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爱奇艺被曝裁员 20%-40%,真实性如何?爱奇艺这几年发展的怎么样?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也不单单说爱奇艺吧,目前腾讯视频、优酷的财报也都不好看,大家都是亏损状态。

但奇怪也就奇怪在这里,好几年前汪海林在吐槽影视行业怪现状的时候,曾经说过,每每听说视频网站说自己亏损,他都觉得特别诡异——他自己在电视圈里摸爬滚打了20多年,就没听说过拍电视剧还能亏钱的。

在我个人看来,中国过去这几年视频网站就是个怪胎。你要说他火吧,他是真的火,但一看作品,没几个能拿的出手的,再一看财报,好家伙,裤子都快亏掉了。

关于经营策略什么的,我也不想多说了。我就从我的角度,说说这些视频平台的内容战略吧。

在我个人看来,过去这几年视频平台在长视频内容创作上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盲目的IP化运营,过度迷信所谓的“大数据”和流量,以及没有底线的“媚青”(也就是讨好年轻人)。

影视剧能不能搞IP化运营?可以。但是泛滥且盲目的IP化,就很容易把自己扔到坑里去。

如果你是一个韩剧、日剧或者欧美剧我的爱好者,一定会注意到一个事情,那就是绝大多数的日韩欧美电视剧,都是以“季”的形式呈现,并且每一季的长度一般都在10~20集之间,极少数有超过20集的。部分电视剧,甚至可以做到边拍边播。

这个策略的好处很明显:

首先,成本低。因为一季的长度就十几集,总投资肯定比七八十集的电视剧少的多。

其次,周期短、反馈快,可以根据观众的评价和口碑来对内容进行动态调整,即便是初期口碑不好,也有办法挽救。

第三,可以自创IP,不受原作品的制约。如果第一季反响好,可以立刻启动第二季的制作。

但是国内主流视频平台玩得IP化运营,就完全是在往坑里跳:

首先,动辄七八十集的长度,投资几个亿,制作周期一两年,一旦投资失误就是巨额亏损。

其次,先拍后播,初期口碑一旦崩了,后面就再也无法挽救,只能通过粉丝尬吹来捧场。

第三,这是最重要的,平台和制作机构对IP有所有权,但无法对IP进行衍生开发。所以你会发现,这几年平台上的IP剧,哪怕是口碑好的,也没办法拍第二季或者续集,一阵热度就这么过去了。有些平台倒是想着拍个第二部凑凑热闹,但往往几十集电视剧再拍下来,又是几年过去了,到时候市场口味都变了,也就再难掀起什么热度。

在这个角度上说,如果欧美日韩的电视剧是在以纯熟的商业化运作来挣钱的时候,国内的这些平台就是在赌。人家是小投入、短周期,不断试错,出现好剧迅速跟进;爱奇艺这些是大投入、长周期,亏赚看天,就算有好剧也因为IP的版权限制没法进行后续开发。这要是不亏,真就没天理了。

当然,我这么说是站在拍剧赚钱的立场上说的。但要是换个角度,从资本运作的角度来说,就又不一样了。大IP、大投资就能拉来高流量,这中间链条一长,灰色空间也就大得多了。很多抠图烂剧动辄几亿的投资,就最后拍出来的那个质量,你要说这里面不是公司高管在洗钱套现,我无论如何都不信。

况且,内容创作,能力是能力,态度是态度。你要说团队找不到牛逼的编剧、导演,排不出9分好剧,这个我理解。但那么多影视剧,连小学生看了都觉得弱智的剧情频频出现,这还是能力问题?这个锅也要审核背?

而且,让人觉得最不可思议的一点是,你真的没办法理解那些鲜肉演员为什么能挣那么多钱。有一说一,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些人可以靠脸吃饭,你长得比别人帅点,一部剧里多拿点片酬,大多数人也能理解。但自从互联网视频平台入局之后,原本千万级的剧,他们能炒到几个亿,跟着演员的片酬也水涨船高。面瘫演技一部剧轻松收入过亿,我也不说你找老戏骨,你就是从青年演员里扒拉一下,演技比他们好、长得也不比他们差的演员也多了去了。你把资金划到这种垃圾身上,能不亏么?

除此之外,互联网企业对大数据的迷恋,也让他们不能自拔。之前阿里就曝出过要用大数据创作剧本的想法,即通过抓取热词进行创意组合,然后搞成一个剧本。当时汪海林就讽刺过,说如果阿里要搞编剧机器人,我们就搞制片机器人。而爱奇艺、腾讯视频也不遑多让,他们非常喜欢投资或者购买流量演员参与的IP剧,在投资方向的选择上也是那些方向的数据热,就往哪个方向用力。一句话,人家就从没觉得编剧是个创意工作。

而你看一下爱奇艺的高管名单也能知道,从CEO到几个副总裁,没有一个是影视剧行业里工作过的。这里面有玩游戏的,有做IP的,有做财经节目的,唯独就是没有做影视剧的。这里面的那个奈飞副总裁,以前从事的也是公关和外宣活动,跟内容创作没关系。

如今很多政府机构或者公司里,总负责人可以没有专业背景,它只要能做好管理协调工作就行,但负责具体事务的副总裁,一定得是懂行业的。结果呢,爱奇艺这儿,从CEO到副总裁,就没一个有影视剧行业的背景,这样的机构对内容不上心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到底,爱奇艺也好,腾讯视频也好,他们的盈利逻辑跟传统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就不一样。传统的电视剧制作机构,不管拍的剧好还是差,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盈利,不赚钱的剧是不会拍的。但是互联网视频平台的运转逻辑是,剧可以不赚钱,只要能拉来新用户、有增长,就能讲故事。所以,哪怕是这些视频平台年年亏损,但背靠大树好乘凉,可以一直烧投资者的钱,也并不觉得盈利是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哪怕亏了也有人兜底,这其实就已经不是正儿八经的作内容的逻辑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奇艺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腾讯视频和优酷迟早也会开始这么搞。按招目前的财报来看,爱奇艺最近一个季度是营收76亿,亏17亿,而阿里大文娱去年一季度营收60亿,亏损45亿(后面干脆不公布财务数据了),腾讯视频也都是几十亿的亏损。这不是文娱产业本身不挣钱——你看看腾讯游戏,妥妥地现金奶牛。事实上,在腾讯的业务线里,视频也是唯一还在亏损的业务。

即便是腾讯,搞了这么多年视频,依然是亏钱,这模式到底有没有问题,也就可想而知了。


user avatar   boysanged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不仅仅是爱奇艺,

而是优酷,腾讯视频,都在亏损。

唯一的差别只是谁亏的少一点而已。


我想我们都需要思考,一个不赚钱的企业,一个不赚钱的行业,如何能够维持?

希望爱奇艺真的死掉之后,大家能看到一个更好的互联网,能想到解决办法


user avatar   yang-lei-96-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还是那句老话,哪怕是码农,也要有要有行业思维和业务思维。


user avatar   love-sala-94-77-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CEO赚得盆满钵满+潜规则男女明星,卖烂剧的公司和流量明星每天几个“爽”,公司的底层员工中年危机,买了爱奇艺股票的天台见,充了会员的观众担心下一个乐视。

爱奇艺倒闭就倒闭,与我何关!

爱奇艺现在每一个季度亏损17亿,现金以及等价物的储备大概100亿多一点,如果没有新的融资,按照这种亏损速度,2年内就要出大问题了。

冷知识:那些卖烂剧的公司和爱奇艺是有长期合作关系的,拍得再烂的电视剧,爱奇艺都会买,而且是高价地买。

先花3个亿投资自家影视公司A拍片,3亿中2.5个亿作为片酬,演员都选自家经纪公司B的演员,拍完之后自家平台(腾讯视频/爱奇艺/爱奇艺)花5个亿买来播放。

自家的影视公司A赚到了2亿(5亿-3亿)

自家的经纪公司B赚到了天价片酬(2.5亿)

唯一亏的是爱奇艺花5亿买了烂片

但亏的这5亿是爱奇艺的,自家的影视公司A赚到了2亿,自家的经纪公司B赚到了天价片酬2.5亿是高管自己的。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觉知乎要是不吸取一下爱奇艺的教训,面临这种情况是迟早的事情。

都知道视频网站里,小破站日子还算可以,其实就两条,付费内容有质量和环境尚能忍受,

虽然弹幕和评论的质量已经不断刷新历史新低了,好歹还有个生态。

至于什么长视频短视频之分,其实没那么要紧,

导演小策广场舞宇宙每一集也不长,还是那么多人等着更呢,

主要还是内容和生态要达到及格线,起码能卖的上价。

我看不止一个人说知乎会员鸡肋,顶多是把实在想看的内容攒一块,然后找个时间开一个月看完算了,

发东西和回复答案没任何门槛可言,

越做越朝着爱奇艺方向去了。

其实抖音上大部分的文字截图,都是直接从知乎截的,论纯文字内容的产出能力,知乎是全平台的老大,甚至取代了微博,

但截图到抖音上, 抖音底下的评论质量也不比知乎原贴差,

这说明知乎在搞气氛方面基本上躺平了,除了找些答主露脸,朝着艺人包装一下,就没什么实质的运营水平了。

很多我一看觉得很好的答案,再一看账号,已然注销了,

未尝不是这些人和low币争辩无果,写到没劲了,无趣就删号的过程。

小破站和知乎的护城河一度是生态,就像同样的视频,为了带着弹幕看,可以充个b站大会员买个好气氛,

当下在抖音刷知乎,比在知乎刷知乎其实惬意多了,抖音评论区在面对知乎内容时候,表现出来的善意和逗比,远比知乎用户要好。

假如知乎一直放任营销号注水,评论区秀智商,也不提升推荐算法,不把流量和受益让给真正的好内容的话,爱奇艺的今天很快就是知乎的明天了。


user avatar   ling-hu-chong-8-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互联网企业的底层逻辑就是无限扩张,靠想象空间维护估值,不许他们无限扩张,等于是毁了他们整个的业务逻辑和估值体系。

如果你去看一下爱奇艺这类互联网公司的财报,你就会发现,这些企业其实从来就没有盈利过,他们一直是亏损的。

爱奇艺这类公司,代表着某种即将逝去的“互联网发展模式”:靠亏损做大用户规模,靠用户规模做大估值不断融资,靠融资的钱再不断扩大亏损、进一步做大规模。。。

资本家当然不是慈善家,他们不可能做一个永远亏损的模式,等他们做大到一定规模以后,“互联网发展模式”的下半场是这样的:靠亏损逼死竞争对手,寡头之间合并重组,靠垄断提价,靠渠道优势出台各种店大欺客的割韭菜套路,实现盈利。

拿爱奇艺举例,按照道理来说,本来接下来的剧情应该是这样的:

1.腾讯视频和爱奇艺合并,更名爱腾讯,垄断平台和内容;

2.会员费涨价,推出vvip、vvvip、至尊vip,超前点播、超超前点播;

3.会员开始享受各类vip尊享的定制广告服务;

4.向上游压价,提升内容服务商的分成比例;

5.加强内容制作,推广各类综艺和批量化明星生产节目,制作分销一条龙;

6.向下游拓展,加强流量变现能力,经营各类粉丝经济。

7、8、9、10。。。。

你说这么有发展潜力的互联网内容平台,上市以后得估多少钱?我看怎么着也得1000亿吧。1000亿?那是B轮,5000亿起,还不打折。

现在他们完成了亏损多年的上半场,却没办法进入割韭菜的下半场,整个游戏显得很尴尬。


user avatar   nai-bao-de-da-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应该说,直到大面积“优化”(裁员)浪潮席卷了互联网、房地产这两个国内薪酬Top 3的热门行业之后,国内广大后知后觉的瓜众才开始对“稳中向好”这个词产生了一丝丝的反思。

首当其冲的,是在国内十几年如一日稳居薪酬最高的互联网行业。

2021年12月2日,爱奇艺被爆出大面积裁员,裁员幅度高达20%~40%,有的部门甚至直接全部“消失”。

根据爱奇艺内部员工的证实,这次大裁员中裁得比较多的主要是中层(总监级别),以及年资比较长、年龄比较大、薪水比较高的员工;而没有过试用期的员工,几乎都在裁员之列。

其中,花钱为主的部门如市场、投放、管道合作等部门的裁员比例都在30%~50%;爱奇艺研究院、爱奇艺游戏中心等部门几乎全员被裁,短影音产品会和其他产品合并,只有40%的人可以留下。

实际上,爱奇艺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裁员)。

在此一个多月之前(10月19日),字节跳动商业化团队就爆出了大幅裁员的消息,“温州都裁完了”、“北京商业化也要裁了,架构都划好了”。根据字节跳动商业化部门员工的证实,自己才刚刚入职字节3个月就“接到通知部门去肥增瘦要裁员”。

在国庆节前后,字节跳动就已经将河南洛阳直营中心[1]先行撤裁。10月12日,温州本地直营中心也被火线撤城,“除了十来人的本地生活业务团队被保留负责善后外,其余100多人被限令2天内办理完离职手续。”

而早在8月份,字节跳动的ohayoo(休闲游戏平台)、大力教育(字节跳动2020年10月创办了大力教育,并作为旗下首个公开发布的独立业务品牌,大力教育承接了字节跳动旗下所有教育产品及业务,员工数已超过万人)就已经进行过一轮大裁员。最终,ohayoo负责人徐培翔离职,而大力教育则全军覆没(就地解散)。

2020 H2~2021 Q3,国内各大互联网大厂都在纷纷裁人。不论是携程、去哪儿、VIPKID、哈啰、快手、瓜子、水滴筹等“力度相当大”的裁员,还是新浪阅读的“全国最厉害”裁员(裁员幅度高达90%),以及网易的全线裁员(考拉、严选、有道、云音乐无一幸免,大批校招生、实习生被劝退或转岗),不仅曾经财大气粗的国内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从应届生身上挖掘“降成本”的潜力,甚至就连猎头公司的HR也开始吃不饱饭、纷纷被迫转行去卖保险。

对于被裁的应届生、以及各大猎头公司的HR来说,互联网企业的这一波裁员操作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极致内卷”的全新套路。然鹅,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反思)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国内各行各业大面积裁员的根本原因究竟是因为内卷(劳动力太多了)、还是因为经济下行的(真实)严重程度已经导致工作职位的规模数量出现了肉眼可见的断崖式下跌?

【此处删除842字】

显然,除了国内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房地产之外,几乎没有任何消费领域敢说自己没有压力山大。

而消费(需求)的恶化,不仅体现为国内企业和个人的大幅压缩消费开支,而且还与国内企业的裁员减薪形成了进一步的恶性循环。尤其是在国内人口快速老龄化、出生率骤降等一系列问题的情况下。

事实上,国内互联网全行业裁员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所谓的“人员内卷”,而是国内消费的恶化速度和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电商、广告等行业的承受范围。而包括字节跳动在内这一波国内互联网企业大裁员,也正是国内消费萎缩导致电商、广告等一系列行业陷入衰退困境的现实缩影。


除了互联网行业之外,另一个裁员重灾区则是房地产。

2021年11月15日、16日、30日,恒大地产集团珠三角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恒大地产集团郑州有限公司、恒大地产集团武汉有限公司相继发布了“停工留职”通知书,甚至连内容格式都高度一致:

鉴于目前集团公司及本公司出现严重经营困难,亟待经营管理优化调整。鉴于您所在的岗位一定时期内暂无工作任务,结合当前经营实际,故为您办理停工留职...为期半年,后续将根据工作情况进行调整并及时告知...停工留职期间公司根据当地相关规定每月为您发放最低保障工资,社保、公积金按当地的政策执行,其中个人部分将从您保障工资中代扣代缴,不足部分将由您个人补足。

而在10月26日,花样年西南区域就爆出了“全员劝退”的两个选择:一是拿赔偿Nx0.7x月薪,二是留下与公司共患难,但不保证后续工资正常发放,并要求员工在10月30日之前答复公司。

第二天,花样年西南区域还针对员工“优化”问题召开了内部沟通会。西南区域HR负责人在会上表示:

因为资金监管,公司现金流入已经被全面切断了,不管是集团方面的收入、还是从客户方面获得的钱都切断了,“现在公司非常危险,我们不想骗大家,金融机构因为公司的舆情,甚至要求提前还款,还没有到期的债务也要提前兑现,宁愿不收利息。”

该HR负责人坦言,如果留下来,肯定会在更艰难的环境下承担更大的工作量,面对更多的工作压力,并且劳动报酬“不确定”。最后,该HR负责人用十分郑重的语气表示,情况远比大家听到、猜测的要严重得多,“我很负责任、坦诚地告诉大家,下个月11月10日要发的工资,直到现在都没做进预算。”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面临着和2008年金融危机一样困境的房产中介。

12月2日,上海虹口区瑞虹板块一家头部中介门店的工作人员表示,自己11月初到月底,一套房子都没卖出去。该店店长也表示,这可能是近10年来最惨淡的时期。

实际上,瑞虹板块算是虹口区乃至上海成交比较活跃的区域,以往整个板块的月度二手房成交约100套左右,但最近两三个月的月均成交只有40套,这意味着该板块内不少中介门店的每月成交只有一两套,甚至是零。

实际上,与今年初相比,上海目前的二手房成交量跌幅已超过70%。现在已经肉眼可见的是,扛着牌子在上海街边临时“设摊”的中介越来越多,不少中介门店都出现了半数工位闲置的现象。

而在深圳,惨淡的画面也同样不忍直视。

例如,南山区科技园片区一直是深圳新房和二手房交易的热点地区。高新园地铁站附近有一条著名的中介小街,2020年市场火热时一大波中介门店遍地开花,形成了闻名全深圳的“中介一条街”。

如今,在这条“中介一条街”上,仅剩2家房产中介门店还在苦苦支撑。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四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国房地产业从业人员规模合计1263.5万人;其中,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房地产中介服务的从业人员规模分别为:636.9万、371.5万、158.3万人。

如果加上房地产税的影响,那么国内房地产行业的失业潮将更加不忍直视。

【此处删除910字】


而与互联网、房地产两大行业的裁员潮形成强烈反差的,反而是国内官宣的失业率。

10月18日,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在国新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4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5.0%;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也低于全年5.5%左右的预期目标。同时,她还强调:平台经济、灵活就业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带动新就业岗位增加;今年以来,直播带货、网络购物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增加。

实际上,在付发言人关于“三季度国内就业形势基本稳定”所解释的四个主要原因之中,“灵活就业”在现实世界中所占的比重远远超过了其他三个原因[2]

根据国家邮政局和中研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快递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外卖配送人员总数已突破700万人,仅这两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总数就超过1000万人。

而国家信息中心2021年的统计数据则显示,国内为共享经济提供服务(包括约车司机、代驾、网约家政和维修等)的从业者人数为8400万人,远远高于这些共享平台同期的自有员工人数(631万人)。

用付发言人的话说就是,国内就业形势稳定的一大原因,正是新动能成长壮大、灵活就业增加。随着双创快速发展,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快速成长,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就业带动效应在增强。快递小哥、网络直播、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岗位在增加。

根据官宣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的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多人。而人社部的统计数据则显示,2020年末,全国就业人员 75064 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 46271 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 23.6%、28.7%、47.7%。

也就是说,目前国内的“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在全国就业人员总数中的比重已达26.7%。如果仅计算第三产业(共享经济、服务业、房地产均属于第三产业),那么这个比重则高达55.9%。

而从本质上来说,“灵活就业”人员就相当于临时工(准失业人员),不仅没有正式的工作合同、也没有固定的薪水(没有活干就没有薪水),更不用说社保或五险一金了。

事实上,这也是为什么管理层提出让互联网企业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社保和五险一金会在全行业内掀起轩然大波的原因。

显然,不论是美团、饿了么,还是国内任何一家共享经济互联网平台都无法承担这种人工成本。这也意味着,一旦国内开始强制执行这个操作,那么将会出现大批失业的“灵活就业”人员。

没人知道,当这些“灵活就业”的临时工一旦失去临时工作、从准失业变成实际失业的状态时,对于国内(真实)失业率的影响到底是多少。

【此处删除550字】

利希滕贝格说,大部分人在一个领域里的不相信,都是以在另一个领域里的盲目相信为基础的。

楼下保安则说,蓦然回首,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除了不停的发明各种新词汇,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内容节选自《2021房地产沉思录》update 48、51、58,所有sensitive内容均已删除,感兴趣的童鞋可以在公众号或new base中查看。

⚠️有关new base的问题可以参考个人简介(中的wx加入),不用重复发私信询问。

参考

  1. ^ 直营中心是字节跳动过去几年在部分省市设置的商业化机构,主要负责当地抖音、头条等热门字节系App的广告销售业务。
  2. ^ GDP增长有利于扩大就业、服务业恢复、创业带动就业。

user avatar   xie-yun-zi-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个编剧讲两句。

很多答主都是外行指点内行,没说到点子上,这根本不是长视频、短视频的问题。而且汪海林几年前的一句话:互联网数据干扰内容创作的结局就是亏损。

你们知道某些平台是怎么弄剧的吗?

1、贪,一个综艺能吃几千万的回扣。一个剧,能报出上亿的收购价。

2、公司中干,有很大部分都是混子家眷。这些通过家眷吃的回扣最后去哪儿了?

3、X钱,这个就不说了。

4、用IP、数据来划分观众。(微博前几年有多少大编剧在喷这个神操作)

他们把观众分成三六九等,什么乡镇青年看不了复杂情节的故事,什么三四线厂妹就爱看总裁甜宠,什么南方观众不喜欢看XXX,北方观众喜欢XXX……

5、剥夺导演、编剧的话语权。将导演编剧圈养成员工,一切创作从IP、大数据出发。

过去两三年,整个剧集创作的风气就是平台数据论。一帮什么都不懂的互联网关系户,在剧本创作上大肆的搞强权垄断、随心所欲的凭心情胡搞乱整。


汪海林宋方金两年前就预判了,互联网数据影视化蹦哒不了几年就得自焚。

高高在上的资本家,从来都没有弯下腰听一听观众想要什么,既然他们只会把观众当成韭菜。

末了,外行的决策层们纷纷甩锅给短视频,好像是短视频让他们亏损了。


互联网占领影视圈前,一部网剧的投资基本是两三千万。

在基础物价并没有翻天覆地变化的情况下,现在一部网剧的投资基本上亿。

它能不亏吗?


user avatar   yi-zhi-zhu-ding-l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和国外只有YouTube和Netflix这两家错位竞争的垄断者对比,中国互联网视频赛道其实过分拥挤了,何况国外的市场本来就比国内要大。

所以总要死上一片才行,只是不知道死的是谁而已。


user avatar   sean-y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裁员分几种。爱奇艺这次的裁员很吓人,是最严重的一种。我们展开讨论一下:

1)「传统艺德」式

有些互联网公司一年做一次盘点,年初定好目标,年中疯狂推进,年底盘点得失。

这几年年景不好,所以很可能盘点下来的结果是:业绩不及预期,要裁员。

这种事往往发生在年底。

受害者:低绩效员工

受害者往往是低绩效员工,企业第一步是通过打低绩效把人往外推,如果自己不走,那就给掏钱补偿。

2)「未雨绸缪」式:

原因:不看好未来成长空间,做成本控制

未来市场发展不好,企业预知日子不好过,需要控制成本,重新审视团队,不要太臃肿。

这种裁员往往是核心部门不触碰,边缘部门分摊一些名额,或者停止招聘。

受害者:职场新人/试用期员工

这种情况,是外企常规操作。我在之前回答里写过,08年的时候,金融海啸来袭,Randstad也裁员,当时总经理做了应急方案,每个部门都要裁掉至少一个人。

这个时候最倒霉的往往刚入职的员工和职场新人,大家知道公司HC控制,未来短期不会招人了,所以手里要留最有经验的人。

3)「纠错式」裁员

原因:战略调整,放弃部分非主营业务/项目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互联网行业,公司年头推进了好几个新项目,每个项目可能少的几十人,多的上百人。

到了年底一看,完犊子,项目都没做出来,管理层坐下来一合计:不行,这些项目太烧钱了。放弃。

受害者:创新团队的员工

典型案例就是前阵子的大力教育,去年的时候拼命加码招人,说要招3万人。今年年头风向一变,掉头开始裁员。遇到政策风向标时,立即切割。

对公司整体影响不大,放弃了大力教育,抖音照样活得滋润。就相当于切掉了个阑尾或者扁桃体,人体其他功能照旧。

但对于这个部门的职场新人来说,往往是深坑,以为自己加入了大厂,前途光明,但没到半年就被裁员,试用期都没过,拿到赔偿也难在年底找工作,拿不到赔偿也很难维权。

所以,我经常和应届生说,要去字节可以的,去抖音,去今日头条,去飞书都行,别去大力教育。创新业务一旦下马,就是整个团队都干掉。

4)「壮士断腕」式裁员

原因:公司活不下去了,必须大规模裁员自救。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一定是出现了严重问题。不到万不得已,大部分公司不会对自己这么狠。说是资本无情,裁员的时候,老上司干掉老下属,也很难看的,大家这么多年风风雨雨过来,互联网也算是江湖,如果有的选择,大部分公司不会选择这种玩法。

受害者:所有人

这个时候受害者就是所有人了,无论你是什么岗位,都可能挨刀。

而爱奇艺这次裁员,就有这样的征兆。我问了一些熟人,听得心惊肉跳比如:

  1. 有总监级别的人离职,而且不少;
  2. 有司龄很长,高薪员工离职;
  3. 裁员涉及所有部门,就算是内容这样的核心团队,智能硬件这样的盈利部门,也要裁员

有经验的人力资源从业者往往知道,如果真的要选择这样的裁员自救方式,有一个重要原则:

Cut once, cut deep。裁一次,裁到位。

如果经过测算,你需要裁掉500人,那么建议你在做裁员计划的时候,裁500人以上,比如600人。

本质上说裁员是为了控制成本,要把从员工薪资上的钱挪到更加重要的地方。如果裁员不到位,往往会在裁员后发现,各个团队手里没有足够的钱做项目或者变成奖金激励剩下的员工,团队还是死路一条。

这时候,企业就发现不得不再裁第二波,每一波裁员都是对员工心理的严重消耗,那时候,你会发现公司员工的心气就没了。天天想的就是看看有什么公司在招人,也没心思干活了。

爱奇艺现在这个裁员模样,像极了第三种。当然我们知道,不是所有壮士断腕的壮士都活下来了。毕竟到了断腕的阶段,一个大出血,人就交代了。

希望爱奇艺的小伙伴们保重。如果有劳动争议相关的问题,可以咨询知乎上的劳动法专家 @HR-Henry陈恒 @法律人袁亚洋

对于其他公司的小伙伴们,思考几个问题:

  1. 你们公司是否面临类似爱奇艺的增长困境?
  2. 你所在的部门是不是公司的核心重点业务?
  3. 你在团队里是不是扮演重要角色,无法取代?

如果以上三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你是有担心的,擦亮眼睛观察公司的局势,不要在沉船上久待:




        

相关话题

  有那么多境内媒体,为什么只有睡前消息可以尺度这么大? 
  对刚入职场几年的新人有哪些建议和忠告? 
  电脑配置不行强玩大型游戏会怎样? 
  为什么有些公司会辞退有工作经验的人,留下没有工作经验的人? 
  杜蕾斯的文案牛逼在哪里? 
  深圳房价又在涨了,没有房子的年轻人何去何从呢? 
  阿里巴巴 CFO 蔡崇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了能跨越阶层,年轻人应该具备哪些「个人素养」和「技术」? 
  职场中,突然感觉很没有成就感你会怎么办? 
  在中国程序员工作是青春饭吗? 

前一个讨论
研究生学历会贬值到什么程度?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孙俪进不去电影圈?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