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9月16日上午,SpaceX 首次将四位平民送入太空? 第1页

        

user avatar   eric3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贝佐斯都敢自己上天带货,马斯克这是自信不足啊。

以后资本家可以run火星了,火星没有路灯。


user avatar   blacklanc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普通的disco我普通的摇,普通的宇航员我普通的漂


user avatar   di-xia-he-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时候觉得,有的媒体的翻译,不知道是蠢还是坏。

这次的四个人,官方的说法是all-civilians,意思是和军人相对的“平民”。

从这个角度看,官方说法并没有问题。

注意,前面加了all,特意强调的是“全体非军人”。

如果按照国内的语境,直接翻译成“全体老百姓”,估计大家就能理解了。

但翻译成"普通人",让一大群人如获至宝:“这些人并不普通!”,这不是故意引战?

空叉和马斯克在星链问题上,已经被部分媒体自媒体坑过一次。

部分媒体自媒体先是宣传马斯克承诺星链“免费”上网,过一段时间再宣传星链要收费,总之这个人太坏了。

但马斯克的意思分明是你们可以在世界各地“自由”地上网好不好……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4个当然是普通人,如果能把马云许家印贾跃亭送上天,我也觉得他们是个普通人。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银行账户里多了点数字,在天上就不是普通人了?马云拍攻守道那是电影,没告诉你那是纪录片吧?


user avatar   shang-xiao-ju-ji-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简单,说明SpaceX在这方面快了半步。

中国航天员归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管理,有航天员大队和航天员训练中心分别承担管理和训练任务,航天员大约分三代,第一批14人入选时40岁左右,第二批7人入选时30岁左右,现在正在训练第三批。根据杨利伟讲,第三批航天员不强行要求空军飞行员,而是希望降低身体素质要求标准期待能招到工程技术专业人员,换句话说,希望能把“普通人”——其实指的是相对军人的业余航天人士送上太空。

相对于航天任务需求来说,第一批航天员大多数没有上过天就退役,造成第二批航天员缩招,但是考虑到现在国家载人航天任务的紧迫需要,2010年左右选拔的第二批航天员现在人数和经验都严重不足,以至于克服第二代运载火箭技术难关之后,很多载人任务不得不向航天员规模妥协,同时今年到岗的第三批航天员数量一下子增加到了18个,这不能不说是以前的航天员选拔和管理体制出了问题。


user avatar   tan-tao-26-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每次欧美,尤其是特斯拉有什么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突破或者发现,知乎上就会出现一大批踩一捧一的人,吐、酸、骂、讽、反思……手段五花八门。


仿佛欧美是在某东方国家的无情封锁中杀出一条血路一般悲壮豪迈。


我说,说一件事就认真说一件事

非得把什么东西踩在脚下才能够彰显西方的伟光正吗?那这份成就也太不堪一击了吧?


user avatar   si-wang-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送了几个飞行员上天就要如此大吹特吹,那你们更应该吹的是1957年的苏联——那一年苏联把一条狗送上了太空。

众所周知,人再“普通”也比狗专业,所以空叉勉强接近了1957年的苏联水平。


user avatar   lcqaz7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之前回答过类似问题,分两方面来说吧:

一方面,抛开“平民”与否的争议,Space X的可复用火箭大幅降低了太空发射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人类进入太空的门槛,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进入太空的四人究竟是不是“平民”,我认为没必要争论。

争来争去,Space X的发射数量和载荷都不会增加或减少半分。

说实话,我个人认为Space X的首次全平民任务很有纪念意义,技术上并没太多新突破。

从猎鹰9号稳定回收再发射之后,如今这一幕已经是必然的。


我之前反复说过,工业品的规模效应相当可怕。

虽然Space X火箭产量还不太高,但猎鹰9号回收再发射的流程已经高度成熟,可复用火箭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幅度更是惊人。

同时,低成本发射与互联网思维叠加,使得Space X能够通过多次试射探索各种技术方向,积累数据快速迭代。

从目前信息来看,猎鹰9号火箭的回收与再发射流程已经颇为成熟。
5月9日,Space X公司发射星链Starlink-27任务时,采用了第10次飞行的猎鹰九号B1051一级火箭,结果发射和回收圆满成功。
这意味着猎鹰9号完成了“十发十收”的目标,又一次刷新了Space X公司记录。
更关键的是,猎鹰9号回收再发射的周期已经压缩到几十天。
比如首次实现八次回收与再发射的B1051.B火箭,第8次发射时距离上次发射不到38天。
如此短的时间,表明猎鹰9号从回收到再发射基本只需要常规检测和少数零部件更换,整套流程颇为成熟,成本必然高不到哪去。

实事求是的说,在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Space X的步伐丝毫没有放缓。
我从来不担心星链会取代5G,但随着Space X不断回收成功,其成本上的优势会越来越大,同类商业公司追赶会越来越难。
特别是前些天星舰sn15成功着陆,对于Space X来说是跨越式的进步。
当然,sn15仍然不是特别完美,着陆后尾部有起火。 但我曾不止一次说过,最关键的不是现状,而是现状背后的发展趋势。
Space X能够用一次次的试射失败探索各种技术方向,积累数据快速迭代,这个大方向没有变。
即使sn15仍然不甚完美,预计未来Space X仍然能在迭代过程中快速修正,小步快跑,最终实现进一步突破。

可见的未来内,普通人进入太空仍然不可能很便宜,但富裕家庭应该是“跳跳够得着”。

从这点来说,Space X已经取得了不起的成就,理应祝贺。


另一方面,Space X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也很快,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失去信心,更没必要上升到民族、国家甚至文化

印象中,Space X重型猎鹰发射成功时,类似的言论也是到达了一个阶段高峰。

尤其是长征五号头两次发射,一次部分成功一次失败,更加重舆论唱衰的声音。

我们必须正视对手的进步,才有可能迎头赶上,可复用火箭的技术研发的确是刻不容缓


但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事实上近些年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长征五号重型火箭连续成功令人振奋,天问一号火星登陆更是了不起的壮举。

毕竟,苏联当年都倒在了这一关。

即使是举国体制一直被诟病的基层待遇问题,这两年也有明显改善。


而在至关重要的可复用火箭研发层面,国家队已经确定的有长征8R和长征6X,是否有其他在研可复用型号不得而知。

同时,我个人一直很关注国内的商业航天,尤其是蓝箭。

蓝箭航天选择的液氧甲烷、可回收、多发动机并联路线,在我看来是正确的思路。

实话说,国内高调投资商业航天的富豪确实比较少,星际荣耀、蓝箭航天、九州云箭等公司融资总额也不多。

所以,我个人一直希望航空航天得到更多关注。


但是也要看到,红杉资本、经纬中国、中金资本、高榕资本、IDG、基石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在国内商业航天领域都有布局。

蓝箭航天C轮融资时,还有碧桂园创投参与。

所以说差距是有,但没有必要过度悲观。


至于上升到国民素质、种族结构、国家文化等等,更是荒唐无稽。

德国工业起步时,英国不是还特意立法规定德国产品必须注明“Made in Germany”,试图羞辱对方么?

美国工业起步时,不是用尽包括盗窃技术才内的一切办法从英法获得技术么?

日本韩国工业起步时,被嘲笑被指责抄袭山寨的事还少么?

大家都是人,不同国家固然有文化差异,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说到底,重点是产业层次和人才梯队的问题。

中国乃至所有后发工业国在追赶时期,很多时候没必要走新路,给人的印象自然就是缺乏创新。

反过来,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席卷全球,科学技术研发耗费越来越高。

新兴科学技术诞生,越来越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庞大成熟的市场以及完善的教育人才梯队。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有想法和有创意的人,但能否实现工程落地,能否取得商业成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现而今,新技术新产品高度集中于全球少数工业化先发国家,难道其他数百个国家和民族都没有天才没有创新?


套用在航天领域也是如此,明代万户陶成道绑着47枚火箭试图飞天最终牺牲,能说中国人没有开拓创新探索航天的梦么?

U盘是中国公司发明的,难道其他用U盘的国家都没创造力么?

中国的高铁、移动支付都比美国发达,能说美国人不需要高铁不需要移动支付么?

Space X出现在美国,当然有马斯克个人的创造力和管理能力,也有赖于Space X工程师的努力。

但马斯克能在诞生的母国南非搞出火箭么?

美国航天长期积累的技术和人才,以及美国庞大的资本市场和便利的投融资渠道,这些才是Space X壮大的根本土壤。


我们的确要认清差距,努力追赶,避免盲目沸腾。

但动辄上升到国家甚至民族文化,又何尝不是“反向沸腾”?

说难听点,如果制度真的能决定一切,那美国人何必如临大敌,跟中国打贸易战科技战?

如果民族文化真的能决定一切,那某些人又讽刺失望什么劲?不是已经注定了么?

这些喷的难道不是中国人,难道他们能把皮肤和人格都换了不成?


user avatar   tk110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了这四位普通人的履历,我就想起业余棋手马天放、王琛、胡煜清、白宝祥战胜职业棋手,记者惊呼高手在民间。

不说了,回头钻我家的滚筒洗衣机里训练两周,然后到航天部门报到,说我也要上太空。


user avatar   wang-ming-43-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阿,5kw美元一次,还"富裕家庭应该是跳跳够得着",能出5kw美元出去玩一次,家里应该至少10亿美元资产吧,还"跳跳够得着",怎样的弱x能说出这种话,亏得一群马跃亭粉在那里吹,我都尴尬




        

相关话题

  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着陆,3 名航天员安全顺利出舱,任务圆满成功,你有哪些祝福? 
  怎么看待此次河南暴雨? 
  2021 科学探索奖授予 50 位青年学者,每人奖金 300 万元,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亮点? 
  美国人能进入中国空间站吗? 
  飞机的轮胎为什么能承载如此大的质量? 
  你对于 2021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预测是什么? 
  火星风暴有危险吗? 
  嫦娥五号任务月球样品正式交接,月壤重 1731 克,为什么少了 200 多克? 
  SpaceX 猎鹰 9「一箭 143 星」破人类航天纪录,火箭已第五次成功回收,有哪些突破和亮点? 
  如何看待 NASA 正式放弃火星钻探装置「鼹鼠」? 

前一个讨论
女博士是先拼毕业还是先生孩子?
下一个讨论
当年日本90年代房地产崩溃后,日本经济是如何复苏的?





© 2025-03-3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3-3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