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三国时期刘备集团为何会失败?客观评价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是不是有误? 第1页

     

user avatar   ni-zhang-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隆中对的目的,是取天下,如果隆中对没有完全实现,那么就是退保割据一隅。

三分天下恰恰是隆中对战略没有完全实现而形成的次要成果。

诸葛亮所说的跨荆连益,这里的荆州,其重点并不是整个荆州刺史部,而是襄阳、江陵两地,其中尤以襄阳最为重要。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的战略定位其实很清楚:以益州为养军的根本,借汉水之利,建立汉中-襄樊战线。

汉中、襄樊分处汉江上下游,同时又都是战略咽喉部位。汉中外面就是三秦关中平原,襄阳外面就是南阳盆地。

具有汉、襄,那么关、刘二人看似分兵,实则合并一处。因为无论哪路来攻,刘备的两个军团都可以依托汉江进行上下游快速调度。

如果刘备军团想要主动进攻,则可以借助汉江的交通优势,掌握主动权。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手无襄樊,怎能向宛洛呢?没有汉中,如何能出秦川?

因此,刘备得汉中之后,曹操孙权必然竭力阻止关羽取襄樊。

刘备军团失去争天下的可能,首先败在关羽好面子上,其次则是败在自己重义气上。

大意失荆州,自然是损失,但对刘备来说,最大的损失是失去了关羽军团。

而关羽军团的灭亡,和二爷本身“刚而自矜”,好面子是有关系的。缺了一位教员来告诉二爷“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219年5月,曹操撤退,刘备取得汉中,5~7月,孟达刘封取房陵、上庸,打通汉中到襄樊的汉水通道,和关羽部形成西、南两面包夹襄樊之势7月刘备称汉中王,关羽围困襄樊。8月关羽水淹七军,中原南部出现成规模的农民起义,关羽威震华夏。这个时候,曹操亲自领兵来救樊城,关羽阻截部队被击破,于是关羽撤围,但水军仍然占据制江权。

此时,孙权趁着南郡空虚,依靠内奸偷渡,夺取南郡。并用攻心计诱使傅士仁投降,巧言骗开了江陵城。接着,关羽听说江陵被孙权占领。

二爷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向西走,经上庸到汉中同刘备合兵一处。二是领兵南下,找机会夺回江陵。

既然选择南下,明显关羽还想找机会夺回江陵,然而关二爷自己之后又说,江陵城厚不可强攻。这就自相矛盾了。

按《资治通鉴》的说法,关羽前后在江陵一带迁延了接近两个月,既不退,也不进,反而被吕蒙的攻心计乱了军心,困守麦城。11月底、12月初,粮尽,关羽令士卒投降,自己带着几十人向北往上庸逃跑,于半路被孙权截杀。

这里最迷的,就是搞不清楚关二爷到底想干嘛。只能猜,①可能是二爷怀疑攻取江陵的消息是假的。②可能是二爷好面子,刚刚“威震华夏”,紧接着就丢荆州,脸上挂不住。无论如何,总之怀着侥幸心理,想去江陵碰碰运气,结果中了攻心计,军无战心,反而把军队也葬送了,自己也丢了性命。

如果二爷放弃夺回江陵这个他自己都觉得不切实际的想法,果断西遁上庸。屯军上庸的关羽军团依旧能起到威胁襄樊的作用。有关羽在上庸,刘封不敢欺负孟达,孟达也不会反投曹魏,刘皇叔还是有机取襄樊或者关中的。


user avatar   zhang-xian-sheng-29-1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隆中对。诸葛天纵奇才有些过分,绝对是一时人杰。

前期说了,现在曹魏和孙吴是咱惹不起的,要先收拾你的本族两个兄弟!

从上帝视角看,这一点非常明确,从理论从结果看都是非常明智最优选择。

中期,争霸天下的前期从理论角度上来说,最重要有两点:

1天下大变,小弟认为是曹魏在发生衣带诏类似事件,且成功。

2内连东吴,一定不要惹东吴啊啊啊啊!没朋友打不过曹操的啊啊啊啊!

赤壁之战后。天下并没有大变。那么进入到后期。

后期!联合东吴是最重要的一点,个人认为是荆州!荆州!荆州!重要的问题说三遍。

早先孙权收留刘备,给了荆州作为休养生息之地,同时也成了孙吴和曹魏的战略缓冲。赤壁之战后,蜀汉已经不在己荆州为根本,但作为粮食,人口,地势的重要领土荆州是具有重要地位的

孙吴方,早起支援给你荆州是为了防曹,而不是让你逐渐壮大。那么荆州的归属成为双方主要的矛盾点。

荆州是一定要守的。而关二爷是绝对的最优人选,关羽优于张飞优于黄忠优于魏延。

守的话,就有胜败:

胜利的话,孙吴不会甘心会继续打,在曹魏不南下情况下,战火肯定必然不断。孙吴不会和谈,眼睁睁看你一点点壮大的!

守败的话,失去荆州,没有兵源和粮食。

荆州失守后,又有两种选择,忍气吞声,还是一战雪耻。皇叔选择了一战雪耻,输了!在战略上变成守试,短期没有再战的能力,其次赢得话也就是抢点人口、物资。

其次最关键的一点是,刘备不能称王!称王之后大义的旗帜没有了,失去了世家人心,失去了去天下的资本。还有双方都称王的情况下,一个丞相,一个汉中王,孙权称为政治上最低的一环,在孙权没有自立之前,需要给自己找一个政治上的老大,同时也是正统的那无异会是曹操,也就是蜀汉从政治和战略上都失去了自己最主要的资本!

诸葛没有算到人心,关羽不死,荆州还可和解换粮食,可惜可惜可惜!

诸葛九乏中原,无奈之举。历史多少栽也没有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在天下刚刚基本评定下再起波澜,蜀汉再无一丝机会,所以只能垂死挣扎。

历史留名着皆是一代人杰,后生小辈谈起先辈,妄谈其智!


user avatar   sereni-renq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一句,三国都失败了,也就谁都不失败了,这就是辩证法【何

后一句,按照记载,隆中对的内容说,曹操要打,但现在不能打。我们要和孙权做好朋友。荆州和益州的主人都是傻逼,我们要把这两个州弄到手里,又和孙权是好朋友,然后就可以北上打曹操。

我个人对这个内容,是有一点疑问的:如果孙权不跟你做好朋友怎么办?荆州益州主人就算是傻逼好了,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不让你进他们地盘,可有办法呢?既然主人是傻逼,为什么其他人没想着取而代之,让你来摘桃子呢?等打掉曹操了,你的好朋友孙权怎么办呢?

然后,隆中对据说(注意这个词)是207年左右的东西。这个时候,隆中对一定没有流传开来,因为刘璋如果听到这个计划,第一反应肯定日他仙人板板,严防死守不能让丫进来。所以隆中对广泛传播,一定是打下益州以后。这个期间既然知道内容的人就那么几个,假如要修改修改显得领导深谋远虑高瞻远瞩,旧的塞进忘怀洞,也不是不可能……


user avatar   wang-xiao-xian-60-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失败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后继无人、国力凋敝。为什么会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样的俗语,其实很明显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蜀汉政权已经后继无人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一是蜀汉一地的人才很少,大的世家又基本上消失殆尽,这一点上根本无法与统一整个北方的曹魏政权相抗衡。再加上内耗,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到后期蜀汉可用的人才已经非常少了。

至于国力凋敝,很简单啊,蜀汉连年战争,壮劳力大幅度减少,并且蜀汉本来就只是一州之地,和整个北方作对抗,军事肯定优先于农工商发展啊,这样一来,军事上不断损耗国力,农工商发展又起不来,自然国力越来越弱。


user avatar   serenade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题主的问题看起来复杂,说来也简单。

诸葛亮的策略有没有问题?我们结合孔明出山时的背景,和最后实现的结果来看,无疑,这是一个成功的策略,它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先取荆州再取益州,可以说到汉中之战结束,一切在孔明的计划之中,这时的孔明几乎是神一样的战略家。

然后就出现了一些他所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关将军背后挨刀,曹丕露出本色,许多重大的不利因素影响,最终让孔明也无力回天。

孔明的战略在那时几乎可以说是完美,也可以说是别无选择,北抗曹操正面硬刚无异于以卵击石,东取孙权以人家在江东的根深蒂固来看,也是痴人说梦,天下留给你的容身之地,其实也就荆州和益州了,那既然这样,为什么刘备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我认为要从几点来看,第一,孔明是谋划者,而不是决策者,刘备给了他非常大的决策权力,但不是全部,可以说如果孔明可以拿到100%的决断权,也许形势会有改观。刘备不接受孔明的建议,主要是两次,第一次是取荆州的方式,第二次是对伐吴的劝阻,两次都是关键的决策,前者让取荆州这第一步走了个大弯路,还和江东结仇间接导致最后关将军败走麦城,后者让蜀国直接一蹶不振。这是刘备的性格所致,是个无解难题,刘备这样的性格,塑造了他的人格魅力,才有这么多历经患难也愿意跟随他的人,才有了陶谦刘表等人对他的赤诚相待,也才有了孔明愿意出山帮助他的理由,但是这样的性格又决定了,他在关键时刻一定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他最后的成就,和失败,都源于他的性格,你也可以说他注定无法成功,某种程度上来讲确实是这样的。

第二,我们要看到刘备所处的位置,他的旗号是匡扶汉朝社稷,面对北方一个“汉贼”(后来直接成了“伪政权”),他要做的必须是主动出击,而不是和你耗时间(其实也耗不过),包括后来孔明六出祁山,很多人说他穷兵黩武搞垮了蜀国,可是大家仔细想想,他们有别的选择吗?刘邦如果窝在西川,他最后一定是死路一条,刘备的形势也一样,甚至更加严峻,他不出击,天下人会质疑他,自己人也会怀疑他,这是他旗帜所向,是他合法性的来源,他是断然不能违背的,当你急于出击的时候,那处于守势的人其实优势很大,更何况守方本来实力就强于你。

第三,要看刘备的基础,这个大家说了很多了,从赤壁之前他的颠沛流离,到拿下益州之后割据一方,这是多么大的跨度和进步,还不能说明诸葛亮策略的正确性吗?很多人说三分天下,事实上哪里是这样,孙刘两家的基础比曹魏不知差了多少,而人家曹魏也是人才济济,试问谁能有一个策略确保可以统一天下?孔明能做成这样已经是很了不起了,起码刘备有了几次机会险些逆转形势,说到底孔明是人,不是神,但作为一个战略家,我觉得这已经是极致了。


user avatar   gan-di-10-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可以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次讨论。

我的结论是,战略选择不是最好,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在战术层面存在巨大失误。

战略上:隆中对说的很清楚,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诚不可与之争。孙氏经营江东已有三代,可与之援。意思是什么?这两块地盘都搞不定,因此才只能退而求three,取益州,汉中和荆州一部。这是没办法的事情,不是策略对不对的问题,而是在于这几乎是当时的唯一选择。不然去哪?去台湾还是井冈山打游击?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学司马懿或者德川家康,在曹操和孙权手下装孙子,伺机取而代之。可惜的是,刘皇叔早已大名在外,那句‘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尔’太过有名,以至于几乎不可能,只有刘璋这种傻逼信了刘备的人品。

战术上,刘备犯了两个错误:

第一,是定都成都。从历史上看,中国统一总共三种模式:西统东,北统南,南统北。西统东,包括秦,西汉,唐三次。北统南是最多的,包括三国,隋,宋,元,明成祖,清,天朝,共7次。南统北也有两次,包括明和民国,虽然时间都很短。看到没有,成都逆袭的可能,就没有。因为成都和巴蜀太安逸了,远离战略要地,因此只可能作为地方政权。看看几个古都,长安,南京,北京在什么地方?都几乎是战斗第一线。诸葛亮其实主要想学刘邦,但人家刘邦定都的是汉中,离关中很近,加上项羽战略性失误,自己选择了远离战斗第一线的彭城为中心,很容易就被刘邦这个流氓拿下关中,从而拿下天下。因此,从刘备来看,选择成都确实是更稳妥的选择,因为选择汉中意味着和曹魏中心关中直接对上,风险太大,因为实力相差太远,但因此也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只能看着汉中一点点丢失。

第二,太高调,蜀汉最辉煌的时候是什么,黄忠斩夏侯渊,关羽威震华夏,基本是按隆中对的思路进行。然后就曹孙联手,大意失荆州,从此一蹶不振。如果能够装怂几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逐步把战略重心从成都向汉中转移,进一步巩固荆州,将汉中,襄阳,荆州这一条线打通,也许结局不至于如此。

终上所述,刘备的失败还是源于性格与经历。失败经历得太多,导致一旦成功逆袭,定都选择过于保守;又一直以刘皇叔自居,从不懂得低调,要不然既不会这么快丢荆州,也不会让袁绍曹操刘表周瑜都这么忌惮他,说不定可以学司马懿,杨坚,赵匡胤直接从满级号开始玩起。隆中对本身确实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user avatar   han-sang-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我浅薄的看法,我倒是认为隆中对是有一定问题的,但是扼杀蜀国翻盘的原因不在于隆中对。

我觉得隆中对的问题就出在:其本身根本就没有给吴国能赢的机会又指望与吴国长期交好的悖论。

好吧,我说的就是荆州,荆州为天下之腹,不仅钱粮人口丰富,更是交通要冲。其特点就是如果你武力强大,那掌握荆州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但是如果你兵力匮乏,那就成了众矢之的。

而蜀国正是这样,你占据荆州,尤其是荆南四郡,你让东吴向哪里发展,是北上硬骨头的徐州、豫州,还是向南迁徙人口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一个圈。迁徙不是一朝一夕之地,另一方面打下徐州豫州,无论魏蜀发一只不对从荆州顺江而下,你让东吴怎么防守。你站在东吴的立场来看,你要是想取天下,哪怕是想维持三分,荆州是必争之地,尤其是荆南。而当你刘备已经取得益州以后,你的的战略就应该想办法如何从荆州抽身出来去取雍凉地区。你蜀国本来就弱小,别说是因为关羽大意你才失去的荆州,要不是关羽,荆州早就守不住了。

而蜀国为什么势小还要不肯霸着荆州,我想可能不是因为战略选择上的失误,而是政治上的不得以,即入川以后,刘备需要借助荆州士族的势力来控制本土势力与原刘璋东州的势力,而荆州士族的根本就在荆州,是迁不走的。

而这是否完全扼杀蜀国翻盘的机会呢,我认为不是,我觉得关键就在于夷陵之战,一战过后刘备的北方势力与荆州势力受到重创而再难成大器,不得不依靠益州本土与东州势力。一战过后再难与魏正面争取雍凉,一战过后人才凋零,后继无人。

而刘备真的为什么要打这一仗,也许是他已觉得自己老了,觉得荆州丢失以后,已觉得等不到再东山再起,而想放任一下自己,追寻那一年桃花林夕阳下奔跑的青春吧。(笑)


user avatar   mu-rong-ke-47-6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评论区出现的一些交流,在这里统一说一下好了。

1、个体与群体行为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2、天下三分,相互制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说在当时互相之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3、对孙权方这个选择的看待,要站在孙权方的角度去看!

4、综合国力只是绝对实力,并不代表一定会怎样怎样!综合国力确实是战争胜负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并不代表必然性!要不然哪来的那么多战争?一开始,大家比一比就好了嘛,明显差的一方直接投降算了。比不出来明显的才来打。


原答案:

个人答案:1、刘备前半生的失败和后半生发力时的起点太低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诸葛亮的隆中对可以说是当时情况下的最优解,但并不是说能达到取得天下目 的。

先看事情,既然和隆中对联系,那就从诸葛亮出山开始说!

刘备在诸葛亮出山前,最大的成功就是积累了一些人才和名望,除此之外,别无其他。刘备依附刘表,屯驻新野,请出了诸葛亮,拉开了后半生的序幕。但是

曹公南征表,会表卒,子琮代立,遣使请降。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闻之,遂将其众去。过襄阳,诸葛亮说先主攻琮,荆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
曹公以江陵有军实,恐先主据之,乃释辎重,轻军到襄阳。闻先主已过,曹公将精骑五千急追之,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及于当阳之长坂。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刘备一开始就处于非常不利的状态,到了赤壁之战,曹操北退,也只是三分荆州,加上“借”的南郡也就五个郡。而曹操回头就把马超、韩遂搞定了。

之后打益州,庞统却死了,这可以说是打益州付出的最大的代价

张勃《吴录》曰:或问统曰:"如所目,陆子为胜乎?"统曰:"驽马虽精,所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三百里,所致岂一人之重哉!"劭就统宿,语,因问:"卿名知人,吾与卿孰愈?"统曰:"陶冶世俗,甄综人物,吾不及卿;论帝王之秘策,揽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长。"劭安其言而亲之。
《三国志庞统传》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 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

拿下了益州,得了大块地盘、一批人才。结果曹操把汉中拿下了,还差点就打过来。

晔进曰:“明公以步卒五千,将诛董卓,北破袁绍,南征刘表,九州百郡,十并其八,威震天下,势慑海外。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太祖不从,大军遂还。

之后,在法正的帮助下,强行攻取了汉中,但也就是拿下了一个空壳。

《三国志张既传》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再接着,关羽把荆州丢了。开始出问题了。

《三国志关羽传》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然后,就是猇亭惨败。

《云别传》孙权袭荆州,先主大怒,欲讨权。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

《三国志先主传》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后十余日,陆议大破先主军于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

再接着就是南征、北伐这些了。这时候基本上就没什么希望夺取天下了。

隆中对的战略让刘备从一个客将一步步成为割据诸侯,以致称王称帝,但是却没办法使刘备夺取天下!也就是上面提到的这基本上就是最优解了,但是也就只能这样了。


为什么?因为人!


隆中对在实际的执行中,忽略的孙权集团的心理、曹操集团的能量。

刘备按着隆中对走的时候,曹操、孙权根本没有说要停下来等你。曹操搞定了关西,拿下了汉中(后来虽然丢了,但人迁走了),对北方和南方都是压制状态;孙权拿下了交州。

之后,曹操和孙权联合,瞬间局势就变了,荆州丢了,关羽死了,盟友叛了!!!

总结一下:可以说,隆中对的战略能够做到这个地步真的不错了,最主要的是刘备发力的时候起点太低,相比较的曹操、孙权根本就是庞然大物!所以话说回来,到了最后,还是国力问题!

大概这样~


user avatar   wang-jian-61-70-3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诸葛亮的《隆中对》本身是有问题的。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本身对刘备集团的定位是:跨有荆、益,即同时拥有荆州和益州。若天下有变,则从关中和荆州两个方向向曹魏集团进攻。

在这个战略下想和孙吴集团组成联盟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荆州是东吴的命脉。

早在公元200年,鲁肃在东吴版的“隆中对”中就曾经提出:

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可以看出,夺取荆州是东吴的既定国策,换句话说,吴蜀两国都把夺取荆州看作自己谋图天下的根本。

客观地说,荆州对东吴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蜀汉。

中国历代偏安江南的政权,对面北方强敌时的关键都在长江防线。长江天险,直到解放战争国民党还曾寄希望于此。

对于古人来说,大军要想强渡长江,无异于痴人说梦。要想攻下建业,最好的方式是夺取荆州顺流而下。反过来,如果江南政权想要掌握主动权,荆州是万万不能丢掉的,甚至连益州都得拿在手里。

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南宋,强大如蒙古也在襄阳吃了大亏,蒙古试图进入四川,在钓鱼台又折了蒙哥大汗。最后取道云南,再迂回江南。而西晋统一三国,也正是先取益州,晋武帝依羊祜之建议,复任王濬为益州刺史,在益州大量建造战船,训练水军,最后顺流而下攻灭东吴。

这一点可以参考阅读

襄阳为什么在古代军事中的地理位置如此重要? - 历史

所以在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东吴终于坐不住了。关羽军团既然能在荆州“威震华夏”,兵锋指向许昌,那他也能够率军顺流而下,直逼建业。这是东吴不想看到的,所以吕蒙偷袭关羽再自然不过了。

包括诸葛亮在内的刘备集团最大的战略失误不是“隆中对”本身,而是对东吴夺取荆州的决心估计不足。关羽身死是表现之一,夷陵之战的失败是表现之二。

自此,蜀汉在战略上彻底放弃荆州,再没有过任何试图夺取荆州的意图和动作,甚至在刘备死后与东吴修好,算是把丢了荆州的苦咽到肚子里了。


user avatar   chao-ji-xiao-wan-j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隆中对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在提出之初刘备根本无法实现,甚至无从着手...夺益州不是什么天人之策,刘章好欺负罢了,而且天下已经基本瓜分完毕,猪哥自己也说了曹操孙权咱干不过,只能打打二刘的主意。之后的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有一定偶然性,但非常重要,曹操暂时退却,孙刘联盟建立,刘备开始能有时间和空间去做一点隆中对的事情。但记住每一步其实都只做了一点点,荆州只拿下了一部分,而且残破不堪;益州打了三年,还损失了臂膀庞统;紧接着被迫打了一场汉中之战,益州几被拖垮,且毫无补充,汉中是个空地;二哥看大哥打的这么辛苦立马东线发起攻势,很快竟又被曹孙"联军"击败,兵败身死;刘备从人生巅峰到人生低谷的跌落速度太快,快到隆中对根本无法做出补救预案。过往他失败时身边站着二三十岁的关张赵,还有远方帅气的猪哥哥在等他。现在的失败之后呢,风烛残年而已,东征的刘备是愤怒的,也是悲壮的,这是前三国时代个人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最后一次爆发,隆中对的意义只是一个助燃剂作用而已,它的好坏根本影响不了更严肃冷酷的历史进程...




     

相关话题

  为什么印尼一半以上人口集中在爪哇岛? 
  历史上被权臣架空的皇帝都是怎么反抗的? 
  如何评价班超? 
  「流落在海外的圆明园兔首鼠首要回家了」有什么意义? 
  东林党为何没能阻止明朝灭亡? 
  大佬们有谁知道《十字军之王3》捷克文化“生命不过一场玩笑”的来由吗? 
  刘备是个地痞,还是英雄? 
  三国演义中,关羽使偃月刀,张飞使蛇矛,却说一为马弓手,一为步弓手? 
  在你眼中,人类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是哪个时期? 
  成吉思汗死后托雷分得哪些遗产? 

前一个讨论
动画 EVA《新世纪福音战士》主角他爸为什么会这样?人类补完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诸葛亮这么有才华不主动创业 而是只当个军师屈居人下?





© 2024-05-1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