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一个人的安全感源自哪里? 第1页

  

user avatar   knowyourself-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客体恒常性”,它是我们内心的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客体恒常性”中的“客体”,指的是我们作为“主体”所指向的对象。

客体恒常性指的是我们与“客体”能够保持一种“恒定的常态”(constancy)关系。

拥有客体恒常性的人,有能力保留外在客体在心中映射出的稳定图像(Fraiberg, 1969),不会轻易因外在客体的变化而动摇对外在客体的认知和感情。因此,ta的内在客体是稳定的,这使得ta有能力在无常的世界中感到安全。

反之,缺乏客体恒常性的人没有能力在心里形成“形象足够稳定”的内在客体,或者即便形成了,也很容易崩塌。

这是因为,ta对外部客体的认知和感情,会由于现实中的分离(比如失联)或矛盾,发生改变甚至是完全地颠覆。因此,ta的内在客体是不稳定的,ta不会觉得自己安全,也无法感到安宁。

具体来讲,内在客体的稳定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

不管是情绪上还是认知上的稳定,指向的都是一种“能够在变迁的世界,与外在客体维持稳定关系”的能力 (Burgner & Edgcumbe, 1972),而这个能力也是情绪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Akhtar, 1994)。

1.童年时期与抚养者完全不分离

2.经历了与抚养者的强制分离

3.成长过程中,抚养者给到的回应忽冷忽热

4.成年之后,体验到了痛苦的分离

自体心理学的建造者Heinz Kohut (1971)认为,人与外界客体互动最健康的状态是,能同时有独立和依附感。

而缺乏客体恒常性,会让人们既不能独立、也不能依附。

一方面,缺乏客体恒常性的人一旦与外在客体暂时失联就会不安,ta们需要不断从外部客体中获得即时的确认,来获得安全感和满足感,因此ta们往往难以真正地独立。

另一方面,缺乏客体恒常性的人由于无法保留内在客体,ta们对他人的评价很容易因为他人的表现而动摇,对他人缺乏信任,所以ta们无法真正意义上享受长期稳定深入的联结感。

1. 认知上的改变

缺乏客体恒定性的人,在和外界的互动中产生负面情绪,可能马上对外界和自己定下负面的评价。

为了改变这种本能式的“过快下结论”的思维方式,也许我们可以有意识地以更理性的良性思维模式替代。

Greenberger, Padesky & Beck (2015) 所著的《思维取代思绪》(Mind over Mood)中,提出了7步方法:

2.情绪上的改变

成人后新的关系可能会催生对于人际关系的新看法(Harms, 2011)。找一个能够信守承诺、情绪稳定的人,与其建立起长期的人际关系。

在这些长期关系中,人们也许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客体的惯性思维。

KY作者说:

客体恒常性是一种能够帮你看清世界的能力,你会发现这个世界虽不是一成不变,也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无常。

你害怕失去的,并不一定会轻易抛弃你;你渴望拥有的,确实有可能长久地属于你。

愿你我都能日渐成长为更为安宁的人。


References:

Ainsworth, M., & Bell, S. (1970). Attachment, exploration, and separation: Illustrated by the behaviour of one-year-olds in a strange situation. Child Development, 41(1), 49.

Akhtar, S. (1994). Object constancy and adult psychopathology.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75, 441-455.

Alperin, R. (2001). Barriers to intimacy: An object relations perspective. 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 18(1), 137-156.

Calhoun, L., & Tedeschi, R. (2004). Author’s response: "The foundations of post-traumatic growth: New considerations". Psychological Inquiry, 15(1), 93-102.

Fraiberg, S. (1969). Libidi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24(1), 9-47.

Greenberger, D., Padesky, C., & Beck, A. (2015). Mind over Mood (2nd ed.).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Harms, L. (2011). Understanding Human Development. South Melbourne, Vic: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hut, H. (1971).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Mahler, M. (1971). A Study of the separation-individuation process. Th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26(1), 403-424.

Mahler, M., & Furer, M. (1969). On Human Symbiosis and the Vicissitudes of Individuatio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Mahler, M., Pine, F., & Bergman, A. (1975).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Human Infant: Symbiosis and Individua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Winnicott, D. (1958). The capacity to be alon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416-420.

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

你的安全感来自于什么?

人的一生到底该追求什么?

接纳自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user avatar   tie-sh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源自于你不会为自己未来的归属有焦虑。比如男人不会因为女人的漂亮容颜而头上绿油油,女人不会因为男人的强势而担心自己将来正宫地位不保。


user avatar   xi-you-xian-sheng-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说一句特别扎心真实的话:所谓那些要让自己十分独立,强大到谁都不需要依赖的情况,根本不能带来安全感。

这个逻辑真的超级简单——你让自己变得谁都不需要依赖,然后时刻靠着“我谁都不需要”的想法来支撑自己,就算进入到一段关系当中也不放心对方,依旧活的跟自己一个人生活一样...

这不就是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人,才会做出来的表现么?

我相信和这样的人谈过恋爱的人,一定深有体会:这个人特别懂事,特别独立,有什么问题都自己解决,有什么负面情绪都自己消化,好像这个人没有你也可以过的很好。

是,你的确省事了,这个人也的确懂事,可是问题就在于:你从来走不进这个人的内心,不是么?因为这人,一直在预设你离开了怎么办。

所以我觉得过分强调自己的独立,过分让自己不需要和对方发生关系,难道不就是因为十分没有安全感,所以十分害怕对方的离开,因此才不和对方发生任何亲密接触,早早地关闭自己的内心么?

那安全感来自哪里?我觉得安全感并不来自于“我不需要”,而是来自于“就算失去了,我还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不知道看过电影《1942》的朋友有没有印象,在大灾之年到来的时候,过去的老东家落魄成了要饭逃荒的人,但是他还有底气说出来:

“我知道怎么从穷变富,再过上二十年,我还是东家。”

——这种失去了一切之后,依然有重头再来的自信的人,才是真正有安全感:失去痛苦么?太痛苦了。

但是没关系,只要你让我站住脚,让我缓过来,我照样有本事和底气重头再来。

所以我觉得对应在感情当中,一个真正有安全感的人应该是这个样子的:

遇到喜欢的人,大胆追求,完全不在乎这样会不会显得自己太主动,完全不在乎自己会不会表现的太积极,反正就算被拒绝了也无所谓,不喜欢我未必一定是我的原因;

在一起了之后,就好好相处,该依赖对方的依赖,该走心的就走心,完全和对方真心相处,无所保留;

分开了之后,该哭就哭,该难受就难受,绝对不假装坚强,也不强撑着说自己没事,等到走出来了,缓过来之后,收拾好心态去找下一位。

——没有什么“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再也不会付出那么多了”“不要依赖任何人”的感慨,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值得被爱,自己能够找到更好的,他们完全有能力开启一段新的感情。

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绝对不是为了把别人排斥在外面,然后不停地告诉自己“我不需要”的。

我觉得我们这么努力的目的,是为了当我们遇到可以爱,值得爱的人的时候,我们能够大胆的行动;如果这段感情失败了,我们也完全可以从头再来。

所以安全感其实来自于实力建立的从头再来的底气,安全感恰恰来自于足够的自信。

“我有足够的实力,我可以东山再起”和“我有足够的实力,我不需要任何人”这两者之间,我觉得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的。

所以请千万不要产生什么误解,把“我不需要别人”当做自己安全感的来源,我觉得这真的是很错误的想法:

因为那不是安全感,那是在回避问题,那是用封闭自己内心的方式为自己建造了一个根本不属于自己的堡垒,自己躲在堡垒里面,自欺欺人的表示很安全。

安全感应该来自于你实力带给自己的,高度的自我认同:你相信自己很好,你相信自己值得被肯定,值得被爱,你更明确的知道哪怕不好的事情发生在你身上,你也可以很快东山再起。

所以,当一个人告诉我“我很强大,我不需要依赖任何人,我没有期望所以也不会失望”的时候,我不会觉得这个人有很强的安全感,我反而会很心疼这种人——这个人一定经历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所以戒备心这么重。

我希望看到的是,大家可以特别轻松的表示“无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实在不行也当体验过程了,失败了重新开始就好”。

所以,不要躲在那个自我封闭的堡垒当中了,走出来吧。

当你不需要盔甲的时候,你才变得真正足够自信,足够强大,足够有安全感。


以上,我是清华大学出版社心理情感类签约作者@国士九颜,专精于亲密关系(恋情、婚姻问题)的维系、修复等有效处理,著有亲密关系类畅销书《说好不分手》。


user avatar   timexplo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以前:自我的认同和内心的安宁

现在:钱

没钱的时候看积极心理学的书,觉得都是扯淡。经济改善以后再看,嗯,其实蛮有道理的。


user avatar   ri-yao-s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个好问题。每个人对于安全感的定义和要求也不同,可以说这个时代的只要深入接触就会发现,人人几乎都缺少‘安全感’这个词。

我身边的女性朋友在聊天的过程中几乎人人都不自觉的会把安全感这个词放在嘴边,都觉得自己是个缺乏安全感的人;

男性朋友只要处在奋斗的年龄的段的,大多数都会潜意识的焦虑,只不过这种焦虑男生一般不怎么表现在表面上。

既然说安全感的来源,我这里从相反的方面说说‘不安全感’。借着担心和焦虑顺藤摸瓜找到了不安的理由,就是安全来源的所在。

我们生活中绝大多人的不安全感,多半来源于‘精神上的匮乏’和‘物质上的匮乏’。

首先,是内在需求。

先问个问题,你什么时候感觉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特别孤独,感觉自己是个不被需要的人,既不重要,也没人在意。

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原本她个性开朗活泼,很多话,是班里的积极分子;可自从父母离异,她父亲后来那个老婆来学校找她示好被大家都看到以后,她的情绪起伏开始变得特别大,对后妈产生严重排斥,在学校里的朋友关系也开始变得孤僻不爱说话,喜欢抱团,到后来发展到欺负别人。

一个前后差距这么大的女孩,她变成这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她意识到自己变成了一个不被需要,甚至可能完全被最重要的人抛弃,自己的生活和情感从此变得无依无靠的深层不安全感的刺激,从而导致这个人的前后变化。

再比如,我们很多人都经历过失恋,但没有多少人真的想自己做被抛弃的那方。(无论形式上是不是你主动提的分手)

因为我们知道,分离所产生的严重焦虑会极大程度的刺激自己的价值。很多人分手以后第一反应就是不甘心连带的自我价值感极低。

因为我不够好,所以你才不要我。

这会产生严重的自我怀疑和认知差错。当对方又是个喜欢推卸责任,把你说的一无是处的时候,精神上被打击的评价和话语,被分手的那方是完全听得进去的。那些本身有些自卑的人更是如此。

能治愈内在不安的关键确实是爱。

即,深层的接纳和包容这个人的不足,也会欣赏和认同这个人好的特质打消他的分离焦虑,让她感觉自己在关系里是有一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比如排除故意让女生吃醋的行为,大多数男生前期追女生的时候,女生大都觉得自己很有安全感。),且这个关系具有相当的长久稳定性(偏爱,认定,计划长远未来等)的时候,这个人的自我价值和内心安全感会得到满足。

很多人一味从别人身上找爱,可是他们都不爱自己。

爱不仅是别人给你的,更是对于自己的清楚认识,自尊自爱自信和价值肯定。所以,爱自己是第一位,然后才是关爱他人

其次,对于物质上匮乏的潜在危机感。

这里分两方面。

一方面是周围环境以及客观条件上的物质匮乏。

比如,你每天的饭钱控制在100块钱内,只要偶尔超出这个数,你内心会感觉到巨大的不安和愧疚。每天睡觉前数一数每个月的账单和需要还的车贷房贷等,脑子就一阵疼。

要知道,当一个人生活在物质生活都难以达到基本保证的不安中,哪怕他内心知道自己有人爱的,只要对方在物质方面帮不上替他奋斗的忙,那他的内心多半也处于焦虑不安。

这部分看似是客观环境的需要(基本生存条件,社会环境安全稳定的情况下,基本上不会有太多的社会不安性,个人事业发展和两性关系的良好环境),本质上是对自我价值的不安,甚至是怀疑。

从社会关系和自我实现上来说,当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本来想要由一番作为,三十岁前实现财务自由,可是工作几年发现人与人背景不同,发展差距越来越大,有的人穿金戴银有地位,有的人干着没前途的工作住地下室,自己内心真实的差距就会让人特别难受。

从两性关系上来说,恋爱你拿不出基本的恋爱成本,喜欢的人不喜欢自己,自己没有吸引别人的客观条件,所有需求都要退而求其次;结婚房车彩礼是‘基本’,但你连基本都达不到。很难不想‘为什么别人都做得到,我真的比别人差吗?’

从人际关系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当AB同时都是认识你,你想和他们做更好的朋友,可是有一天你发现AB私下关系更好的时候,你会有种被抛弃被孤立的不安,人际关系环境的不利变化也会刺激到自尊和自我价值。

“我没有更高的利用价值,所以他们不愿意选我当更好的朋友。”

当这个人自我评价高自尊心强,不论他的实力是不是真的很高,不服气就是对于自我价值没有被肯定接受,愤世嫉俗就是对于自我价值的怀疑。不符合期待刺激到的是‘全能自恋’的自己。

环境需要稳定安全,就像幼儿换了个不熟悉的房间立马大哭一样。周围的环境和自己拥有的物质保障是基本安全感来源。

还有一方面是物质上看似不缺,但是精神上的原因

不安的来源未必是因为你没有,而是因为你有,但你害怕自己拥有的减少或失去;这种担心产生的不安,也会产生强迫自己继续奋斗的动力。哪怕你已经很优秀拥有很多了。这种感觉多半在原生家庭比较普通或童年物质短缺的孩子身上更为明显。

有的人可能把安全感的来源一切的归结于外在或内在单方面都是欠妥的。真正的安全感一定是内在外在都不缺的,主观客观需求基本被满足。

换句话说,就是‘有人爱,有事做,有所期待。

背后的逻辑是‘生活在爱里,被需要,被肯定,被接受;

和喜欢的事情共事,达成自我成就和实现,让身心感觉充实,确定自己是有价值的;

对生活有继续下去的勇气,身边有喜欢的人,有保证生活的钞票和物质保障。’

人的安全感不可能完全被满足,有时候不安全感反而是让人继续奋斗争取美好生活的动力。

获得安全感没那么难,关键是要找到自我自爱,懂得感恩和满足,认识自我需求和价值,并且找到喜欢自己的人事物一起生活就能获得基本安全感。

修复自身是基础是关键。

其他的,多是奢望所带来的。


user avatar   nie-fei-qi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安全感,来源于你相信无常中有恒常,也接受当下的拥有不代表永恒。

你相信你值得一切美好,但同时不害怕你在人生的某些时段不能拥有它。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无论世界怎么变,我的根本不变,如水在水中,光在光里,这就是安全感。


具体来说,安全感取决于:

1、对自我的认知

我值得被爱吗?我需要安全感才能安身立命吗?安全感是别人给我的吗?

安全感就像阳光投射物体而来的影子,有光就有影,它是结果,不是缘由。可是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把它当成阳光本身。

为什么?和原生家庭有绝大的关系。

童年缺爱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幸的童年各有各的不幸,然而它们往往都指向于一种认知结论:“我是不值得被爱的,我很难得到爱”。

而所有人,都需要在稳定、持久的爱和亲密关系中获得心灵的安定和价值感,可是以上那种认知,会成为一个人寻求被爱的路上的障碍。

或者他不相信自己获得的爱是真实稳定的,阳光虽好,他感受不到;或者他过于放大获得爱这件事情在生命中的重量和意义,以至于成为一种执念。

或者他哪怕已经足够优秀,依然价值感很低,做任何事情都伴随着犹豫、心虚、内耗。

在这个过程中,他没办法体会到真正的安全感,因为他的内在是不完整、不能独立于与他人的关系、不能独立于具体事件的成败得失而存在。

有安全感的人不会去刻意想“我要获得安全感”这件事,但安全感如影随形。

而没有安全感的人寻寻觅觅,却总是缘木求鱼。

2、对世界的认知

世界是安全的吗?他人是地狱吗?人性是可以相信的吗?建立关系是可行的吗?

安全感说到底就是建立在你认识和感知世界基础上的,你对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的判断。

在你的感受中,你身处世界、置身人群、面对关系时,这个位置是否足够舒服,是否足够稳定,就是安全感的来源。

所以金钱、地位、婚姻、爱情、工作在理论上都能提供安全感,但对具体的人具体的时间段而言,都不是绝对的、正比的关系,因为“感受”一定还要通过认知和体验来起作用。

3、对稳定的认知

何谓“安全”?“安全”是绝对的吗?

人生有限,谁也不会拥有无尽的时间,永恒的幸福。

万物有生有灭,凡人有生有死,人间有聚有散。

都是缘法,都是无常。

安全感,是对稳定的渴望和需求。

但是从根本上说,放下对永恒的执念,一定程度上接受无常,才会有更深刻的安全感。


user avatar   luo-ma-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大家都散了算了。

提问者号称专业的,看看人家多少视频专栏和回答。

这个提问不过是人家明知故问而已,你认真回答了弄不好还转手就被这“专业人士”拿去当作自己的东西了。


标准答案是:你就不该让孩子带去。


user avatar   si-xi-8-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复制粘贴老回答:如何评价华为以每股 1.58 元,豪派超 500 亿元分红?

残酷时代,无数网友高呼“加油”,对于一家遭遇世界最强国家打压的企业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毕竟企业终归还是依靠人来运作,如果人心散了,大家都不愿意继续留在这家企业了,那么企业就算短期内还活着,本质上已经死了。

“加油”是吃不饱饭的。

如何留住人,自然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课题。

而在这个世界上,“给钱”或许不是最好办法,但绝对是能够有效稳定人心的办法。

毕竟作为一名华为的员工,如果你真的能够被公司按照个人贡献公正公平地给予(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一个价格)奖励,而这种奖励换做跳槽到其他公司是拿不到的……

那么忠诚度自然会很高,一般的公司根本挖不走。

同时这也表明华为作为非上市企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带着投机性质的大股东拿走最大蛋糕,造成分配严重不均。

如果不是这样子,而是跟某些几乎被外资把持的企业那样整天就是股东想着怎么捞钱套现,那恐怕华为就不可能一方面继续给予员工足够的回报,另一方面继续投入经费参与卡脖子问题的研发。

无论如何,华为只要能够将利润用在该用的地方,那么它的战略眼光就永远走在同行们的前列。

不过,既然这涉及到分配问题,如果华为内部的分配机制并不能让大多数员工满意,则同样可能会有丧失人心风险,这一点也是要在结尾强调下的。




  

相关话题

  旅行是应该安排的行程满满,还是不做规划随意一点? 
  如何评价王力宏? 
  人类曾经用活的人体做过什么样的实验? 
  如何让自拍的照片看上去像是别人拍的? 
  中国面对哪些隐秘的危险? 
  如何看待一些女生参加聚会的时候,只要有男生在场,就默认自己不用AA买单? 
  长大后,你发现什么样的人不能深交? 
  中国人的国民性有哪些? 
  购物时店家有哪些看似善良却让你哭笑不得的举动? 
  如何看待最近周杰伦粉丝疯狂打榜刷数据一事?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创造的动漫 IP 会那么的强盛?而中国动漫的 IP 却为什么一直都是发展不起来呢?
下一个讨论
哪些专业名词翻译得特别烂?





© 2024-11-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