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华为副总裁表示「5G落地难度被低估 行业应用需更多耐心」这一观点?5G推广落地到底难在哪? 第1页

        

user avatar   nogirlnotalk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这是我去年随手写的:

其实前年我也写了一篇不积极看好5G的回答,但找不到咧。

总之,今年我的观点还是一样:

消费用,可有可无;工业用,场景有限。


消费端很好理解:4G速率完全够用。

我当年工作之一就是给手机写产品页面,运营商给的参数都看过,也试用过“模拟环境”。

“模拟环境”就是现在运营商推5G搞的那些“一秒下电影”之类的,当年推4G时一模一样。

其实推3G的时候就搞过,毕竟3G常态使用下每秒下载速度也有个200多kb,看个360p视频足矣。

4G之所以被有些胖友觉得慢,根本问题在于基站数:18年5G都开始预热了,全国4G基站才372万个。

到去年终于突破550万个。

从C端消费者的角度来说,三大运营商应该把4G基站顶到1000万个,这样估计全国常态使用也有个2到3mb的每秒下载速度了。

但现在有的SA独立组网,有的NSA组网和5G共享,4G速度反而慢下来了(个人感觉)。


至于工业端,在我参与过的一些工厂改造里,5G的低时延还是不错的。

例如我前年跑萧山某工厂搞的5G服装流水线:

厂区里工人多,一层大概600多人;

设备多。不仅是工人的手机,缝纫机上加装了传感器(为了识别针头的运动)、加装了面板(机动人不动,通知工人下一步工序)、还有一堆机器人(自动送料到工位的小车车)。

在这种密集环境里,架个迷你云,5G从终端到基站的低时延优势就能发挥出来,人机料的高频实时数据就能跑得动。


但也就这样了。

很多人觉得5G在工业端很难推,是因为5G没法做到全链条的低时延,成本太高;

我倒觉得就算5G做到了,恐怕还是难推。

这好比京杭大运河,不是挖通全段的问题,是挖通后运什么的问题。

数据虽然号称“智能制造原材料”,但这个概念并没有粮食那么直接。


原文里,华为的甘斌就说得很实在:

“而(5G)toB领域在终端用户、运营商和设备商三方之外,还有行业的集成商等角色,有时候会从三方关系变成四方甚至五方关系”;

这话翻译翻译,就是:

工业客户最基础的联网需求,他们自己已经靠WiFi/ZigBee/4g/2g等手段满足了;

5g的很多性能,工业客户自己是不知道该怎么用的(这就像很多工厂并不知道该怎么采集数据,更不知道该怎么运用这些采集到的数据);

所以需要有个第四方,例如搞新制造方案的,搞工业软件的,搞产能优化的,来协调工厂、华为和联通移动们。

没有图吧装机带师指导你,京东淘宝的货再全,快递再快,你也可能装出一台废机来。

图吧装机带师就是这个集成商。


问题是,我国工业升级这块,需求还不大。

总体上还是产能和人力的双重过剩,但工业资本又稀缺,这导致多个工业门类都是一个心思:

搞筛选,而非优化。

也对,本来就是过剩,那我把其中好的选出来就是了,为什么要优化?

这个最基础的动力缺失,自发的产业升级就很疲软,只有行业巨头和国家投资在做。整个市场窄小,自然养不了几家靠谱的集成商。

我连工业数据的数据化、实时化、系统化都没需求,你全链条低时延传输关我啥事?


总之,5G肯定有用,但肯定不是现在。

在5G的宣传推广上,很多消费者实际上是被摊了人家的损耗而已。


user avatar   liu-shu-bin-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业内低估了5G技术在toB(面向企业)领域的落地难度,行业数字化不会因通信能力的提升而加速,而是会随着生产效率的提升而加速。

这句话才是重点。

第一,华为这番回答是针对2B的而非个人业务,所以前面很多扯个人业务的找错了问题。

第二,华为承认了低谷5G落地难度,原本计划的5G商用计划很可能无法按时完成(参见工信部的5G扬帆计划),这对中国5G发展速度肯定是一个打击。

第三,5G落地难的原因是支持行业数字化的通讯能力已经足够(其实光纤加无线加4G,最多加上高速局域网已经足够了),而现有生产效率(生产方式)连已有的通讯能力都发挥不出来。必须要有大规模提升生产效率的新方式,才会有对更强通信能力的需求。

上面最后一句话,也是对5G推广落地难点的解答。

顺带说句,5G大规模基建对不对有争议很正常,但不要夸大5G基建的投入,去年是5G建设的高峰,三大运营商相关投入在2000亿左右,这个数字看着很大,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贫困地级市2年左右的交通基建投资。和去年全国固投518907亿比,一个小零头都不到。对中国的体量来说,5G的投入是投入不大赢了赚翻的赌博,哪有不上桌的道理。


user avatar   ye-lai-liao-6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想到啊,没想到啊。

我十分庆幸,中国是民主集中制。

真按知乎微博大V去治国。我们现在,还不以用5G,还不能坐高铁,也买不到国产电动车,更不要说自动驾驶了。

关于5G。之前我就有讲过。

5G toB的难度在哪呢?在于B需要升级,达到最低配合要求。

如,5G to车联网。你的车,得智能车机吧。如果要实现自动驾驶。你的车还得上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等。

跟以往的,A to B的不一样,相加就完事了。是要配合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如果第一层的人会问。难度高,那岂不是投资大?

第二层的人会问。难度太大了,是不是投入过早了,晚点再搞可能好点?

所以要搞清楚这点,我们应该深入去探讨,toB端升级难点。以及讨论5G完全体的难点。

以此来分析,推动5G及产业链B端是不是过早了?

前面的话,其实已经证实了我的态度了。如果是无脑黑及中国黑,可以,没必要继续看了。

回到题目上。5G落地难度被低估?是指什么?

先简单说一下。第一点是资金量大。第二点是,技术不完善。

我们知道,5G的信号覆盖十分尴尬,毫米波基站跟大号路由器一样。但是,却忽略了sub6及更低频段。

看下面。

2G:GSM900:890-909(上行)935-954(下行),GSM1800:1710-1725(上行)1805-1820(下行)。

3G:TDD(TD-SCDMA) 1880MHz-1900MHz和2010MHz-2025MHz。

4G:1880-1900MHz、2320-2370 MHz、2575-2635 MHz

众所周知,2g在中国是退出了。那么这频段就可以给5g使用了。在5G下,即使用上以往2g频段,可以获得比4g更强的覆盖能力下达到与4G网速。

当然,中国选择了以广电用700MHz为第四运营商的方案来解决5g覆盖问题。你看2g的频谱还有呢!

所以,5G覆盖问题就解决了。

而且,还有宏基站与微基站来保证死角覆盖。黑子会说,4g也能实现啊。

却根本不去想想,当初流量降费后。随之而来的限速。限速都救不了人口密集的地方,特别是高密度的CBD,商圈。

你会发现,网速降到400-700k算好的是,很多时候,是有信号,没有网络。

深圳的一方城,海岸城,万象天地,深圳北,东门,福田CBD区……。通通如此。

因为4g的水管就那么大,在总流量不变下,信号覆盖再好,有什么用?

而5g,可以通过微基站来增强覆盖。特别是采用高频的宏基站其微基站不需要拉线。

所以,高低频的宏基站+微基站组合,就可以做到无死角5g覆盖。

所以,5G中的eMBB,是现实中,迫切的需求。解决这需求,是靠黑子的键盘吗?

而5g的进度,已经证明能解决未来5年内的流量需求。甚至,其总带宽的核心网升级扩容难度,也秒杀4g。5G核心网采用了大量高G光模。前不久,电信就内测了采用了400G及800G光模的核心网。

当初,eMBB中,C端的需求明显,B、C端的升级难度低。所以,19年发放5g牌照,我认为没有任何问题。非要说问题的就是,4g基站与5g基站共存期,对运营商运营产生很大压力。所以,砍掉4g基站,是基操。将4g基站放到大山农村去,还能发挥作用。

无论是运营商,设备商,政府。都认为eMBB业务情景是必然成功的。事实上,也证明了,是对的。

当然,发展不是。一蹴而就。很多商圈,CBD区域,其死角,还是没有完美的5g覆盖的。去个厕所,只有两格信号。说明微基站还没安装到位,给点时间运营商。

中国运营商与国外的区别在于。今年赚钱后,中国运营商要拿这钱去规划扩容增强覆盖范围,而国外运营商是将钱给分了。


下面是讨论5g另外两个业务场景。其实现,可以改变全球格局。也是5g的重头戏以及技术难点(包括B端难点)


user avatar   ha-ma-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刚好前阵子遇到个事。我公司产品有现场把数据回传到数据中心的需求。实时性要求不高,带宽需求90-100Mbps。在深圳几个点测试,基本上70-120Mbps都有,勉强能满足需求。后来有个德国客户看上了这套系统,要在德国上。但是德国office传回的信息是那边没有5G,只有4G。几个FSE抓耳挠腮,连用卫星线路聚合的预案都准备好了。结果下飞机到现场接上4G一测,133Mbps,这就尴尬了。

提这个没别的意思,就是想说这位老兄的话我信,估计上了6G就可以解决5G的问题了。


user avatar   baiming00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去年以来所大力宣传的诸多应用,其实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失败,因为他们故意夸大了5G的技术,却故意忽视了5G的弊端。

他们说5G的超大带宽和超低时延足以让许多行业都实现互联化,然而5G的超大带宽和超低时延都需要更宽的频段以及高频频段,5G毫米波才能达到5G标准的理论技术水准。

然而现实是5G毫米波技术需要耗费巨资建设庞大数量的5G基站,目前从三大运营商建设5G网络可以看出,即使是5G厘米波技术需要的5G基站数量比5G毫米波少得多,运营商依然无法承受,最终中国移动选择了700MHz建设5G,只要48万座700MHz 5G基站就足以覆盖全国,然而如此一来5G的超大带宽和超低时延就成为虚幻。

另外随着5G工业互联的推进,业界终于清楚认识到了所谓的超低时延仅仅是指5G手机到基站,而基站到服务器端的20多毫秒时延无法克服,这个时延的存在让工业互联、远程手术的同步成为泡影。

如今他们终于认识到了,5G只适合用于远程医疗的诊断、病例互传等,然而这些其实4G同样可以达到。

还有一个就是5G的成本问题,5G的高额成本导致它根本就无法应用于工业互联,因为工业制造首先考虑的就是成本,特别是中国这些制造业目前还是以低端制造业为主,无法承受高成本,成本问题已注定了中国大多数制造业都不适合。

中国移动近10亿物联网用户,所采用的移动通信网络就是技术落后的4G窄带,甚至是2G,原因就是成本足够低、功耗低,至于超低时延、超大带宽却极少有物联网应用。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没有补贴和强制使用的情况下,目前中国的5G在高频段下,没有商业价值。

目前的需求,用4G,固网,WIFI可以很好的解决。

只有极少数人员密集区域,又没有WIFI的情况下,需要5G来补点。

工业上,很多通信需求是用2G满足的。

需要高网速和可靠性,用光纤直接连接。

5G的用户数承载优势,需要低频5G普及以后才能逐渐显示出来。

用户对网速的需求有一个平台,平台以上太高没用。

你在家检测一下就知道了,千兆宽带,你最常用的网速连10M都没有,只要看高清视频,才能用到20M,50M。下载大文件还要对方不限速。才可能用满1000M。

4G理论上能跑300M。你日常根本用不到,低频5G的网速足够了。高频5G的网速,除了测速很少用到。也没有地方允许你下载到5G的满血速度。

中国因为种种原因,在5G价格极高,利润极高,技术不成熟,频率资源还没释放的情况下,花大钱上了。

以后几年,就会有便宜的低频5G设备,如果运营商能扛住压力,晚几年直接普及低频5G,可以少花一两个数量级的钱,获得更好的5G普及效果。

理论上,成熟以后的5G套餐也会比4G更便宜。因为成本更低。

不会有运营商为电费发愁关基站的问题。

5G不是不好,是中国在技术不成熟,价格昂贵,低频频段资源还没有释放的情况下就普及,存在巨大的利益转移。

过几年基站便宜了,频段资源有了,你换成熟的设备。提前上去的这百亿千亿级别的设备淘汰,费用都送给设备商,变成利润和奖金了。

问题是,这个设备费用,看起来是运营商牺牲自己利润和员工奖金拿的。一大批运营商职工牺牲几千块奖金,给一小波设备商员工发几十万奖金。

但是,运营商也不能吃亏啊,这些钱还是要从老百姓身上拿回来,运营商是垄断的,老百姓没有抵抗的能力。

所以便宜套餐没有了,整天推销更贵的5G套餐。固网宽带涨价了,专线涨价了。

全社会老百姓承担更高的通信费用,补设备商的亏空。


user avatar   lanc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一开始吹的是5G对4G的颠覆,犹如4G对3G,3G对2G那般。然而,参数上看着挺猛的,但是实际的应用并没有如期展现,然后一帮人就开始换说法了,口风变成了说5G主要不在于2C,而在2B领域,在工业领域。敢情你们是靠猜啊?



2、问题在于2B市场为啥就要一定用5G?是客观需要,还是先射箭再画靶?

工业领域最在乎的两点:成本、可靠性,恰恰都不是5G见长的。

他们总会给你设想绝对完美的“小滑块”,什么没法拉网线,什么每个终端都需要5G芯片,什么荒郊野外,什么临时搭建……这是常见的工业领域场景?



3、比如说国家现在方针是碳中和,推动替代化石能源的发电,好了,那么按照某些逻辑,现在我国是不是应该要大规模的建设核电站呢?恐怕未必吧?

而如果我们现在不需要大规模的建设核电站,那么我们需要继续研发核电,继续积累自主产权的核电技术吗?我想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应该的。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发展自主技术,与大规模建设,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4、只要你说5G落地不及预期,很多人就开始阴阳怪气了,说你是买办,说你造不如租,造不如买,如果不是收了钱的话,这帮人的逻辑能力就这样了。

再强调一遍,科技创新、发展自主技术,与大规模建设,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

国家可以持续不断的投入研发新的通信技术,没问题,问题在于还没有明确的应用方向的时候,就大规模的投入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磁悬浮列车先进吗?先进,快速吗?快速,然而我们需要现在就把全国的铁路换成磁悬浮吗?出于成本、经济、技术等等因素考虑,目前并不需要。但是这意味着说我们现在就不用继续研发磁悬浮了,就要放弃自主技术,就要转为购买国外的磁悬浮列车吗?并没有什么联系,纯属胡搅蛮缠



5、很多人喜欢用什么高速公路、高铁来类比5G,这是非常错误的。

高速公路、高铁的修好了,维护好了,使用大几十年不是问题。而5G设备投入之后,无论你怎么维护,5年后设备就折旧为0,意味着账面价值就是0了,而5年以后必然会出现性能更好价格更便宜的设备,这5年如果没有带来很好的价值的话,这些投入就是打水漂了。

其二,高速公路和高铁修好后,你就是端到端的速度提升,而5G呢?5G只是通信的一个段落而已,不是说5G修好了你就是端到端的提速,该走的网线、服务器一个也少不了。

其三,没有高速公路和高铁,你走省道或者普通火车速度差太多,而很多地方没法坐飞机,高速公路和高铁相当于0和1的区别,而5G不是,替代太多了,除了4G,还有光纤有线网络,还有WiFi6等等。



6、在国家双碳的政策大背景下,

5G基站的耗电量是4G基站的三倍,覆盖范围是4G基站的三分之一,里外里差出来8~9倍的量,未来的电能消耗如何估量?



7、杨振宁反对我国建设大型粒子对撞机,是否=杨振宁反对我国科技进步?是否=杨振宁是买办?杨老的核心是经济账,同样的钱用在其他前沿科技领域或者民生福祉领域,可能会发挥出更好的功效,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钱和资源要用在刀刃上。



8、最后,总结一下:

5G比4G更先进,速度更快,容量更大,延迟更低;

但是,5G落地的场景,不论是2C还是2B,还没有大规模的成熟应用,而探索合适的应用,并不需要在此之前花费几千亿去进行大规模建设。搞几个试点,好好探索一下比如无线VRAR、比如虚拟世界应用、比如远程控制等等不行吗?还是说在城市里花了上千亿投下去之后,别人告诉你其实应用场景在工厂?折腾谁呢?

技术创新、积累自主知识产权,与大规模建设,并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2019年算起,到2023年,第一批5G设备就折旧为0了,这些投入并没有取得匹配的回报,我们支持继续投入探索5G应用场景,我们反对的是盲目大规模的投入5G建设。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5G落地难的情况,很多人早有预估。

2019年1月,我在有篇回答中就说过了。

关于5G的部分,原文如下:

5G所带来的增值会低于4G当年带来的增值。
在现有基础上,移动数据传输能力的大幅度增长,在4G以上部分很多是冗余能力,无法直观的体现到生产力附加。
对移动数据传输还有瓶颈感的应用集中于高清视频传输,比如VR、AR、4K、云游戏,这些业务本身就是伪需求,而电子商务、大数据、AI、游戏在当前的带宽下可以满足需求。
娱乐(黄、游)是带宽瓶颈突破的推动者,但是目前看,移动带宽是可以满足99%的需求。
大数据传输到个人端的是结果不是数据源。需要毛带宽啊。
物联网从10年前开始吹,不就是传感器网络吗,这玩意依赖毛5g?

但是这个判断在当时是被嗤之以鼻的少数派,多数媒体和意见领袖,在描绘5G和所谓5G领先所带来的“优势”。

我个人认为华为的高层,在当时是知道“落地难”以及“5G的价值没那么大”的。

只是当时为了搞业绩,所以纵容或者推动了“5G”的吹捧和高预期。

从这点上来说,华为对目前5G的现状是有责任的。

同时,这些吹捧和对5G战略作用的放大,间接的引起美国鹰派的注意,并以此为证据,夸大了对华对抗的急迫性。

现在推了2年了,发现所谓的“新高速公路上”跑的应用,还是老车。

然后出来说,这事儿“难”。

怎么说呢,吹的牛透支的购买力,是有债的。

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user avatar   ma-zhi-kui-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骗局


总流量不扩大,老想着从4G里面抠一点出来给5G.


现在的情况就是高峰期拥堵严重

解决的办法就是

领导出行把路一封


让领导先走,领导觉得5G前景不错啊啊,路不堵车了。


普通大众就忍一忍吧!路更堵了。


user avatar   deng-wen-jun-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都知道5G落地难度被低估了,其实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其难度被更大的低估了,那就战略性技术方向的选择

别看一个个大V们信誓旦旦大言不惭,但在真正的战略选择面前,他(我)们既无足够发言权,更无足够分辨力。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家企业,当走到一些关键性节点的时候,往往都需要在若干个技术方向中做出选择,去集中力量进行攻克,毕竟资源永远是有限的,没有谁可以做到真正的饱和式科研。

这种选择,有时候可以“摸着鹰酱过河”,别人已经证实有效的技术路径,复刻起来尽管不易,但总归快的多。这也是钱学森先生能顶5个师的真正原因,因为他知道美国人的导弹研究路径,即便不是所有细节,也足以为中国弹道研究做出战略性的发展规划,沿着这条道去走,总能实现。

但更多时候,没有鹰酱可以摸,怎么办?在技术史上,有无数企业、科学家因为押注错了技术路径,而最终破产倒闭或者蹉跎一生。是他们不够努力不够优秀吗?有些是,但有些,真的就只是运气而已。当然,在做出选择之前,我们会有大量的行业大牛技术专家进行评审讨论争吵规划,但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拍胸脯保证,自己的判断一定是正确的。

正如当年诺基亚死于电容屏与塞班,

正如今天马斯克坚持反对激光雷达,

如果不真正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金钱去攻克一个个难题,把该技术推演到极致,谁能说某个技术一定有用或者无用?

个个号称自己才是代表未来的下一代技术,但其实真正下一代技术从来不是开会评出来的,而是市场上你死我活的打出来的,倒地之前,皆是赌徒。

搞过科研的都知道,无用科研往往会消耗至少99%的资源,这就是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必须付出的代价。

回到华为,它曾经看好5G,自己投入了大把真金白银去把5G技术做到了极致,同时为了获得社会资源做大蛋糕而大肆宣传与推广,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商业行为,无关道德高低。

倘若最后证明5G真的没有用,无论是因为政治打压还是技术局限,华为能做的都不过是愿赌服输重头再来而已。

这种战略布局的押注,华为乃至其它无数科技公司,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成王败寇。比如华为的芯片发展之路:

又比如下面这个,华为正在押注的可穿戴医疗级ECG产品,却不知最后是对是错?




        

相关话题

  为什么华为忽然也高调起来了? 
  如何看待方舟编译器开源maple engine,编译的程序终于可以运行起来了? 
  如何看待华为p50全系4g? 
  5G是否被吹过头了? 
  如何看待国内在售 5G 手机,华为 Mate 30 系列市占率高达 64.8%? 
  华为与高通和解,或将每年支付 5 亿美元专利费用,后续可能会有怎样的进展?会带来什么影响? 
  华为为什么能升维成功,而小米不可以?OPPO为什么能玩好性价比,而联想不行? 
  如何评价对标小米有品的电商平台荣耀亲选上线?两者的竞争会怎样? 
  如何看待华为于 9 月 13 日举行智慧办公新品发布会? 
  如何看待网传华为 12 年老员工郑会兰与华为的劳动合同纠纷? 

前一个讨论
美国 8 月辞职人数升至 430 万,创 2000 年 12 月以来最高纪录,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双减之下,住家教师月薪两三万元」?住家教师这一职业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哪些问题?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