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救市啊。
房地产监管的口号是什么?
“价格回归合理区间”?“居者有其屋”?“控制房地产的金融属性”?
胖友,官方口号是:
“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稳”字,古义指将脱壳谷粒拢在一起,不再松散,有安定之义。
“稳”字可不能直接等于“降”字,稳地价房价不会只包括降价。
不能一厢情愿。
尤其要注意“稳预期”这句话。
如果群众都觉得房价要疯涨,“稳预期”自然指的是降价。
可现在的市场预期不是房价要疯涨。三条红线加银行信贷监管,去杠杆和去库存并行。除了一二线的优质资产,群众对大量房产的预期不是看多。
是看空,大崩盘后抄底,所有自媒体不是聊雷曼时刻就是复读广场协议。
在看空情绪蔓延的大环境里提“稳预期”,稳的是你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现在这感觉就像玩那个该死的flappy bird。
上上下下的享受。
房子土地毫无疑问是中国金融板块的重要抵押物,甚至可以说支撑了大量从中小微到上市公司的现金流。
我懒得找详实的数据,随便找个15年上海某银行贷款抵押物的成分图:
房产占比24%,收费权质押占比40%。而收费权质押里包括了土地收益权(收租啊过路费啊这些)。
同年该地区银行拿去拍卖的抵押物更明显:
超过90%是房子和土地。
房地产毫无疑问有着强烈的金融属性,是我国经济活动里的“币值”。
所以房价不能轻易下滑,和货币不能大幅贬值一个道理。
但房地产又不是一张纸,是要住人的,是一张外来人口享受当地公共服务的基础“进城券”。
所以又不能太贵。太贵了,当地整个社会运营成本急速上升,加剧常规投资的资金被析出到房地产,泡沫恶性循环。
多少实体企业告别深圳。
所以要“相对”低一点,或者创造出一些相对地价的洼地,供产业集群转移。
是投资品?还是消费品?这就有对长期矛盾在。
同时去杠杆还不能停。
房地产行业本身的整体负债率,到今天还是在80%左右。
更麻烦的是,你天知道这帮房企的表外负债有多少,他们私底下借了多少钱;
(简单说,就是我的大号很缺钱,于是开个小号去借钱,再用各种手段输送给大号。因此大号看起来盈亏平衡,但实际上一屁股债。)
你也很难测算他们在供应链的负债有多少。
(帮恒大盖楼的卖楼的上下游企业小8000家,恒大到底欠他们多少钱没给,到今天也没法具体算出来。)
隐形的杠杆还有一堆,而这些杠杆必须去,因为美联储都开始taper了,收缩流动性。
那美联储要是加息来把大的,各路债主急着把借出去的美刀抽回来,房地产企业的隐形债务就炸了。
这是系统性风险,这个flappy bird游戏只能一点点降下去。
但眼下又不敢降,可能要会高位跳一跳。
连续几个月的经济表现都不如预期,说不得又得把房地产拎出来支援一把。
但在去杠杆去库存的大环境下,金融机构已经不敢借钱给房地产企业了。
今年7月份房企的单月融资是2076亿元,8月是1173亿元,9月是912亿元。
10月,365亿元。
今年前十个月,房企总融资额是1.56万亿元。而10月的单月融资额,仅占前十个月总额的2.3%。
中国房企,尤其是民营房企,已经在事实上断血断粮了。这时候别说指望他们搞点开放项目拉动经济,不爆雷砸盘就阿弥陀佛。
为了让他们稍微活过来点,央行和银保监会又拉着银行们开了好几次会,要求“纠偏”:
是,我们是在去杠杆,但没让你们这么严。该借钱的还是借,开放贷款你们松点不行啊?
银行和房企们估计都在肚子里嘟囔:那三条红线咋办,我这负债和短债比到底怎么算?眼下要还的钱你还没给展期呢。
总之,这是眼下“宽货币窄信用”的一个尴尬:我们可以搞出很多钱,但是这些钱去不了该去的地方,反而会淤积起来。
这样,拿不到钱的健康业务往往会被泡沫业务的爆雷一并拖下水,炸一片;
为了不炸,那又得去让泡沫业务稍稍喘气,可能造成新的历史问题。
走两步退一步是常态,接下来就是看退的幅度,和美联储留出来的时间。
那边通胀6.2%咧。
无非“以拖待变”。
房地产业与国运已经牢牢绑定,房价继续降下去真正的最大受害者是各地方公务员以及聘用制员工。
我表妹2008年入职街道办事处服务大厅,才入职时街道办老破小,服务大厅就三个人,其中一个还是保安。
2020年街道办服务大厅修的和银行大厅类似了,算上我表妹一共12个工作人员。
12年时间,人员翻了4倍,都是托了土地财政的福。
地方依靠土地财政养活了大量原本不需要地方养活,但是养起来确实减少了大量基层社会矛盾的人。
比如有些刑满释放的城市中年人,据我所知不少都是街道给安排了一个治安联防的工作,收入不高一个月2000,对于有自住房的城市平民来说够生活了。
总比让这些中年人为了生活再出去包娼庇赌强。
但是这些钱都是从土地财政来的。
土地财政别说崩,就是减少30%,那绝对不亚于20世纪90年代下岗,社会治安肯定是群魔乱舞。
但是,房价这么涨下去,年轻人受不了,生育率更是持续走低。
壮士断腕没决心,一意孤行没狠心。
目前只能“以拖待变”,一直到真的发生变化或者拖不动为止。
众所周知,在不考虑风险的情况下,低回报率投资品不可能中长期价格保持稳定:
比如说你知道某投资品目前回报率1%,市面的投资品平均回报率5%。
那么你持有还是放弃呢?如果你持有:要么是预期价格会涨,要么是预期的未来回报率会涨。
如果预期的未来价格也不涨,预期的未来回报率也不涨(废话,25岁以下失业率20%,涨个屁),那么唯一的合理做法就是现在就卖掉这个投资物,去挣别的5%。而一旦卖掉成为的市场的预期,那么预期就会自我实现,也就是喜闻乐见的雷炸了。
在经济增速下滑的未来,房子的未来回报率(也就是房租)是没有大涨机会的;那么唯一让大家持有的动机就是未来价格的上涨预期,有了未来上涨的预期(预期会自我实现),价格就真的会涨。
这也就是目前房市三稳: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怎么也实现不了的深层原因。
暴雷是不能暴雷的,百万漕工衣食所系:上面可知,目前唯一避免暴雷的办法就是提供未来上涨的预期,所以这个从来不公布的数据才会破例公布。当然,有了未来上涨的预期就真的会涨,之后下面就又要假模假样的喊话“三稳”啦。
我之前就说过解决房地产危机只有放水这唯一的办法。
这其实是为了减少工程烂尾,给有监管账户可封闭管理在建房地产项目定向放水。
2021年真是活久见的一年,之前只有给实体经济定向放水(虽然很大部分还是流入房地产),实在没想到在今年还能见识到给房地产定向放水。
这次房贷按揭收紧源于在2020年12月3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放出釜底抽薪的大招,出台《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占比、个人住房贷款占比划定“红线”,并从第二天开始执行。
这个额度限制是很要命的,以第一档建设银行为例,每个支行所有贷款业务中针对开发商的房地产贷款最多不超过40%,个人按揭贷款不能超过32.5%,超过2个百分点的4年时间内降到要求的比例下,超过部分不到2%的2年时间内降下来。对于银行来说降低个人按揭贷款比例只有两个办法,第一是多拉存款、多放其他贷款,来稀释按揭贷款比例,但显然太难了;第二个方法就是少放按揭贷款,需要客户每月还按揭的钱对于当月放按揭贷款的钱才可能降低按揭贷款的比例,但是客户还按揭都是一个月几千块钱的还,放贷款一个就是几十万上百万的,所以银行按揭放款排队时间很长。
眼看房企都要被搞死了,上一轮开灰央行也发话了“是下面人理解错了政策,还是要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对于之前放款的项目不能为了降低房地产贷款额度进行抽贷,对于有封闭监管账户的个人按揭贷款不能一刀切拒贷”其实上次开会的意思就是暂缓执行《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
是的。
11.8日家长会,三家地产公司的发言倒没什么,突出一个人之将死,其言也直。金融机构的意见直指根结所在:
1,房地产债务占信用债8%到10%,城投债占28%。盘宝们经常只提上半身可防可控,但是那里很清楚还有陷得更深的下半身。城投债以土地资产为锚,房价跌地价必然跌。保城投不爆就要保地价,保地价就不能不保房价。这就叫命运共同体。
2,住宅资产380万亿,这笔资产如果重新估值当然会摇动金融体系。如果本身很坚实,摇也就摇了;如果内部虚空,搞不好就摇倒了。到底虚不虚,都是聪明人当然不会给结论。但是他们至少敢说一点:最好别摇。
8号家长会一结束,舆论口暖风频频,他们应该是听进去了。
个人房贷放款变融资了,这和地产公司融资审核标准的松紧还能有什么直接关系吗?
当然,按揭放款增多,企业回笼现金流及销售情况改善,这确实是有利于开发商达到融资所需标准的。
我从17年就在说过了,凡是分析地产的内容不分析地方债务和土地财政的,基本都是无意义的。
因为这是超过90%甚至95%城市土地拍卖的核心,如果不去理解学习,只宣扬情绪,那么永远只能看看自己想看到的命题作文罢了。
政府和官方曾经数百次提到一个词防止房价大起大落,很多人只看到防大起,忽视官方也在防大落;政府和官方曾经数百次提到稳房价,这个稳光是这个汉字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是不懂;很多地方政府和官方都在出限跌令,但是还是装看不见.....
看待问题,没必要立场先行,谁都知道中国房屋价格高的离谱,考虑到收入水平简直是贫富差距比马里亚纳海沟还大,但是这些并不应该成为干扰思考的因素,如果要写命题作文的是一回事,但是如果想真的想理解原理那就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说我们关注的重点是土地财政的替代者到底是什么?除了中央直接印钱给各地方政府这种打破良性通胀循环的毒品手段以外到底还有没有办法?
对于现在的中国房价水平而言(过高),房产税只能是要么0要么1的武器,即要么出台的房产税比较轻让房东增加租金,要么出台较重的房产税让楼市进入抛售暴跌土地无法出售的局面。
我个人之前的回答是相当期待来点猛的房产税来让楼市房价崩塌,但是我的大脑很清楚这只是我强势围观兴趣下的主观情绪,因为回到客观的思考时候会发现,土地财政怎么办,地方开支怎么办,大量离在职离退休的在职人员怎么供养,这不是我越俎代庖关心土地财政、地方债,而是作为首陀罗我得预判婆罗门的预判才能做出自己的决策,你看到雪球越来越大你没有能力让雪球变小,你能做的只能是找个不会被雪球砸中的地方趴着赌运气,起码比傻站着的强。
社保不存在自愿一说,应该是强制缴纳,这点大家普及得差不多了。
这里,给各位老板个忠告,一定要买社保。
我碰到一个例子,一个民营小老板,雇佣员工后,员工主动说不买社保,把钱直接发给她就行。
后来员工离职后,直接就去劳动局告状。
要求这位老板把社保全部交上,还要罚款。
至于老板已经发的钱,那是他和员工的纠纷,自己去要!
所以,不要心存侥幸,真要上纲上线,你跑不掉的。
我是时代之,一个独立投资人¥心理咨询师,关注金融投资及自我升级,更多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jingji-xinli,或者微信搜索公众号“时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