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那么简单。
人在短期的精神压力作用下精神紧张,腹部肌肉绷紧程度上升,对膀胱施加一定压力,导致膀胱容量下降、尿流速上升,会在更少的尿量下认为膀胱已满、需要频繁排泄,且每次排泄需要的时间缩短;紧张状态下的神经系统比平时敏感,对同等强度的刺激反应更灵敏,更容易感受到有尿;
如果精神压力长期持续,那么上述肌肉和神经的紧张程度会下降,让膀胱容量有所恢复(但仍然低于正常),排尿间隔比一开始紧张时加长(仍然短于正常),尿流速也重新变慢(仍然快于正常);
如果精神压力逐渐增大,那么人体会出现相反的调节模式:加大膀胱容量到超过平时,延长排尿间隔,并减慢尿流速。
类似的情况在小鼠等实验动物身上已经观察到(压力是通过“定期跟凶暴的小鼠接触并被攻击”施加的),并可以找出相关的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细胞行为变化,神经生长因子水平的变化可能是主要原因之一。
你可以推测,动物在短期精神紧张时,膀胱外括约肌的紧张可以防止“一边跑一边漏尿、暴露逃跑的路线”,这会让人比平时更容易感觉到尿;“促使你尽快将现有的尿排放掉,以便逃跑时轻松一点”也有一些用处;惊吓过度时的大小便失禁、“面无血色”“身体无法移动”乃至“昏倒”是装死行为,可以让对这种动物不熟悉而又不喜欢吃腐烂尸体的捕食者觉得“这个猎物已经不适合吃了”而离去。当压力的来源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越来越强,动物就不再继续使用这些策略。
无论如何,任意一种“没有任何正面意义”的性状,只要不对产生可育后代的能力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就有概率作为中性性状在种群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