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国总人口超 14.1 亿,10 年来保持低速增长,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报告出来前的舆论:怕是来不及了;

报告出来后的官方立场:其实还来得及;

各方最大公约数:该动起来了。


今天一整天都还有很多人围着这份数据吵,其实没必要,因为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区域人口不平衡、未富先老等等问题,这份数据都体现了。

65岁以上占13.5%,比我们还老的、稍微有点体量的国家真不多了:

澳洲15.5%、新西兰15.3%、奥地利19.2%、比利时18.6%、加拿大17%、捷克19%、白罗斯14.8%、保加利亚20.8%、丹麦19.7%、法国19.7%、德国21.5%、希腊20.4%、匈牙利18.6%、意大利23%、荷兰18.8%、挪威16.8%、波兰16.8%、葡萄牙21.5%、罗马尼亚17.9%、俄罗斯14.2%、塞尔维亚17.4%、斯洛伐克15.1%、斯洛文尼亚19.1%、西班牙19.4%、瑞典19.9%、瑞士18.4%、乌克兰16.5%、美帝15.4%、带英18.5%(17年数据)。

发现没有?白人问题。上面列了那么多国家,其实说白了就是老欧洲和老昂撒。谁工业化得越早、越成功,谁就老得越快。

所以日本27%,韩国13.9%,加上现在中国的13.5%,东亚三兄贵也踏上了同样的命运。


这就是我反复叨逼叨的一个“暴论”:我们需要工业化和现代化,因为我们需要力量;但工业化和现代化确实是反人类的。

你极致到内卷的程度去追求效率,那肯定会消灭大量“低效”的人类活动,包括为爱鼓掌和怀孕育儿;如果把生产自动化算在内,那还包括人类本身。

很多人知道日本的草食男,但其实美帝小胖友也开始了:17年时有49%的美帝高中生从来没约会过(包括为爱鼓掌),而这个比例在94年是15%。

一向被刻板印象认为性开放的美帝,小胖友们越来越疲软。

具体原因有很多种,但其实都是城市化加速下带来的生活成本上升和个体焦虑加剧。毕竟城市化本身就是为了服务更高效率的区域产业集群。

说得玄学一点,工业化国家,整个国家的设计是服务于产业为主的,不是服务于人的生活。这里面没什么道德判断上的善恶之分,纯属自然选择的一部分。

在现行结构下,追求效率就是追求人的零部件化,而零部件是没有七情六欲的。


所以总和生育率1.3也能理解,毕竟几十年走了人家两百来年的工业化道路。

东北作为新中国第一片大规模工业化的区域,城镇化率一直很高,辽宁长期逼近70%,所以这次总和生育率大概0.7左右。

日本总和生育率也有个1.4吧?

江苏城镇化率发展多快呀,00年是41%,19年是70%,于是17年江苏初婚年龄是34.2岁。

三十年前喊晚婚晚育口号时,觉得男25女23就算晚,绝对想象不到今天能到34岁。

我举个具体角度你就明白了:

都说成家立业,先成家后立业。但现在就业岗位和收益都在往大城市集中,小胖友们不得不先立业再去成家,导致中国当下人户分离人口达4.9亿,比十年前增长88.52%;流动人口增长69.73%,达3.76亿人。

虽然没有具体数据,但这些漂着的,肯定以小胖友为主。

然后你说小胖友们有多少能在大城市里留下来的?先不说还有30个一二线城市并没有开放市区人口限制;即使开放,如果完全放任市场自发调节,高涨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也足以把大多数小胖友挤出去。

家业分离,咋生?这算是过度城市化与区域不平衡对生育率的最直接打击。


至于最直接的后果,其实就是多个口径这两年疯狂复读的养老金问题,这个最明显。

“十年内社保结余耗尽”啦、“必须从现收现支转为积累型”啦、“不宜再提高农村养老金标准”啦,各种焦虑。

往大了说,就是国家“底力”问题。

任何发展的本质都是负债。你一片空地,单靠自己不可能起高楼,一定是有外部的新增投资进入。可能是你借本国国民的,或者借外国人的,或者问老天爷大自然预支的,总之本质是债。

只要你能展现出足够的能力来还债,这笔债你就不用还,例如美帝的大水漫灌,日本的240%国家债务。还得起,这就是数字,而且往往越大越好,说明你未来可期。

但一旦你暴露还不起的征兆,这些债就都得还。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表现是国家整体没有融资能力,说白了就是内外债主觉得你借不起,还要你还钱,于是像阿根廷那样抽一刀。

人口是重要的“借债”指标。泛化点说,“借”的还不仅仅是钱,还是军事政治的影响力,是外界对你未来的预期和信心。

七普为什么要强调8.8亿劳动人口,强调劳动力资源“仍然充沛”、“年富力强”?个人认为强调的是借债的本钱。

所以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解读这个七普数据,中国新增人口在衰减、中国新增人口不足以维系现有人口规模、中国人口结构在老化,这些都是板上钉钉,也必然说不上是好事。

人口作为中国的核心指标,这个指标的预期坍塌(从新增人口近5年至少减少500万来看,算得上坍塌),我们以前没经历过。


总之,公布了就好。接下来还是希望启动逆周期调节,把人口数据纳入到施政的核心数据里,享有和GDP一样的地位。

不指望能多生多少,工业化现代化的路还得走,人口必然是要继续下跌的;但是至少要形成一个上下内外的人口合理预期,尤其要对近四五年新增人口的锐减有个缓冲规划。

说白了,至少要把该上的公共建设投资给上了,把医疗教育养老的基本改革给做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拉出一条中国二十年后的人口底线。

底线清晰,上下内外对国家整体的预期就清晰。大到生产自动化的节奏,小到个人养老金的规划,都不会太乱。

我知道有的人想的是回归2.1总和生育率,有的想的是“六亿人口最合适”。不管各方想什么画面,该动起来了,该画出未来的人口底线了,这应该是最大公约数。


user avatar   wang-wei-lin-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国家统计局,那我可以安心继续丁克了。


user avatar   Yefeng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去年7普查信号发出时开始,我就一直很关心这个数据,4月中还推迟了一下,更是让人翘首期盼。

7普数据中,我最关注的是人口结构、新生人口数和一胎数。

在这份报告中,比较可喜的数据是少儿人口比例增加,似乎网上疯传的少子化趋势严重的说法,是误读。

生育意愿看一胎数,一台数看结婚对数

但从结婚对数和户别人口数据来看,户均人口数从6普的3.10人减少为7普的2.62人,说明传统意义上的3口之家已不再普遍,又反映出,2010-2020年的10年间,人们的生育意愿确实是下降的。

这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7普数据中0-14岁人口数为25338万人,也就是说2006-2020年新生人口加总,减去这期间“相应年龄段儿童的死亡人数”,就等于25338万。

“相应年龄段儿童死亡数”的计算,是按各个年份,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数,乘以相应年龄的死亡率,然后求和。但这个数字可以忽略不计了,众所周知,这几年的我国公共卫生服务建设,成就瞩目,婴幼儿死亡率很低,故仅以文字“特定死亡人数”来描述这个情况的存在。

一开始我是从2007年开始计算的,因为:

  • 2020 : 0-1岁
  • 2019 : 1-2岁
  • ……
  • 2007 : 13-14岁

后来有人说,得算上2006年的新生人口,因为14-15岁之间的孩子,也得统计在0-14岁人口数里。即11个月大的孩子,算0岁;14岁11个月,算14岁。之前我不了解是这么个算法,后来,有普查专员解释了这个问题——七普中的0-14岁人口,统计的是2005年11月到2020年10月之间出生的人口。

这肯定要以专业人员说法为准,据此,网友“Perry” 算出了一个较为细致的结果,取得他的同意后,我将该结果公布如下:

Perry根据tjj公布的历年数据,算得2020年须生出2819万的新生儿,才能得出7普中公布的0-14岁的人口数。

现已知,tjj新公布的2020年新生人口数据为1200万。

也就是说,tjj历年数据和七普数据存在着1600万的误差,如果计入“特定死亡人数”,这个误差会更大。

有网友说:“tjj的历年数据有少报(漏报、瞒报、黑户)的情形,tjj每年公布的抽样调查人口数比实际人口数低,7普数据向上做了修正,以7普数据为准。”

但这个说法没有说服力,理由有二:

1)6普对2010年及之前的新生人口数也做过修正:

6普数据见网站:stats.gov.cn/tjsj/pcsj/

在上图中,左边为统计局公布的历年数据,右边是6普修正之后的数据。

6普修正数据之后,每年的新生人口是降低的,也就是说2010年之前,统计局每年的人口数不光没有少报,还多报了。

既然6普是向下修正,7普凭什么向上修正呢?还幅度这么大?

如果2005.11-2010.10之间的数据用6普数据,算出来的结论是2020年得生出3372万的娃,那数字才能成立。

那这误差就有2100万了。

2)随着经济发展,社会透明度越来越高,2005年之后,瞒报、漏报及黑户的情况相较于之前,肯定是越来越少的。

这时候还要拿黑户来说事儿的网友,就太埋汰人了,不光是抹黑tjj,还抹黑了这些年的经济成就。

有网友说两千多万的误差很正常,毕竟14.1亿的人口规模,也就是1.5%左右的误差率而已。

但话不能这么说,这2100万的误差是很关键的,要是抹掉,那总人口数就不到14亿了。

其次,若2006-2019年的新生人口数都少报了,每个年份都需向上修正一百多万(2100万/14),而2020年的新生人口数(普查数据)又是准确的,那这降幅曲线也太陡峭了吧,这不符合常理。

再者,2100万统计的是0-14岁的人口数误差,不能用整体人口数做分母来计算这个误差率。

还有人说得加上04年10月-05年11月之间的新生儿的数据,就“凑够”了(实际上仍差600万)。这就没意思了,我提出疑虑,又不是非要让您用脑洞补这漏洞。

我只是担心这个令人疑惑的人口结构数据,给决策者也带来迷惑,若过分乐观地估计了0-14岁人口的数据,政策没有向“让年轻人生得起也愿意生”的方向倾斜,那后面少子化问题赶到眼巴前,可就麻烦了。

毕竟,今年3月26日央行发表的工作论文《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指出:“逆转新生人口下降趋势的政策难度,形同让航母掉头”。

这个计算方式本来只是抖机灵的一篇回答,没成想还给我带来挺多麻烦,私信过来谩骂的就一直没停过:

当然也有对独立思考的意识表达欣赏和赞同的 ……

我觉得不管您持何种态度,都得知道,tjj公布数据,就是供大家围观讨论的,不然就不用“公布”了。

我把当中的疑点指出来,大家一起去探讨这其中可能的逻辑和原因,真相不就越辩越明了么?

有特地私信过来吵架的功夫,都可以亲自把数据算一遍了。关于这组数据里,我还有另一个疑惑,即65岁+的人口数。这个数据有什么问题?

按tjj以前公布的数据,2019年相对于2018年,65岁+人口数的增量是900+w,七普数据相对2019年却增加了1460+w,增幅达到了惊人的62.3%。

如果数据没有问题,那要么是2020年65+的老年人,死亡数大幅减少,要么是2020年刚好65岁的人大幅增多。

前者显然不可能,因为就隔一年,死亡率这个事,往坏了变很容易,比如遇上灾荒、战争、瘟疫。但突然往高了变是几乎没可能的,何况2020年还爆发了疫情,幸赖我国决策层高瞻远瞩,采取措施果断,没有酿成大灾,死亡率的数字应该是稳定的。

所以,2020年65+的人口死亡率大幅下降,肯定是说不过去的。

那是不是今年刚好65岁的人口数大幅上涨了呢?

2020年新增的年满65周岁的老人,也就是1955年出生的老人。

你看,不管是统计局抽样调查的数据,还是6普修正后的数据,1955年相对于1954年的新生人口数,都是下降的,哪来大幅上涨?

以上,从年龄构成看,65+这个年龄段的数据,也有误差,只能理解为过去抽样调查得到的数字不准确,应以普查数字为准。

有人说对公开数据不要太较真,看个趋势就完了。

我这也不算较真吧,携程的老板梁建章博士、人口学家易富贤老师那才叫“较真”,建议大家后面看看他们对七普数据的解读。

再说了,既然要看趋势,那不得有个逻辑上连贯的数据啊?这7普和之前的抽样数据误差这么大,怎么看也连贯不起来。

在大数据时代,在海量的信息面前,你我都只是小学生而已。我也是抱着学习与讨论的态度提出我的疑惑(绝非质疑),大家一起探讨,共同进步。


user avatar   chenq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很多很多人邀请,这大概是我上知乎以来被邀请数量最多的一次。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总算公布了,数据很多,一下子出来了八个公报,在发布会上也有不少有趣的数据。说几个我觉得比较有价值的点:

1,第七次人口普查中,0-14岁人口2533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7.95%,比起第六次人口普查增加了1.35%。

很显然,0-14岁出生数字与历年统计公报报告的出生人口是不一致的。根据历年统计公报与两次普查的0岁人口数(2010年为1379万[1],2020年为1200万[2]),2006到2020年的出生人口和应为23698万人。

但本次普查给出的结果25338万人,要比上图加总的数字高出1640万,足足相当于一整年的出生人口。

为什么统计公报出生人口要低于普查0-14岁人口?关键是要搞清楚实际人口、普查人口、统计公报人口这三个不同的口径差异以及变化

低龄人口因漏报而低于教育统计,这种情况并不罕见,我6年前写的文章里就提过这点:

虽然人口普查本身就是一项人口数据的标杆并能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但他并不是永远正确的。1953、1964、1982和1990年的前四次人口普查可以说是中国统计工作的几块丰碑。在统计技术落后、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中国的前四次人口普查获得了极高的准确性。但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问题出现了。“五普”数据显示,2000年的1岁人口为1150万人,当年生育率为1.22。(stats.gov.cn/tjsj/pcsj/) 1150万这个数字对教育部门来说是一个不错的消息,这说明他们在2005年将不会碰到太大的入学困难,毕竟比他们早入学的几个年龄段人口都在1400至1500万人左右。如此,义务教育覆盖率这一指标的完成似乎是没有困难了。而对于计划生育部门来说,这个数字造成的后果则有一些复杂。幼儿数量下降如此之快,似乎说明计划生育工作完成得特别好,但极低的生育水平也预示着计划生育工作目标和机构职能可能会出现变化——正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为了证明自己存在的意义依然重大,防止被藏被烹,计生委始终没有接受人口普查报告的幼儿数量,并且在几乎所有场合都提出了1.8这个数字作为当年的真实生育率。   人们在数年后才意识到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严重错误。2005年,中国的普通小学招生数达到1671万人,比普查数字高出一半(stats.gov.cn/tjsj/ndsj/)——在计划生育的高压下,大量家庭选择藏匿超生的幼儿。如果教育部真的按照1150万人口来安排2005年的小学招生资源,那后果可以说是不堪设想。另一方面,这个数字的差别也说明中国的生育率并没有第五次人口普查所报告的1.22那么低,对于计生委来说,这个消息不知是让他们失望,还是松了一口气。

本次普查中0-14岁人口和历年公报的数字不一致,事实上也可以在近几年的教育统计公报中发现端倪。比如2013年统计公报出生人口为1640万人[3],到了2019年教育统计公报,小学一年级在学人口却有1869万人[4],足足多了229万。

我们将每年统计公报的出生的人口与6年后的教育统计公报放在一起,可以得到下图(2010年统计公报没有出生数字):

从上表可以算出,2006到2013年出生的人口,根据统计公报计算总和为11280万人,但根据教育统计,这个年龄段的总入学人口却高达12322万人,后者比前者足足高出9.2%,且两者差异较为稳定。根据灰色折线——教育入学人口统计与统计公报出生人口之比——可以看到,除了2008年之外,其他年份均在1.1左右,近年来还有上升趋势。

上面我们已经发现,统计公报的历年出生人口数字要比6年后的教育统计小学入学数字更低,那么普查分年龄人口和教育统计数据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年龄数据尚未发布,我们用六人普的数据看一看。若是只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年龄人口与2010年教育统计公报,我们可以发现,普查人口同样低于教育部人口,但偏低比例逐渐降低:

上图中的蓝柱来自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年龄数据,橙柱来自2010年教育统计公报的分年级数据[5],橙柱同样高于蓝柱。小学入学人口平均每个年龄段要高出17%;而在初中阶段,教育部人口只比高出了8%——随着年龄上升,普查数据越来越接近该年龄教育部人口了。

将上面两张图的结论放在一起,可以发现:

1,历年统计公报都偏低教育统计人口,且每年偏低比例较为稳定

2,普查分年龄人口也偏低教育人口,且年龄越大,偏低比例越小

以上两个因素合并在一起,当两者的漏报率相对某一基准(在这里的基准是小学一年级入学人口)的变化达到下图情况时,就会出现0-14岁人口高于历年统计公报出生人口的情况了。

低龄人口调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年龄越低,越有可能漏报,近几次普查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因此,0-14岁人口的普查登记数之和高于统计公报出生数之和,是在非普查年份抽样手段与普查手段不断变化时出现的特殊情况。但目前这两个数字都还低于教育统计入学人口。等十年后的教育统计数字出来,这批人的总数应当还会继续提高。

2,七人普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

在数据发布会的最后一个问题中,宁吉喆局长透露了这个数字,「七人普初步汇总的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人」。与之前的年份相比,2020出生人口有较大下降,特别是比2019年的1465万人下降了265万人。是什么导致了这么大的变化?

首先需要注意到一点:通过七人普初步汇总得到的1200万,并不是在2020年出生的人口。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2020年11月1日,而普查中也没有诸如「是否怀孕、预产期哪天」之类的问题。因此,2020年11月和12月的出生人口,是没法通过七人普数据汇总得到的。

实际上,1200万出生人口,是普查中汇总得到的2019年11月1日到2020年10月31日之间出生的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表格1-12口径一致[6]

如果不考虑当年出生后在1岁内死亡,那么这个数字口径则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表3-1的1379万[1]0岁人口一致。

但我们前面也提到了,人口普查的分年龄人口数字,尤其是低龄人口数字,与公安部户籍登记人口、统计公报出生人口或在院分娩数的的口径都是不一致的。在2010年时,第六次人口普查公布的0岁人口数字为1383万(不考虑出生12个月内死亡)或者1379万(扣除出生12个月内死亡),这个数字低于2009与2011年的统计公报出生人口(分别是1615与1604万),低于2015年的学龄前在学5岁人口(1642万[7]),也低于2016年的小学一年级人口(1753万[8]),且都有较大差距。

因此,正如六人普的0岁人口无法与2009和2011年的统计公报出生人口对比一样,七人普数据发布会上公布的出生1200万,与统计公报公布的出生人口不属同一口径,同样是无法与2019年公报简单对比,得出「出生人口减少265万」这样的判断的。

3,七人普数据表明,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已经处于较低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有关调查,我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为1.8,只要做好相应的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本次发布会上首次透露了总和生育率与意愿生育率,并提到了只要做好支持措施,实际存在的生育潜力就能发挥出来。

真的能通过某些手段发挥出生育潜力吗?我在7年前的文章里已经提到过这点:

有朋友可能会问,实际生育远低于意愿生育,是不是当前中国的特有现象?两者之间的差距今后会恢复吗?来看看我们的近邻日本吧。
上图列出了日本最近8次生育意愿和行为调查的结果,其中最高的柱是夫妇俩的「理想子女数目」,中间的柱是「打算要生育的子女数目」,而最低的斜纹柱是「现有子女数目」。不难发现,日本也有类似的现象,即「理想子女数」(不考虑政策和经济限制,最理想的家庭规模)大于「打算生育的子女数」(考虑政策和经济限制,希望生育的子女数量),又大于「实际生育数」。从理想到实际,其差距稳定在30%,这个差距,和江苏省的调查较为接近。
因此,假如我们要预测放松计划生育后的生育情况,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是询问新婚夫妇的理想子女数量,然后直接乘以70%。
上图来自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为全国平均数据。横轴表示结婚了多少年,也从另一方面可以反映被访者的年龄。纵轴在问卷中的对应问题是:如果没有政策限制的话,您希望有几个孩子?这个问题实际上度量的是被访者的「理想子女数」,也就是生育水平的「上限」。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年轻家庭的理想子女数量,已经低于1.7。即使我们把范围限制在农村且户主学历在初中以下家庭,理想的孩子数量也没有发生多大差别。这说明,即使在农村,中国传统的「多子多福」思想也已经被打破了。

上图中可以算出的「理想子女数」是1.7,而本次发布会上公布的意愿生育率是1.8。从理想子女数再乘以70%,可算出实际生育率在这种模式下应该等于1.26。

而发布会公布了中国目前的实际生育率1.3。1.3>1.26

这么一对比就能发现,对比意愿生育水平、理想子女个数,中国目前的实际生育率,算是超常发挥了,根本就没有挖潜空间。

除非有超常规措施,否则生育率绝无可能上升。

4,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有家庭户34837万,平均每户3.44人[9]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有家庭户40152万,平均每户3.1人[10]

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国有家庭户49416万,平均每户2.62人。

可以算出,在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增加的家庭户为5315万,第二个十年增加了9264万。对比结婚对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结婚累计有9188万对,而第二个十年增加了11892万对。

不考虑未婚独居户、离婚与家庭消亡,粗略计算,2001-2010的结婚人口,58%到了新的居所成立了新的家庭,剩下42%仍然与父母同住。而2011-2020的结婚人口有78%成立了新的家庭,只有22%与父母同住。

新家庭的出现,逐渐从出芽繁殖变成分裂繁殖,新的核心家庭越来越快速地脱离母体而存在。

家庭模式的改变是本次普查的最重要数据之一。他首先与年轻人口的生育相关,这方面已经有不少研究。比如封进等在《退休年龄制度的代际影响——基于子代生育时间选择的研究》中发现:

父代在超过退休年龄之后与之前相比,子代生育概率显著提高大约6—9个百分点,说明子代会根据父代退休时间规划生育时间,以缓解生育和工作的矛盾。本文进一步发现父代超过退休年龄之后,提供的隔代照料时间明显增加,而且父代超过退休年龄对子代生育的效应在低教育程度父代群体中、工资收入较高的子代群体中和在社会托幼成本较高的地区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效应也更大。

意思是说,退休后的父母可以为子女提供照料,进而促进年轻人生育。

但从七普数据看,同住的比例进一步减少所致以及核心家庭模式的进一步改变,分开了父母与子女,不仅改变了年轻人的生存模式,减弱了退休父母对子女生育的照料,也使老年人口核心家庭成为新的课题——成为独立家庭的老年人应当怎么办?

5,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十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而且,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的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这段文字是本次普查的最大创新点,但却少有人提到。之前的老年人口数据主要关注老年健康,老年失能,鳏寡独居之类的问题。老年人口质量、低龄老人,都是新词,在之前的各类政府报告中是很少出现的。

尤其是「老年人口质量」一词,老年人在这里不是传统报告中的被照顾的对象,而是需要研究教育、经验、技能的劳动要素,这种提法可以说是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的首创。

这意味着什么?用8年前我自己的一个回答来给出答案吧。

说了那么多,就想表达一点:如果说中国社保是一个病歪歪的老头子,那么推迟退休年龄就是一剂触手可得价格便宜药到病除人人都用的方子。与之对比的是,其他的药方要么太贵,要么就是安慰剂,要么要跑上半天人快死了才能买到。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反对声音再强,政策制定者也很难抗拒延迟退休年龄的诱惑。



时间关系,就写这五点。

其实其他的一些数据,比如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出和广东的流入;出生性别比从118.06下降到111.3等,都有很多可写之处,会抽时间慢慢再写。

想必大家也能注意到,这个答案里面引用的很多数据和观点,都是我自己的回答,而且是6、7、8年前的文字了。该说的话,早已说尽了。

所以这几年每每看到人口相关的数字和很多讨论,脑子里常常就是一句话:

Told you!

但转念一想,说过又能怎么样?什么都改变不了啊。于是再无奈地回答自己一句话:

So what?

参考

  1. ^ a b 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html/A0301a.htm
  2. ^ 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44687/45470/wz45472/Document/1703620/1703620.htm
  3. ^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4. ^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9/qg/202006/t20200611_464829.html
  5. ^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s6200/201201/t20120117_129548.html
  6. ^ http://www.stats.gov.cn/tjsj/pcsj/rkpc/6rp/html/A0112.htm
  7. ^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5/2015_qg/201610/t20161011_284409.html
  8. ^ 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6/2016_qg/201708/t20170823_311723.html
  9. ^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0203/t20020331_30314.html
  10. ^ http://www.stats.gov.cn/tjsj/tjgb/rkpcgb/qgrkpcgb/201104/t20110428_30327.html

user avatar   ren-huan-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以看看外媒的视点。已更新纽约时报、CNBC、美联社、路透社、南华早报、华尔街邮报、彭博社。

同样的数据,不同的角度看完全给出了不同的报道。

比如同样是增长率,最先报道的是纽约时报和CNBC,对准的是增长率是几十年来最低,甚至用出了“长期定时炸弹”的字眼。


而相对中立的南华早报,则说至少最近都还是人口正增长状态


而华尔街邮报则认为,哪怕你去年还是提升了,也是几乎忽略不计的(minuscule)的涨幅

路透社则继续对准增长率,认为增长率是历史最低、对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很危险


美联社标题很皮:就14亿?没了?

彭博社关注到了劳动力大军,认为目前的人口会对未来的劳动力产生影响,中国必须进行转型以维持发展

持续更新


user avatar   xie-jun-xin-0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川渝两省60岁以上人口接近22%,超过北京天津,和东三省的水平很接近;而65岁以上人口接近17%,甚至超过了东三省中的吉林黑龙江两省;考虑到川渝地区人口超过一亿一千万的体量,这个地区未来的养老财政压力会很大,但是似乎没什么人讨论。

广东省的性别比达到了惊人的113,考虑到广东十年内增加了两千一百万人口,大部分是外来人口。是不是可以打脸女性普遍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喜欢留在大城市的传统观点?

浙江十年内增加一千多万人口,大部分也是流入的外来人口,仅次于广东。同样,浙江的性别比也达到了109,似乎可以作为佐证?

另外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增加了6500人左右,也就是说十年间有9100万人左右从大学毕业。所以不要再问内卷为什么这么严重了,毕竟大家都上过大学等于大家都没上过。


user avatar   Ryanask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是非常担心老龄化的情况,

数据显示15-59岁人口下降6.79%,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0%。

怕就怕未富先老,

怕就怕老年人多年轻人少,

怕就怕年轻人还不愿意生孩子。

其实我还是不太喜欢房产中介说什么“抢疯了,赶紧买”

看这阵势还继续的话,

真想糊他们一脸。

未来孩子晚生一年,

竞争压力目测就会减轻一年。

拭目以待?


user avatar   aaronli-yu-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普查报告里有两句话,站在不同角度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这些所谓的红利,到底是谁的红利,值得探讨。


劳动力资源依然丰富,人口红利继续存在。

你要是从上往下俯视,会对这个结论非常满意。还有人口红利?统统都是我的红利。你们这些年轻人居然动不动就辞职、拒绝加班?没事儿,反正你不干,有的是人来干,劳动力资源丰厚嘛。

但是你要是基层劳动力的一员,就要知道,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非常低,周围都是竞争者。

所以,劳动者的内卷,尤其是从业门槛较低的劳动者的内卷,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才红利新的优势将逐步显现。

注意哦,这里提的是“人才”红利,而不是“人口”红利。

我的理解是,

人口红利指教育水平较低的劳动者非常充沛;

人才红利指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者非常充沛。

通俗点说,内卷已经从普通的体力劳动者,往脑力劳动者发展了。

这也和我们通常的认知一样:无论农民工还是大学生,无论是二本还是985甚至清华北大,竞争压力都在增大。

人才红利,客观来说,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帮助,有利于科研攻关、产业升级;

但是换个角度看,对于人才个体而言,就不一定有如此幸福的感受了。因为产业升级、社会发展带来的实质财富,到底有多少能分配给这些人才个体?以及分配权到底在谁的手里?这都是些值得讨论的问题。


而未来一段时间,这些问题,以及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也会是舆论场上,尤其是年轻人们关注的重点。


user avatar   msrdw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现在真的开始怀疑知乎的平均学历了。

本次人口普查是普查啊,亲,统计公报是户籍人口统计+1%抽样复核啊。

然后你发现户籍统计比人口普查多4000万可还行。大概05-06年这批孩子不算人咯?


我还收集了这么两张图

也很有意思

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75年。

也就是默认我国绝大多数劳动者已经具备了至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想起之前和某个手机品牌的小伙伴聊天的时候,他提到的另外一个数据。

国内工厂的基层工程师开8K是有得赚头的,因为在大家都上886的情况下,

一个中国工程师的工作效率是印度或者越南同等学历工程师的三倍有余。


而实际上你再去看,大部分制造业还停留在三十年的低水平重复劳动上。

甚至是那些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的主力企业,依然如此。

我们未来破解岗位下沉外流的主要解决办法,还是需要依靠制造业效能提升,

单纯依赖拼低成本的时代已经永远的和我们告别了。


user avatar   deng-bo-y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津市民王爱勃在河东区、河西区、和平区、南开区拥有四套房产。同时他在世一大(副部级)兴隆山校区就读,入学时间超过三个月;他又被世一大(副部级)交流到哈尔滨马家沟男子技工学校一年。

人口普查的时候,王爱勃的户籍地天津河东区,他的房产所在地的天津其他三区,世一大(副部级)兴隆山校区所在地济南市市中区,马家沟男子技工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市南岗区,都有充分的理由把王爱勃纳入统计。

再穷不过是山东,初音一葱拍死张恩硕。随着李春姬的一声惊吼,山东贫穷落后的面貌惊动了黄海两岸!中央再不给钱给政策,山东就穷死了!快给转移支付,快给精准扶贫!天津市的四区、黑龙江与山东都希望在统计中保留王爱勃这个统计数据,以此获得按照人头分配的中央政策与转移支付。于是统计数据汇总的过程中,要费很大的经历撕逼扯皮,对原始数据进行降噪处理。人口流动性越大,人口普查的数据质量越差。

过去的人可以在县域内生活一辈子。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户籍地、工作地、居住地、房产所在地可能全部分离。比如说 @不想上吊王承恩 ,生在山东,工作在北京西城区,房子买在河北三河市,他为了方便996在石景山区租住,这都是很现实的现象。七普应该是我见过最差的一届人口普查。

我们要想避免上述的干扰,获得精准的数据,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就必须改革户籍制度及相应的社会管理措施。




                          

相关话题

  我国有哪些国家执行力很强的表现? 
  中国已经和韩国、澳大利亚、瑞士等国签署自贸协定,为什么内地买这些国家的商品还是不如香港便宜? 
  为什么日本人口1.26亿,而东京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 
  如何看待「香港一名 80 后打疫苗抽中千万豪宅」?对此你羡慕吗? 
  疫情期间,中国如何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中国外交未来的重点是什么? 
  中国错失了几次能够强大起来的机会? 
  如何看待身穿二战侵华日军军服在南京紫金山南京保卫战遗迹拍照并上传至网络的行为? 
  如何看待部分台湾人士提出的两岸和平统一条件以及乐观心态? 
  新加坡究竟更喜欢美国,还是中国? 

前一个讨论
消灭了美帝,人类地球是否就会彻底和平了?
下一个讨论
22 省份公布「五一」假期旅游总收入,四川排第一收入 388.32 亿元,还有哪些细节值得关注?





© 2024-1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