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冬瓜,不是东瓜,所以这个问题在逻辑上不成立。
在山西。山西的北瓜就是通常所说的西葫芦,云南人说的小瓜。
“南瓜,红皮如丹枫色;北瓜,青皮如碧苔色。”
“南瓜形扁,北瓜形长,盖同类也。”
“金瓜为蔬类植物,球结实,形扁圆,色赤,亦名北瓜。”
但仔细阅读后不难发现,记载中的“北瓜”,似乎并非同一种类。
“南瓜,甘酸温。种自南蕃,故名。又曰蕃瓜,或讹北瓜。”
"南瓜,北人呼为倭瓜,江苏等处有呼为北瓜者。”
其实,在我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南瓜都被称为“北瓜”。
据说江西有些地方至今仍把南瓜叫做“北瓜”。
在一些关于本草类的古籍记载和地方县志中的记载亦是如是:
“南瓜:其皮色碧绿而光圆者名北瓜,结实剩土瓜(指土产南瓜﹐一本得十余颗。”
“南瓜,本名倭瓜,亦呼北瓜。”
北瓜:形如西瓜而小,皮色白,甚薄,瓢甚红,子亦如西瓜而微小狭长,味甚甘美,与西瓜同时,想亦西瓜别种也。”
瓜子瓜:西瓜中有一种瓜体小、肉薄味差,但子多味美的瓜,专门种植起来取其子。在历史上也叫做“打瓜”或“子瓜”,也有把这种瓜称之为“北瓜”的。
“子瓜:一名北瓜,形如西瓜而略小,子小于西瓜而较多,味甚长,土人每种之以取其子。”
冬瓜经霜后,外皮敷满白粉,所以冬瓜自古至今又叫“白瓜”或“白冬瓜”,因“白”和“北”发音相近,所以有些地方就把白瓜叫成“北瓜“,系属于口误。
“泗阳志:北瓜亦云白瓜,茎、叶、实似冬瓜,皮色白,此即白冬瓜,以北、白声近而误者也。”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俞为洁经过考证之后,认为:
“真正的北瓜”是指西葫芦的一个观赏性品种,茎叶颇似番南瓜,叶形较圆,尊片末端不成叶状,果实长椭圆形或近似于扁圆形,成熟后呈赤褐色,表面光滑有光泽,属观赏型瓜类,不可食用。
这种北瓜在许多地方县志中都有所记载:
“似南瓜而小者名北瓜,其形微扁,色赤可玩。”
“金瓜即北瓜。”
“金瓜即北瓜,盆供为玩,不可食。”
有!但只能说,应该说的都不是同一个品种。
“瓜之属以四方分目之为东为西为南惟无北。”
有冬瓜、西瓜、南瓜这三个方向命名的瓜类,古人也曾想要集齐四个方向;
然而,以中国北边的气候条件,无法向南传入什么瓜类作物,也没有一种已经被大众熟知的瓜与“北瓜”音近,于是顺势将一些不知来历的陌生瓜称作“北瓜”来弥补这一缺憾。
因此不同的地区也就有了不同品种的“北瓜”
中国只有两种瓜类是真正以方向命名的——西瓜和南瓜,这样命名的理由都是缘于两种瓜类传来的方位。
南瓜作为美洲作物之一,一般认为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从欧洲向美洲进而在世界范围传播的,大约于明朝传入我国。
“南瓜,种出南番。”
这应该就是南瓜称谓最初的由来。
“其种本出南番,故名南瓜。”
不少美洲作物,如番薯、玉米,其传入路径都有“东南海路说”,是指大部分美洲作物经“南番”极有可能就是指东南亚的菲律宾等国。
(1)“稀瓜”变西瓜
相传神农氏在尝百草时发现了西瓜,由于水多肉稀,便称之为“稀瓜”,后来慢慢的便传成了“西瓜”。
“西瓜,种出西域,故之名。”
“按胡娇于回纥得瓜种,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南北皆有。”
(2)“寒瓜”变西瓜
“永嘉有寒瓜甚大,可藏至春”。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认为,陶弘景提到的这个“寒瓜”就是西瓜。也就是说,西瓜最早传到中国时,被称之为“寒瓜”。
西瓜并非中国本土作物,原产于非洲。
(3)“西瓜”的出现
“遂入平川,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维吾尔族祖先)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
这是第一次出现了“西瓜"这一名词,其史料出处来自于胡峤《陷虏记》。
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西瓜由西域进入中原,并因此得名。
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
千点红樱档,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有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
专门称赞“寒瓜”的解暑佳效。
关于冬瓜之名,传说为神农爱民如子,培育了“四方瓜”,即东瓜、南瓜、西瓜、北瓜。,并命令它们各奔所封的地方安家落户,造福于民。结果,南、西、北瓜各自都到受封的地方去了,唯有东瓜不服从分配,说东方海风大,生活不习惯。
神农只好让它换个地方,西方它嫌沙多,北方它怕冷,南方它惧热,最后还是去了东方。
神农氏看到冬瓜回心转意了,便高兴地说:“东瓜,东瓜,,东方为家。”东瓜立即答道:“是冬瓜不是东瓜,处处都是我的家。”神农民说:冬天无瓜,你喜欢叫冬瓜,就叫冬瓜吧。”
严格说来,冬瓜中的“冬”并不是方位。
“冬瓜经霜后,皮上白如粉涂;其子亦白,故名白冬瓜。”
可见名字本与方向无关。但有了西瓜、南瓜后,人们难免将它讹为同音的“东瓜”,这样便有了三个方向命名的瓜类。
冬瓜因瓜熟之际,瓜皮表面会蒙上一层白粉状的东西,很像冬天的白霜,因此,冬瓜也称为“白瓜”。再者,因为其外形为椭圆形,也酷似睡觉时所使用的枕头,因此也有“枕瓜”的别名。
瓜是个古老象形文字,瓜字两边像瓜蔓,中间瓜藤垂下,结出又圆又大的果实,即为瓜。
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