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刊文谈魏则西事件:遇到绝症,应坦然面对生死? 第1页

  

user avatar   Yumemi-Hoshino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啊,不要听风就是雨,试图搞个大新闻。

人民日报的原标题是啥呢?有图在此——


显然《魏则西留下的生命考题》这个标题是很恰当的。

那么这个问题中那个不恰当的标题的锅应该谁来背呢?

现在搜索一下,我们能找到比较有影响力的网媒是网易——


网易的这条新闻的来源注明是“中安在线”

那让我们按图索骥的过去看看。


呃,中安在线的标题很正常嘛,

那么这次擅自改标题的又是网易这个“有态度”的媒体的问题喽?

虽然网易在标题党上一向劣迹斑斑,不过这次的锅恐怕还真不是他来背。

大家不妨注意网易和中安的发表时间,既然是网易转中安,那么为啥中安反而要晚几分钟呢?

这不是系统时间的误差,大概是中安曾把这篇稿子删了重发一次所导致的。而重发的原因,恐怕是有编辑发现“坦然面对生死”这标题实在是脑残。

那么我们继续去找源头。


终于,在新浪新闻的截图里,新华网暴露了。并且新华网直接是写转的人民日报,可是报纸上白纸黑字是改不了的嘛,虽然现在新华网已经把标题恢复了正常——


不过我觉得新浪新闻的编辑应该还没蛋疼到为了黑新华而特意去PS了一下截图的标题吧。

所以,这新闻出了偏差应该谁负责已经很明显了。我们的编辑队伍啊,还是急需再学习一个的。

最后,看新闻不能只看一个标题。

这篇人民日报的新闻稿的重点在于这一段话——

搭配同版上的家庭医生“缺底气"来看,显然老爷们为医疗事业国退民进开出的下一个药方就是“家庭医生”了。然而这笔钱谁来出呢?财政显然出不起,让这些家庭医生自负盈亏恐怕也不现实。

那么让我们向前翻几期报纸,有篇名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奋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展望“十三五”)》的稿子,上面说——


考虑到知乎上和现实身边,做西医的都忍受着工时长,风险大,收入和付出不成正比的问题。想加快培养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恐怕老爷们药方里的主要内容,就是中医吧= =

PS:我并不是中医黑,不过更需要经验的中医真的是可以快速培养的么............


user avatar   wang-xi-65-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浅色回忆知友指出标题党,但我并没有犯这个错误。我看的就是原文:

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过程,而要避免人财两空的悲剧重演,更需良好的医疗制度保障,让每位居民都拥有高素质的健康守门人(这句话作为题记出现在文首)

  大学生魏则西因罹患滑膜肉瘤,辗转多家医院治疗,病情不见好转。最后通过百度搜索到武警北京市总队第二医院,在花光东凑西借的20多万元后,仍不幸去世。此事引发全社会热议,掀起了一场舆论风暴。

  魏则西的遭遇,的确令人同情。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求医”故事:父母变卖家产,四处奔波,为儿子治病,最终人财两空。类似的悲剧屡屡重演,发人深思。假如一个人得了绝症,究竟该做出怎样的选择?是不惜一切代价治疗,还是顺应自然规律?这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命考题。(这有毛关系?)

  大自然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医生无法阻止生老病死,就像无法阻止春夏秋冬一样。医生是生命花园里的园丁,只能让花朵开得更好看一点,仅此而已。事实上,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黑箱”,恰如神秘而浩瀚的宇宙,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尚处于初级阶段。尽管现代医学发展突飞猛进,但依然无法解决大多数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医生所有的努力都是在和“死神”讨价还价,力求延缓死亡的进程。医学是有限的,也是不完美的。虽然医者的技术追求是永不言弃,但这并不代表医者具有起死回生之力。因此,尊重自然规律,放弃不切实际的幻想,坦然地面对生与死,是最理性的选择。(您理性!)

这篇文章说得不无道理,但具体到魏则西这件事情上却完全错误。因为去武警二院之时,则西一家并非病急乱投医。武警二院是则西经过仔细地了解之后的选择,这一度是他们家最大的希望。

则西通过百度搜索,发现第一条就是武警二院,这件事情已不必赘述;之后,则西详细地了解了这家医院,发现是三甲医院;然后则西又了解了主治医生,发现了一个叫李志亮的医生非常“可靠”,因为:

武警北京总队第二医院肿瘤生物中心主治医生李志亮(别名李鹏甫),个人荣誉:

  1.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协会常务副会长
  2. 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采访嘉宾
  3. 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采访嘉宾
  4. 中央2台《财经时讯》采访专家
  5. 中央科教频道《科技之光》特邀专家
  6. 河南卫视《国医养生堂》栏目嘉宾
  7. 云南卫视《养生汇》栏目嘉宾
  8. 北京电视台《生活实验室》栏目嘉宾
  9. 中华医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会员
  10.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CSCO)会员
  11. 国际细胞治疗协会(ISCT)会员
  12. 中国生物工程协会(CSBT)会员

百度搜索第一,三甲医院,治疗方式被央视报道过,主治医生光环无数……这一系列的了解之后,则西及其家人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靠谱的选择,所以才决定去尝试。

如果说这家医院的治疗方式确实先进,但则西当时无力回天,那他确实只能认了,我不否认。可是明明这一系列的过程全是骗局,百度是竞价排名,科室是外包的,治疗方法是淘汰的,主治医生的头衔中很多都是假的……

然后你来一句,患了绝症要坦然面对生死?

我只能说,妈的智障。


user avatar   shang-guan-r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图中是由くずし字写成的变体假名(変体仮名、へんたいがな)。くずし字可以理解成草书一类的字体。江户时代以前的日语是由汉字演化成的字母来书写的,即现在的假名的雏形。有很多不同的汉字可以表示同一个假名。明治维新后,进行了同音韵的假名的整理并制作出现在通用的五十音图。其他被弃用的写法便是现在的变体假名。现在仍然可以在一些店铺的招牌以及书法作品中见到。

有专门的字典可以对照


这是我目前使用的参考书

下面是 こ 的两种写法

然后是 の


希望能解决你的疑问。


user avatar   niu-bi-21-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zhou-fen-d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说不应该多赚钱,而是说赚谁的钱。我一直的观念就是,教师医生不应该直接从学生和患者身上赚钱。而且应该国家给教师医生高工资。这就缓解了医患矛盾。医生的医德自然提高。现在呢?首先想到的不是病,而且钱。不是人,而且钱。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相关话题

  为什么医生和医学生大多盼望医疗市场化而百姓却反对,二者观念矛盾的原因在哪里呢? 
  如何看待「界首市人民医院」推出的二十项服务承诺,患者不满意就退费?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3月14日22:41转发解放日报文章《追星是为追求美好,而非囿于“饭圈”越活越逼仄》? 
  如何评价女大学生寒假在津外资工厂打工猝死,连续上工19天12时夜班或15时白班无休,公司称不可能累死? 
  3月22日意大利新增确诊病例5560例,新增死亡651例,确诊总数快突破6万,拐点到来还有多远? 
  什么时候医药可以没有回扣,医生开药仅仅是为了治病救人? 
  24 日 31 省市新增确诊病例 39 例,其中本土病例 35 例,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乌克兰承诺现在让每一个怀孕的乌克兰女人都能回国得到良好的医疗救助,这是怎样的人道主义精神? 
  对无偿献血,有偿使用,您有什么看法? 
  如何看待人民日报政文:“阶级固化”的论调不能成立,王宝强就是例子? 

前一个讨论
如何理解人民日报评论魏则西病急乱投医?
下一个讨论
吃鲱鱼罐头是怎样一种体验?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