直播生好的坏的都有,不好一杆子打死,我们系当年系前三全都本校直博了(我们系不流行出国),怎么能说人家不牛呢?人家非常牛啊!但也不可否认有时候为了照顾普通老师的招博名额(导师不喜欢硕士,用不了两年就毕业了),也可能存在直博生下限比硕士生低的情况。总之就是分情况讨论,光一个“直博”说明不了任何问题。


user avatar   phosphates-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怎么做到的?没办法,这种是天生的。天生一个聪明的大脑,碰到一个好的环境,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随着阅历的增长,你必须要意识到,不是努力就一定会成功的,很多时候天分的差距是没法用刻苦努力去弥补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努力呢?那是因为我们必须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最好。

实际上这些大神他们也不一直是一帆风顺的。

比如说化学天才伍德沃德,16岁时被麻省理工(MIT)录取,但是17岁时因为各门成绩不佳而被退学了。可见大神也会有挫折。于是他18岁时再度被MIT录取,并仅用一年就完成了本科学业;随后又用一年完成了博士,并在20岁时获得了哈佛大学教职位置……1965年时他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如果不是因为去世较早,他还能至少再拿一次。

而著名的华人数学家陶哲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第一次参加高中生数学竞赛时,就没能入选国家队,不过当时他只有9岁。之后他10岁、11岁、12岁时分别成为了历史上最年轻的国际数学竞赛铜牌、银牌、金牌获得者。他21岁时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24岁时成为了UCLA的教授,31岁时获得了菲尔兹奖——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总而言之,不要去和大神比就行了。我们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做到问心无愧即可。另外,可能每个人的天赋树都不一样的呢,说不定自己的天赋在别的方面。


user avatar   yang-leon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上最小的博士学位获得者小卡尔·威特(1800~1883)13岁时在德国吉森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因而没什么。

每年985以上的学校,本科招生非少年班都会有年龄特别小未成年的学生或者年龄至少比中位数大出6岁的学生。

以后有了脑机接口/脑联网和超等教育,更年轻都不成问题。这也是解决知识发展与人类寿命的矛盾的一个重要手段。


user avatar   miao-miao-bu-li-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个班都有不怎么学习但是成绩好的同学,你们没见过呀?

有人就天生早慧,别人花一小时学会的东西他一分钟学会,这种人普通人是追不上的,普通人就回家洗洗睡吧,该干嘛干嘛。


user avatar   wang-wei-23-64-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你连续几年关注清华的新生入学数据,你会发现清华每年都有14岁的本科新生,18岁的直博新生。


user avatar   li-hj-9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有啥,我还知道更厉害的。

有一位少年,十岁时就进了大学,后来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他著名的就是关于“两朵乌云”的演说,这个人就是开尔文勋爵。

还有一位更厉害。

18岁上就读博士了,他的师兄弟都获得了诺贝尔奖,就连爱因斯坦见了他也要两股战战,唯恐让他挑出什么毛病来,玻尔和海森堡争吵不休的时候,也打算请他来做仲裁,这个人就是“物理界的良心”泡利。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不好意思,他们是靠走后门。

开尔文爵士他爸爸就是教授,爵士的母亲早逝,老父亲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顺便就把他带入大学了。

泡利那就是不讲理,中学毕业就找索末菲教授要读博士,索末菲教授想想也惹不起,泡利的教父就是马赫,就先读着吧,读下来就是一段佳话,读不下来就滚回去上大学,没想到他还真读下来了。

当然还有无所不能无所不通文理两开花的托马斯杨,读大学晚了点,19岁才去,这也怪不得别人,谁叫他兴趣太广泛了啊,不过读的快呀,四年后就博士毕业了。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之所以能记住他们,是因为他们的巨大贡献,而不是他们的少年传奇,在历史上还有连中六元的“六首状元”黄观,可是他的贡献远远比不上张居正吧。


user avatar   lowy-smth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球大气中的云”整体上不符合学术界现在使用的任何生物定义,但是云中有一些微生物存在。

地球微生物跟随每年升入大气层的数亿吨灰尘、大量水汽和人造污染物加入大气环流,蔓延至平流层顶到电离层中部;少数微生物长期生活在卡门线外,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表面发现的海洋微生物证明有极少数地球微生物自然到达近地轨道[1]

美国科学家曾经从加勒比海、美国内陆和加利福尼亚上空一万米高度的空气里收集到来自314个物种的数万个微生物样本,计算显示一万米高的对流层里每立方米空气存在约5100个细菌细胞、数十个真菌孢子,其中60%以上的微生物是活着的。普遍发现的17种细菌包括可以代谢草酸的类型,大气细颗粒物和水滴里的草酸可能允许它们在大气里活跃地生存。

在云的高度存在比这还要多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参与天气活动。微生物的大小与结构允许水蒸气在它们周围聚集成小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云。就是说,云中不但存在微生物,有些云还是微生物造出来的

地表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也能被热带气旋带到云里长距离漂流。热带气旋作为大型耗散系统可以谈一谈Lyfe之类天体生物学上的生物定义。

参考

  1. ^ 俄罗斯火箭不经过海洋上空的低层大气,基本上没有可能夹带海洋微生物到达近地轨道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球大气中的云”整体上不符合学术界现在使用的任何生物定义,但是云中有一些微生物存在。

地球微生物跟随每年升入大气层的数亿吨灰尘、大量水汽和人造污染物加入大气环流,蔓延至平流层顶到电离层中部;少数微生物长期生活在卡门线外,俄罗斯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外表面发现的海洋微生物证明有极少数地球微生物自然到达近地轨道[1]

美国科学家曾经从加勒比海、美国内陆和加利福尼亚上空一万米高度的空气里收集到来自314个物种的数万个微生物样本,计算显示一万米高的对流层里每立方米空气存在约5100个细菌细胞、数十个真菌孢子,其中60%以上的微生物是活着的。普遍发现的17种细菌包括可以代谢草酸的类型,大气细颗粒物和水滴里的草酸可能允许它们在大气里活跃地生存。

在云的高度存在比这还要多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参与天气活动。微生物的大小与结构允许水蒸气在它们周围聚集成小水滴或冰晶,进而形成云。就是说,云中不但存在微生物,有些云还是微生物造出来的

地表存在的致病微生物也能被热带气旋带到云里长距离漂流。热带气旋作为大型耗散系统可以谈一谈Lyfe之类天体生物学上的生物定义。

参考

  1. ^ 俄罗斯火箭不经过海洋上空的低层大气,基本上没有可能夹带海洋微生物到达近地轨道



     

相关话题

  从 1977 年恢复高考到现在,上大学发生了哪些变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是什么体验? 
  把生物划到文科是否更为合适? 
  读了八年博士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如何看待东南大学校园流浪狗事件? 
  在某985大学读研究生,想退学,各位前辈能给个建议吗? 
  如何评价武汉大学邓红兵教授为「天坑专业」正名,宣称「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 
  如何看待厦门华侨大学「留学生和研究生男女混住」,女生接受采访时表示「觉得这样挺好的」? 
  父母都是 985 学历,为什么不亲力亲为,反而送孩子上辅导班? 
  申请剑桥博士联系导师,导师回复说如果部门同意招我他就同意supervise我,我被录取概率大吗? 
  如何看待 人工智能(AI)人才抢夺热潮,应届博士年薪涨到 80 万这一现象?未来前景如何? 

前一个讨论
要不要从银行辞职?该如何选择?
下一个讨论
中国为何没能走上君主立宪制这条道路?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