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羊吃再多的干草也长不成老虎,只会长成较肥的羊;
而小老虎吃干草只会活活饿死,吃越多干草死得越快。
近视率倒是远超发达国家。
不会。
因为他们“鸡”的多是无用技能。
试问目前多数培训班里的培训技能,哪一项能够让孩子在成年之后更具有生产力和创造力的?
多数无非是1年级教3年级的东西,3年级教5年级的东西,毕竟能教3年级、5年级的人还是不难找的。
可他们为什么不去教本科生研究生的东西,教研究生博士的东西,教博士生院士的东西呢?
因为没能力教呀。
这就导致一个什么结果呢,无论教育机构怎么鸡娃,随便从工作的角度或者从我带博士生的角度来看,他们鸡的东西根本就毫无用处。
数学数学不扎实、统计统计不扎实、创意美学没概念、表达能力刚起步——大家想想,我们鸡娃到底鸡了个啥?
莫非就是把没那么优秀但有钱的孩子通过鸡娃提分送到大学送到导师手里,然后让他们祸害中国科研和社会主义建设?
无论如何,想靠鸡娃来提升下一代的综合素质(知识、学习能力、才艺)和竞争力,是非常不靠谱的。
鸡娃是鸡娃,奋斗是奋斗,只有奋斗,才是不忘初心的努力。
至于鸡娃,它不过是焦虑,是跟风和攀比,是找规律钻空子,是短视而非深谋远虑,是坑人坑己坑孩子且破坏游戏规则的不健康行为。
会极大地破坏学生成年以后的世界认知和路径依赖。
鸡娃到底是怎么鸡出来的,知乎上绝大多数人自己都经历过,无非就是那几种。
状态好一些的,努力了就学会,学会了就进步,一直保持着越努力越幸运的路径依赖。
状态差一些的,“考到95分带你去动物园”、“考上一中换给你买无人机”这种激励几乎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
归根结底,学习是一个纯粹的,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场景。而在学校教育的环境下,只要一个人学习好,从同学老师到家长邻里,他能得到许多优待。
前阵子高考,我跟人说,在高中生里是不会有躺平学大规模扩散的可能性的。因为中学生的世界里,努力就是有用。哪怕内卷都能得到来自家长的奖励。躺平学的思潮可以影响一部分人,但是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说,奋斗逼的思想才是更契合他们所处的小环境的。
直到高考以后,也恰恰是他们成年了以后。
做题回归了做题,而生活里与做题无关的东西大举入侵学生们的世界。
他们发现有些玩意儿努力根本没用。
他们发现努力了很久却根本就不考。
他们发现会做题得不到额外的奖励。
在这种冲击之下,努力就可以进步的世界观会被打破。
只要考高分什么奖励都好说的路径依赖会被打破。
网络上满腹怨气的人不少,其主要原因当然是社会经济的问题。
但是这种迷茫挫败也占了一大部分。
尤其是对于知乎上不少大学生、以及刚毕业的人来说。
实话说他们正在过着、或者刚刚过完人生中最自由最没有牵挂的阶段。
然而他们的愤懑一点也不比真正的房奴和996要少。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曾经贯穿了他们认知的,教育的内的小环境,那种做题赢得一切的小环境,被更加具体的社会冲击破灭了。
尤其是,在鸡娃的激励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考的好就奖励XXX”,奖励的东西从“多玩一会儿”到物质金钱,以及伴随的情绪奖励。这是完全超出甚至凌驾于学生的小环境之外的额外动因。
学生们通过做题不能直接得到的,也可以在这种奖励下从父母那里得到。
对这种动因的投射,让部分人在观察社会的时候,总会假想一个有意志、并且会建立和维护规则的利维坦。在他们曾经的世界里,这个利维坦就是父母家长。
进入大学和社会以后,他们就更觉得“利维坦”应该还是应该根据他们的努力、根据他们做到了某些题(例如学历、留学、达成了什么人生成就)而奖励他们规则之外的东西。
从阶级待遇甚至生活伴侣。
比如说,买辆豪车妹子就会喜欢我之类的。
然而,这可能吗?
正是因为不可能,做题家才会那么可笑。
正是因为不可能,他们的世界观和路径依赖的破灭,才会带来挫败迷茫。
鸡娃也许制造了许多非常牛逼的小学生中学生高中生。
然而“下一代”的竞争又不是以高中为终点的。
倒不如说,下一代能用多少年走出“做题家奋斗比”路径被打破的挫败和迷茫,都要两说。
用之前人口议题上的一个比喻来说,这大概叫做“奋斗借贷”
鸡娃的债,成年之后都要还的。连本带利那种。
我先说我的结论:
鸡娃现象,是国内中产阶层,在勉强维持家庭中产地位的基础上,没有给后代留下足够的社会资源。
这会让后代在维持社会阶层方面存在困难,从而引发来自家长的焦虑心理。
这种焦虑心理,驱使家长们,为了让后代维持中产地位,被迫采取一些对后代拔苗助长的举动。
我们先假想一个场景:
有一位来自名校的小镇做题家,从一家985硕士毕业后,和他的另一半在某二线城市立足,他的另一半是同校的校友。
两人通过双双辛辛苦苦996拿命换钱,凭借一年几十万的家庭净收入,终于在中年时把所在城市的首付房贷还的差不多了。
虽然这个房子,既不是学区房,也不在市中心。
这个时候,我想绝大多数年轻人,应该会觉得这对学霸夫妻现在很开心,房子问题终于没有后顾之忧了。
然而现实证明,绝大多数家庭,如果位于上面的处境的话,他们同样是不开心的。
房价这一座大山,已经耗竭了这户家庭近乎全部的精力和资源。
而中年以后,教育,医疗,养老等好几座大山还等着呢!!!
表面上看,这户顶级配置的打工人,成功实现了所在城市定居,付完了首付和房贷。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房子也消耗了这户家庭年轻时几乎全部的积累。
这既给中年后的家庭生活带来了不稳定因素,让这对夫妻给自己的后代没能留下什么积累。
而且,这对夫妻在未来面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同样沉重的大山时,因为职场的不稳定性以及个人身体健康难以维持高强度工作的考虑,变得更加难以招架。
于是,这户家庭在中年以后的生活,基本上可以用鸡飞狗跳来形容。
而这一切,都会被这对夫妻的孩子看在眼里。
在他们的孩子眼中,邻居们形容他的父母都是985的学霸工程师,高薪白领,国之栋梁,天之骄子。
但是在他的童年印象中,自己基本上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大的。
他的父母每日早出晚归挤地铁上班,满脸疲态,除了深夜时间做家务刷手机唠家常以外,基本都在和工作打交道。
而且孩子并没有觉得自己的父母有邻居说的那么有钱,整体上还是省吃俭用的状态,花钱的地方倒是很多。
天真无邪的孩子,最多只能目睹这些现象,他还不知道为什么。
不过长大后,他就能用语言形容,他的父母基本是以一种很没有幸福感的姿态过完了大半辈子。
他的老师经常在课堂上讲,读了名校以后生活就好了,不过看自己父母的状态,好像也不是那么回事。
这种高压的家庭环境,也会反过来影响孩子的成长,让孩子长大后往往出现某些心理问题。
我们再返回到这对学霸夫妻的视角。
这对学霸夫妻哪怕是在享受二人世界时仍然是焦虑的。
虽然没了房子的后顾之忧,但是其他大山仍然压的他们喘不过气来:
孩子上幼儿园时,新城区幼儿园太少,入园名额不够。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个还行的幼儿园,学费还很贵,只能咬咬牙继续供下去。
然后,孩子上了小学,初中,高中,成绩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在教育上。
孩子的父母消耗了非常多的钱和精力,孩子还被弄得一脸不愉快,亲子关系非常僵硬,但是孩子的成绩还是没长进。
这对夫妻逐渐发现,孩子在天赋上并不如自己,大概率考不上自己当初能考进的学校。
这对夫妻好像也没啥办法,家里只能买得起新城郊区的房子,小学初中只能选个还凑活的,考进好学校的竞争又太大。
相比之下,自己虽然是小城市出身,但是就读在了全市最好的学校,教学质量反而比自己孩子的学校更高一些。
某一天,这对每天起早贪黑的夫妻躺尸在床上半夜聊天时,老公劝说老婆:
认命吧,孩子尽力了,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学到大半夜,他已经很努力了。
咱俩名校毕业确实是天赋异禀,咱也没钱换学区房,只能让孩子读个差不多的学校。
基因没传下去教育条件没搞好,还是得怪咱自己不够努力不是。
但是这时候,老婆反过来劝自己的老公:
我也知道孩子尽力了,但是咱俩这么辛苦的活着,不就是为了孩子能比咱俩活的好吗?
咱家除了这个以后老掉牙的房子,啥也没给孩子留下,爸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
孩子如果成绩不好,考不进名校,留不下大城市,以后不又得从小城市小县城里重走一遭了嘛。
那咱俩当牛做马大半辈子图啥呢?
老公听完了老婆的劝告,突然有了一种心肌梗塞的感觉,然后他无奈的拍了拍老婆的肩膀:
好吧,只好苦一苦孩子了。
上面这个例子大概率是国内中产家庭的普遍现状,即使是上面这种顶级打工人配置的家庭,鸡飞狗跳仍然是常态。
在上面这个假想的例子中,有几点信息值得注意:
1.为什么这对夫妻,名校毕业,外人眼里前途无量,但是作为打工人顶级配置的他们,却积累不下多少社会资源留给孩子,而且还搞的自己一辈子特别辛苦,幸福感极低?
2.为什么这对夫妻没办法让孩子就读一二线城市更好的学校,而是被迫选择一些还算凑活,可能还没有自家小城市排名前列的学校教学质量好的地方?
3.这对夫妻明显已经发现孩子的天花板所在,为什么还不认命,决定再苦一苦孩子呢?
当然了,这些问题,大家都能给出自己的答案。
不过下面,我们要尝试得到一些普适性的结论。
实际上,鸡娃并非是国内全部家庭的特征,如果尝试概括一下鸡娃家庭,你会发现他们具有这样的特点:
1.家庭条件和社会地位,位于私有制社会的中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中产阶级。
2.家庭是典型的工薪阶层,依靠被雇佣获得劳动报酬,受中年危机影响大。
3.父母曾经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应试教育极大的改变了社会地位,对应试教育有着盲目崇拜。
4.父母成长路径单一,没有思考过工作以外的谋生方式,把应试教育视为唯一的发展道路。
5.家庭留给后代的社会资源极为有限,后代几乎没有来自父母的助力。
鸡娃重点诞生在中产家庭,顶层和底层家庭一般不会采取鸡娃的手段。
对于底层人士来说,养家糊口都需要父母付出全力,根本无暇顾及后代的成长。
底层家庭只能以散养的模式,让自己的后代自由探索,没办法鸡娃。
对于上层社会人士来说,家庭有足够多的社会资源,能够让后代依托大量的社会资源成长。
对于上层社会家庭来说,不需要采取鸡娃这种极端的方式。
而中产家庭则夹在这两者中间。
一方面,各个城市的中产家庭,没有谋生上的后顾之忧,父母有一些时间和精力关心孩子的成长。
另一方面,中产家庭并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占据,助力孩子的成长,确保孩子能够继续维持父母所在的阶层。
这其中,与本话题最相关的重点在于两个地方。
一个是我国中产阶层的父母,获得并维持中产阶层的方式。
另一个则是中产阶层家庭,能够给后代留存社会资源的多少。
我们后面更进一步的分析即从这两点出发。
其实,中产阶级的概念并不存在,是有产阶级为了分化瓦解无产阶级的凝聚力,杜撰出的概念。
资本世界只存在两个群体,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两者的区别在于,有产阶级依靠雇佣他人劳动和占据生产资料,实现资本积累。
而无产阶级则使用有产阶级的生产资料,通过被雇佣劳动赚取报酬,就是通俗意义上的“打工”。
所以说,中产阶级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
中产阶级除了在报酬上较多以外,和无产阶级没有任何差别。
中产阶级的人们,同样需要通过打工赚取收入,实现资本积累,忍受资本家的剥削压迫。
资本至上的社会,拥有大量资本的有产阶级,可以轻易的实现大量资本积累。
相比之下,无产阶级只能通过打工慢慢挣钱,还要被资本家拿走剩余价值。
与此同时,商品流通,又会让你在消费的同时,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又还给资本家。
这会导致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分化,作为客观规律,这种分化在资本社会无法消解。
这种贫富差距分化的问题,如果发生在增量社会还好,资本家只会分食社会上增加的资源,无产阶级能捞到根骨头吃。
但是如果我们处在存量社会,在贫富差距分化的客观条件下,资本家将会有意无意的抢夺无产阶级群体占据的资源。
甚至,资本家会通过话语权的优势,刻意设置规则,让无产阶级产出更多资本的同时,收割无产阶级的社会资源。
包括但不限于:高房价,996,氪金手游,轻奢品牌等等。
受此影响,存量社会下的无产阶级,被迫竞争群体内部越来越少的社会资源。
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源,无产阶级只能进一步堆积自己的硬条件来加强竞争力,形成内卷。
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者会出现素质更高,综合能力更强,但是境遇越来越差,占据社会资源越来越少的结果。
结果,即使是顶级打工人配置的家庭,在自身占据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也只能勉强维持中产地位。
作为顶级打工人的你,同样会面临买房困难,加班泛滥,中年危机严重,工资不够用等多种问题。
关于内卷,大家可以参考下面两篇文章。
而在资本社会,资本是可以传承的!!!
由于资本家可以给自己的孩子留存大量的资源,无论是资本积累,生产资料,还是人际关系。
所以资本家的孩子,只要不是超级败家子,大概率还是资本家。
同样的,无产阶级的孩子,大概率还是无产阶级。
那么,中产的孩子,还可以是中产吗???
中产阶级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一部分,天然与有产阶级的资本家们对立。
在资本社会中,成为有产阶级是存在天然的鸿沟的。
资本家们也会刻意设置障碍,阻止额外的人来分食有产阶级的蛋糕。
所以,如果你不是被老天爷馅饼砸脸,或者在现如今已经高度垄断九死一生的创业环境中脱颖而出,你无法成为资本家。
但是,作为无产阶级的一部分,无产阶级内部的流通是不存在明显障碍的。
底层人士成为中产阶级,没有本质上的困难。
有一定的学习天赋,愿意当小镇做题家,愿意给资本家996打工,资本家就会给你稍微多一些的报酬,封赏你个中产阶层的头衔。
同样的,中产阶级滑落为底层人士,同样没有本质上的困难。
学习不够好,给资本家当狗不够卖力,年纪大了干不动,资本家们就会嘲讽你不努力,剥夺你中产阶级的头衔。
这就会让中产阶级变得异常脆弱!!!
一个人成为中产的决定性因素,并不受自己控制。
比如说,一个聪明的头脑,让你通过学习的努力能够考上名校。
这是天赋,取决于老天爷给不给你。
再比如说,一个高薪报酬的工作,取决于资本家愿不愿意给你。
如果资本家比较抠门,劳动密集型的当下,996给你月薪三千你也没啥办法。
同样的,纵使你名校毕业,如果你年纪大了肝不动,你大概率被淘汰出职场。
这就意味着你失去收入来源,瞬间从中产地位跌落。
所以对于中产来说,成为中产的条件,主要来自上天兼顾和资本家的施舍,个人努力是次要因素。
同时,存量社会下的内卷环境,让无产阶级占据的社会资源越来越少。
即使你已经非常努力,很可能身为卷王的你仍然获得不了足够的资源,成为中产的难度加大。
所以在现如今的存量社会下,无产阶级想要维持中产地位,其实是要付出很多的。
你需要寒窗苦读,从名校毕业,还要不知疲倦的加班工作,牺牲自己近乎所有的生活和社交时间。
你要时刻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后是否能胜任工作强度,别被职场扫地出门,否则自己丧失收入,中产地位随即不复存在。
你还要时刻担心房价教育医疗养老几座大山的负担,稍有不慎,大山压下来,瞬间把你中产的地位压得粉碎。
与此同时,辛苦维持中产阶层地位的你,在内卷社会和几座大山的威胁下,大概率没剩下多少资源给自己的孩子。
可能你的孩子长大时,你手里的三十年房贷尚且没有还完,积蓄也被几座大山消耗殆尽。
身为中产的你,和其他绝大部分无产阶级一样,只能两手空空的告诉自己的孩子,要用自己的双手成就梦想。
结果,你的孩子如果想维持父母所在的中产地位,他大概率要重走一遍你的道路。
这需要你的孩子和你一样,天赋不错,寒窗苦读,考上好大学,996打工,
只有这样,你的孩子才能继续维持中产阶层的地位。
其实这一切,身为父母的你都会看在眼里。
但是你能给你的孩子提供什么帮助吗?
你毕生的努力,换来的也只是勉强在一座城市立足罢了。
你一辈子996打工换来的社会资源,都被封印在房价教育医疗养老这几座大山当中。
在社会资源储备上,你什么都没给孩子留下。
你唯一能给你的孩子提供的,貌似只有考进好大学的经验,学历是你相对于其他无产阶级的优势。
在没有其他经验的情况下,为了让孩子维持中产地位,你自然会希望你的孩子和你一样,凭借教育鲤鱼跃龙门,走和你相同的道路。
至少你证明了,在成为中产的方式上,这条路是可行的。
但是,你的孩子未必有你那么幸运。
可能你的孩子天赋一般,即使他已经十分努力,仍然达不到一本分数线,仍然考不上研究生。
可能你的孩子身体虚弱,没有你那么能忍受寒窗苦读和资本996压榨。
可能你的孩子未来面对的环境更加内卷,即使考进了清华北大,还是买不起房子,躲不掉泛滥的加班。
而内卷社会下,你只能在某个城市勉强立足,并没有能力给自己的孩子争取到足够的教育资源,你的孩子大概率只能在还算凑活的学校入学。
你很焦虑,因为你知道其中一部分情况在未来是必然会发生的。
你知道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太大的压力,你自己的童年很可能就不快乐,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同样如此。
可是你认为,如果不逼一下自己的孩子,后果会更严重。
人做事是有目的的,绝大部分人之所以能够容忍低幸福感的生活,就是因为有盼头。
这里所说的盼头,绝大多数情况下,或者是给自己和家庭的幸福生活铺路,或者是给自己的孩子铺路。
如果你的孩子,没办法维持中产地位,从中产滑落。
这意味着,你和你的另一半,大半辈子996低幸福生活的牺牲,全都付之东流。
这更意味着,你的孩子要再度过上底层无产阶级的生活,这种生活是更加艰难的。
所以,从中产地位滑落这件事,对于中产家庭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它不但否定自己一辈子的牺牲和努力,还会让自己的孩子从中层掉落,未来的生活过的更加艰难。
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你对自己一辈子毫无意义的努力不服气。
从孩子的角度考虑,你对孩子从中产地位掉落后的底层生活十分恐惧。
最终,你很不情愿的和另一半达成了共识:
只能苦一苦孩子了!!!
受到我国大内卷时代的影响,我国中下层无产阶级掌握的社会资源变得越来越少。
为了竞争本就不多的社会资源,无产阶级们只能被迫提高内部竞争,以求获得更多社会资源,换取体面幸福生活的希望。
由此导致我国中产的门槛与日俱增,维持中产的难度也越来越大。
想要以中产身份体面且幸福的生活,在我国已经越来越难以做到。
由此,我国上至年薪达到知乎平均水平的卷王,下到月入几千的普通打工人,都会诞生无法避免的焦虑情绪,并由这种焦虑情绪构成我国现如今浮躁功利的社会氛围。
在这样的影响下,中产阶层的打工人,一方面深感自己晋升维持中产的不易。
另一方面,中产打工人却又对是否能够维持中产产生担忧。
国内的中产家庭们,几乎没有办法给自己的子女后代提供资源上的助力。
当家庭为了买房上车,掏出六个钱包和996的全部积蓄,还要面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多座大山时。
这个家庭可以肯定没办法给后代留下什么东西了。
而这就意味着,无论父母当初进入和维持中产有多么的困难,自己的子女都要从头开始。
对于这一点,那些大城市没有多少家产继承,需要从头打拼的土著们会有深刻感受。
上面的内容,反映的就是阶层的下滑,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无产阶级内部的自然流动。
现在,父母拼尽全力留在了城市,买下了高价的楼盘,凭借优秀的学历,996的努力,通过弘扬奋斗比文化,成为了中产人员。
但是,他们的子女如果不像他们父母这样做的话,极大概率又要成为社会底层。
对于父母来说,这种辛苦努力一辈子,结果孩子回到最初起点的情形,是绝对不想看到的。
但是,身为中产的父母,在无法给后代留下足够资源的情况下,对此又毫无办法。
国内的中产家庭,只能完全把希望寄托在后代上,在教育上对后代严格要求,希望自己的后代在综合素质上超越父母。
只有这样,自己的后代才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持父母苦心经营一辈子的中产地位,防止孩子重新滑落到社会底层去。
而对于国内的中产家庭来说,中产家庭们在节省资源,供给后代培养方面,还是可以实现的。
于是中产家庭们,把对后代的教育培养,视为了稳固中产阶层,不让父母一辈子的牺牲付诸东流的唯一途径。
而这正是国内众多中产家庭,对后代严格要求,以至于出现鸡娃行为的重要原因!!!
那么,鸡娃现象的利弊如何呢?
我个人认为社会上的鸡娃现象是弊大于利的。
甚至不客气的说,鸡娃基本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好处。
鸡娃现象,并不会让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鸡娃行为的目的,往往是为了一些量化指标的获得,比如成绩,奖项,某些名额的获取等等。
而在应试教育当中,内卷的加剧也会让教育逐渐丧失它的教育属性,突出它的筛选属性。
而在这种重重筛选的过程中,被鸡娃的孩子们,真正熟练掌握的,是筛选胜出的技巧,而非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于应试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去主动接触考试以外的知识,只需要关注教科书里,和考试成绩有关的知识即可。
同样的,他们对知识的获取,目的不在于拓展视野,提高综合能力,而是在于考试成绩的提高。
这必然会让鸡娃们学习主动性很差,习惯于依靠被动的输入来获得知识,缺乏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驱动力。
这样培养出的孩子,会出现唯成绩论,依赖背诵和补习,不愿意主动思考,缺乏自学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而且,鸡娃们在长期内卷式的筛选竞争中,会逐渐丧失乐观向上的心态。
过分注重量化指标,也会让鸡娃们丧失其他方面的发展潜力。
自卑,抑郁,社交恐惧,缺乏想象力,会成为鸡娃们揠苗助长后的损失,甚至成为鸡娃们需要用一辈子治愈的心理问题。
其实这样的问题,在广大小镇做题家身上,也都有一定的体现。
那么试问,这种输入知识靠“喂饭”式的教授补习,拓展知识基本不关注,缺少自学能力,不注重实践,发展潜力被透支,存在或大或小心理问题的“鸡娃”们,综合素质是提升还是下降了???
不只是鸡娃自己,鸡娃们的父母,同样会给孩子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话,叫做“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一个稳定幸福的家庭环境,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各种积极的影响。
为什么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其中相当一部分比例的学生,来自于体制内的家庭。
一方面,体制内家庭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人脉资源上存在天然优势。
另一方面,体制内职业可以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生活幸福感较高的家庭环境,让孩子茁壮成长。
反之,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父母的焦虑心情,父母早出晚归鸡飞狗跳式的工作生活节奏,必然会让孩子产生一辈子的心理阴影。
如果孩子眼里看到的,是每天为了工作披星戴月心力交瘁逼自己鸡娃的父母,孩子大概率会对自己长大后的生活十分恐惧。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安全感丧失,缺乏同理心,鸡娃举动也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和父母的关系也会变得些许僵硬。
不过现实当中,我们不应该去埋怨鸡娃的父母。
鸡娃并非是个别家庭的行为,而是普遍性的社会问题。
鸡娃的父母们,其实是清楚鸡娃行为的危害的。
要知道,很多鸡娃的父母都是应试教育的优胜者,对于应试教育中的合理和不合理,是要比绝大部分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观众清楚得多的。
但是,在这种明知有极大危害性的情况下,国内的中产父母们,却又都被迫节省家庭资源,不约而同的采取了这种鸡娃的措施。
这就说明,鸡娃现象是中产家庭不得已而为之的下下策。
或者这样说,是社会大环境出了问题,强迫中产家庭们走鸡娃的道路!!!
鸡娃行为的真正根源,来自于资本世界下,贫富差距问题导致的无产阶级生存困境。
由于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和资源掠夺,广大劳动者连晋升和维持中产阶层都变得十分困难!!!
正常来说,一个健康的社会,应当遵循纺锤形的社会结构。
在纺锤形的结构中,中产家庭占据其中绝大部分,底层和上层社会家庭的数量很少。
同样的,纺锤形的结构中,中产家庭维持中产地位的难度也并不大。
至少在纺锤形架构中,不至于出现我们社会这种名校顶级打工人都买房费劲,要靠自己996打工,对自己的孩子鸡娃的方式,来维持中产地位的情况。
然而在分配不均衡,有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资源掠夺,缺乏节制约束的情况下,社会架构呈现了高度陡峭的金字塔架构。
在这样的社会架构下,中产数量过少,底层人民数量太多,成为中产需要激烈的内卷竞争。
但是,顶层数量稀少的有产阶级,却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其地位又牢不可破。
而无产阶级占据的社会资源,又被有产阶级不断搜刮抢夺,变得越来越少。
这使得无产阶级们过着幸福感极低的生活的同时,连中产都是需要激烈内卷竞争才能获得的社会地位。
自然,在父母连自己的中产地位都只能勉强晋升维持的情况下,中产的父母们无力给后代留下足够的资源,继续维持中产地位。
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中产地位,只能苦一苦孩子了。
在未来,如果这种分配不均衡的问题无法解决的话,情况会进一步恶化。
这时候,社会会从鸡娃阶段,进入“无娃可鸡”的阶段!!!
对于底层人员来说,底层劳动者无暇顾及后代的成长,它们的后代大概率会重复父母的辛苦一生。
即使晋升到中产又如何呢?996还是逃避不掉,几万一平的房子还是买不起,孩子不鸡娃还是得滚回底层待着去。
只要经过切身感受,底层人员便会深感生活的艰辛,从而放弃养育后代的做法。
同样的,对于中产阶层来说,鸡娃行为,其实已经是顶级打工人们,为了维持中产地位所作出的最后尝试了。
当通过鸡娃这一最后的挣扎,仍然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来帮助后代维持中产地位,逆转不了阶层下滑的结局时。
中产阶层无法接受,自己一辈子的苦心经营,牺牲生活幸福感乃至身体健康,换来的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自己的孩子从底层从头再来的局面。
于是,中产家庭同样会放弃生育的欲望,干脆把鸡娃所需的大量资源投入给自己,让自己过的幸福快乐一些。
由此,生育率开始断崖式下跌,加班文化被抵制,躺平文化开始兴起。
无产阶级就这样,以一种极度消极又对自己有害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至于后面的故事,我们现实中的世界,正在书写,未完待续。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俄国鸡娃是挑选优质苗子给予科学培养,中国鸡娃是在低水平项目上搞野路子和重复训练。
俄国鸡娃是以大规模教学和社会实验为基础的,目的是为国家机器稳定提供全球范围内的最高品质燃料
中国鸡娃是以野路子为基础,目的只是为了在内卷中获取竞争优势
但是,如果按照俄国模式以制造最高品质燃料,普通人是不会同意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是严重的不公平-凭什么99%丰度的浓缩铀燃料棒就16岁就有院士的教学课,大教授的习题课,而0号柴油就连个三本师范校教师都轮不到?
所以,这是没办法的。只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拼爹竞赛,才是唯一能被接受的模式。拼不过不是你这个当爹的不行,就是你爹不行,没得抱怨。
所以我一直的观点就是,如果非要鸡,来点正常的,比如高数下放到中学,高考直接考11科,每科考4个小时,随便哪个都比在2003年的课纲标准里玩文理分科搞试题蒙特卡洛法强
鸡来鸡去最后原油供应出了问题,0号柴油,92汽油,95汽油和98汽油产出比例失调不说,还掺了水,少数浓缩铀确实产出来了,却在美制反应堆里发光放热
这就是现实
现在鸡娃的目的是上好大学,上好大学靠的是高考成绩。高考不就是国人最引以为傲的“公平考试”?
这个知识、学习能力和才艺和高考成绩有什么强关联性吗?
作为一个当初考崩盘了也在理科0.1%之内的过来人说一句,高考就是考一个对很有限知识集的过度准备加尽量少犯错而已。某个程度上,它就是个现代版的八股文。
如果靠准备高考能搞出什么知识、学习能力和才艺,说明你还没搞清楚什么是高考。
现在谈中国很容易敏感,不如说点别的。
设想一下,假如当年慈禧时代废除科举,改考数理化,天天背物理公式,天天背单词,大清朝会不会一跃而起,成为世界科研第一梯队?
假如不会,那么怎么做才会?
会。(或者至少目前看来是会)
数了一下今年KDD research track录取文章的contact author(一般是一作,比较能说明”能发得出文章的年轻科研人员”的distribution),70%的姓名拼音是简体中文拼音(只有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人会用,华裔不会用简体中文拼音)。
不知道有没有人数一下icml,nips之类,或者其他科学领域的双盲顶会,感觉比例可能差不多?kdd就200篇我能数一下,上千的我数的头晕,擅长数数的人可以自己去数一数,结果可以放评论区。
美国式鸡娃:以前高中三年能修一门微积分AP,现在数学物理计算机修7门AP;以前高中入门C和C++以及算法,现在用Jetson Nano + tensorflow + 帮非洲大草原识别濒危小动物/帮NASA卫星遥感图片识别碳排放。
中国式鸡娃:以前做3遍卷子,现在做10遍;以前为了自主招生考试发一篇SCI/EI,现在发五篇——就为了考复旦大学降20分。
如果你鸡娃的目的,是让你的孩子从四川大学考进复旦大学,然后让另一个孩子被从复旦大学挤掉进四川大学——然而鸡娃本身并不能让四川大学或者复旦大学的四年生活有任何质变,那这种鸡娃有个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