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各大毕业季去高校看看,中山装一直都是毕业照的重要选择!
至于没读过大学的…我也不知道,估计他们喜欢汉服多一点吧。
日经搅屎棍问题。一步到位吧,直接问为什么复兴汉服不复兴比基尼算了。
中山装的现状
中山装至少在40年前还是各级机关单位的工作正装,到了80年代,西装迅速取代了中山装的地位
今天,在体制内,各级机关单位的公务正装均为西装,中山装偶尔作为礼服出现在少数仪式场合
即便如此,体制内也没有制度规定什么时候应该穿中山装,更没有单位将中山装作为制服配发给员工
所以穿不穿中山装取决于个人选择,而实际上很少有干部穿中山装
在民间,中山装地位更加边缘化,在商务领域几乎见不到中山装出场,即使是商界精英圈子也没有穿中山装的习惯
实际上民间只有少数老年人会穿中山装
例如这位大爷,50年前买的中山装一直没舍得扔,细心保养到现在,这其实是恋旧
因为以上情况,中山装的消费群体十分稀少,无法支撑起成规模的市场
各类购物场所几乎没有销售中山装的,购买中山装往往要找裁缝店定制
与成衣店相比,裁缝店购物过程较为繁琐,价格也较贵,一般消费者很少选择此类购物方式
淘宝上也只有一些小作坊销售中山装,其购物体验也是一言难尽
中山装市场狭窄,不仅造成购买渠道不便,进一步导致了熟悉中山装的服装设计师短缺
以上多方因素汇总,使得中山装几乎无法发展,样式仍停留在几十年前
相比之下,同样是中国服装,旗袍的情况都比中山装好得多
中山装的未来
回到问题,如何复兴中山装?
虽然中山装曾经是公务正装,但是其地位已完全被西装取代
重新推行中山装作为正装,即使官方主导投入大量资源也难以办到
就算官方下个文件,规定各级单位必须穿中山装
而实际上这几乎不可能,写份文件很容易,如何落地实行呢?
服装是一门工业,需要有设计、生产、销售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才能玩得转
前面提到过,目前中山装产业规模非常小,所以客观上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而顾客到商店选购西装,会有多种领型、袖型、剪裁、面料互相搭配组合成丰富多样的款式,用户根据自己的喜好随心挑选
所以在生活中见到的西装,即稳重传统,又不乏时尚风采
显然像西装这样的地位,需要有足够规模的服装产业和服装文化才能支撑起来
而中山装因为市场狭窄无人问津,其款式一直停留在几十年前,所以中山装既传承了近代革命的光荣历史,也让人联想到那个年代的艰辛困苦
事实上中山装的没落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过去中国物质文化匮乏,改开后在繁荣的西方文化冲击下黯然失色了
如果在工作正装领域内无法对抗西服,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也是有的,近年来官方也并非全无作为
例如,2001年APCE峰会,中国推出了唐装作为仪式上的礼服,实际上就是清末的马褂
在2014年,还是APCE峰会,国家又推出了新中装作为礼服,融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服饰的特点
还有设计过中式礼服,与中山装不同,样式更接近民国学生装,同时融合一些中国传统元素
官方没有选择中山装,而一直在尝试打造新的中国服装
这代表了官方的态度,中山装常年停滞缺乏发展,不宜在外事场合使用
所以希望另辟蹊径,开发新的礼服,展示中国新时代文化气象,引领国内服装风尚
中山装和汉服
然而无论是新中装或中式礼服都是行政主导的产物,只在官方场合有少数应用,民间社会对此反响寥寥
而真正在民间流行起来的,反而是汉服
官方大力推行中山装、新中装先后沉寂,而缺乏官方资源的汉服却不断发展壮大
根本问题在于,中山装和新中装,本质上都是西方服装,既然同在西方服装体系下,就必须面对西服的正面竞争
80年代西服在短短几年内取代中山装的地位,根源就在此
而汉服的剪裁样式自成一体,与西服具有显著区别
所以即使西方服装文化更为繁荣,但汉服凭借自己的服装美学,可以带来与西服不同的独特体验
本问题将中山装和汉服并列,很可能是忽视了服装美学的重要性,过于重视服装的政治、文化意义
而无论汉服或者是中山装象征何种文化意义,最终仍只是一件衣服而已,消费者不需要知道其背后的故事,最重要的是这件衣服本身是否心仪
在00年代汉服运动初期,当时汉服爱好者以汉族主义者为主,他们通常想利用汉服宣传汉族主义,而不重视汉服本身,而那个年代的汉服制作也非常粗陋,对消费者难有吸引力
10年代以来,汉服发展逐渐成熟,现在的汉服爱好者更多喜欢汉服样式审美,而不是汉服附带的文化意义
现在有少数年轻人推崇中山装,他们很热爱中国近代史,认为穿上中山装可以继承近代革命精神
应当说这份心情值得表扬,但是衣服只是一件衣服,能打动消费者只是衣服本身
汉服复兴的经验并不能复制到中山装上
识字率
明代:
明朝对社学的入学年龄规定:“民间幼童十五以下者。”即15岁以下的孩子都可参加,入学时也不需要考试,招生数额也没有限制,凡是愿意读书的,都可以来参加。
《明史·杨继宗传》中记载了这么一句话,即:“成化初,用王翱荐,擢嘉兴知府.......大兴社学,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明代小说出版业繁荣,有大量的人购买这种休闲通俗读物。
传教士记载:利玛窦等合法传教士的著作,他们不约而同地记载道:他们惊讶地发现明国老百姓识字率很高(而那个时候他们使用二十多个拉丁字母的西班牙葡萄牙母国的识字率可能还不如用几千个汉字的大明),并且把识字率高的原因归功于两点:1.中国人特别注重文化教育2.中国各地方言差异大,要互相理解必须靠文字作为桥梁。
清当局: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第四,大兴文字狱
第五,篡改历史文献
第六,禁毁和篡改汉语著作
通过以上手段,经过两百年黑暗统治中国人识字率终于达到历史最低的 1% (清当局学部在1909年的统计,当时中国人的识字率不足1%)
可行啊为什么不可行,免费医疗项目越多覆盖的人群越广,越可以让大家认识到现代社会下人类自然寿命到底有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