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瑞士给人以地无三尺平的印象?因为那是被瑞士的风光照片误导了。
大家看看以下这两组照片哪组流量更高。这是第一组:
同样是瑞士,这是第二组照片:
答案这不是明摆着嘛,平原、城市,中国到处都是,给人看这些照片哪有流量啊!看多了山里的照片,大家自然觉得瑞士除了山就是山,简直就是个欧洲的贵州了。
实际上再看看瑞士的地形图,在西北部的汝拉山脉和东南部的阿尔卑斯山之间,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平原和低矮丘陵地带,从日内瓦湖到德国西南边境,瑞士人口靠前的城市主要都在这一片:
再看人口密度的分布,基本与上述平原地带重合,东南部只有少数山谷地带和毗邻意大利的提契诺州(卢加诺等城市)那一丢丢人口还算稠密:
再看夜间的光污染分布图(反映灯火集中度,与人口密度高度相关):
这样看来,瑞士其实也像中国一样有一条隐形的胡焕庸线(黑河-腾冲线),9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一半左右的国土上:
那么瑞士大城市的人口能稠密到什么程度呢?以其最大的两座城市为例,苏黎世人口密度达4700人每平方千米,而日内瓦更高达1.3万人每平方千米。相比之下,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大城市是香港和深圳,数字均接近7000人每平方千米(澳门人口更稠密,但太小,不计了)。在亚洲范围内,东京城区的人口密度也不过1.4万人每平方千米,首尔1.6万人每平方千米。
经 @kBlnW 指出,苏黎世市、日内瓦市只是其所在州的一小块区域,如果扩大到苏黎世州、日内瓦州,则人口密度仅为890人和1800人每平方千米。实际上对应到中国的直辖市,如北京市、天津市也包括大量的郊县地域,以常住人口计的总人口密度也不过为1300人每平方千米左右。如东京、首尔包含都市圈郊区地域,则人口密度也会分别下降到2600人和2000人每平方千米。
另一方面应该看到,瑞士不像中国那样超大城市有突出的社会资源优势,城乡差距较小,城际通勤也较方便,市区建高层建筑需要严格审批,人口向市区的过分扎堆既不必要,也不可行,核心城区的人口密度不可能赶得上广州越秀区、上海黄浦区。
苏黎世火车总站是瑞士旅客流量最高的车站,新冠疫情之前日均的乘客流量有42万人(尽管苏黎世人口只有40多万),在欧洲能排到第四,每日发车班次接近3000列。相比之下,中国最繁忙的火车站广州南站每天停靠班次约为700多列,在国庆长假期间单日旅客流量峰值也不过40多万人(这里应指出,广州铁路枢纽的总客流人数是数倍于苏黎世的,因为广州市不止一个火车站,而且苏黎世火车站的客流量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城际通勤,而这部分放在中国大城市是地铁或轻轨的功能)。
再来看瑞士的人口发展史。19世纪大部分时间瑞士在欧洲属于移民净输出国(例如巴塞罗那俱乐部的创始人胡安·甘伯就是瑞士搬到西班牙的移民,引发美国西部淘金潮的黄金也是在瑞士移民约翰·苏特尔的领地上发现的),但在19世纪后期瑞士逐渐跟上了欧洲的经济水平,也开始吸引外国人,例如爱因斯坦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求学,后来在瑞士专利局当职员;尼采也长期定居瑞士并在巴塞尔大学任教。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以其中立地位吸引了很多避难者,此外有些国家的革命者如列宁也曾长住过瑞士。
在二战后,瑞士得益于其未受战争破坏的社会环境、更高的工资水平吸引了不少欧洲国家的移民(意大利移民人数最多)。1990年代由于东欧剧变、南斯拉夫内战、科索沃战争、阿尔巴尼亚经济危机等事件,瑞士又接收了相当数量东南欧国家的移民(例如瑞士国家足球队最著名的球星沙奇里就是阿尔巴尼亚裔)。
移民成了瑞士战后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尽管瑞士在战后大部分年份的总和生育率低于2,甚至低于英国和法国,仅比德国略高,今天瑞士的人口也已经比1950年时增长了近85%,而德国、英国、法国同期的人口只分别增长了约20%、35%和50%(英法这还是接收了不少前殖民地国家的移民才有这增长水平):
目前在瑞士860万居民中,有1/4是外国人,在国际组织密布的日内瓦,以及巴塞尔、苏黎世、卢加诺等大城市,有移民背景者能占到人口的40%~60%。
评论区@frankinside 认为瑞士的人口分布更分散一些,这就提出了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中国和瑞士哪个国家的人口集聚度高?集聚度是不同于密度的另一个概念,指的是分布不平衡的程度,例如“90%的人口集聚在10%的国土上”的国家,人口集聚度高于“80%的人口集聚在20%的国土上”的另一国。人口集聚度可以用类似于分析财富或收入水平的方法,计算基尼系数,系数越接近1则说明集聚度越高,只不过需要用的是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
这里应注意,不同国家的数据计算基尼系数并进行比较,数据的颗粒度应当类似。较粗的颗粒度会抹平每个单元内分布不平衡的差异,从而降低表观集聚度和基尼系数。例如下图中四个方格内人口各为10人,貌似没有差异,但进一步细分在二级区域间却可能存在人口密度差异:
中国除港澳台外有31个省级行政单位、280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瑞士有26个州(Canton),下属共2100多个市镇(Gemeinden),可大略认为瑞士的市镇和中国的县级行政单位具有相似的颗粒度。
刘睿文等人[1]在2010年发表了根据2006年中国县域数据算出的人口集聚度,基尼系数为0.7538。根据维基百科引用的瑞士联邦统计局2021年初的数据[2],我用Excel作了瑞士市镇级的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两者叠加结果如下:
由此可以看出,瑞士现在的人口集聚度和中国2006年相当接近,瑞士的头部集聚效应更明显,6%的国土就居住了50%的人口,而另一方面长尾效应也比中国明显一些,人口密度排名靠后的区域贡献的人口比例也略高,人口分布基尼系数比中国2006年略小,约为0.748,但两者差距很小。
当然,最近15年来,中国一直在推进城市化,有些农村地区还实行合村并居,部分省市出现人口流出,人口的集聚度应该有了进一步提高,期待得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加以计算。此外,中国大城市基于常住人口计算得出的人口总量和密度可能有低估。
总之,瑞士的人口总体来看并不稀疏,其平原地带的人口密度基本与欧洲和中国高度开发的平原地带不相上下,都市的人口密度更可以和其他欧洲都市一比,但无论是总人口还是人口密度,跟中国特大城市的核心城区还是不能比的。
码字不易,请记得点个赞哦!
在欧洲地形起伏很大的瑞士城市,有种很有特色的公交系统,能爬陡坡但不用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