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广电总局发文称:不允许 BBC 世界新闻台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2页

           

user avatar   tuo-qia-ma-ke-zhi-g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理英国媒体在国内的影响力意义极为重大,举个例子,世界大学排名这种零成本写个表格,就能让我们的高等院校把巨量资源投注到与教学科研无关的事务上的破事,最初就是泰晤士报搞出来的。

借这个话题多说两句,我一直说英帝国是崩溃的最惨烈的普世帝国,但英帝国具备一项近现代普世帝国普遍不具备的能力,可以称之为理藩能力。

所谓理藩能力,就是基于对某一地区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渊源的深刻理解,彻底并充分的掌握该地区的社会运行规范,然后通过正确运用这些社会运行规范,仅仅依靠帝国提供信用背书和一点点物质支撑,就足以深度介入乃至于掌控当地的一般政治实践和一般社会实践,从而让当地居民在帝国有需要的时候,服务于帝国的利益。

这种基于对当地社会的深刻理解,去低成本高杠杆的维系帝国对遥远地区的影响力,仅仅利用一点点物质投入就能建立有效海外统治的能力,我称之为理藩能力,英帝国,是近代以来理藩能力最强的普世帝国,和它相比,美国在这方面的蠢笨无能仿佛得了三十年的脑血栓。

英帝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地区的殖民统治,都是基于这种卓越的理藩能力,比如对印度,对大清,对南非。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拉伯的劳伦斯。

阿拉伯的劳伦斯堪称英帝国理藩能力的杰出代表,帝国仅仅派遣了一名情报军官,提供极为有限的武器援助,依靠劳伦斯对阿拉伯社会和民俗文化的深刻理解,就成功动员起了原本一盘散沙的阿拉伯部族发起对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战争,不仅牵制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大量兵力,还瓦解了奥斯曼土耳其对中东的有效统治,为战后利益划分提前布局。

这种卓越的理藩能力,让英国在近代以来的国际博弈中获益良多,是英帝国凭借本土不大的体量,得以维系世界帝国统治的主要支柱。

再比如英帝国在布尔战争时期,也曾经成功利用布尔人和祖鲁人之间的矛盾,动员起大批祖鲁部落参与到对布尔人的战争中,英帝国曾经与祖鲁人为敌(甚至把帝国和祖鲁的战争拍成了电影),但依靠强大的理藩能力,居然能与祖鲁人达成谅解,共同发起对布尔人的战争,祖鲁人在布尔战争中出力不小。

同样的例子还可以在印度,大清等地看到,英帝国仅仅依靠一点点自己的代理人和不多的物质支撑,就可以让当地人在相当程度上服从自己的统治,接受自己对当地一般政治实践和一般社会实践的深度干预,并且面临的政治阻力总体而言不算很大,真正做到了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种理藩能力,历史上也有许多国家和文明具备过,但往往高度依赖执行者个人的能力,呈现出一种鲜明的因人成事的特征,比如中国历史上的班超,王玄策,再比如古罗马的西庇阿,还有上面提到的劳伦斯,甚至旧日本帝国的土肥原贤二也算是个中翘楚。

这种理藩能力的强大,甚至能为本土提供有效的权力支撑,比如凯撒在高卢的成功理藩,反而让高卢地区的力量成为自己在罗马城内的权力来源,比如当代的普京,普京对达吉斯坦的成功理藩,成为自己坐稳俄罗斯联邦总统宝座的重要支柱,前段时间被美国炸死的伊朗将军苏莱曼尼也是类似例子。

中国在安禄山之后,基本上失去了这种理藩能力,明朝初期实力炽盛,混一海宇,际天极地,罔不臣妾,但总体而言依旧不如汉唐,政治问题比实力问题要大,而且大的多,现代中国在东南亚外交中的惨烈失败,就是这种理藩能力缺失的直接表现。

大多数此类理藩能力经常具有君子之泽,三世而衰,五世而斩,因人成事的特征,唯独英国,只有英国,真正实现了理藩能力的体系化,制度化,规范化,彻底摆脱了因人成事的局面。

这才是第二代日不落真正的帝国底蕴!

彻底了解这种理藩能力是很困难的,我个人仅从自己观察到的一些方面谈一谈。

其一,英帝国非常擅长以历史和人文为主轴,对“藩地”的社会运转模式和内在行为规范进行深入研究,探寻其行为规律,寻找介入当地政治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正确切入点。

纵览英帝国的殖民史,你会发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甚至于考古学本身都成了殖民时代的一种模因符号,穿着短袖衬衫和短裤,戴着圆帽子和夹鼻眼镜,梳着英式小胡子,有一大堆武装雇佣兵保护,雇佣当地人做向导或者扛包的考古学家甚至成了一种脸谱化的标准形象,出现在各种以考古为题材的文化产品中,这些人上天入地,无所不在,从埃及的木乃伊到敦煌的壁画,从玛雅的水晶颅骨到西班牙的沉船,他们在攫取各地的文物古迹时,往往也在这一过程中对当地的历史脉络和社会现实有极为深刻的理解,随后,他们的专业知识可以为帝国殖民力量在当地的介入提供突破口,他们自身也可以成为帝国和当地沟通的桥梁,他们在考古过程中在当地建立的社会关系,也能为帝国的殖民提供诸般便利。

其二,英帝国对“藩地”社会模式的研究和理解,能够最大限度的做到理性和客观,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能够有效排除自身的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偏好,并在实践中完全代入到当地的文化语境中,不会陷入推己及人的误区,更不会把对方的社会运行简单嵌套到既有社会模型中,从而最大限度避免了鸡同鸭讲。

可不要小看这种能力,人和人之间的区别比人和狗的区别都大,能够以局外人的身份深刻理解一个地区的社会模式,还能避免对既有社会认知形成路径依赖,这种能力是非常强大,非常巧妙的。

当然,这不是说英国人就没有文化傲慢,实际上他们的文化傲慢根深蒂固,他们自居文明而对所谓“不开化社会”的鄙夷深彻入骨,但他们在实践中能够把自己完全代入到当地的社会模式中,就像阿拉伯的劳伦斯,他在内心深处可以保持着一种微妙的优越感,但为了笼络当地的阿拉伯部族,他可以和他们同吃同穿同住,了解他们的习俗,按他们的规矩办事,说他们的语言,用他们听得懂,看得会的办法去协调多方关系,最终把他们凝聚起来,进行动员。

这种在优越感和接地气之间并行不悖的能力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必须是要建立在对一个地区的社会人文环境具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的。

另外,他们在深入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社会脉络之后,还尤其重视培养当地社会精英对英帝国的文化向心力和生活方式认同,一些地区甚至进一步培育出了对帝国的国家认同,形成了以说英语,穿西装,戴领结,吃西餐,接受英式教育,模仿英式行为习惯,争当精神英国人,人均假洋鬼子为荣的社会氛围。这在大大降低统治成本的同时,还增幅了帝国从当地攫取的利益,例如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甘地,早年就是一副十足的假洋鬼子派头。

其三,以综合手段塑造当地社会的行为模式,驯化当地社会,使其一般社会实践宏观而言符合帝国利益,同时适时并适当的展示帝国力量,增强帝国背书的可信度,笼络合作对象,排挤敌对势力,拉一派打一派。

例如英帝国在对清朝进行殖民的过程中,就避免了直接动摇清朝的统治阶层,而是准确认识到了干预清朝政治实践的关键节点是财政问题,随后通过海关税务总司赫德,把持操控了财政工作这一关键,继而实现了对当时中国的有效殖民。

另一方面适当保留甚至升级了清朝的武装力量,避免清朝统治集团的抗拒和反感,维系了清朝对中国半殖半封统治秩序的总体稳定有序,打压不符合自身利益的潜在竞争对手,让清朝成为在华殖民统治的代理人,这在降低了殖民统治的社会阻力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统治成本。

这种通过合理利用/激化当地代理人与统治对象之间的矛盾,让代理人对英帝国的扶持产生依赖,把当地人对殖民统治的反抗通过代理人消化在当地,避免波及帝国本身,以至于殖民地改朝换代之后都能继续维持在当地的利益,维护帝国在当地的利益,让代理人职能继续延续下去,这是英帝国对世界的统治过程中屡试不爽的手段。

英国人对这种理藩能力的认知,运用,理解已入化境,乃至于形成了一种政治本能,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特质和社会传统,其影响之深远,早已不限于大国博弈范畴,而是进入了社会生活乃至于文化产品领域,包括BBC,泰晤士报这类英国媒体,它们在世界舆论场上与英国自身体量不成比例的巨大影响力,就是这种强大理藩能力在帝国崩溃后为英国本土留下的遗泽。

实际上,英国文化体系下的文化产品大多具有这种理藩特质,比如英国古墓丽影系列游戏中的重生三部曲,第二部《古墓丽影:崛起》里,主角劳拉就是通过考古探险,发现了高加索地区的古罗马遗民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脉络,依托这些知识成功与当地居民建立同盟,最终击败了入侵此地的宗教组织圣三一,如果说这还是外人联络土著人打败另一群外人的话,那第三部《古墓丽影:暗影》里更进一步,劳拉通过考古探险,探寻了玛雅,印加和阿兹台克的历史文化脉络,找到了南美古文明的后裔和失落的帕依提提王国,她通过完成一系列试炼,获得了帕依提提王室认可,随后又通过仪式和试炼获得了圣地守护者和女祭司的认可,最后结成同盟,共同对抗库库尔坎教团,最后杀死了库库尔坎教团的领袖阿玛鲁,并代替战死的帕依提提女王成为了月亮女神,随后被献祭给了太阳,从此获得了崇高地位。

这种高等文明的外人与一部分土著人联合,击败另一群土著人,获得崇高地位的故事,堪称对英帝国理藩能力的最佳写照,而主角劳拉·克劳馥也恰好是英国考古世家,有伯爵头衔,家里有无数考古藏品,可以脱产从事探险考古工作,简直可以说是对英帝国理藩传统的人格化。

其它国家极为缺失的理藩能力,英国人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已经到了可以做成游戏来玩的地步,你可以想象这种理解已经到了何等地步?这也是我一直说英国的外事能力领先美国这种草包一个时代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英帝国凭借理藩能力建立的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和政治向心力,是英帝国崩溃后英国维系大国地位的关键支柱,BBC造谣的广泛传播,泰晤士报的大学排名对我国高等学府的严重干扰,所谓的BNO护照,这一切都是这种帝国遗产在国际社会方方面面的表现形式,从哈利波特到唐顿庄园,从战锤40K到古墓丽影,英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带来的英国文化产品在全球的畅通无阻,甚至于英语文化都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几个可以被不同文明共同接纳,正确理解的话语体系,都是这种理藩能力留下的遗产,需知世界上绝大多数文明要想做到让其它文明正确理解自己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都很难做到,我们经常会觉得其它文明多有迷惑行为,而其它文明眼中我们的行为其实也同样迷惑。

但英国人已经做到了在普世范围内的绝大多数文明都能正确理解自己的表达方式,接纳自己的话语体系,甚至于反过来影响到了其它文明的表达方法,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超强的域外投射能力外,还必须具备对其它文明相对客观,相对理性的深刻理解。

这种跨文明的认知能力算是英国的独门绝技,然而承袭了英帝国大部分遗产的美国虽然和英国系出同源,在这方面却做的无比拙劣,甚至可以说是不堪入目,事实上,美国社会普遍对英国抱持有一种奇特的文化仰视情绪,尽管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胜过英国。

因此,拔除英国媒体在国内的布点,其意义是极为重大的,它可以算是中国开始有意识的清除英国这种理藩能力在殖民时代于国内留下的深远影响,扫除英帝国旧时代殖民遗产,消灭文化殖民的关键一步,中国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同样也受到了英国这种文化辐射和政治向心力的极大影响,这种影响的严重程度只需要看看南方某地近些年的乱局便可见一斑。

毕竟全世界只有中国人和美国人会去刻意模仿所谓的“伦敦腔”,还为此觉得倍有面子。


user avatar   liao-zhu-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觉得BBC不客观,那就不要再用它的东西

我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看,或者外界看一个问题,最常见的质疑就是:

你的标准在哪里?

中国人可能还要还好理解一些,很多问题,我们秉持的实用性,就是只要对自己有利,我就可以用。

这在自己国内使用,问题不大,我们一直也都是认同“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一点也不奇怪。​

某种程度,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归咎于你的标准问题,也可以算是你的“聪明”。

但是国际上不是这样认为的,即便是贫穷的非洲和拉美国家,一样会对普世价值观有些基本的共识。

就是尽管很多东西都可以掩盖和作假,但是那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面子上,你要过的去。

我说的比较隐晦,为什么想说这个问题, 我举个例子。


我们一直认为BBC(英国广播公司)偏恶意的报道,特别是疫情期间他们经常搞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抹黑中国,然后我们全部对BBC就持的是否定态度。

那既然是这样,我们可以推断BBC是不客观的、不值得信任的、戴着有色眼镜的。

那么,为什么我还要用它的东西去佐证自己的观点?这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双标吗?

我今天看到了《环球时报》关于转载BBC批判台湾当局“防疫神话”破灭的文章,然后大幅转载摘编。

所以我又想起来不久前环球时报还把BBC骂的跟屎一样,我就有点困惑。

那是不是可以理解,我们转载它的文章映证自己的态度,所以推断BBC也有客观的地方呢?

那如果BBC也有客观的地方,那哪些是客观,哪些是不客观的呢?评判的标准是什么呢?界限在哪里呢?

所以从逻辑上讲,报道很难自洽。

这里面有两个深层次的问题:

一是,BBC真的很善于做这种事情,有的问题,他们也会假惺惺的站在看似“公正”的立场,给世界造成一种错觉:你看,我BBC的影响力,我是公正的,而且,这种技术上的掩盖,也的确有效掩盖本质。

那么对比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的?

二是,它的这种方式和舆论话语权,给了没有话语权国家进退两难。你是否转载决定了你对这个事件是否认同的态度;但是,如果你一旦转载了,想要用他们的角度映证自己的态度,那事情就麻烦了。

你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它们会站在你同样“驰名双标”来攻击你,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你不是说我不客观吗?造谣吗?为什么还用我的东西?

而我们为什么总是需要别人来表态映证自己的观点呢,我觉得原因有二:

一是“别人说你行”是中国人理解的最好方式。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自夸是某种程度的失败,我们干什么事,总是想借别人的嘴说出来,如果这个事是别人说的,特别是有影响力人说的,那比你自己说效果好一万倍。

就好像说:你看,这不是我说的啊,这是XXX说的,大家也就没话说了堵住大家的嘴很好用(仅限于在中国,外国不怎么明白你这是什么逻辑)。

二是确实还不那么自信。西方文明这种自由表达、表达欲的文化与中国完全不同,就拿印度举例子,没做就敢说自己做了,做50敢吹200,而且在美国阶层上升中,你不自信你就不行,就没你什么事。

它更多是围绕个人意志的一种氛围,这与东亚内敛低调的文化完全不同。

就拿台湾防疫的事来说,其实谎言遍地、漏洞百出,只要我们摆清事实依据,梳理脉络,就足以出很多打脸“时钟”的宣传,用得着用别人的东西么?我们完全没必要总是用外国人的表态或是外国媒体报道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我们应该创造一个我们说什么就是什么的时代。

一件小事,可以看到宣传中很多的顽疾,外行看热闹,嘻嘻哈哈也就过去了,但是如果想要真正落实“命运共同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怎么讲,通过什么方式讲,政策配套怎样,一些细节如何把控不留口实,其实都是实打实的“软实力”和“真功夫”,你不自圆其说,永远只能内外混同,难成舆论气候。

我就是感叹一下:“实用”这个东西,既好用又不好用,我们需要更长远的研判和一整套的配套,现在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形势下也是越来越应接不暇的。


user avatar   amirtemu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刚的新闻,hk电台12日宣布,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不允许BBC世界新闻台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对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请不予受理,hk电台今晚11时开始,不再转播BBC世界新闻频道及“BBC时事一周”。

吊销cgtn只是一个导火索,关键问题是英国政府通过bbc干涉hk问题。你英国不是一直以人权卫士和hk宗主国身份自居吗?好,我给你一个组合拳。

首先不让bbc落地,这算是对cgtn事情的回应。

然后hk“根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政策,我们也不能播。

你不是喜欢装吗?这下通透了。

英国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澳大利亚,哪怕自损一千,也要伤敌三百。严格来说,五眼联盟里,漂亮国是主子,英,澳,加是三个脑子不清醒的狗,狗粮都没给够还要狂吠。

好好过年吧。

BBC大型双标现场 https://www.zhihu.com/video/1343557861931196416

user avatar   hou-shao-q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同意 @李建秋 的看法,英国最近的行为完全不符合现实政治的逻辑,极有可能是内部出了问题。

至于原因,我怀疑是英国的最高决策层因为脱欧事件产生了巨大的分裂,同时在脱欧后往哪个方向走的问题上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一方认为既然脱了欧,就必须把美国的大腿抱到死,另一方则认为必须延续帝国时代的平衡战略,同多个势力发展良好关系。

而美国肯定对英国施加了难以想象的压力,以至于抱美国大腿和同中国发展经济关系这两个选项实质上已经是相互排斥的了。

英美的贸易协定到现在还没谈下来,说实话是很奇怪的,我认为之所以谈不下来,可能的理由就两个:

1,美国人真的狮子大开口,一点都不顾及自己作为老大的脸面。

2,美国方面要求英国必须交一份投名状,这份投名状可能涉及到和中国根本性的利益冲突,交了以后和中国生意都做不成的那种,英国还没想好要不要交。

我估计,英国的亲美派认为,反正最后一定会抱大腿,早交晚交都是交,赶快把和中国的关系断了,以后都是美国的人了。

然后另一部分人觉得这事情还能斡旋,还能在等等看能不能搞点利益。

两方争执不下,亲美派就先想办法把和中国的关系彻底搞坏,最好搞到民意沸腾,等于是先斩后奏,做成既定事实。

我觉得这可能是最近英国人一系列行为的逻辑支点。


user avatar   li-ji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个人猜测英国内政出了极大的问题,有可能是保守党内部出了很大的问题,BBC的问题不应该单独来看。

BBC和英国政府是一体的,这点和其他所有媒体都不太一样。

目前英国情况非常糟糕,一方面是和欧盟的谈判,结果有点惨不忍睹,鲍里斯谈的结局很糟糕,另外一方面,迟迟拿不下对美谈判,在若干问题上达不成一致,从利益得失来说,英国最不应该这会对华强硬,世界经济就三大块:欧盟,美国和中国,如果全丢了,我看英国人得吃土。

而英国政府最近的频繁行动,比如说要召开G7会议讨论关于中国问题,这是和BBC几乎一致行动的,也就是说不能把BBC问题当成媒体的问题,而是应该当成外交问题。

这里面可猜测的地方就多了,可能分为这么几个:

第一个,保守党内部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变化的原因未可知。

第二个,美国那边的某些势力对英国施压,英国被迫进行一些行动。

第三个,香港问题导致英国利益受到极大损失,英国报复。

当然,也有可能是三者皆有,我不是搞外交事务的,里面可能有一些情况我不清楚。

中国的外交应该更有进攻性,进攻性的意思,不是说在媒体上打嘴仗,而是能够真正去了解这些国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故,要么把变故消灭在影响两国关系之前,要么在变故发生后已经形成成熟的应对策略,这需要在这些国家找到更多的人和渠道来了解这些国家内部的一些变化。

我翻了一下代表英国政府的一些智库,最近对华的研究其实比较少,大面积集中在数字货币这一块,但是媒体和政府所表现的态度却和智库截然相反,不得不说非常奇怪。须知英国是外交上比较成熟的国家,这点和澳大利亚不太一样,但是最近英国外交做了很多只有业余人员才会干的事情。


user avatar   zuti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国歪曲报道新疆叫新闻调查,中国事实反馈就叫歪曲报道。

英国2月4日吊销CGTN是合情合理,中国2月11日对等禁止BBC就是过度反应。

英国吊销中国国际电视台是体现正义,中国禁止BBC就叫违反言论自由。

所以,为什么要发展大炮舰船,不是因为我们想展示拳头,而是为了让你在讲理的时候,对方也愿意跟你讲理。


user avatar   uniplanner_jim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好,我在知乎上偶然间看到了这个话题,之前也有听到我的中国学生谈起过这个事情,想作为一个英国人对BBC的情况做一些评论...我希望尽可能少的涉及政治,只谈我对BBC和新闻的看法

BBC的未来其实并不是那么稳定的。对其而言最大的困境则是其不断下降的触达率,年轻的观众当下主要从社交媒体获取新闻,并且倾向于在流媒体上进行娱乐(例如亚马逊和网飞)。最近一项报告显示:一半多的16-24岁的英国人表示在过去一周从未看过BBC频道。更惨痛的是,BBC当前的平均收视年龄是60岁,并且这个数字仍在上升。这些都是BBC作为一个组织面临不可逆转的衰落的提示。

我个人认为新闻广播在过去十到十五年中产生了剧烈的变化。我还记得曾经新闻头条(包括电视和在线新闻)都偏向事实派-只是对事件的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某政客说了什么,某人去世了,或是一个关于猫被卡在树上的傻傻的故事。偏见在当时似乎没有太多存在的余地。但是现在,新的组织似乎在不断推动某些“世界观”。不知何时,新闻变得不再怎么说“发生了什么”,而是在巧妙地甚至直接地表达“什么会发生”, “我们应该怎么想”,“我们应该接受什么样的价值”, “什么事应该被认为重要的”, 或是 “什么样的观点应该让我们保持警惕”, 以及...“我们应该指责谁”。有趣的是,也常有报道声称在BBC内部有关于新闻议题的“斗争”—年轻的从业者坚持对报道进行塑造以使其符合自身世界观,老一辈的从业者则希望坚持客观的立场。

根据UK的观点统计,对BBC的信任也在下滑。这些调查显示BBC的观众中英国人的数量在下滑,一个YouGov 的投票显示45%的英国民众“非常不信任”或“完全不信任”广播电台。偏右人认为BBC太偏左了,偏左的人又觉得它的内容太偏右了。但这其实可以被英国近些年显而易见的分歧所解释:关于欧盟的去留以及英美之间所谓的“culture wars”都是一些例子。 在这些论战中似乎根本找不到中立点 – 我们不然是强烈支持某件事就是强烈反对某件事。但很不幸,基本的群体心理学表明如果我们对某一群体拥有强烈的归属感,那么我们便会贬低或诋毁属于另一个群体的那些人。倘若没有开放的思想,我们很难建立两个视角不同的群体之间的关于不同观点的桥梁。

尽管住在英国,我自己很少看英国的新闻。我觉得这些内容有些无聊,并且主持人有时候显得蛮呆板的。但我确实会看一些美国的新闻,主要是是出于其多元化和娱乐价值。并且,为了获得额外的快乐,我会小心地划分我的收视时间:50%的时间看偏左的CNN,50%的时间看偏右的FOX!看到美国政治有多大的分歧是很令人陶醉的。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不同的观点,从而让自己保持批判性。

回到BBC和中国。总体而言,当我在BBC上看到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时我会有一些沮丧。事实上,即便是对中国的正面报道(非常少),这些新闻也总会像服从某种规定一样安排一个负面,不祥,或是表达担忧的结尾。我从未去过中国,但是我很荣幸曾在亚洲生活过六年。我很希望听到关于这些地区的正面报道。并且在涉及香港的新闻时,我希望BBC可以多花些功夫解释英国一开始在那里做了什么:鸦片战争和侵略。英国的一个问题在于,我们在学校中受到的世界历史教育较少。当我翻阅我儿子的高中课本时,我看到的都是大段描述英帝国过去的荣光和英国在两次世界战争中的表现 – 没有多少关于奴隶贸易的内容,也极少谈及中国和伊斯兰文化对世界历史的贡献。当无知存在时,误解和偏狭就会生长。我们认为英国现在所需要的是全球化的视野,而不是国家主义。

但是好的一面在于,英国各年级学生学习汉语的数量在不断增长。这或许会为学生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能看到中国当前瞩目的发展,以及理解和学习中国独特,迷人,有凝聚力的文化与思想。


user avatar   yang-leoni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等反制打不痛人。

对bbc的驻华机构外籍人员的签证不再续签且从此上中国签证黑名单,这样威力更大一点。

如果能找到他们勾结国内部分人的证据,甚至可以刑拘、批捕几个,让他们剃了光头穿着囚服上cctv1向全国人民认罪,然后以间谍罪等罪名判实刑几年。

别人骂没关系,很多时候他们骂你可不是因为你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你是你。朝鲜被别人骂成什么样子了,还不是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问题在“不允许落地”这一惩罚措施,所以基本都是答非所问。所以,首先要公告大家,BBC曾经以哪几种方式落地,有多少终端用户,收视率为多少,转播权或广告的收入为多少。然后大家才能知道,这一惩罚,能对BBC造成多大损失。


user avatar   doctorw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媒体,国内目前防守得很被动。BBC这种摸黑我国的媒体并不是少数,西方国家的媒体都对摸黑我国有一种特别的执念,和杨笠说脱口秀不脱离骂中国男人就说不了脱口秀是一样的。


BBC是需要流量的。你们可以把BBC当做是英国版的微博,只不过微博只抹黑中国男性,而BBC则是全部抹黑,这种媒体中国是忍了很久才出手的。


而不受管控的媒体就会走流量进行赚钱,更不用说由政府指示煽动舆论走向的媒体,BBC就是这样一个媒体。反华言论是英国故意指使的。


为何我国如此被动?国内的媒体完全也可以用魔法击败魔法,比如微博搞个汉拳,去对英国人盎格鲁撒克逊打拳。


因为我国的一个对外政策是不干涉别国内政。别国怎么玩随便他搞,我们不参与,我们只做生意。由于国内忽视宣传很久,话语权都到了对方手上。不仅如此,还让微博混进了很多汉奸媒体,不仅没有站在国内,还为虎作伥,帮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纵容一些乱七八糟的牛鬼蛇神侮辱诋毁中国人形象。


为了流量而不择手段造谣作家的国外媒体理所应当被封禁。然而,这只是外部的。内部也同样有这种为了流量胡乱造谣的媒体,香港有(比如苹果时报),国内也有,危害一样很大。只是利维坦天龙人有无敌铠甲,能够随时随地秒杀放黑魔法的巫师。普通人没有无敌铠甲,只有被打的份。国内的那些甴曱,也是时候要清理掉了。




           

相关话题

  是否应当禁止无知短视和狭隘的普通民众参与选举投票以及各种严肃的政治活动? 
  西方媒体刻意抹黑中国,我们该如何应对和反击? 
  在「集中办大事」的能力上,中国真的比美国强吗? 
  在“做饭的一方不用洗碗”的口头协议中,点外卖并拆开包装可解释为“做饭”吗? 
  央行辟谣「私印同号钞 2 万亿」:已向公安机关报案,造谣者将承担哪些法律责任?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银行从业者如何评价央视在 2014 年 7 月对「中行公然洗钱」的报道?是否属实? 
  西安某小区附近停车位小车停两三个月,欠费 6323.5 元,针对路边「僵尸车」如何处理比较妥当? 
  如何评价沈阳一家粥店门口打出「庆祝美国、日本发生疫情」的横幅,涉事店长疑似被行拘? 
  国家卫健委正推动全国层面控烟立法,会带来哪些影响? 
  如何看待湖南一女子在高速公路故意杀人割喉男司机要害,目前仍未被刑拘? 

前一个讨论
网传海淀某中学老师要求学生共享手机电脑屏幕并翻看,查看微信记录,要求删除部分App,是否侵犯学生隐私?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杭州男子开顺风车结识女性发展恋爱关系,诈骗 12 人 1940 余万元,被判无期徒刑?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