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总有人反复问一些已经明确知道答案的问题,是在期待答案被说出来的一刹那,那种爽感吗?
出生率下滑是现代化和内卷化的叠加。
现代化让人们有了更多追求与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多追求让生孩子不是人生最大的意义,不确定性则让想要孩子的人也必须有足够财富积累后才敢生。
内卷化是社会提供的理想就业岗位数量远少于就业年龄人口数,同时社会家庭又普遍没有完成财富积累。而只有理想就业岗位才能提供敢生孩子的新增财富。
这两个根本问题不解决,双减鼓励三胎甚至不生罚款都只能起到反作用。每次为了提高生育的折腾,生育率都反而会下降。
而这两个问题又是解决不了的。除非让大批人逆现代化,回到小农经济或老国企那种稳定但上限很低的社会中去。或者建设殖民地把全球技术与管理岗位都抢过来。
所以,生育率在内卷化结束前(岗位数接近劳动年龄人口数)下跌不可避免,促进生育率提升只能起到反作用。还是做好应对超高老龄化更实在,比如高效率的失能老人照料,比如中老年就业培训和招聘渠道等。
疫情造成的。单单打疫苗就不能怀孕、怀孕不能打疫苗,就限制了很多生育。
我本来想生孩子的,现在疫情,无法生了。
虽然人口出生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但是我觉得今年的下降应该和打疫苗有关,打完疫苗有些人担心就不备孕了。明年应该数据会回升一点
如果明年还是下降的话,那就。。。。
才超一成啊,我还以为降至一成了呢
首先是出生人口降幅,我今年6月中旬开始收集各地的数据,一直在更新。从数据来看怕是不止“一成”,一些地方的降幅在两成以上,整体也是往两成去的。
感谢第一财经、国君宏观、财经新知等媒体或自媒体在今年下半年以来对各地出生人口的“持续关注”。
降了就是降了,别总是找“人口流出”作为理由,好像全国都是人口流出似的。
2021年10月中旬,《中国统计年鉴2021》开始公开发布,其第二部分“人口”中包含了许多本应在2022年春夏时伴随《第七次人口普查资料》公布的七普相关数据。其中,表2-25详尽公布了七普6-79岁年龄组分性别和年龄的具体数量情况。
通过6-79岁年龄组分性别与年龄的具体情况,实际上我们已经可以掌握育龄妇女规模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生人口规模的变化趋势。这是因为:
决定具体到某年出生人口详细数量的因素非常多,如:
但能够根本影响出生人口规模的因素已经不多,主要是:
其中,育龄妇女数量是起决定性的因素,特别是在当下限制性生育政策基本解除、实质上完全放开生育这种情况下;结婚率在不同的地区对生育数的影响则不同,在欧美地区影响较小,因为欧美地区非婚生育的现象较为普遍,非婚内出生数占比可达40%甚至更高;而在东亚地区,日本、韩国的经验表明,尽管也已经解除了相关限制性措施,东亚地区的非婚生育现象依然是极少数,因此必须考虑到结婚率对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目前中国的意愿生育率也是比较低的,相关论文指出中国育龄妇女的意愿生育率低于日本和韩国。
当然我们还能说出其他的一些因素,如初婚年龄、初育年龄、受教育程度等, 但这些因素实际上受到三大决定性因素的影响或综合导致了三大决定性因素的显性结果。进一步地,可以得出一个较为粗浅的结论:
当前阶段育龄妇女的理论生育数量规模=育龄妇女规模*结婚率*意愿生育率
其中,结婚率和意愿生育率是会受到社会经济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目前从世界来看中国的结婚率和意愿生育率是处于下滑区间的。但具体到某年的育龄妇女数,是由至迟出生于15年前的女婴决定的,是一种历史数据,可以说育龄妇女数是众多变量中的“不变量”,是从根本上影响出生人口规模的最主要因素。
育龄妇女指15-49岁女性人群,而这个年龄区间的死亡率尚处于较低水平,尚可通过数据的简单比较而不通过复杂的模拟得出。在人的一生中,死亡率在出生时较高,在青壮年时期极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大。根据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59岁之前的死亡率都在千分之五以内。因此,只描述大致变动的情况下,可以先忽略育龄妇女随年龄增长自然减少的情况。
下图即为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的表10-2,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
通过简单计算可知:
虽然《中国统计年鉴2021》表2-25提供的仍然不是七普全年龄组完整的数据,但已有数据已经足够完成2010-2035年间育龄妇女规模的大致变动情况。其中,暂时缺失的0-5岁年龄组数据可由多方渠道数据互相印证,获取难度较小。特别地,考虑到育龄妇女的生育情况并不均匀地在各年龄段出现,而是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特点,加之当前的平均初育年龄在27-28岁,因此又单列出育龄妇女中25-35岁的部分。
《中国统计年鉴2021》表2-25_按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分的6岁及以上人口: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6岁及以上分年龄性别的详细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2021》公布
经过整理,2010至2035年15-49岁育龄妇女和25-35岁育龄妇女的规模大致变动情况如下:
对育龄妇女规模大致变动情况的更加直观的展示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由2020年普查时间点时存活的人口数推导的育龄妇女数的大致变动情况。由于死亡等影响,2020年之前的育龄妇女规模实际上要比推算更多一些,而2020年之后的育龄妇女规模实际上要比推算更少一些。因此,实际出现的育龄妇女下降的幅度要比推算略大一些。
结合2016年以来一孩见顶后数量持续下降的事实,由该图不难发现:一孩变动的趋势与育龄妇女规模特别是与25-35岁育龄妇女规模变动情况密切相关。从2021年至2030年这十年间,25-35岁育龄妇女数依然呈现较快的下降趋势。
还记得前面的那个粗浅的结论吗?
当前阶段育龄妇女的理论生育数量规模=育龄妇女规模*结婚率*意愿生育率
第一个决定性因素——育龄妇女,用不着预测,其下降的趋势可以提前十五年就知道。后面的结婚率和意愿生育率这两个因素又如何呢?
对于“年轻人不愿结婚”这件事,在网络上能够经常见到一种错误观点:这些人都是网上叫得欢,实际上最后都得结婚。相关言论相信所有人都见过不少,用不着再放上来。
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影响出生人口规模的因素,不把“为什么结婚率降低”作为重点展开。
在数据上,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中的表6-1“全国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的人口”反映了不同年龄段的未婚、离婚、有配偶和丧偶情况,如下:
通过计算,不难发现2015年抽查中25-29岁年龄组、30-34岁年龄组、35-39岁年龄组的未婚率分别是34.88%、10.69%和4.40%,综合30-39岁年龄组的未婚率是7.61%。
在2010年六普时25-29岁年龄组、30-34岁年龄组、35-39岁年龄组的未婚率分别是28.91%、9.02%和4.13%,综合30-39岁年龄组的未婚率是6.32%;
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请见表5-3: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在2000年五普时25-29岁年龄组、30-34岁年龄组、35-39岁年龄组的未婚率分别是16.71%、4.43%和2.34%,综合30-39岁年龄组的未婚率是3.45%;
分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请见表5-4: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
上面的表格能够更加直观地体现问题:不同年龄组的未婚率乃至终身不婚率并不是恒定的,而是逐渐发生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年代的推移,各年龄组的未婚率正在逐步升高。2020年普查得到的各年龄组的未婚率升高到了多少?这有待普查资料揭晓。
为什么我专门把30-34岁年龄组和35-39岁年龄组合并为30-39岁年龄组呢?同样地处东亚地区的韩国,2020年30-39岁的未婚率已经高达42.5%,刷新历史最高值。
相关报道:韩国30多岁群体未婚者占比创新高 达到42.5% - 福建日报
另一个东亚国家——日本2015年进行的普查结果显示,50岁以前从未结婚过的男性的比例为23.37%,女性则为14.06%。
这两个案例说明,未婚率的升高是正在发生和可预期的事实,其提升空间完全超出了那些目光短浅者想象力的范围。原始数据或链接我均已给出,作为拓展,感兴趣的知友可以自行分析离婚率的变化。
说实话到这部分我已经不想写了,很多人到这里可能还会嘴硬说,不结婚的无所谓,人家愿意生孩子的多的是。就简单复制一下过去的一个例子吧。
6月21日记者获悉,为了解西安育龄青年对“二孩”“三孩”的生育意愿,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在西安市抽取100位育龄青年开展专项调研。结果显示:近九成育龄青年暂无生育“三孩”意愿,养育成本过高是制约生育意愿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三孩”政策下西安育龄青年生育意愿调查,育龄青年对“二孩”“三孩”生育意向偏低。调查显示,2%的育龄青年不考虑要孩子,67%的育龄青年只愿生育一个孩子;23%的育龄青年愿意接受“二孩”;可以接受“三孩”的只有8%。
发现问题没有?尽管100位受访者中只有2%的人表示不考虑要孩子,符合一些人认为的“不生孩子只是网上说说,实际上大家还是都去生孩子了”,但根据这个调查计算的受调查者的意愿生育率是1.37,已经是极低,且转化为现实生育率时还要打折。何况,2020年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也只是1.3。我没有西安的数据,但西安作为特大城市实际上有1.0就不错了。
由于以下条件:
未来十年出生人口惯性下滑趋势明显。
当然,除了以上三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有一些客观的因素影响出生人口规模,比如不孕症。
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主任乔杰团队的最新全国生殖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显示,2007-2020年间,我国不孕发病率已从12%升至18%。
这里有个小插曲。原本北大新闻网也发了相关消息,我曾经将这消息的链接引用在我的想法中。刚刚想加入这段内容时发现北大新闻网的链接没了,只得又找了北京市卫健委的链接。
关于接种疫苗对出生人口规模的影响:
目前的主流说法是接种疫苗对备孕及生育不会产生影响。但就我个人非常粗略的观察来看,不少准备备孕的人还是心存忌惮的,备孕有所推迟,接下来在事实上会影响到出生人口规模。
但是,大规模接种疫苗是在今年四五月,对应怀孕九个多月,影响的应是2022年的出生人口规模,而不是今年(2021年)的。
哥几个又来看爽文啦
原文:我国总和生育率低于国际警戒线,这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影响?
由于金融男的文章被建议修改,我发一个修改后的版本:
现在进入到了女权社会,各种反婚反育思潮流行,导致家庭解体,因此生育率进入冰点而且无解。
今天而言,媒体和学术界都是政治正确的传声筒,社会为了符合政治正确(包含女权)而不愿意去面对真相。所以目前流行的主流的关于生育率低下的观点和真相恰恰相反。
主流观点之一,工业化是造成 人口老龄化 和生育率降低的原因。
然而实际上恰恰相反,西欧人口大爆炸,在全世界殖民恰恰是工业革命之后的事情,持这种观点的人可以去读读严复的天演论,从19世纪到二战结束,西方白人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一直在上升,而人口老龄化并不是伴随工业化的产物,而恰恰是八九十年代开始的,而彼时,西方已经开始了去工业化。
实际上,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第二波女权运动,家庭解体,离婚率飙升,生育率骤降,都是从那时开始。恰好和女权主义熏陶下,育龄妇女减少生育同步的。由于这波育龄妇女生育子女数量下降,刚好到了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老龄化社会。从那时开始,女权一直狂飙突进,生育率也一直在走低。
https://m.bilibili.com/video/av27433983/
现实的例子也很明显。
西方国家里生育率最高的是以色列,在3以上。而西方主体民族里唯一高生育率的是哈瑞迪犹太人 ,而哈瑞迪犹太人群体中几乎没有女权主义。
其次是法国,法国生育率为何能到2以上呢?法国2015年最后一次公布新生儿人口比例,其中白人不到四成。近些年迫于种族歧视的指控没有公布,可预见的,白人比例大概率在下降。所以法国生育的主力根本不是白女,白女生育补贴再高也不会生,法国生育的主力是目前占人口比例并不高的中东北非的穆斯林,中东北非是什么情况大家都懂得。。。。
女权一直鼓吹的北欧,生育率已经到了冰点。
我知道有人会拿日韩的例子反驳我。如果说82年的金智英因为妇女地位低所以不生孩子,那么32年的金智英为何生了一大堆呢?莫非现在韩国妇女地位比五十年代低?日本韩国生育率走低同样伴随着女权的狂飙突进。顺便说一下,如果韩国能继续目前男性觉醒的势头,和女权主义做坚决,彻底的斗争。最后在某种程度上让女权主义凉掉,那么未来生育率有救,韩国也很可能再次发达。其实真正大概率要亡国灭种的是欧洲,尤其是法国。
所以说女权主义思潮,工作按性别配额制,给女性职业晋升提供特权,增加育儿的便利措施,号召男性更多参与育儿(这方面西班牙做的最夸张,结果是生育率崩解),完全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女权越发达,就越会把生育当做负担,就越是不愿意生孩子。对于自命新时代独立女性,或者自我认为一辈子要独立自我爱自己享乐人生的女性来说,她们心里生育的成本是无穷大的,不是多少补贴就能解决的。
主流观点之二,学习欧洲,搞生育福利,育儿福利可以提高生育率。
这也是目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即使我们能把生育补贴做到挪威的程度,有用吗?
看看女权圣地北欧的情况。
在欧洲,和国内互联网一样,女权已经成了控制人民心灵的宗教,虽然说1.48的生育率高于中国的1.3和韩国的0.98,但贡献生育率的主要是黑人和中东难民,而不是主体白人女性。北欧国家能做的只能是引来那些不把生育当负担,愿意相夫教子的中东和非洲难民/移民,也就是几乎没有女权主义思想的种族的移民,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法国那种可以公开出版“我仇恨男性“,和国内这种公开辱骂“男人垃圾“的脱口秀,这种根本不把男人当人看的舆论和思想环境,主体民族不可能提高生育率的。
看看这个全世界生育率排名图
高生育率国家里,哪个有生育补贴了?而有生育补贴的国家里,生育率高吗?
还有人说女权不是造成生育率低的根本原因,房价,物价,教育开支等也有影响。
这点我是赞同的,影响生育率的因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是女权绝对是最重要的要素。今天的生育问题不是成本问题,根本上是生育观念问题。女权主义思潮中,把婚姻家庭生育当成阻碍自己的累赘,而不是人生的依归。这种观念之下,任何鼓励生育的政策都不可能有根本的效果。
只要女权主义还在挑拨性别对立,还在宣传反婚反育,那么生育率就不可能提高。
全国生育率排名表,自己看吧。
国家如果不出手解决女权,永远无法提高生育率。
为啥。
比如最近新闻讲B站副总结婚资产超60亿。60亿什么概念,
就算他生600个孩子也能每个孩子一出生就拿到一千万。
加油啊资本家们,把自己当成老母猪使劲儿生就完了,
建设祖国就靠你们了!
放心,到明年一月统计的时候,你就会惊喜的发现:“我国出生人口一直保持稳中有降的状态”。
不过这也不关我什么事,说难听点
既然他们百分之2的人都掌握了百分之80的财富,那百分之2的人提供百分之50以上的生育率可以吗?加油!马“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