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父母那一代人无论多穷都愿意生育,而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却对生育那么排斥?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可以去查一下任意一个国家的出生率数据。

基本上,只要这个国家发展还是比较稳定、经济还说得过去,基本上都是二战之后一波婴儿潮,总和生育率可以到3~5(也就是一对夫妇生3~5个孩子)。而如今,不管是欧美还是东南亚,哪怕是很多人眼里瞧不上的印度,总和生育率也跌破2了。而越南这类发展中共国家,更是20年前就跌破2了。

而关于这个变化的出现,其实 @洛苏 已经有所解释,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妇女受教育程度的变化。因为作为生育的决定性因素,女性个人的生育意志最终决定了人口的出生率。而毫无疑问,生育这件事情对于女性来说,成本是非常高的——这不仅包括因为生育可能带来的各种身体问题,更因为生育可能会导致女性的职业发展受影响。而一个女性一旦接受教育之后,就很难再将家庭作为生活中的唯一重心。

可以这么去设想,如果一个女性生、育一个孩子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即从怀孕到送孩子上幼儿园)是3~5年左右,那么如果生3~4个孩子的话,这个人一生中就要有10~20年左右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但一个女性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已经是20~25岁之间,哪怕毕了业立刻就结婚,结婚了立刻就生,生完三四个孩子也小40岁了——这时候她还能去干什么?

在现代社会,都不用说这个女人没有工作经验,哪怕是中间有工作经验,但如果因为生孩子而出现了断层,到40多岁的时候也基本上只能去做一些零工。

现在有些人一提到生育问题,总是觉得生活压力大才是根本原因。但如果你是一个女性的话,你可以想这么一个问题:假如有个富二代追你,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你跟她结婚绝对可以保证没有任何经济压力,但他希望你结婚之后不要工作,要给他生5个孩子,只在家里负责把孩子养大就好。面对这样的要求,你答应还是不答应?

这个要求肯定会有一部分人是愿意接受的,但从比例上看,一个女性受教育的程度越高,就越可能拒绝这个要求——学历越高的女性,可以独立生活的概率也就越高。相比于自在的生活和个人的发展,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把十几年的时间浪费在养育几个孩子身上。


user avatar   shengjingjian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坠毁的飞机不会说话》

二战期间,在欧洲和太平洋地区的盟军战机以惊人的速度被击落。战争初期,超过4万架战机可能会因为德国和日本的对空高射炮坠毁。1943年8月的一天,由盟军联合发起的空袭中,超过60架B-17、B-24被击落。损失率如此之高,美国空军指挥官坐不住了,几名高级军官从战场飞往华盛顿。

许多将士认为,他们肯定去咨询军事专家或武器专家。然而,这几位军官却直奔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教研室,找到统计学教授亚伯拉罕·沃尔德。

沃尔德是一名罗马尼亚神童,1931年获得维也纳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1938年,他逃离奥地利的纳粹来到纽约,之后一直在大学任教。

美国空军迫切需要解决战机损失率的关键问题,沃尔德教授受命于危难之际,带领一组统计专家来到前线。他在各个部队走访了一圈,然后制作了陆军航空队所用的B-l7、B-24等轰炸机大尺寸模型。紧接着,只要有执行任务的轰炸机部队返航,统计学家们就在第一时间去机场,详细地记录下每一架飞机的损伤情况,随后在模型上用墨汁将所有被击中的部位涂黑。

两个月过去了,战机仍然不断被击落,不少飞行员抱怨这些所谓的专家并没有什么用。但在统计学家面前的轰炸机模型上,除了几个很小的区域还是机身原来的颜色以外,其他全被涂黑了。很多地方显然是被反复涂过多次,墨汁都已经像油漆一样凝结成厚厚的一层。

然而,飞行员们面临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美国空军指挥官心急如焚,他们要求为飞行在敌人领空的飞机设计和开发新的装甲防护。空军想加强飞机,但只能对飞机的一小部分进行装甲强化。因为每增加一磅装甲就会减少一磅炸弹的有效荷载能力,从而降低战机的攻击能力。

在陆军航空队司令部会议室里,沃尔德教授指着模型,解释了机身被涂黑意味着什么,航空队高层马上建议加强对这些伤痕累累部位的装甲。

但沃尔德教授的建议却恰恰相反:“让厂家给轰炸机上这些没有被涂成黑色的部位,尽快增加装甲。”

在场的几个厂商代表质疑说:“为什么是这些没有被击中的地方?难道那些被击中次数最多的部位不需要增加装甲吗?”

沃尔德很无奈地摇了摇头说:“这些部位之所以没有被涂黑,不是因为那里不会被击中,而是因为所有被击中这些部位的飞机,最终都没有返回基地。”陆军航空队司令非常赞同他的观点,立刻下令让各个厂家给轰炸机的相应部位增加防护措施。

果然,在采取沃尔德的建议后,盟军轰炸机部队战损大幅下降。事实上,沃尔德教授的观点是正确的,他的数据统计显示,被涂黑的位置在机身和机翼,它们正是飞机最强大的地方,这些部位能承受伤害并依然能安全返回基地。所以,沃尔德认为这些部位并不是需要加强的关键。相反,有成千上万的飞机没有飞回来,是因为它们被击中其他地方:发动机,尾部和驾驶舱,这些部位才应该被重点保护。这是一种困扰所有领域数据分析师的认知偏差。

坠落的飞机不说话,一个困扰美国空军的“生存偏差”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统计学家终于改变了二战历程。

沃尔德的独到之处,就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做到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在使用数据之前首先考虑到了数据的代表性问题,进而得到了正确的统计分析结果。


父母之所以成为父母,只因为他们生育了。


user avatar   yi-xiao-yi-yi-xiao-y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人,时代变了。

上一辈小的时候属于六七十年代,那个年代,养育孩子的成本仅仅是穿衣吃饭,所以才会诞生一句老话:多一双筷子的事儿。

那个年代,小学初中的学费并不贵,就算不读高中,等孩子成年后,照样可以找到一份普通的工作,养活自己绰绰有余。

养育成本不高,教育成本基本没有,无需购房,彩礼看情况购置点东西就行,一切都体现了四个字:自由选择。

大家都穷,生活条件都差不多,饿不死吃不饱。

大家都差不多,不会焦虑;

所有人心里都明白一个道理:等孩子工作了,一切就会好起来。

心里有希望,日子才会有奔头。

然而现在的时代呢?90后和00后们。

养育成本,教育成本,入学资格,中考高考,大学,毕业找工作,结婚买房等等等等。

每一个环节都是压力,满月酒就得准备幼儿园的入学资格,焦虑接力棒啊。

现在的年轻人排斥生育,一大半并不是讨厌小孩,而是承受不起。

自己的未来都是一片迷茫,拿什么来保障下一代的未来。

野外动物,如果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科学家就会发现,这些动物竟然拒绝繁衍下一代,直到迁移到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后,动物们才开始繁衍生息。

这或许就是基因中的本能吧。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近看了乔家的儿女,我突然对这个问题有点理解了

乔祖望为代表的那个年代的父母,养孩子基本就是生下来,喂米汤或是随便什么有什么喂什么,不用胎教育儿,不用考虑营养搭配,考虑也是白考虑,没钱。上学了不用接送,没有高昂的幼儿园费用及补课费,不用学特长,学校甚至还能管午饭,平均初中毕业就算很高学历了,那时候大概也就15岁左右,可以上班赚钱了,赚来的钱每月给你一大部分,儿女结婚什么都不用管,不用买房买车彩礼嫁妆甚至婚礼都不用你张罗,结了婚他们还要每月给你交一部分工资钱。

看到了没,这等于说你头15年只是多双筷子,其他什么都不用管,15年后每个月有稳定的子女给的份子钱,子女越多份子钱越多,这样的话谁不想多子多福,我都想多生几个了

现在呢,产检胎教开始,幼儿园,特长补课,学区房,接送上放学,家教辅导,一直供到研究生,买房,买车,带孩子,又一个循环,这里面不仅仅是财力人力的付出,还有你操碎的心,这些哪里是那一代父母面临的,不理解不是太正常了吗

说到底根本就不在一个游戏副本里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养育一个生命(无论孩子还是宠物),对养育者的意义完全不同了。

就拿人来说,5、60年代,养个孩子是准备做劳动力的,我爸10岁就去山上打柴,我姑姑14岁就参加工作算工分(干得不比成年人少却只评一半工分),不到10岁的姑姑则在家带更小的姑姑。在上一代人眼里,“孩子”这个概念只到7、8岁,之后孩子就是劳力,既然是劳力,当然要多多生育了。

而现在呢,男孩子10岁就上山砍柴?!怕是班主任带着出去春游都有很多家长很不乐意呢,生怕自家孩子摔着伤着;女孩子在家带小弟弟小妹妹?只怕更多是把小弟弟小妹妹放在家自己跑出去玩了。

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算是一种社会进步,对生命的尊重了。


user avatar   huang-men-ji-21-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生养孩子这事儿以前跟现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穷的时候那是散养放养,活着就行,生得多是因为不知道生出来的孩子体质怎么样,不知道谁能活下来,活下来了也得想农业生产和宗族势力的事儿,毕竟还是农业社会,与其幻想剪刀差制度下跨越阶级这种祖坟冒激光的春秋大梦,还不如多生俩多种两亩地。

但是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工业化时代,生养孩子是精养,得吃好穿好住好,学校得上好的,卷起来真是暗无天日,起步重点,超一线预科甚至出国封顶,月入过万的天天说养孩子成本高,月入十万的还吵吵养孩子成本高,月入百万的还叭叭养孩子成本高。

这卷到全社会都认为要跨阶级才是有出息,那肯定就不愿意生了呗,毕竟卷得这么昏天暗地的家里养个下金蛋的鸡天天打催产素打到尿血也遭不住啊。

要是随缘饲养,生个三五个管饭吃当地随便找学校养起来还是很容易的,不过你甘心吗?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最近在看《资本论》里面提到过一个“异化”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被异化的劳动者与他自己的生产活动、劳动目标、生产过程分离。使得工作成为非自发性的活动,因此劳动者无法对劳动产生认同或者领略到劳动的意义。

看这段可能有点绕,我们用一个简单的说法来说,那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能挣钱的事情没有意义。

比如说,你喜欢画画。工作学习之余就画两笔。有个爱好其实挺好的,但是在一个资本主义制度越来越发达的社会里,你的这个爱好叫“不务正业”,因为它不能带来任何资本增殖,所以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资本异化就是说,所有不能在市场交换的劳动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不务正业”的。或者更加干脆的说,在资本主义制度异化下,任何事情都只有当韭菜和割韭菜两种身份。

这种异化是潜移默化的,身处其中的每个人会逐步按照所谓“市场规律”来计算劳动收益。

举例来说,比如你是一个喜欢做饭的码农,做一个小时饭和加一个小时班产生的效益是不一样的,做一小时饭做一道蒜泥白肉价值是二十块(除去肉的成本),加一小时班可能能赚五十多块,于是想想买房的事情,你就点了一份外卖的蒜泥白肉。虽然味道不如自己慢慢做出来的好但也差强人意。然后不知不觉的三五年过去,你可能总共才做过四五次蒜泥白肉。这个过程就是你自己对自己的异化。

因为你必须要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最有利的东西上,而且要避免去做没有收益的事。

说了这么多,该说生育了。

生养孩子是不是有意义的事情?

是!小到家族传承,大到国家兴亡乃至人类存亡,都跟生育息息相关。

可是,生养孩子是不是一件“划算”的事情,其实按照投资的逻辑,它不划算。

因为它投入多,周期长,回报少,风险大!

投入多

怀孕到生娃有一年多没有办法工作,之后孩子的衣食住行,上学,兴趣班,出游都是钱。有了孩子以后,接送孩子,辅导孩子,给孩子做饭,时间上每天至少要消耗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不生养孩子十多年干点儿什么不好?

周期长

持续投入至少18年,其实按照今天啃老的逻辑少说要投入25年。

回报少

孩子肯定不会把你投入给他的还给你,最好的就是把同样多的投资给下一代,但对你而言没有太多回报,最好的就是终老有人照料。但很可能等你老了还要带孙子……

风险大

一个不下心孩子养惨了就是一辈子的累赘,而且按照二八定律,其实只有两成父母能养出还能满意的孩子。更有可能还有反目成仇的,更加得不偿失。除此以外,孩子其实也是婚姻杀手!多少婚姻因为孩子夫妻之间形同陌路,几个月没法同房。

所以,养孩子作为投资,绝对不划算!有这些钱和时间放到保守的投资基金里,二十年都能让你提升至少一个阶层。而养个孩子,生活质量不仅不会上升,还很可能会向下滑落。

这些算计看起来有些荒诞,分明生育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但是它就是跟“短快平”赚大钱的资本逻辑相冲突。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异化”。

许多年轻人嘴里喊着“生养不划算”,其实是自己被彻底异化成了资本市场的“消耗品”而不自知。被异化的人,只会以资本增殖作为最重要的东西,不会去做最有意义的事而去做最有利的事。

当资本增殖跟国家发展,种族兴旺,家族传承脱勾的时候,被异化的人会用一种虚无主义来自圆其说,家族,种族,国家关我x事?生养个孩子我肯定血亏……我没钱就过不好,要孩子干嘛?异化的标志就是把钱当作了幸福唯一的尺度。

其实不仅仅是中国,美国的白人占比逐年下降,就算是墨西哥人第一代生五六个,到了第二代已经只会生两三个,也是断崖式下降。日本,韩国,台湾自不必说。欧洲也快速地斯坦化。背后都是生育异化的逻辑。

而且一个非常奇葩的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科技进步完全阻止不了生育率下降!因为必须要让大量的人沦为“无产者”,生活没有足够保障,才能榨出最多的油。一旦让多数人“财务自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那么就意味着他将脱离资本的掌控,无法被异化为合格的螺丝钉。因此资本天生就有让多数人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属性。而这种所谓的“效率最大化”,从长远来看又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生育率下降。

那么我们父母那一代为啥没有这些问题呢?

我描述一下他们年轻的时候的生活状态,工作是分配的,住房是分配的,工资看工龄,物资凭票供应,多一个人多一份口粮,钱多了也花不出去,因为还需要粮票,油票,肉票……存下来的钱也没地方投资,也就能存银行吃一点利息……幼儿园,小学,中学单位有安排,按当时的政策也是没法择校的。

我不说这种资源匮乏的状态就好,但是至少在这种体系下,你不会觉得少生一个孩子就能有那么大的收益。

一直有一个说法是,城市化导致生育率下降。

但是我们说的这个“城市化”其实是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城市化。但如果我们参考苏联


然后就会发现至少在苏联城市化跟人口增长率之间没有反比例关系。

也就是说,并不是过上好日子,经济发达了就不爱生孩子,而是被“异化”之后,生育变成了只赔不赚而且可能损失惨重的行为后,人们不再生养了。

因此生育率的问题,恐怕是真的需要宏观调控的。当然回到苏联的制度上肯定不是办法,至于要怎么办,我是想不出来,这个就考验执政者的智慧了。

中国最近打房价,封教培,甚至限网游,都算是一种宏观调控。我不能说这些都是对的,因为还要慢慢看效果。但是敢尝试,能尝试在整个世界也就独此一份了。

制度创新肯定会不免走弯路,可是一旦成功就是功在千秋。

此外,我还想说,其实我们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被资本主义严重地“异化”了。我觉得不仅仅是生育问题,其实还有许许多多的问题,本质上我们的痛苦未必见得就是钱不够多,而是我们被异化成只用钱多钱少来衡量自己劳动的意义。而异化的一个表现还体现在它让我们无论挣多少钱都觉得自己挣得不够,都让你觉得你必须要去挣更多的钱。200平的房子,比佛利山庄的矿泉水,英国的私立教育……一旦把钱当作幸福之源,无论多么富有都将丧失自我,异化为奴隶。

我也要好好提醒自己一句,该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了。


user avatar   wang-you-ling-4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到的媒体、写手都告诉你:越穷越生,越富越不生。

表面上看,似乎没问题,富国生育率不是一贯都低嘛!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富裕程度和发达国家差距还非常远的中国,生育率对比不少发达国家并无优势。

——因为“越穷越生”就是典型的“选择性说事实”,贫富和生育率当然有关系,但关系不是绝对的,只看一个维度,结论就产生了偏差。当然他们应该不是恶意,只是自己也没有理解。

决定生育欲望的核心因素,是抚养成本

抚养成本主要花在两个层面:1、安全;2、教育。

第一个层面,孩子不会时时听话,高标准地保障孩子不脱离安全区域需要的陪伴成本是非常高的。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安全高度重视,成本就下不来。而父母对孩子安全的重视程度,和该社会人命的珍贵程度成正比。一般来讲,医疗、治安、防灾是决定人命珍贵程度的最主要因素,而我国特殊在于:这些水平都远远高于人均财富水平。

父母那代人,医疗条件和现在根本无法相比,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的治安大家也都懂,防灾上,举个例子,随便一个非常普通的台风死几十人司空见惯,稍微厉害点的死人上百乃至更多;“不死人,少损失”的口号次次喊都没人信。现在呢?治安是世界优等生;很多人喷的医疗,综合“高级别专家的就诊机会”和“经济花费”,普通人能获得的医疗资源相比贫富相似的国家也要好得多,只要不和发达国家比,真没什么好喷的;大部分台风要么不死人,要么零星死几个。

整个社会人命金贵了,人对安全风险的容忍度就低了,孩子的命自然就金贵了,相应对陪护、照顾的要求就高了,所以在治安大幅改善的背景下,类似于80后、90后小时候动辄放养的情形却反而显著减少。陪护是要时间的,在社会日趋原子化、小家庭化的情况下,祖辈的作用下降,所以要么影响父母工作,要么出钱请保姆,这是一笔可观的成本。

第二个层面,教育。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太简单了,只要一句话足够:高考体制的存在和高端岗位的不足催生了在全球名列前茅的教育焦虑。很多富国虽然好点的教育成本离谱,但他们的教育是分层固化的,精英归精英平民归平民,中下层可没有什么普遍鸡娃的现象。

父母那辈人,也不是人人都爱多生,教育水平低,读书没多大指望的地方,生育的欲望才会很高,高知父母照样不爱多生。

……………………………………………

很多人提到的房价,实际上是安全、教育这两个原因的结果。如果人命不金贵,教育也没啥指望,租房也就不再是难以接受的事情了,你大可以拼命往贵了卖,老百姓可以不买你的东西。房价还高得上去?

……………………………………………

有个高赞答主我认为说的非常好:让我妈我婆婆我奶奶外婆按照现在的带娃理念生娃养娃,她们估计也只想生一个,甚至不想生娃。——而如上所述:焦虑的“带娃理念”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是中国人命的金贵程度和教育成本在全球的顺位远远超出民众财富顺位的结果。

这几乎是很难有解药的。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父母那一代虽然生活物资奇缺,但事实上人口的多少却是影响一个家庭收入创造能力的重要因素。家里面有一个人,工作还是两个人工作,是影响一个家庭收入情况的很大的原因。当父母这辈老去,家里面是否还有正值壮年的人,也是影响一个家庭经济条件的重要因素。

其次父母那一代的人往往受教育程度没这么高,现在的人为什么不生育,是因为当你完成所有的教育,假设研究生毕业才是重点的话,那么女性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少说也二十五六岁了。这个时候思想上的改变且不说,即便从生理上来说毕业以后开始考虑正式的结婚生育问题等你万事俱备可以生育的时候,基本上已经过了30了。这个年纪的女性要生育远比22岁左右就生育顾虑多的多。

所以影响生育的其实是两方面,一方面是经济情况,一方面是生育意愿,从经济情况来说,现在的年轻人并不需要靠劳动力的数量多少来决定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从意愿上来说平均生育年龄晚了8岁左右,一个人的思想状态和顾虑是不一样的。这种顾虑一方面有自己生理方面的顾虑,另外一方面也有生活和精神上的考虑。


user avatar   lu-lu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名亲身体验过上世纪90年代生活的80后,我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父母一代的时候,生活范围较小。单位管理和现在比更加松懈。比方说,我以前每天放学以后,可以自己从学校出发,沿着小路,走20分钟到我妈的单位。之后,在我妈单位坐一会。吃点东西,和我妈一起下班。。

现在,且不说,你上班的地方和你小孩的学校距离非常远。你试试把孩子带到单位。你看看你们单位老板让不让。上世纪90年代,单位领导讲话,下面女职工可以打毛衣。现在你敢这么干,第二天就会因为进公司先迈左脚被开除。

第二,父母一代的时候,对于孩子可以在自己的父母家里放养。现在往往做不到。这个慢慢更新吧。。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2018年中国出生人口1523万人,比2017年正好减少200万人? 
  很多大龄剩女嘴上说的要求并不高,为什么还是找不到男朋友? 
  什么样的婚姻最舒服? 
  农产品的命运就是被人类食用,那它们为什么要选择诞生? 
  老实人如何避免接盘? 
  有什么好的鼓励生育,提高生育率的方法? 
  欧洲非婚生子比例真的能达到50%吗? 
  三孩政策来了:「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你有什么想说的?将会带来哪些影响? 
  刘邦最大的才能是什么? 
  重男轻女是男性获利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现在有些年轻人和学生明明家境还可以(一线城市2套房+家庭年收入30万以上)却还在网上哭穷仇富?
下一个讨论
名校生放低身段应聘家政、街道办,是降维打击还是理性择业?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