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商鞅的《商君书》之驭民五术: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唯物主义看问题,从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一定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否则,单纯以道德的观点去看评价历史事件,就成了没有意义的虚空输出。《商君书》的真伪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是结合后来出土的秦国文献及文物来看,大部分内容倒是能跟《商君书》对得上。在这方面,即便《商君书》不是商鞅所做,但也可以视为是对当时秦国以及商鞅个人的施政纲领的一个记录。

在说这几个政策之前,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商君书》中并没有所谓的“驭民五术”。这里的“五术”只是某些人从《商君书》中摘录出只言片语拼凑成五个词语,然后将其称为“驭民五术”。

再说《商君书》对待民众的观点。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商君书》的所谓“驭民五术”肯定是天然的政治不正确。但是,那些动辄骂商鞅的大哥们,别忘了《商君书》诞生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

复习一下历史课,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社会制度?准确的说是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阶段,秦国、越国、楚国以及百越、滇国等地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奴隶制形态,奴隶完全是主人的个人财产。你跟那个时代的人讲民主平等是不是找错了对象?

在传统的道德观的影响之下,很多人认为秦国能征服六国,靠的就是残暴。然而,但凡是手下管理过几十个人的小总监都知道,残暴是管不出团队业绩的——如果真的能,那ISIS应该风卷残云一般把土耳其、俄罗斯打得人仰马翻才对。

说回到秦国,不如先看看中学课文里的名篇,《孟子见梁惠王》开篇便说: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觉得自己已经够用心勤政了,但很纳闷为什么自己国家的国民不增多、别的国家的人不减少。

而在战国时期,除去靠战争拓展领土外,秦国是唯一一个能够大规模招徕流民并实现人口净流入的国家。

这里面的秘密其实也没什么,说穿了就三件事:

搞水利。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两大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都是秦国主持修建的。

给政策。《商君书》里说“诸侯之士来归义者,今使复之三世,无知军事;秦四竟之内陵阪丘隰,不起十年征”,也就是从诸侯国来的人三代不用参军作战,开垦荒地的十年之内不收赋税。

搞土改。《商君书》中建议国家削弱分封与贵族,改由国家直接对土地加以控制,减少农民和奴隶的人身依附。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说,那看起来秦国的政策还不错啊,其他诸侯国来的人三代都不用打仗。

那我要换个问法,如果你准备移民的时候,移民国附加一条“三代内不准申请大学”,你还觉得高兴吗?

你觉得打仗血腥而残暴,还有丧命的风险,但商鞅说这话的时候是战国时期,还没有科举制。在那是战国时期,军功爵制却是平民唯一可行的阶级上升通道。放在其他国家,平民想当官,那是没什么可能的。

不让你打仗,那意思是就是你别当官了。

而秦国这样搞,相当于给社会分了级,诸侯国前来归附的人老老实实负责种地纳粮,秦国人则可在种地的同时进行作战。当然,所谓“三代无知军事”倒也还好——因为古人结婚生育都很早,所谓“三代”差不多也就是三四十年的时间。

这样带来的好处是,当其他国家在为战争可能会耽误农时而纠结的时候,秦国的军队则可以保持更强的战斗力。正如《商君书》中所说:

秦国的担心的是发兵去讨伐敌国就会贫穷,安定下来务农敌人就得到休息。这就是大王所不能将两方面都办好的事。过去三代国君都打了胜仗,可天下诸侯国却不服气。现在用秦原有的民众对付敌国的军队,而让新招来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军队虽然住在国外上百天,国境内也不会耽误一点农时,这就是富国强兵两方面都能成就的功效。我所说的用兵,不是要全部发动尽数使用,而是要调查清楚国境内所能供给军队的粮食和草料。

商鞅认为,一个国家军事的根本战斗力,来自于粮食等实体财富,以及国家的组织力(也就是商鞅说的调查清楚国境内能供给军队的粮食和草料)。

还是那句话,别觉得这个事简单。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地主、封建贵族多,他们肯定会隐瞒自己的实际收入,让国家的税源减少。同时,如果没有高效有力的行政组织,也无法完成对相关数据的统计和整理。

而秦国却做到了这一点。放在当时,这个做法可以说是降维打击了。

在战争上,商鞅学派也不主张一味的杀戮:

伊阙和华阳之战的胜利,秦国军队砍了很多人头后又向东进攻。向东边进攻没有什么好处也是很明白的,而大王手下的官吏认为能建立大功勋,原因是这样能损害敌国。现在我们用没有开垦过的荒地招来韩、赵、魏三国的民众,再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这样对敌人的破坏同战胜敌人带来的破坏有同样的效果,而秦国又获得韩、赵、魏三国民众种的粮食,这不是进攻和生产两个方面都能做出成就的妙计吗。况且秦国在伊阙之战、华阳之战、长平之战中损失了多少呀?秦国原有的民众和招来的民众因战争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又有多少啊?我个人认为没有办法计算了。假如大王的臣子们当中,有人运用这些兵力,只使用这些兵力的一半来削弱韩、赵、魏三国的实力,使秦国强大,像取得三次战役的胜利一样大王一定会增加赏赐。现在我所说的方法,是让民众不服一天的徭役,官府不浪费多少钱,可是它却能在削弱韩、赵、魏三国的实力,使秦国强大方面远胜过那三次战役,大王却认为不可行,我就真的愚昧到了不明白的程度了。

在这里,商鞅学派反对盲目的军事进攻,而主张用招徕流民的方式来掠夺对手的劳动力,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而秦国之所敢有大量给周边国家流民分地的底气,前面已经说过了,在郡县制下秦国正在逐步实现土地的国有化。这样一来,秦国就不会因为分地而与大贵族爆发矛盾,这也是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优势。

除了体制方面的改革之外,现在研究秦律的人,尽管很多人都对秦国时期的律法的严苛有比较多的指责,但大多数人也都承认,秦律虽然严苛,却在“信”这一点上做得很好。特别是在赏罚上,秦国的律法更具有公正性,官吏的选拔任免,相较于其他国家也超出很多。

所以,还是那句话,的确对很多统治者来说,所谓的“驭民五术”是维持自己统治常用的手段,但单纯靠“驭民五术”是不足以强国的,更不可能一统六国。如果真的靠“驭民五术”就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那贾梅、马西埃、蒙博托、博卡萨和阿明来早就该直接带着自己的国家来当联合国五常了,美中俄英法都得靠边站。

从这个事上,也能看出很多人有意思的地方。虽然很多人嘴上一直对儒家的思想不屑一顾,但真到了历史、政治这些事情上,却又总是会先以道德的视角来进行善恶评价。似乎恶人只要恶,其所办的事就一无可取之处。这种从道德或者是政治正确出发的评价,恰恰会让人忽视一些重大改革背后的深层逻辑。

从历史来看,很多人也已经指出秦国治理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残暴,而是在国家稳定后,没有能从战时体制切换到和平体制,原有的政治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国家的稳定运行。但这个就涉及到秦始皇时代的政治改革问题,而后来替秦始皇完成这一改革的是刘邦和文景两代皇帝。这个锅,让几百年前的商鞅背,明显是不合适的。

总之,如果纯从道德角度出发,仁政、爱民总是不容置疑的政治正确,但一个国家真的遇到了重大历史问题的时候,真的靠这几个字就更解决国家的根本矛盾?骂商鞅总是简单的。但是只要把自己代入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问自己几个问题:“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社会形态?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一个国家应当如何发展生产力?提升社会组织能力?”把这些问题想通,然后再想想当时其他国家是怎么改革的,为什么改革失败,在对比一下商鞅的做法,再来评价商鞅的改革也不迟。

最后,如果真的要拿《商君书》说事,不放把《商君书》完整看一遍,反正那个总字数也不多。听着别人说个“驭民五术”,也不管商鞅到底是不是真的说了,就激动得不行,到最后恐怕掉进的是别人早就挖好的坑里。


user avatar   feng-qi-47-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主要简单论述一下,商君书、以及奴民五术这个词的来源,商鞅变法以及商鞅的形象。只是简单论述,留一点资料,供以后的人参考,算抛砖引玉吧。

一、商君书

商君书大部分篇章并不是商鞅所著,少量章节疑似为商鞅所著,商君书现存的有23篇,本文挑选几个篇章做简要的分析,详细参考见文末文献

1、《更法篇》出现“孝公”这一死后的谥号,因此历来学者认为《更法篇》非商鞅所作,并且《更法篇》和《战国策·赵二·武灵王平昼闲居》存在内容类似的争议,不同学者对于谁抄袭谁的问题存在较大分歧。[1]

2、《弱民篇》记公元前278破鄢、郢事,时商鞅已去世六十年。[2]

3、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提出《徕民篇》提到“自魏襄以来……”,魏襄王死在公元前 296 年,此时商鞅已死 42 年了;其二,《徕民篇》提到“长平之胜”,此事在公元前 260 年,商鞅已死 78 年了;其三,“书中又屡称秦王,秦称王在商君死后十余年”。

4、《垦令篇》记录了商鞅在农业上变法的一些举措,知网上关于商鞅变法的论文,大部分都引用过《垦令》,《垦令》的少量条例可以与《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效律》相互印证,陈启天、高亨等学者认为商鞅所作,但他们的理由并不充分,他们的理由是没有后人造假的嫌疑,而且语言风格比较质朴,且与商鞅变法的精神比较符合。不过比起其他篇章,《垦草令》已经是可信度最高的几个篇章之一了。

5、总结

(1)学者郑良树在其著作《商鞅及其学派》[3]中给出的结论是《商君书》有的是秦孝公二十四(前388年)商鞅车裂以前的作品,有的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11年)统一天下以后才完成的, 前后相距110多年。因此, 《商君书》应该被认为是一部集体性的作品, 各个篇章分别在不同时代内完成的,然后编纂成书。

(2)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商君书》是明清代的校本,严可均的校本贡献较大,使《商君书》“稍稍可读”,其校本遂成为通行本。后来的学者又在此基础上不断校注,之后影响较大有朱师辙完成于1916年的《商君书解诂》。

(3)关于《商君书》的真伪,历来学者众说纷纭,反正能确定的只有一点,大部分内容不是商鞅写的。具体各家的说法可以参考注解文献。[4]

(4)郑良树认为《商君书》里和商鞅年代较近的篇章只有《更法》、《垦令》、《境内》、《战法》、《立本》、《兵守》六篇

二、驭民五术的来源

商君书里并没有驭民五术这个说法,驭民五术,这次词的出处到底是哪里,我在谷歌以及百度里面,对搜索时间进行限定,逐年进行了搜索,这个词最早出现在2011年左右,2011年7月份的一篇文章,明确提到了驭民五术这个词,并提到了一个学者鲍鹏山。2011年-2014年间,谷歌和百度关于驭民五术这个词搜索结果的条目不多,15年以后,搜索条目开始慢慢上涨了,因为2012年鲍鹏山讲驭民五术《作法自毙的枭雄》的视频上传到了youtube,15年鲍鹏山的视频《作法自毙的枭雄》被上传到了B站。在搜狐上有这个视频13年的版本,并且搜狐还有一个不可播放的版本, 时间为2009年-2010年的版本,我想这应该是最早在互联网的版本了。根据B站的线索,这个视频应该是拍摄于2007年的一场讲座。

根据讲座内容以及讲座使用的ppt上的内容,和目前流传的驭民五术的内容基本是一个模板,相似度目测百分之九十以上。

鲍鹏山讲座PPT版本 网上流传的版本
制民五法 驭民五术
1、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小人政治)
2、壹教(思想统治)3、剥夺个人财产,造成一个无恒产、无恒心的社会4、辱民、贫民、弱民,以便统治(前面的四条不灵,那么第五条,杀之)5、杀力,发动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
1、壹民:统一思想。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4、辱民:一是无自尊自信;二是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人穷志短。五者若不灵,杀之。

因此得出结论,流传于互联网上驭民五术这一说法的来源应该是鲍鹏山的讲座《作法自毙的枭雄》。他在讲座中的说法是制民五法,后经过互联网的加工成了现在的驭民五术

上知网看了看鲍教授的论文,鲍教授,更偏向于文学,更偏向于用人性心理方面解读名著,鲍鹏山教授已经解读了两年的水浒了,在专业的领域的成就,我保留意见,所以鲍教授的观点,辩证看。

三、讲讲驭民五术的观点

这里以鲍鹏山教授的制民五法作为分析的材料,网上的驭民五术,并没有论据,且内容和鲍鹏山教授讲的内容基本一致,所以直接分析鲍鹏山教授的观点和论据。

1、首先鲍教授出提出为什么会有制民五法?

他引用了《画策篇》的一句话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他说想过去能治理天下的人一定是首先制服他的民众,对内胜过他的民众然后引出了制民五法。

(1)鲍教授,明显是从文章中拆了半句话放出来的,下面我把原文的那一段放出来

昔之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者也。故胜民之本在制民,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简单概括一下,能制天下的首先要制其民,怎么制呢?民本,法也,用法治民,那么名声和土地就有了。

(2)《画策篇》主要讲了什么,简单概括,具体看原文,《画策篇》提出以法治国,然后围绕以法治国,提出一系列的论述,国家混乱,不是没有法,而是有法律,却没有得到执行,所以要怎么做?重刑来处理那些偷盗以及选用贤明的人来掌管法律,并且君主不能废弃法律,个人做主赏赐财富和爵位,要通过法律,这样就算躺在床上国家就能治理好了,并且认为用仁义道德不能治理天下,讲求仁慈的人能够对别人仁慈却不能使别人仁慈;讲求道义的人能够爱别人,却不能使别人相爱,而且道义只不过是法治国家常有的事情,所以要重视法律,不要重视什么义。

其孰能制之?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
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
明主在上,所举必贤,则法可在贤。法可在贤,则法在下,不肖不敢为非,是谓重治
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也。
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非其义也,饿不苟食,死不苟生。此乃有法之常也。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3)《画策篇》有没有极端的观点,比较少,但有,用重刑治理国家,用重刑,那么人们就不敢犯法。怎么让人民勇于打战,不遵守法律的士兵,就算逃回家乡也活不下去,然后把五人编成一队,用军令束缚,逃走了也没有地方居住,失败了没有办法生存。所以三军的将士听众军令就像流水一样,就是战死也不后退。

(4)《画策篇》提倡以法治国,然后提出怎么以法治国,鲍教授仅截取第一句话”国家要胜过人民,所以要弱民,贫民这些举措“我认为他这么截是不恰当的,《商君书》很多篇章都是自成一篇的议论文,脱离上下文截取一句话,我认为不合适。

2、制民五术——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小人政治)

鲍教授他提出的话是《去强篇》国以善民治奸民者,必乱至削;国以奸民治善民者,必治至强。所以他认为是一种以奸驭良的流氓政治

奸民有很多种说法,但绝对没有鲍教授说的流氓政治这种意思。

我们列举一下其他篇章,提到奸民这个词的篇章

我们看下一篇《说民篇》什么是奸,别而规者,奸也。合而复者,善也。

用善,则民亲其亲;任奸,则民亲其制。合而复者,善也;别而规者,奸也。章善,则过匿;任奸,则罪诛。过匿,则民胜法;罪诛,则法胜民。

这儿, “复”为“覆”, 隐匿也;“规”读为“窥”, 窥测偷视也。[5]这里的意思是:兼顾亲族及他人, 以至当其触犯了国家法令仍为之掩盖罪恶, 这种民俗中称为的“善”。不顾社会上孝悌仁义之名声褒贬, 敢于向官府揭发他人罪行, 这种民众中称为“奸”的人。[6]

关于奸民还有很多的篇章都提到,那些奸民是要被打击的。

不作而食,不战而荣,无爵而尊,无禄而富,无官而长,此之谓奸民。《画策》

不劳动有饭吃,不打仗有荣誉,没有爵位照样尊贵,没有俸禄照样富有,没有官职照样有威风,这就叫做奸民。这种奸民是要被打击的

当时的社会应该是以吏为师,根据法律来治国

置主法之吏,以为天下师《商君书定分篇》
《龙岗秦简》"租者"且出以律,告典、田典,典、田典令黔首皆智(知)之[7]
岁雠辟律于御史睡虎地秦墓竹简·尉杂》

意思是“租者”将依据的法律告知里正和农官田典,里正和农官田典则负责向所有百姓宣传。可见,秦之法律确实是公之于众,并通过官吏统一解读。

廷尉每年都要去御史处核对刑律

《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凡良吏明法律令,事无不能也,……恶吏不明法律令,不知事,不廉洁,无以佐上。”

这明显是守法奉公的良吏,流氓政治这一观点纯粹是鲍教授解释错了。

3、制民五术——愚民

愚民的观点主要出自两种论述,下面展开讲讲

(1)愚民第一种论述

《商君书》的观点里,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是有害的,在《农战》《说民》《去强篇》《勒令》篇均有体现。这里主要选取《农战》《说民篇》因为其余的篇章并没有具体的论述

豪杰务学《诗》、《书》,随从外权;要靡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

有才华的杰出人士会专心学习《诗》《书》,追随外国的权势;普通人会去经商,搞手工业,都靠这些来逃避农耕和作战。君主用这种思想教化民众,那么国库的粮食怎能不减少,而兵力怎能不被削弱呢?

辩慧,乱之赞也;礼乐,淫佚之徵也;慈仁,过之母也;任誉,奸之鼠也。乱有赞则行,淫佚有徵则用,过有母则生,奸有鼠则不止。《说民》

巧言善变,聪明有智谋,是民众违法乱纪的助手;儒家繁琐的礼节,使人涣散意志的音乐,是导致民众放荡淫佚的原因;仁慈是犯罪的根源;担保、举荐,是罪恶的庇护所。坏事有了帮助才能四处流行,放荡有了引导才能做起来,错误有了根源才能产生,罪过有了庇护的场所就无法制止。

然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在《垦令篇》

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辨慧、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则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农民无所闻变见方,则知农无从离其故事,而愚农不知,不好学问。愚农不知,不好学问,则务疾农。知农不离其故事,则草必垦矣。

大意是禁止大臣大夫,到民间游说讲学,这样的话,有智慧的民众就没办法离开农业,愚昧的农民就不喜欢学问,这一就会专心务农了。

(2)愚民的第二种论述

这句话,大家去看看原文吧。定分篇。具体我不下判断了。

《定分篇》民愚则易治也,此所生于法明白易知而必行。

4、制民五术——贫民

贫民的论点出自商君书的

《弱民篇》农有余食,则薄燕于岁。
《说民篇》民贫则弱国,富则淫,淫则有虱,有虱则弱。故贫者益之以刑,则富;富者损之以赏,则贫。治国之举,贵令贫者富、富者贫。贫者富,国强;富者贫,三官无虱。国久强而无虱者必王。

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于是整年安逸享乐。

 民众贫穷,那么国家就弱,民众富裕,那么就放纵自己,民众放荡就会产生虱害,有了像虱子一样的危害,国家就会被削弱。所以对穷人用刑罚,迫使他们务农以增加收入,这样就会富足;对富裕的人用鼓励他们买官的办法,使他们减少财富,就会变穷。治理国家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贫穷的变富裕,富裕的变贫穷。贫困的变富裕,国家就会强大;富裕的变贫困,农民、官吏、商人这三种职业就不会有虱害产生。国家能长久强大,有没有虱子一样的危害产生,一定能称霸天下。

5、制民五术——辱民

辱民的论点出自《弱民篇》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人民地位卑弱就会崇尚爵位,怯弱就会尊敬官吏,贫穷就重视赏赐。辱民这个词,《商君书》里面没有具体的论述,一般这个词和刑联系一起,不做过多解读了。

5、制民五术——弱民

弱民的观点出自《弱民篇》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这句话怎么论证,具体是这么论述的。

 农、商、官三者,国之常食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法民。三官生虱六:曰“岁”,曰“食”;曰“美”,曰“好”;曰“志”,曰“行”。六者有朴,必削。农有余食,则薄燕于岁;商有淫利有美好,伤器;官设而不用,志、行为卒。六虱成俗,兵必大败。

农民有了剩余的粮食,于是成年安逸享乐。商人获致了大的利润,贩卖华丽、玩好的物品,于是对于日用必需物品发生了不良的影响。官吏虽然设置了,而不肯为国家出力,思想行为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病害。

政作民之所恶,民弱;政作民之所乐,民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

《弱民篇》观点是人是好逸恶劳的,所以政策不能支持这一倾向,政策需要建立人民所厌恶的东西。

政策建立人民所憎恶的东西,人民就弱;政策建立人民所喜欢的东西,人民就强。人民弱,国家就强;人民强,国家就弱。


4、总结

我认真看了鲍教授的讲座,鲍教授其实是引用商君书表达对专制以及对法家的批判吧,国富民强是有两个概念的,一个是国家强大一个人民的富有,但法家没有考虑人民的幸福,仅为国家强大作为唯一的目标。我认为鲍教授这一点讲得还是很有道理。

四、辩证的看待《商君书》

1、《商君书》的各个篇章之间的论点其实是有矛盾的

《去强篇》重罚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
《外内篇》故欲战其民者,必以重法。赏则必多,威则必严。
《修权篇》 故赏厚而信,刑重而必
《修权篇》故授官予爵不以其劳,则忠臣不进;行赏赋禄不称其功,则战士不用

《去强篇》的重罚轻赏,是上爱民的表现,人民才肯为上死,这个观点就很奇怪。其他几个篇章就正常多了,《外内篇》认为要让人民出战必须重罚厚赏,赏厚忘死。《修权篇》的主张是重罚厚赏,赏称其功。

韩非的《韩非子定法篇》《内储上说》也认为商鞅是个重罚厚赏的主张者。


2、《商君书》同样也有很多正面的观点和篇章

(1)《更法篇》

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更法篇》

法律、制度为的是惠及百姓。圣人治国,只要能使国家强盛,就不沿用旧的法度;只要有利于人民,就不遵守旧的礼制。

(2)《修权篇》

《修权篇》的论点是不能因为私利而影响法度,通篇仅围绕这一个论点,进行阐述

故立法明分,而不以私害法,则治。《修权篇》

不因为私利而损害法度,那么国家就会安定


3、《商君书》里面部分思想确实和当下提倡的价值观相反是不争的事实

(1)《开塞篇》《算地篇》主张人性本恶,人性追名逐利,这些论点是《商君书》提出的方法论的基础

古之民朴以厚, 今之民巧以伪《商君书·开塞》

以前民性纯朴而忠厚, 当今变得巧诈而虚伪

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而下失臣民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也,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人天生的本性,饿了就要寻找食物,劳累了就寻求安逸,痛苦了就寻找欢乐,屈辱了就追求荣耀,这是人之常情。人追求个人私利时,就会违背礼制的规定;追求名誉时就会丧失人性的特征。根据什么说他们这样呢?现在盗贼向上违反了君主的禁令,而在下面丢失了臣子的礼仪,因此他们的名声受到耻辱而生命有危险,他们仍然不想停止,这是因为利益关系。那些古代的士人,穿的衣服不能温暖皮肤,吃的不能填饱胃肠,为的是磨练自己的意志,辛劳自己的四肢,从伤害自己的五脏,可自己的心胸更加宽广,这不是人性的普遍规律,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是为名利。所以说名和利聚集到一块,那么民众就会顺从它。

五、商鞅变法

1、反对高赞答案 @再论秦 的观点

高赞答案 @再论秦 认为提携,帮助商鞅的都是贵族圈子里的人的,所以商鞅一定维护贵族,我觉他的逻辑是有问题的。

商鞅是卫国的贵族,到魏国交往的是魏国的贵族,到秦国引荐他的人是太监景监,景监可能是楚国贵族,所以商鞅就一定会维护秦国贵族的利益,打击百姓的利益。有这种逻辑。照你这说法,我还可以再编一个故事,商鞅受到魏国贵族的帮助,并且楚国贵族的引荐,我怀疑他是个卧底。

商鞅变法是为了底层人民,这样的说法肯定是有问题的,但商鞅变法维护秦国贵族的利益,也是不对的。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商君书·垦令》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
《商君书·垦令》: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令有甬,官食概,不可以辟役。
《商君书·垦令》: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爱子不惰食,惰民不窳,而庸民无所于食,是必农。
  • 凡是宗室、贵戚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
  • 加重贵族的赋税,限制其豢养食客
  • 贵族子弟除嫡长子外必须服徭役
  • 禁止贵族、官吏雇请佣人,迫使贵族子弟亲自劳动

这叫维护贵族? 鲍鹏山教授在他的讲座中,也提了商鞅变法是对世卿世禄制的打击,维护贵族这一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商鞅更偏向于维护君主的权利,以及保护军功地主群体的利益吧,对传统的血缘贵族是打击的态度。

2、对于变法的一些个人观点

写的有点累了,随便讲讲看到的资料

商鞅变法的资料已经不全的了,研究商鞅变法的论文,基本上引用的是《史记》《商君书垦令》,以及出土的一些古简对《商君书》部分思想的印证。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也基本处于史记中各个人物传记之间的互相印证,以及《韩非子》《荀子》等作品。

一般我们认为的商鞅变法的具体倾向是以法治国,重农抑商,军功爵制

以法治国的思想,具体上文分析过了,这里不再分析了。

重农抑商方面《垦令》上的条例可以和出土的秦简部分相印证,但根据出土的秦简,秦朝的中后期,商业也是很比较繁荣的。

军功爵制

关于军功爵制的研究具体可以参考朱绍侯先生的作品,他是研究秦汉历史的学者,泰斗级别的学者。军功爵制这个问题他已经研究了几十年了。这里就简单讲讲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从广义上来讲不是商鞅的独创,其他国家以及秦朝在商鞅之前已经有这项制度了。

齐国 《左传 哀公二十一年》有”(齐)庄公为勇爵“的记载[8]

《左传成公三年》晋伐秦,获不更女父。 杜注:不更,秦爵。证明秦在公元前588年左右已确有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给的是爵位,有爵不一定有官,官也不一定有爵位。获取爵位的方式也不只有军功,比如帮助缉捕盗贼,也能获得爵位。

所以个人感觉是商鞅变法的举措具有那个时期的代表性,但没有特殊性。当然从后世的评价上,肯定是所有变法最特殊的一个了。

六、商鞅的形象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商鞅的评价其实很多变

在甲午战争以后,民国时期,很多学者对商鞅都是持肯定态度的。章太炎一年写于1989年的《商鞅》是一篇为商鞅全面翻案的文章。梁启超主编《中国六大政治家》对商鞅的评价也是挺高的。

在文革时期,批孔批林中,商鞅的形象上升到了政治高度。所以后来的一些学者,对商鞅持负面的态度也是很正常的。

参考

  1. ^ [1]仝卫敏.《商君书·更法篇》成书刍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195-197.
  2. ^ [2]毛策.先秦文献的立体式研究——以郑良树“商鞅学派”研究为例[J].国际汉学,2011(01):110-128.
  3. ^ [3]郑树良. 商鞅及其学派[M].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4. ^ [4]欧阳凤莲. 《商君书》思想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5. ^ [5]高亨. 商君书注译[C]. 中华书局, 1974.
  6. ^ [6]李禹阶.《商君书》“以奸民治善民”论探析[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49-52.
  7. ^ [7]中国文物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龙岗秦简》,第 122 页.
  8. ^ [8]朱绍侯.军功爵制試探[J].开封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01):24-34.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商君书,学术界一直有伪书的争议。

但是它记录的内容,几乎就是自秦以来的统治基础。

每个朝代的统治系统都有它的影子。

这套东西的原始版本,属于极端专制军国主义。

你生下来就要给别人当一定时间的仆人,你没爵位。

要爵位,参战去杀人吧。杀了人,有军功,有爵位。你就从仆人,变成有权用仆人的人了。

杀人多了,有房子有地

杀人再多,你就可以当国家公务员了。

你不杀人,那就种地,给国家贡献粮食,反正古代就是农业生产重要。

有了粮食,要国家控制。不能让你吃饱了安逸。安逸了谁打仗啊。

整个社会都很艰苦,而且法律严苛,你活着没有多大意思,也就不怕死了。

你的一切都得利出一孔,否则你发财了,衣食无忧了,那就不听话了。

你看不上爵位,怎么肯打仗呢?

农业很辛苦,挣钱少,我就把比农业轻松的行业限制住。让你只能干苦活。

一切都是为了耕战,受益者只有国王和极少数统治者。

老百姓苦不堪言,但是可以通过军功成为统治者。

所以这套用来扩张很好用。

活着又穷又苦又当奴隶,动不动就犯法被刑,而杀人得军功就翻身了。

你扩张抢了别人的土地财富,可以分好处,这套可持续。

但是,等到你把各地都抢完了。没法军功上升了。

活着又穷又苦又容易犯罪,为啥不博一把造反呢?

极端集权不考虑民众生活,很容易把民众逼到血线(不造反也要饿死累死)。

秦二世而亡。

所以才有儒家来改良法家。

你不能玩这么极端,两世就把天下逼反。

儒家要求一个平衡,皇帝得仁,让老百姓别生无可恋造反。

所以后来朝代寿命长点。

皇帝想长久,大臣无所谓,在官僚机构的膨胀中,对财富占有越来越多。

经过几百年土地兼并。又出来一大批不造反就饿死的。

这些人和想洗牌的人一起推到一个王朝,建立一个自己的王朝。


user avatar   xiao-chuan-14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古人来说,商鞅是打倒奴隶主,建立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有力代表人物,也是法家路线的有力贯彻者

因此,当然会遭到以儒家为代表的这些保守派,倾向于旧奴隶主阶层的派别的仇视

大家首先要清楚时代的进步并不意味着个人享受的改善

商鞅,虽然打倒了奴隶主阶级,但是并不一定就是有利于农民的,人家建立起的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照样也要对付农民

其次,大家还要清楚的认识到当时的时代局限性

儒家所说的君子和法家所效忠的对象,都不会服务于当时广大的农民

我说的直白一些,在座的各位如果回到春秋战国汉初,绝大部分就只能是那一种被残酷剥削压迫的农民,而且一辈子的时间都没办法认字,更没有办法走出农村

孔子收徒都是要收地方上能出得起肉的那一类认几个字的富家子弟,相比于绝大多数贫困和被剥削的农民,这些能认几个字出得起肉的人已经算是非常不错的子弟了

法家同样如此,法家的法不是《法》,是对付老百姓的法律,是让老百姓半死不活的法律,是折磨老百姓的法律,这种法律唯一的服务对象就是君王及其周边的勋贵阶层

不要妄想这种法律会为广大老百姓带来什么,带来的只会有无尽的剥削与压迫

尽管商鞅在秦国打到了奴隶主阶级,建立了新兴地主阶级专政,但是专政就是专政,是人家新兴地主阶级专政农民。即使打倒奴隶主阶级在生产力发展上是具有先进性的,在历史发展上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但这不能改变无数农民被剥削的鲜血淋漓的事实,也依旧不可能半点改善农民所面临的处境,农民依旧是贵族的家具,农民的儿女依旧就是贵族的奴仆,新兴地主阶级也无非就是又一个终将会走向反动的阶级

大家要记住,历史的发展伴随着鲜血,并不意味着个人的境遇就会改善。就如同美国当初解放黑奴,很多黑奴反而过的比以前更惨,这不能证明解放黑奴不应该,这只是证明了历史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境遇的改善。在生产力发展上,商鞅无疑是起了进步性的作用的,但是在生产关系的调整上,商鞅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与农民商量事情。因此,即使生产力发展了,铁器普及了,对于农民的专政依旧会继续,甚至还可能比以前的奴隶主阶级压迫农民压迫地更狠,也就是说虽然主要警惕奴隶主阶级重新掌权复辟开历史倒车,但根本上最需要防止农民造反

历史的发展,正是如此。最终,地主阶级的专政发展到汉朝的汉宣帝时期,随着桑弘羊这个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因为盐铁论被打倒,儒家势力渐渐同地主阶级之中反抗历史发展和抗拒历史潮流的分子进行合作,搞外儒内法,搞霸王道杂之,这都是地主阶级因为其利益的变化而提出的政治主张,也表示地主阶级终究从先进走向了反面。开始搞起了门阀,重新养奴隶,成为了国家的一大蛀虫。正是因为建立专政的阶级走向了反动,新兴的富有活力的阶级没有办法打倒旧的阶级,汉朝自然而然就要衰落下去

发展到西汉末期,周礼回来了,一系列开历史倒车的事情回来了,地主阶级走向反动的结果就是王莽的上台,一切反动势力联合在一起,让整个帝国走向衰亡,让整个民族走向崩解。无人再愿意重拾起地主阶级之前几个世代的先进性,他们已经沉醉于门阀,与旧奴隶主贵族之间形成了联盟,与儒家达成了和解,同时,拼命压制新的具有活力的阶层

他们恢复井田制,修改各地的地名,以为这样就能粉饰太平,以为这样就能够掩盖自己的落后,实际上只是不断的转嫁矛盾,通过解决一个小危机来引发一个更大的危机罢了

当曾经先进的地主阶级走向反面的时候,一切有利于历史进步的东西都会被他们无情打压,战乱与停滞就会随之到来,这就是历史发展所告诉我们的周期律

最终的结果无非就是,整个位于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纷纷腐烂腐化,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解,外族的入侵,民族的垂危。民族冲突归根到底还是阶级斗争深化尖锐化的连锁反应,所谓五胡乱华时期,也有各族底层农民联合起来反抗各个民族地主阶级暴政的情况。如果阶级内部从先进走向反动,整个国家的衰败也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人们常常玄乎其神的国运,实际上,国运不就是由活生生的人掌握的吗?

因此,大家就应该明白,不管是儒家还是法家,他们骨子里都不可能为绝大多数的老百姓说话,在他们骨子里,绝大多数老百姓那就是贱民,不能发声音的那种贱民,任何事情都必须恭顺的那种贱民

君不见,当初商鞅徙木立信

实际上,这就是赵高的指鹿为马的翻版,大家不要太善良,以为商鞅真的想向百姓树立信任或者说威望

如果真有这种想法,我只能说大家太善良了,把狼想的太好,把狼想的太温柔,还自我论证,难道被狼吃肉一定就是不好的吗?被吃肉之后能否不流血呢?流血之后难道就一定会痛吗?这就是宋明清那些所谓大儒研究的一套误国害民的东西,这就是统治阶级留给农民的斯德哥尔摩症状,留给广大人民的枷锁,因为人们只剩下精神上的枷锁了,在物质上已经被剥削的一干二净,却还要死抱着这斯德哥尔摩当成鸦片疯狂吸食,以求死后还能和地主一样升入天堂。孰不知,这鸦片就是阻止自己升入天堂真正的牢笼。广大善良的农民阶级不清楚,不把贞洁牌坊打碎,是没有办法和地主阶级站在一起的。那些历史上农民革命成功的人,比如刘邦、朱元璋,他们又有多贞洁呢?他们又有多忠义呢?天下却归了他们家,无数善良的农民把这些“革命家”推上去,却只是扶持了又一个压迫自己的暴君,而不是换来大同世界的美好愿望,这就是2000年王侯将相的历史。因为少数人逆天改命的成功而歌颂这段绝大多数人始终受压迫的历史,毫无疑问得好好想一想自己是否某些地方接受的教育还不够

不要用现代的意识形态滤镜强加到古人头上,不要把现代尤其是近现代形成的一些概念,自认为古人就一定会具有这些概念。现在很多人所抱有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概念,那都是近代才产生的东西,不是2000年以来就一直有的东西。而且还是从西方传过来,通过五四运动进行加强的变体。大家要学会用自己的独立思考来看待历史,不要把现代人的价值观强加到古人头上, 这样看历史会看的清楚很多

古代奴隶阶级是个什么样的生存状况,大家完全可以去翻自己义务教育的课本,上面应该详细记载了奴隶阶级是个怎么样的悲惨生活状况。农民阶级那更是好不到哪里去,在当时贵族的眼里,无非就是会说话的人形动物,能够随意使唤的家具罢了。事实上,商鞅根本就不屑于和广大的人民讲道理,从商鞅一开始见秦王的话就可以看出来,商鞅早就说过了,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轻易与他人商量的,伟大的人做事情是不需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的。商鞅早在开头强硬表明自己的政治行动纲领了,商鞅压根就不想同民众说什么,也懒得听民众想什么,商鞅要的是集中一切权力来建立专政,好达成以自己为代表的勋贵的目的

商鞅立木头,说这块木头值50金,普通老百姓只要脑子不出问题都会疑惑,这木头里难道是藏了金银还是不可描述的东西吗?不然怎么会值五十金呢,老百姓有这种疑惑都是非常正常的。老百姓是有这个权利质疑的,但是商鞅恰恰针对的就是这个

商鞅要针对的就是这个东西,商鞅不是要立信,商鞅要制民,商君已经跟你们讲了,政府说这块木头就是值50,我就是要告诉你们这群老百姓,你们种地,你们卖唱,你们从商,你们游学,都没有政府给块木头挣得多。搬一块木头立马50

说到这里,大家就应该明白了,商鞅从一开始压根就不把农民统计在内,商鞅从一开始就压根不在乎农民是否信任他。商鞅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效果,要的就是震慑国内外的奴隶主阶层,让他们不要乱动,让这些被打倒的隐藏的奴隶主阶层不要控制农民出来造反,也就是说,既要压制奴隶主阶层,更要压制农民。别说一块木头了,商鞅完全可以放一坨屎放在街中间,直接下命令,然后让民众吃下去,这样一样也能树立秦国权威,只不过商鞅这个人毕竟是读过书的人,他做的行为比较文雅罢了,你要知道,同时在其他和商鞅一样,试图建立地主阶级专政的人,他们的手段可比商鞅血腥很多,各种限制级的画面和手段,对待农民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因为奴隶主阶层和新兴地主阶层之间的血腥争斗列国才会纷纷变法

做完了这一步,商鞅会说,我还要把你们这群老百姓所有其他的门路都给封死,你们不允许非法从商,你们不允许非法游学,你们只能从政府这里得到活路,你们只能从政府这里得到奖赏,你们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政府,你们的任务就是耕种和作战,只有耕种和作战才是得到政府认可并且真正得到政府的奖赏的东西。日后,你们都靠秦国过活,秦国说这块木头值50就是50,秦国说这块木头值二十就是二十,秦国说这块木头是活的,那这块木头就是活的。因为这是秦法,秦法就是一切,秦法就是君王的法,而不是贱民的法。法规定一切,法就是用来治你们这些刁民的,这就是商鞅变法要传达给民众的意思

作为贱民,你不需要相信政府,你也不需要赞美和反对政府,你只需要的就是政府说什么你就做什么,做好了有赏,做坏了有罚。不做事就安安静静呆在一边,做事就奋力做事。你的人生就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为政府交税和服役,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事情就不要想了

徙木立信实际上和指鹿为马是同一个东西,我就把木头放在这里了,我今天可以说这个木头值50金,我明天也可以说这个鹿就是一匹马,你民众绝对不能质疑,你绝对不能质疑我颁布任何政策的合理性乃至合法性,你也绝对不能质疑我颁布的任何政策是否合乎事实,你只能照做,你别的什么都不要想。既不要赞美也不要抱怨,你要怀有感恩,这就是徙木立信的真实含义

徙木立信和指鹿为马的差别,无非就是,商鞅知道用物质激励来树立民众不要质疑政府的这种斯德哥尔摩情节,但是赵高纯粹就是靠着逼迫和强权,而且还是对帝国的统治阶级使这一招,赵高完全就没有商鞅掌握政治阴暗面的手段,对于整个帝国的局势也远没有商鞅清楚

商鞅,远非大家所想象的那个法律保护者,商鞅,它存在的目的就是要对付民众,商鞅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打倒阻挡在自己阶级专政上的一切对象,包括旧贵族奴隶主阶级,当时广大的农民就更不要说了。即使打倒奴隶主阶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也无非就是换了另一群狼继续来剥削农民罢了

所以说,为什么要对商鞅评价这么苛刻?因为商鞅对民众就是这么苛刻,连赞美新法的民众,商鞅都无情的制裁。商鞅压根就不把民众看成人,商鞅要的是专制,要的是地主阶级对于一切的专制,商鞅不要民众的喜怒哀乐,商鞅希望民众成为最听话的工具,永远为这种专制体制效力下去

商鞅骨子里就是一个非常善于运用阴暗面来达成自己目标的人,商鞅依靠的不是法律,而是阴谋而是强权,是最背离法律的那样一种专制,来让你民众不要有任何思考的余地,不要有任何质疑的自由,这就是徙木立信所要做到的效果。他要做的不是让民众信任政府,他要做的是让民众怕政府,他要做的是让民众不要质疑,他要做的是让民众永远都不要想政治

商鞅,从来就不在乎民众的感受,你爱信不信政府,但是你必须怕政府,你必须沉默,你绝对不能发出任何言论,哪怕是对于政府的赞美,你也不能发出来。你要做的就是充当最有效率的工具,最不抱怨的工具,我把你压迫到濒死的境地,然后再给予你赏赐,你才能够因为斯德哥尔摩的情节真正的对秦王感恩戴德,因为秦王本可以轻易杀死你,但是秦王只是把你压迫到死而已,你会感到有无限的恩典

这就是,这片土地上朴实的人民,他们善良,他们勇敢,但是他们永远都深陷于像商鞅这类人的阴谋之中,商鞅不是靠法律来治国,商鞅是靠专制,是靠对于人的各方面的专制,2000年后的诸君,不要忘记这一点

这就是徙木立信,实际上就是指木为金,是用血肉来指木为金。一本商君书,用尽2000年,其中多少血泪,这是难以计数的,地主阶级的屠刀下还缺少血肉吗?

你们这些卑贱的农民必须永远的愚昧下去,你们的孩子将会成为奴婢,你们的女儿将会成为家具,你们的妻子将沦为妓女,你们的四肢会被砍断拿去炒菜,你们的一切都一文不值,你们唯一所拥有的情感就是服从(这都是史书上明确记载过的事情)

只要没有这个大秦帝国,你们这些刁民什么都不是

商鞅得到这个评价,正是求仁得仁

商鞅专政农民的时候,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多么尽职尽责呀。等到自己被专政的时候,被自己亲手建立的专政机器迫害的时候,又是何等感受?商鞅从来就没想到自己会沦为被专政的对象,因为他的法律是完全服务于自己,完全服务于自己这个阶层的,商鞅从来就没想过依靠法律,商鞅从来都是依靠强权。当无情的专政杀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他就只好面对自己曾经施加给农民的铁拳

这就叫做历史的辩证法,商鞅死于他自己亲手建立压迫机器,这既不是高尚的宿命,也不是注定的报应,更不是壮烈的殉道,不过是冷酷的历史对某个高傲的人类所施加的血腥规律罢了

人的思想感情在冷酷的历史面前,只是自我满足罢了。我们一直都处在庐山之中,庐山崩塌了,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类只需要保护好自己,历史不需要人类自作多情来保护或为之殉道。历史会自行书写自己,人类的笔杆子是玷污不了历史的。自认为历史就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的人,不过就是处在浅薄的高傲之中无法自拔罢了,思维始终处在低水平上的人是看不懂最高处的不胜寒的,是感受不到整个历史给予自己的恐惧的,这也许就是一种愚昧的幸福吧

如果你想学一学商鞅,你就想一想自己如何在最后不沦为专制机器的专政对象吧,就想一想自己如何一直保证自己不被推翻吧,如果能够保证这一点,你就去学吧

商鞅的下场,也正是专制者的下场


user avatar   zhan-mei-76-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曹魏政权就是完全按照驭民五术建立的,而且把各个领域都发挥到了极限。

一、愚民

官员文盲率高达到90%以上

《三国志引魏略》:“至太和、青龙中,中外多事,人怀避就。虽性非解学,多求诣太学。太学诸生有千数,而博士率皆粗疏,无以教弟子。弟子本亦避役,竟无能习学,冬去春来,岁岁如是。百人同试,度者未十。是以志学之士,遂复陵迟,而末求浮虚者各竞逐也。正始中,有诏议圈丘,普延学士。是时郎官及司徒领吏二万余人,虽复分布,见在京师者且万人,而应书与议者略无几人。又是时朝堂公卿以下四百余人,其能操笔者未有十人,多皆相饱食而退。

别人还是愚民,魏国都开始愚官了。厉害了我的曹。


二、弱民

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主要表现在著名的士家制度上。和后来的府兵制不同,曹魏设立士家的初衷是用错役和连坐法杜绝逃兵现象,以绑架亲属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任意剥削,让人民之力尽为国家所用,做到弱民强国。

《三国志·高柔传》: 旧法,军征士亡,考竟其妻子。太祖患犹不息,更重其刑。金有母妻及二弟皆给官,主者奏尽杀之。

有些死亡士兵也被算作逃兵。这些烈士家属也被当做逃兵家属对待。

《三国志武帝纪》:自顷以来,军数征行,或遇疲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

三、贫民

除却生存必须,剥夺余粮余财,人穷志短;

魏国用超高税率实现了弱民之本,短民之志。农民起义被魏国基本根绝。

《晋书傅玄传》:又旧兵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自持私牛者,与官中分,施行来久,众心安之。今一朝减持官牛者,官得八分,士得二分;持私牛及无牛者,官得七分,士得三分,人失其所, 必不欢乐。

士家制度和高税率屯田都被南北朝继续沿用。


四、疲民

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暇顾及他事

曹魏徭役天下第一重。

《三国志·司马芝传》:夫农民之事田,自正月耕种,耘锄条桑,耕熯种麦,获刈筑场,十月乃毕。治廪系桥,运输租赋,除道理梁,墐涂室屋,以是终岁,无日不为农事也。

《三国志曹仁传引曹瞒传》:是时南阳闲苦繇役,音于是执太守东里衮,与吏民共反,与关羽连和。


五、辱民:

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天生活于恐惧氛围。使之动辄起疑,失去自尊自信。

作为太监后代,曹操自带各种特务技能。他设有名为校事的厂卫,放任他们四处害人。

俞正燮 《癸巳存稿·校事》:魏吴有校事官,似北魏之候官, 明之厂卫

《讨曹檄文》: 群谈者受显诛,腹议者蒙隐戮;百僚钳口,道路以目”。

《三国志高柔传》: 校事刘慈等,自黄初初数年之间,举吏民奸罪以万数。

《三国志程晓传》:时校事放横。

《三国志陆凯传》:夫校事,吏民之仇也。


六、五者若不灵,杀!

《三国志陈群传》: 今以笞死之法易不杀之刑

《武帝纪引曹瞒传》: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余枚,有犯禁,不避豪贵,皆棒杀之。

《资治通鉴》: 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


七、极限驭民的利弊: 对内完美统治,对外五胡乱华

驭民五术成功确保封建大厦不会出一点问题。上层阶级可以实现对人民群众最大限度的剥削。曹魏时期的税率一直在上涨,农民起义数量却在狂跌,终于在曹奂时代正式归零。

但这样的人民群众是麻木的,缺乏反抗性的,即使有异族入侵也都是逆来顺受。毕竟魏晋高层的阶级压迫已经达到极限,异族压迫未必有自己的高层重。

甚至有些人民群众还更愿意归顺异族。

《后汉书》: 及绍子尚败,奔蹋顿。时,幽、冀吏人奔乌桓者十万余户。

由此可见,驭民之术的极致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曹魏的九品制让王侯将相有了高种姓,士家制度确定了低种姓,正可谓殊途同归。因此二者都不约而同地走向被异族统治的道路。

事实上,从曹魏建国开始,中国北方领土就开始不断缩水。

《晋书》:建安十八年(213年),(并州)省入冀州。二十年(215年),始集塞下荒地立新兴郡,后又分上党立乐平郡。

魏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自陉岭以北并弃之,至晋因而不改

曹操甚至干脆取消了陕西和山西的编制,宣布中国版图回归大禹九州时期——想想如果现代中国忽然宣称国土回归宋朝是什么情况。

《武帝纪》: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诏书并十四州,复为九州。

对比下东汉和曹魏的北方地区


和印度不同的是,中国有地形阻隔,西进民族数量较少,本地的边族又多被汉朝打软。而日后真正一统北方的鲜卑族人此时尚在山洞里茹毛饮血。种种因素让这场民族危机被拖到了晋朝。


八、驭民五法真正的适用地区

驭民五法可以杜绝民众暴乱,稳定社会阶层的固化结构。但代价就是削弱民众意志,导致他们不会对入侵者进行积极的抵抗,在国土广大且与外界交流频繁的中国难以施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上说,这也是一个无比保守反动的政策。被剥削到极限的人民群众断然不会有创新思维,民智基本归零。

但它真的是一套毫无意义的政治法则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几乎所有地理完全封闭的国家都实行了这套极限剥皮的国法——毕竟没有入侵者,不必担心人民意识的逆流,维持封建社会的稳定就成了统治者的首要目标。

如果再配上宗教信仰,让人民群众迷信奴隶主的神性,多少燃起一点战斗意志,为统治者的铁桶江山出些武力,那就是一个超稳定的金字塔,千年不变都有可能。西藏、玛雅、以及各种岛国政权无不如是。

综上,驭民五法不是没有实际意义,而是没有理论意义。毕竟只要够落后,够愚昧,谁都能钻进这条死胡同里,以此确保国家永不进步。这么低级的办法,只配当做封建社会的底层理论。


user avatar   hxfxzl200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学者鲍鹏山仔细分析过。我不是专业人士,就不献丑了。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视角吧。

法家思想的内核似乎受到了贵族天生高人一等潜意识的深刻影响

除非是心理变态,没有人会绞尽脑汁的想各种办法自己整自己,法家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说明它不把自己当做民众的一员,而是来自和民众截然分割,而且高高在上,俯视民众的另一个阶层。

我们都习惯叫商鞅的那个人,实际上本名叫公孙鞅,他晚年被封到商地,后人才开始逐渐叫他商鞅,那已经是他生命最后两年的事情了。他生前一直是公孙鞅。这个名字就在提示我们他的贵族出身,韩非子更不用说,他是韩国贵族。

两个最主要法家代表都是贵族出身,而且一辈子都和民众没有什么接触。所以他们完全站在统治阶层的立场思考怎么去驾驭,利用,榨取被统治阶层,他们的屁股就坐在那边。

……

不能笼统地说贵族全是坏的。但是,这么多贵族里面出两个走极端的,象公孙鞅,韩非子这样彻底不把人民大众当人看的,也不奇怪吧?

公孙鞅在卫国从出生到长大过的是贵族生活,到了魏国后交往的都是公叔座,公子卬之类顶级贵族,到了秦国直接去见秦孝公了,引荐他的景监也大概率来自楚国的贵族景氏一族。

他一辈子不屑接触身份低的平民,提携,帮助他的都是贵族圈子里的人,他的屁股会坐在哪一边?大家可以用常理想想。


user avatar   qi-qi-85-8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给驴子加个磨坊,驴子就不会把力气花费在无用的打滚上。

至于驴子喜欢拉磨还是打滚,重要吗?

农场主收获了粮食,这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说商君书是对贵族的削弱的,呵呵。因为拉的磨好而被农场主奖励的驴,也配跟从不需要拉磨的农场主比?


user avatar   jiang-shang-yi-feng-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句话,就凭驭民五术,五马分尸商鞅是轻的。应该千刀万剐。

自己对照,五马分尸该不该。

1、壹民:统一思想
2、弱民:国强民弱,治国之道,务在弱民。
3、疲民:为民寻事,疲于奔命,使民无瑕顾及他事。
4、辱民:一无自尊自信;二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生活于恐惧氛围中。
5、贫民:除了生活必须,剥夺余银余财;人穷志短。 五皆不灵,杀之。

疲于奔命的时候,还粉商鞅不←_←


user avatar   shen-yuan-zhua-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yu民:利用“盐选推荐”、“故事档案局”这些【友善度】的官方账号来推送大量垃圾文章,刻意引导用户参与性别纷争这种充满戾气的话题,恶化社区风气。

ruo民:逼走真正有水平的老用户,纵容网络流氓肆意骚扰他人、发布污染讨论氛围的垃圾内容,劣币驱逐良币。

pi民:制定极其严格的审核机制和完全没有标准可言的封删机制,让用户无力认真深入地探讨问题。

ru民:频繁且无理地对用户进行禁言,并且不让被封号的用户重新注册账号,完全没有对用户的尊重。

pin民:创作激励制度设置得极不合理,完全把高水平用户当做免费打工的工具人,不给盈利机会。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代中国是一个封闭的环境。没有强大的敌人存在。西边是喜马拉雅山。北边是一望无际的蒙古戈壁沙漠。南边是热带雨林。所以历代君王都用商君书的这一套来统治人民。结果呢?宋朝和明朝都被几万偶尔南下的鞑靼人灭了。所以这一套东西啊,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可能有用。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用,必然是要被亡国的。

秦朝以后的中国。社会基本是没有进步的。这套驾民术极大的遏制了人民的创造力。




     

相关话题

  商鞅变法,允许土地买卖吗? 
  对于商鞅和韩非哪一个对历史做出的贡献更高? 
  商鞅变法为什么在三晋地区引进农民? 
  魏变法强三代,秦变法强七代。为何李悝变法没有像商鞅变法一样影响深远,使魏国霸业得到延续? 
  罗翔会成为现在的商鞅吗? 
  李斯不是儒家弟子吗,为啥却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为什么嬴驷非要杀商鞅不可?这个决定对秦国的崛起究竟是利大还是弊大? 
  怎么评价法家? 
  同样是变法富强,为啥管仲支持商人并减税让他们来发展经济,而商鞅重农抑商? 
  小农经济是由商鞅变法决定的么? 

前一个讨论
中产阶级家庭子女如何继续保持优势并超越父辈的财富积累?
下一个讨论
如果真的进行“财富液化”,资本家把钱都平分给全人类会怎么样?





© 2024-12-2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