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都不知道这还是不是知乎了?什么是知乎?就是基于现实的理性分析!一堆博主天天说什么,提升福利才能提升生育率,你们这样说确实很爽,发泄了情绪,但是符合社科事实吗?
新加坡、日本、北欧国家哪一个福利不好?哪一个生育率很高了?
索马里、阿富汗、利比亚、尼日利亚都生育很高,难道是因为福利好?
我不喜欢这个事实,但是我更不喜欢乱说,以下内容我的客观分析,不代表我支持。
《发达社会青年人不愿意生孩子的真相》
八月初,有这样一个新闻上了热搜。
虽然当初被骂的很惨,但是最近,赵教授又出了期新节目,发在了观察者网。
进一步系统性的阐述了自己的理论。
介绍一下赵教授的身份:
赵燕菁,男,博士,教授,教授级高级规划师,英国卡迪夫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曾任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规划委员会主任,等职。
现任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双聘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
他理论的核心,我感觉这个评论,一句话就总结透彻了:
我知道,很多人肯定要骂赵教授。
但是我想说,如果你学好语文了的话,你就不会骂他。
因为一个人阐述一个内容的时候,分二种情况:
1、一个是价值判断阐述。(就是说自己的立场、倾向性、推荐的方向)
2、一个是事实判断阐述。(我只是阐述事实,但是不代表我也喜欢或支持这个事实)
赵教授作为学者,其实说的就是一个事实判断,但是语文不好的人,会认为这是价值判断阐述,然后去骂他。
就好比,你发现时代变了,某个地方的房价泡沫太大,你去告诉朋友这个分析,结果被朋友劈头盖脸一顿骂,说你诅咒他财产缩水...
说一个数学题,请听题?
现在发给老一辈的苹果,是年轻人摘苹果盈余的,刚开始是4个年轻人盈余给一个老年人,后来是一个年轻人盈余给一个老年人。
如果说,年轻人的数量紧缩到 不足一个年轻人:一个老年人。
请问发苹果还能继续吗?
是不是听了以后感觉不开心?其实这就是语文中那句话,忠言逆耳利于行。
就是说,如果你现在去上网看评论,无论政府做什么生育改革,评论都是一群人只顾着在发泄情绪,在骂。
凡是政府有什么好的生育福利政策出台,评论也骂,说这点不够,还一副看笑话的样子。
但是有没有人想过?最后你看的是谁的笑话?
这就是一休说的,典型的,向天上吐一口痰,最终落在自己的脸上。
政府出台利好生育的政策,就是在努力改善你晚年可以领取的养老金,维持盘子稳定,拯救你老有所依,如果这个时候还天天只知道发泄、唱衰政策,打击全民生育自信心的话,就是典型的“韭菜行为”。
一谈生娃,就说生韭菜的人,就是真正的韭菜,这些人一说生娃就好像全部是给政府培养的一样。
我就问你,现在人家赵教授经过长期的研究结果出来了,如果继续低生育率,要么就只能养老金制度改革,改成不生孩子人的自己负担。
或者要么被迫变成这样。
结果都一样,就是一个简单的算术问题,养老金制度就是年轻人交钱,老年人收钱,本质还是靠人头养老。
然后当政府出台好政策,拯救大家养老金于水火之中的时候,一堆“韭菜”就开始阴阳怪气了,你去任何生育相关的评论区,评论区都是怨气很大,都是在骂。
好像政府是在做一件和自己无关的。
社会是一个整体,别说什么,我就不生,看你怎么办?你不生,最终害的是自己,懂吗?因为按照目前这个趋势,如果以后年轻人口不能恢复结构,那么谁给你发养老金?最终就只能养老金制度改革啊,然后丁克一代彻底老无所依啊。
可能有人会说,如果不管我,我就去闹!
但是接下来,才是我要说的,为什么说学好语文,熟练运营逻辑思考问题很重要的关键。
老百姓有情绪,然后反对、闹,确实是很麻烦,民意滔滔嘛。
可...
可你老了,你没有子女,你可能下楼梯都费劲,发个帖都看不清手机屏了,如果你是治理方,你会害怕这种人抗议吗?
确实对不住您呐!可...你又能怎么样?难不成我还怕你后人来找麻烦?如果你自己生育了子女,你还会存在养老问题吗?
是不是一个经典的语文逻辑悖论?
只要一个人学好了语文,他就可以轻易的发现,不仅仅是社会上存在“吃绝户”,连在方向上,没有后代的人,他代表的想法,都无人问津!因为无视你,又如何?
而且根据赵教授最新发在观察者网的研究成果,我们还可以得出来一个确实是事实的结论,那就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有二种类型的情况:
一个是发达国家,生育补贴多、福利好,但生育率低。
但是目前全世界生育率极高的国家,都是社会保障很低的国家(尼日利亚、索马里、阿富汗、洪都拉斯等等),当地越没有保障,生育率越暴涨。
比如一个索马里人,他可以选择躺平不生孩子,而他老了以后将面对自己一个人活不下去的局面,所以索马里生育率很高。索马里政府治理能力很差,根本没钱发福利,甚至索马里很多地方都是无政府状态。
就是说,大自然的自然法则,把不生孩子的索马里人,已经全部“震撼”教育的明明白白了。
我突然想到了大自然,大自然今天可以活下来的生物,好像生育能力都不差,越普遍的动物,生育率就越强。其实我很好奇,为什么没有低生育率的物种呢?
今天赵教授给我解惑了。
原来不生育的,都给大自然“优化”了,大自然没人给这些物种老了以后搞保障。
我更是进一步意识到,原来,人之所以要生娃,可能并不是先有爱,而是先有物质保障的需求,这个物质需求有了以后,人为了方便协作,诞生了亲情之爱,亲情之爱就相当于是“管理模式”。似乎完美符合了马克思说的,生产力决定上层建筑...
我经常看见一个新闻,各种评论区的躺平族,非常自豪,甚至是洋洋得意的说,给这点好处,就想让我去生娃?做梦吧,给我继续加码!甚至有一种自己终于拿到了一个要挟社会“神器”的感觉,可算让我打中社会痛点了,还不好好“加码要价”一把?
但是当我们理清楚赵教授的理论以后,是不是瞬间有一种“攻守易势”的感觉?
我就说一个常识,在很多穷国,是没人逼他们生孩子的,但是他们还是要生孩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可能就是当地很多躺平族的下场,深深的震撼教育了当地人吧。
如果这个理论真成立,那么解决生育问题,可能不仅不会增加社会负担,还能很低成本就完成了。
因为如果加福利,始终就是求人思维,而且发达国家已经证明了,加多少都没有用,哪怕生育成本是0了。
因为始终都是求人办事,就是不好使。
但是,如果不是求人导向,而是需求导向的话。
根据赵教授研究的,自己负责养老,自己承担后果,那每个人都得自己开始琢磨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了,否则老了以后堪忧啊。
我不支持赵教授,但是我琢磨了一下,他的逻辑好像没什么问题,而且极具可操作性。
瞬间感觉,解决问题的广大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
要发展,要改革,终究是要努力的,中华民族要复兴,咱吃点苦也很正常,前辈们比我们辛苦多了,也别说养不起,现在社会水平越来越好,倒是生育率越来越低,很明显和条件没关系。
千万别让中华民族躺平消亡在我们这一代,要加油继续。
更不要让人家帮我们来体面,还是自己来体面吧。
说到底,生娃就和吃饭一样,只是一个民族为了在地球上活下去的本能而已,如果没有托底,本能的主观能动性就可能爆发。
虽然这话不好听,但是我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反驳赵教授,请问大家怎么看?我不敢说自己支持,可不敢乱支持,只能说我无法反驳。
注:本文不具有任何参考性,纯属研究大自然,对人类社会不具有参考性。
文章来源 公众号 每日怡见
出生率暴跌的根本原因是高速的现代化和内卷化。
现代化是不可逆的,内卷化是无解的,出生率下降是无法避免的,在下跌倒不再内卷之前,发钱减税降房价都没用,根本的方法是停止内卷,既社会提供的现代工作岗位与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差别不大。而这只能靠产业垄断与外出殖民才能做到。
至于安徽这个数据,看上去唬人而已。
因为2017年是全面二孩的第二年(出生年),而这一阶段安徽的经济发展快与房价还凑合,于是敢生的多。而2019和2020年,二孩红利过去后,也就是自然的生育率了。
这个现象不只是安徽有,全国都差不多,安徽的数据比全国平均变动大,但也没大多少(安徽生育人口下降46%,全国同期下降41%)。
其实2017-2020年生育率下跌最大的省份,很可能是山东,但山东干脆不公布2020年生育数据了。
至于解决,两位教授提出过根本方法。
温铁军教授建议温和的逆现代化,发展乡村经济,大家回到田园之乐去。
翟东升教授建议温和的殖民,先安排1亿人口去建租界,把全球的中端工作岗位都抢来,也就解决内卷问题了。
人口分析,还得我来。
不知道舆论咋就突然火了,这难道不是18年就显而易见会发生的事儿么?
可能很多人稀里糊涂过日子没咋关注人口,到现在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
七普数据2016年出生人口修正数据1800多万吧,2020年出生人口1200万,也就是说16到20年,出生人口锐减1/3。全国如此,安徽不过是平均水平罢了,但凡关注我国人口情况,这就是预料之内的事情。
个人认为是经济社会发展下的生存成本提升以及人们的意识觉醒导致生育率下滑,这是无解的(发达国家都是先例),但是我国人口结构发展过程中就是bang-bang控制,跌宕起伏,现在则是在承担后续的结果,而且,以房地产、教育为首的高额育儿成本加速了人口结构的恶化。要不是15年末全面放开二胎,现在我国人口就已经负增长了。
16到20年,出生人口锐减1/3,现在这趋势再过3年怕是又要减1/3到1/2了,疫情下打疫苗导致生育推迟或者取消,疫情这一下子,导致育龄家庭老了2岁左右,原本打算2胎3胎恐怕都要不了了之了,所以说,3年后出生人口6-7百万是大概率事件,那个时候,每年人口负增长可能达500万左右。
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典型国家案例:
其一是美国,吸纳全球英才,美国每年净增人口几乎就是移民流入人口;其二是欧洲,吸纳黑人英才(前面两个文化包容性强,而且以前殖民时代也耕耘了文化基础);其三是日韩,自己内部消耗吸收。
实话实说,我国不具备欧美条件,一方面没有对外殖民史,不存在文化基础,如果现在大幅度引入移民,文化兼容性不足;另一方面是我国不缺劳动力,在智能化时代,我们更愁就业岗位不足,因此也不需要大幅度引入移民。
人口结构将是理解中国未来大政方针和经济活动的基础。
理解了这五个字,才能理解七普数据公布以来一波实施全面三胎政策、打击课外辅导、教育双减、抨击996(互联网平台企业老老实实取消大小周以及加班制度、多招人)、房地产剥离教育属性、全方位限制房地产融资(这个持续3年,疫情短暂中断)、延迟退休讨论这么频繁、四川攀枝花与甘肃临泽奖励多孩生育、广西陆川调查高龄单身男性……
当初很多人还不以为意,直到七普以后政策雷霆之势滚滚而来,有些人才后知后觉恍然大悟,更有些人还在糊里糊涂过日子,对大时代的深刻变化无动于衷。
7月20日,国家发布了《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官方亲自承认了人口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不可逆转,只能“减缓人口老龄化进程”!
那么,要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减缓呢?
1、为什么要促进生育?
(1)人的二元性
对于促进生育的重大意义,《决定》已经明明白白解释了,详见第1、2条。
首先是我国老龄化速度太快了,“预计‘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并且人口老龄化会影响我国的方方面面。
我曾经说过:经济的运行归根到底是人的生产与消费。这句话体现了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人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劳动力”还是“消费者”。这句话对应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
十四五规划有两个战略,一个是产业升级,另一个是消费升级。产业升级当然是需要人才支撑的,也就是需要人;而消费升级呢,还是需要人。
理解了人即是“劳动力”还是“消费者”的二元性,就不会说出未来是智能机器人自动化社会,不需要人了。因为,机器人不会帮你消费,机器人只会加速财富集中以及扩大贫富差距!
(2)老龄化过快的坏处
对于老龄化过快的坏处,此前央行那篇文章已经分析了(旧文《【完全解读央行论文】人口老龄化是今后我国所有问题的基本盘!》)。
核心观点——“人口红利是个暂时的机会”——一针见血道出了人口红利的真相。当前,我们的人口红利正在急速消失,对应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我们已经走到了要为人口红利还债的关口了。
当下,市面上有部分人喜欢简单线性的从“人口减少,人均资源/财富就会增加”的角度认为人口减少就是大利好。
这是大错特错的,因为人口的非合理减少/老龄化,很可能造成经济衰退,这样意味着社会的财富减少。因为适龄劳动力的生产减少,而老龄人的消耗增加。此消彼长,如果社会财富减少的速度大于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均财富就会减少。
我们当下面临的老龄化严峻性,还能用合理范围解释吗?
2、提高生育的方法
该决定提到了两条措施,分别是“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和“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1)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这一条国家已经在做了,北京、宁波等地都出台了暑期托管服务,不仅如此,7月13日,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介绍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和暑期托管服务工作有关情况》描述了全托模式。
更加教育部的描述,我所预想的的【学校全托模式】即将成为现实,当然不排除学校将放学后的托管与机构公司合作。
现如今,很多城市的小学生下午不到4:00就放学了,这对于普通上班族的双职工家庭要是没有其他人帮忙,肯定无法兼顾;而且普通职工家庭周末加班是随处可见的,可能双休日都没法照顾孩子。
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导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后果,“三点半”难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5+2】政策就是针对这个痛点的解决方案,也不知道哪个专家提出减负导致小学生4点不到就放学的,典型的枉顾实际情况拍脑袋决策!
教育部7月13日召开新闻通气会有几个信息值得关注:
其一:暑期托管服务应遵循学校主动、社会参与、教师志愿、学生自愿、公益普惠等基本要求。
其二:要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对家长接孩子还有困难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
解读1:“学校主动”表明暑期托管以学校为主体实施,“教师志愿”中虽然写的是“志愿”,但是,估计每位教师“轮着来”是跑不了了,而且我可以想象为了防止一些老师不情愿,“志愿经验”将和评职称直接挂钩!“学生自愿”则给予有条件的家庭极大的灵活性。
解读2:【5+2】模式教育部说的清清白白,“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开展2小时,结束时间要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就是为了解决双职工家庭与学生放学早的矛盾,不过这也得需要国家强制955上班制度配套,如果两个家长都得加班,那么也难办,不过,对于这样的家庭,可以得到“延时托管服务”。
(2)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实话实说,本部分的措施力度还是不够,生育方面的措施没有明确的数字支持,最好的一个措施可能是税收减免,也就是:
研究推动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
对于大家所关注的“取消社会抚养费,清理和废止相关处罚规定。将入户、入学、入职等与个人生育情况全面脱钩”。这些明明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能视为鼓励生育的政策,我们不能因为以前不合理的措施取消了,仅仅是回归本来的样子,就把这个过程当做一种激励措施。
总的来说,就目前的鼓励生育的力度,还是比较初级,还没有实质性的、让人为之一振的措施出台。刺激生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一个过程,绝不会仅此而已!
3、结尾
我国未来半个世纪,人口老龄化才是最核心问题。为了提升生育率,国家政策先从教育入手,房地产泡沫这个最影响生育率的大山绝对也逃不脱被抛弃的命运!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不仅是房地产完成了历史使命,而且,如果处理失当,有可能造成经济(甚至国家)整体衰退,与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相比,房地产算不了什么。
重要提醒:论对未来的前瞻性分析和预测,没多少人可以像我这样的吧,绝大部分就是墙头草、马后炮,更多深度前瞻性文章,详见公众号【Smart_Dreamer】和【悟空价投】
被删了,说点正经的。
2021年6200万安徽人出生53万,严峻吗?一点也不严峻。因为14亿/6200万*53万=1196万。其实就是全国2020年的出生人口数量。
严峻的是这个数据背后的趋势,把它作为全国人口的趋势参照物来看。
安徽省2019年到2020出生下降12万或者15%,2020到2021下降11.5万或者17.8%。
什么意思呢?就是因为出生率加速下跌,导致虽然基数下降以后出生人口下跌绝对数仍然不变。
2020全国少出生265万。如果2021全国和安徽省趋势一样,出生1200万-265万=935万。所以可能出生人口大概950万上下,应该过不了1000万了。
意味着历史上和平年代中国第一次人口负增长,因为死亡人口是可以预计的,不管什么口径下都必然在1000万了。
不过还要看2022,按这个趋势如果2022跌破800万(概率很大,就祈祷千万别是比例加速,绝对数再跌265万,那就……),就真的扁鹊三连了。
我曾经有一个员工,做事妥帖特别靠谱,我给她开3500的工资,我那个岗位就值3500。
觉得她的工作完成度超过我的想象,超值。
熟了后得知她高考时,同一个卷子分数在没那么竞争激烈的省份,能上个很不错的大学。
你猜她最后读了几本?
我家有弟弟,不读书可能高中都上不了就嫁人换彩礼了。
她的能力不止3500。
在我这工作时,我逼着她考证,逼着她多掌握点谋生技能。
我说你的能力属于北上广深。你要让自己的筹码配得上北上广深。
我还和她说:就算啥都不会,只要肯吃苦,去上海做销售,住员工宿舍吃员工餐,底薪也得3500了。做得好有提成有奖金的,何必盯着客服这种活来做,晋升空间小,见的世面少。
但是她后来回家相亲结婚了,彩礼28万,嫁妆0。
她说只有回家结婚才能拿到这么高的彩礼。弟弟需要钱,娘家需要钱。
婚后,婆婆逼着打胎生了个儿子,说给你这么多彩礼,就是为了生男孩。
老公认同。
她打胎后,小月子只有红糖红枣水喝,连个老母鸡都没有,娘家也不伸头。
她自己叫了个黄焖鸡外卖,还被婆婆撺掇老公跟她吵架,说作,事逼,还打她。
忍辱负重两年,终于生了儿子。
现在离婚了,因为实在过不下去。
孩子归男方。
她去深圳工作了。
她说如果我能一年挣14万,怎么也不会通过结婚生孩子来把娘家的人情还了。
祝她下面的人生过得好。
她今年才25岁。
话说,还是微博好,可以使劲骂圣母婊。
感谢你看到这里,我年轻时迷茫时也是有很多比我年长的姐姐在拉着我往前走,所以少走了很多弯路。
而现在,我想把我走过的弯路与逃过的弯路的经验都告诉有缘的你。
你发现了我,可能再熟一点会感慨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我。
公众号:杜嘟嘟嘴很毒。
每周分享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可以直接实操的恋爱相处干货,一个一语中的的犀利吐槽。
快来,置顶星标,就不会错过每周的三篇干干干干货了!
知乎干货已获赞170万➕,收藏40万➕。我希望在恋爱婚姻家庭上,能够守护好善良的你!比心~
我16年提了个问题“如何看中国2015年生育率世界倒数第一,只有1.04?中国的人口断崖式下降是否不可避免?”五年前的舆论风气和目前全然不同。多少人在下面冷嘲热讽,觉得中国人就是能生,好像某个山沟沟里就有一大堆奇行种,每家生五个。现在呢?现在从安徽省放出来的消息来看,值得肯定,“断崖式下降”在省一级层面上承认了。
世界上各个国家,低生育率的有,老龄化的有,大多数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人口演化的自然趋势,一般出现在发达经济体。而中国是不一样的,集中体现为生育率未富先衰,人口未富先老,国家尚未发达整个人口结构即呈现出青黄不接,垂垂老矣的形势了。
中国的人口问题,更大程度上是不顾客观规律导致的人祸,即过于极端化的一胎政策。硬件方面导致的育龄妇女数量人数下降,男女比例失调;软件方面则是对于传统生育文化的基本摧毁。于此相比,房价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只限于大城市,不能解释小城市和农村为什么也没有撑起来生育率的反例。
既然知道了祸因,那首先就要承认“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激进一胎化政策是完全错误的。不承认这一点怎么反思和重建生育文化呢?但是由于巨大的政策惯性,和计生领域“百万漕工”的存在,破心中贼难啊!这是软件方面。
硬件方面:发展乡村和小城市,不要搞大城市的赢家通吃,不要搞成“环首都贫困带”。但是这在事实上却是很难的,尤其是当官的要搞土地财政,靠卖地维持政府支出,玩的是香港那套房地产模式:限制土地供给量,限制郊区开发来维持市区房价。
另外,我也奉劝还抱有着“人口少,内卷小”这种短视观点的人改观,人口的雪崩下降绝对是我们这一代人马上就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每一个人的挣扎和努力。基层越来越枯萎,机会越来越少,人都跑到大城市了。于是大城市依然拥挤。所以,看到依然觉得中国人口过多的言论,我也能理解——毕竟这些人可能就是在北京这种畸形大城市。中国不是人口过多的问题,而是人口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根源在于发展不均衡,例如城乡差距。人口越萎缩,大城市越拥挤,甚至还要给发达地区居民“人口还要暴增”的错觉。这也是很多人,尤其是在一线城市有话语权的人,感觉不到人口雪崩即将到来的原因。认为人口下降内卷就能减小,中国人就能过上像美国人一样住相互之间离着200米远的大house的日子,其实只是一种幻想。
开放第三十胎也没用。年轻人外流比例,应该作为一个省的考核指标。都“适彼乐土”了,说明这个省是啥土?
之前的时候,山东电视台因为充斥着男科疾病、不孕不育广告,遭到网络群嘲。
现在来看,山东电视台不愧是第一战备频道,提前二十年就已经发现了人口问题存在的严重隐患,并及时采取了行动。你以为山东台见钱眼开、逐利忘义,无脑承接各种男科疾病、不孕不育广告,其实这是对低生育率巨大风险的提前预警,是关心百姓生殖健康的负责表现,是探索解决人口难题的有益尝试,是心系祖国国家安全的政治自觉。
山东电视台不是土,而是接地气,是脚踏实地,是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位卑未敢忘忧国,为我大山东台点赞。(19点左右发)
先来个题外话:2020年韩国30-39岁人群中未婚者占比达42.5%,刷新有统计以来历史最高值。
环球时报综合多家韩国媒体报道称,“韩国30-39岁未婚人口占比自1990年以来持续增加,从当年的6.8%增至2020年的42.5%,刷新了有统计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其中男性未婚者占比过半,达50.8%。”
上面那段只是个题外话。不管你信不信,我信了。
评论区不是我关的。
尽管安徽出生人口数量经历了较快的下降过程(五年腰斩),但下降的势头并未减弱。实际上,全国来看也是这样的,包括河南(全省上半年出生人口同比下降约18%)、山东(三个地级市出生人口降幅20%左右)等传统出生人口大省的出生人口规模依然处于较快的下降过程中。
问题问的是安徽,但各位心里都很清楚:这只是安徽的情况吗?恐怕不是吧。
题目问的是“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可以分为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我在这里分析的只是直接原因。
很多人口研究者都喜欢从目前的人口规模去推算将来的出生人口规模,而他们计算出来的理论结果在理论上也至少需要经过三个主要的变量的影响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出生人口,即:
下面我们对这三个变量逐一分析。
一、育龄妇女数量(第一个变量,起决定性作用)
影响出生人口规模的决定性因素是育龄妇女数量,从育龄妇女数量来看近年来全国出生人口规模的发展势头就是向下的,也即意味着出生人口规模的理论潜力在不断缩水。
二、结婚率(第二个变量)
影响出生人口规模的次要因素是结婚率。在现代社会,非婚生育现象越来越少,生育基本上可以说是同婚姻挂钩的。如果100个处于婚龄的人的群体中只有一半结婚,那么第一个变量所决定的该群体的出生人口规模的理论潜力也只能发挥出一半来。
有人提到欧洲非婚生占60%,但地区文化传统不一样,没有任何可比性。
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17年“人口动态调查”统计数据。2018年,全国新生儿为89万7359人,其中非婚出生的新生儿为2万1041人,占比为2.29%,仅比韩国(1.9%)高一点。
这方面公布的数据极为有限,只能进行文字性描述。但看看邻居韩国,30-39岁年龄段居然还有42.5%未婚者,生的孩子当然多不了。当然,韩国是个小国,这方面统计起来可能要容易一点。
三、意愿生育率(第三个变量)
很多人常常把调查得到的意愿生育率直接去乘适龄人口总规模,实际上他们总得先去除性别比的影响(直接算育龄妇女)和未婚者不会贡献出生人口这两个因素排除掉,才能考虑意愿生育率的影响。不排除前两个因素,直接算意愿生育率是没有用的。
关于意愿生育率,这里有一个今年夏天西安做的一个调查:
6月21日记者获悉,为了解西安育龄青年对“二孩”“三孩”的生育意愿,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在西安市抽取100位育龄青年开展专项调研。结果显示:近九成育龄青年暂无生育“三孩”意愿,养育成本过高是制约生育意愿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三孩”政策下西安育龄青年生育意愿调查,育龄青年对“二孩”“三孩”生育意向偏低。调查显示,2%的育龄青年不考虑要孩子,67%的育龄青年只愿生育一个孩子;23%的育龄青年愿意接受“二孩”;可以接受“三孩”的只有8%。
发现什么问题没有?尽管100位受访者中只有2%的人表示不考虑要孩子,符合一些人认为的“不生孩子只是网上说说,实际上大家还是都去生孩子了”,但根据这个调查计算的受调查者的意愿生育率是1.37,已经是极低,且转化为现实生育率时还要受变量1和变量2的影响而打折。
何况,2020年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也只是1.3。我没有西安的数据,但西安作为特大城市实际上有1.0就不错了。
综上,经过了这三个关键变量的影响,现有的适龄人群还能生出多少孩子呢?
再来看题目中的“如何解决”的部分。
我们再把前面的三个关键变量列出来,分别是:
其实经过前面对三个变量的分析,对应的方法是显而易见的,一共就三个关键变量,变量1——育龄妇女数量走低是现在完全没办法改变的,那么就只能在变量2结婚率和变量3意愿生育率这俩变量上下功夫。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育龄妇女数量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在下降,出生人口数量的大的趋势就是下降,改变变量2和变量3也只能是起影响作用,极难改变大的趋势。
那么,现在终极的问题就是:
如何提高结婚率?
如何提高意愿生育率?
这两个问题恐怕就不是需要我们普通人去作答的了。
没事儿,这类问题总得面对。
你今天生1亿红利,60年后就是1亿负担,1960年借的钱2021年想赖?马尔萨斯哪有那么好说话。
就算马尔萨斯好说话,热力学第一定律可不会听你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