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人脑由粒子构成,而粒子遵循物理规律,那人的意识还自由吗? 第1页

     

user avatar   lach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啊,这真是个很好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科学和哲学界的普遍共识集中在两点:

1)意识是被决定的,人没有自由意志。

2)意识是被决定的,人有(一定程度上)的自由意志。

等等,好像这两点的前提都是一样的?

是的,这是个悲伤的故事:目前学术界普遍都认为「意识是被决定的」,大家在探讨的只是:自由意志在多大的范围内可能存在?如果大家普遍知道了这一点,会怎么样?


首先,在讨论自由意志之前,我们先聊一聊决定论。

决定论肇始自牛顿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保持自身状态不变的属性(也就是惯性)。如果它的状态被改变了,那一定是受到了外力的作用。并且这种作用是可以通过物理规律算出来的。

那么,沿着牛顿力学的思路,我们会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

整个宇宙都是由粒子构成的,每个粒子的状态变化都受到上一个时刻的影响。那么,如果我们把整个宇宙此刻的状态,称为状态1,把上一刻的状态,称为状态2,那么:状态1必然是由状态2演变而来的,并且这种演变,是可以直接算出来的。

同样,状态2也是由状态3演变而来,状态3也是由状态4演变而来……

这样不断往回追溯,岂不是说:从宇宙诞生的那一刻开始,一切就已经是注定了的?一切会变成什么样,会走向何处,都是已经决定了的?

因此,数学家拉普拉斯就提出了一个思维模型,叫做「拉普拉斯妖」:假设宇宙中有一个生物,叫做拉普拉斯妖,他知道整个宇宙中每一个粒子的确切状态(包括位置和动量),那么,它是否可以通过计算整个宇宙粒子状态,来了解整个宇宙的过去,并且预测宇宙的未来?

这就是统治了科学界数百年的决定论。

万幸的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量子力学,为决定论找到了破绽:量子力学认为:一个粒子不可能同时获得确切的位置和动量,我们对它的位置知道得越精确,它的动量就会越模糊(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又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

进一步,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认为:世界的本源,从底层来说,都是一层层「概率波」—— 它们是以概率的形式存在于时空之中。只有当它们跟别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时,才会坍缩成为一个确定的实体。在此之前,它们是「不确定的」。

看起来,量子力学似乎给了决定论致命一击。

但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渐渐意识到:似乎不是这样。决定论的阴影又重新笼罩了物理学。

为什么呢?因为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有一个特征:它只在微观的层面上起作用,一旦它来到宏观的层面,就恢复了经典力学的特征。

举个例子:你的身体是由无数个粒子构成的。当我们单独看每一个粒子时,它都是一个「概率波」,可能出现在宇宙中任何一个地方(比如月球上)。但当这些粒子聚合成一个「你」的时候,这种概率就坍缩了 —— 它们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粒子,形成了一个实体。你就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不会一下子突然出现在月球上。

为什么从微观到宏观会有这样的区别?为什么概率波会「坍缩」?量子物理学家说:不知道。

这是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又为决定论再一次添砖加瓦。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过去,现在和未来,哪一个才是真实存在的?

许多人都会认为是现在。这很好理解:过去是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它们曾经存在过,但已经被改变了;未来是还没发生的事情,它们是不确定的,是有种种可能的。只有「现在」才是真真切切、客观存在的。

但爱因斯坦不这样想。

爱因斯坦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4维」的时空统一体(又称闵可夫斯基时空,亦即3维的空间加上1维的时间),一切事件在其中都有一个确定的坐标。也就是说:整个宇宙从诞生到消亡,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没有所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我们只是沿着时间轴行走,不断撞上这些事件。

这个宇宙模型,叫做「块状宇宙」(Block Universe)。这种对时空的观念,就称为「永恒主义」(Eternalism)。[1]

反过来,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只有「现在」真实存在,过去和未来均不存在的观念,就称为「现在主义」(Presentism)。

那么,物理学普遍认同哪种观点呢?

2016 年,一群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开了一场关于宇宙学的会议(TIME IN COSMOLOGY)。绝大多数物理学家认同「块状宇宙」和「永恒主义」,只有极少数科学家不认同。(不认同的观点,我们后面会讲)[2]

也就是说,在物理学上,我们现在普遍的共识基本上是:一切事物都是已经被决定了的。

打一个比方。整个宇宙就好像一卷电影胶片,我们坐在影院里,看着荧幕上的影片。我们以为当下所播放的这一帧就是「现在」,只有这一帧是真实的,过去和未来都是不存在的。

但实际上并不是。整部电影,不论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浓缩在这整个胶片里。它只是一帧一帧地播放出来,不断被我们看到,被我们的意识所认定为「现在」而已。


那么,我想你现在一定有一个问题:决定论是基于「物质」的,也就是一切粒子。但我们的意识呢?

我们的想法和行动,都来源于我们的意识,但我们的意识是物质的吗?它也遵循决定论吗?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坐在电脑前,突然觉得想喝水,于是你站起身倒了杯水。

这里,我们把你脑海中产生「我想喝水」的想法,叫做「意识」;把你站起身倒水的动作,叫做「行为」。那么:你站起身倒水的这个行为,是由你的意识所控制的吗?

很多朋友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当然是了,这有什么疑问吗?我不正是因为「想喝水」,才会站起来倒水吗?

但其实不一定。

神经科学家 Benjamin Libet 做过一系列的实验,他发现:早在参与者产生一个「想法」之前,参与者的大脑中就会产生一个电信号的波峰。通过这个波峰,他可以提前预测参与者接下来会做什么。 (Libet et al., 1983)

这个电信号比参与者产生「想法」的时间提前多少呢?平均在0.3秒左右。

这是一个震惊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界的发现。

于是,一系列实验陆陆续续被重复,以验证这个假说。

比如:2008 年,韩国科学家 Chun Siong Soon 做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利用 fMRI(一种现代常见的脑成像技术)检测参与者的大脑活动,并让参与者完成按按钮的任务。结果发现:

通过大脑活动的监测,研究人员可以确切预测:参与者将于何时按下哪个按钮。(Chun Siong Soon et al., 2008)

也就是说:早在参与者「决定按下按钮」的若干秒前,其大脑就已经发出了相关的信号。与其说参与者是自己按下按钮,不如说是被这个信号支配,按下按钮。

(这篇论文的引用高达2000多次,可见学术界对此的重视)

另一个实验是 Fried 于 2011 年改进的 Libet 式实验。他通过使用更先进的技术,将预测成功率提高到了 80% 以上。(I Fried et al., 2011)

可能有读者会问:这个电信号有没有可能是时间差,或是产生动作的准备信号呢?这个猜想也被 Chun Siong Soon 推翻了。在 2013 年的实验中,他排除了动作电位的可能,并把预测的提前量精确到了4秒前左右。(Chun Siong Soon et al., 2013)

这些实验共同佐证了如下结论:

我们采取的有意识行动,很可能并非出自「我们的意识」。

简单来说:我们会以为,我们是先产生「想喝水」的意识,从而才站起来倒水的。意识是行为的原因。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通过这些一系列的实验,科学家们观测到:在我们产生某个确切的意识之前,我们的大脑就会产生一个明确的信号。这个信号总是比意识更早,并且,它可以明确地预测我们的行为。

这说明了什么呢?这个电信号才是我们产生行为的真正原因。而意识,只不过是这个电信号给大脑的一个反馈而已。

打个比方:我们的意识,就像一个皇帝。看似他在风光地发号施令,但实际上,在他背后还有一个影子内阁,所有的决策都是他们作出的,经由皇帝之手发布出去,皇帝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传声筒。


明确了这一点之后,我们进一步思考。

这个「缺水」的电信号是怎么来的呢?不难想象,它是身体通过对自己整个状态的监测,发现「啊,好像有点缺水」,于是向大脑发出这个信号。

然后大脑再把这个信号一分为二:一条路径驱动我们的身体起来倒水,另一条路径告诉我们的意识:身体缺水了,我需要喝点水,所以告诉你一声。

那么,这就会导向一个细思极恐的结论:

如果我们的一切想法和行为,都来自于身体和大脑根据内在和外在的刺激,所产生的电信号的反馈,那么,岂不是可以说,我们的一切想法和行为,其实都是被「决定」了的?

换句话说:假如我知道了一个人所有的状态(拉普拉斯妖),那么我是否可以预测他接下来的想法和行为?

有朋友可能会质疑:可是,当我产生「想喝水」的意识时,我也可以不这样做呀。我也可以克制住自己,不站起来倒水,这难道不是出自我的自由意志吗?

但是,你想一想:当你决定不这样做时,实际上是什么呢?你是用一个新的想法(不这样做)代替了旧的想法(想喝水),这本质上是一模一样的:这个新的想法,必然也可以从大脑的电信号中找到它的影响因素,它必然也有更上一级的「原因」。

于是,我们还是绕回了物质世界和决定论。

但如果我们认同决定论的话,就会遇到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按照决定论,一个人会不会犯罪,岂不也是在最开始就决定好了的?

那么,我们还能够追究他的责任吗?我们能够让他为他所「无法自由决定」的行为负责吗?

当然,我们可以说:他会否犯罪,是决定好了的;但他犯了罪,我们抓他,也是决定好了的。

按这个逻辑,一个人来到世界上,「被决定」要犯罪,又「被决定」要受到惩罚,而他自己是毫无反抗能力的,这……是不是也太残酷了些?

这就是哲学中经典的「自由意志问题」。

可以说,自由意志是现代社会的根基。如果自由意志被质疑或否定,那么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后果。


因此,在现代哲学中,关于自由意志的立场,一般存在四种:

  • 认同决定论,也认为「自由意志不存在」。这种叫做强决定论。
  • 认同决定论,但认为「我们可以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意志」。这种叫做相容论。
  • 不认同决定论,同时认为我们有自由意志。这种叫做自由论。
  • 不认同决定论,但认为我们没有自由意志。这种叫做强不相容论。

绝大多数哲学家都持第一或第二种立场,持后面两种立场的很少,因此我们略过不提。

第一种非常显然,也无需赘述了。

我们比较关心的是第二种,亦即相容论:既然认同决定论,又为什么会存在自由意志呢?我们的意识和行为,不都是被决定了的吗?

这种立场可以追溯到18世纪。持这种立场的有谁呢?包括霍布斯、休谟、叔本华等大哲学家。他们的主要观点被称为「经典相容论」,亦即:

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你只是无法决定你「想做的事情」而已。

如同叔本华所说:You do what you will, but you don't will what you will.

也就是说:经典相容论者并不在意你脑海里面的东西,他们关注的是:你能不能去做你想做的事情,而不会受到外界的阻碍?如果可以,那你就是有一定程度自由意志的。

当然,我们马后炮地看,这种观点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它只是逃避和改写了问题。

因此,现代的哲学家们提出了一些更新的相容论观点。比如:

  • 法兰克福的层次模型
  • 苏珊·沃尔夫的理性模型
  • 费舍尔-拉维扎的原因-反应模型
  • 斯特劳森式相容论

…… [3]

等等。

以法兰克福的层次模型为例。法兰克福认为:我们可以同时具备多个一阶的欲望,以及对这个一阶欲望进行反思和评判的二阶欲望。而二阶欲望的存在,是人与其他生物所不同的地方,也是自由意志可能存在的空间。

举个例子:我想偷懒(这是一阶欲望),但我同时又觉得「偷懒是不好的」(这是二阶欲望),在它们的斗争下,我最终遵循二阶欲望的驱动,停止偷懒,把文章写了出来。

那么,在这个例子中,我的自由意志正是基于二阶欲望而存在。尽管这种一阶欲望和二阶欲望的来源都可能是被决定的,但是被决定的结果是符合我的二阶欲望的,所以我可以既不违背决定论,又能按照自由意志去行动。

当然,你会看到:一切相容论者其实都无法逃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决定论。他们都只能在基于决定论的前提下,来尽可能为自由意志争取空间,让着两个看起来互斥的东西,能够同时存在。


那么,我们能不能否定决定论呢?或者说,在当下的学术界里,对这个问题究竟是如何看待的呢?

前面提到,有少数几位科学家并不认同块状宇宙和永恒主义。比如:

宇宙学家 Lee Smolin 的观点是:块状宇宙是错的。未来并不真实存在,宇宙是不断在演化的,每一刻都从虚无中诞生和改变。

物理学家 George Ellis 则认为:块状宇宙是对的,宇宙的确是一个4维的「块」(时空统一体),但并不是完整的,而是正在不断生长的。这个「块」的表面就是「现在」。这种观点叫做「成长块状宇宙」。

另外一些观点,则从信息的角度来解释宇宙(量子信息理论)。比如:宇宙的总的容量是有限的,因而它的信息也是有限的,因此它不可能一开始就「决定了所有的未来」 —— 它必须随着不断膨胀增长,不断创生出新的信息,等等。

但这些能够否定或推翻决定论吗?从我个人的看法来看,很难。最多只能说:在决定论被「盖棺论定」的盖子上面,掀起了一点缝隙。

实际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讨论,科学家和哲学家们基本达成了一个共识:我们很可能不得不认同决定论。

那么,基于决定论,自由意志究竟能否存在?我们的道德责任,对未来的信心,等等,是否一定跟自由意志所紧密捆绑在一起?

如果自由意志被否定,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伦敦经济学院哲学教授 Christian List 认为:物质层面的决定论,跟心灵层面的非决定论并不矛盾。他认为,意识并不能全然地还原为物质。Libet 等一系列实验并不能说明「电信号是行为的原因」,它可能只是我们产生自主意识的一个伴生品而已。

神经科学家 Aaron Schurger 的实验支持了这种猜想。Aaron Schurger 认为:Libet 等人在一系列实验中观测到的电信号,很可能只是产生意识的一个环境因素 —— 就像我们总是在天晴的时候出门,但并不意味着「晴天」是我们出门的原因一样。(Aaron Schurger et al., 2012)

以色列哲学教授 Saul Smilansky 则比较悲观。他持一种「幻觉主义」的观点,亦即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但人类社会需要这种幻觉。

相信自由意志确实是一种幻觉,但是社会必须捍卫这种幻觉。决定论的思想,以及支持它的事实,必须被限制在象牙塔里。只有那些身处高墙之后的受教者,才应该敢于像他对我说的那样,“直面黑暗的真相。”史密兰斯基说,他意识到这个想法有些极端,甚至可怕ーー但如果要在真实和善之间做出选择,那么为了社会,真实必须消失。[4]

不过,2021年2月,科隆大学的心理学家 Oliver Genschow 及其团队发表了一项研究:他们深入研究了将近150项研究、超过26000名参与者,发现:

哪怕人们知道了「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似乎,好像,也没有太大的影响。(Genschow et al., 2021)

他们通过向参与者展示一系列有说服力的证据,告诉他们自由意志不存在,然后观察他们的自我报告和行为,发现:参与者在一开始可能会陷入一种迷茫和冲击,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感受和行为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既没有变得更加「放纵」了,也没有变得更加「严于律己」了。

研究最后的结论是:自由意志跟道德和行为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哲学家们一直以来的担忧,也许是一种多虑。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振奋人心的发现。


最后,简单聊聊我的观点。

我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哪怕决定论是真的,一切都是被决定好了的,其实对我们也没什么影响。

原因很简单:即使一切都是决定了的,但是我们并不知道 —— 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是否被决定,又有什么关系呢?

就像看电影。一部电影的结尾当然是早就拍好了的,但你会因为这一点就不去看电影吗?当然不会。对我们来说,享受这个过程,并不断去思考、体验,才是最重要的。

决定论会影响你一生的结局吗?其实不会。它能够影响的,只有你当下的体验、状态和行为。

我们选择做一个好人,而不是一个坏人,是因为我们认为「一切没有被注定」吗?不是的。是因为我们不希望感受到痛苦,以及良心的谴责。

一个人在世界上,本身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先天的基因和后天的环境所塑造的 —— 它们共同塑造了现在的你,也指引着你想成为的未来的你。

在这个基础上,100%被决定,跟80%被决定,其实有很大的区别吗?并没有。

进一步思考:哪怕决定论是真的,对我们来说,也没有任何作用。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什么东西」是被决定的 —— 除非我们真的去做它。

举个例子:可能有朋友会问:如果决定论是真的,那么一个人的性格是不是固定的,无法被改变?

其实不是的。近几年的研究发现:人格在成年之后会渐趋于稳定,但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实际上,研究者们让一个人像他想成为的人那样去生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的性格是真的会发生变化的。

也就是说:一个内向的人,如果想变得外向,只要他真的像一个外向的人那样去行动,那么久而久之,他自己真的会变得越来越外向。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究竟「他本来的性格是内向」是被决定了的,还是「他变得越来越外向」是被决定了的呢?

我们不知道。唯有当我们去做了,我们才会知道。

所以,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些对自己、对别人、对这个世界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持续感到幸福、满足、愉悦,这总是一个不会错的策略。

最终塑造我们自己的,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付出的努力和实践,而不是哪一个虚无缥缈的外力。

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这或许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参考

  1. ^ 这一块可以参看《时间的秩序》。它对于永恒主义讲得不多,但可以补充一些基础知识。
  2. ^ 参见: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a-debate-over-the-physics-of-time-20160719/
  3. ^ 这一块可以参看: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compatibilism/#CompTran 斯坦福哲学百科
  4. ^ 参见:https://www.theatlantic.com/magazine/archive/2016/06/theres-no-such-thing-as-free-will/480750/

user avatar   chen-yang-90-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个高赞回答已经说得很好了。在此就想借着这个问题进行一点延伸。

其实在当代的哲学讨论中,“自由意志”这个东西已经越来越少被提及了。哲学家们逐渐不想提自由意志的问题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自由意志这个概念是一个超大的trouble maker,几乎不存在一个对于自由意志合理的解释。另一方面,即使我们承认它存在,这个概念也是多余的,并不能帮助我们解释更多的东西。

首先是“自由意志”这个概念带来的麻烦。什么意义上我们说一个意志或者行动是自由的呢?假如我们说它是被决定了的,似乎它就不自由。因此自由意志不能是一个被决定了的意志。就如同题干所说的,假如人的大脑完全遵守物理规律的话,那么似乎从常理来看,人就没有自由意志了。

可是换一个角度来说,难道一个意志是非决定的,那它就是自由的吗?也并不是。比如在最微观的层面上,我们大脑中的粒子活动是随机产生的,没有任何规律可言的话,我们的行为反而会因此变得更不自由。比如当面临一个可供选择的岔路口的时候,我的大脑活动随机地让我挑了一条路的话,我似乎也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因为我并没有真正做决定去选择一条路。而主体的决定力是自由意志的重要内涵。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自由意志”这个概念极其拧巴的样子:它在拒斥决定论的同时又拒斥随机性。它既要求主体能脱离物理世界的因果决定链条,但是又要求主体要扮演因果链条上的一环,产生对事物的决定作用。因此,自由意志概念很可能压根没法进行定义,解释它只会造成更多的麻烦。

其次,即使我们承认人真的具有一般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可这玩意儿到底有什么用呢?在哲学史上,“自由意志”这个概念被开发出来,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释道德责任。因为我有自由意志,所以我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人能承担责任,是因为我们的意志能自由地决定我们的行为。

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考察一下一个具体的道德行为的发生,我们会发现这种“只有自由意志能为行为负责”的说法实际上经不起推敲。比如武汉大学的苏德超老师在其论文《激进意志论的困难与无意志的道德责任》里举的一个见义勇为救起落水女子的例子:

“女士遇险,我要么挺身而出,要么自顾离开。无论是哪一种,都是我的“意志决断”。(同上)细究起来,意志做的事情太少了。看到画面的是眼睛,听到呼救的是耳朵,唤起各种观念并进行思考的是大脑,挺身而出的是手和脚,自顾离开要靠腿。这些活动能运作起来靠的是食物消化吸收后转化而来的能量。在意志做决断之前和之后的一切活动及活动所需要的材料,都准备好了,单等意志下达命令,就会启动。拿电脑做类比。在这种情形下,大脑是CPU,手脚和感官是各种输入输出设备,而意志呢,更像是电脑的电源开关。不按开关,电脑不会启动;但是,开关明显不是电脑中最重要的部分,毋宁说,它是电脑中最没有价值的部分。我们甚至可以在组装电脑时,去掉开关,通上电源就让它工作,一直工作下去。一个如此平凡的意志,为什么要让它当责任的承担者呢?” (原文请看:https://m.sohu.com/a/313288246_651325/?pvid=000115_3w_a)

事实上,我的整个身体机能,感官能力都对于我是否能够见义勇为更加重要的现实因素。而意志的这个“开关”对于我能否完成救人的行为意义不大。事实上,假如我们人是一个一直通着电,除非意外不会关机的“机器人”的话(事实上我们很有可能就是的),比起有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开关,我们更能履行我们的道德责任。事实上这也是我们为啥需要依靠教育来普及道德的原因。如果我们真的是由自身内在的自由意志来决定我们的道德行为的话,我们也就压根不需要被教育说不能杀人,偷盗和行不法之事了。道德教育,就相当于给我们大脑编写上让其运转的“程序”。如果没有道德的“程序”的驱动的话,我们反而没法进行道德的行为。

综上,作为一个非常彻底的自然主义者(当然啥是自然主义又是一个很烧脑的问题),我很坚定的认为人的意识不是“自由”的。同时,没有自由意志的干扰反而能让我们更好地思考人的道德行为,而不必背上一个混乱的概念带来的负担


user avatar   li-jun-81-2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生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尝到什么味道。”

——《阿甘正传》

终于有了点写作时间。最近,接连回答了一些关于“意识”的问题;想把此前的观点整理下,算作个小结:

本文五个章节,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以内:

① 灵魂是否存在,为什么我没有见过

② 如果“意识”是种算法,更接近那类运算

③ 灵魂隐迹于何方,将要去往何处:

④ 能不能进入别人的身体,能不能复制另一个自己

⑤ 最终章:前世今生的距离(结尾送福利)


一、灵魂是否存在,为什么我没有见过

知名漫画家MTJJ 在绘制“罗小黑”前,还画过一部名叫《灵魂之旅》的长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故事中主人公的意识可以占据他人的身躯、讲述了在不同男女老幼间穿梭,通过灵魂旅行去体验不同人生的故事;故事高潮迭起、可惜中间断更,主人公自己也没搞清这场“灵魂旅行”背后的设定 :

那时就寻思“灵魂是否真的存在,他能否脱离躯体或在不同人之间传递”、相信这也是很多知友心里的一个疑惑;随着阅读积累,渐渐有些方向、但常常陷入更大困惑。(熊本眉头一皱,就发现问题并没那么简单)

“灵魂”在这里只是个代称,更多人喜欢称之为“意识”。因此“灵魂”存在,但是像影视作品中那样“漂浮的灵魂”大概率是不存在的。因为他难以脱离物质身躯存续、也难以进行物理测量

关键依旧在于“灵魂”概念本身。“意识(灵魂)不等于相关物质的总和,我们更像是种算法或机制、和物质世界存续不同层面上”;这里如要说清“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最好做一个比喻:“软件程序”和“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要执行任务,需要“硬件设备”+“软件程序”的协调运作。但“程序”无法脱离硬件独立产生效果,计算机一旦被拆毁或断电,“程序”也便消失无踪、不从谈及。这便是为什么灵魂难以脱离躯体的解释。同样,我们平常也不会去讨论这个“程序”的重量是多少,体积有多大、是酸的还是苦的~ 因为他们是不同维度上的存在,“灵魂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有21克”只能是一种艺术化的表达。



二、如果“意识”是种算法,更接近那类运算


可能很多人接下来要问,如果意识是一种算法,那应该是什么样子。是不是计算机运行的人工智能AI也会产生“自我”。

漫画家蔡志忠,给过一句很好的总结,叫【人生是时间的微积分】,后来还被人刻在石碑之上,成了艺术品;

我觉得这是对意识“活在当下”这一特性最美好的概括。我们经常思索“物质和意识”的种种“关系”,但不知你是否曾想过“意识与物质”最大的区别在哪里?翻来覆去,觉得还是在时间上的特性。

“我”(代指意识)不同予“山川草木、文字石刻” 难以名状,而且只存在于当下的瞬息,具有“点”状的时间结构;就是所谓的“活在当下”!其实,静下来你就会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拥有过去、也没掌握未来的定数,有的只是当下这一瞬体验,正如同漫画家所言“你一生便是这无数瞬间的集合” 。

再看石板上铭文:“人生是时间的积分:由无限多个无限小瞬间凝聚而成”。这便是有幸之处,正因为我们以点的状态存续,才能旅行在“时间线段”之上。从前至后体验一生的旅行、跟随时间步伐 去感受多彩的人生剧情片 !

或许也正因为我们以点的状态存续,如此短小精干。依赖于时间最小单位,让意识这算法自带了“量子化”的某些特性,让她能游弋穿梭于平行现实的选项,而避免被决定论所绑缚、像宏观事物那样毫无悬念的单调命运;

当然这还都是些猜测,没有切实的实验依据。但此刻,不妨就把意志这一“延续的体验”想象成 “物质世界的导数”,我们正是存续这一层面之上的“计算规则”、运转在内外部世界的数据交互当中。意识和物质从来多不是孤立的,你之外那些叠加态的存在,也需要读取、解码、存档、方可形成过往记忆,参与到生活之内。在不知不觉间,编制出一条属于你的时间的曲线、记录人生的故事同轨迹。




三、“灵魂”隐迹于何方,将要去往何处:

我们不能辩驳“人类拥有着灵魂”这命题,因为正是“你”能提出此问题的前提。但他身处何方?难觅踪迹一直是关注焦点、却难有突破~ 意识本就晦涩难懂,这里更需要我们跨出自己的“小房间”,去理解“意志”与整体“世界”的关系。

“时间”在此处就成为了理解“灵魂之旅”一个有用工具。诠释“时间”的过程,就是在尝试诠释我们自己。

《记忆的永恒》是我的至爱,达利油画之中,那如奶酪状柔软的钟表盘面,似乎在诉说着“记忆之外时间早已失去了用途”,让人不禁怀疑时间本身的客观性。

近代物理的研究加深了这种焦虑。在描述宇宙基本关系的“惠勒―德维特方程”中并不存在时间的要素!!看过之后,物理学家马吉诺维斯Marco Genovese称: 惠勒-德维特方程表明,宇宙是静态的,没有任何东西在演化。

可能你也不止一次听到过,前卫的物理学家们会强调:这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时间”概念、经典的时间观念不过是我们的幻觉!无论怎样你还是生活在时间内,“时间”与“意识”这个本体有着不能忽视的关联;解释时间本身就是阐释你自身。

时间并非第一性,而是通过某些机制、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构建的。

其实,科普了量子力学,便觉得这世界真像耐克广告一般“一切皆有可能”,仿佛意识也在左右世界的样貌~~时间本就不是一条被确定了的“线段”,只有唯一方向~ 它是“绽放的繁花、是不断分支的树杈”、瞬间衍生出不计其数的平行世界,因为和你相交,才成为那条笔直线段。在这个方向上,只能得到一因一果,让一个过往只对应一个未来;

由此看来,“外部世界”比我们看到的要宽广得多、这是个偌大的多元宇宙;即便有对应关系,“物质”也高出“意识”至少一个维度之上:外部世界种种存在也的确“要降维解码”、通过观测才能被你利用来续写人生;

人生不是时间的微积分么?那你为啥不求个导啊~

或许,时间的最小动作就是“叠加态”转化为本征态的这一过程;给你的世界(系统)带来了“变量”、夺来了“时间”,避免了外部世界静止不变那种命运。也对应了“量子纠缠涌现出时间”的论点。而时间的最小动作,带来难以预知的不确定特征,像是个小树叉——以此作为最小单元来演绎,时间自我迭代、会延伸为“毕达哥拉斯”树那类型的分形结构。

“上帝在掷骰子→薛定谔的猫→多宇宙诠释→时间分形树的结构”

基于以往的知识点。可以建立这样一个比喻:时间是一颗伸展着的巨树,每一根枝条都收纳了完整的三维物质世界,并分杈出难以历数的平行现实、作为未来备选项;我们的意志(灵魂)则以点的角色在树冠的尖端游走、向前突进去凝结自己的故事线,又或许我们才是催促这棵大树的生长激素!(不能孤立二者,退相干的研究表明“观测一方与系统没有独立的状态”)

分形结构最大的特质就是;自我迭代、在不同层面和尺度上重复自我构造。而“时间巨树”就是此类构造,这也是跳出你居住的“小房间”,以上帝角色看到的灵魂之旅的路径,其中已包含了整个宇宙与我们的关联。

“灵魂”穿梭在平行现实的物质躯体之间,一路向前去完成自己的主线剧情;这是一个拥有自由度的“开放式RPG游戏”。更多解说 :




四、能不能进入别人的身体,能不能复制另一个自己 !

有一种思潮,总想把“意识”和“量子态”两观念拉上些关系。当然,此类构思也被许许多多物理专业出身的人所排斥,当做“民科标签”不屑一顾。但意识的持续运转,能不能仅凭借经典物理法则支撑...这么多人死心塌地要让“你我”穿上Dirac牌小毛衫,成为叠加态的 |你>、 |我>,到底“道德的沦丧、还是人间的悲剧”呢?

其实我觉得有这几点初衷,让人对量子效应无法割舍:

1. |你>是“活在当下”的成因:

叠加态只有坍缩成本征态才能被我们利用,成为所见所闻、参与编织你我的记忆和时间轨迹。观测→坍缩的瞬间过程,给了我们活在当下的平台、我们有幸的矗立于此,持续获取信息并体验人生的旅行——'人生是时间的微积分' 此刻你不求个导还真不知发生了啥,我们摆脱永恒得以前行。

2. |你>是“独一无二”的成因:

得益于量子物理学中“不可克隆原理”的物理逻辑,这个世界中你的存续独一无二,又如同一种载体、保障了你在此刻体验的唯一性。

3. |你>是“自由选择”的初衷:

微观量子具备不确定性,让我们有了一丝喘息余地。不再为宏观世界的“经典物理法则”所绑缚、不再受“决定论”压制而“怀疑今生”。虽然,还搞不懂微观“量子效应”和宏观“自由选择”间欲言又止的联系,但至少为我们的意识自由提供了存在的基础条件。


回想之前《灵魂之旅》的漫画——我们能不能进入别人的身体?意识是基于物质的,每个人的差异都如此巨大、毕竟双胞胎都不能同步行为、保持一致思想,凭空便“进入别人的身体”看来是别想了。不过,打个擦边球…是不是能复制一个自己进而拥有平行的体验…

还是之前那颗“栗子”—— 电脑正常运转需要“硬件”+“软件”的组合;而“你”想存在,需要“经典”的身躯 + 一点“量子态”的部分。因为,人脑中有些信息是在亚原子层面上存续的,所以“你我”的存在不能摆脱 |ψ>,你还无法100%归入于经典物理范畴(我们更像是量子算计机)。

“复制一个你”虽在观念中可行,但现实中难以达成:经典的身躯可以仿制,但“量子态”部分难以复写。复制行为违背称为“不可克隆原理”的物理逻辑,而现实中无法对某人完美克隆

别人想克隆 |你>(叠加态的部分或称为'叠加态的妳'),就要读取其中的信息、但测量本身就会破坏叠加态,导致 |你>的消失;我们最多只是利用测量出来的这些信息去还原一个 |你>,无法克隆出第二个 |你>;这保障了“你”的独一无二。或者我们可以拿出此前的模型:-平行-

再拿出前面的模型—— "时间之树"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假说,也为我们展示了解题思路: “你”的存在方式已经超越出这个熟悉四维世界,所以仅仅是用身边的材料,无法构造一个等价的你,实现以上构造

灵魂穿梭于平行现实的物理躯体之间一路奔涌向前。在这个参照系有些“隐变量”决定了譬如什么才是你、啥才是此刻的你,但你在时间线中借一己之力写不出这些隐藏参数(虽然可以Ctrl+X),所以在你的世界里、只能构造躯体但不能放置到灵魂穿行之路径上,也就是体验无法延续到你的复制体。

如果能剪切粘贴|你>,才有可能延续之前的外部参数、传承你的意志,但“复制”只有神能搞定、因|你>一点也不简单。在这个坐标系中,那样做相当创造了一条完整的时间直线,这操作同时需要复制全部与你相关的可观测光锥和叠加态成分。

说到底,“上帝”如果存在的话,显然和我们的权限是不一样的。他应该是程序员坐在高维时空办公室,设计游戏的规则。而我们顶多就是“头号玩家”;就像“计算机程序”难以凭借自己可以处理的数据和关联的其他程序,就创造出一台崭新计算机、来同步运行自己并感知其存在—— 局限一开始已经存在!二维的制片人搭建不起三维的积木

~我们也不能违背权限的设置~


至此,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假说:

【计算机和软件程序】:①"灵魂"不能摆脱物质躯体存在,难以通过物理测量方式进行描述。

【人生是时间的微积分】:②人生是无数瞬间的集合,我们以点的角色旅行时间线、一路向前;

【时间的分形结构】:③灵魂之旅在时间树冠上进行,这是一场开放式的大型RPG游戏。

【|你>只能剪切不能复写】:④意志不能脱离“你”的角色,难以通过克隆自我来体味长生不老




----最终章:前世今生----

综上,虽然我们此刻无法通过“灵魂之旅”成为其他人,但并不意味永远没有机会这么做。

不禁想起,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约翰·惠勒在1940年春天打给理查德·费曼教授的那通电话:

惠勒:“费曼教授,我知道为什么所有电子都电荷和质量相同了”

费曼:“为什么?惠勒”

惠勒:“因为,那是同一个电子啊!”

这便是“单电子宇宙”的论调——万物何来,一个微粒与时空纠缠起舞而来。当时、惠勒认为宇宙间仅有一个电子,在与时空的舞蹈当中、用自己不能计数的分身塑造了这个世界。

I am nowhere,I am everywhere now

电子的世界彼此没有分别;同样逻辑:你出生之前和消逝之后的状态并无二致,此处并没有什么要素决定“你必须是你”、而非其他人;我们是通用的'算法'、成为哪个身份只是随风飘零,纵然失去了原来的参数依旧可以被再次调用。或许,就如同惠勒的小电子一样、自己在不同时间线上的轨迹,组成了这个缤纷世界。我们同样用不同时间线上的故事人生,构造过往整个文明历史。集合为“时间”的实质...印证了【时间是人生的积分表达】;

最后,祭出10年前,我给同事拍摄的写真相册。虽然很粗糙,但里面有这样几句话我觉得还是复制过来:明眸如水,浅笑嫣然...光阴不及你眉眼间的纤长。尘世之间,那些你眷恋的容颜,那些你厌倦的容貌,都是你自己、在时间棱镜中折射出的样子~

时间的树冠上“你”和“我”并非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直线,我们距离不过是前世今生,善待他人即是善待自己。幸会&&保重




附录:2010年度给同事拍的写真相册《晚风之翼》节选

算咱说好的结尾福利

-


-


-


-


旧物:上学时写的文字《漫步终点站》,现在看还挺有意思_robbin_新浪博客


user avatar   xiao-huan-9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到底还是爱因斯坦和玻尔争的那一套,假随机与真随机的问题,所谓假随机即是指所谓的随机由一开始就决定,例如明天要下雨的概率为80%,但是由于世界是由粒子所构成,所有粒子符合客观物理规律,所以明天是否下雨从宇宙产生之初就开始了,明天一定下雨或者明天一定不下雨,这就是假随机。

但是按照假随机的理论,世界的未来一切都是注定的,我们的努力都是白费的,看似我们自己努力,实则世界让我们努力,这就是宿命论

下面来讲讲真随机的问题。

何为真随机,在量子力学里,粒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服从波函数的概率分布,这个概率波函数在被观测以前处于叠加态,即多个波函数叠加而成的完备族,当我们观测后波函数就会坍缩至其中一条波函数上,即粒子位置分布概率服从该波函数的分布概率,简而言之就好比一开始分布可能是一条平行于x轴的直线,分布在位置坐标(x)上的每处的概率都相同,你观测后变成了一条正态分布的曲线,分布概率服从正态分布,而正态分布的曲线只是叠加成一开始的直线中的其中一条。

而波函数为什么会在观测中坍缩,是因为人类的任何观测行为都会对波函数本身产生扰动,让它坍缩。

然而即使它坍缩了,粒子还是服从概率分布,由于测不准原理限制,你永远不能同时知道粒子位置和动量,即粒子不存在运动轨道,或者说讨论运动轨道是无意义的,即它出现在哪都是随机的,这种随机至少目前来说是一种真随机,而此时我们反观人类,意识可以影响这种随机,没有观测就不会坍缩,没有观测就呈现波粒二象性,所以是否我们能够决定未来,没有观测时,未来处于无限可能状态,而正是因为我们的活动,让未来走向了其中某一个方向,这听上去似乎变成了唯心主义,这同时冲击了我多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但是想想似乎也挺合理,无限可能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我现在还在这个坑里,想跳出去,希望有人能解救我!


user avatar   chen-gen-x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管人脑是不是粒子构成,不管人脑符不符合物理规律。

我们得先注意一件事,自由一般是指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意欲做出行动,而不受任何阻碍。

问题是这里的“人的意识还自由吗”指的是我们的意欲是否是自由的,也即我们能否决定自己的意欲。可是,谁,凭借什么,决定意欲?

我凭借自身的另一个意欲来决定这个意欲吗?

我想出门,我自由地决定自己想出门。

也就是我想出门导致了我想出门导致了我想出门导致了我想出门……

这玩意儿叫自由吗?甚至这玩意儿的概念自恰吗?


user avatar   LinkinBryan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个概念叫做拉普拉斯妖。
大意是,如果有那么个“妖怪”,他能够得到无限多的有效信息,然后它有无穷高的算力,是否意味着他能计算所有事物在每一刻的状态?

其实这就是个决定论的问题,所有粒子在下一刻的状态,是否已经是在这一刻决定好了的?


不是

拉普拉斯妖不存在,决定论不存在。

不但事物下一刻的状态不能确定
连事物在已经发生的,目前这一刻的状态都不是完全确定的。

至少以现在的物理学来说,就是如此。

现有的93个回答里,提及不确定性原理的不多。能解释明白的,更少。还有把它当做测不准原理去解读的。

简单的说,在同一时刻,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可能】同时为精确值。
并非是技术限制,至少从现有的数学推导来看,这是微观粒子的本质属性。

一个现在就要么不知道在哪,要么就不知道往哪运动、运动多快的东西。
怎么可能机械地确定好下一刻的状态?

所以人的意志,我不敢说它一定是自由的。但是绝对不是通过粒子的确定性计算所决定的。


user avatar   ren-jian-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来说,这取决于你的信仰,

你如果觉得世界完全是由客观存在组成,并且这些客观存在之间是互相关联影响的,那么意志就不是自由的,人只是宇宙万物的一部分。

你如果觉得世界是由客观存在以及高于其上的运行规则组成的,并且运行规则决定客观存在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运行规则就是自由意志,人类是不是具有这种“自由意志”那就是另一个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取决于你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世界究竟是唯物还是唯心的算是一种形而上学,在我们依然维持人类这种存在形式的情况下恐怕永远也无法得到答案。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抽风了。

你连意识是什么东西都不清楚,如何把意识和粒子扯上关系呢?

当然不清楚不是你的错,因为人类还没有就意识是什么有清晰的认识。

意识从表现形式上看,是一种生物电流。

但是这种电流是如何大脑皮层中产生的,就是关键了。

即便你知道意识是一种生物电流,但是这种电流,如何觉知到自我的呢?那就是更玄乎了。

所以归根结底,物理学并不能解释意识的真相。

以上是我们在物理学上对意识研究的极限,是不可突破的。

我们要弄清楚意识的奥秘,只能做形而上的思考。

从目前哲学、佛学、印度教、新纪元运动等思潮来看,已经有一个大致的框架来解释意识,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那就是意识的源头,并不在我们这个宇宙之内,我们这个宇宙、万物、人类、大脑直到意识,都是只是一个工具。

大脑之所以能激发产生意识电流,是因为大脑与意识的源头,能形成一个回路。源头正是利用意识的生物电流变化,来体验世界。所以你真正能感知到这个世界的根本原因并不在这个世界之内。

也就是说你的本我,是在宇宙之外的,意识并不是产生自我感知的原因,意识只是本我体验世界的工具。

所以,意识是自由的,但是受到世界的辖制。

说白了,宇宙只是一个VR虚拟幻境,大脑只是一个VR头盔,虽然VR头盔受到物理学的限制,但是并不影响游戏者的自由。


user avatar   gui-xiang-7-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那难怪这个上古文明衰亡了


user avatar   gui-ling-c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元宇宙就是大型网游,那些什么元宇宙里的资产就像网游里的装备。

问题是现在还没确定以后谁的元宇宙是统一标准,现在投资根本就不知道你投的这个元宇宙能不能成为标准。

这就好像你现在你想给趁一个游戏火之前先充满氪金以后卖账号,但是你怎么知道哪个游戏会火哪个不会火。

一样的道理,我完全赞同以后元宇宙里的资产会很值钱,现在投资会很赚钱,但是你投哪里啊?你投了Facebook的元宇宙,过两年facebook倒闭了,苹果发布VR眼镜成为元宇宙主导怎么办?




     

相关话题

  我们是如何判断谁是我们的亲戚的? 
  如何解答堆垛悖论? 
  「吊车臂可以用作收音机」是什么原理? 
  哲学能解决宇宙有没有边缘的问题吗? 
  如果思想不是由分子组成的,那么由分子组成的大脑是如何产生思想的呢? 
  普朗克长度是否在瓦解文明的意义? 
  将一个正方体电阻平均分为九份,挖掉中间一块,现在的电阻是多少? 
  聚变裂变混合核反应堆是怎么回事? 
  买鼠标键盘要不要看电流电压和电脑是否匹配? 
  伊朗核协议规定铀浓度不得超过3.67%的标准是如何制定的? 

前一个讨论
2020 第七次人口普查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数据?包含了哪些关键信息?
下一个讨论
中国的人口问题是不是进退维谷?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