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的鼓励与支持!最近比较忙,评论我就不一一回复了。纵观此生,我是个被眷顾的幸运儿,毕业工作了几年后,已经没有经济压力了。现在我基本不跟朋友讲我过去的往事了。也就老婆还是女朋友的时候时常讲讲,主要是她听着听着就会钻我怀里哭,然后我好哄她。还有一次大大收割了一波眼泪是在婚礼上司仪介绍我身世的时候,台下好多人拿纸巾和袖口抹眼泪,给婚礼增添了些许庄严。最窘迫的时候,我捡过破烂,去工地锤过水泥柱里面的钢筋,那时候的钢筋卖3、4毛一斤,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挣100来块。同时也捡过垃圾桶里面过期食品和饮料,有次捡了一小三轮的罐头和饮料,吃了一个多月,剩下来的铁皮盒子和玻璃瓶还可以拿来卖钱。不过我没有饿过肚子,高中的时候爸爸因病去世了,老师和同学给我捐了7000多,还有食堂的师傅只收我2块的两荤一素,后来大学第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也是从这笔捐款里出的。大一后就好多了,有国家奖学金和最高的助学金,基本学费和生活费都有了,辅导员还给我找了勤工俭学,一个星期也能挣100多块,学业也没有荒废。以前有个理想就是想去大学当老师,就目前就业情形来看,还是得读个博才行。
BTW,国科大全称中国科学院大学。
以下是原回答:
今天在国科大拟录取的群里看到了这篇致谢,有点共鸣,没想到知呼上也看到了。我可能比他还惨一点,我高中就没有父母了,经济来源都是靠各种资助。后面读大学的学费生活费都是靠奖助学金,有次奖学金发晚了交不上学费,找同学借了几千,等奖学金发下来才还掉的。大学毕业后努力工作,经济条件改善了很多,也成家立业了。去年在老婆和亲戚朋友的支持下考研,今年国科大拟录取了,也算是完成梦想追逐的小小一步吧!
对于真正贫困家庭来说,完成学业的确很难,甚至有点艰辛,但努力总是有回报的。所以我也经常鼓励那些受到挫折了的要一直向前看,往好的方向看,别人走,你就跑,跑过一个一个的山头,这样才能走得更远。纵使有一天跑不动了,你再会过头去看,数数你跑过的山头,此生值了!
梦想的旅程才刚刚开始,继续保持追逐梦想的步伐吧!!!
一大早看到这篇致谢,我百感交集、涕泪纵横,原本以为「为什么现在年轻人很少有能吃苦的?」这类问题下高赞的牢骚才是当代青年的群像,没想到在贵乎也能看到如此清流,让人又喜又悲。喜的是师兄如此坚韧不拔的品质让我领略了知识分子的风骨,悲的是民生多艰啊,又有多少人还在人生的坎坷中摸爬滚打。
从重庆偏僻的农村走出来,我同样也是大山的孩子,目前也在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不知道若干年后在我的致谢中又将会蕴含怎样浓烈的情感。和这位师兄荆棘遍布的人生比起来,我遭遇的艰难略显平淡,反而是父母一辈人的筚路蓝缕让我为之动容。从食不果腹的贫下中农一跃成为知识分子金字塔的顶端,师兄的奋斗像是激烈的冲刺,而我的家庭更像是马拉松,足足耗尽三代人的青春。
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四川,曾祖父因为天灾家破人亡、丧失所爱,携三个孩子讨饭讨到了赵家村,在村民的帮助下盖起了一间简陋的房子,一家四口勉强度日。那时奶奶的父亲还是当地的知县,奶奶也是娇生惯养的千金小姐,读着自家的私塾。在打倒地主分田地之后,她的母亲饿死,父亲失踪,自己后来则下嫁给了我的爷爷,一个不识字的贫农。后来紧随国家政策,爷爷进入国企外出务工,后来因为工伤又返乡务农,但为了养伤,家里的农活也基本都是奶奶身体力行。于是,一个流浪的乞丐和一个落魄的小姐彻彻底底地成为了农民,从零开始,经营着完全属于自己的三分地(总共没有一亩)。
家徒四壁,又逢灾荒,父亲兄弟三个常常没有饭吃。父亲从小便节衣缩食,喝稀饭的时候总会把干的捞给两个弟弟,自己则喝汤水顶饿。有时雨大,屋顶漏水,家里夯土的地上一片泥泞,他便发誓要让父母将来住上不漏水的房子。为了供养弟弟们上学,父亲以优异的成绩从初中辍学,接下爷爷的工作,年方十五岁虚报三岁,独自赴北方打拼。从师学艺,学习电焊、钣金、车工、钳工,自学微积分,许多年后成为了一名高级技师,一名光荣而优秀的共产党员。而此时因为年龄小、外地人,没少受老师傅的欺负。父亲扛了下来,业余时间练习毛笔字,给别人写对联赚外快。开工资的第一个月,他借下几十倍于工资的债,回乡一砖一瓦给爷爷奶奶盖了一间不大的平房。水泥封顶,不再是茅草和瓦片,足以遮风挡雨。父亲从来都是轻描淡写地一提,可这笔账足足还了7年,7年里没有一双新鞋,衣服总是缝缝补补。但父亲爱干净,身上总是十分整洁,和母亲相遇时的那件白衬衫到如今还依然闪亮。
母亲的爷爷曾是当地的粮油大商,慷慨仗义,十里八乡无人不晓。他去世之后,家里人丁稀少,只留下外公一人在国企为官。外公位高权重但一生过于清廉,熬过了文革,但没熬过小人排挤。他最喜欢李商隐的诗、红楼梦的文,辞官后家里值钱的东西一样都没有,只留下整箱整箱的历代诗词和红楼梦新补。到如今翻开这些书的扉页仍能看到毛笔蝇头小楷写下的心路历程。从一首「十年风雨过后,看神州万里,群情激烈。举国上下,奔四化,旧景狼藉俱灭。」到庆丰收的「金海银海万里波,家家却愁粱棉多」,再到拟路难的「玉环无奈马前死,壮士归来怒冲冠。人生自有康庄道,山高路远可登攀。」直到后来被迫归田后描写花茶「平生不爱风流事,转身投水泊茶杯。」可见其一生体恤民情,高洁傲骨,不管多少苦都从未讲过难。可如今回味,愈是傲骨,愈是彰显了那段生活的雨打风吹。
母亲初中那年,外婆罹患尿毒症,花光了家里积蓄,最终在透析的嚎叫中死亡。母亲同样以全校前三的优异成绩辍学,外出务工。外公再娶,继母无情,母亲于是踏上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跟随我的姨妈办厂,厂子倒闭,姨妈身患绝症。不久后,外公心脏病去世,母亲再无可以依靠的人。从此以后,直到我高中毕业,母亲像神农尝百草一样尝尽百业的艰辛。她做过扦裤脚的裁缝、幼儿园和淘宝客服的食堂阿姨、刷厕所的保洁员、围棋老师、药店的中药柜台 ... 她的工作经历我也记不全,但三百六十行都是一贯的高洁,从未不劳而获。母亲好读书,比起她的满腹经纶,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她唯一放下谦卑的时候,就是吹嘘自己做饭的手艺,「我的泡菜百里无一」,的确家里经常来人借泡菜水。毕竟当年也是娇生惯养的小姐,洗衣服做饭骑车一概不会。为了照顾我,出去给主厨切墩打下手,给饭店洗碗不要工钱,只为了偷学几样家常菜。如今翻出母亲厚厚一摞密密麻麻的学菜笔记,仍能感觉到一个人的热爱与执着,目前我也在尽我所能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什么清蒸鲈鱼回锅肉还是没有问题的。
父母的相识,巧就巧在,爷爷和外公在同一个单位。76年唐山大地震后,一个从南方,一个从北方,纷纷奔赴唐山进行灾后重建。于是有老乡,将我父母介绍在了一起,理由是「两个可怜人,互相有个照应。」父母一见钟情,没有犹豫也没有婚礼,第三天便领了结婚证。零几年单位盖房,两万一套。父亲又借了十年的债,买了一个安身的处所。来到所谓的婚房过日子,「推开门,我才明白什么叫家徒四壁」,母亲坐在空荡荡的水泥地上哭。父亲不慌不忙,从老乡那里借来两副碗筷一口锅,从零开始,经营自己的家。
买这套房子几年前的一个风雨交加的冬夜,在重庆老家父亲刚还清债款的那间平房,我降生在一张窄小的稻草床上。曾祖父掐指一算,此子将来必成大业。然而几个月大时一场重病让我险些夭折,于是又起名「洒儿」盼我潇洒一生。我的确与众不同,可能因为病弱,从小做事沉稳执着。据说有一次为了让人相信我是一只狗,在门后足足叫了四个小时。
零三年,父母回乡接我出山,南方穷山沟里的泥孩子从此落户北方重工业城市的大家庭。城市里眼花缭乱,很多东西从没见过,面包、葡萄、香蕉、螃蟹,闻所未闻,从此变成一个笨小孩儿。更要命的是母亲和我语言不通,更别提幼儿园的老师。为了学习普通话,我晚上了一年学。耳边时常响起街坊四邻的嘲笑「那么笨,还上学呢?」三楼的大爷喜欢拿我开玩笑,母亲为了保护我,忍气吞声二十年,从没在人前夸过我,生怕他把我从楼上推下去。她总是笑笑「就那样吧,得多用功」。如今的我早已离开这里,我生活的一切都成为他们的揣测。「他现在在哪?他是不是结婚了?他保送清华了吧。」正如我初中的词里,描写丑小鸭时稚嫩的笔调:
蜚语谩言行不足,矜伐傲目,抿笑思鸿鹄。抟风碧落白光兀,只叹得、唏嘘声促。
小时候体弱多病,上午上学,下午输液,缺课缺到老师不认识我。因为病弱和内向,在学校和院子里时常受欺负,每天回来身上都要挂点儿彩。二年级的冬天被人用一桶冰水从头浇到脚,独自一个人站在车站抠红领巾上的冰碴子。三年级的时候被同学打伤、颈椎托出变形,休学三个月,考了年级第一。后来身体好转,被选入校体育队参加短跑和跳高。每天五点放学,校队训练到七点半,晚上的围棋课上到10点。往往只有五分钟吃饭,十分钟写作业,写不完的作业就在电动车的后座上,趴在母亲宽大的后背上继续写。有时候天寒半路拉肚子,就扔掉内裤光着屁股去上学,从此以后再无病假。直到小学毕业时仍然是年级第一,从那时开始,我就相信自己是流淌在人间的一条清川。
父亲全年不歇在外务工,为了见父亲,我去过他的每一个工地,读过他的每一份图纸。在三九寒天里用旧报纸帮他塞窗户缝、门缝,每日清晨又把屋里的水桶拎到太阳下解冻,和了掺土的面煤生起炉子。那时候的日子很美好,父亲还身强力壮。每天我们就守着一台没比平板大多少的小电视看中央一台的红色电视剧。父亲会时不时给我炫耀一下他的书法,用铁皮汽油桶做个装工具的小匣子,开始给我科普一些粗浅的机械知识。晚上,一家三口就挤在一张不能翻身的小床上哼着歌睡着。
初中的时候母亲查出癌症晚期,开始变得无比严苛,她只想在去世的那一天,我不会像她当年那样无法独立生活,每日看人脸色讨饭。父亲还年轻必然再娶,而我必然辍学和流浪。始终放不下,她便要靠信念活着。未知苦楚,不信神佛。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条件医治,也不是所有的病都能够治好,而信念廉价。母亲依靠信念活了下来,毕业那年她完全康复,而我全市前十,皆大欢喜。
高中是一场噩梦。河北的学业压力暂且不提,身边同学跳楼轻生也与我无关,毕竟命运很会开玩笑。高三与母亲吵架,在学校打球脚骨折了,觉得还好,我拄起拐来举步生风。然后一场食物中毒引发的痢疾让我们一家人瘫痪在床,双拐也拄不动了。高烧脱水两星期,几近死亡,才让人领略生命美好。病好后没多久,母亲摔了一跤,右腿两条韧带断没了。一边想办法治伤,一边物色有电梯的新房。那时候住着的六楼,才还完债务没几年。父亲第三次借钱,全款梭哈了。然后,就是这么奇妙啊,开发商卷钱跑路,期房烂尾了。这个官司打到今年也还没赢。心情不好,满脑子父债子偿,挣钱养家。高考发挥失常,去了一所末流985。但幸运的是,报志愿很稳,那是我的第一志愿第一专业。
大学很忙,因为第一次接触到这些知识非常激动。有时候上着线性代数课忍不住拍案叫绝,数学里的美真的让人陶醉。大一混了混ACM,带着几个学姐做大创,自学了Python、原型设计、Android开发、爬虫,学了一些幼稚的GUI,写了一些小游戏。大二大三逐渐认识到,所有的行业,剥去那浅浅一层博人眼球的门面,更多的是枯燥高深的内在,而我绝不能浅尝辄止。后来又做了几十个小项目,参加了十几次比赛,在实验室混了两三年,也见了不少大世面。可能由于自己把自己逼得太紧,家里的事、学校的事,种种的不愉快终于让我在大四那年患上重度抑郁症、严重焦虑症。沉湎在人生的至暗时刻求索半年,大量阅读荣格、弗洛伊德、阿德勒等人的著作,终于放过了对命运的谴责,而命运也放过了我。大一那年专业分流,由于对软硬件都感兴趣,我闷头选了物联网工程这个课多的专业。优秀的人不愿来,自然显得我还不错,有幸保送到了现在的学校读博。为什么要读博,我始终认为,本科计算机不过是一些皮毛,很多理论的精髓没有学到。比如残差神经网络为什么效果更好,生成式模型和判别式模型本质区别是什么,正则惩罚为什么不用个四次项?我脑子里全是疑问,我无法带着这些疑问去做一个浑浑噩噩的码农。
就这样,机缘巧合,三代人从讨饭变成农民,从农民变成工人,又从工人迈向学者。有时候想想很有趣,我算是无产阶级「根正苗红」了吧。和师兄的人生比起来,我十分幸运,因为我有一对相濡以沫、顶天立地的伟大的父母。熬过之前种种,当下正在经历人生中难得的恬静岁月。这两天常常和朋友感慨
「多年以后,我想起这段时光都必然是甜甜的!」
「有什么开心的,我觉得差劲极了,每天从实验室11:30才出来,并且一事无成!」
「又有什么不开心的呢?我身边有这么多好朋友,上海的春天又如此漫长,经济独立,父母平安,更何况我还在做着自认为正确的事情。」
说实话,作为一个同样从农村出来的人,依然看得潸然泪下,我以为自己是见过一些苦难的人,仍然看得特别心疼。是怎样的勇气才能穿过重重至暗时刻?
字里行间的淡然,释怀和坚持,以及那种经历苦难,仍然怀着最朴素简单的期待,太让人动容了。“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希望他苦尽甘来,余生顺遂。
如果有幸认识,想要给一个大大的拥抱。
2021-04-18-23:42更新:
实在是非常感谢各位亲送来的鼓励和祝福,你们都是最棒的!一起加油!也炸出了很多皇家林学院的校友和老乡,关怀之下,倍感动容。
我也实在没想到一天之内9000多赞,比我以前所有回答的赞都多好几倍。实在个人时间有限,无法一一回复了,还望见谅,祝你们万事顺遂!
-----------------
以下是原答案:
我也是穷人家的孩子,目前在中科院非升即走。从小学起到博士毕业,也花了20年时间。看了这个人的致谢,也颇有感触,也想起了自己博士论文的致谢:
致谢一共27行,那年我毕业27岁。
我的祖辈和我的降生:木匠布衣代相传,传至今代愁柴米
我曾祖父入赘到我曾祖母家,后来我曾祖母无子嗣,隔壁村有户木匠人家老婆去世了,留下一堆子女丈夫无力抚养,我曾祖母收养了他们的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后来成了我的奶奶。
希望大家不要批评我奶奶的生父,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愿意骨肉分离。他们当年生活的艰难,可能比电影《何以为家》更甚。
而我的爷爷,年幼时父母双亡,带着自己的妹妹给地主家放牛,他们兄妹俩跟牛吃住在一起,经历的故事跟很多描写那个年代穷苦人的电影所描述的别无二致。后来我爷爷被我曾祖父母招赘为女婿。我曾祖父母家是贫下中农,待我爷爷奶奶很好。我爷爷说,到了我曾祖父母家,不用挨打、能有饭吃有衣穿,他很感激。
是的,这也是我虽然是个文科生,但如此信仰共产主义和工业化、并讨厌民国的原因。
我家也因两代人招赘,受到了邻里的嘲笑、冷眼和欺压(仅仅是嘲笑和冷眼而不欺压你的邻居,已经算好的)。要知道,那个年代是农业社会,谁家儿子多,谁说话份量就大、就能在农村的存量竞争中占据优势。
而我爸爸,生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儿,也就是我姐。有很多次跟邻里发生矛盾,我的邻居直接找上门打架,不仅打,而且指着鼻子骂:你家世世代代都得招女婿。
这也是为什么,尽管我一家人对我姐姐都很宠,但我爷爷奶奶砸锅卖铁也要生孙子的原因,也因此后来有了我。
我是92年2月出生的,那时计划生育管的很严,超生要罚款,我当年被罚了5500元,什么概念呢,当时一个中学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也只有百元上下。至于为什么是5500这个数字,因为村里超生罚款标准是5000,但生下来发现是个男孩,就多罚了500。
而这笔钱是我奶奶大冬天穿着单衣挨家挨户敲门借过来的。
我妈当年生我的时候,遇到了脐带缠脖子,当时农村的医疗条件比不上城市,更比不上现在,这种情况很可能导致难产而死,一尸两命。一般产妇分娩要尽快生出来,不然即使生出来,孩子也会死,而我是第三天夜里才生出来的(其中具体经历我就不知道了),基本上处于孩子死亡线的边缘。
我出生的时候,没有哭,把家里人吓坏了,然后拍屁股希望我哭出来,结果还是没有。家人以为我死了,后来我自己哭出来了,然后大家也跟着哭。。。。
父母在我童年成长中塑造了我的底色:慈母密密缝蓑麻,望得他年归锦衣;严父谆谆谈古今,莫失精忠报国心。
我的降生,给我家里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不仅是因超生罚款产生的借债,而且我小时候身体不好,三天两头去村里卫生所。
我爸爸做过很多活,有去砖窑厂做过工人,也当过木匠(跟我奶奶的亲兄弟学的),也到建筑队当过工人。我爸爸在我七八岁的时候,曾经为了一天能多赚1块钱的工资,骑自行车到隔壁县的砖窑厂打工,当天往返。
也因此,我童年里并没有多少爸爸的故事,但我的爸爸却在背后支撑起了我的童年。
我自己记忆中,我爸爸回来就意味着我有好吃的,小时候是一种叫“金刚麒”的面食(镇江或者老家盐城的特产,图片网上有,但现在已经很难买到了),后来我才知道是我爸上晚班砖窑厂给发的晚饭,但我爸舍不得吃,带给了我(和我姐一人一半);再后来这种好吃的变成了方便面,后来我才知道,是我爸春节回家路上的伙食,但他把大部分留给了我(和我姐)。
我妈实际上是个残疾人。她小时候得过脑膜炎,命大活了下来,但眼睛视力非常差,近乎盲人(我高中的时候我妈左眼球失明被摘除,现在右眼只能在五米内能分辨出是我)。
但我妈跟村里其他的母亲不一样,她特别相信读书改变命运,因此在我和我姐小时候非常重视我们的教育。一旦我们回到家,她会放下手上所有活,先教我们做完作业,而其他的母亲要么叫孩子去帮忙干活,要么直接不管不问。
我妈虽然只是小学毕业,识字也不多。但她能在我幼儿园和一年级的时候抓着我的手写最基础的汉字,以及用我和她一共20个手指头教我算20以内的算术,现在想想我妈妈眼睛视力如此之差,她为了抓住我的手一起写字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
第二天我早上起床的时候,我妈会把用菜刀(是的,你没看错,是菜刀)削好的几支铅笔小心地包好放在我文具盒里让我上学。至于为什么用菜刀削几根铅笔,因为一是担心我用小刀削铅笔浪费时间、伤到手,二是我家买不起那种手摇式的卷笔刀。
而我,也因此比同学的成绩更好,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也因此更加爱学习。这就好比做生意最难的是第一桶金,一个爱学习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一开始让他优秀,当他获得了“第一桶金”后,后续就会是滚雪球一样的良性发展。
后续我妈花在我和我姐学习上的精力就更多了,比如为了让我和我姐读好一点的初中,送礼让我们转学(我村里人认为孩子读完初中出去打工就行了,干嘛要花钱转学呢;而且小学老师也不愿意放掉这俩经常拿第一的孩子);比如为了交够初中住校伙食的120斤米(我小时候不仅要交伙食费,还要交米)以及来看我,自己推着自行车,把米绑在自行车后面,推车往返15公里,而我妈的体重,只有90多。
我妈其实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是个特别严格的人(我爸也是),他们教训我的次数多得数不清,但也是到了现在,我才深刻明白他们为我付出了什么。
另外就是,其实我家里经常受人欺负,因为一家人都太老实,而且穷、弱。但我父母和家人,尽量让我不接触这些,只让我们好好读书,给家里争光。包括我的家庭历史,以及为了我出生所付出的代价,也是我读了大学,我妈才慢慢告诉我的。我想,如果我早一些知道这些,恐怕对社会和人性的看法会变得阴暗一些、眼中不会充满那么多光芒和希望。
还有就是,从小到大,我受过学校和国家很多恩惠,他们给我发过很多奖助学金,甚至我上大学的第一学期生活费和学费,也是我们老家的一家报业集团(市党委的机关报)资助的,这对我家简直是雪中送炭。我爸也是个喜欢关注时政的人,虽然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他这么多年影响下来,外加国家对我的恩惠,我也特别爱国。
但我也特别认同题主提到的那位博士,如果不是这些,我很可能会跟我村里的小伙伴那样,读完初中就去打工去了。他们其实才是一个农村孩子正常的样子,而我,只是小概率事件罢了。
摸索未来人生的大学生涯:就是致谢里后面很多行了
我姐和我分别在2007年和2010年经过了葛军大神出题的高考之后,来到了大学。虽然都是发挥失常,但我姐毕竟更胜一筹,在中国石油大学读的会计,而我只是去南京林业大学读农林经济管理(我没有黑母校的意思/捂脸)。
小学中学毕竟都有章法可循,我们按部就班就行。可是,到了大学,我们却无所适从,因为我们周围没有人读过大学。所以,我们当年填报志愿的时候,就跟刘强东家里人认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毕业了都是当官的一样,选择了特别利于就业的专业。
比如我当年认为农林经济管理可能毕业后是做城市绿化管理之类的,后来我才明白,农林经济管理压根在找工作的时候没有优势。。。。
迷茫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比如我在大一的时候泡过网吧(夜不归宿的那种)、一次性参加过好多社团,最后大一上学期高等数学62分(其实卷面成绩可能在55-59之间,是数学老师平时成绩给高点最后给拉上来的)和平均学分绩点2.67(满分4.5,3.0是评优的门槛,超过3.5基本是学霸了)。
这彻底打击了我,我问我自己,说好的“我高考考砸了呢?”我的自尊心不允许我堕落,然后我果断退出了所有的社团,也不再去网吧。依靠第二学期的努力,我学年的平均学分绩点上升到3.3左右,班级排名第三,也顺利评优并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此后我又拿了2次国家励志奖学金,算是大满贯吧。
在本科时候,在班主任的熏陶下,我发现我慢慢喜欢上了做学术研究,虽然那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只能算是很朴素的喜欢吧。
后来我大三暑假自己设计调查问卷,并一个人在七月底至八月初花了15天做了110份问卷,最后用probit模型做了一个实证论文。
其实一开始我的想法有点功利。我平均学分绩点排名专业第四(以前一直是第一或者第二,但后来有俩外院转专业的学霸直接霸占了前两名。。。),第一二名都是3.8+,第三名3.66,我3.64。我想保研,但我们专业往年只有3个名额(1个科学型硕士,2个专业型硕士)。我看到学院规定发表论文可以在保研的时候加分,而且还加不少,就有了调研写论文的事。
然后8月份我写完,发给了我们学院的副院长(浏览网页觉得那个老师很厉害的样子)。然后那个老师联系到了我,说一个本科生能写成这样已经很难能可贵了,说如果能通过保研,一定收我。
后来我们专业第二名放弃保研,她要考南大硕士(二战成功了),我加上面试成绩后排名第二(原本学分绩点第二的那位同学排名第三)。刚好赶上学院加大了对我们专业的支持(我们专业一直是学院的王牌专业),学术型硕士名额调整为2个(专业型减为1个)。然后我就顺利成了我博导的弟子,也是他第一个博士。
我博导对我做了非常细的学术规划。虽然囿于整体国内环境,博导有自身的缺点(比如为了学生拿奖学金催促发论文有一定的功利性,以及自身学术视野和能力的不足,往往陷入虽然严格但实际教不了什么),但瑕不掩瑜,他是个非常好的育人者,对于人生规划、对于科学研究、对于学院发展,有自己深刻的见解和行动,对于学生也非常慷慨,愿意为学生创造一切条件。
他让我明白:做科学研究是为了把人类的知识边界拓宽,哪怕是一点点,也足以告慰自己;做科学研究无法让自己变得大富大贵,也不要为了大富大贵而做科学研究,有的住、有的吃、有的穿就行了(我博导和我现在课题组组长都是不讲究吃穿,吃食堂也很开心,衣服就没见换过几套),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对科学有贡献、甚至运气好一些,能够在未来对社会做出一点点价值,都是很开心的事。
至于后续的学术研究经历,零零碎碎地都在我之前的两个回答里:
2016年,正当我博一的时候,我妈妈被确诊患上了乳腺癌,伴随骨转移(3年后发现是假阳性,因此癌症的分期从晚期调整为中早期),当年我在我家陪我妈半年,我几乎已经做好了休学陪我妈甚至放弃读博的准备。
那时候我妈跟我说:“儿啊,如果我真的没救了,你就回学校,该干嘛干嘛,妈妈这辈子没给你赚钱,反倒经常住院,我不能再耽误你了。”
我博导跟我的同门给我凑了1万块钱(其中我博导给了8000),并且跟我说,学校的事务他们帮忙解决,你是学术好苗子,千万别放弃。
也许是真的一念之差下的坚持吧,我在2016年年底在北京的一次比赛上遇到了我女友,她跟我一样,也是苦孩子出身,也热爱科学研究。我们今年拍了婚纱照,很快也会有我们的房子和家庭。
2019年我毕业的谢师宴上,我问我博导,当初想当他学生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最后选择了我,我博导哈哈一笑说:
因为我也是苦孩子出身,我1997年从陕西老家来学院求职的时候,也是带着自己写论文(当年是手写的)找当时的正院长,那个老院长问了当年我问你的那个问题:“这都是你自己写的么”?然后就说写的不错。我看到你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加之你小子确实不错,我才选中了你。
所以,有时候我回头想想,一个苦孩子得有多不容易,他们的命运弱得像芦苇,一点点风浪就能改变他们的人生轨迹,甚至折断他们。我比大部分人幸运,而我,也需要接着向上,做我该做的科学研究,如果可以,我也希望发出一点光照亮哪怕一个人也好。
哦对,至于为什么我要说自己是木匠家庭,因为我自己也是误打误撞进了林业类院校,研究木制品碳循环问题,也算是我的子承父业和家国情怀吧。
写的很杂,还请见谅。
以上。
很多人把自己代入到这位学子,因为和自己经历很像。
但也应该代入那位提供生活费的胡叔叔,代入减免学杂费的高中校长,代入看到学生拖欠学费的老师,如果这是你的学生你要怎么做?
代入招生处的老师,代入招研究生的博导。你可能现在是这位学子,但等到有一天你自己做了博导或者领导,有没有在你的学生或下属身上看到这位学子?
代入寝室里看到室友天天咸菜泡饭的你自己。如果从来没有环顾四周,那么可能需要抬起头来看一看周围的人,看看其他人怎样生活。
为别人成就喝彩的同时,像这样艰难前行的人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
有余力就帮一把。
一个人命运的转折点很多时候就是从那些微小、善意的、在我们看来可能是举手之劳的帮助开始的。
单独一个博士毕业上岸的穷苦家庭出身青年,看似励志,但要问几个问题。
1.
从入门工科的年轻人,到一个毕业成功的工科博士,中间的内卷程度有多强?淘汰率有多高?
2.
内卷、淘汰的过程中,这些年轻人为多少学阀创造了利益?中途的被淘汰者,又为多少企业提供了廉价干电池?
3.
内卷淘汰的过程,为多少年轻人提供了希望:自己能成为最后这个毕业的工科博士,能拥有一个体面的岗位,能拥有勉强买得起房子的薪酬。
相比去关注去抗争那些更加根本、更加敲骨吸髓的东西,还是干掉自己身边的同龄人更加高效。
而绝大多数这么想的人,最终必然被淘汰,这是数学级的必然。
4.
在这种背景下,宣传这个踩着无数后浪的遗体、最终千里挑一,才能摸到前浪尾巴的幸运儿。指望其他后浪就要因此和他产生共鸣?就要因此安心接受这条水深浪急的大江?趁早省省吧。
该拍部电影
电影的名字叫《后浪》
对就叫后浪,不必请什么“名贵的演员”,也不要什么华丽的狗血故事,也不需要狗尾续貂的搞什么爱情故事
就一个山区孩子,念书,一直念到博士,拿到博士毕业证书就可以了。
内容可能平淡,精神却是惊涛骇浪。
相信我很多很多年轻人会去看,很多很多年轻人会落泪。
而他们是真正的共和国后浪。
我的博士论文致谢
重点感谢了我的LP和不到2岁的小我心
感谢前者有娃后辞掉工作转变身份家庭主妇、照顾孩子和家庭
感谢后者乖巧可爱省了不少心
问题描述中的该AI博士的经历确实非常励志
朋友圈也被这封论文致谢刷屏了
好几位小伙伴读了后表示感动得cry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现实
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有人说这是幸存者偏差
更多山里的孩子可能因为交不起学费被迫辍学打工
山区的学校师资严重匮乏、甚至没有一个专业的老师
这些确实是我们国家仍需努力改善的地方
但是
只要国内高考制度继续存在
则依旧保留了这个可能性
千万不要苛责高考制度
这可能是抵抗阶级固化的最后一道防线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便是最佳案例
不管在求学的哪个阶段
选对专业至关重要
据 @霍华德 “爆料”
该博士目前就职于腾讯AI Lab语音实验室
盲猜17年毕业年薪至少60w+
设想平行时空
他如果选的是天坑专业
这封致谢信又会长怎样?
该博士的致谢里也应好好感谢自己选择的这个专业
及这个时代造就的该专业井喷式发展
读博的另一个前提是选对导师
知乎上太多学生被导师坑的案例
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该博士的致谢里也应好好感谢他的导师
我认为
一个不搞事的导师就已经是个“好”导师了
考虑读博之前,三思而后行!
请看这里:
硕博自杀频发丨教育部给予导师决定能否毕业是“办正事”还是“助纣为虐”
这封致谢信的重点并不是博士学历
而是他在困境中努力求学、改变命运的决心和毅力
所以就算他的最终title不是博士、而是硕士
这封致谢信依然成立
改变命运并不一定要读博
CS、AI相关硕士毕业+3-4年工作经历
年薪通常是远高于fresh Ph.D.的
也是猎头眼中的争抢的香饽饽
随便再跳个槽年薪又能疯涨
读博仅仅是进入学术界的敲门砖而已
对于工业界的加成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多
最后
希望每个人能对身边的寒门学子提供举手之劳的帮助
也希望所有读博旅程中的朋友们早日到达这趟孤独旅程的终点站!
羡慕他有个好导师。选导师,人生的第二次投胎。
我曾在博士论文致谢里洋洋洒洒骂了导师两页纸
最终还是释怀了,改成平淡无奇的致谢模板。
能说出来给人看的都已经放下了,还有多少苦是藏在心里无人诉说。
愿这个博士前程似锦
经人提醒,发现这位博士居然就是我们部门的同事,做机器翻译的,惊呆了。
贴个当事人2021年4月19号的新鲜回应:
他的世界本无光,他把自己活成了光。
看前面他对自己经历的描述,更多的是感慨与钦佩。看到最后那几句“理想不伟大,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希望还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不辜负这一生吃过的苦。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真心敬仰。
感谢这篇致谢文出现在我踌躇困惑之时。
我自蹉跎,唯愿守护那些本是稀松平常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