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立陶宛允许台湾当局以「台湾」名义设立「代表处」,中方决定召回驻立陶宛大使,将产生哪些影响? 第5页

                       

user avatar   hiryu55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奧運比完了大陸才想到要召回立陶宛大使,真是超君子的,當年俄國人奧運期間就敢打南奧賽第....

可以檢查一下立陶宛依賴中國甚麼,比方挪威鮭魚之類,如果都沒有大陸可以考慮幫白俄那個盧卡申科造勢一下,他現在正在把大車大車的難民往立陶宛引....

總結一下思路就是兄弟像手足,女人像衣服,誰穿我衣服,我砍他手足,誰砍我手足,我穿他衣服,北京離台北最快的捷徑就是耶路薩冷,有的時候用迂迴的方法反而更有殺傷力,你美國噁心我的台海,我中國就噁心你的以色列,一樣的意思

解決台灣問題的方法,有的時候要用多點想像力。

皇太極入關的時候,也是先把朝鮮跟林丹汗打了一頓才往中原開拔的,打仗講的就是迂迴,就是包餃子。


user avatar   yanghf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必小题大做。

这是中米博弈的必然。

过去中国为了压缩胎毒空间,以胡萝卜为主。

从米国开始就是先卖一堆武器啊什么的赚足好处,然后讹诈中国再给胡萝卜。进一步退一步。貌似没变化,台湾得堆武器,中国损失N多胡萝卜。米国和其它蕞尔小国赚两回。

对台湾也是如此,宁可让大陆菠萝滞销也要买台湾凤梨就为了团结台湾人民。

现在只要考虑以大棒为主,一切都不是问题。

举个例子,大陆每个月往金门附近砸些炮,老子就喜欢演习放炮。米国咋办?月月几个舰队过来还是几个舰队常驻亚洲?不要钱吗?中国福建一地民兵就够折腾他们的了。

台湾完全可以成为米国绞索。

现在经济困难,未必立即收拾台商,人上人,企上企待遇逐步取消可以吧?

至于立陶宛这种拿放大镜都不好找到地方。能治它就治一下,不能治就挂着以后再说。

专心对付米帝和米帝手下爪子伸在最前面的狗腿子(比如土澳),其余象征性不象征性都可以。

自己别生气,先考虑如何玩儿大棒,玩儿枪可以缓缓。

过一天,我们强一天就先不玩儿枪。过一天我们危险一天,那就果断出枪。


user avatar   leo1983-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倒不在乎什么立陶宛,我就想知道,我们今后将以什么态度对待对面的那帮人,保障性住房以及30%吗?


user avatar   zhui-huang-b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是不够惠啊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弯弯的官方名称是ROC,TW是非官方名称。TW驻美国的机构叫 驻美国台北经济文化代表处

区别在哪里?一个是 台北,一个是TW,一个有经济文化的后缀,一个没有

立陶宛官方声明承认一个中国政策。

研究了一番,我觉得主要还是要看美国的做法,立陶宛只是小卒子一枚。


user avatar   chen-jian-kun-9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就关心在华立陶宛留学生。

既然断交了,是不是即刻停掉他们动辄十万甚至二十万的奖学金?直接遣返走?

好多舔狗。这十四个学校的学生加起来比立陶宛全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口还多了。

社会的进步应该是由点滴有实际意义的事情堆积起来的,而不是永大把钱财人力投进不切合实际的空洞口号和远大目标上

对待立陶宛就该开闸放难民

“派出所有难民军团,在拿下首都前不要停止进攻”


user avatar   zheng-zhuang-gong-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句话,不要说别人,连我都听俗了。

有威严的人,话只说一遍,绝不说第二遍。重复一遍就自降十分。

当年美国等联合国军队帮助南越打北越,教员说,如果美国地面部队越过北纬17度线,中国就不客气。只说一遍。结果美国就始终没敢过这条线。为什么美国这么听话?因为教员无戏言,说办就办,不管你是皇天老子还是谁。

抗日战争胜利后,教员赴重庆和谈,对部队说,对那些来犯之敌,要狠狠地打,你们打得好,我才能谈得好。结果共军打得很好,和谈就谈得很好。

这和很多人都想法肯定不一样,很多人认为,和平谈判,应该越忍让越容易谈好。

好多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他们都以为用他们无限宽容温暖的心,能够感化一切冰山。

他们以为,向台湾示好,向台湾输入经济,让台湾繁荣,台湾人就会感激大陆,和大陆友好。岂不知恰恰相反,人家越繁荣就越看不起你,还越有钱扰乱你,把你当傻瓜舔狗戏耍。他越穷越乱,才越会巴结你。世界就这么神奇!

坏事要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样才最省力。越拖越大,要消灭它,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也就越不敢消灭。

敌人在试探底线的时候,派一个小划子来,一炮给他打翻,代价很小,敌人的伤亡也很小,这件事就很容易摆平,不太伤和气,下次他也就不敢来了。如果忍了这次,下次他又派两艘大船来,就更不敢打了。下次又派一个舰队来,要打就要大打了。再下次又派航公航母来,要打得话就要考虑世界大战的规模了,越来越胆怯。机会一次次错过。


立陶宛这件事,按合约来,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过值得三思,为什么许多国家都跟美国穿一条裤子?

人人都崇拜强横者,越是以友好姿态视人就越没有朋友。就这么怪。家家都摆老虎狮子的像,有摆绵羊像的吗?有为虎作伥的,有为羊作伥的吗?这就容易理解了吧。


user avatar   li-ji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一个歪得不能再歪的招:

谁打台湾牌,我们就打台湾。

不是说军事打击天摇地动啊,而是指一切的报复都落在台湾人身上。

你一打台湾牌,我就拿台湾撒气。

而且,我还偏不刻意针对台独,而是拿这之外的事情(越小越好)当切入点。

比如这次,你立陶宛打台湾牌,我该谴责还是谴责,但不会针对立陶宛搞啥实际行动(也不指望),一回头,我就通缉甚至抓捕台北一个偷自行车的。

挺无厘头是吧?

我就是要把怒火发泄到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和事上面去。

别问,问就是内政。毕竟,台湾是我国领土。

我很好奇,当这样子被莫名其妙折腾之后,心态和行为会怎样变化。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user avatar   shi-tan-q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0年之后,南方媒体和ngo组织下,有些地方看东北就跟欧美看中国一样。带着一些东北人自己都贬低东北,何必呢?

东北由于时代的原因,建国初期没把财富留下来进行产业升级。但80,90后的城市东北人应该都是挺幸福的,城镇化早,父母基本都是双职工,重视教育,物质生活基本不愁吃穿,高考也不难,普遍大学都考的不错。东北没有互联网企业,又不是金融中心,重工业设备比人贵,自然人才回来的少。

东北轻工业建国初期还有些保留,后来因为地理位置不便出口,再加上税率比南方中基本走的走破产的破产。吃的用的基本都是长三角和珠三角造的,叠加现在物流这么方便,财富的转移更加明显。

最大的就是人口问题,三四线东北城市人口还不如南方县城人口。没有高端产业留下人才,密集型制造业又没有那么大的人口基数,产业升级错过了最佳时期。国企逐渐衰败,10年之后的四万亿跟东北基本没啥关系,东北的城建08年左右就完成了。

政策没有倾斜情况下,只能自救呗,不求回来工作支援家乡。但有创业需求首先考虑东北,快递优先考虑东北商家,多在本地消费,在外不诋毁家乡。




                       

相关话题

  康德在《永久和平论》中提出的国家联盟和现在的联合国有什么区别嘛? 
  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的破坏,是该归罪于文革,还是其他? 
  美国两议员提案「禁止五角大楼承包商买中国稀土」,如何评价这一提案? 
  为什么说元、清是我国历史上的朝代? 
  为什么感觉最近几年感觉左倾思想越来越多? 
  如何评价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如何看待吴敦义版两岸政纲? 
  咖啡是不是中产才能消费得起的饮料呢? 
  唐宋时期有没有可能通过一个能臣的努力实现君主立宪? 
  为什么蒙古、韩国、越南的历史教育都强调与中国的历史仇恨? 

前一个讨论
在弟弟房间发现两盒超厚安全套,该怎么和他谈?
下一个讨论
6000 名阿里员工针对「女员工被侵害」事件联合倡议 :公司治理存在漏洞,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