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因为凡是“请教”我的
我都收费!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题主意识到了财富和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可类比性。我想这个问题背后的真正困惑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做如下推理:
(1)不劳而获是错误的(不道德的、可耻的、应受谴责的……)
(2)请教是一种不劳而获。
所以,
(3)请教是错误的。
而这个结论是非常反常识的。
因为上述推理过程是有效的,所以如果我们不想接受这个结论,就必须反驳它的前提。而前提(1)看起来是合理的,所以题主自然会质疑前提(2)。但是前提(2)又似乎不是完全荒谬的,于是题主提了这个问题:“请教”是一种不劳而获吗?
那就让我们看看前提(2)吧。
说请教是一种“不劳而获”,显然是比较少见的用法,因为“不劳而获”这个词最典型的使用语境是生产性劳动的语境。在这个语境中,“劳”就是指生产性劳动,而“获”则是指劳动者获得的报酬。题主认为,知识的获取可以与劳动进行类比,此时“劳”指的是获取知识的行为(如查阅资料、实地调查、进行实验等等),而“获”则是指知识。
这个类比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两者的确有相似的地方。然而,两者也有不同的地方,而这可能就是解决题主困惑的关键。所以,让我们思考一下不劳而获在劳动的语境下为什么是错的,然后再看看这些理由是否能够被拓展到知识的语境下。
在我看来,不劳而获至少在两个方面是错误的。
这就是认为不劳而获有错的两个理由。那么,这两个理由能否应用到请教上呢?我认为不能。
首先,对于被请教者来说,没有什么不公平的。请教可以视为建立一种契约的邀请:你给我讲一下这个,我听着(或者我请你喝杯咖啡之类的)。被请教者是自愿接受这个契约的,而且事实上双方也是按照契约执行的,所以这对被请教者来说没有什么不公平的。
其次,对其他(没有去请教别人的)求知者来说,一个人的请教也没有什么不公平的。“多劳多得”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即使它是正确的,也至少应该加上个限定:有意义的劳动,才应该是多劳多得的。假设一个工人孜孜不倦地制造不能用的废品,那么虽然他可能非常辛苦,但是因为他的劳动没有创造价值,也不应获得报酬。
而在知识领域,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别人的成果,而是选择闭门造车,大部分时候就是在做无意义的劳动。试想:
张三生产了一盒罐头,我也生产了一盒罐头,现在世界上就多出了两盒罐头。
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我也独立地发明了一模一样的相对论,现在世界上有几个相对论呢?还是一个。
这就是知识和(物质性的)产品的区别。
因此,因不请教他人而付出更多的劳动,并不应该获得更多的回报,因为它没有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
此外,对其他劳动者来说,不劳而获还可能在一个意义上是不公平的:不劳而获意味着某种特权地位。——凭什么我只能通过劳动获取报酬,而你却有更多获取财富的途径,可以选择劳动,也可以选择不劳动?凭什么我就是打工人,你就是人上人呢?
这一点,也无法证明请教他人比独立摸索更可耻。和那些无人可问,只能自己摸索的人相比,有条件请教他人的人确实处在一种优势地位。但是处于优势地位一定是可耻的吗?不一定。假设我出生在金矿边,你出生在穷山村,我的确比你更容易获得财富,但……这是我的错么?同样,我身边有大佬可以请教,你只能独自探索,我的确比你更容易获得知识,但这也只是我运气好而已。总之,这种相对偶然的资源不均是无可厚非的。值得谴责的,是那些系统性的、有人为因素的资源不均。在经济领域,是财富分配体系不合理;在知识领域,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从文化演化的角度来看,“请教”行为除了可能使得请教者获益之外,还可能使得被请教者获益。
举个例子。假设大家都想要学习如何下棋。大家想要找到一位“下棋高手”或“教人下棋的高手”,然后向这位高手请教,提升自己的下棋水平。
此时,人们会遇到一个“选择性社会学习问题”,也就是:我怎么知道哪个人才是下棋高手?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非常低成本而且也还算不错的方案,就叫做“基于声望的选择性社会学习”:如果我所处的社群中的相当部分人,都在学习下棋时向某个人学习,那么那个人就很可能是下棋高手。
这种策略很简单,因为我们不用直接去核实谁才是下棋高手。我们只需要观察其他普通人的行为,看看那些人究竟向谁学习,然后自己也向谁学习。当我们在某个领域中做研究,要写论文时,如果我们不知道该引用谁的论文作为基础,那么我们就引用那些已经被人大量引用的论文作为基础。
所以,当甲向乙请教时,这一社会行为同时给社群中的丙、丁等人散发出了一种信号:乙是一个值得请教的高手。
当乙有了“高手”这一声望之后,其他人就会基于这一声望,选择和乙进行互利合作。比如,当一些投资人想要寻找下棋高手来开设下棋学校时,就可能找到乙来进行授课。
其他领域同理。当甲选择就法律、化学、医学、土木工程学、育儿、买菜、写书、翻译、造纸等各种问题向乙请教时,如果这一行为是公开的,这一行为就散发出了“乙是相关领域的值得请教的高手”这一信号。
当然,骗子也会利用这一信号。比如,一些新开的店铺会请人来排队。这也是利用了人类的“基于声望的选择性社会学习”这一习惯。
不过,长远来看,假定在动态的重复博弈中,骗子数量比较少(欺骗策略并非最优策略),那么这一“基于声望的选择性社会学习”,就是一个非常低成本,而且收益也很不错的方案。
我当年刚开始写课程论文时候,抬手标题就是“论我国文献数字化发展的现状及前景”,我的指导老师拿着题目问我,请问你文中的我国是打算阐述东北华北西北还是东南中原疆藏?你的文献是电子文献纸质文献还是全息文献?是户籍信息案卷目录还是地方志录,你的现状阐述怎么做到统一?你的前景规划是否有地方差异?……
最后导师语重心长的跟我说,小伙子步子不要迈太大,容易扯着蛋,题目不要太宏观,容易费牛逼。
也就是从那里开始,我对动不动就把什么问题上升到整体的行为比较厌烦,什么穷人思维啦,人类失望了,人生无聊了……以你我之辈的本事,根本不可能把一个差异巨大的整体中方方面面的不同之处都阐述的清清楚楚,最终要么高高抬起轻轻放下,要么就夸夸其谈空洞无物。
“请教”这个行为广泛的发生在整个人类群体里,从北极因纽特到南岛新西兰,哪怕你题目限定里加了什么职场什么心理,它仍然是一个非常宏观的提问,宏观的提问就要从宏观的角度去解答,考虑的时候就要从你题目隐含的整体角度出发。
整个现如今的人类文明,都是知识积累所塑造的,人能完全自己摸索出来的知识只有怎么敲石头,剩下的都是历代先驱口耳传递,代代相传,才有今天这个局面,你我在这个局面中都是受益的,你所谓的“付出了时间,精力”其实无非就是自己找人学习或者上网搜索或者自己的一点人生经验,归根结底,也是建立在人类整体互相请教的基础建设上的。
你可以不接受,甚至可以得了便宜还卖乖,但你不应该质疑这个系统的合理性,它从建立起来的第一天开始就是这么运行了,运行了不知道多少年,所有人都是从前人那里获得知识,然后传递到后人那里去,生生不息代代不断,就像公交车上第一个给没带钱的人投了硬币,他也许没有获得什么回报,但是这个人会继续给下一个投,甚至下两个投,最终投遍全车,全世界。
这个过程中不存在不劳而获,每个人有得到指教的权利,也有指教他人的义务,你可以不尽力,但请不要指责这个系统的合理,因为它是你如今赖以存在的源泉,况且最终因为你的藏私而导致了某一项知识停滞不前,那么其实不劳而获的更像是你自己。
看到这里的人我还想告诉你们。我上面说的这么多都是废话,但没有办法,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废话题,从来想不到居然会有矫情逼计较这个东西,自古以来只有不愿诚心请教的不学无术之徒,从来没有听说有不劳而获的求知之辈,请教与传授体系,是人类千万年传承发展的瑰宝,正常人类是不会有这么多屁话和这么多逼事的。
当然,作为请教者,保持良好的态度和修养也是基本的尊重,详情请阅读《师说》
既然是创业,那咱们可得按照生意的思路来。
有戏么?
有戏,这是目前短视频领域为数不多的明确方向——生活短剧。
但是每个创业者都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凭啥是我?
内容创作领域能成的创业者有这么几种类型:
1天生英才的
这种人一下生就主动了吃某个创业方向的饭,稍微做一做就能爆发。
有人天生幽默,张嘴有梗,声音有特色,或者脸长得好看也成。
不过人群里这种比例太少,可遇不可求。
2战绩辉煌的
行业老手,打工时间很长,简历上项目案例1~2页纸都写不下的那种。
内容领域玩到后面也是工业化的军备竞赛,有些人是大厂一路打怪升级,天赋可能稍差,但是拉拢资源、做生意、攒资源能力突出。
科班出身创业,胜率一般比较高。
3市场敏感的
内容行业的特点就是变化快。
我老说追风口不好,只要是因为很多人反应速度太慢,等他们去追的时候基本只有接盘一种可能。
但是市场上确实有风口追得好的人。发现早期市场机会,迅速入局,等到差不多的时间迅速套现出手。
回头还能靠讲课开班收割一拨二茬。
这种玩法到了至高境界,是自己就能造出风口。
说了这么多,每个内容创业者都要好歹想一想自己准备靠什么成功。
想了不一定就成,不想肯定不成,稀里糊涂的赚钱,最后会凭借实力亏回来。
更重要的是进行尝试,看看自己想的到底是不是对的。
比如给自己3个月时间,拍30个视频,看看数据上支不支持自己吃这碗饭。
去年有个大三学生问我全职自媒体,说看了一些大V成长历史颇为感动。按照学习成长方法坚持了半年多。
我问他数据咋样。
每周3篇,阅读数平均没到100。
看了几篇作品,我及时地制止了他,没啥天赋、知识储备不足,多流量不敏感。
大三学生时间有限,还是准备考研更重要一些。
如果是业余爱好,那无所谓了;如果是创业,记得给自己一个止损线。
祝愿这位朋友早日能找到“为啥是我能成功”这一问题的答案。
以上,供参考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要往好处想。
当年为啥有人上船?
毅种循环了属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