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 第4页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说,现在英语是“国际通用语”,不学不行,等中国发达了,汉语成为了”国际通用语“,再取消不迟,

但是,以中国的体量,“中国把英语列为中小学主科”本身就是对英语“国际通用语”地位的极大巩固!

这就成为了类似于一个管子进水,一个管子出水,什么时候水才能放满的问题了。


user avatar   mu-rong-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语教育的存废与否,比重多寡,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教育问题,而是【是否要与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彻底脱钩】的问题,更大而广之,是【是否彻底与欧美文明彻底决裂】的问题。

持续数年、至今不息的贸易战,证明了欧美统治阶级和国际金融资本,已经根本不能容忍我们继续从容发展,一定要竭尽所能来阻击我们前进的步伐。

一场不期而至的新冠疫情,更让曾经由美国主导下的“全球化”“国际化”彻底成了笑话。同时,亦就像一面照妖镜,充分暴露了英美国家民众,也就是操持英语的盎撒民族的真实水准,其种种可笑蠢事,愚昧程度,已经等同一百多年前的满清国民了。

当我们以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工业制造能力,以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组织力动员力,只用一个月时间就成功扼阻这场大瘟疫,只用两个月时间就能战而胜之,如今更成为源源不断支援全球的全人类抗疫大后方,

反之,操持英语的盎(美)撒(英)匪(政)帮(府)至今的种种反人类反科学表现,铁一般的事实更加证明,

何为华夏天朝,何为蛮夷之邦,胜败早已分明!

华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单是湖北一省,就成功救治80岁以上老年患者3600余人。

夷狄:秉承了其游牧祖先「贵壮健,贱老弱,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的劣质秉性,多个欧美国家公开宣布,不再收治65岁、甚至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

华夏民族的千古伟人李世民曾言道【戎狄人面兽心,微不得意,必反噬为害】,其宰相魏征更进一步阐述【夷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强必寇盗,弱而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

所以,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最终必然要将欧美过往数百年主导人类文明的一切,都统统扫进历史垃圾堆又岂止是区区一门英语而已?

当然,就如当今世界并没有几个人,会去学习拉丁文一样,a,b,c,d,e,f,g……这些拉丁字母,就和1,2,3,4,5,6,7……等阿拉伯数字一样,在可预见的将来,还会一直作为人类的简易工具使用下去,

只不过那时候全人类对它们的认知,就绝不再是“英文字母”,而仅仅是“汉语拼音字母”罢了。

而在过往欧美文明主导体系下,一些混得如鱼得水的那帮数典忘祖之徒,那些欧美文明的忠实信徒,以及众多盎撒语言教育的既得利益者,绝不会甘心其注定失败的结局,一定会以种种说辞,妄图拖慢我们战胜并取代欧美文明的步伐。

然而,他们百般狡辩的言辞,在今日之欧美种种拙劣表现,已经沦为全球笑柄的当下,又还有何说服力呢?

至于至今仍鼓吹其他各个美国仆从国,如何“重视英语教育”的论调,更是不值一哂,不过就是从前华夏文明圈的叛徒,如今为虎作伥的走狗,以及众多风吹两边倒的墙头草罢了。

终究,历史上,欧洲夷狄们一样用了上千年的拉丁文,改成英语也就近二三百年光景。英语彻底压倒法语与德语,成为通用语,更只是二战后不到百年的事。

一门语言的通行,是且仅仅是背后的国力。

所以,一个未来注定要由中国主导的世界,如果还保留英语这种盎撒匪帮的语言为通用语——那势必是极其荒谬的!

时代早已变了。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中华民族自尊感和自信心空前高涨的时代已经来临了。

只有彻底废除英语从中考到高考的主科地位,进而广之,只有彻底否定以欧美标准为先的种种“国际规则”,才能彻底断了源源不断的崇洋媚外“慕洋犬”们产生的思想根源。

新的时代,就是奠定文明的煌煌八百年成周之初兴,就是厉兵秣马的铁血大秦之东出,要让中华民族从此横跨七海,君临万邦,永享这个蓝星的丰饶和太平!

要在整个蓝星,去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语同音,终极目标,是让全人类都说我们的语言,写我们的文字,子子孙孙自觉成为中华文明的一员,才是真正的天下神州之大同。

ps:

当然,考虑到四方夷狄本身的智商与生长环境,可以让他们在一代人、二代人里,用汉语拼音作为过渡,但【全世界都说中国话,都写中国字】,依旧是终极解决方案。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各种国骂扑面而来


user avatar   liulangdeham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来回答过类似问题,观点仍旧不改,现行英语教育应该被踢出去,换成实用性英语教学。

英语是一门工具,是一门有现实需要的工具,除了个别人的特殊需求,并不是一门值得大多数人去钻研的知识。

普通人需要英语来打开眼界,极少数人需要英语搞科研。

现在我们的英语教育,并不是以实用为主,并不培养交流,反而人为的设置障碍,比如墙……让学生投入到毫无意义,耗费时间,但最后无法用于现实交流的中国特色英语。

我们国家的孩子,在英语的学习上,很多都是浪费光阴,效率非常低下,这是非常可悲的事儿。

英语教育肯定是要改革的,但我不赞成这么改。

就应该从大学开始改革,直接圈定哪些学科必须要高考英语成绩,哪些学科不需要,哪些不是必考但有加分。

让学生在小初高时代,就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觉得英语头疼,那就选择不需要英语的学科,彻底放弃英语学习,觉得因为多了英语导致竞争宽松,又在英语上学的比较轻松的孩子,自然会选择需要英语的学科。

因材施教,本来就是教育的最基础原则,我们从没有尝试做过。


user avatar   cao-feng-ze-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政协是一个政治协商机构,言者无罪,好的建议会被采纳,走一套复杂繁琐的流程;不好的或者没意义的建议直接就过去了,永远停留在建议阶段。所以我们每年都能看到许多奇葩的政协提案,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这恰恰是政协的功能,不然你怎么知道各色奇葩提案中有没有几个好的。像这个取消英语教育中小学主科地位的提案,年年都有,属实是有点锲而不舍。但言者无罪,大家觉得不对,不采纳就完事了。

说回这个问题本身。英语有没有用?当然有用。可是我国义务教育学的英语是个什么鬼,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一个优等生动辄考个一百三四十,但是连基本的英语对话都完成不了,连川普的粉丝都无法对话。其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的英语根本就不是英语,而是一种“基于英语衍生出的一个适合于出题和答题并产生一定区分度的架空学科”,我想这么说更为合适。如果把义务教育阶段的这门架空科目取消掉,对我国的全民英语水平恐怕不会有什么太大的负面影响。

但显然,以我国现在的财力,也不足以对我国的中小学生普遍推广真正意义上的英语教育。但也不能因为没钱,就把现在这门写作英语,读作压根称不上是英语的莫名其妙架空学科继续这样延续下去不做改变吧,多多少少也要做出一些改变。否则像现在这样下去,学个一溜十三遭,英语一点儿没学会,连餐巾纸用英语怎么说,酸奶用英语怎么说,都不会,反而学会了一堆美利坚人类灯塔海洋文明永远滴神中国人劣根性之类的阅读材料,那这课还真不如不开。


user avatar   fu-shi-b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他指出,在美国,大学毕业生通常能掌握 3 万至 5 万个单词。在我国,掌握 4 千个单词就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了上重点中学,很多小学生取得了相当于大学英语 4 级考试或者更高级的英语考试证书。英语教学课时约占学生总课时的 10%,但英语只对不到 10%的大学毕业生有用。成果应用率低,课程设置不普惠。

这个观点并不成立。

初中及以后的数学知识大多数人这辈子是用不上的,所以也不应该认真学吗?要求数学退出高考倒是确实也有人提出过,附和者也颇众。

中学物理学的力的分析、压力压强、热力学计算、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牛顿三大定律、万有引力计算公式乃至质能方程这些绝大多数人生活中都用不着,那是不是也别学了?中学生只需要了解小学自然课学得那些最粗浅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即可,何必用物理学的观点审视宇宙万物、神游寰宇之间,何必要用相对论的观点认识核武器的恐怖威力,何苦要用这些物理知识去认识周遭的万事万物呢?反正高考以后不学物理的话这些知识都用不上了。

中学化学学得物质守恒、能量守恒、氧化还原、酸碱中和、元素周期这些绝大多数人生活中都用不着,那是不是也别学了?中学生只需要了解小学自然课学得那些最粗浅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即可,何必用化学反应的视角审视生命活动、物质变化,何必要用元素周期的观点去认识世间万物一百多种元素的演变和宇宙万物的诞生、湮灭,何必要用自由电子的增减去认识物质变化、氧化与还原?反正高考以后不学化学的话这些知识都用不上了。

中学生物学得物种分类、基础解剖、基础生理、基因与遗传、物种演化这些绝大多数人生活中都用不着,那是不是也别学了?中学生只需要了解小学自然课学得那些最粗浅最基本的科学常识即可,何必用生物分类学和系统命名法的视角审视周围的生物、不同生物间的异同,何必要用基因和遗传的观点去认识优良作物或畜禽的选育、转基因农作物、物种的进化与演变以及人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反正高考以后不学生物的话这些知识都用不上了。

中学历史学得唯物主义史观、历朝历代、古圣先贤这些绝大多数人生活中都用不着,那是不是也别学了?只需要自己在闲暇时光翻翻《戏说XXX》、《XX那些事儿》、《笑侃XXX》,只需要了解碎片化的一家之言,没必要对历史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历史观,然后对待历史对待时事都用偏激或者犬儒的观点?反正高考以后不学历史的话这些知识都用不上了。

............

我还能举出很多例子,但我不想再浪费时间了。

科学和人文主义的通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的孩子不是课业负担太重需要增加素质教育的问题。而是课业太少,大量本应由国家、社会负担的扶养任务,大量被社会资本挤占。孩子们早早放学还不是钻进大大小小的教辅机构?家长的纳税通过国家拨款的形式给到公立学校,但公立学校的教学任务一直在做减法,孩子们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最后家长还要花大价钱去滋养搞教学辅导的资本家。

而这些参差不齐的教辅机构和背后的大小资本家却把消费者当猴耍。家长们的真金白银换来的其实是赤裸裸的欺骗!

政协委员不为促进教育公平化和完善社会化抚养奔走,反而又在鼓吹让主科下架的陈词滥调。强烈建议大家多去看看 @睡前消息 ,我不完全赞同马督工的所有观点,但加强社会化抚养、促进教育公平化的观点我完全赞同。

最后,回到问题本身。

英语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的的确确没有很大的意义。如果不是为了接受高等教育和国际交流,确实没有必要系统性学习英语语法、构词法,也不需要多么大的词汇量。学学生活常用词和常用句型,能够应付和外国人的日常交流也就差不多了。甚至如果今后不出国旅行可以完全不学。

但英语作为一种工具,如果到了高等教育阶段再去系统性学习,很有可能就晚了。等你真的需要阅读大量外文文献的时候再去学英语,将是极其困难的。

如果政协委员的这个建议被采纳,根据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将会迎来断崖式的下跌。那些真正有财力、有坚定目标要让自己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一定会给孩子出去补课,就如同今天那些确定要让孩子未来一鸣惊人,有一技之长的家长会给孩子报一门乐器班一样。

一门学问和技能今后用不用得上,那是十年左右以后的事情,但小时候不认真学,就是抹杀了孩子往这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英语和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通识教育可以搞改革,教育形式和考察形式可以做调整,体育和美学教育的占比也确实应该提高。但绝不应该做出让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退出主科的决定。这些学科的地位应当继续用升学考试加以稳固,守护孩子们未来向不同方向发展的根基。


user avatar   ying-piao-luo-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么说话就有点不讲逻辑了。

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过去一段时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与我们的英语教育是分不开的。

我们的最终目标当然是让汉语成为国际主导的语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立刻马上取消英语的主科地位。何况,让汉语成为国际主导语言这一目标,也不能通过取消英语主科地位达成。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你连英语都说不好,聊什么开放呢?

想减负不是不可以,把AI做起来。真的做成《流浪地球》里的那种翻译神器,大家谁也不用为语言的事发愁了。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尽可能靠近一些总是没毛病的。美国这么多年全世界搞颠覆活动,总结了大量的颠覆经验,但是这些招用在中国身上都没达到目的,为什么?因为美国始终拒绝深入了解中国。既没有大量的留学生撒到中国的土地上,也没见哪些所谓“中国专家”能说一口地道的中文。

而我们通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大量年轻人去了美国,深入体会了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有不少人成了“精神跪族”,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学者从中摸清了美国的逻辑。我们现在那些大学教授,国际问题的智囊,有几个没有留洋背景?谁还不是读了一堆英文文献?甚至说,那些“精神跪族”也在从反方向提醒我们一些事情。

于是2018~2020年,特朗普完全按照他脑子里“中国的样子”排兵布阵,三年贸易战,打光所有牌之后,我自岿然不动。

中美对抗,现在美国明显“不知彼”,从他国内的割裂来看,疑似也“不知己”。我们现在“知己”做得没什么问题,“知彼”也在不断深入,为什么要停下来?

所以,在中国真正成为世界第一之前,甚至说,中国想要长久成为世界第一的话,我们都不应该取消英语主科地位。


user avatar   he-xian-sheng-2-7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们认真学英语,是为了有一天我们的后代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不学英语。

进一步讲,我们学英语,是为了有更多国家的议员建议“树立汉语在中小学的主科地位”。

革命还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user avatar   da-wei-34-84-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记得前阵子天津的那个老师说的那些话吧:

以前我班上学生父母的都是当官的,经商的…

人家妈妈一个月挣多少钱,你妈一个月挣多少钱…

那孩子的素质能一样么…


英语如果真的不是主科了,重视的父母还是一样重视,不重视的父母,孩子可能就真的和英语说再见了

一个英语,就可以区分阶层了…


user avatar   shallweg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支持的,不过提案还需要改进一下。这样的提案之前似乎就有过,郑强教授说的「我们过分夸大了英语在成长中的分量,英语耗费了中国青年宝贵的时光」也多次引起广泛关注,之所以没有推动政策出台,是因为没有充分的论据,也没有可以可行的方案。

很多人会反对这样的提案,是因为对学习规律认识不够,对外语学习过程、级别划分和外语学习所需时长等认识不够。只有表明:英语很重要,是教学体系存在问题,改革之后国民的英语素养会变高,大家的学习过程会变轻松,人才会变多。这样支持的人才会多。但是新闻对许进委员提案的报导中并没有提到这些。

要论证上一段所说的,有太多的误解需要澄清。先科普一下欧洲语言标准(CEFR)吧。欧洲语言标准不是把语言能力划分成6个级别(A1,A2,B1,B2,C1,C2)这么简单,而是揭示了外语学习的普遍规律。欧盟委员会为了加强欧盟内部的交流,为了好横向比较外语能力,在2001年左右制定了欧洲语言标准,成为了编写外语教材和进行外语培训的指导思想,也成为了移民、留学和工作的衡量标准。欧洲语言标准获得了国际广泛认可,我国的对外汉语水平考试(HSK)也由原来的9级变成了6级,完全对标欧洲语言标准。

CEFR突出实际的外语交际能力,级别描述符合实际的外语能力提高的过程。我国很多外语教学大纲对外语学习过程并没有整体的把握,划分级别大多出于臆测,描述大多是“掌握多少词,掌握什么语法”。对实践指导意义强的语言标准最先出现于欧洲,大概是因为欧洲实践比较多比较深,语言标准的制定源于实际经验。我国大多数人学过英语,然而大部分人学了太多年头,学有所成的也少,所以很多人默认外语很难,需要学很多年甚至一辈子。而CEFR认为达到大多数情况下够用的水平(C1)大多数成年人只需要800-1000个学时,也就是一年到两年的时间(取决于学习强度)。

即使是学小语种专业的中国学生,大多也认为4年根本不够。而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小语种专业从大一零基础开始学基本只有前两年是学小语种本身,大三大四是用小语种学习其他学科性知识,单纯的外语课时很少,并且也很难感觉到进步。并且前两年的课时也不多,并且不紧凑,还有一些浪费时间的名称很高大上的外语课。再加上学三个月停一两个月(寒暑假),效果又减弱了很多,因为A1-B2阶段逆水行舟一气呵成很重要。如果小语种专业比如德语专业只有一门叫“德语”的课,课时达到800个,那么一年是能达到C1(近乎母语)水平的,并且会比现在的效果好。

很多去德法等国留学的非德法专业学生业余通过培训也是一两年就达到C1左右的水平。各国都有这样的实践,尤其是在CEFR深入人心的欧美,中国也有很多外国语高中生三年从小语种零基础达到C1水平。有大量这样的案例,但是不只是其他人看不到,这些成功的留学生和外国语中学生都不一定觉得一两年足够把外语学到C1水平,觉得自己只是考试侥幸通过而已。所以,没学过小语种只学过英语的人更难理解欧洲语言标准,我觉得再正常不过了。他们可能会觉得只是特别有天赋的人才能一两年达到C1水平,不具有普遍性。

我从中学以来就花式学各种外语,有在大学教德语专业的经验,也有教二外的经验,从大学辞职后有大量培训德语的经验,一直在探索。其实很多人学外语失败,一是没有科学体系的指导,二是不相信一两年可以学会外语,因而出现大量状况,比如中断很长时间,有些阶段进行自学,上非CEFR体系的课,缺课,课上不专注,课后盲目使劲,学习脱节,跨越级别。没有科学体系的指导,比如我国的二外,一般一个学期30个课时,学两个学期,合起来也就60课时。CEFR认为A1阶段就得至少60课时。而我国的二外教材涵盖的是B1的内容。设计上就是有重大缺陷的,失败也是必然的。很多家长一方面觉得一两年学不会德语,另一方面又要求300课时就考过德福(类似托福,B2/C1水平)。

CEFR体系下的教材都会淡化语法,在A1-B1的阶段慢慢教用得着的基本语法。这个体系下的考试也把词汇化整为零,淡化语法,基本不单独考词汇和语法,考实践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四个部分全部通过才算达到相应级别。而我看很多人学英语的主要方法就是背单词和做题。不可否认,语法是要掌握的,起基础性作用,但是应着眼于用。

我国的外语教学也重视听说能力,但是只是在纸面上。外语老师们写论文的时候言必称“听说领先”和“交际教学法”,而在教学实践上基本统统是“语法翻译法”加“题海战术”。这是因为缺乏科学的语言标准,需要CEFR或类似CEFR我们自己的体系。

我的主张是:

测试应该完全摒弃大学英语四六级和高考英语等考试,按照CEFR来测试听说读写能力取消英语主科地位,按级别分班,而不是按年级分班,避免教学脱节脱级;分级才能因材施教,而不是大家合在一起耗时间(最明显的是大学英语);达到C级别可以免修,不浪费先进学生的时间;高考取消英语科,大学招生的英语门槛设为B2级别,C1和C2级别高考招生分别加10分和20分……

如果这样改革,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对比:

原本是全民学英语,大学所有专业都感觉是英语专业,学校很多英语课程没有级别效果,主要是刷题,低水平重复,相当一部分人学得非常痛苦。有人可能会说,我们全民学英语是必要的(我认同),很多人没有实际交流的机会,所以采用语法翻译法,因为很多人只需要用到阅读,或借助词典能够阅读。他们不知道的是,如果优先发展听说能力,这门学科会变得更有趣,人会更自信更有动力,而不是现今很多人学了假英语,满满的挫败感厌学感。突出实际应用能力,发展听说能力,并不会使课时翻倍,而是使学习更加有机(organic),有长效机制。

改革后还会是全民学英语,但是课程会更加合理。通过分班,能释放学习潜能,而后进学生也能学有所得,稳步前进。未成年人学外语确实慢一些(学习动力和知识点讲授方式差异很大),但是每个正常人都学会了自己的母语,只要学习是有机的,不脱节的,外语也是一定能学成的。后进不怕,怕的是脱节和学残。通过免修,能节约时间。所以改革能提高全民英语素养,降低学习痛苦,培养更多人才。

这个改革能促进公平正义,因为家庭条件对外语这样的科目影响最明显。家庭条件好的,即使可以请外教家教,可以假期去外国,普通人家也不需要焦虑,只要不脱节,学的开心,一个级别一个级别来,高考前达到B2水平(高校招生要求)就行,学校师资到位的话,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报培训班补习班。10-20分的高考加分能奖励有才能的人努力的人,又不至于使大多数家庭焦虑。

这个改革也简便好操作,只需要把原来的体系改为类似于CEFR的体系,教材和考试改变一下内容。考试虽然增加了听力和口语,但是可以错峰考试。增加的是考试相关的工作量,这可以增加就业岗位,英语老师们不用为自己的出路发愁。

如果采用CEFR体系,还可以使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少数民族加分不应该按照民族身份,不需要考虑聚居还是散居,而是根据民族语言的听说读写水平。背后的逻辑应该是:因为语言障碍,少数民族参加高考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面对更多的困难,所以要加分。这样才是照顾真正的少数民族,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选拔双语人才,促进民族团结,扶持落后地区,促进社会和谐。




                          

相关话题

  职场人如何提高英语水平?主要针对日常沟通、口语等,比如该看什么书? 
  初中老师为什么会让好学生坐到差学生周围? 
  就国内而言,读大学的意义是什么? 
  哔哩哔哩上有哪些学习资源? 
  如何看待福建一重点班女孩因拒绝为同班男生做题,在教室内被对方刺死? 
  3 月 14 日苏州市中小学及幼儿园暂缓复课,目前当地疫情情况如何? 
  小孩子摔倒了要不要扶? 
  男生十七岁要知道哪些事? 
  如何看待安徽将中医药知识纳入中小学知识? 
  如何看待清华大学不再将论文发表情况作为博士学位申请的硬性指标?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阿里员工发文《致阿里》:我想偷懒驴之常情,你不想我偷懒人之常情,但不能一边抽我一边让我爱你?
下一个讨论
2021 年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6% 以上」,释放了哪些信息?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