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阅读《二十四史》? 第1页

  

user avatar   ma-bo-y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没有必要读二十四史,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已经回答。

如何阅读二十四史,或者说如何阅读枯燥乏味、平铺直叙的史书,其实早有一位先贤指明了道路。

一代大家苏轼,其实当初读史书也苦不堪言。他曾写过一首《夜梦》,前六句是这么写的:

夜梦嬉游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此诗写于苏轼刚被发配儋州之时,心情郁闷,夜里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自己回到童年,被父亲逼着读《春秋》。《春秋》何等微言大义,岂是一个小孩子能看懂的?父亲给的要求,是通读一遍,结果苏轼哼哼唧唧,才读到鲁桓公、鲁庄公——《春秋》鲁国十二公:隐桓庄闵僖文 宣成襄昭定哀,小苏轼这才读了四分之一不到……难怪吓得差点心肌梗塞。如果那时候有知乎,大概苏轼也会发个和题主一样的问题,抱怨《春秋》这么呆板乏味的书,该怎么读下去才好。

时过境迁,几十年后,又有一个陷入同样困境的年轻人出现了。

这个人叫王庠,字周彦,是苏轼弟弟苏辙的女婿。

王庠是个学霸级的人物,七岁就能写文章,水准不输成人。十三岁那年,父亲因直言诤谏,被贬官去世。这位少年愤而发下宏愿:要闭门读书,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

轼对这位侄女婿很看重,生怕他空有读书之心,却无读书之法,特意写信过去,淳淳教导自己的读史书之法。苏轼在信里是这么说的:

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段话,可谓字字珠玑,值得反复揣摩。

史书浩如烟海,什么内容都有,若是漫无目的去翻看,时间精力姑且不说,吸收效率也会特别差,很快就疲了,所以你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带着一个特定的目的去读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苏轼给的建议是,一本史书,要读很多遍,每一遍都只专注于一个层面,所谓“每书数过,一意求之”。想研究政治政策,就着重于书中的奏章言论;想搞懂典章制度,就着重于书中官职升迁礼仪往来,想看明白地理建制,就着重于书中的地名沿革山河变动。

苏轼自己,就是这么读书的。曾经有人问他,你这么博闻强记,别人能学吗?苏轼没藏私,举了一个读《汉书》的例子:

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

你看,苏轼读史书,目的性非常明确,要么侧重于政治,要么侧重于人物、官职、军事、经济,每次一件任务,几遍下来,《汉书》就算是吃透了。

苏轼的目的性强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一个同乡的少年才子叫唐庚,路过定州,去跟苏轼请教。苏轼问他最近读什么书呢?唐庚说:“《晋书》。”然后咣咣咣地讲起来, 苏轼突然来了一句:“里面有什么好听的亭子名吗?” 把唐庚给吓了一跳,再一想,真答不出来。

唐庚回去琢磨了半天,才领悟到这是苏轼在教他读书之法,大为感叹。估计苏轼当年读史书,其中有一遍,是专门研究里面的建筑物名称——竟细致到了这地步。

说白了,只要你带着目的,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以对资料有所取舍,专注一道。反复几次,吸收效率才高。

苏轼把这种读书法叫做“八面受敌”。典故出自《唐摭言》里称赞吴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敌”,意思是水平太高,八面来敌也可从容应对。我倒觉得,这个命名也许还能解读出第二层意思: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任凭资料铺天盖地,我只盯着我想要的读。

再结合苏轼在《稼说送张琥》里说的那样:“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大器可期。

顺便说说我自己的体验。

有一本书,叫做《隋唐两京坊里谱》,是一位现代学者杨鸿年写的。他以《长安志》和《两京城坊考》为基础,加上大量新发现的史料、文物、碑刻,对隋唐长安、洛阳两座城市的几百个坊市进行了详尽的考证。每一坊曾住过什么人,开过什么店,有什么寺庙道观,出过什么灵异事件,都做了一一整理。

这本书很见功力,可是也着实枯燥,它的呈现方式是这样的:



基本上就是大量资料的罗列,读之味如嚼蜡。我几次发下宏愿要读完,结果都半途而废。

后来我决定写一部长安背景的小说,拿出这本书做参考。这一次翻阅,却爱不释手。因为我脑子里有一个故事的雏形,危机该如何展开?主角在哪一坊遇敌?他往哪里走才能逃避追捕?是不是还有水路可走?带着故事读这本资料,让整个情节的关节徐徐都接了起来。甚至里面的一些不经意的小记载,还能给我提供更多灵感。

比如下图这条记载,原来看的时候,我只是一带而过。但在构思小说时查到这里,我眼睛一亮,长安郊区的一处墓葬群落,虽无坊里之实,却被当时的居民以“上好里“称之,这不就是阴宅鬼里吗?放在故事里,实在是一个天造地设的阴森场景,能生发出许多生离死别的桥段。

于是连带着,我又把隋唐墓葬仪式、白居易年谱和长安地理捋了一遍。

后来小说写成什么样姑且不论,但我对长安、洛阳的城市布局与风貌已谙熟于心,哪有酒肆,哪能招妓,招了妓去哪里租牛车,去何处游玩,听什么小曲,给多少缠头,都熟稔得很。倘使突然穿越回去,我也能像自家附近那么熟悉。

而且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并不觉得有多痛苦,因为别有用心。

这就是”八面受敌“读书法的威力。

最后借苏轼写给王庠的话劝告一下:

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读书不是速成的,再好的办法,也得持之以恒。以苏轼的才学,还要时时抄录汉书,何况我等。朱载上有一次去黄冈拜访苏轼,正好碰到他在抄书,回来跟自己儿子感叹说:“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可不勤读书邪?”

天才都这么努力,我辈岂不更得加油?你见过凌晨三点的黄冈吗?


user avatar   ning-nan-zuo-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二十四史,迄今为止我读了以下部分:

明史,读完全文。

元史,本纪、志、表读完,列传仅涉及元末部分。

金史,本纪、志、表读完,列传仅涉及个别宗室部分。

辽史,志、表读完。

宋史,地理志、河渠志、职官志、食货志读完。

两五代史,原封未动。

两唐书,地理志读完。

隋书,地理志读完。

南北九史,原封未动。

晋书,地理志、载纪读完。

三国志、后汉书、汉书,读完。

史记,抄完。


从06年接触二十四史开始,十年方才读完这不足三分之一的二十四史。

并不是为了装逼或者吹牛逼,而是为了回答提问:如何阅读《二十四史》?

我的答案是:拆开读。

二十四史包罗万象,天文地理阴阳五行都有,我看二十四史的时候首先要知道我想看什么,是看人物,是看故事,还是看制度。要是说看二十四史是为了看故事,那我们早在黄口时期就开始了——大禹治水、武王伐纣这事《史记》上就有;如果是看人物,那就是看列传了,高中考卷文言文阅读多是此类;最难的是看制度,也就是二十四史的志(书)、表部分,以我个人观点而言,这部分才是二十四史的精髓,所谓“二十四家谱”,在这两个部分也许是体现最少的。

但是显而易见的是,现在很多人对于这两个部分是最不重视的。

我记得是在读钱海岳《南明史》的时候吧,看到过钱海岳关于修史的一个顺序,原文忘了,大致是说,先定凡例纲目,然后修志、表,然后纂列传,最后成本纪。二十四史的每一部,单独析开,都是可以写出几万字几十万字的考证和延伸的,要是合在一起那就更是宝贵资源——比如食货志。我国古代对于经济很少有官方的专门论述,食货志算是少有的此类作品。《史记·平准书》开食货志先河,《汉书》始称食货志,记述了田制、户口、赋役、漕运、仓库、钱法、盐法、杂税、矿冶、市籴、会计等制度。我才疏学浅,对食货志所知寥寥,故此不做赘述。

以我拿手的地理志来说吧,前段时间写《明夏国志·地理志》,也就是元末明初割据四川的大夏国明玉珍、明昇父子政权的行政区划沿革废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便是要去看《明史·地理志》,因为明史地理志四川卷里多处提到明玉珍废设行政区的事,比如成都府治下资县条“明玉珍置资州”、威州条“元以州治保宁县省入,明玉珍复置县”、合州条“元治石照县,明玉珍省县入焉”、真安州“元珍州思宁长官司,明玉珍改真州”,仅此四条,就包含了新置、复置、废置、改置四种情况。但是这种事情在本纪或者列传里就少有提及,甚至可以说是压根没提,那么对于只看列传或者本纪的人而言,这就是史书的缺漏了:只为尊者讳,连最基本的制度都不提。实际上人家不是没提,而是他们没找到。

同样,二十四史良莠不齐,同一书里面不同章节也是如此。清修《明史》前后延绵几近百年,可谓费尽心机,有说修的好,考证详实的,有说删改历史真相的,但是平胸而论,《明史》的诸志可以说是二十四史水平最高的一个。天文志里说“西洋之说,既不背于古,而有验于天”,这跟清末的那股子顽固劲天壤之别,历志甚至特别介绍了一番伊斯兰历法;地理志也是比之前的二十三史都详细,具体到了山川和巡检司以及重要城镇;职官志是诸志的精华所在,和唐书宋史里职官志兼写舆服不同,明史职官志单纯记录职官沿革。

在此说一下元史。明修元史,历来为史家所诟病,元史前后两次纂修,历时仅331天,多有人以此来证明明朝不谙文化,做事粗鲁。确实,331天修成159卷,这速度确实够草率能跟此相比的,也就是元朝从至正三年三月开始,到至正五年十月结束,两年半写出了四百九十六卷的宋史、一百三十五卷的金史、一百一十六卷的辽史。可是有所短就必有所长,元史的精彩之处在哪?在事无巨细。

明朝修书有个特点:抄。从元史到永乐大典,就一个字,抄,原本照抄。元史的本纪,除了成吉思汗、窝阔台汗、贵由汗、蒙哥汗四位期间史料不多,剩下的那几位,本纪修撰的时候抄的那叫一个详细,具体到日,泰定帝在位五年,写了两卷本纪,元文宗在位三年零四个月,本纪写了足足五卷。元史二百一十卷,志占了57卷,本纪占了47卷,在《元实录》散佚的情况下,依照实录抄来的本纪就成了一手资料,而同样已经丢失了绝大部分蒙古、色目大臣资料的现在,即使有西方各国对蒙古国的历史进行补充,但是元朝这九十七年,能够作为补充的并不多,以此而言,《元史》弥足珍贵。

回到题主的问题上,如何阅读《二十四史》?

建议拆开读。

想了解四千年职官变动,就去读各史的职官志。

想了解古今行政变化,就去看地理志。

想经天纬地,就连带着天文志一块读。

想了解边疆民族,去读土司等传。

想了解中外联系,去读外国传。

想了解历史上数千年大事年表,读本纪。

想看历史上的花边不正经,读五行志。

想了解汉服华章之美,读舆服志。

想了解中国礼仪之教,读礼志。

想看具体人物的生平,直接去找此人列传。

觉得文字太枯燥,看不下去,去看诸史的表。

祝君好运。


user avatar   maka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的经验是从后往前读,尽量阅读对于后世影响巨大的人物传记和段落,才能让自己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如何定义对后世影响巨大?大家玩梗玩的最多的,大家都能了解和开玩笑的,或者用来比喻或者暗示的,就是影响巨大的。

比如阅读共和国史的时候,其中一段说得是毛主席让林彪多读一读范晔传

1966年八届十一中全会,毛主席对林彪还是不放心,果真是让林彪猜到,就在8月,毛亲自布置让林彪看两本古书,一本是《三国志》中的《郭嘉传》,一本是二十四史中《宋书》的《范晔传》,对林彪加以告诫。

郭嘉大家应该都熟悉,为了谋主曹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在曹操远征的路上让林彪学习郭嘉的精神,应该说是可以理解的,那么让读《范晔传》,毛主席又是什么意思呢?是毛主席让林彪学习范晔精神吗?

其实恰恰相反,让林彪读《范晔传》正是暗示林彪,让他不要成为范晔。

范晔是南北朝时代的人,大家都知道的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就是范晔写的,范晔这个人文采飞扬,气度恢弘,如果说跟给人很阴森印象的林彪有什么相似地方的话,就是他们都做过类似于国防部长的职务,范晔曾经掌管过禁军,然后他的子侄被人鼓动跟着反贼一起造反,本来范晔是不同意的,但是后来还是被裹挟进去,兵败被杀,连结局都意外的有些相似。

范晔这个人除了写过后汉书,在历史上是没啥特别事迹的,也不是大家读历史的时候,重点选择的人物之一。但是如果我们是从后往前看的话,这时候我们不知道范晔的事迹,就根本无法理解毛主席让林彪读《范晔传》的用意了,再去读《范晔传》的时候,想象着林彪读这篇文章时候的心境,是不是比单纯的读史书多了一丝意外之趣?

----

我曾经读过一本清代类似于故事会性质的书,很黄很暴力,其中有这么一段对话,是说的提审历朝历代的犯错之人的,脑洞很大,书中举的例子,比如董贤父子,曹丕曹植兄弟,甄姬,张昌宗兄弟,上官婉儿,杨国忠杨玉环兄妹,但是其中有两个人,他们的事迹我不太熟悉

只见一个人高叫道:“大王,我是杨再思,别无过恶,不过善于逢迎。阎王说我罪轻情重,系狱千余载,求大王爷超拔。”又一个妇人叫道:“我虢国夫人杨氏,也无大过。阎王道我恃美奢淫也,入罪轻情重案内,至今未得超生,求大王矜悯。”王笑道:“杨再思,你虽无大过,但赞昌宗‘莲花似六郎’一语,可谓谀丑之至,也就遗笑千古了
那神指着一个峨冠博带的人道:“此祝钦明也。”王微哂道:“五经扫地者尔耶?你为人之师范,那一番高丽舞真可谓面甲千重,亏你如何做得出。

我对唐朝历史接触不多,还主要看得是政治史,对于诸臣风范了解就更少了,所以看这两句话免不了云里雾里的,我觉得这正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让我去了解这两个典故,于是我就百度这两个人的生平。其中杨再思是唐中宗,武则天时候的宰相,这人是弘农杨氏出身,贵为宰相,但是却对张昌宗兄弟曲意逢迎,其中最著名的事迹是

昌宗以姿貌幸,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莲华,非也;正谓莲华似六郎耳。”

杨再思跟张宗昌兄弟几人有一次喝酒,大肆吹嘘张昌宗的美貌,说:我听人家说张六郎长得像莲花,我觉得不对,怎么能这么说!应该是莲花长得像张六郎!

真是把自己的老脸都丢光了。

祝钦明就更逗了,这人是唐中宗时候的宰相,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学问家,但是为了升官也讨好巴结中宗的皇后韦氏,有一次韦皇后为自己家的亲友举办庆祝宴会,席间祝钦明主动提出要跳“八风舞”助兴

祝体胖貌丑,在宫殿上摇头闪目,左顾右盼,不成体统。引得唐中宗、韦氏大笑。祝是精通五经的文人,因此史部侍郎卢藏感叹地说“真是五经扫地”后祝依附韦氏得以高升。


我觉得读历史就是为了要用,而所谓的“用”,最主要就是能够理解懂得历史的人,到底在说些什么。

历史上不是每一个人对于历史都有影响的,那么检验他们对于历史影响的大小,就是后人提及他们的次数,历史上有关于他们什么样的典故,单纯的把24史读一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联系现实,联系历史上对这些人的评价,再回头去看,形成属于自己的想法,才是最好的。


user avatar   ren-yi-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user avatar   zhang-xi-19-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次舆论的重点在于警察到底是多久赶到的。

没拜码头,收保护费,打砸门面这种原因我们都知道,也不怕;

但是公权力私用或者黑白勾结这种事,就会让人非常害怕;

如果西安公权力真的黑白勾结,还睁眼说瞎话,那就需要处理整顿了。

我朝的治安也不是一直这么好的,人民也不是软弱无比的,60年代西安打的也很凶的。难不成西安各公司以后都要雇佣保安公司保护经营?

这次出警距离1公里,走路10分钟都到了,所以就坐等这次真实的出警时间是多少了。





  

相关话题

  谁是历史上最菜的开国皇帝? 
  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意大利人和罗马人没有关系? 
  三国时孙家三位领导人孙坚、孙策、孙权的个人能力分别怎么样?哪位最出色? 
  为什么我会不喜欢张晓风的作品??甚至反感? 
  高句丽和百济的王号来源? 
  如何评价陈天华的猛回头? 
  以「我有七个亿!」为开头能写出怎样的故事? 
  秦始皇兵马俑到底有多壮观? 
  为什么清朝没有继续涌现出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那样的思想家呢? 
  如何评价邓禹? 

前一个讨论
你见过第一眼就让你惊艳的女明星是哪一位?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明星刚出道很好看,但颜值越来越崩?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