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英语主科地位,那么学英语的主要渠道可能就变成课外辅导班,学习成本大大上升。像我这种小地方出来的人可能就没机会学英语也没机会出国了。
我读中学的时候没人教德语法语,也很难找到相关学习资源。要系统学德语法语得去外国语中学,而外国语中学不会出现在我家这种中部县城,相关的学费也可以自己去查。真要取消英语主科地位,大家的孩子以后学英语也得像学德语法语这么贵。
1、先说一个弱相关的:
从科研的角度来说,英语的确还是很重要的,谁让大多好论文都发在国际期刊上呢,前沿的科学技术都离不开这个渠道。中小学取消英语主课地位对未来的英语水平还是有影响的,但影响多大不知道。
2、再来个强相关的:
取消英语中小学主科地位,就能阻止孩子学英语了么?
别忘了现在内卷多严重了?少儿编程都有了,孩子周末都脚不沾地了,你取消了,家长就不让孩子学吗?
再说了,现在社会英语水平多重要?就单拿保研来说,英语水平高的朋友吃尽英语红利。有利益,就就人学。
这样一来,农村地区、不发达地区的孩子怎么跳出义务教育的范畴和大城市的孩子比?卷不赢的。
所以,英语的影响力得逐步、配套(全面)消除。
支持,人应该去做那些机器做不了的事。
坚决反对在中文期刊达到世界顶尖水平之前,取消英语普及,否则科学前沿的英文论文和英文书籍,将成为少数人的专享,而有钱有知识的父母会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主动让孩子参加课外英语学习,这样钱和学术界的权力将会将普通人通过科研渠道上升之路彻底切断。
当然个人认为通过科技实力让汉语取代英语是几乎不可能的,要么强推更简单的人造语言(类似世界语)要么研制人工智能翻译。
很好,这有助于教育分层,减少内卷。如果能配套高等教育机构自主考核英语水平就更好了。
大城市的英语资源和乡镇本来就有差距,大城市很多家庭有条件可以和母语使用者直接对话,甚至家庭内部就有以英语为主要语言的成员,有些小孩从小就是原生双语教育。标准应试化的英语教育和四六级考试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拉平了这种差距,标准化考试淡化口语使得只会看不会说的哑巴英语有生存空间,其次应试化的语法考核也削减了原生语言使用者的优势,说穿了你能说会讲能hip hop也没用,没准备去做茴香豆语法题照样完蛋。
所以我支持彻底废除标准英语教育,大学可以自主考核英语水平。比如要求随机听一段某美剧片段并翻译,或者当场和外国人骂架。直接秒杀小镇做题家。哇哈哈哈哈
这人卧底就卧个这?
你以为政协委员建议高考不考英语,是为了照顾边远地区的英语教学水平,缩小教育贫富差距;
事实上政协委员建议高考不考英语,是为了腾出背单词的时间给“素质教育”,扩大教育贫富差距。
「音乐、体育和美术『三小科』等素质教育课程占比偏低是各级学校面对的实际问题。不再将英语课设置为必修主课,将解决素质教育缺乏课时的问题。学校应该用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许进说。
啊这就比较尴尬了。
不过,农村英语教育水平薄弱确实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严峻到教育部牵头的国培计划会单独把英语等薄弱学科教师的培训作为一个重要指标来看。因此这位政协委员的提案也有其合理之处。
但是把英语直接从高考里删掉的步子迈得太大了,所以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更为温和的方案来控制英语在高考中的比重。
这个方案应当能:
1)有效,且有限度的削弱英语在高考中的地位,让农村的学生们不至于因为英语被拉下太远。放着不削弱是不行的,直接进荣誉室也是不行的。
2)考核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不能翻天覆地,比如我们明天决定用托福卷子当高考英语卷子,总分是从150下降到120了,但是全国的高考考生都要炸了。
3)最重要的是,这个方案最好已经在小范围有过试点,可以观察方案的效果如何。反例:江苏高考。
所以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英语高考删除听力部分。
从二零零不知道哪一年开始,辽宁省的高考英语就实行了去听力化:考卷上有听力部分,但是不计分。所以每到四六级的季节,我朋友圈里的辽宁朋友和其他省份的朋友抱怨的画风都是有微妙区别的。
当时的传言是这个政策起源于一群高考生家长到辽宁省教育局闹事,现在我终于明白了:这实际上是国家为了测试高考去听力化而进行的试点试验。如今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把这个方案推广开了。
向共和国的长子致敬!
我在日本的朋友有次跟我说,日本有许多针对上班族的外语夜校,授课内容往往带有鲜明的职业特色。这些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不到一年的课程,让有出国需要的上班族学员掌握本职工作相关基本的会话与写作。
我们看日剧,经常看到一些技能型人才拥有出国学习经历的剧情。比如说西餐厨师、咖啡师、面点师、花匠、护士。在我们中国人的经验中,这些人去念技校中专就好了,撑破天读职高、大专、本科。但是在日本,技能型人才留学并不是文学虚构,这个桥段取材于现实。在日本,包括技术工人在内的普通技能型人才,从明治维新时期就有了出国深造的需求。很多人甚至是自带干粮深造,并不是雇主送他们出国的。
日本用了几十年时间从一个跟中国差不多积贫积弱的国家成长为穷逼帝国主义,能造出飞机军舰,日本科学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物理学研究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因为战争罪行被炸成光地却又凭借无形的知识财富重新成为发达国家,与日本人持续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密不可分。
目前,我们的国家强大了,但是我们在各个领域仍然不是世界第一,我们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有对外交流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留学”需求也会从象牙塔里的书生的专利,变成所有希望对接世界一流经验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们的对外经济活动,“一带一路”倡议,也决定了小商人、建筑工人等普通劳动者存在出国工作的需要。
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保证基础教育体系为所有劳动者提供适当的外语基础。
很多人没有搞清楚问题的关键,一看到降低英语教育地位就嚷嚷着阶级固化,纯粹是跟风起哄。
我就问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我国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1、如果目的是“让学生能使用英语交谈”或“使用英语写作”,对不起,公立学校现行英语教育体制根本达不到这一目的,大多数中国学生无法使用英语交流,也看不懂外国人在社媒上的俚语表达,同时也无法用英语写出正常合格的文章,无论是社媒吹比还是正经写作。
2、如果目的是“让学生能看懂基本的英语文章”,那么,大部分英语考试及格的人,只要愿意背单词,都可以读懂普通英语文章。你千万别拿什么科研论文说事,拿外文文献说事的人基本上连文献都没读过。科研论文的语法措辞反而是简单、规范的,它难在专业部分而不是外语部分。
所以,以目标1为导向,英语教育完全失败。以目标2为导向,英语教育投入的资源又极大地浪费。现行英语教育的强度已经远远超过了“大致读懂英语文章”的需求,但又完全没办法让学生正常地说、写英语,学生对外国人的俚语还很陌生。
为什么会这样?
——就是因为高考。高考是一种标准化的考试,无法定量评分的“说”就不能采用了,定量做不到非常精确的“写”也不能占据太大权重,俚语自由度又太高,那么能够完全标准化、定量评分的阅读、听力、语法、词汇就势必占据大比重。而高考不是合格考试,是科举,学校、家长和学生必然投入大量资源竞争,这就导致英语教育极度畸形,在读的领域为了拼分数,资源极度浪费,在说和写的领域资源又极度不足,最后学生学成了四不像。
归根结底,我国的英语教育模式,从根子上,就不是为了“让国民掌握英语这项工具”来设计的,它只不过是高考指挥棒的产物。英语教育已经完全被异化为分数怪兽和赚钱机器,除了让大多数人痛苦以外,根本收不到多少实际效果。
当然也有人会说了,对于真正想学英语的人来说,没有了从小打的基础,等大了再学岂不是难度大大提高?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人类幼年确实有一个语言形成关键期,在这一时期学成的语言可以进入母语模式而不是外语模式,比如很多人同时会普通话和方言“双母语”,但别忘了“双母语”的形成必须以语言环境作为基础,我们国家的日常生活却没有英语环境,除非家长从小到大坚持和孩子英语交谈,否则从小学英语和大了再学不会有本质区别。
完全取消英语教育当然不行,是不是取消主科地位也另说,但适当降低英语考试权重,特别是降低高考英语权重,减少资源浪费,我丝毫不认为会造成什么“阶级固化”的恐怖后果,相反对减轻学生负担,降低学生心理压力有重要好处。
像九三学社这样的民主党派,本身就不会吸收任何英语水准不高的社会底层,其进入的方式除了某些部分察举制,就只能是以出版届、科技届、律政届等领域的社会精英和“贤才”身份加入了,比如这个建议的提出者本人就是清大筑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我不知道他的英语水平怎么样,但是肯定比我这种考了23分的好。
所以我不知道他是否明白,英语学习的地位不是一个主观决定的事情,而是科技和文化发展交流的客观能力决定的,且不说其他回答里都用烂了的科技文献、外文研究……就算普通男生玩的电脑游戏,想输入个控制台指令,也是英语,我当年背个单词跟要命一样的人,现在打开控制台,什么tgm、tcl、resurrect、disrobe、testingcheatsenabled true……输入的熟练的跟肌肉有了记忆一样。
想要达到这个层次,想要学习这样的领域,英语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能力,虽然我英语烂的一批,但我也知道,保持公立学校物美价廉的英语教育是重要的。
什么时候九三学社的成员吸收可以率先不考虑英语水平,率先做出改变,这英语的地位,才值得去考虑。
当年元顺帝在丞相伯颜的支持下,废除科举,科举出身的御史参政许有壬极力反对无效,被人嘲讽为:“自己通过科举做了官,就断了天下读书人的路子”。许有壬引以为奇耻大辱,终生称病,不再理事。
翌日,崇天门宣诏,特令有壬为班首以折辱之。有壬惧及祸,勉从之。治书侍御史普化诮有壬曰:“参政可谓过河拆桥者矣。”有壬以为大耻,遂移疾不出。
——《元史·卷二十九》
这便是成语“过河拆桥”的由来,说来巧合,主人公也姓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