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大家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手机应用并实名注册了吗?强制要求安装手机应用违法吗? 第1页

  

user avatar   fa-xue-chen-x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在深圳,票圈和微博看到有人吐槽,接到房东通知,要求所有租客必须安装……

问了下自己房子的管家,说暂时还未接到通知,但早晚都要安装。

好奇去ios端app store中看了下,这个app的评论区,发现几乎都是差评,某些评论,可以反映出深圳已经开始要求强制安装。


之后,我又好奇,查了下这个app的隐私政策。






这吊炸天的权限和信息收集,咱也不敢问,咱也不敢说……



————补充一些讨论————

原本的回答,我本不想过多具体谈这个问题,毕竟大家心照不宣,而我只是吐吐槽,但评论区总有些阴阳怪气的人,我不知这些人是不是警察或者辅警,也不知是否这个回答,影响了他们去街上堵人强制安装的绩效考核,不过既然有人偏偏要谈,那么我就把道理掰开,一点点细说。

【关于强制安装的问题及依据】

前几天,跟朋友吐槽强制安装一事时,朋友说,他想起了一个老段子

去机场迎外宾,A的处理方式是,谁去给十块钱;B的处理方式是,谁不去罚一百。

而他们学校推广这个app的方式是……抽奖,朋友依旧没安装,但学校里确实有很多人去安装。这说明,但凡用一些聪明的方式作适当的宣传和推广,也不至于搞到如今强制安装、哀声哉道。

翻阅软件ios端评论区可以看到,有人打疫苗、进入商场、深圳文和友排队、回家进小区时,都有遇到被要求强制安装的情形。

在讨论前,先读读我国《宪法》

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

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这些自由包括你有权选择安装某个app或者选择不安装的自由。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我没有看到任何一条法律依据,去允许任何人强迫别人安装app。

根据行政法中,“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执法时,需说明执法依据,所以如果您找到任何一个法条写明了有权强迫所有人安装这个app,请告诉我。

【关于隐私的保护与权限】

很多人会说,若想知道你的隐私,以现今的技术手段非常容易,根本用不到逼你安装app。这句话的确没错,但问题是,获取你的特定信息与24小时监控你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最常见的定位权限来说,很多人在手机丢了之后,或者被人骗钱后,都期望警方使用技术手段来抓人,理论上来说警方的确有能力进行定位抓人,但问题是为什么现实不给定位抓人?第一是警力和成本问题,第二是动用技术手段,所需的审批程序、权限都有法律严格限制。简单来说,就是不是不能用,而是用起来麻烦。

例如,我们来看看《刑事诉讼法》

第一百五十条 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

人民检察院在立案后,对于利用职权实施的严重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批准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按照规定交有关机关执行。

追捕被通缉或者批准、决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过批准,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术侦查措施。

第一百五十一条 批准决定应当根据侦查犯罪的需要,确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种类和适用对象。批准决定自签发之日起三个月以内有效。对于不需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应当及时解除;对于复杂、疑难案件,期限届满仍有必要继续采取技术侦查措施的,经过批准,有效期可以延长,每次不得超过三个月。

第一百五十二条 采取技术侦查措施,必须严格按照批准的措施种类、适用对象和期限执行。
侦查人员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对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与案件无关的材料,必须及时销毁。

采取技术侦查措施获取的材料,只能用于对犯罪的侦查、起诉和审判,不得用于其他用途。
公安机关依法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并对有关情况予以保密。

上述这些条文,对动用技术手段的程序、权限、用途范围、时间都进行了非常严格的限制。

搞清了法律上动用技术手段的限制外,我们再讨论为什么我说“获取你的特定信息与24小时监控你的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以打击卖淫行为为例,如果警察怀疑某人长期从事卖淫行为,那么可以去调取该人的开房记录、收款记录、聊天记录,从而可以分析判定是否存在卖淫行为,这叫做获取特定信息,来打击犯罪。

但如果为了打击卖淫行为,用计算机24小时监控、分析、比对所有人的开房记录,甚至在所有酒店房间安装摄像头,并派人随时监控酒店内的情况,那么这明显与获取特定信息的行为,有本质的区别,也更为可怕。

【关于反诈app的问题】

很多人会说,反诈app的权限,别的软件不也一样有吗?如果你只关心的是手机IMEI信息,那么的确,几乎所有app都会要求获取这个。但问题是,它的权限真的跟其他应用没有任何区别吗?

例如,一些使用者评论称,使用该app后,接到诈骗电话,会受到网警的短信或电话,提醒此为诈骗电话。这意味着,在使用该app的时候,它持久地保持后台运行,时刻获取分析你的通话记录,以及还有可能获取了麦克风权限,截听和分析你的通话录音。

获取通讯录的应用并不少见(例如QQ获取你的通讯录来向你推荐好友),获取通话记录的应用也不少见(例如360等管家应用),但容我吐槽一句,如果政府机关可以分析、识别诈骗号码,那为什么不直接封掉该号码呢?

还有,关于人脸信息的问题,我十分不解反诈app为什么要获取我的人脸信息,想把每个人的人脸放在犯罪分子数据库中做比对吗?

很多人在日常支付、手机解锁中,都有开人脸快捷的功能,人们有为了自身便捷,而使用人脸信息的权利,但是并不是义务。一个强制安装的app,它为什么要我的人脸信息?这就像我买了一套小区的住宅,结果带着钥匙回家时,物业必须要扫我的人脸才能进入,那物业凭什么要我的人脸信息?

【隐私保护与打击犯罪之间的平衡】

我在深圳的一个室友,某互联网大厂员工,听信美容院说拔罐抽血可以排除体内乳酸,被骗去充值了几千的会员……我母校的一位校友,买房时认识了一位中介,后来中介称有内部投资机会,一万块本金一个月750块利息(相当于年利90%),结果被骗去20多万……

作为一名几乎每天都在接触各种诈骗类案件的律师,见惯了各式各样的诈骗,各种五花八门的庞氏骗局。平时,我们看到民族资产诈骗类的新闻,我们可能哈哈大笑,或者编成段子,就像电影《复仇者联盟3》热映时,大家开玩笑说:

“我是灭霸,我来中国时,无限手套被海关扣下,现在需要5000块钱打点,拿回我的手套,私信我告诉你我的支付宝账号,拿回手套打了响指后,我保证你全家人无恙。”

同样的套路,但当我第一次看到民族资产诈骗案的卷宗时,真的无法想象,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相信这种荒唐的说辞,还几十万、上百万地投进去。

每次跟同事吐槽这类案件时,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达成一致结论,看似低智商的骗局,还有大把的人相信,本质上在于人性的贪婪,对高额回报诱惑冲昏了头脑。这种贪婪,很难靠简单粗暴的手段去改变。

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地打击和遏制犯罪?

反诈app的初衷和设计很好,但全方位的隐私监控,大规模的强制安装,则逾越了最基本的法律界限。

在法治社会中,打击犯罪的最佳方法,莫过于提高法律的执行能力。这意味着,与其把资源投放在去街头抓人强制安装,不如多解决一些警力不足的问题。每一宗民众的报警和求助,如果警察都有能力全力解决,那么电信诈骗犯也不至于猖狂到,电话打到警察自己的手机上。

除此之外,宣传教育和防范是很重要,既然现实中,有如此多的荒唐可笑的骗局,那为什么不鼓励把它编进小品或者电影中,既可以博大家一笑,也可以引起人们的思考,就像本山大叔经典的卖拐三部曲,比如今那些尴尬地靠谐音梗撑场面的作品强多了。




  

相关话题

  如果律师有委托人犯罪证据 怎么解决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冲突? 
  如何看待亚马逊员工受贿导致内部数据泄漏,中国区高管被重新洗牌一事? 
  刚步入律师行业的你从师父身上学到最有用的一课是什么? 
  如何看待微博『许可馨事件』?互联网是否真的有记忆? 
  如何看待拜耳辞退拒隔离外出跑步的澳籍华人女子? 
  如何理解「太穷不宜学法学,因为容易偏激;太富也不宜学法学,因为缺少对人类苦难的理解」这句话? 
  《亲爱的》原型外,另一被拐儿童符建涛也找到,如何看待他请求生母为养父母写谅解书?他的心理创伤该怎么办? 
  如何评价付薇薇杀死分居英国男朋友一案? 
  该不该放弃继承权? 
  英文中这七个译义为律师的单词有何区别?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皮皮虾频繁出现镉超标现象,我们还能放心吃吗?
下一个讨论
家里装修,是买智能马桶好还是普通马桶配一个智能马桶盖好?





© 2024-05-0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