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谢大家。看到评论区很多朋友的祖辈也是从那片战场回来的,突然热泪盈眶的,致敬!!!
我爷爷参加了抗美援朝,
具体是哪次战役我一直都不知道,
他说,我们村去了十几个青壮年,
就回来两个。
他基本不怎么说起那场战争,
一有人问,就说太惨了太惨了。
他无数次噩梦中大喊:都死了,都死了,
拼了。
小时候跟他去澡堂子洗澡,
问他身上褐色的凹进去呈螺旋状的孔是什么,
(描述是我现在加的,当时只问这是什么)
爷爷说这是弹孔,
数了数,大概十个左右吧,
三十几年前的事情了真记不清,
还有横七竖八的长短不一的疤痕,
那是飞机轰炸或者炮弹的弹片造成的,
去世时候火化出来的骨灰里还有,
用他的话说,能活着回家真是老天爷给的命。
他退伍之前是排长,
回到地方转业,
地方政府问他有没有初中文化,有初中文化就能有个处长级别,
没有,那小学文化呢?
也没有,自己名字是到了部队学着写的,
在部队里完成的扫盲,
然后就开开心心的去动力机厂当普通工人去了。
一辈子没享过福,
最重要的家当就是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锅,
上面有志愿军字样,
还有几枚奖章。
健在时候最经常跟我说,
你们这代人太幸福了,要好好读书,
吃饭不许浪费。
所以那场战争惨不惨?
惨,所以我们这些后代更要牢记,好好过日子,别给祖国添乱。
“长津湖战役”可能是中美王牌军队在人类战争史上作战环境最恶劣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场战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日本人不信,苏联人不信,美国人更加不信,一个被西方欺辱了100多年的国家, 一个绝大多数老百姓连电都用不起的国家,一个连拖拉机都造不出来的国家,你说站起来就站起来了?谁信?
你说我们抗日战争打败了日本人?别人说有苏联的百万大军和美国的原子弹。
你说我们解放战争打败了蒋介石?美国人说国民党无可救药,军队不堪一击。
总之,当时没有一个国家相信新中国的实力,以为我们还是百年前的那个软柿子,所以麦克阿瑟才敢口出狂言:“小伙子们,圣诞节前带你们回家!”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了鸭绿江,“长津湖之战”属于第二次战役期间,在这场战役之前,发生了一件让人痛心的事情,1950年11月25日,美军空袭志愿军司令部,毛主席长子毛岸英在空袭中牺牲。
两天后,“长津湖之战”打响,当时中美参战的都是双方的王牌部队。
中国这边的主力是第九兵团,第九兵团所属的第20军、26军和27军都是华野的王牌部队,而华野的最高指挥官正是战功赫赫的 “战神”粟裕,原本第九兵团是作为绝对主力准备解放台湾的,没想到朝鲜战争局势变化太快,在短短几个月内,美军就兵临鸭绿江边,所以第九兵团只能被迫取消原先的作战任务,紧急北上。
美国这边的主力是美国陆战一师,这是一支带有传奇色彩的部队,建立一百多年未尝败绩,在太平洋战争中参加过瓜岛和冲绳最艰难的战斗,面对日军的死亡冲锋毫不退缩,而且战斗意志惊人的强大,曾有陆战一师的士兵用手紧握手榴弹伸进日军地堡爆破,防止日军将手榴弹推出,所以那些以为美军只是靠装备优势打仗的就不要造谣了,因为抹黑对手,无异于在抹黑志愿军的伟大,参加“长津湖战役”的美军部队,绝对是精锐中的精锐。
1950年的冬天,是“50年来最寒冷的冬天”,夜间最低温度接近零下40度,长津湖地区又是朝鲜半岛的苦寒之地,即便是朝鲜本地人,在夜间也绝对不会出门,可是第九兵团的士兵,由于北上过于仓促,大多穿着单衣就进入了这样的环境。
更严峻的是,由于美国掌握了制空优势,志愿军白天根本无法行动,只能在寒冷的夜晚行军赶路,零下40度的低温,大雪纷飞,没有棉衣,还要负重行军,对于大多来自南方的第九兵团士兵而言,这简直就是生平未见的作战环境,所以在第一天的行军中,就冻伤了700多人。
由于棉被紧缺,志愿军每个班只能分到1-2床棉被,大家休息时就将被子铺在雪地,一群人挤在一起,保证自己不被冻僵,又由于汽车被美军炸得所剩无几,志愿军后勤供应困难,很多战士两天,甚至九天没有吃饭,饿了就只能吃雪充饥,而同时期的美军不仅有牛肉咖啡蛋糕,还有全套的保暖装备。
所以当时开战之前,志愿军和美军的差距,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差距,更是后勤保障、军人体力、战斗条件全方位的差距。
就连第九兵团总指挥宋时轮将军都感叹道:“长津湖战役的艰苦程度超过了长征!”
全程参与了战斗的20军副军长廖政国也直言:“长征挨冻没有这么久, 挨饿也没有这么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长津湖战役”可能是人类战争史上作战环境最恶劣的战役之一。
为了悄无声息的靠近美军阵地,志愿军利用夜色风雪掩护,匍匐在雪地里缓慢前行,他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趴在冰雪里,时刻保持着握枪姿势,直到冲锋号吹响,他们就立刻从雪地里爬起,毫不畏惧地冲向美军阵地,当然,也有很多战士再也没能爬起来,他们被活活冻死,临死都没有发出一丝声音,就像邱少云被大火烧死时一声不吭一样。
美军将领怎么都想不明白,志愿军是如何做到一声不响的靠近阵地的,为什么中国的军人宁可冻死也要执行军令,是什么支撑着他们?这彻底颠覆了他们的战争常识。
所以,即便美军陆战一师全副武装,战斗意志也十分坚强,但志愿军总是如同神兵天降一般地出现在他们面前,这让他们时刻神经紧绷,丝毫不敢放松,每次志愿军的冲锋号响起,他们就紧张地戒备了起来,而且,更难缠的是,和日本敢死队的无脑冲锋不同,志愿军的进攻冷静老辣得多,他们遇上扫射就迅速卧倒,利用地形不断跃进,有时候一个班的集中火力也没办法压制住志愿军进攻的步伐,等到志愿军靠近的时候,等待美军的就是铺天盖地的手榴弹和无穷无尽的肉搏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志愿军全歼了美军的“北极熊团”,创造了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成建制地全歼美军一个团的光辉战例。
当然,美军也不是吃素的,为了找出周围潜伏的志愿军,美军利用榴弹炮和飞机轰炸,对周边地区进行了反复“犁地”,他们还将坦克围成钢铁防御圈,顽强的抵抗志愿军的进攻,与此同时,美军还调配了大量的飞机空投物资、救助伤员,源源不断地为美军补给弹药和食品,所以在战斗过程中,美军感觉志愿军怎么都打不完,志愿军却感觉美军仿佛是无限火力,双方都察觉到对方的难缠。
美军多位参战将领都给予了志愿军高度的评价:
“他们视死如归的精神令陆战队员们肃然起敬!”
“这样顽强的反复进攻,我们从未见过!”
“我参加过二战德军最后一次大反攻,但也不似长津湖之战这样激烈!”
经过长达20多天的交战后,双方都损失惨重,第九兵团参战15万人,仅冻伤就有3万多人,冻死4000多人,而美军陆战一师也是损失惨重,在减员13961人之后,仓皇的向南撤离。
此役过后,中美双方都认清了对方的实力,明白这肯定不是一场短时间能分出胜负的战斗,志愿军被美军密集的火力所震撼,深深地认识到火力充足的重要性,所以朝鲜战争结束后,解放军一直都在加大火力投入,直到今天中国拥有了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火箭军部队。
而美军也被志愿军的战术素养和战斗意志所折服,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多所军事学院开始深入研究游击战、夜间战以及中国的《孙子兵法》。
由此可见这场战役给双方留下了多么深刻的记忆。
很多人今日看待朝鲜战争,认为几十万志愿军埋骨他乡实在太过可惜,的确,那些冻死在雪地的战士,他们都是中国人的丈夫、父亲、儿子和兄弟,没有任何人希望他们洒血战场,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场“立国之战”来证明自己的实力,那么像美国这样的军事侵略行动就会永无止尽,所以电影《长津湖》中才有这样一段台词:“这场仗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
他们难道不知道自己前往朝鲜战场可能就永远回不来了么?不,他们心里很清楚,参加朝鲜战争的大多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战争的残酷他们比谁都清楚,但之所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因为他们心里明白,如果他们这代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老兵不能抵挡住美国的入侵,等到下一代新兵入伍,他们面临的局势将更加艰难。
看完电影《长津湖》,我的内心五味杂陈,我坐在座位上盯着屏幕久久不愿离去,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坐在原地,他们等待着电影的彩蛋,但直到演员表全部出完,我们也没能等到彩蛋,刚开始有点失望,但走出影院后又突然释然,看着外面万家灯火,高楼林立,我突然明白,原来今天的和平,就是电影《长津湖》留下的最大彩蛋。
原文首发于我的公众号“枫冷慕诗”。
这是原文链接,大家喜欢可以关注下。
01
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是个作战经验丰富而谨慎多疑的人,他手下的陆战一师,齐装满员2.5万人,装备精良,在二战中曾经历过太平洋战场瓜岛、冲绳岛等炼狱般的血战,是美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之一,堪称王牌中的王牌。
1950年11月26日这天,史密斯坐在直升机上巡查朝鲜北部白雪皑皑的高原,企图从下方雪雾迷漫的世界发现什么蛛丝马迹。
他让直升飞机飞的尽可能低,却始终一无所获,雪原上一片寂静,没有发现任何敌人的踪迹,他只好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到陆战一师进攻的前沿,一个叫柳潭里的小山村。
在美军高层,尤其是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看来,这种小心谨慎实在多余。
就在两个月前,1950年9月15日,麦克阿瑟成功组织“仁川登陆”,令南下的北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联合国军势如破竹,一路打到朝鲜北部,逼近鸭绿江中朝边境。
在麦克阿瑟看来,战争的结束已近在咫尺,胜利就在眼前。他向美军士兵表示:
“赶到鸭绿江,全都可以回家。我保证说话算数,你们能够同家人共进圣诞节晚餐!”
美军中到处弥漫着极其乐观的情绪。美国陆军部已经开始把精力用在如何避免军用物资积压的问题上,《纽约时报》的社论写道:“只要在中朝边境不发生意外事件,这场战争的胜利已成定局。”
当美军骑兵第一师后勤人员向士兵发放圣诞节礼品价格单时,很多士兵把这份价格单扔了,他们认为圣诞节时他们肯定已身在在东京了,一些部队甚至已经把武器装箱了。
尽管中国方面,周恩来多次通过外交渠道向美方表示,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不会坐视不顾,但麦克阿瑟不以为然,他认为中国最多会派出两个师的志愿军参战,无妨大局。
在这样的乐观氛围中,麦克阿瑟在兵力部署上出现了破绽:美军分成了两路,东西两线之间出现了一个宽达80-100公里的缝隙。
真正头脑清醒的,反而是美军一线部队。
一个月前,联合国军已与中国志愿军发生交火,但那场规模不大的遭遇战,未引起美军高层的重视。
此刻,陆战一师7团所驻扎的柳潭里,位于长津湖畔,基本处于美军整个战线的最北端,已经接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尽管始终没有遭遇志愿军大部,但作为一线指挥官的史密斯越发不安。
陆战一师
从柳潭里飞回指挥部时,史密斯看了一眼挂在舱门边的温度计,温度计的表面已经结了霜,他用皮手套擦了擦,最后勉强看清了刻度——零下40℃!
02
史密斯的直觉是正确的,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坐在直升机上巡察而一无所获的雪原上,确实潜伏着数万人,他们隶属于一支同样身经百战的军队——中国华东野战军第九兵团。
这支华野最精锐的部队,司令员宋时轮,下辖20、26、27三个军12个师,共15万人。这支精兵原本在东南沿海一带集结训练,准备时机到来收复台湾,不料朝鲜战争突然爆发,这才被紧急派遣入朝参战。
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由于军情紧急,宋时轮接到电报第三天就率领九兵团出发了,从温热的南方直接开到了寒冷的东北。
常言道兵贵神速,但问题是九兵团久居南方,并没有准备冬季防寒装备,十几万志愿军穿着南方的单薄棉衣,就准备入朝了。
经过边境线时,时任东北军区副司令员的贺晋年看到志愿军身上的薄棉衣,不禁大惊失色:
“这怎么得了!这怎么得了!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了,冻都能把你们冻死!”
贺晋年立刻把库存的数万件棉大衣和棉鞋拿出来分给九兵团战士,发现不够,又立刻动员自己的部队,直接在车站脱下身上的棉衣棉裤,给九兵团的官兵换上。
但由于时间实在太紧,冬装数量不足,有的人有棉衣没有棉裤,有的只分到一顶棉帽,更多的就是穿着单薄的衣裤,脚踏胶底鞋,就进入了冰雪遍地的朝鲜。
长津湖战役前,身着薄衣的志愿军
就在史密斯坐在直升机上巡察时,志愿军正隐藏在用枯枝和积雪伪装起来的战壕里,在小铁锹上烙面饼,或者把土豆烤熟,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准备口粮。中午的饭是煮熟的玉米棒,冰天雪地中冻得很结实,他们就把玉米棒放在太阳下晒,晒软一层就啃掉一层。
由于没有制空权,27军的汽车运输队只能夜间行车,仍然难以避免被美军飞机轰炸,九兵团数万人只好轻装,日伏夜行,冒着风雪前进。
很多人听说过朝鲜的冬天很冷,但想象不到会冷到这种程度,严寒成为志愿军最大的噩梦。冒雪行军中,开始的时候,军官们还不停地喊:“小心路滑!互相拉着!”后来就听不见喊声了,除了长长的队伍还在缓慢移动外,一切都被冻结了。
第一天行军,就有700多名士兵被严重冻伤。
彭德怀原本计划于11月25日开始攻击,但严寒与冻伤减员导致不得不推后两天。即便如此,十余万志愿军还是在美军侦察机眼皮子底下,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了攻击位置,在长津湖附近设下口袋,只待大鱼入网。
这将是中美两国两支王牌部队的第一次正面对决。
03
战斗在11月27日夜打响。
哈里斯是陆战一师7团H连连长,多年以后,他仍然对志愿军发起攻击的那个时刻心有余悸。
九兵团20、27军分别向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和社仓里的美军同时发起攻击,迫击炮弹首先落在陆战一师在柳潭里的防御阵地上。
枪炮声中,一阵美军从未听过的喇叭声响起,刺耳而清晰。那是志愿军的冲锋号,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中国军队特有的冲锋号声都令美军胆战心惊。
美军士兵几乎还没有把枪端好,志愿军的第一个冲击波就已经开始了。向这个高地冲击的是89师的二六七团,志愿军的手榴弹在美军头上形成密集的弹幕,爆炸声连成一片。在激烈的战斗中,美军阵地被撕开几个小口子。
哈里斯看到,在炮弹爆炸的火光中,衣衫单薄的志愿军冒着美军密集火力,潮水一样地冲过来,他后来一生都对中国土兵顽强血战的精神感到极度震惊。
天一亮,师长史密斯发现,陆战一师已被志愿军分割包围成5个部分,后方退路也已被切断,如果不采取措施,只要天再一次黑下来,志愿军的冲锋号再次吹起来的时候,他们恐怕就要完蛋了。
但另一方面,志愿军的处境同样很不乐观。
美军根本不是所谓“纸老虎”。
解放战争中,27军参加过淮海战役,在孟良崮全歼国民党王牌74师。快速穿插,分割包围,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本是这支部队擅长的作战方法。
但现在,面对这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志愿军发现包围容易,要歼灭却是难如登天。
长津湖地区的美军比预想的更多,除了陆战一师还有美7师一个团,共3万多人,但更严重的还是双方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
对志愿军来说,美军强大的火力堪称噩梦。
志愿军主要武器为步枪、手榴弹等轻武器,加上少量迫击炮,迫击炮还因为严寒有超过一半不能使用。美军不仅坦克、火炮等地面重型武器应有尽有,还有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持。
打过无数恶仗的陆战一师也不愧王牌劲旅,发现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后并未惊慌失措,而是反应迅速,立即用200多辆坦克组成环形防线。志愿军缺乏攻坚用的重武器,只能用步枪、手榴弹去冲击美军坦克防线,付出的牺牲难以想象。
志愿军一个排长王学东回忆:
“美军强大的地面火力以及空中掩护,使得他们能够坚守住阵地。几天下来,我们58师想歼灭他们一个连或小股部队的作战计划,都没能实现。”
其次是志愿军后勤保障严重不足。
志愿军的后方运输线只有一条简易公路,而且由于没有制空权而被美军飞机毫无顾忌地轰炸。由于缺乏汽车,几乎所有非战斗人员,从机关人员、勤务人员甚至文工团演员,都加入了向前方运送物资的队伍,冒着风雪将粮食、弹药运到前线。
在朝鲜,沿用国内解放战争时“就地筹粮”等老办法根本行不通,打起仗来,饿着肚子冲锋的现象在志愿军各部队中极为普遍。
更可怕的是严寒。
零下30度的环境中,志愿军每个班只有一两床棉被,夜间战士们只好将这一两床棉被摊在雪地上,十多个人挤在棉被上互相搂抱取暖。而美军每人一件防风大衣、一个鸭绒袋,各种物资应有尽有。
长津湖战役中,很多志愿军士兵不是败给对手,而是冻死在冰冷的雪地里,甚至有三个连队,成建制地全员冻死在阵地上,被称为冰雕连。
被冻僵在阵地上的志愿军战士
志愿军老战士刘伯清回忆:
“冷到什么程度呀,讲了你都不敢信,一些战士的耳朵被冻得硬邦邦的,一碰整个就掉了,一点都没的知觉喽!”
由于极度寒冷,志愿军非战斗减员严重,有些部队已到达预定位置,却因为寒冷无力发起进攻。
士兵们在积雪地面野营,脚、袜子和手冻得像雪团一样白,连手榴弹的拉环都拉不出来。引信也不发火,迫击炮身管因寒冷而收缩,迫击炮弹有七成不爆炸。
尽管如此,志愿军27军还是集中了2个师5个团的兵力,围歼了被称为“北极熊团”的美7师31团,缴获的蓝色团旗,现存于北京军事博物馆内。这也是长津湖战役中,美军唯一被成建制全歼的部队。
志愿军的勇猛顽强,给美军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后来的美军战史中这样描述:
“在地面密集的炮火和各种火器编织的密不透风的封锁下,在天空上铺天盖地的飞机的航空炸弹、凝固汽油弹和机关炮所构成的死亡的大网下,中国士兵一波一波地进攻潮水般涌来,在照明弹惨白的光芒中,联合国军士兵惊恐地看着这些后面的士兵踏着前面士兵的尸体毫无畏惧地向他们冲击而来,这些中国士兵义无反顾,毫不退缩。”
04
激战一天后,胶着中的交战双方都把目光盯在了一个叫下碣隅里的小镇。
这里是美军防线的中部,也是陆战一师指挥部所在的位置,美军还在这里修了一个简易机场。如果志愿军占领此地,美军后路将被完全切断。
但面对美军优势火力,志愿军经过一夜苦战,也只占领了东面的高地。随着天亮的到来,志愿军被迫转入防御,负责防守的是58师一七二团三连连长杨根思,但此时他手下的兵力只有一个排。
他们每人带了三个煮熟但早已冻得坚硬的土豆作为干粮,除此之外,他们所有的口袋全部塞满了手榴弹。
天亮后,美军开始炮火准备,飞机投下的汽油弹使黑色的雪都燃烧起来。美军第一次冲击很快被志愿军密集的手榴弹打了下去。接着,是更加猛烈的轰炸,八辆坦克也加入攻击。没有重武器,杨根思亲自带人,带着炸药炸毁了最近的一辆坦克。
打到上午10点,高地前布满了美军士兵的尸体,志愿军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
杨根思看见重机枪排排长向他爬过来,说:“机枪子弹没有了。”
杨根思问:“人还有多少?”
排长说:“除了我,还有个负伤的兵活着,还有连长你。”
杨根思说:“你和那个战士下去,向营长报告情况。”
排长问:“你呢,连长?”
杨根思说:“我在这里守阵地。”
再次冲上高地的美军没有听到枪声,正当他们到达山顶时,只见一个中国士兵好像突然从地底钻出来似的,抱着炸药包向他们冲去。剧烈的爆炸中,陆战队的蓝色旗帜与人体残肢飞上半空。
杨根思,江苏泰兴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擅长爆破,立功无数,牺牲在朝鲜战场,时年28岁。他至今仍是中国第20军的骄傲,他生前所在连队被命名为“杨根思连”。
杨根思
直到这场战役结束,美军始终未能踏上这块高地一步。但另一方面,连续苦战的志愿军也未能最终攻下下碣隅里。
两军火力、后勤保障差距实在太大。
陆战一师的工兵已在这里建起一个可供C-47运输机起降的临时机场,陆续建成的还有供给基地、野战医院,美国空军随之运来了大量弹药、食品、药品、防寒服装、油料……
应有尽有的物资从隔海的日本运来,根本用不完,以至于美军最后撤离时,还开动推土机将数以千吨计的各种物资销毁。
而志愿军方面,由于保障跟不上,前线战士经常吃不上饭。由于要避开美军飞机不能生火,有的部队整个战役期间没喝过一口热水,只好一口炒面一口雪或者啃两个冻土豆。
美军则完全不用担心空袭,可以生火做饭,搭建帐篷,甚至还能在感恩节的时候吃到火鸡大餐。
战场上的美军仍能享用火鸡大餐
陆战一师在这场战役中也展现了惊人的作战能力,即便在志愿军炮火中,美军工程兵也没有放弃抢修机场,使大量伤员得以通过飞机撤离。
打到30日清晨,师长史密斯终于接到“全面撤退”的命令——再不走,陆战一师的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这位久经沙场的王牌师将领,对陆战一师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指令:
“陆战队,向南进攻!”
美军历史上极其罕见、如同炼狱般的长津湖大撤退开始了。
05
陆战一师两个团沿着公路前进,支援飞机几乎贴着陆战队士兵的头顶,掩护着他们一寸寸地撤退。
这段仅22公里的公路,美军花了三天时间才走完。面临志愿军的层层阻击,美军平均每小时只能前进300米,撤退路上共有1500人伤亡,其中的500人是冻伤。
从长津湖撤退的美军
在柳潭里到下碣隅里之间,有个卡在公路要冲上的高地,叫做德洞岭,成为双方拼死相争的军事要点。史密斯曾说:“如果这个高地丢失,两个陆战团就完了。”
志愿军三面攻击,曾一度突进美军防线,两军士兵展开了残酷的肉搏战,双方使用了能够使用的一切工具,包括挖工事的锹、镐、刺刀和拳头,在黑暗中翻滚搏斗。
两天时间里,阵地几次在双方手中易手。
美军能够支撑下去的关键,仍然是强大的空中支援能力。美军运输机把大量物资准确地投到了阵地上,其中包括弹药、正规的C类干粮、咖啡、毛毯、担架和药品。
从下碣隅里撤到18公里外的古土里,陆战一师又用了38个小时,这支世界上机械化程度最高的部队平均每小时只能前进500米,每公里伤亡34人。
大规模撤退前,美军用飞机撤离了大批伤员,又销毁了一切带不走的物资,在100多架飞机的掩护下撤离,最终使陆战一师主力得以撤退到了古土里。史密斯的最终目标是,将美军撤到兴南港,然后从海上撤离。
06
最让人感觉到两国国力差距的,无疑是水门桥。这是美军必经之路,桥下是万丈深渊,两侧都是悬崖,周围无路可走,没有这座桥,美军车辆、坦克无法通行,陆战一师将被挤压在一小块地区,岌岌可危。
志愿军当然也一早意识到这座桥的重要性,先后于12月1日和4日将桥炸毁,但很快被美军工程兵修复通车。志愿军接着又进行了第三次炸桥,这一次,连桥的基座都被炸毁了。
连宋时轮都认为,这一次无论如何美军无法将之修复。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实已超出当时中国军队的认知极限。
美军工程兵专家赶到现场,迅速制定了架设一座钢架新桥的方案,然后在日本定制了8套钢制组件以及专门的大型降落伞,还在几百公里外完成了一次空投测试。在当时世界最发达的工业体系支撑下,这一切只用了不到24小时。
12月7日这天,美国空军八架C-119大型运输机将八套钢制组件空投到古土里,仅仅一天后,一座新的钢制桥梁便再次出现在悬崖之间,美军1500多辆汽车和坦克通过这座桥顺利撤离。
仗打到这个地步,志愿军的作战能力已经达到极限,但战争背后两国国力的巨大差距,无法完全由人力弥补。一个是百废待兴的农业国,一个则是地球上最发达的工业国,这种差距深深地印在了很多人的脑海中。
在水门桥附近的一个高地上,美军侦察部队到达后,不禁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整整一个连队百余名志愿军士兵,呈阻击队形冻死在阵地上,他们手中的武器均指向通往水门桥的道路。
人们后来从其中的一个士兵身上找到一张纸:
我爱亲人和祖国,
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
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07
12月24日,圣诞节前夜,是美军撤退行动的最后的一天。从深山野岭中撤退出来的美军陆战一师官兵登上军舰,撤离朝鲜战场。
长津湖一战,志愿军给美军王牌部队沉重打击,迫使联合国军全线撤退,朝鲜战场形势随之逆转。高傲的麦克阿瑟也不得不承认,他眼中这支“农民武装”式的军队,绝不是一支可以轻易侮辱的力量。
但志愿军在付出了极其惨烈的代价后,仍未能全歼敌人。
在这场空前惨烈的战役中,陆战一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伤亡减员达13961人。而志愿军方面伤亡更为惨烈,九兵团共减员5万多人,其中战斗减员14000多人,冻伤减员30732人——也就是说,大部分伤亡都是由严寒和装备不足造成的。
这种牺牲,实在太过惨烈。
宋时轮后来在回忆录中认为,长津湖战役“其艰苦程度超过长征”。九兵团由于减员严重,足足休整了五个月才恢复元气,再次返回朝鲜战场参加第五次战役。
1955年,宋时轮被授予上将军衔,此后他先后担任过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和院长。宋将军后半辈子都在军事科技领域深耕,正是因为对长津湖战役的刻骨铭心——绝不能再让我们的战士,因为装备落后而牺牲。
08
长津湖一战,双方都认为自己取得了胜利,都将之视为己方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方看来,志愿军尽管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实现了战役目标,击退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而在美军看来,己方在敌人重重包围下全建制突围,同样是了不起的战绩,战后美军数十人获得勋章。
如果说朝鲜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那么长津湖一战,让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多么顽强的对手。
朝鲜战争后,彭德怀说:“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但尊严不是无代价的,正是志愿军以今天我们难以想象的勇气、顽强和坚毅,在国门之外击退强敌,才使西方世界对新生的中国刮目相看。
每念及此,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几句碑文便忍不住浮上脑海: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参考资料[1] 朝鲜战争.王树增.[2] 最寒冷的冬天.大卫•哈伯斯塔姆.[3] 冰血长津湖.纪录片.
原文来自个人公众号:郭大路的小酒馆,偶尔写些有温度和深度的历史。
长津湖之战,属于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一部分,又称清川江——长津湖战役,简称清长之战。
如果把视角放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1950年战局上,也就是综合考察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和第二次战役,就会很直白的发现,双方进行的历时三个月的交战,只不过是两个1917年走上战场的老军人联手搞出来的闹剧。
1917年作为美军第四十二步兵师参谋长加入一战西线的麦克阿瑟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的表现,具体的说,从决定派遣史密斯特遣队进入朝鲜开始到被杜鲁门耻辱性的官宣解除职务为止,只配两个字的评价:愚蠢。
釜山防御圈、仁川登陆、元山登陆、越过三八线扩大战争、两次向鸭绿江进军、美国历史上最长的撤退、汉城丢失之后的惊慌失措,这一切都是因为麦克阿瑟的愚蠢。
美国突破联合国对联合国军的授权,越过三八线北进代表李承晚伪政府统一朝鲜,本质上是麦克阿瑟的个人决定,跛脚的民主党杜鲁门政府没有足够的意愿约束麦克阿瑟的行动,因为这样的约束会给共和党提供进行政治攻击的弹药。
一个仅仅因为个人的虚荣就在脑海中臆想中国不会实质性干预朝鲜局势的军事统帅,再加上一个以“麦克阿瑟的马屁精”的名声著称的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就把陆战队以行军队列在东北亚的冬季投入到了长津湖那样一个见了鬼的天然被伏击的战场上。
强调一次:清长之战的爆发完全是由于不受政治约束的麦克阿瑟本人变态一般地追求“朝鲜征服者”的虚名而超出一切客观条件的依据所做出的军事决策,这个决策违背一切已知的军事科学成果,是彻头彻尾的愚蠢。
接下来,轮到另一个同样在1917年作为湘军士兵参加护法战争的老军人彭德怀。
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主要罪过,是他无知。
彭德怀给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设定的根本任务,是要全歼包括美八集、美十军在内的全体联合国军,为此,他在第一次战役之后设计了一个诱敌深入的行动,安排西线的五个军和在东线长津湖以南进行黄草岭阻击战的第四十二军主动撤退,并且示弱。
对于彭德怀如此宏大的战役设想,首要问题是他只有六个步兵军三个炮兵师的兵力,实力绝对不足,所以,他就要催促后续的第二梯队——第九兵团加速行动进入朝鲜战场。
必须要明确的是,在朝鲜北部龟城、泰川、球场、德川、五老里一线设置阻击线的目标是开战前就设定好的战略目标,国内的一切后勤准备都是以此为依据进行的,彭德怀打了半个月就要做彻底修改,国力支持吗?
请注意,彭德怀关于二次战役的战役决心是长津湖之战爆发的最直接原因,如果彭德怀不修改战略目标,变守备阻击线为主动歼敌,四十二军在十月二十五日就抵达黄草岭进行阻击,并一直坚守至十一月七日退守柳潭里,美十军直到十一月二十七日才进入柳潭里。
由于彭德怀对于现代参谋业务特别是后勤业务的无知,他就设计了一个很有古典味道的拖刀计,把第九兵团以非常具有古典派头的姿态派到了长津湖。所谓的古典派头,就是第九兵团在丝毫没有寒带山地作战所必须的经验、知识、意识、装备、战术等等作战要素的情况下,仓促地赶到长津湖战场,要展开十几万人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围歼战。
而且,还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第九兵团不加入西线作战?
不需要很高深的军事知识,只需要稍微了解一下战史,人们就会知道,在西线参与清川江作战的第四十军,在1946年冬季作为东野三纵曾经在鸭绿江以北的长白山脉中进行过四保临江的战斗,对于长津湖战场具有更好的适应条件,身为志愿军副司令的韩先楚就是当时三纵的指挥员。
简单看去,以韩先楚率领四十军前往东线,统一指挥四十军、四十二军执行长津湖作战,似乎是更为合理的安排。
实战中十一月七日还在守备柳潭里的第四十二军被调往西线执行穿插至朝鲜西海岸安州、锁死美八集最后撤退路线的任务,这等于是要四十二军在十几天时间内徒步横穿整个朝鲜半岛,清川江之战十二月二日就结束了。
我个人认为,理顺指挥体系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要第九兵团部接受原第十五兵团部的统一指挥,同为兵团级上将的宋时轮上将接受邓华上将、韩先楚上将、洪学智上将的指挥,再考虑到四野高级司令部的工作风格。
要第九兵团加入西线可能是难以实行的方案,不能予以考虑,只能让第九兵团部统领第九兵团序列内的部队,单独负责一个方向的作战。
同理,第十五兵团部连同第十三兵团的部队,也无法接受第九兵团的领导,第九兵团部是否具有统筹西线的能力还是个疑问,十五兵团部毕竟已经按照志司的规格强化了。
综上所述,第九兵团在彭德怀不考虑现代后勤参谋业务、现代作战参谋业务,反而考虑了古典军学的战役设计和人事关系的情况下,以古典军队的战役指挥水平进入了长津湖战场。
于是宋时轮上将在一个古典军学的战役目标限定下最大限度地发扬了以他在山东、江淮地区积累的温带作战知识为基础的主观能动性,造就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军事灾难。
总得来说,长津湖之战中双方士兵遭受的一切超过必要战斗勤务的苦难,都是由两个打了三十多年仗的老混蛋亲手制造的,而且这两个老混蛋人手一个元帅军衔。
这才是长津湖之战最惨烈的地方:因为愚蠢无知而制造惨烈的人自己不必享用惨烈。
我决定把邓华上将摘出责任人的范围,是因为我读到过这样的记载:
邓华在得知消息的当时就把三十八军成功穿插至三所里并建立防御阵地的行动称为奇迹。
到底是什么样的指挥官会把一场几十万人参加的大会战的胜利基础建立在一个奇迹之上?
我不相信在第三次四平战役战前忤逆林彪要求增加一个纵队建立第三攻城突击方向的邓华会把胜利建筑在奇迹之上。
我支持。因为匿名是网络环境差的万恶之源。
知乎做得好。与此同时,头条和抖音也上线了IP属地。
根据 @新浪财经 报道:
据悉,今日头条、抖音展示的帐号IP属地均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文或评论时的网络位置,境内展示到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别行政区),境外展示到国家(地区)。而且帐号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相关展示不支持手动开启或关闭。
在公告中,今日头条和抖音均提出,展示账号IP属地是为了维护真实有序的讨论氛围,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快手则表示是为了防止部分网友在热点事件中出现蹭流量、传播不实信息、冒充当事人等干扰正常讨论的行为。
实际上,在字节跳动和快手的产品上线该功能之前,微博已经于今年3月先行一步。3月17日,微博官方账号称,因发现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微博将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据悉,微博也是在个人主页中展示用户最近一个月内最后一次发布微博或评论的IP归属地,而且IP归属地显示规则与评论区此前显示规则保持一致,国内显示到省份/地区,国外显示到国家。
2、
几乎所有的网红产品,都是利用人性的七宗罪所达到的。
而匿名就是网络环境的万恶之源。
匿名,意味着一个人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无论你是咒骂那个普通人去死,还是问候他的十八代祖宗。
在网络平台上,我们看过了太多这种悲剧。
为什么女权的“权”会被污名化成“拳头”的拳?
我个人是支持女权的。但是里面有人在故意把水搅浑。
为什么有人被人肉和网暴?
因为在屏幕面前可怕的那个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甚至很多明星粉丝对普通人群起而攻之,所倚仗的,不过如此。
为什么微信上的环境要比微博等好得多?
因为微信是实名化的。喷他,意味着他可能能找到你的真实身份,如果他想的话。
当然,做人是需要互联网树洞的。在BBS这种场景下,所有人都可以匿名化。
而在如微博等社交平台上,我支持全面实名化。
但愿天下不再有网络暴力。
难在它直接撩拨起了人心中的欲望,让封王从内部瓦解,而且还让王的非长子们感恩戴德,人人有地封,家家有采邑。
那么,唐僧在花果山念一段紧箍咒,就会当上猴王吗?
如来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花果山的猴子会认为如来是猴王吗?
不扎根基层,群众是不会认可的!
原答案被折叠了:
盖世猴王为何裸死猴山? 数百头母猴为何半夜惨叫? 动物园最大猴群为何屡遭黑手? 游客投掷的食物为何频频失窃? 连环强 J母猴案,究竟是何人所为? 动物园管理处的门夜夜被敲,究竟是人是鬼? 数百只小猴意外身亡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 这一切的背后, 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 敬请关注今晚8点CCTV12法制频道年度巨献《题主的不归之路》 让我们跟随着镜头走进题主的内心世界…
俄罗斯希望一个可靠的战略屏障。
俄罗斯是一个危机意识很强的国家,也非常注重战略缓冲区的构建。俄罗斯领土很多都是按先建立战略缓冲区,再吞并缓冲区的步骤一步步扩大的。注意,俄罗斯需要乌克兰成为一个可靠的战略屏障,但至少在开战前没想吞并乌克兰。
乌克兰作为毗邻俄罗斯的核心区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缓冲之一,其地位甚至超过了朝鲜之于中国。但是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之后,俄乌已经反目成仇,为了战略缓冲,东乌在俄罗斯支持下事实独立。德法俄乌签订的明斯克协议出卖了乌克兰利益,在法理上承认了东乌国中之国的地位。
作为利益受损最大的乌克兰,一直不愿意接受明斯克协议,因此一直在清剿东乌武装力量,还在还在积极寻求加入北约。一旦乌克兰收复东乌并加入北约,那么美国的军事力量就真的兵临城下了,这是俄罗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
在俄罗斯16号开始作出撤回边境演习部队的姿态后,乌克兰再次大规模进军东乌克兰,政府军与分离武装大规模交火,这突破了俄罗斯的底线,2022年2月21日普京承认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独立,并出兵东乌克兰,战争正式爆发。
最后,我并不认为俄罗斯是主动侵略乌克兰,下面的回答分析过,俄罗斯的底线就是保证东乌稳定的战略屏障地位,俄罗斯不想打破明斯克协议下的现状。但是乌克兰突破了底线,无论泽连斯基是处于一腔热血、收复失地的爱国之心,还是转移危机、在美国怂恿下的主动挑衅,总之乌克兰也东乌独立武装先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俄罗斯才选择军事介入。
有人疑问为什么设置战略缓冲了还要吞并缓冲区,这不符合逻辑呀?但是这对于一个对于领土扩张欲望很强的国家来说完全符合逻辑,缓冲区要么是自己的附庸,要么是中立国,无论是附庸还是中立国哪里有自己的领土可靠,一旦吞并缓冲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比如缓冲区的抵抗意愿减弱),自然就会想办法吞并。等吞并了缓冲区,原先的缓冲区再次成为领土,又需要新的战略缓冲,如此便周而复始,不断扩张。在二战前战争阴云笼罩欧洲时,苏联的举措是瓜分波兰、大举东扩,就是为了扩充战略屏障。而1926年苏联策划外蒙古独立也是这个目的。
国家与国家并不像人与人,人遇到恶邻可以搬家,国家遇到恶邻怎么搬家呢?还能逃到哪里去呢?乌克兰身处俄罗斯腹地,并不是不可以加入欧盟,但是前提是要有刺痛侵略者的实力做支撑,不会被他国轻易控制操纵,这才是小国的立国之本。
作为一个小国,想要安定生存下去是很不容易,不仅需要精悍的实力,还需要理性、清晰的战略。乌克兰搞到今天山河破碎的这一步,完全是咎由自取,国家之间哪有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就是完全弱肉强食、利益至上的丛林法则。俄罗斯有个邻居,至今都能够独善其身,那就是芬兰。
芬兰1939年被苏联侵略,但是在二战中芬兰却没有倒向德国而保持中立,艰难的在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寻找缝隙,甚至为了生存向苏联割地求生。二战后芬兰一方面与西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严禁国内反苏宣传,直到苏联解体,芬兰才开始加入欧盟。在我们眼中,芬兰是个不折不扣的西方国家,但是直到今天,芬兰也没有加入北约,这就是芬兰的生存智慧。
小国生存不易,作死只能带来灭亡。乌克兰在苏联解体时是一个家底非常雄厚的国家,不仅有78万名服役军人、近3600家军工企业、6500辆坦克、1500架飞机,还继承了苏联1270枚战略核弹头以及近2500枚战术核武器,如果乌克兰励精图治,那么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区域强国。但是乌克兰经济改革彻底失败了,核武器全部销毁了,军工企业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经济被被寡头垄断,逐渐沦为了欧洲粮仓与欧洲子宫。
雅典奥运会乌克兰拿了9枚金牌,北京奥运会变成7枚金牌,伦敦奥运会减到6枚,里约奥运会剩下2枚,东京奥运会就只拿了1枚金牌,2024年巴黎奥运会时乌克兰还能拿到金牌吗?一旦没有国力作支撑,可不仅仅是奥运会拿不到金牌的事,离被大国拿捏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没有了雄厚的实力,如果还能有理性的外交政策,乌克兰也可以幸免。但是乌克兰外交政策从来没有稳定过,库奇马上台亲俄,尤先科上台亲美,亚努科维奇上台又亲俄,波罗申科上台再亲美,乌克兰就像墙头野草摇来摇去。
成为大国的缓冲区,需要活的足够警惕与小心翼翼,更要清楚双方的底线,否则无论哪一方都不可以接受。亚努科维奇一边倒向俄罗斯,被西方搞了二次颜色革命;波罗申科一边倒向西方,又被俄罗斯夺走了克里米亚;被揍了一顿还想彻底加入北约,这又触碰了俄罗斯的高压线。在无尽的折腾中,乌克兰就这样作没了自己。
有朋友对芬兰在二战中的中立立场存疑,但是芬兰从未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在法律上根本不是轴心国。其次1942年的德黑兰会议也认为,苏芬战争是芬兰对抗苏联的单独的一场战争。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此时保持中立的苏联为了增加战略纵深,也开始侵略欧洲边境6国(波兰、芬兰、罗马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939年11月苏联发动了对芬兰的侵略战争,也就是“冬季战争”。冬季战争中苏联以伤亡32万人的沉重代价惨胜芬兰,迫使芬兰割让领土。战后芬兰与德国展开合作,以同意德军过境芬兰的代价换取德国军事支持。
德国正式入侵苏联后,苏联担心德国从芬兰入侵,便主动向芬兰发动空袭,芬兰趁机向苏联发动进攻,这就是“继续战争”。芬兰在苏德大战之际,收复了“冬季战争”的失地,但并没有进一步进攻苏联,而是让军队一直驻守在边境。
随着德军在苏联战场失利,芬兰与苏联也宣布停火,并按照苏联要求将德军驱逐出境。1944年9月15日,芬兰与德国开战,开始了拉普兰战争,9月19日苏芬签署莫斯科停战协议,苏芬战争结束。
整个二战期间,只有英国在名义上向芬兰宣战,其他同盟国都认同苏芬战争是芬兰与苏联的单独的战争,二战中芬兰没有像波罗的海三国一样被苏联直接吞并,也没有像罗马尼亚一样被苏联侵略后直接投靠德国阵营,而是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中立地位。
二战后芬兰依旧坚持中立立场,拒绝了美国马歇尔计划,一直小心翼翼的在北约与华约之间求生存,直到今天也不愿意刺痛逐渐衰弱的俄罗斯。芬兰的遭遇也可以让人理解为什么东欧国家会如此戒备俄罗斯,毕竟在历史上都遭受过侵略。我们不能因为苏联是二战战胜国就忽视了它侵略他国的事实。
俄罗斯希望一个可靠的战略屏障。
俄罗斯是一个危机意识很强的国家,也非常注重战略缓冲区的构建。俄罗斯领土很多都是按先建立战略缓冲区,再吞并缓冲区的步骤一步步扩大的。注意,俄罗斯需要乌克兰成为一个可靠的战略屏障,但至少在开战前没想吞并乌克兰。
乌克兰作为毗邻俄罗斯的核心区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战略缓冲之一,其地位甚至超过了朝鲜之于中国。但是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之后,俄乌已经反目成仇,为了战略缓冲,东乌在俄罗斯支持下事实独立。德法俄乌签订的明斯克协议出卖了乌克兰利益,在法理上承认了东乌国中之国的地位。
作为利益受损最大的乌克兰,一直不愿意接受明斯克协议,因此一直在清剿东乌武装力量,还在还在积极寻求加入北约。一旦乌克兰收复东乌并加入北约,那么美国的军事力量就真的兵临城下了,这是俄罗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
在俄罗斯16号开始作出撤回边境演习部队的姿态后,乌克兰再次大规模进军东乌克兰,政府军与分离武装大规模交火,这突破了俄罗斯的底线,2022年2月21日普京承认顿涅茨克与卢甘斯克独立,并出兵东乌克兰,战争正式爆发。
最后,我并不认为俄罗斯是主动侵略乌克兰,下面的回答分析过,俄罗斯的底线就是保证东乌稳定的战略屏障地位,俄罗斯不想打破明斯克协议下的现状。但是乌克兰突破了底线,无论泽连斯基是处于一腔热血、收复失地的爱国之心,还是转移危机、在美国怂恿下的主动挑衅,总之乌克兰也东乌独立武装先发生了大规模武装冲突,俄罗斯才选择军事介入。
有人疑问为什么设置战略缓冲了还要吞并缓冲区,这不符合逻辑呀?但是这对于一个对于领土扩张欲望很强的国家来说完全符合逻辑,缓冲区要么是自己的附庸,要么是中立国,无论是附庸还是中立国哪里有自己的领土可靠,一旦吞并缓冲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比如缓冲区的抵抗意愿减弱),自然就会想办法吞并。等吞并了缓冲区,原先的缓冲区再次成为领土,又需要新的战略缓冲,如此便周而复始,不断扩张。在二战前战争阴云笼罩欧洲时,苏联的举措是瓜分波兰、大举东扩,就是为了扩充战略屏障。而1926年苏联策划外蒙古独立也是这个目的。
国家与国家并不像人与人,人遇到恶邻可以搬家,国家遇到恶邻怎么搬家呢?还能逃到哪里去呢?乌克兰身处俄罗斯腹地,并不是不可以加入欧盟,但是前提是要有刺痛侵略者的实力做支撑,不会被他国轻易控制操纵,这才是小国的立国之本。
作为一个小国,想要安定生存下去是很不容易,不仅需要精悍的实力,还需要理性、清晰的战略。乌克兰搞到今天山河破碎的这一步,完全是咎由自取,国家之间哪有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就是完全弱肉强食、利益至上的丛林法则。俄罗斯有个邻居,至今都能够独善其身,那就是芬兰。
芬兰1939年被苏联侵略,但是在二战中芬兰却没有倒向德国而保持中立,艰难的在轴心国与同盟国之间寻找缝隙,甚至为了生存向苏联割地求生。二战后芬兰一方面与西方国家保持友好关系,另一方面又严禁国内反苏宣传,直到苏联解体,芬兰才开始加入欧盟。在我们眼中,芬兰是个不折不扣的西方国家,但是直到今天,芬兰也没有加入北约,这就是芬兰的生存智慧。
小国生存不易,作死只能带来灭亡。乌克兰在苏联解体时是一个家底非常雄厚的国家,不仅有78万名服役军人、近3600家军工企业、6500辆坦克、1500架飞机,还继承了苏联1270枚战略核弹头以及近2500枚战术核武器,如果乌克兰励精图治,那么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区域强国。但是乌克兰经济改革彻底失败了,核武器全部销毁了,军工企业倒闭的倒闭、破产的破产,经济被被寡头垄断,逐渐沦为了欧洲粮仓与欧洲子宫。
雅典奥运会乌克兰拿了9枚金牌,北京奥运会变成7枚金牌,伦敦奥运会减到6枚,里约奥运会剩下2枚,东京奥运会就只拿了1枚金牌,2024年巴黎奥运会时乌克兰还能拿到金牌吗?一旦没有国力作支撑,可不仅仅是奥运会拿不到金牌的事,离被大国拿捏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没有了雄厚的实力,如果还能有理性的外交政策,乌克兰也可以幸免。但是乌克兰外交政策从来没有稳定过,库奇马上台亲俄,尤先科上台亲美,亚努科维奇上台又亲俄,波罗申科上台再亲美,乌克兰就像墙头野草摇来摇去。
成为大国的缓冲区,需要活的足够警惕与小心翼翼,更要清楚双方的底线,否则无论哪一方都不可以接受。亚努科维奇一边倒向俄罗斯,被西方搞了二次颜色革命;波罗申科一边倒向西方,又被俄罗斯夺走了克里米亚;被揍了一顿还想彻底加入北约,这又触碰了俄罗斯的高压线。在无尽的折腾中,乌克兰就这样作没了自己。
有朋友对芬兰在二战中的中立立场存疑,但是芬兰从未签订《三国同盟条约》,在法律上根本不是轴心国。其次1942年的德黑兰会议也认为,苏芬战争是芬兰对抗苏联的单独的一场战争。
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而此时保持中立的苏联为了增加战略纵深,也开始侵略欧洲边境6国(波兰、芬兰、罗马尼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1939年11月苏联发动了对芬兰的侵略战争,也就是“冬季战争”。冬季战争中苏联以伤亡32万人的沉重代价惨胜芬兰,迫使芬兰割让领土。战后芬兰与德国展开合作,以同意德军过境芬兰的代价换取德国军事支持。
德国正式入侵苏联后,苏联担心德国从芬兰入侵,便主动向芬兰发动空袭,芬兰趁机向苏联发动进攻,这就是“继续战争”。芬兰在苏德大战之际,收复了“冬季战争”的失地,但并没有进一步进攻苏联,而是让军队一直驻守在边境。
随着德军在苏联战场失利,芬兰与苏联也宣布停火,并按照苏联要求将德军驱逐出境。1944年9月15日,芬兰与德国开战,开始了拉普兰战争,9月19日苏芬签署莫斯科停战协议,苏芬战争结束。
整个二战期间,只有英国在名义上向芬兰宣战,其他同盟国都认同苏芬战争是芬兰与苏联的单独的战争,二战中芬兰没有像波罗的海三国一样被苏联直接吞并,也没有像罗马尼亚一样被苏联侵略后直接投靠德国阵营,而是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中立地位。
二战后芬兰依旧坚持中立立场,拒绝了美国马歇尔计划,一直小心翼翼的在北约与华约之间求生存,直到今天也不愿意刺痛逐渐衰弱的俄罗斯。芬兰的遭遇也可以让人理解为什么东欧国家会如此戒备俄罗斯,毕竟在历史上都遭受过侵略。我们不能因为苏联是二战战胜国就忽视了它侵略他国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