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佐斯都敢自己上天带货,马斯克这是自信不足啊。
以后资本家可以run火星了,火星没有路灯。
普通的disco我普通的摇,普通的宇航员我普通的漂
我有时候觉得,有的媒体的翻译,不知道是蠢还是坏。
这次的四个人,官方的说法是all-civilians,意思是和军人相对的“平民”。
从这个角度看,官方说法并没有问题。
注意,前面加了all,特意强调的是“全体非军人”。
如果按照国内的语境,直接翻译成“全体老百姓”,估计大家就能理解了。
但翻译成"普通人",让一大群人如获至宝:“这些人并不普通!”,这不是故意引战?
空叉和马斯克在星链问题上,已经被部分媒体自媒体坑过一次。
部分媒体自媒体先是宣传马斯克承诺星链“免费”上网,过一段时间再宣传星链要收费,总之这个人太坏了。
但马斯克的意思分明是你们可以在世界各地“自由”地上网好不好……
这4个当然是普通人,如果能把马云许家印贾跃亭送上天,我也觉得他们是个普通人。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银行账户里多了点数字,在天上就不是普通人了?马云拍攻守道那是电影,没告诉你那是纪录片吧?
很简单,说明SpaceX在这方面快了半步。
中国航天员归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航天系统部管理,有航天员大队和航天员训练中心分别承担管理和训练任务,航天员大约分三代,第一批14人入选时40岁左右,第二批7人入选时30岁左右,现在正在训练第三批。根据杨利伟讲,第三批航天员不强行要求空军飞行员,而是希望降低身体素质要求标准期待能招到工程技术专业人员,换句话说,希望能把“普通人”——其实指的是相对军人的业余航天人士送上太空。
相对于航天任务需求来说,第一批航天员大多数没有上过天就退役,造成第二批航天员缩招,但是考虑到现在国家载人航天任务的紧迫需要,2010年左右选拔的第二批航天员现在人数和经验都严重不足,以至于克服第二代运载火箭技术难关之后,很多载人任务不得不向航天员规模妥协,同时今年到岗的第三批航天员数量一下子增加到了18个,这不能不说是以前的航天员选拔和管理体制出了问题。
每次欧美,尤其是特斯拉有什么科学工程技术方面的突破或者发现,知乎上就会出现一大批踩一捧一的人,吐、酸、骂、讽、反思……手段五花八门。
仿佛欧美是在某东方国家的无情封锁中杀出一条血路一般悲壮豪迈。
我说,说一件事就认真说一件事
非得把什么东西踩在脚下才能够彰显西方的伟光正吗?那这份成就也太不堪一击了吧?
如果送了几个飞行员上天就要如此大吹特吹,那你们更应该吹的是1957年的苏联——那一年苏联把一条狗送上了太空。
众所周知,人再“普通”也比狗专业,所以空叉勉强接近了1957年的苏联水平。
之前回答过类似问题,分两方面来说吧:
一方面,抛开“平民”与否的争议,Space X的可复用火箭大幅降低了太空发射的成本,同时也降低了人类进入太空的门槛,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进入太空的四人究竟是不是“平民”,我认为没必要争论。
争来争去,Space X的发射数量和载荷都不会增加或减少半分。
说实话,我个人认为Space X的首次全平民任务很有纪念意义,技术上并没太多新突破。
从猎鹰9号稳定回收再发射之后,如今这一幕已经是必然的。
我之前反复说过,工业品的规模效应相当可怕。
虽然Space X火箭产量还不太高,但猎鹰9号回收再发射的流程已经高度成熟,可复用火箭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幅度更是惊人。
同时,低成本发射与互联网思维叠加,使得Space X能够通过多次试射探索各种技术方向,积累数据快速迭代。
从目前信息来看,猎鹰9号火箭的回收与再发射流程已经颇为成熟。
5月9日,Space X公司发射星链Starlink-27任务时,采用了第10次飞行的猎鹰九号B1051一级火箭,结果发射和回收圆满成功。
这意味着猎鹰9号完成了“十发十收”的目标,又一次刷新了Space X公司记录。
更关键的是,猎鹰9号回收再发射的周期已经压缩到几十天。
比如首次实现八次回收与再发射的B1051.B火箭,第8次发射时距离上次发射不到38天。
如此短的时间,表明猎鹰9号从回收到再发射基本只需要常规检测和少数零部件更换,整套流程颇为成熟,成本必然高不到哪去。
实事求是的说,在迈向星辰大海的征途中,Space X的步伐丝毫没有放缓。
我从来不担心星链会取代5G,但随着Space X不断回收成功,其成本上的优势会越来越大,同类商业公司追赶会越来越难。
特别是前些天星舰sn15成功着陆,对于Space X来说是跨越式的进步。
当然,sn15仍然不是特别完美,着陆后尾部有起火。 但我曾不止一次说过,最关键的不是现状,而是现状背后的发展趋势。
Space X能够用一次次的试射失败探索各种技术方向,积累数据快速迭代,这个大方向没有变。
即使sn15仍然不甚完美,预计未来Space X仍然能在迭代过程中快速修正,小步快跑,最终实现进一步突破。
可见的未来内,普通人进入太空仍然不可能很便宜,但富裕家庭应该是“跳跳够得着”。
从这点来说,Space X已经取得了不起的成就,理应祝贺。
另一方面,Space X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也很快,没有必要妄自菲薄失去信心,更没必要上升到民族、国家甚至文化
印象中,Space X重型猎鹰发射成功时,类似的言论也是到达了一个阶段高峰。
尤其是长征五号头两次发射,一次部分成功一次失败,更加重舆论唱衰的声音。
我们必须正视对手的进步,才有可能迎头赶上,可复用火箭的技术研发的确是刻不容缓。
但我们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事实上近些年中国航天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长征五号重型火箭连续成功令人振奋,天问一号火星登陆更是了不起的壮举。
毕竟,苏联当年都倒在了这一关。
即使是举国体制一直被诟病的基层待遇问题,这两年也有明显改善。
而在至关重要的可复用火箭研发层面,国家队已经确定的有长征8R和长征6X,是否有其他在研可复用型号不得而知。
同时,我个人一直很关注国内的商业航天,尤其是蓝箭。
蓝箭航天选择的液氧甲烷、可回收、多发动机并联路线,在我看来是正确的思路。
实话说,国内高调投资商业航天的富豪确实比较少,星际荣耀、蓝箭航天、九州云箭等公司融资总额也不多。
所以,我个人一直希望航空航天得到更多关注。
但是也要看到,红杉资本、经纬中国、中金资本、高榕资本、IDG、基石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在国内商业航天领域都有布局。
蓝箭航天C轮融资时,还有碧桂园创投参与。
所以说差距是有,但没有必要过度悲观。
至于上升到国民素质、种族结构、国家文化等等,更是荒唐无稽。
德国工业起步时,英国不是还特意立法规定德国产品必须注明“Made in Germany”,试图羞辱对方么?
美国工业起步时,不是用尽包括盗窃技术才内的一切办法从英法获得技术么?
日本韩国工业起步时,被嘲笑被指责抄袭山寨的事还少么?
大家都是人,不同国家固然有文化差异,但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说到底,重点是产业层次和人才梯队的问题。
中国乃至所有后发工业国在追赶时期,很多时候没必要走新路,给人的印象自然就是缺乏创新。
反过来,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席卷全球,科学技术研发耗费越来越高。
新兴科学技术诞生,越来越依赖于高度发达的经济、庞大成熟的市场以及完善的教育人才梯队。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有想法和有创意的人,但能否实现工程落地,能否取得商业成功,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现而今,新技术新产品高度集中于全球少数工业化先发国家,难道其他数百个国家和民族都没有天才没有创新?
套用在航天领域也是如此,明代万户陶成道绑着47枚火箭试图飞天最终牺牲,能说中国人没有开拓创新探索航天的梦么?
U盘是中国公司发明的,难道其他用U盘的国家都没创造力么?
中国的高铁、移动支付都比美国发达,能说美国人不需要高铁不需要移动支付么?
Space X出现在美国,当然有马斯克个人的创造力和管理能力,也有赖于Space X工程师的努力。
但马斯克能在诞生的母国南非搞出火箭么?
美国航天长期积累的技术和人才,以及美国庞大的资本市场和便利的投融资渠道,这些才是Space X壮大的根本土壤。
我们的确要认清差距,努力追赶,避免盲目沸腾。
但动辄上升到国家甚至民族文化,又何尝不是“反向沸腾”?
说难听点,如果制度真的能决定一切,那美国人何必如临大敌,跟中国打贸易战科技战?
如果民族文化真的能决定一切,那某些人又讽刺失望什么劲?不是已经注定了么?
这些喷的难道不是中国人,难道他们能把皮肤和人格都换了不成?
看了这四位普通人的履历,我就想起业余棋手马天放、王琛、胡煜清、白宝祥战胜职业棋手,记者惊呼高手在民间。
不说了,回头钻我家的滚筒洗衣机里训练两周,然后到航天部门报到,说我也要上太空。
天阿,5kw美元一次,还"富裕家庭应该是跳跳够得着",能出5kw美元出去玩一次,家里应该至少10亿美元资产吧,还"跳跳够得着",怎样的弱x能说出这种话,亏得一群马跃亭粉在那里吹,我都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