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李勤璞老师要批人家书的汉译本,而不去批原文?读完文章后,我觉得李勤璞写了这么多,主观上,是想质疑欧立德的满语水平,但事实上,基本都质疑在了欧立德著作的译者的汉语水平上。
比如,李勤璞老师罗列欧立德书中引用满文史料的九条错,头一条便是乾隆老娘的氏“niohuru”的汉文标准写法是“钮祜禄氏”,但在欧立德书的汉译本里,被写成了“钮钴禄氏”。我觉得这完全可能是翻译造成的纰漏。况且只是写错了一个偏旁,拿这个事儿作为评判欧立德满文水平的依据,是不是有些勉强啊?
其次,乾隆的在清代的定名是《御制五体清文鉴》(han i araha sunja hacin i hergen kamciha manju gisun i buleku bithe),其中的“御制”在欧立德书的汉文译本里被写成了“钦定”。这个也被列入欧立德九大错误之一。好吧,我真的觉得这就是个满文转成英文,再从英文转成汉文的过程中,出现的误差。
“钮祜禄”被写成“钮钴禄”、“御制”经过几道翻译被写成“钦定”,起码这两点似乎不足以去断定欧立德的满文水平吧?就算欧立德错了,可是这种写“错别字”似的错误似乎还不至于影响“欧立德关于清代中国的论断”正确与否吧?
按同样的思路,你在中国学者的文章里,抠出了那么九个错别字,也可以把这个提升到对方汉语水平如何的高度,继而证明人家“汉语阅读能力方面存在欠缺”,质疑人家的学术水平。
退一步吧,就算李老师证明欧立德满语水平确实不行,罗列的这九条错误,充其量也只能说明欧立德这一个人水平有欠。光凭欧立德一个人的这九条错处,尚不足以去否定其他新清史学者的关于“满洲帝国”、“内亚史”的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